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说课稿

《诗三首》说课稿
《诗三首》说课稿

《诗三首》说课稿

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杨文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诗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诗三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自读课文。本单元收录了《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的经典篇目,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汉魏晋时期,五言诗由开创、发展而趋于成熟,比四言诗容量更大,节奏更鲜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篇课文学习中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目标具体为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3)、情感意志: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难点:(1)、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表情达意时的表现手法。

(2)、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达到迁移拓展的目的。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和文学常识有

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体会课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本课为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准备面面俱到,围绕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我准备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重点,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标题、诗歌的作者及背景、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学会如何鉴赏诗歌,并迁移拓展到对其他两首诗歌的鉴赏上。

2、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学习本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感知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等。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学习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通过圈点批注,可以迅速把握重点并理解诗意;通过合作探究,能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3、教学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

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那句经典幽默台词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人这一生可短暂了,跟睡觉一样地,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的确,人生是短暂的,但短短的一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为我们所留恋,比如说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诗三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些情感体悟呢?

(设计理念: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

(二)、文学常识及作者

这是老师讲授和课件显示部分。先让学生对汉末五言诗、歌行体、田园诗以及各自的作者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助于帮助他们把握诗歌情感和手法,进而在诗歌的鉴赏学习中得以深化。

1、《古诗十九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

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2、曹操与《短歌行》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皎月当空,曹操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陶渊明及田园诗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诗歌描绘了恬静的农村景色,讴歌了自由的躬耕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不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他的艺术风格自然、朴素而形象鲜明,抒情与写景自然结合。其深远的影响是在唐代以后。。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诗三首》

引导学生自读是这节课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充分阅读课文,才能真正体验诗歌的内容。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品味是最好的自学方式。这一部分可安排以下具体环节:

①学生自读。

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他阅读的节奏也不会相同,理解的程度更是不一样。因此,我认为阅读应充分学生的个性发展。

②教师范读或背诵课文。

教师的范读,能够用自己的情感带动并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情感中真正走进课文。

③学生齐读课文。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画面,配放音乐,为学生的阅读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在诵读中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互问诗中相应的生字生词和重要的文言文知识,作出圈点批注,鼓励学生的课堂交流。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仔细品读,把握《归园田居》情感

1、解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给我们提示许多信息,比如说时间、地点、事件、情感等等或明示或暗示都在题目中有所显现,所以在诗歌鉴赏的时候,关注诗题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由前面的文学常识和作者介绍中,学生很容易了解到陶诗主要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在了解了诗歌基本感情的基础上去阅读并鉴赏诗歌,往往会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关注诗歌内容,强化信息,解决疑难

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

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4、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意境之美,感受诗人情感。

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5、关注语言及表现手法

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以及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所以引导学生归纳,用准鉴赏术语并说清表达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至关重要。不过学生在前面的内容把握以及意境品味中对这些已有了初步认知,现在只是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罢了。

提问:本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情感呢?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

探讨,老师适当点拨)

明确:(1)、用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2)、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描写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宁静安谧的田园生活情景,同时也是陶渊明内心追求恬静闲适生活情趣的物化,情景浑然一体。

(3)、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4)、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五)、合作探究,迁移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古语也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了一篇诗歌的相关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关键是要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从鉴赏诗歌的各个步骤对诗歌进行了全面的赏析,下面就应该让他们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步骤去鉴赏另外两首诗歌了。

1、提问:《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怎样的一些艺术手法呢?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拓展探究:“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是孙皓辉《大秦帝国》中对那些宁负重屈己而不荒政误民,宁做牺牲而不乱政误国,堪称大德之最高风范,忠节之千古楷模的臣子的赞誉,如商鞅、文种、吴起等,孔子也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合陶渊明的退隐田园,你怎么看待不同人的不同做法呢?

(此问旨在让学生各抒己见,不以一人一事论是非,而是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因本课为多媒体设计,应为学生赏析诗歌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诗歌赏析若加之以相应的媒体介入,会使学生完全融入诗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其鉴赏水平。诸如以图片、背景音乐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相呼应,自然会达到一种最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接受。我觉得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兴趣调控,使之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是课堂妙趣横生,因此,多媒体设计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板书设计:(见课件)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 《元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不少描景绘物的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三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三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一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

9.短诗三首《繁星》

教学设计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出示第三首诗,交流:

《外国诗三首》教案讲解

《外国诗三首》教案 一、诗人介绍: 普希金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写有大量诗文,讴歌自由,抨击农奴制度与专制政体,因而触怒沙皇,被流放和幽禁。《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学习这首诗要联系创作背景,深切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孤独的收割人》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年轻姑娘边收割边歌唱的情景,诗中跳跃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都是鉴赏时需注意的。《篱笆那边》风格独特,简洁通俗的诗句蕴含着耐人咀嚼的深意。《我愿是急流》借急流、荒林等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理解,这些都应是鉴赏的重点。 [资料显示于屏幕] 1. “自由”,这是大海之魂。“你是我心灵愿望之所在呀”是诗魂之寄托。全诗的结构和主题,就是由这两个诗意形象组成和体现的。 普希金因作诗歌颂自由,先于1820年被沙皇放逐南俄,后于1824年又被押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监管。《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 2. (华兹毕斯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欣赏贫苦农民辛勤劳动和朴素的习惯以及“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其开创的浪漫主义新诗风,对雪莱等人的创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 3. 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间或带有一种皈依宗教的神秘色彩。诗风简洁清新、朴实自然,形式富于独创性,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 4. 裴多菲一生写了许多爱情诗。特别是写给他妻子森德莱·尤丽亚的情诗,至今仍有感人的魅力。裴多菲同他妻子尤丽亚结识、结婚,直到诗人战死,在一起生活不到三年时间。诗人写给尤丽亚一百二十多首爱情诗,这些诗是健康的、真实的。 ——《裴多菲抒情诗选》 教读《致大海》和《孤独的收割人》,自读《篱笆那边》和《我愿意是急流》,

【原创】《短诗三首》说课稿

《短诗三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短诗三首》被选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歌”单元,通过学习的层层深入,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在赋予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二、设计意图 诗歌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心底开花。通过有梯度,有层次地探究式学习,读出节奏,感受现代诗的音乐性。读出想象,体会现代诗的艺术性。读出情感,感受现代诗的人文性,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现代诗的特点,学习现代诗的特点,将习得的特点落实到笔端仿写现代诗。鼓励孩子大胆创作,激发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通过综合性学习摘录积累,分享交流将现代诗融入到生活中。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四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接触过现代诗,但是对现代诗特点了解相对模糊。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通过探究学习,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实现用“繁星”学习现代诗特点、用现代诗特点学习“繁星”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初读诗歌,释义诗题 1.出示单元导语,引出课题。 2.自由读诗,明确诗序。 3.简介作者,解释“繁星”,指导书写。 4.指名朗读,提示“啊”的音变。

高中语文外国诗三首学习思考 人教版

高中语文外国诗三首学习思考 1.在《致大海》一诗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答案】①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②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2.浅析《致大海》一诗体现出来的诗人创作的思维流程。 【答案】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像成凝固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统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3.《篱笆那边》一诗的叙事语言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以童真的口吻来叙事,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纯真生活的思想感情。 4.《我愿意是急流》一诗的意象排列有何特点?

【答案】这首诗没有空泛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意象层层递进,其排列组合具有独创性,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讨论 如第4题,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创造了丰富的意象,诗人用哪些意象比喻自己,又用哪些意象比喻恋人?这样设喻,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有不同的见解) 【答案】比喻自己用:“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 比喻恋人用:“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 反映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甘愿为了恋人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思想感情。(可有多样解读,如下) 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恋情的深挚,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也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献身的精神。 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5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三首》,(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分别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韩翃的《寒食》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今天我主要说的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听到了清脆的啼鸣。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的节奏更明快、更流利。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还”,掌握蹊、留连、还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述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

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诗三首》说课稿 .doc

《诗三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诗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诗三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自读课文。本单元收录了《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的经典篇目,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汉魏晋时期,五言诗由开创、发展而趋于成熟,比四言诗容量更大,节奏更鲜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篇课文学习中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目标具体为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3)、情感意志: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难点:(1)、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表情达意时的表现手法。 (2)、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达到迁移拓展的目的。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和文学常识有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致大海》 [教学目标] ⒈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⒉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导入《致大海》,板书课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李白、杜甫、白居易蜚声海外,而国外也涌现了不少伟大的诗人,印度的泰戈尔、法国的波德莱尔、美国的惠特曼、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歌德、海涅,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外国诗歌的魅力。首先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简介作者作品 1.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1817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朗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师生活动,品味诗歌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永久怀念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4.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5.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6.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融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3六下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说课稿

3.《古诗三首》说课稿 《十五夜望月》 一、说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然而我们面临的事实是: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存在明显的“崇洋媚外”现象。有这样原因:一是国家课程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较少,是教育的空白区;二是缺少探究的氛围。传统节日文化,应该引起每一位国人的重视,作为未来奠基的学校教育,更应该把传统节日引入课堂,通过课堂实现对传统节日的重新认识,让传统节日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下面介绍教法和学法,六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准备采用讨论、分析法学习本课,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感悟,老师可适当启发、补充。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内容,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朗诵《十五夜望月》,营造氛围。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中秋节我们有赏月的习俗,欣赏的是大自然中的明月,今天我们也赏月(板书)——鉴赏诗词中的月亮。本导语从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能够拉近同学与课堂内容的距离。 (二)交流积累月亮诗词

古往今来,吟咏月亮的诗词浩如烟海。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掌握的月亮诗词,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吟诵给大家。 《望月怀远》《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出塞》《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扬州慢》(淮左名都)……此环节在于温故知新,积累月亮诗词,通过同学们对诗词的吟诵,感悟诗词的魅力,为下面归纳分析月亮的意象特征夯实基础。 (三)月亮意象特征 诗词的魅力来源于情感,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意象。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许多意象已蕴含有特定的思想情感,依据多媒体上的诗句归纳月亮的意象特征。通过诗句,很容易归纳出月亮意象的意象特征是思念,可以分为思乡和思人两类。月亮为什么容易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可以引导同学们从月亮的形状思考,这些诗句中都是明月、圆月,月圆人不圆,所以盼团圆,分居两地的人不能团圆,但可以共享月光,因此托月亮传达思念之情,可以概括为形触。月光皎洁清冷,让人略生寒意,此时没有了白天的忙碌和喧嚣,内心比较沉静,心灵深处的情感(如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就油然而生,简单说就是景生。此环节归纳月亮的意象特征,分析思念的原因,在深刻理解月亮意象特征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拓展阅读多情的月亮自然界中的月亮有阴晴圆缺,诗词中的月亮也是多情的。 松间明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鉴湖皎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高一语文 外国诗三首 练习二

外国诗三首 一、基础部分 1.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赫伯利(ha)憩息(qì)威严(wēi)喧响(xuān) B.嘀呖(dī lì)啼啭(zhuǎn)絮语(xùn)激荡(dàng) C.屏息(bǐng)暴虐(nüa)投降(xiáng)深邃(suì) D.废墟(xū)召唤(zhào)猜测(cāi)崎岖(qū) 2.下列各项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深邃絮语绿荫消失 B.窠臼喧腾会晤篱笆 C.魅惑覆亡翻然草莓 D.虚枉蔚蓝汇萃普通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群——“湖畔派”三诗人之一,其作品有《丁登寺》《杜鹃颂》。诗人热爱大自然,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加以歌颂,被誉为“自然诗人”。 B.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族人,18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后过渡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其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作品有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C.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民族诗人,作品有抒情诗《贵族》《老旗手》,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使徒》。 D.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女诗人,诗作多是短诗,没有标题,韵律零乱。意象奇特,并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4.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海)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②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③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④我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荒林…… A.①拟人②呼告③衬托④反复 B.①拟人②呼告③对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拟人③衬托④反复 D.①比喻②拟人③对比④比喻 5.下面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怒诉,好像是他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诗人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借赞美大海,歌颂自由的精神,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B.“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以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诗人以反问的形式,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姑娘的歌声,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波澜和心灵上的共鸣。 C.“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去。” 诗人模拟孩子的口吻,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写出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富有情趣。 D.“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青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爱地攀援上升。” 诗人选取平常意象,“废墟”“常青藤”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 6.填入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古诗三首》说课稿

石灰吟 一、说教材 《石灰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价值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w%ww.#zz@s~te^https://www.360docs.net/doc/7115196800.html,] 2 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交流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

1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2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程序 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 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 更好掌握古诗。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 ——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暮江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 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 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 与写这首古诗的背景。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 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 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致大海普希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4、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

诗三首

《诗三首》理解性默写 1.《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采莲人自问自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对写法,从对方写起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现在想到将来,两地相思而终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歌行》中以乌鹊南飞、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 知何去何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 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中指出诗人的本性是热爱田园生活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诗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致大海普希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4、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9《短诗三首》说课稿

9.《短诗三首》说课稿 三首短诗都是选自冰心的《繁星》诗集,这些“零碎的思想”反映了冰心的“爱的哲学”。诗短小精悍,又意味深长,深深感染着我们。 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漫灭、清响”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模仿创作,接受现代诗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模仿写短诗。 重点的实现通过预习与检测巩固学生对修辞的认识,通过朗读、思考、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确作者感情的基调,再通过欣赏音乐与图片使学生产生感悟与联想,激发创作欲

望,达到教学目的。 难点的解决: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细节,对重点的句子仔细分析、讨论,联系学过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理解作者的感受。重点的词汇通过词汇联想练习加以感悟。给学生的学习建议: A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可以先做一点修辞练习B.在欣赏中注意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在讨论中求同存异C.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活泼开放 指导思想 倡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在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关于冰心的情况和创作背景。回顾第一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复习它们的概念,观察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兴趣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星星的小诗或一段关于星空的文字。 二、导入与预习成果的展示 请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关于星星的诗歌或文段,引出课题:繁星。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冰心生平、代表作品、本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加以补充。学生指出本文使用的

9.短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第三单元 8短诗三首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出示第三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中有两个“风雨”,请你圈出来,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风雨”指的是刮风下雨,第二个“风雨”指的是作者遇到的坎坷、挫折。) ②心中有了“风雨”,作者要躲到哪里?(母亲怀里) ③一个“躲”字,你体会出了什么?(“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赞颂了母亲怀抱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四、拓展延伸。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新诗”,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和日本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现代诗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它的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研习课文: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语文:2.7 《诗三首》教案(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3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