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问题的思考

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问题的思考
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问题的思考

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问题的思考

目前对于水下传感器的研究已经成为逐渐成为新的讨论热点,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会对水下传感器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并对其主要的特点展开研究。同时对于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我们会进行相关的介绍。

一、引言

水下传感器网络指的是将能耗很低、具有较短通信距离的水下传感器节点部署到指定海域中,利用节点的自组织能力自动建立起网络。我们说水下传感器网络如今的发展是备受关注的,在国际上它是处在前沿领域的,其发展的前景是很广阔的,在多个方面它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例如说在军事等方面。近年来关于水下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组成是有多个节点构成的,那么接下来我们会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推进水下传感器的通信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传感器网络是目前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的技术之一。我们对于传感器网络的使用,提高了接收信号的提高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那么对于提高水下传感器通信系统的检测性能我们有以下的几点想法,首先是节点中的多种传感器的混合应用对于搜集信息方面要更加全面周到的反映出其明显特征。其次对于水下传感器的跟踪定位功能我们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二、水下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

水下通信方式主要有长波通信、水声通信、水下激光通信,中微子通信等。长波通信所需要设备体积大价格贵而且效率低,目前主要用于基地和潜艇之间的远程通信;而水下激光通信目前主要研究蓝绿激光水下通信系统,其穿透力强,可实现与水下400m以上的潜艇通信,通信频带宽,数据传输能力强,方向性好,不足的是里活性不够,难以用于水下传感器网络,中微子通信时最近新兴的技术,较为复杂,目前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因为声波时唯一一种能在水介质中进行长距离传输的能量形式,因此对于水下传感网络而言,水声通信时目前最合适的通信方式,得带各发达国家和军方的高地重视,它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海军军事战略的变革。由于水下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海战可充分发挥近海空间优势。

2006奶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水下移动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列为重点研究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等多家高校和研究单位均已开展了无限传感器网络相关领域的研究。随着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大规模网络 为了获取精确信息,在监测区域通常部署大量传感器节点,传感器节点数量可能达到成千上万,甚至更多。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传感器节点分布在很大的地理区域内,如在原始大森林采用传感器网络进行森林防火和环境监测,需要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另一方面,传感器节点部署很密集,在一个面积不是很大的空间内,密集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 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性具有如下优点:通过不同空间视角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信噪比;通过分布式处理大量的采集信息能够提高监测的精确度,降低对单个节点传感器的精度要求;大量冗余节点的存在,使得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性能;大量节点能够增大覆盖的监测区域,减少洞穴或者盲区。 自组织网络在 传感器网络应用中,通常情况下传感器节点被放置在没有基础结构的地方。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不能预先精确设定,节点之间的相互邻居关系预先也不知道,如通过飞机播撒大量传感器节点到面积广阔的原始森林中,或随意放置到人不可到达或危险的区域。这样就要求传感器节点具有自组织的能力,能够自动进行配置和管理,通过拓扑控制机制和网络协议自动形成转发监测数据的多跳无线网络系统。在传

感器网络使用过程中,部分传感器节点由于能量耗尽或环境因素造成失效,也有一些节点为了弥补失效节点、增加监测精度而补充到网络中,这样在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个数就动态地增加或减少,

从而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之动态地变化。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性要能够适应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动态性网络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可能因为下列因素而改变:①环境因素或电能耗尽造成的传感器节点出现故障或失效;②环境条件变化可能造成无线通信链路带宽变化,甚至时断时通;③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动性;④新节点的加入。这就要求传感器网络系统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具有动态的系统可重构性。 可靠的网络 传感器网络特别适合部署在恶劣环境或人类不宜到达的区域,传感器节点可能工作在露天环境中,遭受太阳的暴晒或风吹雨淋,甚至遭到无关人员或动物的破坏。传感器节点往往采用随机部署,如通过飞机撒播或发射炮弹到指定区域进行部署。这些都要求传感器节点非常坚固,不易损坏,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由于监测区域环境的限制以及传感器节点数目巨大,不可能人工“照顾每个传感器节点,网络的维护十分困难甚至不可维护。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保密性和安全性也十分重要,要防止监测数据被盗取和获取伪造的监测信息。因此,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必须具有鲁棒性和容错性。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后答案

第1章传感器基础理论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1.1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定义) 解: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调节转换电路组成。 1.2传感器特性在检测系统中起到什么作用? 解:传感器的特性是指传感器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它在检测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通常把传感器的特性分为两种: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静态特性是指输入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特性,它表示传感器在被测量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下输入输出的关系。动态特性是指输入随时间而变化的特性,它表示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 1.3传感器由哪几部分组成?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解: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调节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其中,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电信号的部分,调节转换电路是指将非适合电量进一步转换成适合电量的部分,如书中图1.1所示。 1.4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反映了传感器的什么关系?静态参数有哪些?各种参数代表什么意 义?动态参数有那些?应如何选择? 解:在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要对各种各样的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就要求传感器能感受被测非电量的变化并将其不失真地变换成相应的电量,这取决于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即输出—输入特性。衡量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迟滞和重复性等。意义略(见书中)。动态参数有最大超调量、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响应时间等,应根据被测非电量的测量要求进行选择。 1.5某位移传感器,在输入量变化5mm时,输出电压变化为300mV,求其灵敏度。 解:其灵敏度 3 3 30010 60 510 U k X - - ?? === ?? 1.6某测量系统由传感器、放大器和记录仪组成,各环节的灵敏度为:S1=0.2mV/℃、

电容式传感器思考题答案

第3章 电容式传感器思考题答案 1.试分析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和变间隙式电容的灵敏度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可采取什么措施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如图所示是一直线位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示意图。 当动极板移动△x 后,覆盖面积就发生变化,电容量也随之改变,其值为 C =εb (a -△x )/d =C 0-εb ·△x /d (1) 电容因位移而产生的变化量为 其灵敏度为 d b x C K ε-=??= 可见增加b 或减小d 均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直线位移型电容式传感器 2.为什么说变间隙型电容传感器特性是非线性的采取什么措施可改善其非线性特征 答:下图为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的原理图。图中1为固定极板,2为与被测对象相连的活动极板。当活动极板因被测参数的改变而引起移动时,两极板间的距离d 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两极板之间的电容量C 。 设极板面积为A ,其静态电容量为d A C ε=,当活动极板移动x 后,其电容量为 22 011d x d x C x d A C -+=-=ε (1) 当x <

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和挑战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外文翻译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和挑战研究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 for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ing 学部(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张毅男 学号:201081335 指导教师:殷福亮 完成日期:

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和挑战研究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 for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ing 信息科学研讨会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摘要:(原文中如果无摘要,此内容不写) 要求忠于原文,语意流畅。 关键词: (黑体、小四) (此处空一行) 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 1.25,间距:段前、段后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图、表、公式如果不加入到译文中,则必须在相应位置空一行。标出图名、表名或公式编号。 参考文献:略(翻译到此为止,此行不省略)

摘要:这篇文章研究了水下传感器网络化的因应用和挑战。我们认为它在近海岸油田的地震监测,装备检测和水下机器人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我们把研究方向定位近程声学通讯,测量与控制,时间同步,声学网络的高时延定位协议,网络长时间持续睡眠,数据传输的应用权限。我们把初步研究放在短程声波通讯硬件上,并分析高时延时间同步的结果。 引言:传感器网络是科学,工业,政府等许多方面革新的保证。这种分布在目标周围能被感知的小型物理装置带来了观察和研究世界的新机会。例如对于微生物环境的监测,结构的追踪和工业的应用。今日传感器网络正在被安排应用在地面上,相比之下水下运行仍旧有许多限制。远程控制淹没经常被使用,但是活动和被使用硬件他们的部署是本质上临时的。一些广阔地区的数据收集结果已经有了保证,但是精确程度较低(数以百计的传感器覆盖着地球)甚至当地区性的方法也被考虑过,这些通常都是有线而且昂贵的。 陆上传感器网络科学获从无线的使用,组态设定,每个能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值获得好处。他们分析了低成本节点(大概100美元)密集分布(大概100米以内)短程,多次反射通讯。相比之下,今日水下声学传感器网络典型的昂贵(10k 美元往上),稀疏的分布(很少节点间隔在千米),典型通讯经过长距离直达基站而不是互相通讯。我们通常探索如何把陆上传感器网络的有点移植到水下声学传感器网络上去。 水下传感器网络有许多潜在应用(在第三部分)在此作为代表性的应用,我们简单的考虑水下油田的地震成像。许多近海岸油田的地震监测任务是在表面上用一艘船拖着一队的地震波检测器。这种技术的花费很高,而地震调查很少能被发现,例如:每二到三年,相比之下,传感器网络节点花费很低而且能够长久的铺设在海底。这样的系统能够使得地震成像频繁的存储(也许几个月),也能够帮助资源勘探和油条开采。 为了实现水下应用我们可以从不间断的地表传感器研究借鉴到许多设计准则和工具。然而有一些挑战是从根本上不同的。第一,无线电波不适合水下通信。因为传输极端受限(微波通常传输50-100cm),而声学遥测对于水下通信来说是很有前途的,现成的声学模型并不适用于具有数以百计节点的水下传感器网络。他们的能量,范围和价格都是为稀疏的,长距离的昂贵的系统而设计的,而不是密集的便宜的传感器节点。第二点,从射频到声学的迁移,改变了物理通讯的速率,从声速(1.5×103m/s)到光速(3×108m/s)——相差五个数量级之多。然而对于短程射频通信传播时延是可以忽略的,在水下通信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在定位和时间同步上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能量的利用水下传感器和陆上传感器是不同的因为传感器会更大而且一些重要的应用会需要大量数据但却很稀少(一周一次或更少)。 因而我们把重点放在这三个方面:硬件,声学传感器网络节点(第四部分),协议,水下传感器网络自我分析,物理层协议设计,时间同步和定位(第五部分)主要运行,能量感知数据储藏和推荐(第五部分)。我们相信低成本能量消耗低的声学模型是可行的,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短程通讯将会避开许多长距离通讯的问题。多路存取的发展和实验容忍协议在完成密集网络是必须的。低成本循环运行和一体化的应用能够成功对抗高时延和带宽受限。 第二部分系统结构 在描述明确的应用前,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我们为水下传感器网络预测的传统结构。 图1是对于我们最近的实验设计我做了一个图。我们预见那种能使传感器具有更大资源的布局。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第3版习题答案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第3版》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1 1.什么叫传感器?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其中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2. 传感器在自动测控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答: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是人们对事物的规律定性了解、定量分析预期效果所从事的一系列技术措施。自动测控系统是完成这一系列技术措施之一的装置。一个完整的自动测控系统,一般由传感器、测量电路、显示记录装置或调节执行装置、电源四部分组成。传感器的作用是对通常是非电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精确可靠的捕获和转换为电量,提供给测量电路处理。 3. 传感器分类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传感器有许多分类方法,但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被测输入量来分,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转矩传感器等;另一种是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来分,如电学式传感器、磁学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电势型传感器、电荷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谐振式传感器、电化学式传感器等。还有按能量的关系分类,即将传感器分为有源传感器和无源传感器;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即将传感器分为模拟式传感器和数字式传感器。 按被测输入量分类的优点是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传感器的用途,便于使用者根据其用途选用;缺点是没有区分每种传感器在转换机理上有何共性和差异,不便使用者掌握其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 按工作原理分类的优点是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比较清楚,有利于专业人员对传感器的深入研究分析;缺点是不便于使用者根据用途选用。 4. 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它由哪些技术指标描述? 答:传感器测量静态量时表现的输入、输出量的对应关系为静态特性。它有线性度、灵敏度、重复性、迟滞现象、分辨力、稳定性、漂移等技术指标。 5. 为什么传感器要有良好的动态特性?什么是阶跃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 答:在动态(快速变化)的输入信号情况下,要求传感器能迅速准确地响应和再现被测信号的变化。因此,需要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 测试和检验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有瞬态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阶跃响应法即瞬态响应法,是给传感器输入一个单位阶跃函数的被测量,测量其输出特性。动态特性优良的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应该上升沿陡,顶部平直。 频率响应法是给传感器输入各种频率不同而幅值相同,初相位为零的正弦函数的被测量,测量其输出的正弦函数输出量的幅值和相位与频率的关系。动态特性优良的传感器,输出的正弦函数输出量的幅值对于各频率是相同的,相位与各频率成线性关系。

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方法复习题

1.简述无线网络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A的工作原理 CSMA/CA机制: 当某个站点(源站点)有数据帧要发送时,检测信道。若信道空闲,且在DIFS时间内一直空闲,则发送这个数据帧。发送结束后,源站点等待接收ACK确认帧。如果目的站点接收到正确的数据帧,还需要等待SIFS时间,然后向源站点发送ACK确认帧。若源站点在规定的时间内接收到ACK确认帧,则说明没有发生冲突,这一帧发送成功。否则执行退避算法。 2.802.11无线LAN提供的服务有哪些? ?802.11规定每个遵从该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必须提供9种服务,这些服务分为两类,5种分布式服务和4种站服务。 分布式服务涉及到对单元(cell)的成员关系的管理,并且会与其它单元中的站点进行交互。由AP提供的5种服务将移动节点与AP关联起来,或者将它们与AP解除关联。 ?⑴建立关联:当移动站点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后,立即通告它的身份与能力。能力包括支持的数据速率、需要PCF服务和功率管理需求等。 AP可以接受或拒绝移动站点的加入。如果移动站点被接受,它必须证明它自己的身份。 ?⑵解除关联。无论是AP还是站点都可以主动解除关联,从而中止它们之间的关系?⑶重建关联。站点可以使用该服务来改变它的首选AP 。 ?⑷分发。该服务决定如何将发送到AP的帧发送出去。如果目的站在同一个AP下,帧可以被直接发送出去,否则必须通过有线网络转发。 ?⑸集成。如果一个帧需要通过一个非802.11网络(具有不同的编址方案或帧格式)传输,该服务可将802.11格式转换成目的网络要求的格式 站服务4种站服务用于管理单元内的活动。 ?⑴身份认证。当移动站点与AP建立了关联后, AP会向移动站点发送一个质询帧,看它是否知道以前分配给它的密钥;移动站点用自己所知道的密钥加密质询帧,然后发回给AP ,就可以证明它是知道密钥的;如果AP检验正确,则该移动站点就会被正式加入到单元中。 ?⑵解除认证。一个以前经过认证的站想要离开网络时,需要解除认证。 ?⑶保密。处理加密和解密,加密算法为RC4。 ⑷数据传递。提供了一种数据传送和接收方法 3.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工作过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目的是协作地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 4.为什么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时间同步,简述RBS、TPSN时间同步算法工作原理? 在分布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中,每个传感器节点都有自己的本地时钟。不同节点的晶体振荡器频率存在偏差,以及湿度和电磁波的干扰等都会造成网络节点之间的运行时间偏差, RBS同步协议的基本思想是多个节点接收同一个同步信号,然后多个收到同步信号的节点之间进行同步。这种同步算法消除了同步信号发送一方的时间不确定性。这种同步协议的缺点是协议开销大

传感器课后答案解析

第1章概述 1.什么是传感器? 传感器定义为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1.2传感器的共性是什么? 传感器的共性就是利用物理规律或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将非电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输入转换成电量(电压、电流、电容、电阻等)输出。 1.3传感器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基本组成部分,另外还有信号调理电路和辅助电源电路。 1.4传感器如何进行分类? (1)按传感器的输入量分类,分为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2)按传感器的输出量进行分类,分为模拟式和数字式传感器两类。(3)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可以分为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敏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4)按传感器的基本效应分类,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5)按传感器的能量关系进行分类,分为能量变换型和能量控制型传感器。(6)按传感器所蕴含的技术特征进行分类,可分为普通型和新型传感器。 1.5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开展基础理论研究(2)传感器的集成化(3)传感器的智能化(4)传感器的网络化(5)传感器的微型化 1.6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有哪些? (1)差动技术(2)平均技术(3)补偿与修正技术(4)屏蔽、隔离与干扰抑制 (5)稳定性处理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1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描述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在被测量的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时,输出量和输入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的性能指标主要有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精度、分辨率、零点漂移、温度漂移。 2.2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的线性化有什么意义?如何实现其线性化? 答:传感器的线性化有助于简化传感器的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制作标定和测试。常用的线性化方法是:切线或割线拟合,过零旋转拟合,端点平移来近似,多数情况下用最小二乘法来求出拟合直线。 2.3利用压力传感器所得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计算其非线性误差、迟滞和重复性误差。设压力为0MPa 时输出为0mV,压力为0.12MPa时输出最大且为16.50mV. 非线性误差略 正反行程最大偏差?Hmax=0.1mV,所以γH=±?Hmax0.1100%=±%=±0.6%YFS16.50 重复性最大偏差为?Rmax=0.08,所以γR=±?Rmax0.08=±%=±0.48%YFS16.5 2.4什么是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如何分析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对动态激励(输入)的响应(输出)特性,即输出对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

水下无线传感网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 摘要: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包括声、磁场、静电场等的物理网络,它在海洋数据采集、污染预测、远洋开采、海洋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将在未来的海军作战中发挥重要的优势。描述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给出了几种典型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并针对水下应用的特点,分析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中面临的节点定位、传感器网络能量、目标定位等诸多难题,最后根据应用需求提出了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定位 1.引言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使用飞行器、潜艇或水面舰将大量的(数量从几百到几千个)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随机布放到感兴趣水域,节点通过水声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接收者。近年来,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国内外受到普遍关注,正在被广泛用于海洋数据采集,污染预测,远洋开采,海难避免,海洋监测等。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传统传感器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1]:传感器网络是由密集型、成本低、随机分布的节点组成的,自组织性和容错能力使其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在恶意攻击中的损坏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分布节点的多角度和多方位的信息融合可以提高数据收集效率并获得更准确的信息;传感网络使用与目标近距离的传感器节

点,从而提高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因此能提高系统的检测性能;节点中多种传感器的混合应用使搜集到的信息更加全面地反映目标的特征,有利于提高系统定位跟踪的性能;传感器网络扩展了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的覆盖能力;借助于个别具有移动能力的节点对网络的拓扑结构的调整能力可以有效地消除探测区域内的阴影和盲点。因此,传感器网络能够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在军事领域,通过多传感器系统的密切协调,形成空-舰-陆基传感器构成的多传感器互补监视网络,对目标进行捕获、跟踪和识别。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应用环境的特殊性,要考虑海水盐度、压力、洋流运动、海洋生物、声波衰减等对传感器网络的影响,使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比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更难,对硬件的要求更高。 2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由于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巨大应用价值,它已经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军事部门的极大关注。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海军军事战略的变革。由于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海战可充分发挥近海空间优势。 最早开展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国家是美国,早在上世纪50 年代,美国就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中耗巨资建设庞大的水声监视系统(SOSUS)。近几年美国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较大的项目有:1999~2004 年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的SeaWeb 计划;2004 年哈佛大学启动的CodeBlue 平台研究计划;坛上,披露了“近海水下持续监

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

《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计算题答案 第1章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1—5 某传感器给定精度为2%F·S,满度值为50mV,零位值为10mV,求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以mV计)。当传感器使用在满量程的1/2和1/8时,计算可能产生的测量百分误差。由你的计算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满量程(F?S)为50﹣10=40(mV) 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为: m=402%=(mV) 当使用在1/2和1/8满量程时,其测量相对误差分别为: 1—6 有两个传感器测量系统,其动态特性可以分别用下面两个微分方程描述,试求这两个系统的时间常数和静态灵敏度K。 (1) 式中, y——输出电压,V;T——输入温度,℃。 (2) 式中,y——输出电压,V;x——输入压力,Pa。 解:根据题给传感器微分方程,得 (1)τ=30/3=10(s), K=105/3=105(V/℃); (2) τ==1/3(s), K==(V/Pa)。 1—7已知一热电偶的时间常数=10s,如果用它来测量一台炉子的温度,炉内温度在540℃至500℃之间接近正弦曲线波动,周期为80s,静态灵敏度K=1。试求该热电偶输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相位差和滞后时间。 解:依题意,炉内温度变化规律可表示为 x(t) =520+20sin(t)℃ 由周期T=80s,则温度变化频率f=1/T,其相应的圆频率=2f=2/80=/40; 温度传感器(热电偶)对炉内温度的响应y(t)为 y(t)=520+Bsin(t+)℃ 热电偶为一阶传感器,其响应的幅频特性为 因此,热电偶输出信号波动幅值为 B=20A()==15.7℃

由此可得输出温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y(t)|=520+B=520+=535.7℃ y(t)|=520﹣B==504.3℃ 输出信号的相位差为 (ω)= arctan(ω)= arctan(2/8010)= 相应的时间滞后为 t = 1—8 一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可以用如下的微分方程来描述,即 式中,y——输出电荷量,pC;x——输入加速度,m/s2。试求其固有振荡频率n和阻尼比。 解: 由题给微分方程可得 1—9 某压力传感器的校准数据如下表所示,试分别用端点连线法和最小二乘法求非线性误差,并计算迟滞和重复性误差;写出端点连线法和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方程。 压力(MPa) 输出值 (mV) 第一次循环第二次循环第三次循环正行程反行程正行程反行程正行程反行程 解校验数据处理(求校验平均值): 压力(MPa) (设为x) 输出值 (mV) 第一次循环第二次循环第三次循环校验平 均值 (设为 y)正行程 反行 程 正行 程 反行 程 正行 程 反行 程

电容式传感器思考题答案

第3章电容式传感器思考题答案 1.试分析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和变间隙式电容的灵敏度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可采取什么措施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如图所示是一直线位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示意图。 当动极板移动△x 后,覆盖面积就发生变化,电容量也随之改变,其值为 C=εb (a-△x )/d=C 0-ε b ·△x/d (1) 电容因位移而产生的变化量为其灵敏度为 d b x C K 可见增加b 或减小d 均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直线位移型电容式传感器 2.为什么说变间隙型电容传感器特性是非线性的采取什么措施可改善其非线性特征答:下图为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的原理图。图中1为固定极板,2为与被测对象相连的活动 极板。当活动极板因被测参数的改变而引起移动时,两极板间的距离 d 发生变化,从而改变 了两极板之间的电容量 C 。 设极板面积为 A ,其静态电容量为 d A C ,当活动极板移动x 后,其电容量为 2 20 11 d x d x C x d A C (1) 当x<

【2015-12】水下传感器网络综述

1水声通信 由于声音(Acoustic)在水中的衰减低,声波通信成为在水下环境中最通用和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尤其是在热稳定的深水区域。声波通信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浅水区域中的温度梯度差异、海面噪声和反射折射引起的多径传播;次要的限制因素是水中声速(约为1500米/秒)慢,也限制了其通信效率。所以,水声通信受到严重的带宽限制和干扰限制,难以实现短距离、高带宽通信。综观整个水声通信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地与这些干扰相抗争的过程。例如:根据不同的干扰特点,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编(解)码方法和调制方式;采用各种抑制干扰的技术;采用分集的办法来抵抗衰落;采用均衡技术抵消信道缺陷引起的畸变;采用自适应技术来适应信道特性的变化以及增加功率等。水声通信在几KHz到几十KHz的带宽下,可以实现1-2000公里距离的通信,在小于1公里范围的短距离通信中,水声通信在几十KHz带宽下,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0kbps,带宽效率可达几个bits/sec/Hz。 2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研制低成本、高能效、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对于海洋环境监控、海洋资源开发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由于受自身特性限制和水声通信环境制约,水下无线通信网络面临各种威胁和攻击,然而现有的水下通信研究多以节省能耗、延长网络寿命为出发点,忽视了潜在的安全问题。因此,研究现有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其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设计适用于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技术和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若干安全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体系。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末,它以其低成本、低能耗、自组织和分布式的特点为网络带来了一场信息感知的变革。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城市管理、环境监测、军事国防、生物医疗等领域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在国际上它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二大网络,被评为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之首。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规模大、自组织、动态性、鲁棒性、应用相关、以数据为中心等特性,能更真实有效的获取客观的物理信息,并将其与现代传输网络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不断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海洋以其70%的地球覆盖率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开发与发展被认为是人类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成熟以及各国对海洋权益的日益重视,水下传感器网络以其低成本、高可靠特征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关注,成为21 世纪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水下传感器网络通过部署在指定海域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获取所需的各种海洋监测信息,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之后传输给基站,最后经由卫星送达用户。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涵盖多个领域,包括水下开发、灾难预警、水下环境监测、数据收集、辅助导航、海底军事等。 水下传感器网络部署在极为复杂的水下环境中,而无线电波在海水中的衰减十分严重,因此以声波作为信息载体的水声通信成为水下传感器网络的主要通信方式。这也使得水下传感器网络具备许多不同于陆上传感器网络的特性。首先,大多数陆上传感器节点都是静止不动的,而水下传感器节点则随着海水的运动不断移动,通常一个传感器节点每秒随水流移动2-3米;其次,水下传感器节点与陆上传感器节点的能耗不同,一些重要的水下应用需要大量数据,这使得水下传感器节点的体积偏大,对于水下传感器来说电池的更换工作是很困难的,从海底取回节点耗时耗力;第三,水下信道带宽低、数据传输率低,尽管水声通信根据带宽和通信范围分为多个类别,但在短期内,其数据传输率在1km距离内很难超过40kb/s。这些都为水下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感器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何为传感器及传感技术? 人们通常将能把被测物理量或化学量转换为与之有对应关系的电量输出的装置称为传感器,这种技术被称 为传感技术。 2、传感器通常由哪几部分组成?通常传感器可以分为哪几类?若按转换原理分类,可以分成几类?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和其他辅助元件组成,有时也把信号调节和转换电路、辅助电源作为传 感器的组成部分。 传感器一般按测定量和转换原理两种方法进行分类。 按转换原理分类可以分为能量转换型传感器和能量控制型传感器。 3、传感器的特性参数主要有哪些?选用传感器应注意什么问题? 传感器的特性参数:1 静态参数: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 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程度。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稳定度、鉴别度、分辨力、死区、回程误差、线性误差、零位误差等。 动态参数:时间常数t:在恒定激励理 第二章 1、光电效应有哪几种?与之对应的光电器件和有哪些? 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总共有三类:外光电效应(光电原件有:光电管、光电倍增管等、内光电效应(光敏电阻)、光生 伏特效应(光电池、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 2、什么是光生伏特效应? 光生伏特效应:在光线的作用下能使物体产生一定方向电动势的现象。 3、试比较光敏电阻、光电池、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的性能差异,并简述在不同的场和下应选用哪种器 件最为合适。 光敏二极管:非线性器件,具有单向导电性。(PN 结装在管壳的顶部,可以直接爱到光的照射)通常处于 反向偏置状态,当没有交照射时,其反向电阻很大反向,反向电流很小,这种电流称为暗电流。当有光照 射时,PN 结及附近产生电子-空穴对,它们的反向电压作用下参与导电,形成比无光照时大得多的反向电 流,该反向电流称为光电流。 不管硅管还是锗管,当入射光波长增加时,相对灵敏度都下降。,因为光子能量太小不足以激发电子-空穴 对,而不能达到PN 结,因此灵敏度下降。 探测可见光和赤热物时,硅管。对红外光进行探测用锗管。光敏三极管:有两个PN 结,比光敏二极管拥有更高的灵敏度。 光敏电阻:主要生产的光敏电阻为硫化镉。 7、简述光纤的结构和传光原理。光纤传感器有哪些类型?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传感器技术习题及答案

传感器技术绪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的传感器是( B )。 A. 应变式传感器 B. 化学型传感器 C. 压电式传感器 D. 热电式传感器 2、通常意义上的传感器包含了敏感元件和( C )两个组成部分。 A. 放大电路 B. 数据采集电路 C. 转换元件 D. 滤波元件 3、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连同计算机技术和(C ),构成信息技术的完整信息链。 A. 汽车制造技术 B. 建筑技术 C. 传感技术 D.监测技术 4、传感器按其敏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物理型、化学型和( A )三大类。 A. 生物型 B. 电子型 C. 材料型 D. 薄膜型 5、随着人们对各项产品技术含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传感器也朝向智能化方面发展,其中,典型的传感器智能化结构模式是( B )。 A. 传感器+通信技术 B. 传感器+微处理器 C. 传感器+多媒体技术 D. 传感器+计算机 6、近年来,仿生传感器的研究越来越热,其主要就是模仿人的(D )的传感器。 A. 视觉器官 B. 听觉器官 C. 嗅觉器官 D. 感觉器官 7、若将计算机比喻成人的大脑,那么传感器则可以比喻为(B )。 A.眼睛 B. 感觉器官 C. 手 D. 皮肤 8、传感器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功能:检测和(D )。 A. 测量 B. 感知 C. 信号调节 D. 转换 9、传感技术与信息学科紧密相连,是(C )和自动转换技术的总称。 A. 自动调节 B. 自动测量 C. 自动检测 D. 信息获取 10、以下传感器中属于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命名的是( A ) A.应变式传感器B.速度传感器 C.化学型传感器D.能量控制型传感器 二、多项选择题 1、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的物理定律,其中包含(ABCD)。 A. 能量守恒定律 B. 电磁场感应定律 C. 欧姆定律 D. 胡克定律 2、传感技术是一个集物理、化学、材料、器件、电子、生物工程等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涉及(ABC )等多方面的综合技术。 A. 传感检测原理 B. 传感器件设计 C. 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 D. 传感器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3、目前,传感器以及传感技术、自动检测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领域采用了传感技术的有:(ABCD )。 A. 工业领域 B. 海洋开发领域 C. 航天技术领域 D. 医疗诊断技术领域 4、传感器有多种基本构成类型,包含以下哪几个(ABC ) A. 自源型 B. 带激励型 C. 外源型 D. 自组装型 5、下列属于传感器的分类方法的是:(ABCD ) A. 按输入量分 B. 按工作原理分 C. 按输出量分 D. 按能量变换关系分 6、下列属于传感器的分类方法的是:(ABCD ) A. 按输入量分 B. 按工作原理分 C. 按构成分 D. 按输出量分

13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答案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习题答案 习题1 l.1 检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答:检测系统是由被测对象、传感器、数据传输环节、数据处理环节和数据显示环节构成。 传感器是把被测量转换成电学量的装置,显然,传感器是检测系统与被测对象直接发生联系的部件,是检测系统最重要的环节,检测系统获取信息的质量往往是由传感器的性能确定的。 数据传输、处理环节,又称之为测量电路,它的作用是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电压或电流信号。 数据显示记录环节是检测人员和检测系统联系的主要环节,主要作用是使人们了解被测量的大小或变化的过程。常用的有模拟显示、数字显示和图像显示三种。 1.2 传感器的型号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何意义? 答:传感器是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组成,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的变化,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它是传感器的核心。转换元件:将敏感元件输出的物理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电信号的元件。测量电路:将转换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进行进一步转换和处理的部分,如放大、滤波、线性化、补偿等,以获得更好的品质特性,便于后续电路实现显示、记录、处理及控制等功能。 1.3 测量稳压电源输出电压随负载变化的情况时,应当采用何种测量方法? 如何进行? 答:直接测量。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对仪表读数不需要经过任何运算,直接表示测量所需要的结果。 1.4 某线性位移测量仪,当被测位移由4.5mm变到5.0mm时,位移测量仪的输出电压由3.5V 减至 2.5V,试求该仪器的灵敏度。 解: 灵敏度s=(3.5-2.5)v/(5.0-4.5)mm=2v/mm 1.5 有三台测温仪表,量程均为0~800℃,精度等级分别为 2.5级、2.0级和1.5级,现要测量500℃的温度,要求相对误差不超过2.5%,选那台仪表合理? 答:2.5级时的最大绝对误差值为20℃,测量500℃时的相对误差为4%;2.0级时的最大绝对误差值为16℃,测量500℃时的相对误差为3.2%;1.5级时的最大绝对误差值为12℃,测量500℃时的相对误差为2.4%。因此,应该选用1.5级的测温仪器 1.6 什么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含义是什么? 它们各反映何种误差? 答:系统误差(简称系差):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如果误差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则把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决定了测量的准确度。系统误差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可以通过实验或引入修正值的方法一次修正给以消除。 随机误差(简称随差,又称偶然误差):由大量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称为随机误差。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随机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将不可预知地随机变

传感器技术课后习题答案.doc

2-4 2-5 原因:U (? NR 、 △氏斗=亍————+— △ R, 1 A/?. 一 △七 A/?.R\ R 2 R$ M 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说明含义。 1、 线性度一一表征传感器输出■输入校准曲线与所选定的拟合直线之间的吻合(或偏离)程度的指标。 2、 灵敏度一一传感器输出量增量与被测输入量增量之比。 3、 分辨力一一传感器在规定测量范围内所能检测出的被测输入量的最小变化量。 1?2计算传感器线性度的方法,差别。 1、 理论直线法:以传感器的理论特性线作为拟合直线,与实际测试值无关。 2、 端点直线法:以传感器校准曲线两端点间的连线作为拟合直线。 3、 “最佳直线”法:以“最佳直线”作为拟合直线,该直线能保证传感器正反行程校准曲线对它的正负偏差相等 并 且最小。这种方法的拟合精度最高。 4、 最小二乘法:按最小二乘原理求取拟合直线,该直线能保证传感器校准数据的残差平方和最小。 2- 1金属应变计与半导体工作机理的异同?比较应变计各种灵敏系数概念的不同意义。 (1)相同点:它们都是在外界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从而导致材料的电阻发生变化所;不同点:金属材料的应变效 应以机械形变为主,材料的电阻率相对变化为辅;而半导体材料则正好相反,其应变效应以机械形变导致的电阻率的 相对变化为主,而机械形变为辅。 (2)对于金属材料,灵敏系数Ko-Km=(l+2u)+C(l-2u)o 前部分为受力后金属几何尺寸变化,一?般U ^0. 3,齿I 匕(1+2 U )=1.6;后部分为电阻率随应变而变的部分。金属丝材的应变电阻效应以结构尺寸变化为主。 对于半导体材料,灵敏系数K 。二Ks=(l+2u)+ nE 。前部分同样为尺寸变化,后部分为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所致, 而JiE 》(1+2 u),因此Ko=Ks=JiEo 半导体材料的应变电阻效应主要基于压阻效应。 2-3简述电阻应变计产生热输出(温度误差)的原因及其补偿办法。 电阻应变计的温度效应及其热输出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为热阻效应所造成;后部分为敏感栅与试件热膨胀失配所 引起。在工作温度变化较大时,会产生温度误差。 补偿办法:1、温度自补偿法(1)单丝自补偿应变计(2)双丝自补偿应变计 2、桥路补偿法(1)双丝半桥式(2)补偿块法 试述应变电桥产生非线性的原因及消减非线性误差的措施。 业业? 2上式分母中含△Ri/Ri,是造成输出量的非线性因素。无论是输出电压还是电流,实际上都与△ Ri/Ri 呈非线性关 措施:(1)差动电桥补偿法 差动电桥呈现相对臂“和”,相邻臂“差”的特征,通过应变计合理布片达到补偿目的。常用的有半桥 差动电 路和全桥差动电路。 (2)恒流源补偿法 误差主要由于应变电阻ARi 的变化引起工作臂电流的变化所致。采用恒流源,可减小误差。 如何用电阻应变计构成应变式传感器?对其各组成部分有何要求? 一是作为敏感元件,直接用于被测试件的应变测量;另一是作为转换元件,通过弹性敏感元件构成传感器,用以 对任何能转变成弹性元件应变的其他物理量作间接测量。 要求:非线性误差要小(〈0.05『0.1%F ?S),力学性能参数受环境温度影响小,并与弹性元件匹配。 2-9四臂平衡差动电桥。说明为什么采用。 全桥差动电路,RER3受拉,R2,R4受压,代入,得 U (\R, △& 1 A/?. A/?. ? AR 4) 4 I /?. R 、 R. 2 R, 由全等柝唇,得 4 K K 可见输出电压Uo 与ARi/Ri 成严格的线性关系,没有非线性误差。即Uo=f(AR/R)o 因为四臂差动工作,不仅消除了飞线性误差,而且输出比单臂工作提高了4倍,故常采用此方法。 3- 7电感传感器产生零位电压的原因和减小零位电压的措施。 差动自感式传感器当衔铁位于中间位置时,电桥输出理论上应为零,但实际上总存在零位不平衡电压输出(零位电 压),造成零位误差。 措施: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补偿电路,其原理为: (1)串联电阻消除基波零位电压;2)并联电阻消除高次谐波零位电压;(3)加并联电容消除基波正交分量或 高 次谐波分量。 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外接测量电路来减小零位电压。如前述的相敏检波电路,它能有效地消除基波正交 分 量与偶次谐波分量,减小奇次谐波分量,使传感器零位电压减至极小。此外还可采用磁路调节机构(如可调端 盖)保 证磁路的对称性,来减小零位电压。 4- 2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产生非线性误差的原因及如何减小? 原因:灵敏度S 与初始极距。。的平方成反比,用减少°°的办法来提高灵敏度,但。。的减小会导致非线性误差增大。 采用差动式,可比单极式灵敏度提高一倍,且非线性误差大为减小。由于结构上的对称性,它还能有效地补偿温度变 化所= 4 1 < R1 R 2 斗 -A /?4 U 4A/?f - T —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