重建中国美学研究的认知性维度

重建中国美学研究的认知性维度
重建中国美学研究的认知性维度

重建中国美学研究的认知性维度

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问题在于学科理论与历史文化相分离导致美学研究呈现主体“中空”现象。这使得美学研究对象的独立性不强,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相似性。由于过分强调个体感性地位,在否定机械反映论的同时,也否定了认知性维度对美学的意义,从而压制了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这是由新时期以来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导致的。走出这一理论误区需要重建美学史研究的认知性维度,树立学科的主体性地位。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美学理论的包容性问题,应从存在论和认知性两个维度理解美学理论;另一方面是美学史观问题,应更加注重思想史与美学史之间的潜在关系。

标签:中国美学;美学史观;认知性维度;存在论维度;现实主义美学

一、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三个问题

新时期以来,“反映论”“认识论”“认知性”乃至“现实主义”“主客二分”这类词汇一直名声不佳,尤其在美学界更是如此。因为一个主流的看法是:当代美学不能够走那种以“认识论”思维模式为前提的传统道路,它直接导致美学丧失了自由和活力,沦为政治的附庸;美学的发展应该努力超越“主客二分”,超越传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今美学界的一种“共识”,甚至任何企图将“认识论”纳入美学理论框架中的尝试都会被认为是一种“倒退”,好像美学只有与“认识论”“主客二分”绝缘,彰显超越性、无功利性,高扬感性的地位,才能体现其至高无上的学科价值。这样一来,对美学的认知性维度的重申就似乎有着某种反现代的嫌疑。

考虑到不少美学研究者在极左时代的不幸遭遇,这种对具有政治色彩的美学观念及其背后“认知论”思维方式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指出,这种所谓的“共识”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甚至不具有学理依据。这种对“认知性”“认识论”和“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排斥和否定,并没有厘清其内在的多条线索之间的区别。不仅如此,一旦将其不加分辨地一概否定,并成为一种“共识”,就会导致美学研究在看似走出了“认识论”的理论束缚之后,又落入了另一种“泥淖”不能自拔。遗憾的是,这种“陷落”在当今美学界已经渐渐凸显,并已经体现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中。中国美学史研究,尤其是美学史书写范式中认知性维度的缺失,使得中国美学研究遇到了巨大的瓶颈。

当今的中国美学史著作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所关注的思想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此后由于大量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的出现,中国美学研究把重点转移到对这类文艺理论思想的分析中。如果拿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美学史进行对比,会发现魏晋之前考察的思想家、文献乃至学术的源流、格局,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魏晋以后哲学史和美学史发生了分流,美学开始专注于文艺理论、艺术评论等,而这与中国文学批评史、艺术史研究的内容又有着极大的雷同。美学学科研究对象前半部分与哲学相似、后半部分与文论相似的这一事实,反映了用当今美学理论阐释中国古代思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