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乐学活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众多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改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正确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引入生活化。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校一年级有10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

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

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生动有趣的意境:上课开始,我指着一捆课外读物说:“这捆课外读物我要分给三个学习小组,要求是让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大家想想看,这样分合理不合理?”这个问题一提出,有的学生说:“这样分不合理,第三组分多了。”有的说:“是第二小组分多了。”还有的说:“这样分合理,三个小组分得一样多。”同学们争论不休,但是都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学生都用急切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希望从老师的眼神中得到准确的答案。我叫三个小组的小组长上来分别把这捆书平均分成三份、六份、九份,依次取出其中的1/3、2/6、3/9,看分得的本数是否相等。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全班学生都感到惊奇,轻声议论着:“难道这三个分数是一样大吗?”这时,我也故意带着惊奇的口吻说:“奇怪,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它们的大小怎么会相等呢?究竟是什么缘故?”这一连串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揭开谜底的愿望非常强烈。可见,新颖的导入,精心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热情会始终高涨。

2.例题教学生活化。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也没有按照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2、猜老师的年龄。先猜猜老师的年龄是多大?(23)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岁,那老师多大呢?(28)28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3、猜

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老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红花、黄花、白花,分别为18朵、24朵,求白花有多少朵。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白花的朵数。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练习设计生活化。

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练习环节将原有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习题,做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这样进行教学,既把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无穷魅力,又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促使学生以积极的、轻松的、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二.生活经验数学化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1.在学校生活中感受数学。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感触的生活事实,学生就能感悟、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构建数学模型。例如:在学生认识时间以后,在教室内挂一个钟,上数学课时问学生:现在是几点钟?下课铃声响时,让学生看一下钟,几天以后学生就掌握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引导他们要珍惜时间。

2.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数学。

学校每年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外出去活动学生都要买一些点心、零食和饮料,学校要求学生消费不超过15元,如何到超市去选购食品?又是给学生的一道很好的数学题。

3.在家庭生活中理解数学。

双休日学生在家的时间较多,我就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如:以“快乐的星期天”为题,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起床、吃饭、休息、做作业、游戏、看电视等分别在什么时间进行。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长短、位置、分类、加减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三.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解释生活现象。

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就会产生顿悟,或会对数学现象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如:在学习了“乘法初步认识”后,用实物

投影先投影出药盒子:西瓜霜24片一盒,师提问:“想象一下,这里面是怎么放的?”生1:“有4行,每行6片。”生2:“有3行,每行8片。”教师打开盒子进行验证。师:“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再去找一找,把你的理解说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的实物,生活中到处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真真实实感受到数学的存在,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2.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再如,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我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帮助家长测量后计算家里的实际居住面积,如果房高统一为3米,要刷立邦漆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工钱10元,应付多少工钱?每大桶立邦漆约300元,能刷60平方米,刷完整个居室立邦漆大约要花多少元?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让数学生活化。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