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法系解体下的日本因素

中华法系解体下的日本因素
中华法系解体下的日本因素

legal family。作者认为中华法系是源于夏商时期,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独立发展,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以中国为中心,影响到东亚诸国,历经4000多年的刑事上的法律体系。当然,这样的定义还不能囊括中华法系的所有特征。中华法系作为五大法系之一,在19世纪以前都是独立发展的,未受到外来影响。古代中国的法律传统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影响颇为深刻,其中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传统的封闭性等特征都是其他四大法系

,但我认为,中华法系解体的研究并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虽然变法修律彻底瓦解了中华法系,但是中华法系的解体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沈家本主持的变法修律并不是中华法系解体的开始,而是中华法系母法(本土法)解体的开始。中华法系是一个囊括了日本、朝鲜、越南等诸多东亚国家法律在内的法系。早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放弃了传承了1200多年的中国法律体制,转而大规模移植西方法律(先法后德)建成了典型的大陆法国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俄战争胜利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台湾、流球等岛被割让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自然而然的也脱离了中华法系。至此,中华法系域外国家纷纷脱离中华法系的传统制度和法律,这时的中华法系已经在解体了。依上述论断,中华法系的解体其实是从域外国(越南、日本、朝鲜等东亚诸国)的解体到域内国(中国)。因此,许多学者分析中华法系解体下的日本因素仅仅从清末时期日本法律制度对腐朽的传统法律制度的冲击和中国爱国人士、改良人士对日本法律制度的吸收借鉴来分析,是不够全面的,是这个问题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自己大规模移植西方法律制度,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法律制度成为大陆法国家。

二、中华法系瓦解的日本因素

(一)为什么从日本大规模移植法律

1.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有相似的法律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据考古发现,日本列岛与大陆紧密相连,大约在1万年以前才逐渐形成目前这种一衣相隔的状态。

1873年萁作麟祥翻译出法国六法全书,,率先引进了西方的法律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吞并中国的琉球岛,以帝国主义武力霸权的姿态向清政府示威,迫使中国对之高度警惕。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基本上扫除了阻碍其发展的封建障碍,走向了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道路,跃居世界强国之列。岌岌可危的清政府也意识到了国家危难的严重性,决定预备立宪,推行新政,拯救已经病入膏肓的清廷。

(二)中国如何移植日本法律

1.清廷派遣大臣到日本考察和游历者、留日留学生到日本考察。清末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腐败的清政府被迫推行所谓的新政。而新政的内容之一,就是改革官制与刑律,预备立宪。因此,在晚清国人对日本考察视野中,行政与司法占据很大的比重。从游历者留下的游历、日记及考察报告等资料来看,除宽泛的一般考察外,在各项考察中,政法考察著作最多。

且在《应招统筹全局折》中,也以日本维新为例说:“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选贤才;三曰开制度而定宪法……”

,在主持修律的十几年中,翻译了大量通过日人介绍而来的大陆法著作。他与维新变法的康、梁观点一致,认为全面仿效日本,改造旧传统制度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且他又进一步认识到不仅要学习法律体系、篇目,更要学习日本法律的新精神。这些晚清时期的爱国人士,在国家主权遭到侵略下,在国土遭到践踏和沦陷下,痛定思痛,努力寻求一条能解救中国于危难之中,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积极仿效日本,移植日本法律文化,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的确对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后期,这种仿效甚至背离的中国社会当时的实际情况,把法律等同于制定日本化的各种法典,清末修律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三、对日本法律移植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日本和中国同被西方列强叩关,被迫打开了封闭的大门。日本明治维新后大规模移植了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制度和思想,最终脱离了中华法系,转而成为大陆法系国家,走上了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清政府仿效日本大规模的移植了日本法律体系和制度,却未能摆脱灭亡的命运,瓦解了传承4000多年的中华法系,最终被西方列强宰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是博采众长,以为国用,却有两种不同的命运,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之一,两国政府的态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强大的明治天皇政府为了使其摆脱贫穷落后的命运,不惜工本,重金派遣日本大臣分赴欧美考察,试图把日本从黑子弹丸之地建立成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大国。而清朝末年的清政府腐败无能,病入膏肓,从西方移植法律文化也是迫于领事裁判权失掉民族尊严的压力,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清末的变法修律运动也是一个急救章,是采用了最便捷的翻译西方法律著作和邀请日本法律专家一同编订法典,在“法理派”和“礼法派”的相互妥协中完成的。这样的紧迫,造成了法律移植的泛滥性和法律改造的粗糙化。

原因之二,法律移植的方法不同。日本对西方法律移植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为博采众长,广泛吸收;二为适应本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的需要。而在改造本国落后的法律时,落后的清廷完全不顾中国的社会状况,如慈喜说:

“将一切现行刑律,按照通商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张中秋.当代世界法律体系概观.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王宝平.晚清东洋日记编(总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

杨考臣.中日关系史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上海《申报》对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宣传,

对中国的维新起了积极的鼓吹作用.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戊戌变法(二).神州国光出版社.1953

年版.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Origin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rules of law.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从日本九州地震看相关地理知识点

从日本九州地震看相关地理知识点 近日,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了7.3级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地震灾害的关注。日本是地震的多发国家,其地理信息比较特殊,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的解答以及相关的地理信息,借此机会同学们可以复习高考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1日本地震多发原因: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虽然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的约1/400,但是从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来看,是一个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容易发生的国家。日本列岛的附近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北美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列岛正好位于这世界4大板块的活动地带。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向北美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下面俯冲挤压,形成由5大岛弧(引瓜形状列岛)和5大深深的海沟构成的日本地形,并导致日本成为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发次数较多的国家。根据日本内阁府的资料,在1994年至2003年全世界发生的960个6级以上地震中,日本有220个,占22.9%。2003年全年的有感地震有2179次。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带,全世界大约有活火山1511 座,日本有108座,占全世界的7.1%。历史上,损失严重的6.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约20多次。其中,最大规模的地震是1707年发生的约8.4级的宝永地震,600公里的范围内都感到摇晃。死亡人数至少6万以上,房屋倒塌6 万户以上。地震带来的海啸袭击日本太平洋沿岸,海浪吞噬了大约2万户人家。这次地震使地下有岩浆的地壳被压缩和能量积蓄,导致一个月后富士山火山爆发。在日本历史上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可以说是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的关东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日本首都所在地东京,由于人口密集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点,都可以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妨碍。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么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阶段,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经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因此,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也很大,这种事情似乎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最深。朝鲜适应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说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受中国饮食文化妨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创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算是受中国的妨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依照自己的饮食适应作了一些改进,并进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妨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妨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味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妨碍。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所以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不少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妨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的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有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日子习俗大为改观。并且,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进展。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妨碍也很大,其中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2020日本九州大学世界排名

2020日本九州大学世界排名 九州大学有八个校区,其中包括新建立的伊托校区。2006年10月,工程学院搬到了伊托校区。往后十年,其他学院也陆续搬到了 伊托校区。目前,九州大学有本科生12011人,研究生7186人。有 本科学院11个,研究生院17个,附属研究机构3人,大学医院1个。有员工3258人。(数据来自于QS) 九州大学在QS2018年的排名: 和九州大学排名接近的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德国、并列125),根特大学(比利时、并列125),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英国、第127),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美国、第129),蒙特利尔大学(加拿大、第130)。 九州大学在USNews2018年的排名: 和九州大学排名接近的大学: 康涅狄格大学(美国、第313),中东技术大学(土耳其、第314),智利天主教大学(智利、第315),格拉纳达大学(西班牙、并列316),塔斯马尼亚大学(澳大利亚、并列316)。 九州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的排名: 九州大学简介: 自1903年成立以来,九州大学的目标始终是提供最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活动。目前,九州大学已被认可为国际大学。旗下 有11个本科学院和18个研究生院。有来自约90个国家的近1万9 千名学生,专业人员2千余人。 九州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03年,当时,福冈医学院成立。福 冈医学院附属于于京都帝国大学。1911年,九州帝国大学重建,成

为当时日本七所帝国大学之一。1947年,加州帝国大学更名为九州大学。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九州大学为日本高等教育做出了贡献。2003年10月,九州大学利用新科研机会,综合了九州设计学院(KyushuInstituteofDesign)。这样一来,九州大学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环境:九州大学的理学和九州艺术学院的审美意识及创造力在这里融合。2005年4月,九州大学重组,成为国立大学法人(nationaluniversitycorporation)。此前,九州大学一直努力争取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进步。 其国际化氛围通过在美国圣何塞、埃及开罗等地的海外分支办事处而得到强化。九州大学与国外一百余所高校有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海外学习计划。其国际视野通过加入政府“全球顶尖大学项目”而得到拓展。“全球顶级大学项目”旨在提升日本精英大学全球竞争力。在该项目中,九州大学被选为第一梯队大学。 加州大学不仅有严格的教学规范,而且也积极从事研究。其有超过120亿日元资金来自企业和政府。 九州大学的校友在科研领域表现突出。慢性甲状腺炎(桥本病)的发现者桥本博士是加州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当前日本政治家自见庄三郎1977年毕业于加州医学院。日本临床医学先驱兼病原体发现者曾在九州大学担任教授。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周 昌 松 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文化影响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本语言文字的构成,除少部分外来语以外,主要是汉字和利用汉字创造的假名。本来汉字也应该属于外来语,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日本人民已经不把汉字看作外来语,而是日语的组成部分了。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传入扶桑后,被日本民族吸收、扬弃和发展,创造出了今日独特的日本文化。在古代,孤立于大陆之外的日本列岛,社会的进步是极其缓慢的。中国社会发展到秦汉时代,经济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日本列岛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那时侯,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带去了汉字。汉字的用法、词义及音韵之丰富,使当时的日本人感到惊异万分。日本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吸收消化了汉字,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使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从而使日本步入了文明社会。 在历史上,我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地迁往日本。第一次是日本弥生文化初期,不仅带去了汉字,而且带去了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等;第二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日本古坟时代中期,日本曾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大陆文化的马具、陶器和锻刀等,养蚕、造船、金属工艺、土木建筑等技术和儒教,也是这个时期传去的;第三次是六世纪,中国移民带去了纺织和佛教、法律知识等,成为大化革新的动力;第四次是奈良时代,人数少于前三次,大部分为僧侣;第五次是镰仓时代末期,即我国南宋末和元朝初的历史时期,大批禅僧去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陆上的每一次移民都对日本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年。作为中国文明史上的圣人,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四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座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以继承和传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日本留学-九州大学修士录取经验分享

日本留学-九州大学修士录取经验分享 4月1日入学九大研究生,5月29日收到通知通过大学院入学考试拿到10月1日的Global Course录取,从入学到被录取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虽然时间还早,想想还是过来总结一下申请经历与赴日后的学习生活。 申请 最初想到留学是在大四下学期,大约4月份的时候,所以可以说是突发奇想吧……由于大学是在北京上的,所以找工作的时候现在北京本地找了几家,但是家里不满意,交涉再三未果。后来家里随口说了一句“要不去国外留学几年长长见识吧”,结果这成为了促成我留学的最大契机。 由于申请时间非常晚了(一般准备留学的都是提前从大三开始申请),之前也没有要留学的意思所以成绩单也没有找老师“关照”,各种出国用证书比如托福雅思之类的统统没有,加上日语学习的压力,我权衡了一下决定寻找中介代为申请。一来中介申请更为专业与效率,成功率较高;二来可以腾出一大块时间来处理别的事情。经过几天的网上认真比对与调查以及电话咨询,我最终锁定了某家中介并提交了申请意向。毕业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后将材料包提交给中介,正式开始了留学准备。 前期准备 通过中介申请的话,选择一个负责的中介非常重要。有幸我选择的中介负责度非常高,有重要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你,缺材料也会第一时间通知补齐。负责的中介让我省下了不少心力,可以把心思全面放在准备上。证书方面,首先一个TOEFL成绩或者IELTS成绩是很重要的,即使入学后在各方面也非常有用。其次,日语能力证书尽量考一个。由于我申请的研究方向属于工学府,研究室的留学生也很多,主要用英语交流,所以对日语能力要求不高没有用上能力证书……但是学习日语在各种方面都有很大帮助,申请奖学金的时候也是有用的。另外,虽然申请交给了中介,但是自己研究方向的资料也要熟看,知识了解的越多给教授的印象也越好。驾照的话想考要早考,日本是可以用中国驾照换取日本免许的,但是需要获得中国驾照后留在国内的时间不少于三个月,所以驾照最好提前准备。日本的车不贵,路况也很好,但是免许很贵……有条件可以买个小车开开也是很方便的。 在留资格获取 差不多到10月份的时候中介发来信息表示拿到了教授内诺。中介根据我提供的资料以及本人意向提供了几个教授的资料让我选择,斟酌再三我选择了现在的教授,原因比较复杂就不细说了,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选择教授。但是注意一点,跟教授说好了以后尽量不要毁约,这会大幅影响中国学生在这位教授心目中的形象,对以后的申请者非常不利。 选定教授后中介开始与教授联络,同期我也开始准备12月份的日语等级考试。TOEFL由于准备的比较晚,今年3月份才参加考试,时间也比较仓促,不过总体上没什么影响。差不多年后(各学校不同,九大比较晚,2月份才发),各学校的CoE也就是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就会下发下来了。九大发在留非常晚,大约在2月底才发出,我拿到手已经是3月份了,预定是3月底赴日,所以九大的时间卡的是非常死的…… 临行准备与赴日 由于是第一次出国留学加上时间很紧迫,临行前不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关于行李从中介那里拿到了一张行李单,照着行李单收拾了两个箱子作为行李。这里本人建议2个箱子最为合适,少了空间不够多了不方便携带。机票尽量购买留学生票,可以携带3pc(23kgx3),非常方便。由于九大给在留的时间非常晚,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日本的文化起源于历史上的中国。而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古代的日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上都吸收了唐文化,继而逐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带有鲜浓中国意味而又独特的日本文化。 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鉴真大师的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建

筑、雕刻、医学、文学、印刷等方面的建树和影响也极为显著,尤其是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展览,我们将全面了解、学习鉴真精神,大力弘扬鉴真精神,进一步促进扬州与日本在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攻坚克难,加快崛起,为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目标而奋发有为。 在文化的本源上,日本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是相近的或相通的。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在汉字传来前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等等,说明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有着独特的眼光,他们会吸收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并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文化。例如像日本学习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的“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忠诚。“忠”本身和“义”联在一起。在日本,“忠”是“臣对君无条件忠诚”,意味着家臣必须无条件的为主君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与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因为日本儒学强调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忠诚”,失去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本思想,而增加了凶残和野蛮的一面,为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埋下了祸根。唐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不仅从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中吸收、借鉴,还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参考、改良。 谈到儒家思想,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欧你改过的富佛教思想对日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 【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史实: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 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史实: 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史实: 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史实: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 【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资产 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一系列的反北洋军阀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失败。B无产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1919-1926年出现萧条。 史实: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跌价竞争,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思想: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际:一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 史实:A民主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思想。B1915年新文化运动。C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D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史实: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替、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主要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矛盾。 政治:(1)民族危机: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2)中国人民的抗争:A:1927~1936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1937~1945年,日本侵华,国共两党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中国抗战胜利意义全民族抗战是胜利根本保证。C:1945年8月~1946年6月,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重庆谈判、重庆政协,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D 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 1.防御阶段:国民党全国军事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2.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3.决战阶段:三大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4.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经济:民族工业的夏、秋、冬三季史实: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史实:萌芽: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领导权与农民问题。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成熟: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标志)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七大确立为指导地位。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 1

202X日本九州大学世界排名.doc

202X日本九州大学世界排名 九州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03年,旗下有11个本科学院和18个研究生院,是日本顶尖大学之一。下面是加州大学202X年世界排名情况,和来了解。 202X京都大学世界排名 202X大阪大学世界排名 九州大学有八个校区,其中包括新建立的伊托校区。2006年10月,工程学院搬到了伊托校区。往后十年,其他学院也陆续搬到了伊托校区。目前,九州大学有本科生12011人,研究生7186人。有本科学院11个,研究生院17个,附属研究机构3人,大学医院1个。有员工3258人。(数据来自于QS) 九州大学在QS202X年的排名: 世界综合排名202X年第128 202X年第135 202X年第142 世界学科排名:采矿与矿业工程202X年第24 202X年第51 亚洲综合排名202X年第29 202X年第32 202X年第28 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202X年第141 202X年第101 和九州大学排名接近的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德国、并列125),根特大学(比利时、并列125),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英国、第127),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美国、第129),蒙特利尔大学(加拿大、第130)。 九州大学在USNews202X年的排名: 世界综合排名202X年并列第316 亚洲综合排名202X年第40 日本综合排名202X年第7 世界学科排名202X农学第142 生物学和生化学第182 化学第88 临床医学第226 工程第210 材料科学并列第86 数学并列第813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第132 药理学和毒理学第176 物理学第212 动植物科学并列第212 和九州大学排名接近的大学: 康涅狄格大学(美国、第313),中东技术大学(土耳其、第314),智利天主教大学(智利、第315),格拉纳达大学(西班牙、并列316),塔斯马尼亚大学(澳大利亚、并列316)。 九州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X年的排名: 世界综合排名202X年第351-400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姓名:殷芳利班级:法学院12级法学3班学号:20121857 内容摘要:中国与日本隔海相邻,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由于古代交通比较不便,相邻国家的联系就更加的亲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都占有领先的地位,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自己先进的文化体,对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莫大的辐射力。日本是一个很理性的国家,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路线,并没有全盘照搬,日本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也是定然。 关键词:中国日本文化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由来及对日本的影响 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此年为大化元年。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日本以大化革新为起点进入了律令制国家的形成期 大化改新是日本奴隶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同天皇、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皇室和贵族之间的矛盾,皇室和贵族之间的斗争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建立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645年,要求革新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足等发动自上而下的政变,拥立教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大和时代结束。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2.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3.中央设神祀、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4.兵制方面,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贵族从国家得到一部分土地,成为政府的官吏,职务不能世袭,他们的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旧奴隶主贵族顽固反抗。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斗争,大化改新才最后完成。同时由于农民可以有些园地、宅地,可以使用山林、池沼,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对生产的兴趣有所提高,这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就这方面来说,大化改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大化改新以后,日本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化改新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农民仍旧是皇室和贵族的基本剥削对象。到8世纪中期,农民迅速分化,不堪租税和劳役负担的农民有的逃亡,有的被迫租种贵族的土地。但是贵族的土地不断增加,也就是庄园在发展。庄园主为维持其统治地位而畜养的武士,逐渐形成武士集团。他们对日本的政治是很有左右力量的。 二、唐朝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但应注意,遣唐使并不是朝贡使节,没有称臣的行为。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

中西方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的区别 引文 要厘清一个“区别”的概念,首先需要了解问题主体的含义,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时间区间以及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与西方近代化分别的含义、原因以及发展历程,之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诱因出发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 正文 一、中西方的近代化含义 中国的近代化起源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腐朽封闭的封建王朝大门,让逾三百年未在国际舞台抛头露面的华夏民族第一次赤裸裸地暴露在蒸汽时代的闪光灯下,结束于1895年的甲午战争,史学界的一些观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战败后割地赔款的中国也不乏有识之士在痛定思痛,首先在清廷中有一席之地的洋务派(高级官僚)开始发声,他们倡导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发展实业为主的革新运动,并且提出鲜明口号“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洋

务派在清廷中央以爱新觉罗奕訢为首,地方上辅之以一批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的实力干臣。整个运动浩浩汤汤持续15年之久,近代化的概念最早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 中脱身而来,本身就标注了浓厚的“舶来品”标签,由于封闭锁国几百年的酝酿,本土的华夏文化更是与外来的先进文明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存在冲突。此外,近代化运动毕竟代表着更加优秀的生产力,所以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发展促进作用,但在僵化的封建政治体制和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农耕文明之下,这种相对先进思潮与发展方式注定是得不到生存的空间与发展机会。 世界另一头的“欧罗巴”早在18世纪就爆发了一场“从英国发起的一次技术发展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改革,它更从技术领域迅速蔓延到经济、政治领域并带来巨大影响,技术领域的革新带来了更强大的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西方世界的近代化进场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时代的来临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单位生产率,这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以经济基础的改变为诱因,促成了多起政治上的变革,新的政治体制登陆欧洲。 下面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中西方近代化的区别。

日本分国制及郡名

日本分国制及郡名 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曰本天武天皇所创的“近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 战国六十六国: 关东八分国房总三国——下总、上总、安房 上野、下野、常陆、武藏、相模 奥州六分国陆前、陆中、羽前、羽后、岩代、磐城 东海七分国伊豆、骏河、远江、三河、尾张、美浓、伊势(志摩) 申信越三分国甲斐、信浓、越后 北陆六分国越前、越中、加贸、能登、若狭、飞弹 近畿十分国近江、山城、大和、伊贺、河内、和泉、摄津、纪伊、丹波、丹后 中国山阴五分国石见、出云、伯耆、因幡、但马 山阳八分国周防、长门、安艺、备后、备中、备前、播磨、美作 九州肥前、肥后、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萨摩、曰向、大隅 四国伊予、土佐、赞岐、阿波 三岛种子岛、隐岐岛、对马岛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2)近畿。 近畿地区9国,田产总计300万石。分别是丹波国、丹后国、山城国、南近江国、北近江国、伊贺国、纪伊国、和泉国、慑津国。 (3)九州。 九州有9国,田产总计290万石。分别是:大偶国、萨摩国、曰向国、丰后国、丰前国、筑前国、筑后国、肥前国、肥后国。 (4)四国。 四国地区有4个国,田产总计120万石。分别是:伊予国、土佐国、阿波·淡路国、赞歧国。 (5)东海280万石。 美浓国、尾张国、伊势国、三河国、远江国、骏河国。 (6)北陆180万石。 越前国、加贺国、能登国、越中国、越后国。 (7)山阳道+山阴道(偶不喜欢用中国这名称)280万石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芸、周防、长门、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8)甲信120万石。 北信浓国、飞弹国、南信浓国、甲斐国。 (9)关东300万石。 上野国、武藏国、伊豆国、上总国、下总国、常陆国、下野国。 (10)东北地区250万石。 岩代国、陆前国、羽前国、陆奥国、羽后国。 所谓的“关东八国”,实际上并不在五畿七道的划分之内。室町时代,幕府将军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字,汉字作为众多文字中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笔画和形状,而纵观众多文字,我们会发现,还有一种语言——日文中也有部分文字与中国汉字相类似。回望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字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的文字也收到中国文字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与中国有着各方面的往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据说,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可见,中国的文化影响到了日本文字的形成。 在日本,和服是民族服饰,人们会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穿上端庄的和服。和服给人一种庄重、宁静、安稳、美观的感觉,和服承载了近30项关于染织技艺的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以及近50项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可是,殊不知,原来和服的形成也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最为重大,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虽然和服不断得改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而且,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服饰的纹样,服饰的设计,服饰的用途以及穿法等,都能在和服上找到与我们中国唐代服饰相类似的地方,而我们中国的唐代正是与日本交往较为频繁的一个时期。所以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和服也有着相当的影响。 日本的茶文化也是源于中国,相传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是在秦朝,而从唐朝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进了日本,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素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讲究,它贯彻了儒家的“礼、义、仁、德”。而日本茶道则是以“和、静、清、寂”为茶道精神,这与中国茶文化有着相当类似的地方。 而讲到茶文化,就想到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而且,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的文化广受其影响,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各个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日本

中国文化的不同范畴,通过各种管道与方式,植根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日本民族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加以改造,并和日本原有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 远古日本民族只有口头语言,没有文字。在春秋战国至秦朝时,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的中国移民,传入了汉字和汉文,因此日本人最初使用的文字就是汉字。但早期会写汉字汉文的,主要是中国移民的后裔,还有少数日本贵族、官员和文人,他们把汉字作为东亚的国际通用文字,用来书写对外文书、公文信件及诗文。在隋、唐时,不少遣隋使、遣唐使、入唐留学生及学问僧,均能精通汉字、汉文、汉诗,甚至汉字书法,如唐朝时曾以其出色的诗文考取了进士的阿倍仲麻吕。为了表达口头语言,日本人借用了汉字来表达日语的意义或者注日语的发音,这种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称为“真名”。直到现在,日文中除了假名文字外,还沿用了国家规定的逾1,000个常用汉字。 儒学最初是从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据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和《古事纪》记载,约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有朝鲜百济国博士王仁携带《论语》十卷等儒学经典到日本,教太子等人汉文和中国典籍。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国和朝鲜的五经博士曾赴日本,首先在宫廷中传播儒学,使其成为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立国的理论基石之一。公元604年,圣德太子吸收儒学思想而制订了《十七条宪法》,以作为立国的政治准则和官员的行为准则。日本的学校系统如大学寮、国学和私学,成为日本儒学的传播体系。中世时随着禅宗传入,宋代新儒学也在日本传播普及。近世江户时代更是日本儒学的全盛,程朱理学成了官方哲学。 佛教源于印度,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从汉魏到南北朝,佛经翻译盛行,经过吸收消化,改造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佛教在公元六世纪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日本钦明天皇十三年,从百济传入释迦佛金铜像和经论若干卷。圣德太子于公元594年发布兴隆佛教三宝(即佛、法、僧)之诏,把佛教作为施政、施教之本,实际上置佛教于国教地位,并广泛招纳中国与朝鲜的僧人往日本授法,于各地纷纷兴建寺院。在圣德太子的推动下,佛教大盛于日本。 古代日本编修历史,深受中国史学影响。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史书《日本书纪》30卷,就是模仿中国正史的官修史书。该书的文本是纯粹的汉文,甚至原文抄录中国和朝鲜的史书史籍。以后以中国正史为范本,成为日本古代史学的传统,如编修《续日本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