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ALD)检测的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检测的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检测的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盐皮质激素,正常情况下,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在体内,血醛固酮主要和血浆白蛋白结合,而很少和CBG结合,因此,具有相对较短的半衰期(约35min)及较高的代谢清除率。尿液中含有未经代谢的醛固酮约占分泌量的6%左右,且具有激素活性。因此,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醛固酮,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ALD升高

(1)生理因素:如大量出汗后、失钠过多、血钾摄取过量、给钾盐后或正常妊娠的后三个月等,也可引起醛固酮分泌过多。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肾上腺皮质因肿瘤或增生等大量分泌醛固酮,以肾上腺单一腺瘤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血浆醛固酮升高,尿中醛固酮排出量也增高。

(3)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很多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伴高血压、肾母细胞瘤等,可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兴奋肾上腺球状带,从而导致醛固酮继发性的分泌过多。其醛固酮分泌增多比原醛更为显著,两者的区别可借助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测定,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降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升高。

ALD降低

(1)生理情况:如水吸收过多或钾摄入量不足或高渗生理盐水输入过量等皆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减少,血醛固酮浓度降低。

(2)选择性醛固酮过少症:由于肾脏疾病引起肾素分泌减少,致血管紧张素减少,导致醛固酮分泌降低,或是肾上腺中醛固酮的合成因酶缺陷而受到阻碍,使血醛固酮浓度降低。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由于肾上腺皮质大量破坏和坏死,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致醛固酮分泌减少,同时,伴有其他皮质激素降低,同时ACTH分泌过度病人出现皮肤色素沉着。

(4)其他: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或使用某些药物时心得安、利血平、甲基多巴等可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减少。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检验医学资讯(201403)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呼吸道病毒简介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A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各种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见图1。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图1 各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二、呼吸道病毒临床诊断 现有的主要方法:1、抗原检测;2、抗体检测;3、病毒分离培养;4、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现将上述检测方法的优劣小结于表1。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表1 四种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检测方法优点缺点 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高,金标准培养条件要求高、灵敏度低,标本中病原体量少时,易致假阴性。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较快速有非特异性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 有非特异性反应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 且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抗体检测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对疾病早期诊断没有太大帮助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操作繁琐,价格昂贵 三、呼吸道病原体抗原的优越性 1、从理论上讲,只要有病毒感染,通过抗原检测都能鉴定出,而抗体检测却要在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后才能进行鉴定。 2、机体产生IgM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有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个体如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孩,其产生抗体往往需要更久,且抗体产生的水平也较低。若检测的是IgG,则不能很好地区分既往感染和急性感染。 因此,抗原检测的方法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用药指导比抗体法更有优势(详见表2)。 表2 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的比较 病原体抗体IgM检测病原体抗原检测 检测最佳时间一般在感染一周左右病毒感染出现症状后即可检测出 临床意义回顾性诊断,适用于疾病后期的诊断, 多用于循证医学 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检测灵敏度不能很好地检测变异的病毒将多种抗体进行组合,能更好地应对变异的病毒 检测方法一般使用酶联免疫(ELISA)或者间接免疫 荧光法,有非特异性荧光 一般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几乎没有非特 异性反应 四、为什么要早期全面检测? 1、病毒治疗针对性强 2、病毒治疗有时效性 3、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五、项目开展的价值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可用于呼吸道病原学的研究;提高医院对呼吸道病毒的诊疗水平;还可用于呼吸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检测方法: LC-MS/MS 送检要求: 样本采集:早晨7:30-10:30用EDTA抗凝管(紫帽管)空腹采血,成人4ml,儿童2ml。采血时根据医嘱要求坐位或卧位采集相应血液样本。 样本保存:样本采集后应及时分离血浆(离心条件:×1000g,5-10分钟),装入冻存管并冷冻避光保存待检。48h内全程冷冻避光运输至实验室。 注意事项: ①采血前患者准备:抽血前1天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抽烟,禁止喝酒,避免熬夜。应提前半小时到采血地点静坐或站立等待采血,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后采样。当日采血前停用激素治疗药物。 ②拒收样本:非EDTA抗凝血浆。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低,结构相似物多,甚至有同分异构体存在。传统的免疫学技术因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易受多因素干扰,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质谱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化合物小分子,检测浓度可达ng 级、pg级甚至fg级,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01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发表声明,宣布自2015年开始只接受质谱方法检测激素的研究结果,这无疑肯定了质谱方法在内分泌激素检测中的重要性。 金域采用Waters UPLC I-Class-TQ-S建立的液相色谱质谱方法特异性高,可实现11-脱氧皮质醇、21-脱氧皮质醇、皮质酮的色谱分离和17-羟孕酮、11-脱氧皮质酮的色谱分离;检测范围宽和灵敏度高,如雌酮、雌二醇、雌三醇、睾酮、双氢睾酮检测下限可至50pg/ml,检测上限可至20000pg/ml。检测下限可同时实现男性中雌激素和女性中雄激素的检测,检测上限也能满足男性中雄激素和女性特殊时期中雌激素的检测。建立的方法不仅满足了很好的灵敏度,而且实现了优良的特异性,充分发挥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激素检测中的优势。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醛固酮

醛固酮 简介 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 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同样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原理 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浆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后者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进而使关腔膜对N a+的通透性增大,线粒体内ATP合成和管周膜上钠泵的活动性增加。从而导致对Na+的重吸收增强,对水的重吸收增加,K+的排出量增加。 醛固酮的分泌与血压的关系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调节,即肾的球旁细胞感受血压下降和钠量减少的刺激,分泌肾素增多,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使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强,以此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 醛固酮aldosterone C21H28O5。11β,21-二羟-3.20-二氧-4-孕烯-18-醛(11→18)乳醛(Ⅰ)。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强电解质代谢作用的盐皮质类固醇。其作用是促进Na+在体内贮留,同时排出K+。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生成,并受肾脏分泌的血管紧张肽原酶,即血管紧张肽(renin即angiotensin)的调节。另也有11β-羟-18-醛型(Ⅱ)。 螺内酯 其受体拮抗剂是螺内酯,又称安体舒通,与醛固酮竞争结合人体内相应的受体,为保钾利尿剂,螺内酯的 降压作用也是源于此。 螺内酯 一、药品简介 通用名:螺内酯片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肥胖(肥胖儿童,肥胖成人,内脏肥胖) 评估肥胖的程度和类型,监测肥胖的发生和发展,预测II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判断肥胖的预后是早期干预的目标,也是减肥效果的指标,并可以用于监测药物引起的肥胖症(抗精神病药)。 葡萄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的变化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比葡萄糖代谢紊乱和脂质代谢紊乱更早,这是胰岛素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之一,也是胰岛素抵抗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代谢综合征 作为特征标记之一,它可用于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观察疾病的动态。它是干预治疗的目标。 II型糖尿病

它是儿童II型糖尿病的预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的重要标志。它用于监测II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作为II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靶标。第一代糖尿病患者中II型糖尿病的早期指标。 冠状动脉心脏疾病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可用于预测冠心病的状况,诊断冠心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高血压 严重程度判断的新指标是糖代谢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的特征指标。它也可用于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左心室肥大。它是高血压肥胖症治疗的目标。 心血管疾病 它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指标。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和发展,动态观察指标;急性脑梗塞的发生预测,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脑梗塞的治疗目标;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治疗目标,对心绞痛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展进行预测;慢性心力衰竭

的治疗目标;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脂联素和动脉僵硬度),内膜中层厚度或狭窄程度。 多囊卵巢综合征 疾病发展的长期指标之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疾病监测和治疗的目标。 肝病 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目标,肝纤维化的可能目标。 肾脏疾病 它是预防和干预多种肾脏疾病中心血管疾病的指标。 妊娠 预测早产,监测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预测妊娠先兆子痫,预测和评估妊娠糖尿病。

血浆脂联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脂联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APN)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共8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并且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APN水平,同时检测LDL-C、HDL-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PN水平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脂连素可能为冠心病的一个保护因子,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临床依据。 标签:脂连素;冠心病 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近来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因子,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表达,在血浆中含量丰富,其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明显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APN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0年6月-2012年8月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53.1±9.5)岁,体重指数(BMI)为(26.5±1.3)kg/m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5.6±8.2)岁,BMI为(26.7 ±1.1)kg/m2;并且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3.9±8.7)岁,BMI为(26.3 ±0.8)kg/m2。以上冠心病诊断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且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重大手术病史、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结缔组织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病史等。3组年龄、性别、BMI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受试者均在清晨空腹采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APN浓度,用酶法测定LDL-C、HDL-C。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D发病相关因素分析UA组的LDL水平为(116.3±29.8)mg/dL,明

尿沉渣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相关知识 1、尿液分析的内容 尿液分析可以分为物理学检测,干化学检测和沉渣镜检三部分内容。 物理学检测包括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气味,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器对尿液的比重和肾透压进行检测。 干化学检测是通过试纸条与尿液的反应,检测出尿液的蛋白质、葡萄糖、酸碱度、酮体、胆红素、尿胆元、亚硝酸盐、红细胞、白细胞及比重等。 显微镜发明以后,通过显微镜可以观测到所有的有形成分,如红白细胞、管型、结晶体、细菌、寄生虫、真菌、精子、黏液等,出现了至今在尿沉渣领域被奉为“金标准”的镜检法。 2、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或称尿有形成分分析、或进一步称为尿颗粒计数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曾被美国著名的Dahelen Free称为“体外的肾活检”。 3、尿沉渣标准化进程 ??90年代开始,国外已非常重视尿液分析 ?1995年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文件GP-16A ?1995年日本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JCCLS)的文件GP1-P2 ?1997年欧洲尿液分析协作组提出尿沉渣检查的相关文件 ?2000年中国CCCLS制定《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 4、尿沉渣各有形成份临床意义一览表: 沉渣有形成份主要临床意义 红细胞 1、肾外疾病: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输卵管炎、疟疾、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恶性高血压、白血病和坏血病等。 2、下尿道疾病:见于急、慢性感染,结石、肿瘤、尿道狭窄、药物治疗后膀胱出血等。 3、肾脏疾病: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与药物有关的间质性肾炎、肾肿瘤、肾结石、肾结核、肾静脉栓塞、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4、药物引起的中毒反应:如磺胺药物治疗、水杨酸以及不合适的抗凝治疗。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另外,它与一些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关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临床意义 1、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体分泌分子量为40000的一种羧基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Ⅰ),A 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AⅡ。检测血浆中PRA和AⅡ浓度已成为肾性高血压、内分泌型高血压的诊断所必需,也是高肾素低血容量型高血压、低肾素高血容量型高血压、正常肾素正常血容量型高血压分类的依据。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前者基础值增高,对立位、低钠和速尿的激发反应正常,后者基础值常低下,特别是激发反应低下。

●肾血管性高血压测定分肾静脉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确定是否宜于手术治疗。当侧枝循环建立,患侧/健侧的比值正常或仅轻度增高,手术效果不会好。只有比值明显增高才提示手术可以获得明显降压效果。节段导管取血测定,可了解小范围的缺血。 ●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近球小体瘤等,外周血浆肾素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增高,同时单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增高,但肾动脉不见狭窄。 ●急性肾功衰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升高,血液透析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衰伴高血压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区分可治性(血容量高,肾素活性不高)和顽固性(肾素活性增高)高血压,前者透析疗法有效,后者则透析效果不佳,切除肾脏才可望血压下降。 2、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测及意义(精)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测及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对感染源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检测,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不同来源,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结果:在从感染部位分离出的病原体中,G-菌占56.3%,G+菌占34.4%,真菌占9.3%。符合近年来病原体种类变化的趋势,即G-菌比例在增加,G+菌比例在减少的变化。结论: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测;意义 Hospital Infectioe Common Pathogen Examination and Significance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o infects the pathogen to scove points the meeting and parting examination ,Aehiev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he control courtyard infects goal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the pathogen of the cause ofinfection ,Using different examining methods .Results In the pathogen separated from tfe infective parts , G-bacterium takes up 56.5% ,G+bacterium 34.4% ,fungus and other bacteria 9.3% ,Which fits the tend of the developing of pathogen ,That is G- bacterium is adding ,While G+ bacterium is reducing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test and examination of the microbe is very useful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infection around the hospitai . Key words:Hospital infection; The test and examination of pathogen; Significance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hospital in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探视者、陪伴人员、医院环境及未彻底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等。因此,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方法 1.1 直接涂片镜检常用于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操作简便、结果快速,可取得最早期初步病原学诊断。 1.2 分离培养鉴定法从感染部位分离培养细菌,结果直接、特异性高,同时可作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1.3 医院环境的监测医院环境的污染是引起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必须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和消毒灭菌器械等进行监测。空气中细菌污染的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或沉淀法采样,计算1 m3空气中的细菌数;物体表面细菌污染可采用棉拭子或压印法采集,计算出单位表面积上的菌落数;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化验(正常标准)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 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二、血常规检查(常见表现及原因)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情况: (00、05-00、3)*109/L 增高: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阿狄森病病,西蒙病,席汉病、降低: 使用糖皮质激素,柯兴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 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4、血红蛋白正常情况: 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5、白细胞正常情况: (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00、5-3)% 增高: 过敏性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 降低: 伤寒, 副伤寒、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用药后。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 脂肪组织主要由大量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能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抗性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预示II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 概述: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脂联素的新化合物,从而为研究脂联素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机制提出了一种新途径。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或脂肪组织,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便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由此发生。而胰岛素抗阻是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甚至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再敏锐,这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游离脂肪酸和某些脂肪所释放的分子是引发胰岛素抗阻现象的罪魁祸首。Lily Dong和合作者一直在寻找与脂联素受体相关的蜂窝状蛋白质,以期发现调节脂联素激素功能的新靶标。 脂肪因子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及激素,与胰岛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其中,脂联素是外周血中含量最高的脂肪因子,在健康人中血浆脂联素水平为 5~30μg/mL。脂联素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monophos-phate-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daseproliferationactivatedreceptor,PPAR)等信号分子发挥抗炎、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较正常小鼠容易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注射脂联素后排斥反应明显改善,表明脂联素可以降低小鼠的免疫排斥反应。而Wilk等研究发现,脂联素对抗原激活的效应T细胞有抑制作用,推测脂联素与免疫调节有关。 风湿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一组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有炎症和非炎症性病变。炎症性反应除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结晶导致外,其余大部分因免疫反应引起。进一步研究显示,脂联素在类风湿关节炎(heumaticarthritis,RA)患者血浆及关节液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关节液中脂联素水平与白细胞数呈负相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且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明显相关。 生化特征: 在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因子中脂联素是脂肪组织基因表达最丰富的蛋白质产物之一,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人体内以3-30ug/ml的浓度出现在循环血浆中。脂联素又被称作Acrp30、apM1、AdipoQ、GBP28,最初, 脂联素是在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血浆和鼠科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被发现。人体内的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KD.由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 aa 1-18) ,一段特异序列(aa19-41),一组由22个氨基酸组成

浅谈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

浅谈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5-04-30T11:53:40.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5期供稿作者:吕承旻 [导读] 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吕承旻(广西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贵港 537132)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400例进行研究,对其进行离心去除上清液后,取残留的沉渣进行尿沉渣检验。结果本组400例新鲜尿液标本的检验中,共有39例标本经尿沉渣检查为镜下血尿,检出率为(9.75%),有2例红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0.5%),经调查临床资料显示,以上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炎和肾小球肾炎。有19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白细胞满视野,且检出细菌,检出率(4.75%),属于泌尿系统感染。有3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有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检出率(0.75%),属于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肾病。结论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关键词】尿沉渣检验泌尿系统疾病红细胞白细胞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131-02 泌尿系统疾病不仅能够由机体的其它系统病变引发,还能够对机体的其它系统甚至全身造成影响,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泌尿系统疼痛、肿块及排尿改变等泌尿系统症状,同时也可伴发水肿、贫血及高血压等[1]。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尿液和尿液沉渣的分析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尿液分析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感染,导致无法进行准确的分析,而尿沉渣检验可以有效排除干扰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2]。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的400例新鲜尿液标本进行研究,对其尿沉渣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400例进行研究。标本均取自住院患者清晨起床后的首次尿液,属于较酸化或浓缩的标本,其中的上皮细胞、管型及血细胞等结构均比较完整。留置尿液标本前叮嘱患者仔细清洗外阴,将前段尿液排出后,使用干净的尿杯取中段尿液送检。女性月经期间禁止留置标本,防止受到月经血污染标本。 1.2 检验方法 (1)将送检的尿液标本轻摇混匀充分后,取10ml逐渐倒入离心管中,注意不可倒满试管,防止混匀吸样时发生溢出,进而导致标本间互相污染。(2)在标本中放入尿试带,待其充分浸入之后取出滤干后置于尿干化学分析仪中进行检测。注意不可用手碰触试带的实验区,使用完毕后将瓶盖拧紧,置于30℃阴凉干燥环境下储存。(3)使用水平式离心机将尿管取出,离心半径为15cm,转速为1500r/min,相对离心力为400g,离心5min后去除上清液,取0.2ml尿液沉渣,混匀后取1滴于载玻片上,低倍镜观察整体后改用高倍镜对各个细胞的管型形态进行辨认。(4)报告方法①细胞成分:平均值/HPF,对于标本中出现红细胞异常的,应该详细标明红细胞的百分数和形态;②管型成分:最低~最高/LPE,对于检查疑似管型的物质可以通过滴加醋酸的方法进行区分。因为管型包括了蛋白质成分,滴入醋酸后会使管型物质变清晰,而假管型则会消失;③结晶成分:当其占据视野的25%时为+,50%时为++,75%时为+++,100%时为++++,对于具有草酸钙结晶、尿酸盐解决、胆固醇结晶和磷酸盐结晶等有意义的结晶应注明类型[3];④在进行报告时,应注明离心沉渣镜检;⑤当镜检时发现有真菌和细菌时,应在报告中注明,且建议进行尿液真菌及细菌培养。 2 结果 本组400例新鲜尿液标本的检验中,共有39例标本经尿沉渣检查为镜下血尿,检出率为(9.75%),有2例红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0.5%),经调查临床资料显示,以上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炎和肾小球肾炎。有19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白细胞满视野,且检出细菌,检出率(4.75%),属于泌尿系统感染。有3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有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检出率(0.75%),属于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肾病。 3 讨论 健康人群尿液中包含的红细胞通常都比较少,平均每个视野中均小于3个,当超过3个时即代表出现异常,并且根据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来判断属于肾内出血或肾外出血。70%以上的红细胞变形来自于肾内出血,红细胞形态正常的患者属于非肾性血尿。当患者的尿液表现为洗肉水样时,代表患者的泌尿系统存在严重的疾病,应安排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度检查,查明原因[4]。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尿沉渣检验对于尿蛋白和红细胞的定量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所以临床上测定泌尿系统患者的尿液时应将尿沉渣检验结果作为依据;②尿沉渣检验不仅可以检出管型的存在,还能够对管型的类别进行区分。可以通过在尿沉渣中滴入一滴较黄的人血清的方式对管型进行染色,从而提高管型检验的准确性[5];③尿沉渣检验的优点主要在于结果可靠、准确及可比性强等。综上所述,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 [1]何超,曹伟华,常娟锋等.64排容积CT尿路造影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90-93. [2]罗娟,阳海平,李秋等.尿液分析在大规模筛查小儿无症状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0,39(5):596-597. [3]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739762.html,/NSTLQK_NSTL_QK.aspxBednarek AK,Laflin KJ,Daniel RL. WWOX,a novel WW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mapping to human chromosome 16q23.3-24.1,a region frequently affected in breast Cancer[J].Cancer Research,2010, (08):2140-2145. [4]林逾峰.泌尿系统疾病所致早期肾损害的尿液改变[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4):1635-1636. [5]韦爱青.86例尿沉渣检验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33): 6105.

临床生化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0-40I/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30-115IU/L 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参考值90-245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TBIL=DBIL+IBIL 7、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TP: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TP=ALB+GLB 10、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RAAS)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另外,它与一些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关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临床意义 1、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体分泌分子量为40000的一种羧基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Ⅰ),A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AⅡ。检测血浆中PRA和AⅡ浓度已成为肾性高血压、内分泌型高血压的诊断所必需,也是高肾素低血容量型高血压、低肾素高血容量型高血压、正常肾素正常血容量型高血压分类的依据。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前者基础值增高,对立位、低钠和速尿的激发反应正常,后者基础值常低下,特别是激发反应低下。 ●肾血管性高血压测定分肾静脉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确定是否宜于手术治疗。当侧枝循环建立,患侧/健侧的比值正常或仅轻度增高,手术效果不会好。只有比值明显增高才提示手术可以获得明显降压效果。节段导管取血测定,可了解小范围的缺血。

●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近球小体瘤等,外周血浆肾素活增高,同时单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增高,但肾动脉不见狭窄。 ●急性肾功衰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升高,血液透析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衰伴高血压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区分可治性(血容量高,肾素活性不高)和顽固性(肾素活性增高)高血压,前者透析疗法有效,后者则透析效果不佳,切除肾脏才可望血压下降。 2、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分子量360.4,它是一个非常强的电解质排泄的调节因子,临床上与很多疾病有关。 增高见于: ●生理情况下:低盐饮食、大量钠离子丢失、钾摄入过多可致醛固酮分泌增加;妇女月经的黄体期,妊娠后期可见醛固酮增高;体位改变,立位时升高,卧位时降低,故测定醛固酮时要固定采血方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如肾上腺醛固酮瘤,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醛固酮的异位肿瘤等患者。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腹水性肝硬化、Bartter综合征、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瘤和利尿剂使用等。其特点是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临床表现为浮肿,高血压和低血钾等。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主要由大量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联素(Adiponectin/ADPN) 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An Insulin-sensitizing Hormone),能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预示II 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脂联素的新化合物,从而为研究脂联素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机制提出了一种新途径。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或脂肪组织,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便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由此发生。而胰岛素抗阻是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甚至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再敏锐,这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游离脂肪酸和某些脂肪所释放的分子是引发胰岛素抗阻现象的罪魁祸首。Lily Dong 和合作者一直在寻找与脂联素受体相关的蜂窝状蛋白质,以期发现调节脂联素激素功能的新靶标。他们鉴别出一种多域蛋白质,它能调节脂联素在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吸收中的功能,并将这种新蛋白质命名为APPL1。他们的研究并进一步表明,在肌肉细胞中,APPL1通过激酶通道来调节脂联素的胰岛素敏感效应。

生化特性 在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因子中脂联素是脂肪组织基因表达最丰富的蛋白质产物之一,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人体内以3-30ug/ml的浓度出现在循环血浆中。脂联素又被称作Acrp30、apM1、AdipoQ、GBP28,最初, 脂联素是在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血浆和鼠科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被发现。人体内的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KD.由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 aa 1-18) ,一段特异序列(aa19-41),一组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胶原重复序列(aa 42-107),一段球状序列(aa108-244)组成。其中球状区是脂联素生物活性的关键部位,和TNF-α的结构相似,脂联素与胶原Ⅷ、X和补体C1q高度同源。脂联素的单聚体和三聚体是其生物活性形式或受体亲和配基可以特异性结合骨骼肌或肝脏细胞膜上的G 蛋白藕联受体一型或二型脂联素受体,进而调节脂肪酸氧化和糖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