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大全

最新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大全
最新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大全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基本要求 1.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理解参考系概念,知道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发展要求 1.根据选择的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根据对运动的描述判断所选择的参考系。2.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说明 1.不要求在三维坐标系中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2.不要求理解与掌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 3.对运动描述的转换只要求参考系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1.2 时间和位移 基本要求 1.了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会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 2.理解位移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的差异,会进行一维情况下的矢量运算。 4.了解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5.知道时间间隔与位移、路程,时刻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6.理解x-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利用x-t图象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发展要求 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 说明 本章只要求一维情况下的位移矢量运算。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基本要求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及联系。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及联系。 发展要求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的过程中,体会近似处理的思想方法。 说明 1.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瞬时速度。 2.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3.不要求选用变速运动物体作参考系求解问题。 4.不要求引入平均速率的概念。

语文学科教学方案计划指导意见2017年度

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总述 (2) 1.指导思想 (2) 2.基本原则 (2) 3.教学建议 (3) 上篇必修课程 (4) 1.基本构成 (4) 2.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5) 下篇选修课程 (12) 1.基本构成 (12) 2.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13) 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暂定) (20)

总述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课标”)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考试招生制度等综合改革的深化,指导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价值,特制定“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坚持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纲,落实修订课标和高考改革的要求,根据教学中暂时使用现行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方向。落实修订课标的要求,体现修订课标的精神,认真探索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多方面语文学习任务组合成“群”,注重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应把注意力从“讲解课文”转移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点拨上来。 2.体现衔接性。适应新的高考方案,使旧教材的内容与修订课标对接,落实各个任务群的学习要求。 3.保持稳定性。保持现行旧教材(不限版本)的相对完整,对部分内容作出适应对接的重组和调整。 4.注意可操作性。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清楚明白,简便易行,不增加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负担。在修订版教材问世前,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尝试设计学习专题,组合相应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设计、实施学习专题任务提出好用、管用、可行的策略。

普通高中2017级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4)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4)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 必修2 静电场 (6) 电路及其应用 (7) 下篇选修课程 选修1-1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9) 磁场 (9)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10) 传感器 (10) 选修1-2 固体、液体和气体 (12) 热力学定律 (1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2)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2)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13) 选修1-3 光及其应用 (14)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14) 原子与原子核 (14)

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海南省将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新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现状下,为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实现旧教材与新方案、新课标的有效衔接,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特制定《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7年高一新生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必修和选修Ⅰ) 注: 1. 上图中每个模块的主题源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的模块内容,但有些主题的位置有所移动。 2. 必修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0项,选修Ⅰ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1项,具体内容与“修订版”的规定相同。 3. 若与“修订版”配套的选修Ⅰ系列课程的教科书2018年秋季出版,则建议在选修Ⅰ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新教科书。

一、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必修课程学完后,学生可参加用于高中毕业的学业水平考试。 (一)必修1 本模块由“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三个主题组成。 【内容与要求】 1.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1)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3)定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1.2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4)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3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理解功和功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2)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2016_2017学年度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6

2016-2017学年度小学音乐教学指导意见 指导思想 在2016--2017学年教学教研工作中,我们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我县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强学科教育教学管理,转变音乐教学质量提高方式,完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措施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直接的体验,并激发其创造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弓I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电教媒体能产生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从而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 2.利用教具,培养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 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3.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思维能力弱,但感性认识相对较强,生动、鲜艳的教具格外被孩子们所喜爱。因此,在课堂教育中,运用与课文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直观教具,既形象直观,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录音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认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调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获得更为新奇、深刻的印象。 4.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勤思考、勤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最主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提高音乐教学实效。儿童如同一株花苗,要浇之以爱,灌之以鼓励,她才能绽放美艳的花蕾。因此,音乐教师应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自由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

北京市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8年版)

北京市普通高中 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8年版) 目录 一、教学总体安排建议 (2) 二、教学内容要求 (3) (一)必修 (3) (二)选择性必修 (15) 三、教学与评价建议 (28) (一)教学建议 (28) (二)评价建议 (34) 附录:课例 (38)

一、教学总体安排建议 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统筹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建议2018年入学的高一年级以表1中教学内容安排实施教学。 表1 高中三年物理教学总体安排 注: “旧教材”是指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配套的教材。在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配套的教材出版之前,以旧教材为教学资源,落实2017年版课标理念与课程内容要求,实施教学。2017年入学的高一年级仍然按照2017年颁布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要求 (一)必修 1. 必修1 1.1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内容要求】 1.1.1 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1.1.2 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2 通过质点模型、太阳系行星模型等实例,体会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1.3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例3 结合瞬时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极限方法。 例4 结合加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物理学中的抽象思维。 例5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工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1.4 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例6 查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7 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活动建议 (1)观察质量相同、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现象,了解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2)查阅资料,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关于物体运动的实验研究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教学提示】 本主题通过对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和各种直线运动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观念、模型建构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中应联系生产生活中与机械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建构质点模型的过程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必要性,了解建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最新归纳)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t=s/v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密度公式: V m =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物 – F 示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液gV 排 F 浮= G 物 压强公式:P=F/S (固体) 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面积单位换算: 1 cm 2 =10--4m 2 1 mm 2 =10--6m 2 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分面积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单位换算:1kg=103 g 1g/cm 3=1×103kg/m 3 1m 3=106cm 3 1L=1dm 3=10-3m 3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F ——压力 N S ——受力面积 m 2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物体的重力 N 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的质量 kg

2020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初中物理公式一览表 物理量主要公式主要单位 (1)用刻度尺测(2)路程s vt W (2)(3) 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F Km 、m、dm、 cm 、mm等 F.lp 长度(L)22(3)(4) 力臂l= (5)液体深度h 1km=1000m 1F g 11m=100cm V3(6)物体厚度h= a=V S1 222222(1) 面积公式S=ab S=a S=πR = πD 1m=10dm 4 222面积(S) 1dm=10cm Vp222(2) 体积公式s (3) 压强公式s 1cm=10mm hF43 3(1) 数学公式V=a V=Sh=abh V=Sh V球=πR 正长柱33331m=10dm m (2) 密度公式V 3331dm=10cm 体积(V) (3)用量筒或量杯V=V-V21 3331cm=10mm (4) 阿基米德原理浸没时V=V=F/ρg 排浮液部分露出时V=V-V

排物露1h=60min 时间(t)sW1min=60s (1)速度定义t(2)功率t(3)用钟表测量 vP sWFsP (1)v(2)P Fv则v tttF 速度(v) 1m/s=3.6km/h 8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 m /s GW (1)重力公式m(2)功的公式W Gh mghm 1t=1000kg ggh 质量(m) 1kg=1000g 1g=1000mg (3)密度公式m V(4)用天平测量m GG(1)m有 V ggVp31g/cm=1000 (2)压强公式p gh 密度(ρ)3 gh kg/m F浮(3)阿基米德原理F=ρgV则ρ= 浮液排液gV排 合力(F) (1)同方向F=F+F(2)反方向F= F-F(F>F) N 121212可编辑word文档F (1) p(适用于一切固体和液体)S ⑵ p gh适用于一切液体和侧面与底面垂直的固体(长方体、2 1Pa=1N/m压强(p)正方体、圆柱体) 【注意】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1) 称重法 F=G-F

浙江省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2014版与2012版的比较)

2014版与2012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比较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邵晓明 2014版2012版 必修模块 必修1 必修1 必修2 必修2(除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选修3-1 选修1-1或选修3-1 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 选修模块 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第五章交变电流 选修3-4 选修3-4 选修3-5 选修3-5 2014版2012版 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 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发展要求:删去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发展要求:根据选择的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 动,根据对运动的描述判断所选择的参考系。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发展要求:删去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发展要求: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说明:(本节删去,但移到后面2.4章节中 了)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说明: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 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基本要求:7.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基本要求:没有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发展要求:删去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发展要求:会利用v—t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 小和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第二章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研 究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 基本要求:5.能根据图象说出小车速度随时 间变化的特点。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发展要求:5.能根据图象说出小车速度随时 间变化的特点。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基本要求:2.理解v-t图象的物理意义, 并计 算物体的加速度。 说明:删去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发展要求:2.理解v-t图象的物理意义, 并计 算物体的加速度。 说明:不要求运用v-t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发展要求:删去 说明:删去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发展要求:会用v-t图象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位移公式 说明:不要求理解光电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 动的技术原理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人教版)

初中物理公式 物理量符号国际单位符号单位换算 质量m千克kg1t=103kg1kg=103g=106mg 体积v立方米m31m3=103dm3=106cm3=109mm31L=1dm31ml=1cm3温度t摄氏度°C 速度v米/秒m/s1m/s=3.6km/h 路程s米m1km=103m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密度ρ千克/米3kg/m31g/cm3=103kg/m3 力F牛顿(牛)N 重力G牛顿(牛)N 压强P帕斯卡(帕)Pa1Mpa=106pa1kpa=103pa 面积s平方米m21m2=100dm2=104cm2=106mm2 功W焦耳(焦)J1kw?h=3.6×106J 功率P瓦特(瓦)w1Mw=106w1kw=103w 电流I安培(安)A1A=103mA=106μA 电压U伏特(伏)V1Mv=106v1kv=103v 电阻R欧姆(欧)Ω1MΩ=106Ω1kΩ=103Ω 电功W焦耳(焦)J 电功率P瓦特(瓦)w1Mw=106w1kw=103w 热量Q焦耳(焦)J 比热容c焦/(千克?摄氏度)J/(kg?℃) 时间t秒s1h=60min=3600s 初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S----路程-----m km t----时间-----s h v---速度-----m/s km/h 2、重力:G=mg m----质量----kg- g----重力与质量的比值-----9、8N/kg G-----重力-----N 3、密度:ρ=m/V m----质量----kg g v-----体积m3cm3 ρ---密度----kg/m3g/cm3 4、压强:p=F/S F----压力----N s----受力面积-----m2 p----压强----pa或N/m2 5、液体压强:p=ρgh ρ-----液体密度-----kg/m3g------9.8N/kg或10N/kg h-----深度-----m P----液体压强------pa

宜宾市义教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本学年完成西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至六年级数学(上、下册)的全部教学内容。 三、教学规划 (一)一年级~六年级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 (二)期末检测时间 四、五、六年级参加上、下学期期末检测。 2017年秋期(上学期):2018年1月16日~1月18日。 2018年春期(下学期):2018年6月26日~6月27日。 (三)测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 1.检测时间:80分钟。 2.全卷总分:100分。 3.试卷结构:分为基础知识版块、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基础知识版块: (1)填空题。本题包括大约20个空,每空1分,大约20分。 (2)判断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3)选择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1)计算题(共40分)。本题包括:①直接写出答案大约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10分。②计算题(竖式计算、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改错题等),大约10~15个小题,大约30分。 (2)操作题。本题包括画图、看图回答问题等,大约3个小题,大约10分。 (3)问题解决。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4分,大约20分。 (四)检测与命题 4~6年级上、下学期由市教科所组织命制试题,县(区)根据情况选用。市抽测年级由市教科所统一组织阅卷并进行成绩分析;非市抽测年级由县(区)统一组织阅卷并形成成绩分析报告上报市教科所。 四、实施策略建议 1.研读《教学基本要求》,确保基本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较为宏观,如果没有对课标的进一步解读,教师们在教学时难以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 为了帮助全市小学数学教师把握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7年8月,宜宾市教科所组织专家对2011版课标进行解读,结合我市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重点参考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制定《宜宾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按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顺序,以每一单元为一级主题,以单元中的每一小节为二级主题,针对每一主题的“课程内容标准”逐条进行细化分解,并从“基本要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三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教学基本要求》下发后,请各县(区)研训中心、各学校教研组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要使《教学基本要求》成为教师备课重要依据,教学的重要参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把握同一基本要求,使得基本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2.以学术视野进行顶层设计,以学术研究开展主题研修 充分发挥县(区)教研员引领作用,组织好课程标准的培训会、每册教材的培训会、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培训会、数学专项课题的研讨会等。积极组织学校广泛开展校本研修,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的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详解)

这是我在补习班蹭到的~临近中考了,希望能帮上同学们的忙。 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二)选修Z课程 l.《选修1一1》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由“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动量与碰撞现象”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三个主题组成。 1.1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 内容标准 1.1.1经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过程,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 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体会 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关注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 体运动。 例1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 描绘做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1. 1. 2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 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2探究为什么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的倾斜度。 l.} 1. 3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 世界的作用。 例3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等事实,说明科学定律的作 用。 例4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 律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 1. 4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5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 1. 5会用洛仑兹力定量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b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7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 1. 6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活动建议 C} )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炮弹的实际弹道与理想抛物线的差异, 尝试做出解释。 C2)收集资料,探讨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C3)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C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 报告。 C5)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Cb)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 1. 2动量与碰撞现象 内容标准 1. 2. 1经历探究碰撞规律的实验过程,初步形成系统和守恒的概念。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大全

1 / 8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速度公式: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t=s/v 密度公式: V m = ρ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压强公式: P=F/S 该公式:固体为主,液体也适用 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1、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2、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规律:1、同一深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 2、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不用液体同一深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浮力公式: F 浮= G 物 – F 示 F 浮= G 排=m 排g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1 m/s =3.6 km/h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物体的重力 N F 示——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N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的质量 kg 单位换算:1kg=103 g 1g/cm 3=1×103kg/m 3 1m 3=106cm 3 1L=1dm 3=10-3m 3 1mL=1cm 3=10-6m 3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面积单位换算: 1 cm 2 =10--4m 2 1 mm 2 =10--6m 2 1dm 2=10-2m 2 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分面积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 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F ——压力 N S ——受力面积 m 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2017级信息技术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一、课程开设建议 (1) 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 (2) (一)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2)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2) 2. 考试、评价建议 (7) (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8)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9) 2.考试、评价建议 (14)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保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帮助学校及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保证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遵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本意见以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充分考虑现有教材的实际情况,针对2017级高一新生,统筹安排、调整高中教学内容,实现旧教材与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方案的有效衔接。 一、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共72学时。建议必修课程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习。必修课程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鉴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现状,建议针对2017级高中学生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开设。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待新教材正式出版后,按照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如下表所示。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学习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

汇总整理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规范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0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到17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学习进阶、核心概念、STEM教育……) 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最新归纳).doc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s 物理量 单位 v 单位换算 : 速度公式: t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1 m=10dm=10 2cm=103mm 公式变形:求路程 —— s vt 求时间 —— t=s/v 1h=60min=3600 s ; 1min=60s t ——时间 s h 物理量 单位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密度公式: g=9.8N/kg ;粗略计 算 时 取 物理量 单位 单位换算 : 1kg=10 3 g 浮力公式: ρ——密度 kg/m 3 g/cm 3 1g/cm 3 =1×103kg/m 3 m ——质量 kg g F 浮=G 物 –F 示 1m 3=10 6cm 3 V ——体积 m 3 cm 3 1L=1dm 3 =10-3 m 3 F 浮=G 排 =m 排 g 物理量 单位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F 浮——浮力 N F 浮=ρ液 gV 排 受到的重力 N ρ ——密度 kg/m 3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的质量 kg F 浮= G 物 g=9物理.8N/kg 量 ,粗略单计位算时取 g=10N/kg F 浮——浮力 N 提示: [ 当物体处于 漂浮 或悬浮 时 ] 压强公式: N 面积单位换算 : 物理量 G 物——物体的重力 单位 P=F/S (固体) p ——压强 Pa 或 N/m 2 注意 : S 是受力面积,指 1 cm 2 =10 --4 m 2 F ——压力 N 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 分面积 1 mm 2 =10 --6m 2 物理量 2 单位 S ——受力面积 m 液体压强公式: p ——压强 Pa 或 N/m 2 注意 :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 p=ρgh ρ——液体密度 kg/m 3 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h ——深度 m 杠杆的平衡条件: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 g=10N/kg 物理量 单位 F 1L 1=F 2L 2 F 1 L 2 或写成: F 2 L 1 滑轮组: F ——动力 N 1 L 1——动力臂 m F 2——阻力 N L ——阻力臂 m 2 物理量 提示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 L 1 2 的 、 L 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际单位; 单位 1 F = n G 总 ( G 总=G 物+G 动) F ——动力 N G 总 ——总重 N (当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时, G 总 =G 物 ) n ——承担物重、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s =nh s ——动力通过的距离 对于定滑轮而言: ∵ =1 ∴ F = G 物 h ——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n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1数 m m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2 ( G 物 +G 动) s =2 h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8—2019学年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语文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标精神,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本学年完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至六年级语文(上、下册)的新课教学以及复习迎接期末检测。 三、教学规划 (一)四年级——六年级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 (二)期末检测时间 2018年秋期(上学期):2019年1月9日——1月11日。 2019年春期(下学期):2019年6月27日——6月28日。 (三)考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00分钟。 2.全卷总分:100分。 3.试卷结构: 听力测试(5分)、积累运用(35分)、阅读理解(30分,含古诗文阅读和课内阅读18分、课外阅读12分)、表达展示(四年级:30分,含口语交际5分,习作展示25分; 五、六年级:35分,含口语交际5分,习作展示30分)。全卷25个题左右。 题型设置: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仿写题、习作题 (四)检测与命题 4~6年级上、下学期由市教科所组织命制试题,县(区)根据情况选用。市抽测年级由市教科所统一组织阅卷并进行成绩分析;非市抽测年级由县(区)统一组织阅卷并形成成绩分析报告上报市教科所。 四、实施策略建议

(一)学习语文课标,把握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依据。课程标准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对老师来说,有了课程标准,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习起码应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了依据,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每位教师不论教哪个学段,都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髓,让课程目标意识更加明确,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二)强化课程目标意识,扎实用好部编教材 语文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认真学习和把握语文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期教学目标,做到每一课时都有教学目标,通过每一个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三)研读《教学基本要求》,保证基本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纲领性文件,较为宏观。如果没有对课标的进一步解读,教师们在教学时难以准确把握每一个点的教学要求。 为了帮助全市小学语文教师把握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语文课标,2018年7月,宜宾市教科所组织专家对2011版课标进行解读,结合我市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重点研读部编本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科书,制定《宜宾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以语文课标为依据,按语文课标学习模块和教材内容顺序划分为四个模块(一级主题),并针对每一主题的“内容标准”逐条进行细化分解,提出较为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教学基本要求》下发后,各区县师训机构、学校语文教研组要要高度重视,要通过教材培训,专题研读、课例呈现等形式,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要使《教学基本要求》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学的重要参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把握同一基本要求,使得基本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四)面向全体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一册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每一册学生应达到的语文素养目标,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教师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基本要求 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并对照研读七八九年级教材(含教学参考书及其它系列配套读物),分析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之目的。 二、教学内容 教育部“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八年级上下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下册。 三、教学规划 (一)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 1.七年级 学期教学进度期末检测范围 2017年秋期(上学期)前半学期:第一单元—第三单元,课外古诗 词诵读,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后半学期:第四单元—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词诵读,名著导读《西游记》 七上教材 2018年春期(下学期)前半学期:第一单元—第三单元,课外古诗 词诵读,名著导读《骆驼祥子》 后半学期:第四单元—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词诵读,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 七下教材,古 诗文涉及七上 内容 2.八年级 学期教学进度期末检测范围 2017年秋期(上学期)前半学期:第一单元——第三单元,课外古 诗词诵读,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后半学期:第四单元——第六单元,课外古 诗词诵读,名著导读《昆虫记》 八上教材,古 诗文涉及七年 级内容

2018年春期 (下学期) 暂无目录和教材 3.九年级 学期教学进度期末检测范围 2017年秋期(上学期)九上全册 九下第一、第四单元 进度内所学全 部内容 2018年春期 (下学期)半期之前结束新课教学中考(七至九年级全部内 容) (二)期末检测时间 2017年秋期(上学期):2018年1月16-18日。 2018年春期(下学期):2018年6月26-27日,6月中旬中考。 (三)考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总分:120分。 2.试卷题型、结构、赋分及难易 (1)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含古文断句题)、填充题、简答题(含古诗词鉴赏题、古文翻译题、内容理解题等)、写作题。 (2)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分Ⅰ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3)Ⅰ卷选择题20分,共10个小题,每题2分,考查基础知识(含文言实词、虚词、文言断句);Ⅱ卷非选择题100分,共11个小题,内容包括“古诗文默写、理解与赏析”20分、现代文阅读30分、写作50分(两个题目任选其一)。 (4)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实施策略建议 (一)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落实相关要求 《课标》是语文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法律”;是语文教育的“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性、权威性和唯一性;是教学之法、教材之法;是考试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