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_历史名人思维导图

小提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艺术 用小提琴演奏中华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亲切自然,深受人们喜爱。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本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对他们的成长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的小提琴艺术要走向世界,除了需要有数量众多的、反映我们五千年文化背景的、表现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目之外,还需有一大批既能掌握国际比赛曲目又能掌握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风格曲目的 小提琴演奏家。 一、小提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从1920年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药剂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提琴教育获得重大发展。一是国家陆续

恢复了各大行政区原有的音乐专科学校和艺术学院,并有不少音乐专科学校升为艺术学院,最近,又将一批艺术中专学校升为艺术职业学院,使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音乐艺术教育网络,在这些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中,绝大多数开设有小提琴专业;二是全国各地的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艺术系、音乐系,并设有小提琴专业;三是一大批小提琴爱好者,从小便受到了较正规的教育,从而使小提琴教学得到了普及。随着小提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小提琴教育的师资队伍也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并出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小提琴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 二、小提琴音乐创作素材的民族化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产生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成为了作曲家创作素材的主要源泉。这种利用民族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方式,使小提琴等外来音乐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非常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形态的各个领域广泛选取素材。有直接引用民族音乐曲调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并加以展开的;有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有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全曲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的。 1.以一个基本完整的民族音乐曲调构架作品,再技术自如地融合

小提琴演奏 流浪者之歌 赏析

《流浪者之歌》比较分析 作者:失去旷野 吉普赛民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神秘、陌生的民族,而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无疑叩开了一扇门,让听众透过琴弦看到了这个以占卜、卖艺为生的民族世代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也从他们所挚爱的歌声与舞步背后看到了渗入他们血液中的活泼与乐观。作为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即使之前从未试图了解过这个民族,也会在作品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中连连嗟叹;即使完全不懂小提琴的演奏,也会在音符的“涂抹”与节奏的跳跃中窥得作品中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进而对作品的魅力和演奏家的精彩诠释心荡神驰不已。 难忘课上对穆特和海菲兹两位名家演奏版本的反复“玩味”,课下又听了弗雷德曼与帕尔曼的版本。几番比较之下,既对课堂上的分析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与收获。对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带来的影响,四为大师演奏的版本中,我还是更倾向于前两者,在这里也仅对其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说说穆特的版本。“女神”的拉奏技巧工整完美,整首曲子的每个音符都流淌出歌唱性的旋律,给人饱满丰润的感受,既有德意志民族的缜密与严谨,又丝毫不失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 听穆特的演奏,我的眼前总会浮现一个女性的形象,一个吉普赛女人的形象,那种女性特有的忧伤不禁唤起人们心中的同情与怜悯。我没有学过器乐,但我想穆特在演奏时,一定会将自己幻化成一个吉普赛人的形象,融入这个群体中来体会他们的情感,而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篝火边曼舞,裙摆飞扬,却又饱尝生活的罹难,眉宇间镌刻着沧桑。 可以说,穆特刻画出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女性情感色彩,而又深深地烙这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印记。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形象是倾诉性的,她不是在风中独舞,也不是在罹难中孤身啜泣,历经生活的艰辛,她在寻找倾诉的对象,而这对象,此时此刻便是穆特的听众,便是“台下”的我们。那开头浓墨重彩的旋律之后,曲调愈发缠绵动人、愈发悲酸忧郁,那不失每个音的细致刻画,正是她的话语,她在私语,时而默默流淌,时而止于哽咽;她在倾吐,恨不得一次道尽她心中的悲苦与不平;而这些,无不源自一个女性心底深处的孱弱一面。这样的一个形象,或许个人色彩过于浓重,让我们太多时候只关注到“她”而非“他们”,但在我看来,正如雨果笔下的艾丝美拉达,从一个女子身上,我们已然能看出这个民族的性格色彩,聆听一个女子的倾诉,我们也已然能够感受到涌动在这个民族血液中的种种情愫。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的的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感受音乐中参与律动与 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和爱护 大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与律动等活动,掌握相关的知识,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教学难点:怎样有效的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律动。 教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交流,情感沟通,情景创设。 1、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彭老师想带领大家去进行一次奇 妙的音乐旅行!大家准备好了吗?好,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2:出示苗族的歌舞片段 三、欣赏乐曲: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苗族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然后谈谈你对乐曲的感受。 1:播放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2:学生畅谈感受。 3:作者介绍

四、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播放音乐一: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小结:这幅图画给我们描绘了鸟儿悦耳动听的鸣叫,让人感到苗族山寨充满生机的情景。 播放音乐二: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小结:这幅图画告诉我们苗族同胞以欢快的歌舞来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播放音乐三: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小结:这幅图画展示给我们苗族同胞劳动的节奏。(提示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去感受) 五:鼓励参与、合作表现:分组表现三幅的意境 六:作品分析: 乐曲是ABA的结构,也就是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对比的部分。 分段欣赏: A、①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音 调,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 葱郁的苗岭早晨春色之中。 ②小提琴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鸣唱,钢琴配合鸟鸣回 声,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尽情欢唱。(让 学生用口哨与百鸟争鸣) B、B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而加以发展 ①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旋律。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原型及其流变分析(一)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原型及其流变分析(一) 摘要:《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作曲家赋予原曲立体的思维与形象,作品的风格依旧是富于民族意蕴的,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标准,充满着苗族飞歌所特有的艺术神韵,使苗歌韵律更具有广泛的传播价值。笔者试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原型及其流变做一简单的梳理,试图对苗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做出阐释。 关键词:《苗岭的早晨》苗族飞歌原型流变 《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这种运用西方交响乐队中最具旋律美感的小提琴独奏来诠释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随着小提琴家指尖在琴上缓缓的滑动,一幅苗族与命运不断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笔者试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原型及其流变做一简单的梳理,试图对苗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做出笔者个人的阐释。 一、文化背景 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苗族总人口接近九百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

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祖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在历史上曾多次迁徙,最后定居在苗岭山脉与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中。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格独特,苗族飞歌及木鼓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和舞,具有普遍意义的芦笙舞,表演技巧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绚丽多彩,在国内国际上均享有盛名。苗族节日甚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苗年节”、“牯藏节”、“龙船节”等。 苗族正是因为历史上战乱、迁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铸造了当地苗民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也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飞歌”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歌谣之一。飞歌旋律悠扬,高亢嘹亮,音调极富特色,其中“535”和“b3”音都是极具苗族飞歌的特性音调,深刻表现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作曲家陈刚正是依据这独特的旋律及特性音调,编创出了脍炙人口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小提琴演奏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演奏的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小提琴演奏的基础与前提,然而在小提琴演奏的具体艺术实践中,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环节,都常常被许多人忽视与小视,甚至造成偏失与缺失。为此,有必要对格外关注、格外重视,并进行专题性研究。 具体而言,,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系统性解读与剖析。 作品分析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考量,作品分析乃是小提琴演奏的基础与前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对演奏曲目进行作品分析,就不可能做到成竹在胸,即不可能打有准备之仗。如果打比方的话,小提琴作品就如同是音乐艺术的设计图纸,而小提琴演奏过程则如同建造音乐大厦的具体施工过程,作为建筑工人的小提琴演奏者,必须全面、精准地看懂、看全图纸,并且根据图纸制订出自己的施工计划书。所以,作品分析对小提琴演奏者而言,就是阅读图纸与制定施工计划书的艺术创造工程,它理应纳入到小提琴演奏的整个艺术创造工程之内。 没有很好的作品分析,就无法很好地演奏小提琴曲。这就如同戏剧导演与戏剧演员对戏剧作品进行的分析一样,都属于案头工作范畴。而缺少这种必要的案头工作,所有的表演艺术也就很难真正成为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分析对于小提琴演奏的重要意义,就正在于此。 作品分析的主要元素 ,有以下五大元素: (一)作曲家的概要了解。要对演奏曲目的作曲家,有概要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简历、艺术道路、艺术风格特色等等。

(二)作品的时代背景。要对演奏曲目的时代背景有大概的了解,包括政治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等。 (三)作品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是音乐作品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具体又分为以下几个元素: 1、题材。题材作为内容要素之一,指的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集中、加工和发展而确定的。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与作者的个性、人生经历及文化修养有较大关系,也受制于其情感、思想、艺术理念和创作追求。 2、主题。主题是作品主题思想的简称,是音乐作品的中心,即作品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 3、形象。形象是音乐作品的主体,包括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景物形象等。音乐形象作为声音形象、听觉形象,是不可直接感受的,要任借想象来塑造。 4、事件。事件也是音乐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指的是情节、故事、事情等等。 (四)作品的艺术形式 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是一对范畴,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具体又分为以下几个元素: 1、体裁。体裁即作品的样式、类型。例如协奏曲、序曲、组曲等等。 2、结构。结构是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结构。

《思乡曲》(小提琴独奏)教案

《思乡曲》 教材分析: 《思乡曲》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马思聪于1937年所写的《内蒙组曲》中第二首。乐曲为2/4拍。带再现的复三段体结构。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韵,娴熟细腻的艺术处理,深深表达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和实物展示,学习了解小提琴的构造及表现形式和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 拓展音乐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感受音乐,听辨音乐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赏析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感悟音乐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尽头,通过感受演奏家的精湛表演,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去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以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的赏析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体验音乐的感染力及表现力。教学难点: 对比欣赏传统小提琴与现代小提琴的演奏,感受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在演奏风格上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好! (二)听辨赏析: 第一部分:现代小提琴作品欣赏。 1、简介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美以及生平。 2、欣赏陈美演奏的《COTTONEYEJOE》。 3、引导学生用自己表现音乐的方式参与音乐,表现音乐。 此部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电声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提高听辨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扩大音乐视野和木制小提琴演奏的《思乡曲》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部分:传统小提琴作品欣赏。

1、简介旅美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以及生平。 2、欣赏传统小提琴曲《思乡曲》。 (1)欣赏乐曲后,你有什么感受? (2)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为乐曲命名。 3、简介《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以及生平,创作背景。 4、分段欣赏: (1)哼唱乐曲主旋。(教师弹奏,学生哼唱) (2)对比,理解B段的情绪变化。 (3)复听B段。 此环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通过聆听音乐,体会作品的内涵与音响形式中的丰富情感。在体验过程中提高感受能力和创作能力。运用欣赏、对比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更直观的了解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在表现风格以及品位上的差异。 (三)知识传授: 1、简介小提琴的构造。 2、简介提琴家族的乐器(请同学们听辨音色)。 采用电脑课件简介提琴家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丰富感性知识,使学生们对小提琴有初步的了解。 (四)拓展视野: 1、简介中外著名的提琴家。 2、感受理解世界提琴大师们的精湛演奏。 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欣赏、参观感受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延伸到下节课,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以及音乐文化素养。(五)创作表现: 1、即兴创作旋律表达情感。 2、用真情演唱《念故乡》以表现作者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辨能力、感受能力、创作能力以及音乐实践能力,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洪湖赤卫队随想曲 》小提琴独奏 潘寅林

《洪湖赤卫队随想曲》小提琴独奏潘寅林《洪湖赤卫队随想曲》小提琴独奏潘寅林 【乐曲简介】 以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创排于1959年,是中国歌剧中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高风亮节、优美抒情,响遍祖国大地,是新中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之作,50年来久演不衰。虽然已经有几代演员在“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中告别舞台,但《洪湖赤卫队》传扬的精神已铭刻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 我国著名音乐家阿克俭先生根据歌剧的主题,将其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乐曲为奏鸣曲式,交响乐队和小提琴的协奏以其强大的张力,有机地将歌剧里面的几个经典主题完整而连贯地呈现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原曲作者为张敬安、欧阳谦叔,阿克俭改编,潘寅林小提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张振山指挥。 小提琴协奏曲《洪湖赤卫队随想曲》可谓是一气呵成,概括地表现了歌剧《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思想。 第一段在乐队简短的前奏后,小提琴独奏华彩乐段,在一片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碧波荡漾的景色中,引入“洪湖水,浪打浪”这既朴素又优美动听的旋律。第二段用进行曲速

度演奏,坚定而有力。音乐时近时远,时响时轻,表现了革命历程艰难曲折,以及坚定的必胜信念。第三段是英雄的内心独白,感情深厚而细腻,充满戏剧性。这一段篇幅较长,是全曲的核心部分。第四段以兴奋而热烈的情绪,表现了欢庆胜利的场面,小提琴在乐队全奏中辉煌地结束。 【潘寅林简介】 潘寅林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至196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音附中,1969年,在潘寅林22岁时,他就被上海交响乐团选为乐团首席!从1984年开始,潘寅林先后在日本读卖乐团、澳大利亚歌舞剧院、日本东京都交响乐团担任首席近二十年,开了中国人在国外大交响乐团担任首席之先河。 2003年8月,潘寅林回到了阔别23年之久的上海交响乐团。丰富的阅历造就了潘寅林深厚的演奏功底,演奏以优美的音色著称:高音明亮富有穿透力,低音浑厚温暖,各个音区衔接流畅,常常使听众沉醉其中。 如果说当年的殷承宗凭借了《黄河》拯救了钢琴的话,那么同样也是因为潘寅林出色地演奏了一系列的红色经典,从而拯救了小提琴独奏。由他首演的《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洪湖赤卫队随想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温暖了无数干涸的心灵,感染了整整一代人。

感觉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好像也分三个时期——早、中、晚

对演奏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杨宝智2012-8 2012年是马思聪100冥寿,马思聪研究会准备出版他的小提琴作品全集。受到研究会马芝庸(马思聪的侄女)的委托,担任这本谱子的校对工作,有机会拉过全部乐谱,听过很多他本人和别的演奏家拉这些作品的唱片,并且得到他到美国之后写的几首乐曲的手稿的复印本。再对比在某些比赛中、某些音乐会上、以及某些唱片里,一些选手和演奏者在拉马思聪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研究: 一.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的分期 研究贝多芬的人把他的作品分开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我感觉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好像也分三个时期。三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和内容都有相当大的区别。我想,要认真地纪念马思聪,最好在比赛曲目上能够比较全面的表现几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不能光拉一首早期或中期的作品就算了。 (有些专家也不约而同地出现对马思聪作品分三个时期的提法。见梁茂春教授1989年发表在《中国音乐学》上的‘论马思聪音乐创作的历史贡献’一文。) A.早期从1935-1945年(抗战时期、23—33岁),包括《摇篮曲》、《第 一回旋曲》(四十年代叫《绥远回旋曲》)、《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这三首合起来四十年代叫《绥远组曲》)、《西藏音诗》(包括《述异》、《喇嘛寺院》、《剑舞》三个乐章)、《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包括三个乐章,各自以广东音乐素材起名:1.《鸟惊喧》、2.《昭君怨》3.《贺新岁》)、《牧歌》、《跳神》(即《秋收舞曲》)等抗战时期作品。 早期作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马思聪虽然主张创作要‘从民歌出发’,又说‘民歌以它的旋律、风格、特点、地方色彩感动了我’,‘民歌与我相结合,成了我音乐作品的特色’。但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作为乐曲主题的(用他的话来说是‘解释起声’所用的)民歌素材,多是黄河以北他本人没有到过的地方(绥远、西藏)的,别人(朋友们)给的、或是本本上的(包括西藏民歌也是王光祈的书上附的谱例)。乐曲发展下去却很多广东音乐的元素(如《第一回旋曲》的主题是西北民歌《情别》‘你走那天刮了一阵风,提心吊胆我不放心’(谱例1)接下去后面的16分音符就是广东音乐的乐汇了(谱例2)、或潮州音乐的元素,如《喇嘛寺院》中段的旋律与潮州音乐的‘重三六’音调的关系十分密切(谱例3)。许多人忽视他小时候(在培正小学寄宿时)跟一位中学生学弹月琴等民间乐器,更没想到他能‘背出好几首长不愿绝的粤曲’(见马思聪的‘童年追想曲’),而小时候生活对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二、是在和声方面,早期作品的和声风格大致在上一世纪30年代之前,他在法国能接触到的范围,除古典浪漫的之外,有印象派的思路。如《思乡曲》主和弦是e小七和弦(谱例4)体现在作品开头和再现部的第一个和弦、以及最后结尾的和弦;《塞外舞曲》主题的伴奏明显的有西班牙作曲家格兰纳多斯、法雅、阿尔贝尼兹等的风格,中段表现大漠、草原,用空五度的琶音等。《摇篮曲》更是很多以四五度重叠为基础的和弦、平行七和弦九和弦等印象派特征的手法。

小提琴曲《渔舟唱晚》的作品分析和演奏技巧

小提琴曲《渔舟唱晚》的作品分析和演奏技巧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小提琴曲《渔舟唱晚》的背景知识,并深入乐曲各个细节与大家分享了关于该曲的演奏技巧,且针对泛音和拨弦做了技巧介绍,对初学者有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 小提琴曲《渔舟唱晚》演奏技巧节奏乐曲处理

目录 引言 (1) 二、小提琴曲《渔舟唱晚》乐曲分析 (1) (一)曲式结构 (1) (二)旋律分析 (2) (三)调性分析 (2) (四)音色分析 (3) 结论 (4) 致语 (5) 参考文献: (5)

引言 《渔舟唱晚》原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后被黎国荃改编为小提琴曲。乐曲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欢乐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一、小提琴曲《渔舟唱晚》简介及创作背景 古曲《渔舟唱晚》,是根据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蠡之滨”中“渔舟唱晚”四个字而得名,乐曲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忙碌了一天的渔舟归航时,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场景。《渔舟唱晚》最早为古筝曲,是我国近现代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子猷先生传谱的一首古筝作品[1]。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并运用了西洋音乐曲式中音型模进和乐段,具有高度的演奏价值和艺术水平,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在经其高足娄树华先生领悟、演奏并传播,成为是我国十大传统名曲之一,更是一首闻名世界的中国古筝曲。 二、小提琴曲《渔舟唱晚》乐曲分析 (一)曲式结构 小提琴曲《渔舟唱晚》分为三段,第一段用慢版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第二段在调式有所变化的基础上,从第一段上下八度关系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描绘渔舟满载而归的喜悦场景[2]。虽然篇幅较小,但整首乐曲简练而精致,一气呵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底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旋律分析 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3]。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

乡愁之伤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赏析与教学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乡愁之伤,心弦之诗 ——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赏析与教学 马思聪作曲的《思乡曲》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是我国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被外国小提琴大师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能与其媲美的是尔后大家熟知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马思聪作为我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显著重要的里程碑地位。 马思聪(1912—1987),广东省海丰县人,豆蔻年华即赴法国留学,师从巴黎音乐学院名教授奥别多菲尔(P. Oberdoeffer)和浦舍理(Bouchoif)学习小提琴。1929年他学成回国,被誉为“东方的音乐神童”。半年后马思聪再度赴法深造,跟随毕能蓬(Binembaum)教授学习作曲及作曲理论。1931年秋,马思聪筹建私立广州音乐院并自任院长;1940年5月,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管弦乐团——“中华交响乐团”;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1增加年,马思聪被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为新建立的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遭到种种人身摧残以及抄家等暴行,1966年1月被迫逃离祖国,长期旅居美国。1987年5月20日,病逝于美国费城,终年75岁。1985年2月,马思聪冤案获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比较成熟,并且有其鲜明创作个性,他的创作风格自始至终都用来表现和赋予他对音乐的民族特征追求中。他曾说过“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风格特色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3],他的作品“风格比较恬淡、素雅,有点像南国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音调清丽流畅,结构乘法,笔到情到就行,没有太多的赘句”(著名音乐理论家李凌年语)。[4]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多个领域。马思聪明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外近代音乐史上影响最突出。主要代表作有《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双小提琴协奏曲》。 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阿姆(Merriam)说:“音乐作为历史、神话和传说的媒介,通过教育的传递,对文化的延续和稳定起着至关在重要的作用。”[5]马思聪的艺术创作道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都反映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如1947年,他以陕北的音调创作了著名的《祖国大合唱》。1948年又创作了《春天大合唱》,表明黑暗的冬天即将过去,祖国新生的春雷已经响起,人们以无比的欢欣和信心迎接祖国春天的降临。特别是1937年,他怀着深切爱国的民族感情,创作了一系列呈现独特艺术个性的,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作品,那就是著名的大型管弦乐曲《内蒙组曲》(当时题名为《绥远组曲》)。这些作品也是我国小提琴音乐发展中第一批在国内外乐坛取得影响及声誉的音乐创作,至今她们还保持着不灭的艺术光辉。

冀少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新春乐 小提琴独奏曲》教学设计

新春乐 教材分析: 《新春乐》的主题取自河北民歌《卖饺子》,又汲取了江南民间音乐明朗、朴素的音调素材。乐曲充分运用了小提琴的各种表现手段,将人们在欢度佳节时的喜悦情景刻划得惟妙惟肖,展现出一派春日融融,鸟语花香的新春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辞旧声声的爆竹,正如火树银花的烟花,正如两千多年来传统的风俗,至今仍把中国年渲染得喜气洋洋。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小提琴曲《新春乐》,感受乐曲那明朗、朴素的民间音调和它所描绘的人们在欢度新春佳节时那种欢欣、喜悦的情趣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能感知乐曲《新春乐》中欢乐喜悦和委婉抒情两个鲜明主题的情绪区别。 3、了解小提琴结构,并通过乐曲的欣赏感受小提琴独有的音色。 教学重点: 引导听赏感受乐曲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感知乐曲《新春乐》中欢乐喜悦和委婉抒情两个鲜明主题的情绪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听听下面这段音乐描述了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师:我们过年有很多习俗,比如放鞭炮,贴对联,包饺子等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乐曲《新春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过年的氛围。 (要求:聆听时身体坐直,轻轻闭上眼睛) 二、作品介绍: 1、乐曲介绍: 《新春乐》的主题取自河北民歌《卖饺子》,又汲取了江南民间音乐明朗、朴素的音调素材。乐曲充分运用了小提琴的各种表现手段,将人们在欢度佳节时的喜悦情景刻划得惟妙惟肖,展现出一派春日融融,鸟语花香的新春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作者介绍: 茅沅,原籍山东济南,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自幼喜爱音乐,1951年起从事音乐工作,成名作是与刘铁山合作的《瑶族舞曲》(1952年首演)。其代表作品还有歌剧《刘胡兰》(与陈紫等合作)、《南海长城》、《王昭君》等,舞剧《宁死不屈》、《敦煌的故事》,小提琴曲《新春乐》。 3、乐器介绍: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由30多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

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评析与建议

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评析与建议 本文以马思聪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中第一乐章《述异》为研究对象,在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旋律及节奏特征、钢琴伴奏的特点等方面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自己出版发行的录音版本,从演奏中的乐句连接、复杂音型中重点音的突出、弓法的合理运用等方面找到了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新的处理方法和建议。 标签:马思聪;述异;音乐分析;乐句连接;复杂音型;弓法 本文以马思聪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中第一乐章《述异》为研究对象,在就作品的整体结构等方面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自己出版发行的录音版本,从演奏中的乐句连接、复杂音型中重点音的突出、弓法的合理运用等方面找到了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新的处理方法和建议。 马思聪作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1941年创作的组曲《西藏音诗》是他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由《述异》、《喇嘛寺院》、《剑舞》三首曲目组成,具有较为浓厚的西藏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组曲中的第一首《述异》在音乐情感表达上对比较为明显,具有鲜明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魅力。 笔者以《述异》这首作品为研究对象有三个原因:一、《西藏音诗》这部小提琴组曲是马思聪小提琴音乐创作中的典型作品之一,充分表现了西藏少数民族狂野与淳朴的风土人情,它是独特的;二、《述异》这首乐曲中前后两部分的音乐意境对比鲜明,马思聪运用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将藏民异样的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去安静地聆听和探究;三、笔者早期对《述异》这首曲目进行过录制,从当时的录音版本中找到了可改善之处,并且在文中提出了一些演奏中的建议。 本文希望通过对《述异》的作品分析,让读者进一步了解马思聪在创作中的一些独特之处,经过对作品整体结构的分析之后,笔者从自己演奏的《述异》版本中发现问题,并且阐述个人在演奏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方法,达到对这首小提琴作品在音乐上的更好表现。 一、整体结构及特点 小提琴曲《述异》采用了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即A-B-A’。A部为一个并列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首先呈示了乐曲的音乐主题,其中包含了a材料、b材料和c材料,a、b材料都轻松、欢快,在材料发展过程中b材料比a材料略显更加愉悦的情绪,C段运用c材料的发展将音乐表现的最为开阔,整个A 部的调式调性都在G宫上进行;B部为三声中部,由材料d的发展组成,旋律舒缓、柔美,在C宫上呈示,与A部欢快的主题形象以及调式调性形成明显对比;A’部减缩再现A 部,调式调性回到G宫,并将B段后的连接素材加以发展,叠入结尾。乐曲开头一段大篇幅的引子具有典型西方华彩乐段的创作手法,全曲清晰体现出西洋作曲技法中三部性结构的内在规律(呈示-对比-再现),乐曲曲式结

乡愁之伤——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赏析与教学

乡愁之伤,心弦之诗 ——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赏析与教学 马思聪作曲的《思乡曲》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是我国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被外国小提琴大师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能与其媲美的是尔后大家熟知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马思聪作为我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显著重要的里程碑地位。 马思聪(1912—1987),广东省海丰县人,豆蔻年华即赴法国留学,师从巴黎音乐学院名教授奥别多菲尔(P. Oberdoeffer)和浦舍理(Bouchoif)学习小提琴。1929年他学成回国,被誉为“东方的音乐神童”。半年后马思聪再度赴法深造,跟随毕能蓬(Binembaum)教授学习作曲及作曲理论。1931年秋,马思聪筹建私立广州音乐院并自任院长;1940年5月,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管弦乐团——“中华交响乐团”;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1增加年,马思聪被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为新建立的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遭到种种人身摧残以及抄家等暴行,1966年1月被迫逃离祖国,长期旅居美国。1987年5月20日,病逝于美国费城,终年75岁。1985年2月,马思聪冤案获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比较成熟,并且有其鲜明创作个性,他的创作风格自始至终都用来表现和赋予他对音乐的民族特征追求中。他曾说过“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风格特色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3],他的作品“风格比较恬淡、素雅,有点像南国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音调清丽流畅,结构乘法,笔到情到就行,没有太多的赘句”(著名音乐理论家李凌年语)。[4]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多个领域。马思聪明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外近代音乐史上影响最突出。主要代表作有《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双小提琴协奏曲》。 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阿姆(Merriam)说:“音乐作为历史、神话和传说的媒介,通过教育的传递,对文化的延续和稳定起着至关在重要的作用。”[5]马思聪的艺术创作道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都反映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如1947年,他以陕北的音调创作了著名的《祖国大合唱》。1948年又创作了《春天大合唱》,表明黑暗的冬天即将过去,祖国新生的春雷已经响起,人们以无比的欢欣和信心迎接祖国春天的降临。特别是1937年,他怀着深切爱国的民族感情,创作了一系列呈现独特艺术个性的,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作品,那就是著名的大型管弦乐曲《内蒙组曲》(当时题名为《绥远组曲》)。这些作品也是我国小提琴音

小提琴名曲400首

深挚悠远的情思,在宁静起伏的旋律中,其典雅耐人寻味。让我们闭上眼睛,跟随节奏的律动,任心灵轻轻晃动…… (点击即可播放) [小提琴名曲] 在水一方 [小提琴名曲] 圓舞曲隨想曲 [小提琴名曲] 那瓦拉霍達舞曲 [小提琴名曲] 哈巴捏拉舞曲 [小提琴名曲] 流浪者之歌 [小提琴] 如果你再在我的臂弯中 [小提琴名曲] 秋來秋去 [小提琴名曲] 情深无边 [小提琴名曲] 我亲爱的父亲 [小提琴名曲] 進行曲 [小提琴名曲] 鍾 [小提琴名曲] 世界末日 [小提琴] 我心惆悵引子與變奏 [小提琴名曲] 念念不忘的情人 [小提琴名曲] 念故乡 [小提琴名曲] 你那里下雪了吗 [小提琴名曲]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小提琴名曲] 梦蝶 [小提琴名曲] 满怀深情望北京 [小提琴名曲] 泰绮思暝思曲 [小提琴名曲] 流金歲月 [小提琴名曲] 零時十分 [小提琴名曲] 两只蝴蝶 [小提琴名曲] 两边 [小提琴名曲] 梁祝 [小提琴名曲] 恋之风景 [小提琴名曲] 恋人啊 [小提琴名曲] 俩心知 [小提琴降D大调第三号慰藉曲 [小提琴] 蓝蓝的天蓝蓝的梦 [小提琴名曲] 死公主的孔雀舞曲 [小提琴名曲] 练声曲 [小提琴名曲] 快乐女战士 [小提琴名曲] 古调 [小提琴名曲] 爱之悲 [小提琴名曲] 中國花鼓 [小提琴名曲] 卡門 [小提琴名曲] 酒幹淌賣無 [小提琴名曲] 井冈山上太阳 [小提琴名曲] 禁色

[小提琴名曲] 今霄多珍重 [小提琴名曲] 今天我非常寂寞 [小提琴名曲] 火花 [小提琴名曲] 婚礼 [小提琴名曲] 浪漫曲 [小提琴名曲] 虎头山上抗旱歌 [小提琴名曲] 紅色娘子軍組曲 [小提琴名曲] 爱 [小提琴名曲] 红玫瑰 [小提琴名曲] 红豆 [小提琴名曲] 情深谊长 [小提琴名曲] 红尘岁月 [小提琴名曲] 荷花頌 [小提琴名曲] 姑娘生來愛唱歌 [小提琴名曲] 旋律 [小提琴名曲] 風含情水含笑 [小提琴名曲] 多一天爱一点 [小提琴名曲] 动心 第2号小提琴协奏曲第1乐章(b小调. 第2号小提琴协奏曲第2乐章(B小调. 第2号小提琴协奏曲第3乐章(B小调. [小提琴名曲] 美丽的夜 [小提琴名曲] 城裏的月光 [小提琴名曲] 柴忧伤小夜曲 [小提琴名曲] 草原英雄小姐妹 [小提琴名曲] 沉思曲 [小提琴名曲] 别为我哭泣,阿根廷[小提琴] 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 [小提琴名曲] G大調浪漫曲 [小提琴名曲] 白毛女随想 [小提琴名曲] 愛在深秋 [小提琴名曲] 爱的礼赞 [小提琴名曲] danny boy [小提琴名曲] carddle song [小提琴]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小提琴名曲] 最熟悉的陌生人 [小提琴名曲] 中国之夜 [小提琴名曲] 中国探戈 [小提琴名曲] 真的好想你 [小提琴名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小提琴名曲] 月满西楼 [小提琴名曲] 月亮惹的祸 [小提琴名曲] 月亮代表我的心 [小提琴名曲] 渔家姑娘在海边

西洋乐:小提琴(violin)十大名曲之十:魔鬼的颤音奏鸣曲

小提琴(violin)十大名曲之十:魔鬼的颤音奏鸣曲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2907291.html,西洋乐网整理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塔尔蒂尼(Tartini)是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这首奏鸣曲正是小提琴历史上古典的顶峰之作。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叙述了它的来历。一天夜里,塔尔蒂尼在睡梦中梦见了魔鬼,魔鬼教他用奇妙的方法演奏了一首乐曲。他惊醒后立即追忆记录下来。后来,作品以其非凡的魔力征服了听众。它好似作曲家在梦中与魔鬼对话。它的抒情与庄重深沉在曲调中由难度极高的双弦颤音体现出来。那雄浑的气势和独到的旋律使魔鬼的颤音给人间留下了绝响。几个世纪过去了,再也没有哪位小提琴家做过同样的梦,记下那样惊世的曲调。 西方古典音乐蓬勃发展的那几百年里,因无佳作而淹没于人潮,如今不为世人所知的作曲家恐怕数不胜数,因一首佳作而名闻天下的作曲家倒是能说出几个来的。然而,有这么一位音乐大师,他创作了不少极优秀的作品,也为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如今他在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影响远远尚未被人完全认清,他便是——塔蒂尼(Tartini).

说起塔蒂尼,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魔鬼的颤音,举手、点头表示知道的人恐怕不会是少数了。或许还会有人说:“知道!帕格尼尼的嘛!阿卡多拉得很棒!” 悲哀也许就在这里,说到“魔鬼的颤音”,很多朋友想到的往往不会是塔蒂尼和他的那首名为《魔鬼的颤音》的曲子,而是另一张别称《魔鬼的颤音》的一张发烧古典CD。这张由德国DG出版的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选集,小提琴独奏是小提琴大师阿卡多,曲目的高难度、大师技巧的精湛在加上录音的发烧,使得这张cd为发烧友们推崇,自然广为人知。由于名字相同,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张cd的光芒掩盖了这首曲子,使得人们不能正确的去认识这首曲子。 其实,错也不在cd本身,而在翻译者。在这张CD的封面上,标题原文是“Diabolus in Musica”,直译应该是“音乐中的魔鬼”,意译可以译作“魔鬼之音”,和颤音毫无关系,冠名者本意大概是用译形容曲子的高难度。而塔蒂尼的曲子名为《Devil’s Trill》,“devil”是魔鬼的意思,“trill”是颤音,直译就是“魔鬼的颤音”了。不知当年那位在国内介绍这张cd的作者是联想力太强抑或是无意之作,阴差阳错的造成了这样的“重名”。 塔蒂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育家,严肃的学者和雄劲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他儿童时代开始学小提琴,而后在帕多瓦大学学法律,后来因为婚事遭反对,于1713年逃离了帕多瓦,在阿西西修道院避难,同时学习声乐及作曲。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创作音乐,他还写了一些音乐理论著作,创办了一所一小提琴演奏为教学宗旨的高等学校,还对小提琴的琴弓进行过改造。根据目前掌握但决非完全的资料,他创作了14O首小提琴协奏曲(用四重奏或弦乐五重奏伴奏)、20首大协奏曲、150首奏鸣曲、50首三重奏;其中60首奏鸣曲得到了发表,可是还有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依然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奥总教堂的乐团档案库里。《魔鬼的颤音》则是其中最有名,最值得一听的一首。 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塔蒂尼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这首曲子,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塔蒂尼在梦中为乐队招聘小提琴手,魔鬼来应聘,要求以灵魂为报酬,塔蒂尼要考他,他就给塔蒂尼拉了一首曲子。不管是哪个说法也不管起真假,都给这首曲子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也很有意思地解释了曲子名字的来由。 这首曲子不长,大概17分钟,但因有大量的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极具技巧性,难能可贵的是同时保持了极强的可听性,很优美。我一开始是冲着这曲子的传说来了,最后却喜欢上了曲子本身。在介绍曲子之前,先说明一下这里的“颤音”。这里的颤音不是指揉弦时所造成的那种声音的波动。它是修饰音的一种,乐谱中的记号为音符上方加“rt”,表示两个响铃的音急速反复,实际演奏是指运弓的同时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听起来就像声音在颤抖。颤音跟揉弦一样丰富多样,有快颤、慢颤、从不颤到颤,慢颤转快颤、边揉边颤、边滑边颤、二度颤音、三度颤音等,不同的颤音能表现出不同的乐曲风格。 《魔鬼的颤音》是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使用g小调,分为3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慢板,演奏速度很慢。小提琴的旋律充满哀伤,有点幽怨,几个较强较长的音甚至有点哭诉的味道,协奏的乐队(或钢琴)旋律相近,在背后“煽风点火”,这一乐章基本没出现颤音。(4:00) 第二乐章是快板。一开始便是几个强音,颇有气势,接着旋律便川流不息的进行下去,表现出勇往直前的

优雅倾诉爱:聆听十首经典的小提琴名曲

优雅倾诉爱:聆听十首经典的小提琴名曲 作曲家勃拉姆斯与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之间的爱情故事 打动了无数的人。据说1896年,在接到克拉拉去世的电报时,63岁的勃拉姆斯正在距离法兰克福200公里的瑞士休养抱病之躯。他辗转奔波了两天两夜赶往法兰克福。在克拉拉的墓地,勃拉姆斯独自在她墓前拉了一首小提琴曲,而此时,也只有小提琴才能倾诉他内心的痛苦和表达他对克拉拉永 志不渝的真情。而克拉拉却再也听不见了。 但是,当凄婉的声音响起的时候,人们都会被这段跨越了43年的苦恋感动深深地悲伤。这就是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拥有凄婉、悠扬音色与完美造型的小提琴,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洗礼到今天,依然以其宽广的音域、强有力的穿透力、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宛如优雅的女神活跃在音乐的广阔的星空里。今天,小编将与大家共同聆听十首经典的小提琴名曲。《沉思》《沉思》是十九世纪法国作曲家马思涅的歌剧《泰伊思》中的一段插曲。歌剧《泰伊思》作于1894年,剧情为一个发生在公元四世纪埃及的宗教故事,整剧以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为背景叙述了一位在沙漠中修行的圣僧拯救女 幽灵泰伊思的故事。他冒险进城将沉迷于纸醉金迷生活中的金粉女泰伊思带出。苦苦劝告她离开花红酒绿的交际圈,归依宗教。

泰伊思终于被打动,决定入修道院当修女。但圣僧却被泰伊思的青春美丽所打动,爱上了泰伊思。圣僧倍受折磨,他逃离了修道院游走四方。但最终他摆脱不了对泰伊思的思念回到了泰伊思身旁。此时泰伊思已病入膏荒入弥留之际。圣僧匍匐在爱情脚下,圣人成了罪人,罪人的灵魂却升入了天堂...作者:儒勒·马思涅(Jules Massenet),法国作曲家,1890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马思涅的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性特点。他创作的《沉思》历来被作为最为优美的小提琴曲之一,其婉转抒情的曲调也成为了小提琴作品中的经典。 本视频演奏家:约夏·大卫·贝尔(Joshua David Bell)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小提琴家。12岁时,他立志为音乐奉献一生,光芒初现的贝尔于卡内基厅举办首演,并获艾佛利费雪奖的肯定,而那年他才14岁。之后的约夏贝尔,获奖无数平步青云,相继获得奥斯卡与格莱美奖的荣耀加冕。欣赏:《沉思》《爱的礼赞》《爱的礼赞》是埃尔加在1888年写给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风格,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典雅的爱情画卷。小提琴奏出饱含深情的旋律,恰似来自恋人的绵绵情话。 在柔美的曲调中,既有一丝丝哀怨的情调,也有洋溢着甜蜜幸福的味道,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乐曲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是情人还在喃喃私语... 音乐甜蜜温馨,旋律温婉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