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十 人教版

2020-2021年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十 人教版
2020-2021年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十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十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财政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国民收入及其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熟悉我国当前采用的财政政策。

2、能够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发展和变化地看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的财政和国民收入的状况,帮助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教学重点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财政的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财政收入和支出

教学过程

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1、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

2、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

▲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产品进行度衡

3、国民收入

(1)国民收入的含义

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 (2)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意义

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能实现“国强民富”.

(3)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积累和消费

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需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在此以后,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2)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

平的提高必然落空.

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例如,国家和集体投资,兴修水利,建设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可以增加粮食、副食品的供应,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又如,国家或企业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可以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增加积累。

(3)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性

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目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会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增加积累也会落空.同时,消费萎缩,或者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反之,消费部分过大,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净”,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会阻碍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和消费之间的不一致性依然存在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意义

它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才能实现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才能保证生产的扩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与我们每个人有密切关系。①我们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是国民收入的消费者。国家的分配政策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需要每个公民的理解和支持。②我们青年学生将来要走上社会,有些人将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应懂得客观经济规律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经济常识。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

第一,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在应当有所增长,二者不可偏废。

▲积累的最低限度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最高限度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消费的最低限度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最高限度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所以,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盲目突破这两个界限,其合理的比例应当是在这个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

▲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呢?

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有可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是通过价值实现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

个人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而必须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的制约。具体说,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否则,会引起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加发展的后劲。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惠。

总之,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使国家和企业都有积累,又要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兼顾三者的利益。

三、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收入

(1)含义:财政收入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资金.

(2)我国财政收入的范围(形式): 税、利、债、费。即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总规模和生产的技术水平两个方面;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介绍.doc

【教学设计】学校:临清三中学科:政治编写人:郭兰震审 稿人:赵金福 第八课财政与第一框《国家财政》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高中《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 2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3财政的作用 4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5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 6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能力 2 初步理解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 3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财政收入 2、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3、财政的巨大作用 难点:4 、财政政策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目的性明确,积极性高,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对于经济常识有较强的兴趣。根据这一课题的特点以及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自主探究,从而获得知识。 五、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法、师生对话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1、搜集近年来我国在建或已完工的基础工程。 2、搜集有关我国扩大内需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国高铁的五年跨跃”,议论其中提出的三个问题:靠个人出资能兴建高铁吗?修建高铁应该由谁来办?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问题1: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神七”发射、扩大内需等,都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投入,你能答出什么结论? 生:思考回答 师:教师点评:(略) 一、财政 1.含义、本质 探究问题2:中央政府的这些资金投入是怎么实现的?国务院总理确定的吗? 生:思考回答 师:是通过国家预算和决算来实现的。 2.实现 展示图片: 全国人大会议上财政部长作预决算报告 国家根据预算投入资金,发挥了财政的巨大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结合前面盘点的2008国家生活大事,探究第三个问题: 展示字幕:探究问题3:中央政府上述的资金投入体现了财政哪些作用? 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代表发言、小组成员补充发言。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同学们善于动脑,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大体可以分为归结为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第二,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第三财政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师:先看第一个方面的作用。 二、财政作用

2019-2020年高一政治《国家财政》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一政治《国家财政》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 2、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3、理解财政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的现实意义 4. 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具体的获取渠道和途径 5.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作用 6.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初步的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辩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的原则,增强我们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国家的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主人翁的意识 3.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财政支出问题,财政的重要作用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3.财政收支收支的三种关系 三、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的适当使用。 四、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我国当前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地铁的修建,三峡工程,航天工程等等,这些项目都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那么这些资金从哪里来,怎么样解决的呢?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二)新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 一、财政及其作用 1、什么是财政 教师活动:讲解引导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2019-2020】浙江专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

教学资料范本 【2019- 2020】浙江专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课标要求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及按劳分配的地位(b);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难点)3.通过合作探究正确区分不同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重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1)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试判断: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提示F。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①必然性:a.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b.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②意义:a.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b.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高中政治《国家财政》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国家财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财政》的内容是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的延伸和深化,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是讲在个人领域如何进行分配,第八课是讲国家如何分配,是再分配的过程,同时为第二框《征税和纳税》作铺垫。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财政的巨大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科学文化,为将来的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本框体现经济生活的主旨:市场经济与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中的宏观调控部分,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财政的本质,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视频、图文、课本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合作等能力。 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初步知道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 辩证的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青藏铁路”“神六发射”“国家4万亿救市计划”、“山东救市措施”、我县工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等事例认识财政的巨大作用,自觉学习,提高科学素质,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而努力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财政的作用 (依据:本单元是从收入与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财政的作用则与合理收入和恰当分配密切相关,也是为第二框《征税和纳税》作铺垫。因此,在理论上是教学重点。此外,现实生活中,国际风云变测多端、国内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在实践上,理解“从及经济平稳运行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分、改善人民生活”也极其重要。)(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难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依据: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肤浅、社会经验淡薄,有零散的感性材料,没有系统的理性思维。) 二、说学法 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 现在高一学生的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意识强,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不能上网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等,因此,针对现有的普通中学的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视频、、图文等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辅助作用,主要采取观看新闻的情境法、畅所欲言的自我体验法、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法、以及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等简而行之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所以我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多元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8.1国家财政1

8.1国家财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 2、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3、理解财政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的现实意义 4. 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具体的获取渠道和途径 5.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作用 6.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初步的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辩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的原则,增强我们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国家的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主人翁的意识 3.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财政支出问题,财政的重要作用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3.财政收支收支的三种关系 三、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的适当使用。 四、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我国当前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航天工程

等等,这些项目都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那么这些资金从哪里来,怎么样解决的呢?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教师活动:PPT展示自主探究目标 学生活动:讨论并找出自主探究知识点 (二)新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 一、财政及其作用 1、什么是财政 教师活动:讲解引导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财政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制定收入、支出计划。 教师点评: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的基本作用 财政的作用很多,教材只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其中最基本的三个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证。 财政学通常把财政的这个作用称作“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现实中感受到它的这一点作用的存在,例如: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的提高,这些与国家提高人们的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里国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的资金从哪里来,当然是国家的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作用。 促进资源合理的配置是财政的最古老、最基本的作用,虽然我们选择了市场,走市场经济,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它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的不足,正是因为市场干不了,才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来调节社会上资源的合理的分配和流动,以促使国民经济中能够正常的发展。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doc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

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xx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2019-10-17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国家财政》说课稿

《国家财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国家财政》。我的说课分成四个步骤: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后总结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财政》是新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中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第一框题。《国家财政》是对第七课的知识的延伸,承接了上一课的内容,同时又引出了下一框题《征税和纳税》。所以,本框题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我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地位,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确定本课时需达成的三个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并能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能力目标:能够联系国家的一些财政政策,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的财政政策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息息相关的,进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本着新课程理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确立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国家财政,并为下一框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财政的巨大作用。 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整体把握,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结合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运用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和讨论法。 2、学法分析 因为本框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且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并结合课本知识得到结论,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阅读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和探究学习法。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新课(2—3分钟)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导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非常重视改善民生,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例如:提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收入与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八课) 【知识结构】 【考点解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A )(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知识拓展】①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成分中,但不能认为凡是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就一定是按劳分配。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而股息、红利、专利补贴、专有技术补贴、管理岗位奖励则属于非按劳分配。②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③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考点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 A )(1)生产要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 地和信息要素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知识拓展】①按劳动要素分配: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②按资本要素分配:如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③按技术要素分配:如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如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⑥信息要素: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2)意义: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一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现阶段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考点3: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B )班级 _ __高二 ( ) _ ___姓名 _ _________________学 号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12:8.1 国家财政教案

国家财政 ★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种类。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运用财政图表、数字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教学重点、难点 1、财政支出问题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3、财政收支平衡 ★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9页“上海徐家汇地铁战”材料,议论材料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二)进行新课

一、财政收入 1、什么是财政 教师活动:讲解引导财政的含义 (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财政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制定收入、支出计划。 教师点评: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教师活动:财政收入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想一想,利财政收入有哪些具体渠道?什么是主要的财政来源?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教师活动:根据财政收入的来源,同学们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家财政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家财政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家财政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1.什么是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1)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2)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 (1)国家的收入和分配就是财政; (2)财政的本质: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也就是以国家为主体 的分配关系。 (3)财政的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 保障。 A财政收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 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例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医疗、

最低生活保障等。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A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 发展。 B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 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C例如对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行业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西部的投入;加大科 研投入力度等。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需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B在经济增长滞缓、社会总需求/SPAN社会总供给时: a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 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 动经济增长。 b此外,国家还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扩大货 币发行量,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C在经济发展过热、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时: a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3: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本课分为2个框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

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某村防止富贵病的材料,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情境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材料贯穿全课时) 情境一: 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受伤而请假,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思考: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学生思考、回 答) 教师小结: (2)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 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材料中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 对按劳分配的理解: 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例如国有或集体企业中职工的工资收入,而私营企业 职工工资收入则不是。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 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 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 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 公平。 为什么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 成果?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收入分配与 社会公平》。 1.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及意义。 2.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具体措施。[重点+难点] 3.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及意义 (1)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教材P 60“探究问题” 提示 (1)这里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方面,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另一方面,它又允许差别存在,只不过这种差别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重要举措:①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1.(1)社会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2)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先实现共同富裕。() 提示(1)×(2)× 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教材P 61“探究问题” 提示 (1)从材料看,该公司未处理好企业和个人二者的分配关系,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会直接影响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从长远来看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理顺企业和个人二者的分配关系,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公司得到持续发展。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1)兼顾效率会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公平的实现。()

高中政治上学期《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设计.doc

《投资理财的选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上海徐家汇地铁站”材料,议论材料提出的三个问题。 教师活动: 讲解引导财 政的含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1页彩图材料,并思考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讨论上海徐家汇地铁站三个思考问题: (1)地铁能靠个人兴建吗? (2)修建地铁耗资巨大,如果个人难以承担,应该由谁来办? (3)修建地铁的资金从哪里来? 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二)进行新课 财政及其作用 1、什么是财政 教师活动:讲解引导财政的含义 .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财政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制定收入、支出计划。 教师点评: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的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材料: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讲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是536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国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上年增加395亿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从2006年18亿元增加到2007年95亿元,2008年将安排200亿元。 2008年:我国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图片展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的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基础建设行业特点: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利润不高 教师总结:所以个人不愿意投资,只能由国家财政承担。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5分钟 15分 钟 15分钟 5分钟

高一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

高一政治国家财政说课稿

《国家财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国家财政》。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承接了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内容,是对国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本框在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后,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本框的逻辑结构是:由国家必须履行好对内对外职能,引出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由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引出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的基本作用——由财政引出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由财政引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进而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关系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3、教材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财政及为以后《税收》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的依据:对于财政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个人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个人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个人收入与分配知识点 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对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动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考点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水准。效率提升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 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 调动人伞兵积极性,就会提升效率,促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 效率,防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 发展观。所以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 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升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 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升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 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准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