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水画艺术鉴赏

明清山水画艺术鉴赏
明清山水画艺术鉴赏

明清山水画艺术鉴赏

班级:服装设计081班学号:0815042002 姓名:张畅明清时代属于封建制度的末期,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已经产生了矛盾。“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人文画在当时全面占领了画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它们风格独特、不拘成法。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西方的风景画着重于表现自然景色

之美,而中国山水画则更多的表现了艺术家们的理想,因而它与艺术家

的隐逸情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例如图—6,为唐寅(明)的《高山奇树》,绢本设色,纵122厘米,横6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1470—1523)是一位放荡不羁的旷代才子,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汉族,吴县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

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曾从苏州老师周臣学习,也受过沈周的指点。他的绘画在基本技法上,是透过接受从李成、郭熙到李唐的传统,而在笔墨情趣和意境上,则是文人的素质,可以说是画匠士气俱有。

这幅《高山奇书》图是唐寅走出了之前的人生低谷时画的,画面中有高高的山石,杂树扎根于岩石之间,枝干倾斜,树叶茂密,显得古朴典雅。水潭边,有茅屋三间,午后有小径,越过岩石,经过一小木桥,可以直接到达对面的草堂。水阁里有人在垂钓,小童在烹茶,二人对坐清谈。整幅画是构图雄伟,但刻画精细,构思巧妙的。画面上方的高岭山石也多是湿笔长皴,但用墨较为清淡而湿润,枝叶浓密,别有情致。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连,意境高远。画中山重领复以小斧劈皴,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线条清细。有人、有房、有树,唐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浓厚的文人气息,配以小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做画时的兴致,整个画面活泼爽朗却并不粗

犷。“高山奇树似城南,兀坐联诗兴不厌。一自韩孟归去后,谁人敢把兔毫拈。”唐代的孟郊、韩愈写过许多联诗句,表现了他们的友谊和情怀,唐寅自己也喜欢联句,这幅画表现了他自己的理想。

例如图—9,为朱耷(清)的《山水图》,清纸本水墨,纵160.6

厘米,横为78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朱耷(1626—1705),即八大

山人,明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原名统銮,南昌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字

雪个。别号驴汉、人屋、刃庵、驴屋驴、人屋、个山、朱耷等。四位僧

人画家中,八大山人是最“格色”的,他为人怪癖,艺也诡奇,时人认为

他的画“人多不识,竟以魔视之”。

此《山水图》足以代表朱耷的艺术风格。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意境清冷。画中山水树木,形象寂寥无不带有画家的个人烙印和情感。

虽然八大山人得花鸟画作品比较多,但这幅画中所体现的孤寂清高的风骨品格,丝毫不比他的花鸟画逊色。这幅《山水图》亦名《秋林亭子图》,写秋数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笼罩着一派荒凉静寂、无可奈何的气氛,涵容了一种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画家以泪和墨,挥以秃笔,兼有豪情纵逸的雄健风格、朴茂酣畅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涩秀的奇特韵味,明洁、单纯、修饰,然而虚淡中含意多,蕴涵深刻。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据本人的认识应具有以下要素; 1,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要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 2,有深度,一层一层,向远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 3,层次感要鲜明。块面要分隔开,让人感觉不同块面,立即知道各个块面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 4,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遍文章的中心,应重点描写,交代清楚,其它的衬托部分强调意到,寥寥疏笔,点到为止,中国画强调意境,可以意到笔不一定到,不要面面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则会冲淡主题,画蛇添足。 5,山水画中山石,树木力求新,奇,怪,险。让人有种新鲜感,凶险感。容易吸引观众,打动人。 6,要达到以上效果都是以笔墨来表现的,所以这是笔墨功夫非常重要,应不断练,一副画的层次高低,观此立杆见影。否则你再好意境无法达到。 7,山水画高层次,实景刻画是次要的,关键是“虚”的部分要处理好,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因为“虚”的部分,常常是随意中产生的,搞不好,一副画就因此搞坏了。这也是水平的问题。一般达到中等水平的画家,写实一般问题都不大,要“虚”得好,就相当于写意画,难度相当高。“虚”的部分,就是给人充分想象的部分。也是意境体现的部分。非常重要。其他再引用一些高手的见解供大家参考;第一、“奇”;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关山行旅图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第二、“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系院XXXXXXXX 专业XXXXXXXX 年级 2 0 0 9级 姓名XXX 论文题目我的大学音乐鉴赏课心得 指导教师 XXX 成绩 2010 年 11 月20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2)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3)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3) 四、音乐对人的影响 (4) 五、音乐与素质教育 (4) 六、音乐鉴赏方法小结 (5) 参考文献: (5) 摘要: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上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音乐鉴赏古典音乐西方音乐 我的大学西方音乐鉴赏课心得 学生姓名:郭成学号:20093247 院系:光电工程学院班级:09测控技术与仪器3班指导老师:尹恒 一、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当人们听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因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在维也纳,因此西方古典音乐时期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

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莫扎特、海顿,他们拥有天才的技艺,正因为有他们,西方古典音乐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他们当中我最佩服贝多芬,也最欣赏贝多芬,相比他的音乐,我更欣赏他的人格魅力,为了音乐不仅双耳失聪,更是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人生就是应该有所追求,才会有意义。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西方音乐可以分为很多个时期,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西方音乐。特别是以迈克尔杰克逊为代表的流行音乐,集摇滚,拉丁,舞步等等于一身,同时与强大的现代传媒科技相融合,给人以不同以往的耳目一新的惊人感觉。西方音乐又一次走上了另一次辉煌,成功引领了全球流行音乐的走势及发展方向。我觉得西方音乐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数百年,关键在于其培养了一大批极其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家,从迪费、若斯坎、汴舒阿、奥凯格姆到平克·佛洛伊德、迈克欧·菲尔德、超脱乐团,无不如此。 因此我觉得西方音乐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大中小学校要营造一种音乐的氛围,同时鼓励音乐创新,并创立一些有影响的奖项来鼓励青年音乐家积极投身于音乐创造。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 元代的山水画作,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特点:一、士人是绘画创作的主体,画上题诗、题文在元代空前高涨,有的自题,有的互题,但都和元代山水画的作者多出于士人有关。二、元画以高逸为尚,这是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屈的精神状态所致,因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普遍十分低下,所以这些人渐渐放弃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而崇尚隐逸,追求清高。倪瓒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最能代表元代绘画的精神。元代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元代中后期,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天池石壁图天池石壁图元黄公望绢本浅绛纵139.3 X 横5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浅绛法为之,即勾皴之后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这种效果反映出文人画清逸之意,又切合江南山水明丽秀润的特

点。这一创造不仅为画界所推崇,而且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写山水诀》一书中,黄公望(1269-1354)从“三远”的角度讲述了视角的构建:平远、宽远、高远。这幅《天池石壁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结构,它将众多细节集于一体,自身也不再只是刻画真实的苏州天池山,而是变为一篇关于山的各种面貌和表现的图画式论文。陡峭攀升的山谷一分为二,虽然左侧的山谷很快掩映在迷雾之中,右侧的山谷中充满了精心描绘的岩石、树林、瀑布和房屋。在山顶处,一座统御群领的险峰将两条沟壑联系起来。 黄公望直到50岁才拿起画笔,然而在很多评论家眼中,这位不怎么惹人注意的公众人物,虽然后来转而成为道教全真教的一员,仍被视为元朝(1279-1368)最具代表性的画家。黄公望受到五代(906-960)和北宋大师们的启发,特别受益于董源,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对某些地点和众山的钟爱,并传递出它们的本质——气。水阁清幽图水阁清幽图元黄公望纸本水墨纵104.5 X横67.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黄公望〈1269-1354),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精山水画,晚年的水墨画运以草籀笔法,苍茫简远,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其传世作品还有《天池石壁图》等。

2017302330056_李春凤_中国传统艺术鉴赏

中国传统艺术鉴赏——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有很多种类,其中主要代表性艺术有书法、音乐、绘画和戏曲等,而本文主要对剪纸这一传统艺术进行鉴赏。 1、剪纸的介绍和起源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我们以前学的文言文《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这个花黄就是剪纸。但是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剪纸就已经比较精美了。 2、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最早发现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但考古实物表明早在纸出现以前,中国就产生了利用薄片材料刻制镂花的艺术,商代的金银薄片镂花即剪纸艺术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艺术不断完善和丰富,形成了具有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多种剪纸形式,极具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教化性。 3、剪纸之美 我想大多数人最初了解以及接触剪纸,都可能是从“喜”这个字开始,将纸折叠在利用剪刀剪或者手撕,最后成为了一个喜字。虽然简简单单的一个喜字但是其中却有镂空和勾连

等线条艺术,而且喜字还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对美好的向往。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剪纸艺术包含着多方面的审美意蕴。 (1)广泛的主题内容之美 首先,剪纸艺术着力表现自然世界的生动多姿。剪纸在产生之初主要就是对这类自然景物的描摹,剪纸创作者在最初的学习时也是先从剪刻自然景物开始的。如牡丹、荷花 其次,传统剪纸作品对民间生产生活场景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从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到娱乐活动、节日庆典,甚至宗教祭祀等都是剪纸艺术的题材。 再次,剪纸艺术的题材来源与文化发展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剪纸作品取材于神话传说、戏曲剧本等,如《八仙过海》。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宗炳起了巨大的作用。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的山水画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这几周上了一节有关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的通识课,在老师的穿针引线的指导下,学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欣赏了很多好听的,耐人寻味的歌曲,知道了许多音乐方面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艰难创作历程,同时学到了很多的有关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真是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有它自己的所长,又有自己的局限。就是说,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有时它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 二、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 三、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 四、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审美效果。表演,应该说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也欣赏到了许多著名的曲目,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不像以前总是很盲目的去听歌,根本什么都不了解,一味地追求流行音乐,把很多经典的音乐遗忘了。在后来的课上,我们又听了许多的西洋交响乐。我觉得听这些交响乐又和传统的民族器乐不同,应该有文化的差异,而且交响乐是很多器乐一起演奏,表现出来给人复杂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当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每一个作品后,我懂得了要了解了一首歌或者一首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了解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自己融入到当中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唯有与作者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作者的作品。 除了欣赏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外,我们更要透过音乐思考背后深层意义。比如通过作品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一个时代的历史。而音乐给我们的更多的也是思想情操上的陶冶,培养我们高尚、健康的兴趣追求。在我们紧张大学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操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我们的心灵清澈明亮,生活更加愉悦美好。

清代山水画赏析

《江山卧游图》清程正揆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3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程正揆(公元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崇阿茂树图》清张学曾纸本水墨纵93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学曾,字尔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作过苏州知府,擅画山水,风格苍秀。张学曾画访董源,在清代美术史家周亮工《读画录》中记载: “虽有六法,而写意本无一法,妙处无他,不落有而已。世之目匠笔者,以其为法所碍。......笔势空苍,吐纳北苑,不作元人佻薄气。”对张学曾的绘画风格作了很好的评价。此画苍秀古竣,是清代山水画的杰出之作。 《山水册》清王铎洒金笺纸本设色纵20厘米横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铎(公元1592—1652),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字觉斯,号十樵,又号痴仙道人,孟津(今属河南)人。曾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所选《山楼雨雾图》画高岭临溪,树木丰茂,远山如影,画面上景色湿润,风格清新。此画层次分明,注意用墨色的浓淡来拉开画面景物的空间距离;从画面的局部看,墨色的变化微妙,色调丰富。《十里松荫图》画倾斜而上的土岗上,遒劲的松树姿态各异,错落而生,松荫下一人策杖沿山径而行。

《山水册》清刘度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刘度,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字叔宪,一作叔献,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这套册页共八开,这里选两幅。《苇渚群雁图》描写的是溪塘秋暮的景色。用干而淡的笔墨画芦苇,用笔草率而层次分明。全图施以淡赭色,表现清秋薄暮的气氛。《溪山楼阁图》写冈阜叠起,林木茂密,左面山崖处瀑布直泻,主山峥嵘突兀,烟霭弥漫,屋宇隐露,虚实相生,宁静空灵。山石轮廓线笔法曲折而短捷有力,皴法用披麻皴兼解索皴,富有连绵的跃动感。

明清绘画的主要流派及代表画家作品风格

1.明前期宫廷山水画(“浙派”) 院体与浙派山水的杰出代表是戴进与吴伟,极大了左右了院内外的职业画家的艺术追求,作为职业画家,他们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区别,而且生平际遇也有所不同。(1)戴进:A.山水画:a.措景丰富,多生活实感,构图剪裁精当而境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谨严,格调洒脱而清爽隽逸。b.山水实境中安排有情节的人物活动,粗看有气势,可“卧游”,细看又有情味,实质上是以山水为主的山水人物画:《春游晚归图》。B.追随其画风者极多,而以其籍贯,称这一派为“浙派”。(2)吴伟:A.山水画:a.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更简括整体,画山石用斧劈皴,横涂直抹,似若随意。 b.画中有较大人物,与山水结合,给人以简劲放纵,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又不流于粗俗的印象,其实 是以山水为衬景的人物山水画:《柳下读书图》《梅下抚琴图》.B.以其籍贯将这派称之为“江夏派”。 2.明中期文人画与“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1>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2>继承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是他们山水花鸟花的普遍特点。(1)吴门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的最突出的代表:A.他们以山水见长,山水画中以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的作品更引人注意,并且有粗细两种面目。B.多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凭借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1>沈周:A.山水画:a.以粗笔为多,早期笔墨严谨细秀,晚年笔丰墨健,浑厚沉郁。b.作品构图平稳,境界宁静优雅,洋溢平和怡悦的气氛.c.尤能在温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蓬勃的生命力,作品反映的审美情趣和笔墨意韵,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B.粗笔作品《夜坐图》,细笔作品《庐山高图》:开创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2>文徵明:A.山水画:a. 以细笔为主要面目。b.作品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而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追求平面感.c.笔墨干枯中见秀润,设色清丽雅洁,有一股“士气”充溢其间,抒情意味更胜。B.细笔作品《绿荫清话图》《真赏斋图》。C.沈周与文徵明的花鸟画风格也有差异:a.沈周的花鸟画以水墨写意见长:《枯树八哥图》。 b.文徵明多画竹兰,优美秀雅,清润天然:《湘君湘夫人图》。(2)唐寅和仇英代表了融合院体与文人画 风的另外两种类型:A.体现了滥觞于此时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B.他们与沈,文有四个方面的不同:a.均出身下层社会.b.均以画为业.c.师承相近.d.均擅画人物。<1>唐寅:A.修养广博,才华横溢,题材范围宽广,形成以“院体”工细为主而兼具文人画笔墨的意趣与风格,尤能通过诗书画结合阐发不同寻常的立意。B.仕女画:富有时代特色,创造了细腰纤瘦,眼眉细小,樱桃小口,下巴尖尖的艺术形象。C.山水画:状物真实,抒情自然,作风沉郁潇洒:《落霞孤鹜图》。D.花鸟画:用水墨随意点染,更具秀逸,清新之趣:《古槎鸲鹆图》。<4>仇英:A.文化修养不博,画上只题名款,绘画题材较窄,专画传统题材,尤擅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在精丽秀美中闪现妍雅温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风格。 B.工笔人物画:《秋源猎骑图》《桃源仙境图》把青绿山水与工笔人物结合。 C.小写意人物画:《松溪高 士图》《蕉下弹琴图》。 3.明后期写意花鸟画(“白阳青藤”“勾花点叶体”) 明代中叶,在画史上并称为“白阳青藤”的陈淳,徐渭把写意花鸟画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1)陈淳:A. 号白阳山人,写意花鸟造型写实精当,严于剪裁.B.意境安适宁静,笔墨自由如意,也时作草书题诗,配合画意.C.画法已呈放逸,表达感情显得逸宕:《秋葵图》《山茶水仙图》。(2)周之冕:A.所画花卉,勾染点簇,设色鲜雅,逼真而富生意.B.画法兼工带写,以勾勒法画花朵,以墨色点染枝叶,被称为勾花点叶体:《芙蓉鸭图》。(3)徐渭:A.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大家,号青藤,一生坎坷,形成狂傲不羁的个性。B.花鸟画:a.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赋予花卉以强烈的主观感情,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b.擅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花木形象中着眼生韵的体现.c.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杂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到现代产生了无数的珍品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鲜明的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宝库。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 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山水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洛神斌图》摹本可看到其面貌,并有着浓厚的装饰风格。 随着山水画的萌生,南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两篇山水画论可以说是传统中国山水画最早的创作宗纲,这无疑对当时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实物和史料结合,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科当推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他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石、树木、江河、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能力,展示出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 直接继承和发展山水画艺术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青绿山水金碧重彩)为主题画派即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又称大小李将军),他们的表现方法主要是勾填法和勾染法,这种勾线法可以说是皴法的胚胎。 盛唐的山水有异于青绿山水继而出现了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笔记豪迈绘画以及对王维对水墨皴染的探索。 特别是王维以诗入画,创造除了简单抒情的意境。 。 他首先采用“泼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和意境,对山水画的变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继而为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对长期接触的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浓厚的认识和感受。 而南方则以董源、巨然等为代表,他们的画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的山水相比笔墨秀润、自然风致,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们的山水画有水墨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B08811 学号20084081101 姓名:卢婷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鉴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正文: 没上《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之前,就只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至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可以分类为:宴会酒、饯行酒、友谊酒等。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爬滚打,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这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29浅析文征明的山水画艺术特色

29 浅析文征明的山水画艺术特色 李晓/ 陈炜济南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文征明是明中期著名的画家,是明四家之一。文征明书法成就颇高,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多种题材,尤以山水画见长,将文人画的发展推向高峰。他注重师法古人,更注重师造化,以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本文通过分析文征明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探究文征明独特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文征明;山水画;青绿 一、影响文征明艺术发展的因素 明代山水画的发展主要继承了宋元山水,明初戴进开创的浙派山水画师法宋代画家马远、夏圭,绘画以南宋的院体画风格为主,皴法主要为大斧劈皴,线条厚重。明中期在苏州兴起的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推崇北宋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明晚期兴起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师法董源、巨然、倪瓒、黄公望,与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联系密切。 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并不似其他画家一样幼年成才。王世贞《文先生传》中说:“先生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他七岁才能站立,八九岁语言不顺畅,行动迟缓。文征明九岁时,其父文林就让他跟随吴宽学习古文,后来跟随父亲读书,十九岁因书法较差岁试三等。文征明因此下定决心苦练书法,大量临摹智永的《千字文》,每日临摹十本才肯睡觉,二十岁师从沈周习画,二十二岁拜李应祯为师父研习书法。文征明曾任翰林待诏,但日常工作只是给嘉靖皇帝讲解经传史鉴,这对文征明来说既感觉无所作为又被琐事影响,不能专心画画。五十七岁时,文征明决定告别仕途退隐山林,回到老家苏州过起了闲适、安逸的生活。 二、文征明各时期的山水画特点 文征明精通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其中他的山水画数量最多。文征明的山水画题材大多是家乡的自然风光,于山水画中饱含对家乡的眷恋。文征明山水画风韵独特,十分注重水墨和色彩的运用。文征明成就最高的是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如《万壑争流图》、《绿荫长话图》。 (1)早年绘画风格-古朴文雅 江南水乡秀丽的风景影响着文征明的绘画特点,他的青绿山水文雅且毫无匠气,《烟江叠嶂图》是文征明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这幅山水画采用平远的构图方法,描绘了烟峦起伏的景色,用强劲有力的线条表现山石树木,对于山川细心描绘,设色浅淡,很少使用浓墨。 文征明早期山水画中的人物和树石都取法赵孟頫,除此之外还学习黄公望、倪瓒、王蒙等画家山水画中浓密的苔点。文征明的山水画多是描绘具体的生活环境,在自然中提取景色描绘。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中,大都有人物的存在,这也使得他的山水画多了一丝雅趣。 (2)中年绘画风格-色彩奔放 文征明中年时期绘画风格在设色上有所改变,不再是浅设色,而是更加浓郁,随着练习的日益精进,笔法更加老辣,画面体现着文人气韵,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惠山茶会图》。画面中文人雅士品茶吟诗,有人在林中散步,有人在亭中赏画,整体作品风格青绿重色,在画山石树木中融入了书法用笔,以行书的中锋笔法晕染,偶时用侧峰,对山石用石绿染色,对树干用赭石和藤黄晕染;画面中的人物采用工笔的形式,树石的形态勾勒细致,树木分布有高低、疏密之分,主次呼应,整幅画高雅精致、情景交融。 这种青绿画法是在赵孟頫、钱选的山水风格上的创新之作,装饰意味浓厚,对所描绘对象如松树、山石以写实的手法层次清晰,较少用皴擦,多反复渲染,色彩厚重。 (3)晚年绘画风格-率真野逸 文征明晚年的山水画更具内涵和深意,在构图上愈加复杂,用笔放松自如,表达内心感受的作品较多。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是《绿荫长话图》,这幅画中两人坐在绿荫树下闲聊,树旁的小路向山间隐去,耸立的松柏线条干枯淡雅,山石的勾勒细腻结实,在构图上具有深远和高远的特点。这幅图与青绿山水相比很少渲染,树木的用笔凝练,山石放松概括,近景的古树刻画精细,皴法细腻再加以晕染,中景的古松皴擦出了斑驳的树干,茂密的松针用利落有劲的线条显得整个古松越发挺拔。

大学生音乐鉴赏

《大学音乐鉴赏课》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中西方音乐作品,体会作品的思想、背景、情感和精神,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的素质。 【教学方法】作品赏析贯穿全课,老师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参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深入浅出,解决理论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音乐理论常识、中西方音乐发展史、中西方音乐作品赏析、中西方音乐之美及不同特点。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 【讲授内容】什么是音乐音乐的起源什么是美为什么学习音乐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欣赏占一半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音响幻灯图像 【要求】掌握音乐的概念音乐的起源 一、音乐课堂要求: 1、付出热情听音乐 2、由于音乐是流动的音符在空中进行,所以尽量用“心”来听、 来感受,体验音乐这一人类最美的语言,用心灵感受美的魅力。 3、“音乐鉴赏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拓展学生创造 性的思维,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应积极开动想象的翅膀,进入一个个音乐的殿堂里,感受不同的美感;而不是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限制美妙的想象力。 二、什么是音乐?音乐的起源? 1、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形式且诉诸听 觉的艺术。由于它在时间中展开,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因此被称为时间艺术。同时,由于声音对应于人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靠听觉来完成,所以又被称为听觉艺术。音乐包括的范围有声乐、器乐、歌剧、舞剧。 2、音乐的起源:音乐是怎样起源的呢?对这一问题,有各 种各样不同的解释。这些说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劳动学说:在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中,人们为了统一步伐,提高效率,发出“吭唷吭唷”声,这便产生了音乐的节奏。 (2)鸟鸣学说:人类从自然音响中求得灵感,从而创造出了优美的音乐。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那里学会了歌唱。 (3)语言学说:人类在感情激动时所产生的语调大都成为旋律,所以,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三、什么是美?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得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得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得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与没骨山水。从山水画得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得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得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使山水画成为独立得画科,宗炳起了巨大得作用。宗炳得《画山水序》以及王微得《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得山水画理论,就是难能可贵得。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得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就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得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她们得笔法,位置却很古拙.?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与“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瞧,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得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得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得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得山水画得特点就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就是学习中国画得技法,但日本得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得就是宁静得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得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得创始人就是唐代画家李思训,她发明得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得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得山峰.宋代得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她得风格,形成一种派别。?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得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与宋代画家米芾发明得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得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得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与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得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与人物画得大师,但山水画得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得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就是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得《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得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得题材得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得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得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得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得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得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得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得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得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得、可给人以启示与想象得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得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得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得创造上有一个演变得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得高峰时期——宋、元得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与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得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得面貌与意境. 北宋特别就是前期得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得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得感受与理想,但更主要得还就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得山水画家范宽、郭熙与王希孟得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得范宽最重要得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得高山峻岭,一座巍峨得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得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得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得不同特征。王希孟得《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得表现手法,以浓重得色彩,宏大得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得辽阔与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得热爱。 南宋得山水画与北宋得山水画有显著得不同,突出表现在迫求诗得意境。现存得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得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得《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得艺术概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得意境无关得可有可无得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除寥寥几笔画出几道水波外,画面上出现大片得空白。表面瞧这些空白都就是虚得,而实际上并非空白,而就是虚中有实,这“实"既代表水——一片汪泽,也代表天。正就是这种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得境界,更突出了江面得辽阔与寒意萧索得气氛与渔翁寒江独钓得情景.这种根据创造意境得需要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得艺术手

美术高中人教新课标美术鉴赏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案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 (1个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2、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 解。 教学重点:玉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重点介绍“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 史意义。 教学难点:玉是珍贵的工艺品,学生不易直接接触到,教学中需要对古代的礼制作一些初步 的介绍,从而了解玉的特殊历史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在语文词汇里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汇,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 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二、新授 1、玉的定义P8:是石之美者。“美”字不止外在美,还带内在之美,给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们心目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是黄牛课件新课标突出玉的天然美。如课文的“大圭不琢”, 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丁字形玉器。它没有经过繁琐的磨制,保持着玉 石本身的那种天然美。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这种说法。另一种是追求华丽之美。 就是将玉石经过加工磨制,使之更加华丽秀美。 2、玉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诞生。 课文P5。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玉就是旧石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