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国家标准 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

1.1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并且预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同时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突出,进口石油数量逐年增加,中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连年提高。2016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到5.56亿吨,同比增长2.8%,对外依存度达到历史新高的64.1%。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控制并不断降低车型燃料消耗量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从国家层面, 制定面向2025年的燃料消耗量法规是国家贯彻落实产业政策的重要措施,是持续推动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从企业角度,从节能技术的研发、测试、新产品的规划、设计、新技术导入到产品实现量产需要较长周期,节能标准法规的尽早提出使企业有充分时间进行产品布局,促进低能耗、低排放的汽车产品开发和生产。

2016年7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发、生产、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摩托车、铁路机车车辆、船舶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科技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也对2020年之后我国的汽车节能与新能源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20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5.0升/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5升/百公里以下到2025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

1.2前期研究及任务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以下简称“工信部”)2015年向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汽标委”)下达了研究任务(工装函[2015]67号《关于下达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第五阶段国家目标研究任务的函》),要求尽快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开展面向2025年的第五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标准法规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从2015年开始,标准起草工作组即着手进行了面向2021-2025年乘用

车燃料消耗量标准制定前期准备工作,并按计划推进标准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

a)密切跟踪国际上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等汽车生产和保有大国(地区)的汽车节能标准法规动态,通过与上述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技术机构和汽车企业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系统分析汽车节能标准法规及相关政策变化原因及其影响;

b)前往中国一汽、上汽集团、东风集团、重庆长安、安徽江淮等主要汽车企业开展调研走访,听取整车厂根据试验、研发数据或掌握的信息从企业视角提出节能技术应用选项,并估计其应用前景、节能潜力及成本情况。

c)组织开展2021-2025年乘用车,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产品规划情况调查,开展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水平和节能技术应用状态调查。

d)从发动机、变速器、车身附件以及整车匹配角度对乘用车节能技术应用现状、节能效果与节能潜力、节能技术应用成本以及应对未来标准的技术选项进行全面调查,并综合分析各类节能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e)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对实现国家总体节能目标的重要影响,重点从新能源未来产品规划调查基础上,结合新能源汽车能耗水平、产品构成、优惠倍数以及能耗折算方式等因素进行场景分析,研究不同场景下新能源汽车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中对整体节能目标影响;

f)根据节能技术经济分析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场景分析,研究提出适合我国的乘用车节能技术应用选项和新能源汽车核算方法,研究确定我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标准整体节能目标;

g)依据国家对汽车节能工作的要求,研究确定未来若干年我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控制的基准参数、评价体系和指标要求。

h)根据节能技术经济分析及整体节能目标,对影响标准实施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实现标准整体节能目标的技术路线、配套措施等。

1.3主要工作过程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修订工作由工信部组织开展,并于2015年正式启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作为牵头起草单位与国内外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共同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按工信部的要求完成相关研究任务。

从2015年10月召开准备会议开始,在工信部的指导下标准起草工作组开展了调研走访等前期预研工作,并先后组织召开了六次工作会议;通过会

议交流和走访系统深入了解我国乘用车企业节能技术应用状态和储备情况及其对未来标准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完成乘用车技术状态和燃料消耗量水平调查、节能技术应用状态及节能潜力调查、未来产品规划调查,通过场景假设对乘用车节能潜力及成本进行了分析。

2018年1月-7月,分析了试验方法修订与工况切换对节能标准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方案,并最终根据确定了严格程度不变为切换方案的基本原则。

2018年8月-10月,中汽中心在行业内组织开展了针对WLTP与NEDC试验燃料消耗量对比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并针对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限值指标调整方案,形成标准草案。

表1 主要技术会议及研究活动

时间 会议活动 主要工作

2015年10月 第十次会议(准备会议)* 讨论确定标准制定总体工作方案、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及任务安排等。

2015年10月-2016

年04月 企业交流与调研走访

听取整车厂根据试验、研发数据或掌握的信

息从企业视角提出的节能技术路线及标准制

定建议。

2016年04月 第十一次会议 调研走访阶段性汇总,梳理关键技术问题,标准起草工作组正式成立

2016年04月-2016

年08月 数据调查与分析

开展产品规划调查、节能技术应用状态、潜

力及成本调查。

2016年08月 第十二次会议 介绍数据调查与分析情况,说明新能源汽车场景分析方案与初步研究结论。

2016年08月-2017

年05月 节能技术经济分析

结合对2015年节能技术应用状态、潜力和

成本的调查结果预测判断2025年传统车节

能技术路线、节能效果和成本增加情况。

2017年05月 第十三次会议 介绍节能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成果,新能源汽车核算对总体节能目标影响的场景分析结论,确定总体节能目标。

2017年06月-2017

年10月 节能技术确认

根据工作组会议讨论情况,在工作组成员内

对部分节能技术的节能效果与应用潜力做进

一步确认。

2017年10月 第十四次会议 阶段性汇总,围绕前期研究成果讨论标准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评价体系、导入计划、退坡机制等。

2017年11月 工作进展报告会 中汽中心结合会议讨论情况与前期研究成果向工信部作了专题汇报,听取了工信部对节能标准定位、标准与双积分政策关系、新能源汽车能耗核算、CAFC核算优惠等整体思路

和关键问题的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第五阶段标准草案。

2017年12月 第十五次会议 讨论标准草案,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8年7月 标准修订方案汇报 就试验方法切换对五阶段标准的影响向工信部进行了汇报。听取主管部门根据工况协调结果对五阶段标准提出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严格程度不变为切换方案的基本原则。

2018年8月 乘用车五阶段与试验方法联合会

前期工作总结,讨论五阶段标准的整体过渡

与切换方案。

2018年9月-10月 WLTP与NEDC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工作组成员内部开展数据收集工作,主要来源于国六

2018年11月 第十七次会议 讨论标准草案。

*注:第五阶段标准制定工作组是第四阶段工作组的延续,前九次会议为第四阶段工作组会议。

2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措施,旨在持续推动传统燃油汽车节能降耗,同时服务和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确保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最终达到我国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水平在2025年下降至4 L/100km,对应二氧化碳排放约为95 g/km的国家总体节能目标。

在乘用车第五阶段标准制定过程中,面临着中国工况导入、国六排放标准协调等情况并存的复杂局面。为此工信部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并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协调,基于促进整个汽车产业节能减排、保障双积分管理办法实施和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考量,在广泛征询行业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油耗、排放标准试验工况应尽量统一的基本原则,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了以下主要原则和事项,包括:

1)2025年以前轻型汽柴油车暂且采用WLTC即与排放标准相协调,以减轻企业负担;

2)实现《规划》2025年乘用车油耗平均4.0L/100km目标不变,根据新、旧试验方法对比对总体目标进行相应换算;

3)五阶段目标值及限值将基于WLTP重新确定,并在2021年一次性完成从NEDC向WLTC的过渡。

主要技术内容及确定依据如下:

2.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以综合节能技术经济分析为基础并结合企业反馈,确定以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4.0 L/100km为整体目标

图 1 节能技术经济分析主要工作过程概要

如图 1所示,为对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 4.0 L/100km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标准起草工作组在工作组成员内部组织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未来产品规划及节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状态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成本分析。

1)在工作组内部对各企业2025年传统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规划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反馈数据初步了解我国2025年汽车产品结构,为后续分析提供参考。

2)通过调研走访并结合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备案数据库,对我国主要企业及乘用车产品的技术状态进行初步的分析,梳理节能技术应用现状。

3)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节能技术状态调查,从发动机、变速器、车身附件、整车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乘用车产品节能技术应用现状、规划、特定技术的成本、节能效果进行调查,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验证试验,期间与多个研究机构就节能技术节能效果、节能潜力与成本进行讨论交流,基本形成一致意见。

4)对节能技术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梳理,从提高热动能量转换效率、降低能量传输过程损失、减少车辆行驶所需能量、减少辅助系统能量消耗等4

个方面,提出应对2025年节能标准的技术选项。

5)根据节能技术经济分析结果,传统汽车应对2025年节能标准,在提高热动能量转换效率方面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为直喷与增压技术、发动机小型化应用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气门技术、工作循环以及压缩比的进一步优化,综合节能效果预计达到15%左右,平均成本增加约0.74万元;在降低能量传输过程损失方面,多档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等多档化、智能化先进变速器的应用比例将大幅提升,综合节能效果预计为3%左右,平均成本增加约0.13万元;在减少辅助系统能量消耗,优化能量管理方面,与第四阶段相比,汽车电气化技术应用比例将显著提升,如48V 系统成为大幅降低燃料消耗量的重要技术选项,综合节能效果预计达到10%左右,平均成本增加约0.3万元;此外,汽车轻量化技术将持续向前发展、低滚阻轮胎应用比例进一步提升,由此带来的综合节能效果约为4%,平均成本增加约0.3万元。

6)根据节能技术经济分析结果,2025年传统汽车燃料消耗量预计较2015年可下降33%,考虑到2025年混合动力汽车作为另外一条降低燃料消耗量水平的重要技术路线,综合分析计算得出2025年传统车燃料消耗量可以下降至到4.3 L/100km,成本约增加1.7万元,因此仅靠降低传统燃油汽车燃料消耗量水平较难实现2025年平均燃料消耗量4.0 L/100km的整体节能目标,还需要相当比例的新能源汽车。

7)到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4.0 L/100km左右是国际趋势,也是我国《中国制造2025》及《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出的要求,依据国内企业数据进行的技术经济分析表明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4.0 L/100km一方面需要持续降低传统汽车燃料消耗量,特别是推动48V系统、混合动力系统等技术的广泛使用,另一方面需要相当数量的新能源汽车;成本因素、资本收益是影响企业选择不同技术路径实现国家整体节能目标的根本原因。另外有部分国际机构对2025年实现4.0 L/100km节能目标的判断则更为乐观。

2.2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节能技术经济分析结果,继续将新能源汽车及替代燃料汽车纳入适用范围,并且对新能源汽车对节能目标的影响进行场景分析。 1)新能源汽车场景分析影响因素

新能源汽车纳入核算对整体节能目标的影响可通过设置不同场景分析

计算得出,纳入场景分析计算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电动汽车能耗折算方式以及新能源汽车优惠倍数。

按照《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占比、《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双积分政策”)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并结合在工作组成员内部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品规划的调查结果,假定新能源汽车在我国2025年乘用车产品结构中比例从保守到乐观分为8%、10%、12%和20%四种情形,其中按照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结构,纯电动汽车和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汽车的产量比例定为4:1。

对电动汽车的能耗折算方式有四种(以2025年电力行业预测数据为依据):a)按0折算,b)按简单热值折算,即1kWh电耗与0.1161L汽油所含热量相当,c)按燃料生命周期折算,即1kWh电耗相当于0.224L汽油消耗量,d)按二氧化碳的燃料生命周期折算,即1kWh电耗相当于0.264L汽油消耗量。

除此以外,根据新能源汽车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中可采用的优惠核算系数,按照逐年退坡机制分别将1辆新能源汽车对应系数为2.0(2020年水平)、1.8、1.6、1.4、1.2和1.0辆假定为从乐观、中等到保守的场景。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不同影响因素的场景组合可汇总为如图 2所示。

图 2 新能源汽车对国家节能目标影响场景分析影响因素

2)场景分析结论

标准起草工作组通过对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计算公式推导变形,对以上所有种场景分别进行计算得出当前场景下汽油车所对应的燃料消耗量,从而分析新能源汽车对实现国家节能目标的影响。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对2025年能否实现4.0 L/100km的整体节能目标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具体幅度因其能耗评价及核算方式差别较大。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20%的场景下,优惠倍数每增加0.1,则对传统汽车的能耗要求相应放松0.1 L/100km。

2.3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确保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在2025年之前新能源汽车非化石燃料消耗暂不考虑,并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时按照场景分析结果给予优惠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确保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新能源汽车车型燃料消耗量确定及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时给予一定优惠:

1)在2025年之前,对电能消耗及氢能消耗暂不考虑(按零计算),即计算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时仅计算传统的汽柴油燃料的消耗,见标准征求意见稿4.1.2~4.1.4。

2)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时,将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或进口量按多倍计算(对超低油耗车辆也给予类似优惠),见标准征求意见稿5.1.2~5.1.3。

2.4继续采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评价体系,并将按整车质量分组设定车型燃料消耗量评价体系调整为以整备质量作为基准参数的线性燃料消耗量评价体系

从标准体系延续性、有效性及科学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决定继续采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评价体系。

另外,为使燃料消耗测量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正在修订的《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中在惯性质量加载方式上将选择采用连续加载。为避免出现因试验方法与油耗评价体系不一致导致质量向一端集中的现象和管理风险,第五阶段标准中将按整车质量分组设定车型燃料消耗量评价体系调整为与试验方法一致的以整备质量作为基准参数的线性燃料消耗量评价体系。

2.5调整基准质量为1415 kg,继续延续“抓大放小”的控制策略

标准起草工作组通过对2012年以来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整备质量的变化情况研究后认为我国乘用车近年来重量化、大型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标准起草工作组以2015年乘用车的平均整备质量为基准,分别按照年均增长1%、0.5%以及年均下降0.5%三种场景对我国乘用车产品的平均整备质量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取其平均值,计算得出2020年基准整备质量应为1415 kg。

2.6WLTP与NEDC燃料消耗量数据收集分析情况

2.1.1数据分布

中汽中心按照要求于2018年9月在工作组内部开展了WLTP与NEDC燃料消耗量对比数据的收集工作,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六试验、企业内部开发与验证试验以及各检测机构的摸底试验。

数据分布特征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收集数据在不同质量段的分布情况与2017年市售车辆的分布特征类似,因此用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反应行业的整体情况。

图1 车型统计分布趋势

2.1.2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LTP比NEDC试验结果平均高约10.57%

如图2所示,通过对收集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WLTP的试验结果较NEDC高约10.57%,在大质量段的差距大于低质量段,如图3所示。

图2 WLTP与NEDC试验数据对比

图3 WLTP与NEDC试验结果随整备质量的变化情况

2.7根据涡轮增压发动机与PHEV等技术路线在WLTP与NEDC切换中对燃料消耗量的影响对基准油耗进行了调整

在分析整体节能目标时,综合考量了NEDC试验循环下增压发动机与PHEV等技术路线带来的影响。而通过分析可知,增压发动机燃料消耗量在两种试验方法下的差异显著大于非增压发动机,相差幅度分别约为12%和7%。考虑到未来增压发动机应用比例低于预期,据测算对基准点油耗约有1%的增加调整。

PHEV 车型在WLTP下因厂家控制策略不同,在综合能耗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总体来看大约恶化20%-30%。通过对因工况切换导致的PHEV未来车型比例和能耗变化进行了场景分析,以中场景为基础对基准油耗上调了0.02L/100km。

2.8其他因素

考虑到国六实施安装GPF带来的影响未全部反映在调查数据中,并且结合GPF安装导致的油耗增加幅度和不同车型未来对GPF的安装应用比例,对基准点油耗目标值做了进一步调整;另外,充分考虑了在WLTP试验方法中部分条款的调整对生产一致性合规性的影响,并根据分析调研结果,同时参考了欧洲目前已发布的分析结论,综合对基准点油耗目标值在2.1~2.2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上调了3%。

在车型燃料消耗量设定时,在NEDC目标值斜率设置的基础上,以WLTP 不同质量段油耗变化幅度按车型数量加权后的调整值为依据,WLTP目标值斜率设置为0.0018。

与第四阶段标准一致,作为鼓励小型、轻量化车辆发展、抑制大型化、重量化趋势的考虑,对整备质量(CM)在1090 kg以下的车辆采用同一目标

值要求,对整备质量在2510kg 以上的车辆采用同一目标值要求。

综上,第五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2)所示:

如果,则

T=4.02 (3)

如果,则

T=0.0018×(CM-1415)+4.60 (4)

如果,则

T=6.57 (5)

车辆CO 2排放量与燃料消耗量高度相关,大量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汽油车燃料消耗量(L/100km)与CO 2排放量(g/km)的换算系数约为23.67,柴油车的换算系数约为26.0。

2.9 对特殊结构车辆的优惠

考虑到具有三排以上座椅车辆实际使用时在运输效率上的优势,因此,在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设定时给予一定优惠,见标准征求意见稿4.2.2。

2.10 考虑企业产品开发周期,逐年加严CAFC 要求

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充分考虑企业产品开发、导入周期,设定较为合理的车型燃料消耗量导入计划,并采取“先宽松、后严格”的逐年加严CAFC 要求,2021~2025年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比值分别为123%、120%、115%、108%和100%,见标准征求意见稿5.3。

2.11 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

为鼓励汽车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继续对在试验方法中无法体现或体现不完全但在实际使用中具有明显效果的节能技术或装置,允许在计算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时依据可量化评价的原则,根据其节能效果相应减少车型燃料消耗量,见标准4.1.7。

3 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标准制定过程中,标准起草工作组针对怠速起停、制动能量回收、阿特金森循环、无级变速器等部分节能技术或装置的节能效果开展了试验验证工作,并针对部分混合动力汽车节能效果进行了数据摸底,另外还对电动汽车能耗水平进行了测量,为后续开展节能技术经济分析、新能源汽车场景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CM 1090<£1090CM 2510>CM 2510

4专利说明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5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等情况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是我国汽车节能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强制性标准,是政府加强汽车产品节能管理、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企业产品规划和研发的重要文件。

节能标准法规的实施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若以2020年为基准年份,2021-2025年第五阶段标准(按4.0 L/100km估算)实施期间将累计节省汽油1141.8万吨,减少CO2排放3748.5万吨。

本项目是对《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GB 20997-2014)的修订,将会继续采用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评价体系,并在充分、科学、客观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2021-2025年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指标要求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核算方法,确定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基准质量等特征参数,推动我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水平的持续下降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6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6.1采用国际标准情况

本标准未采用国际标准。

6.2与同类国际/国外标准的对比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全球汽车行业共同面临的两大挑战,汽车节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应对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气候变暖,巩固和提高本国汽车工业未来国际竞争力,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都在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和促进本国汽车节能技术发展、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上述国家和地区已经或即将完成针对2025甚至更长期的汽车节能标准法规、政策措施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1)目前,日本已经提出了至2020年的轻型汽车燃料经济性标准,预计到2020年,乘用车平均燃料经济性水平达到20.3 km/L ,比2009年的16.3 km/L下降约20.3%。

2)在欧洲,欧盟于2009年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取代自愿性CO2减排协议,在欧盟范围内推行汽车燃料消耗量/CO2限值要求和标示制度,要求乘用车CO2排放在达到2015年130g/km、2021年95g/km的目标。并且计划到

2025年,CO2排放在2021年基础上继续下降15%,2030年下降30%。

3)美国于2010年4月和2012年8月发布了针对2012-2016车型年(第一阶段)和2017-2025车型年(第二阶段)的轻型汽车燃料经济性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定。法规提出,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达到55.3~56.2mpg,约合4.3L/100km,

我国自2004年发布实施第一项《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至今,已实施两个阶段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要求,制定提出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要求及核算办法,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及管理体系,目前正在执行的是面向2020年的乘用车第四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

尽管各国乘用车保有结构和技术特征存在一定差别,对乘用车节能指标的要求也不同,但从整体来看,各国都在通过技术标准和法规不断加严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要求,整体趋势是到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4.0 L/100km左右。

7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是我国汽车节能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没有冲突或矛盾。

8重大意见的处理过程和依据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无重大分歧。

9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10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技术标准是实现汽车节能降耗的重要措施,但并非唯一措施。要实现《规划》有关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4.0 L/100km的目标,除制定技术标准外,还应通过政府层面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技术措施,特别是与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财税补贴政策,双积分政策的配合。

双积分政策出台后,第五阶段标准作为“CAFC积分”的基础,实际成为双积分政策的两大要素之一。第五阶段标准制定需要与双积分政策中“新能源积分”要求相协调,即第五阶段标准作为双积分政策的基础先行制定实

施,“新能源积分”随后制定并根据第五阶段标准实施情况,相应进行适度的弹性调整,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11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GB 27999-2014。

12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2018年03月20日

国家标准《铂》编制说明

铂 编制说明(送审稿) 2014年3月

铂 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与协作单位 海绵铂产品国家标准GB/T 1419-2004中规定:(1) 对挥发物的控制限及分析方法,由供需双方共同协商确定。(2) 用发射光谱法(附录A)测定其中的18个杂质元素含量。(3)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附录B)测定其中的14个杂质元素含量。 在用有关铂产品标准已有《海绵铂》GB/T 1419-2004、《精制铂》ASTM B561-94 (2012)。鉴于本标准的产品技术规范和化学成分分析检测“附录A”完全适用于铂锭产品的要求,为使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更广,故将原标准《海绵铂》修改为《铂》,并增加铂锭产品的化学成分。 根据我国湿法冶金精炼海绵铂和火法熔炼铂锭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广大使用公司对产品纯度的要求,故将海绵铂和铂锭产品牌号SM-Pt 99.99中Pb、Mn、Sn和Zn 各杂质元素含量由原来的0.002%修改为0.001%,SM-Pt 99.95中Pb杂质元素含量由原来的0.005%修改为0.003%。 由于在铂的提取和精炼工艺过程中可能会引入铵盐、炭或其他易挥发物质,且铂粉在保存过程中易引入氧、氮及水分等,故对铂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针对GB/T 1419-2004中存在的问题,自2001年以来,采用氢还原重量法测定了海绵铂灼烧损失量,方法经受了长期实践的考验,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已被国内同行认可。此外,为了准确测定铂量,国内大多数生产和使用公司都对海绵铂产品进行灼烧损失量的测定,根据国内部分生产、使用和检测公司,于不同时期生产的不同牌号多批产品所收集到的数据统计,故于修订的标准中增加海绵铂产品的灼烧损失量允许范围,及其灼烧损失量测定方法(附录B)。 直流电弧发射光谱法因基体成本高,Mg、Al、Si杂质元素易被污染和分析速度慢等问题,国内检测机构已普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代替直流电弧发射光谱法测定海绵铂中的18个杂质元素含量。考虑到国内整体分析检测水平,故删去原附录A。但考虑到直流电弧发射光谱法灵敏度较高,且少数生产厂家还需一定时间向先进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GBT

国家标准GB/T 13017修订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标准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修订任务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修订项目计划,编号为:53032Z-1101,项目代号20030435-T-424。 2.背景 《指南》于1991年发布后,曾于1995年第1次修订为V.2版,现为第2 次修订的V.3版。从V.2到目前即将发布的V.3的逾十年间,科学技术和标准都已呈现出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使《指南》V.2版内容对照当前高新技术已显出很大的差距。首先,企业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而又不能制定可预测的长期规划时,自身必须具有一种自然和动态的演进和适应能力,而不是偶然强加于企业的被动举动,这需要企业制订相应措施来应对。其次,我国目前在国民经济产值上虽然蒸蒸日上,但生产中的能耗、资源消耗、安全事故、劳动生产率、管理水平及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上都居世界相当落后的地位,这对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再次,我国日益认识到标准的重要作用,起动了国家标准战略的研究,而企业的标准化是标准化战略的基础和落脚点。 3.主要工作过程 承接本标准的修订任务后,我院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的标准修订课题组,并去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和宝钢集团做了调研工作,在鲍仲平同志的直接指

导和亲自带领下,收集了大量标准和文献,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经过课题组的努力,2006年初基本完成了本标准的草案稿,3月向本院的院领导及各研究所做了汇报,相继走访了多家企事业单位,深入听取了各方意见;并对草案做了多次修改,于2006年6月完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内容简介 1.本标准的定位 a)为编制先进、科学的企业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指南》第三版采纳并融合了国际上最新管理理念和高技术水平的标准。 b)面向所有企业的中性标准 定位在实施系统集成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同时也适用于不实施这些集成 的传统企业。既适合于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企业,也可 以为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立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2.技术创新 a)以企业建模标准体系(企业工程和集成标准体系)为指导ISO发布了企业建模的系列标准,包括“通用企业参考体系结构与方法 论”GERAM,其范围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所需的所有知识。要求把 改变过程中利用的多种学科的方法统一起来,例如工业工程、管理科学、 通信和信息技术等方法。GERAM框架的目的是要把基于产品模型和基 于业务过程设计的两种不同的企业工程方法统一起来。 b)以企业管理体系为指导 ISO已发展和制定出“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等成套的标准体系,此外还有“风险管理”、

化验-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中各类煤

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中各类煤 新制定的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首先根据煤的煤化程度,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烟煤部分按挥发分大于10~20%、大于20~28%、大于28~37%和大于37%的4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大于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大于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大于25mm或奥亚膨胀度b大于150%(对于Vdaf大于28%的烟煤,b大于220%)的煤定为特强粘结煤。这样,在烟煤部分,可分为24个单元,并用相应的数码表示。编号的十位数中,1~4代表煤的煤化程度,编号的个位数中,1~6表示煤的粘结性。在这24个单元中,再按同类煤性质基本相似,不同煤性质有较大差异的分类原则将部分单元合并为12个类别。再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和习惯叫法,仍保留气煤、肥美、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为使同一类煤性质基本一致,新的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增加了4个过度性煤类:贫瘦煤、1/2中粘煤、1/3焦煤和气肥煤。贫瘦煤是指粘结性较差的瘦煤,以区别于典型的瘦煤。1/2粘结煤是由原分类中一部分粘结性较好的弱粘煤和一部分粘结性较差的飞焦煤和肥气煤组成。1/3焦煤是由原分类中一部分粘结性较好的肥气煤和肥焦煤组成。这类煤是焦煤、肥美和气煤中间的过渡煤类,也具有这3类煤的一部分性质,但结焦性较好是公认的。气肥煤再原分类中属肥煤大类,但它的结焦性比典型肥煤要差得多,故新得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将它单独列为一类。这样就克服类原分类方案中同类煤性质差异较大得缺陷。如气煤一号和肥气煤二号再性质上由明显差异,将它们为同一类别很不合理。新得分类国家标准将这些具有过渡性质得煤单独列为一类,从而有利于煤得合理使用。 新的分类国家标准对各类煤的若干特征表述如下: 1、无烟煤(WY) 挥发分低,固定碳高,比重大,纯煤真比重最高可达1.90,燃点高,燃烧时不冒烟。对这类煤,可分为:01号为老年无烟煤;02号为典型无烟煤;03号为年轻无烟煤,无烟煤主要是民用和制造合成氨的造气原料,低灰、低硫和可磨性好的无烟煤不仅可以做高炉喷吹及烧结铁矿石用的燃料,而且还可以制造各种碳素材料,如碳电极、阳极糊和活性碳的原料,某些优质无烟煤制成航空用型煤还可用于飞机发动机和车辆马达的保温。 2、贫煤(PM)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标准名称:《造型黏土中防腐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文稿版次:征求意见稿 完成日期: 2018. 04.28

目录 一、任务来源 (3) 二、编制过程 (3) 三、研究背景 (3) 四、编制依据 (4) 五、方法概述 (4) 六、实验技术论证 (4) 6.1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4) 6.2 仪器参数优化 (6) 6.3 方法评价 (8) 6.4 结论 (10) 参考文献............................................................................................ .. (11)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标委综合[2017]128号文《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7年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本标准计划编号为20173996-T-469,标准名称为“造型黏土中防腐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性质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374)归口管理,由泰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主持起草。 二、编制过程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泰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xx。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标准起草组在充分收集、认真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及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的条件和本标准方法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实验,通过参数优化、添加回收、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精密度等一系列技术研究工作,建立了造型黏土中防腐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标准起草组于2018年1月15日在江苏省泰州市召开了标准启动会议,形成了标准制定方案,正式启动了标准制定和编写工作。 2018 年1~3 月,标准起草组按照标准启动会制定的方案进行信息收集和调研、标准方法参数的实验优化及技术论证等标准制定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国家标准和编制说明的工作组讨论稿; 2018 年4 月20 日,开始实验室间比对验证工作。 三、研究背景 造型黏土又名彩泥、橡皮泥、太空粘土、棉花泥、轻质泥、魔幻粘土等,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型益智类玩具。造型黏土柔软而不粘手,可任意捏成各种形状,孩子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引下,能模仿甚至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同时可以培养幼儿手部、脑部、眼力的协调能力,以及对色彩识别和创作思维能力,因其独特的教育效果而成为孩子、家长和老师最喜欢的玩具之一。 造型黏土主要由面粉或高分子粘性材料、香精、食用油、颜料或染料、水、盐、保湿剂、防腐剂等按比例混合搅拌制成。由于制造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不高,造型黏土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企业质量管理比较薄弱。造型黏土产品可在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保持不变质;揉捏过的黏土,只要不脱水,数月内仍可不变质,是因为产品中添加了防腐剂,这些防腐剂若添加过量,孩子长期接触或误食会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关于造型黏土造成儿童皮肤过敏、皮炎伤害事件屡见报道,据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网站报道:“很多妈妈反映孩子因为玩彩泥而出现手部皮肤发痒、过敏的情况”。 目前,EN 71-9:2007《玩具安全—第9部分有机化合物限值要求》规定了以不同暴露

中国煤炭分类、煤质指标的分级

煤质指标的分级

中国煤炭分类(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 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标准编制说明应包括哪些内容

国家标准《竹席》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承担)的工作、主要工作过程) 1、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下达2015年林业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文件,《竹席》(项目编号:20153839-T-432)列为国家标准制定计划。本标准由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3)归口。 2、标准制修订的意义 竹席是我国主要的传统竹制品之一,也是居民度夏之必备产品。我国的竹席产品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等省,产业规模约100亿。其中浙江省是竹席生产和消费大省,产销量约占国内的65%以上,产值达50亿元以上。为促进竹席行业整体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提升,正确引导百姓消费,需要对竹席产品的现行标准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制订适用于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标准。 目前针对竹席的标准有LY/T 1843-2009《竹席》,该标准经多年执行以来,也存在不足或问题,主要是:竹条韧性、含水率指标不能满足现有竹席生产工艺的要求;胶合强度的检测方法、甲醛释放量的指标以及检测方法、染色牢度问题等均亟需完善。而GB/T 23114-2008《竹编制品》与实际竹席产品的生产工艺存在一定的脱节,特别是甲醛的检测方法极不合理,其参照纺织品检测甲醛含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难以科学评价竹席的安全性能。因此,制订适用现阶段竹席产品的质量标准,有利于统一产品性能和技术要求,明确检验规则和判定原则,为进一步提升和规范竹席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统一产品的质量检验依据、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3、起草小组(协作单位)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产品质量检测站、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杭州)、浙江省竹产业协会、安吉县竹产业协会等。 起草小组成员由方崇荣、翁甫金、徐漫平、杨伟明、张宏亮、张建、董敦义。

标准制定流程

1、总述 从技术角度划分,参照GB/T 1.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制定程序》?预阶段 ?立项阶段 ?起草阶段 ?征求意见 ?审查阶段 ?报批阶段 ?出版阶段 ?复审阶段 ?废止阶段 2、阶段概述 1)立项阶段: 立项阶段为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TC提交的提案进行审批的过程。 主要工作是对项目建议进行审查、征求意见(公示、质疑)与批准。 2) 起草阶段: 项目启动后直接进入起草阶段,参编单位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就有关内容要达成一致,不能产生分歧。 草稿需要参编单位共同修改后提交标委会,标委会从形式到内容提前征询某些专家的意见,修改几轮后成为征求意见稿。 3) 征求意见阶段: 编制组提交征求意见稿后,经分离膜标委会审核后,按照《国家标准修制定工作程序》正式书面征求意见(一般为20位专家和委员)。一个月后意见返回。编制组汇总征询意见,并与专家就征询意见进行沟通后,进行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改,形成会审稿。 如果编制组对征求意见稿准备不充分或者专家意见较多或分歧较大,修改后,第二次征集意见。 4) 审查阶段: 编制组提交送审稿后,分离膜标委会秘书处组织函审或者会审(一般为会审),而且3-4个标准一起会审,所以要严格遵照约定时间完成。会审结束后,编写组按照会审组意见进行标准文本的修改完善,形成报批稿。 会审不通过,从征求意见稿重新开始。 5) 报批阶段: 必须在会审审查阶段之后进行。按照《国家标准修制定工作程序》规定进行报批,等待发布实施。 3、分阶段详解 1)预阶段和立项阶段 企业需做的事:⑴向企业发送征求标准的通知 ⑵企业填写标准项目制修订表 通过标委会审核后提交:标准草稿、预研报告、项目建议书、是否涉及专 利等信息。若未通过标委会审核则继续修改后重新提交。 要求:标委会根据本年度的标准规划、标准协调性来初审,技术委员会专家投票、函审或者

中国煤炭分类简表

中国煤炭分类简表(表五):

符号 分类指标用下列符号表示: Vr——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Hr——干燥无灰基氢含量,%; GR·I(简记G)————烟煤的粘结指数;Y——烟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毫米(mm);b——烟煤的奥亚膨胀度,%; PM——煤样的透光率,%;

煤炭分级与分类常识 一、煤炭分级 按目前国家标准,以灰分作为划分煤炭级别的标准,灰分小于12 . 5 %的煤炭,称为冶炼用炼焦精煤;灰分在12 . 51 %一1 6 %的煤炭,称为其它用精煤。动力用煤通称动力煤.冶炼用炼焦精煤分级以A =5 . 01 %一5 %为一级精煤,以0 . 5 %的灰分为一个级差,依次上升,共分十五级,为二级精煤:其它用炼焦精煤,以A=12 . 51 %-13 为一级其它精煤,以0 .5 %的灰分为一个级差,依次上升,共分七级,如A=13.01 %一14 % 为二级其它精煤,等等.动力煤分级以如A = 4 . 01 %一5 %为一级动力煤,以 1%的灰分为一个级差,依次上升至A = 40 % ,共分三十六级,如混煤A =20 %一21 % ,为十七级动力煤,等等。二、煤炭分类及代号主要分类标准依据为可燃基挥发分、粘结指数、胶质层厚度,煤炭共分14 个品种: 1、无烟煤(WY) 尤烟煤挥发分产率低,固定碳含量高,密度大(密度最高可达1 . 90g / cm3 ) ,硬度大,燃点高,燃烧时不冒烟。对这类煤又分为:01 号无烟煤为年老无烟煤:02 号无烟煤为典型无烟煤:03 号无烟煤为年轻无烟煤。北京、晋城、阳泉三矿区的无烟煤分别为01 号、02 号、 03 号无烟煤。无烟煤主要是民用和合成氨的造气原料,而且还可以制造各种碳素材料,某些优质无烟煤制成的航空用型煤可用于飞机发动机和车辆马达的保温。目前我国攻克白煤炼焦技术难关,年产120 万t 的无烟煤炼焦项目已在山西高平开工。 2、贫煤(PM ) 贫煤是煤化度最高的一种烟煤,不粘结或微具粘结性.在层状炼焦炉中不结焦.燃烧时火焰短,耐烧,主要是用为发电燃料,也可民用和工业锅炉的配煤。山东淄博矿区有典型的贫煤。

标准编制说明规范

《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包括 《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十方面内容: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二)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国家标准时,应增列新旧国家标准水平的对比;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七)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 (八)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工业重质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文件“发改办工业[2004]195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在2004年~2005年内完成HG/T 2679—1995《工业重质氧化镁》化工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该标准由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上海松江县金星化工厂参加起草,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归口。 二产品概况 1 产品性质 分子式:MgO 分子量:40.30 重质氧化镁性质:白色或米黄色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醇,在空气中能逐渐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生成碳酸镁复盐。在热水中能部分水化生成氢氧化镁。重质氧化镁与氯化镁溶液拌和,易

申报和制定国家标准规定的一般程序

申报和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 一般程序 一、如何申报 (一)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立项条件 ?1.符合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规定; 2.符合国家标准的立项范围和指导原则; 3.市场和企业急需,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推动作用; 4.政府急需,对规范市场秩序有推动作用; 5.符合国家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政策; 6.同现行国家标准没有交叉; 7.属于申报单位的业务范围; 8.提交国家标准草案; 9.完成期限不超过三年。 (二)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来源 ?1、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企业集团、各技术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立项条件的要求,提出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立项建议。 ?2、向社会征集 (三)向社会征集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做法 ?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实行常年公开征集制度。

?任何单位、个人均可根据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立项条件提出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提案 ?但是,有的行业,企(事)业单位所属组织或个人的立项申请,还须经所在单位标准化主管部门审查推荐。 (四)项目提案上报 ?报:行业部门、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或直接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 ?报:标准项目建议书 ?标准草案 标准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制定或者修订的必要性; ?(二)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 ?(三)标准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时限; ?(五)其他有关情况。 ?《项目建议书》必须使用指定的统一格式的电子模板制作,请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标准制定工作站栏目中的常用工具中下载《项

标准编制说明模板

《固态甜味剂》标准编制说明 1、任务由来及说明 据有效数据显示, 2009 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 9.7%,糖尿病前期为 15.5%,预计今年 我国糖尿病患者将接近 1 亿人。又因为糖摄入过多引起的肥胖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了身体健康,人们开始对糖渐渐说不,并且处于一种爱很纠结的状态 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放弃传统的蔗糖来烹饪食品,从而选择低 GI 的蔗糖替代品,比如 木糖醇之类的甜味剂。上棠公司“玉棠”品牌都属蔗糖系列产品, 在这个健康理念为主导的时代,纯蔗糖产品将限制公司“玉棠”品牌的未来发展,新品的开发 迫在眉睫。 2、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我市固态甜味剂生产企业较多,大多以生产食品添加剂为主。米粉、米线作 为深受重庆地区老百姓喜爱的主食之一,具有“消耗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 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老白姓的身体健康。目前国家尚未制定米粉、米线的国家 标准、行业标准,这不利于政府的管理,企业的发展,全行业的规范。为了规范 企业的生产,提高重庆市米粉、米线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同时也为政府部门的 监督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故制定米粉、米线的地方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3、编制过程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 2007 年 3 月开始,由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食品质量监督 检验中心具体承担。 本标准制定严格按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2 部分 : 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要求进行。 从接到标准的编制任务开始,参加编写的人员就开始收集国内有关米粉、米线的资料,随后召集了重庆市部分米粉、米线生产企业的代表共同讨论,获取了关于米粉、米线类的产品从 原料选取到生产加工的整套资料,并在认真听取了生产企业对米线、米粉的地方标准的建议后,结合 GB2713 《淀粉制品卫生标准》, GB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相关的国家 标准确定了本标准中需要检 测的各项指标。

中国煤炭分类、煤质指标的分级

煤质指标的分级 中国煤炭分类 (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中国的煤炭分类

煤炭分类 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等几种煤炭。 褐煤 多为块状,呈黑褐色,光泽暗,质地疏松;含挥发分40%左右,燃点低,容易着火,燃烧时上火快,火焰大,冒黑烟;含碳量与发热量较低(因产地煤级不同,发热量差异很大),燃烧时间短,需经常加煤。 烟煤 一般为粒状、小块状,也有粉状的,多呈黑色而有光泽,质地细致,含挥发分30%以上,燃点不太高,较易点燃;含碳量与发热量较高,燃烧时上火快,火焰长,有大量黑烟,燃烧时间较长;大多数烟煤有粘性,燃烧时易结渣。 无烟煤 有粉状和小块状两种,呈黑色有金属光泽而发亮。杂质少,质地紧密,固定碳含量高,可达80%以上;挥发分含量低,在10%以下,燃点高,不易着火;但发热量高,刚燃烧时上火慢,火上来后比较大,火力强,火焰短,冒烟少,燃烧时间长,粘

结性弱,燃烧时不易结渣。应掺入适量煤土烧用,以减轻火力强度。 1986年1月,国家标准局发布《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依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粘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奥亚膨胀度b、煤样透光性P、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maf等6项分类指标,将煤分为14类。即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 针对不同的侧重点,煤种划分方法有: 1.煤的成因分类:成煤的原始物料和堆积环境分类,称为煤的成因分类。 2.煤的科学分类:煤的元素组成等基本性质分类,称为科学分类。 3.煤的实用分类:煤的实用分类又称煤的工业分类。按煤的工艺性质和用途分类,称为实用分类。中国煤分类和各主要工业国

《道路用钢渣》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道路用钢渣》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道路用钢渣》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前言 钢渣是钢铁工业生产的必然产物,约为钢产量的10%~12%。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逐年递增,钢渣产生量也日益增多。据统计,2008年我国钢产量为50091.5万吨,排放的钢渣已超过5000万吨。堆积如山的钢渣占用土地,污染环境。钢渣用途广泛,可用作烧结矿原料,沥青混凝土、基层等道路工程建设集料,软弱地基回填和配重混凝土等,钢渣砖、钢渣砌块等建材制品骨料,水泥厂配烧作生料、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农田硅钙镁磷肥料等,但由于种种原因,除在道路工程建设中有可能实现钢渣的大宗利用外,其它用途未能消耗大量钢渣。道路建设中的路基填料、基层以及沥青混凝土面层均需要大量集料,完全可消纳大量钢渣。以高速公路基层建设为例,基层厚度一般为56cm、宽为24m,则每公里需基层材料约3万吨,每生产1m3路面基层材料需消耗2吨左右的天然土石料和80~160kg的水泥或石灰。这些土石料和胶凝材料原料在开采和生产过程中会对山体植被和农田造成破坏。钢渣作为一种优良的路用材料,其优点已被国内外所证实,因此,扩大钢渣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提高钢渣的应用水平,是提高我国钢渣综合利用率的当务之急。 为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7年国家标准计划中列入了《道路用钢渣》的制定计划,项目编号为20077226-T-605,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制定。 课题组接到该标准制定任务后,通过对钢铁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校在钢渣在道路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调研,并查阅了近期国内外钢渣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的相关标准和文献,起草了《道路用钢渣》的征求意见稿。 现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1 适用范围 标准中规定了钢渣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的三种用途:沥青路面用粗集料、道路基层以及路基用钢渣。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什么区别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什么区别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行标是行标,国标是国标,不一样的。 按照适用范围,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级别。 (1)国家标准 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现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定(编制计划、组织起草、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别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 (2)行业标准

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如化工行业标准(代号为HG)、石油化工行业标准(代号为SH)由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制定,建材行业标准(代号为JC)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制定。行业标准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适用。 (3)地方标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在地方辖区范围内适用。 (4)企业标准 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产品,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标准在该企业内部适用。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健康信息学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提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16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61341-T-424,项目名称为《健康信息学中医药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本标准是ISO/TS 17938:2014 Health informatics -- semantic network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system的修改采用。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 2 本标准制定目的和意义 通过制订《健康信息学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国家标准,不仅规范和支持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建设,还为中医药学术语系统和本体创建提供了语义标准,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和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的映射提供了支持,对于中医药学术语信息的交换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主要工作过程 1. 建立标准起草组 该标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提出后,于2016年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2016年10月成立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组成的标准起草组。

2. 形成标准草案 标准起草组于2016年11月启动本文件的调研工作,并于2017年5月底前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起草组经多次组内研讨,确定了标准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并于2017年10月形成了标准草案稿。 3. 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起草工作组先后召开了多次组内研讨会,对标准草案进行了讨论。根据专家意见,起草组对草案内容进行了修改,于2018年3月底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 编制原则 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 本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同时应考虑适应不同内容的中医药术语系统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与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的兼容性,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 标准主要内容与确定论据 2.1 标准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网络框架,通过描述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概念间的关系来定义语义网络的概念结构。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分类,及中医药学知识组织体系构建。 2.2 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

标准制定流程

从技术角度划分,参照GB/T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制定程序》?预阶段 ?立项阶段 ?起草阶段 ?征求意见 ?审查阶段 ?报批阶段 ?出版阶段 ?复审阶段 ?废止阶段 2、阶段概述 1)立项阶段: 立项阶段为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TC提交的提案进行审批的过程。 主要工作是对项目建议进行审查、征求意见(公示、质疑)与批准。 2) 起草阶段: 项目启动后直接进入起草阶段,参编单位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就有关内容要达成一致,不能产生分歧。 草稿需要参编单位共同修改后提交标委会,标委会从形式到内容提前征询某些专家的意见,修改几轮后成为征求意见稿。 3) 征求意见阶段: 编制组提交征求意见稿后,经分离膜标委会审核后,按照《国家标准修制定工作程序》正式书面征求意见(一般为20位专家和委员)。一个月后意见返回。编制组汇总征询意见,并与专家就征询意见进行沟通后,进行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修改,形成会审稿。 如果编制组对征求意见稿准备不充分或者专家意见较多或分歧较大,修改后,第二次征集意见。 4) 审查阶段:

编制组提交送审稿后,分离膜标委会秘书处组织函审或者会审(一般为会审),而且3-4个标准一起会审,所以要严格遵照约定时间完成。会审结束后,编写组按照会审组意见进行标准文本的修改完善,形成报批稿。 会审不通过,从征求意见稿重新开始。 5) 报批阶段: 必须在会审审查阶段之后进行。按照《国家标准修制定工作程序》规定进行报批,等待发布实施。 3、分阶段详解 1)预阶段和立项阶段 企业需做的事:⑴向企业发送征求标准的通知 ⑵企业填写标准项目制修订表 通过标委会审核后提交:标准草稿、预研报告、项目建议书、是否涉及专 利等信息。若未通过标委会审核则继续修改后重新提交。 要求:标委会根据本年度的标准规划、标准协调性来初审,技术委员会专家投票、函审或者立项审查会确定标准是否可以申报。若满足条件,标委会提出修改意见、提交纸版材料,网上申报。立项,发布立项发文,确定起草单位,起草人。 2)草稿阶段 标委会要求:标委会尽快组织召开标准启动会、标准GB/培训会、标准工作组启动会、第一次工作组会议。注:要求参编人员均需要参加培训会。 标准项目研究过程中,标委会不定期(电话、邮件和实地考察等)对起草单位 进行调研、对编写组工作情况检查、督促和组织协调等工作,便于项目能按时 高质量完成。 企业需上报技术材料:(1)标准初稿(2)编制说明(3)验证报告(4)规范性引用文件 (5)参考文献(6)专利信息(7)采标原文及翻译 (8)国内外标准技术水平指标比较

标准编制说明的内容要求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标准编制说明的内容要求 D.1 项目背景 D.1.1 任务来源 (1)项目列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年度及下达计划的文件号。 (2)标准制修订项目的承担单位、参加单位的全称。 D.1.2 工作过程 任务下达后标准编制组所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工作(简要说明)。 D.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D.2.1 被测对象(目标化合物)的环境危害 (1)目标化合物的基本理化性质。 (2)目标化合物的环境危害等。 D.2.2 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 (1)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对目标化合物监测要求(污染物浓度限值、抗干扰能力等)。 (2)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涉及的目标化合物监测要求。 D.2.3 现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 (适用于修订标准的情况。) D.3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D.3.1 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1)说明国外相关污染物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情况。 (2)说明国外相关污染物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3)说明与本方法标准的关系。 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包括: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美国环境保护局,EPA 3)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

4)日本标准化组织,JIS 5)欧盟 6)其他国家或地区 D.3.2 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1)说明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情况。 (2)国内环境监测工作应用拟采用的分析测试技术方案前景分析,包括目前国内环境监测系统相关仪器设备的装备情况等。 (3)说明与本方法标准的关系等。 D.3.3 文献资料研究 (1)说明文献资料中对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情况。 (2)说明与本方法标准的关系等。 D.4 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D.4.1 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 (1)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范围满足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要求。 (2)方法准确可靠,满足各项方法特性指标的要求。 (3)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易于推广使用。 D.4.2 标准制修订的技术路线 (1)介绍标准拟采用的分析测试技术方案的理由,含各种技术方案的优劣和适用性比较(适用于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 (2)绘制详细的技术路线图等。 D.5 方法研究报告 (若为修订标准时,应说明增删条款及增删内容原因。) D.5.1 方法研究的目标 (1)说明方法标准适用的环境要素、被测目标化合物。 (2)说明确定目标化合物种类的依据和理由。 (3)说明方法标准拟达到的特性指标要求,包括:方法的检出限、测定范围、精密度(如相对标准偏差)、正确度(如加标回收率)等。测定多个目标化合物的应列表分别说明。 D.5.2 方法原理 (1)说明方法的基本原理。 (2)必要时,写出化学方程式,尽可能用离子反应式表示。如果反应不能一步完成,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电子商务可信交易要求》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技术标准领域项目—全程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任务。本标准的制定计划由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83)提出,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正式列入2012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20305-T-469,项目名称为《电子商务可信交易准则规范》的制定,起草单位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二、本标准制定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同时,网络欺诈和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电子商务繁荣发展的最大阻力,如何保证我国电子商务从“可用”走向“可信”。保障电子商务主客体真实身份,降低网络交易成本,在“可用”的基础之上构建“可信”的网络环境,提高网民对电子商务的信任程度,为买家打造一个放心购物的网络环境,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从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特殊性来看,电子商务主体信息、网上产品或服务信息及交易过程信息,是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基础信息资源,只有这些基础信息规范可信才能降低交易欺诈行为的发生,使广大电子商务买家放心的自由购物,建立可信交易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造成电子商务的网络欺诈和诚信缺失突出表现为电子商务主体信息不全面,不清晰、不完整,交易产品假冒伪劣,不同的电子商务卖家对相同的产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意描述不清,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描述,在支付、物流、售后等环节也存在信息不实,规范不统一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买家的辨别不清,出了问题投诉长期等不到有效解决,没有规范、快捷的售后解决机制,这些构成了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的基本内容。 因此,围绕电子商务的整个环节将这些内容规范化,使整个电子商务各参与方遵守执行显得尤为重要。总地来说,通过对主客体信息描述,主客体和平台各

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表

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表 [2006-7-26] 1.概述 煤炭是远古植物残骸没入水中经过生物化学作用,然后被地层覆盖并经过物理化学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生物岩。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工业的动力燃料的化工产业原材料。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评估,世界煤炭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t标准煤,占世界化石燃料可采资源量的%。据《1997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统计,至1996年底,世界煤炭探明的可采储量为×104亿t,储采比为224年,其中七位储量最大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南非和波兰。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2.煤炭种类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质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非炼焦煤类占%。前者包括气煤(占%),肥煤(占3.53%),主焦煤(占%),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 0.55%);后者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弱粘煤(占1.74%),不粘煤(占%),长焰煤(占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3.煤质特征 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 10%~20%,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5%。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硫分一般高达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