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教育学-第十一讲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第十一讲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概述(一)社 会服务职 能的产 生:威斯 康星思想 赠地运动、赠地学院、莫雷尔法案、威斯康星大学 我国的高等教育史上,东南大学最早明确将社会服务是做高等教育职能之一的国立大学。。 (二)大 学社会服 务的职 能:内涵、 特点、形 式 1.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 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的一种外适功能,是指大学在遵循自身特性与规律的前提下,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基础,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的层次,有目的,有 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学术型服务。 2.大学服务职能的特点 社会服务的学术型;社会服务的层次性;社会服务的伦理性;社会服务的有限性 3.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形式 ①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 ②根据地方需要开设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或技术转化; 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规划,提供咨询; ④与地方政府写作建立科技园区; ⑤创办科技产业,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 ⑥直接参与贫困地区的领导管理工作,开展对口服务; ⑦利用学校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为本地区各种社会团体服务。 (三)高校的功能体系: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现代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功能体系。高校的教学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以及培养人才的各种素质;科研功能是创造知识;社会服务功能则是应用知识和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总之,搞笑的教学功能与科研功能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科研的发展。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 1.文化政治服务:基于其文化智力中心、社会良心与国家机器的角色与优势,对社会政治文明的推动和鼓吹,对先进文化的指导和引领。它通过不同方式推动政府善治、公民城战和社会进步; 2.社会经济服务:社会经济服务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建立硅谷);建立高科技产业孵化期;兴办合资企业; 3.教育培训服务:各种层次与类型的培训班、函授班和短期班是大学教育培训的基本形式;大学的教育培训的另一种途径是与企业合作办学,统统培养人才,包括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和短期的各类委托培训。 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1.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发展;2.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3.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现状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现状 浅谈志愿服务社会化现状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型活动、海外援助等领域广泛开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作用尤其突出,从XX年6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全国项目和地方项目的大学生志愿者总数超过25000名,全国有1200多所高校的9万多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西部受援县达到300多个。有效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东西互动、城乡互动,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促进了优秀青年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 然而,志愿服务活动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显现。我们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通过对长春市多所大学志愿服务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问题。 一是志愿服务自身方面存在瓶颈。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对志愿活动存在某种误解。有的大学生把参

加志愿服务当做获得实践学分的捷径,有的大学生将志愿活动简单地等同于“学雷锋”,有的大学生在以往参与志愿者活动中受挫而失去积极性,还有极少部分大学生认为志愿活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主观上很想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但却有一些客观因素阻碍了他们的参与意愿。一些志愿活动要求参与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要求,有的志愿活动甚至要求参与者具备一些特殊技能,有的志愿活动时间与课程、兼职等个人学习生活时间上有冲突,有的大学生兴趣转移快、意志不坚定,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面临着考研究生和就业的压力,这些客观因素促使有心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最终采取了远观的态度。二是志愿服务组织方面存在瓶颈。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模式普遍是自上而下、逐层领导。不少志愿活动为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落实,缺少相互协调与沟通的环节,这种类似于硬性摊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了志愿者活动“自愿”的基本理念,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活动目标缺乏挑战性和吸引力,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组织者对于志愿者和活动效果缺乏评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许多志愿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志愿者不仅需要有关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还需要有关个人成才、意志养成、合作精神培养等众多方面的培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大学生最有吸

高校科技怎样服务社会

高校科技怎样服务社会 一、大众创新的时代要求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历来是精英行为,创新离不开知识,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然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各种科研资源能快速共享,资金来源变得丰富而灵活,各种创意能够快速聚集和定型,各种生产变得简单、直接,学习变得更方便,普通劳动者也具备创新的基本条件,使得创新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说明大众创新的条件已经成熟。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面临转变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困难,想要增强经济韧性与活力,积攒力量蓄势待发,大众创新就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大众创新时代要求破解原有政策束缚,促进大众创新与实体经济的互融互通。高校作为人才和技术的集聚地,是创新的重要力量源泉,在大众创新时代,高校理应成为创新的主体并引领创新:一方面,高校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社会;另一方面,大众创新时代的现实要求高校师生必然通过创新科技以服务社会。作为大国,作为门类齐全的教育大国,据统计,我国高校研究人员人均获得研究经费在世界排名仅为第七位 [1],但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以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30%以上的成果鉴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2],应该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遗憾的是,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还不到25%,实现产业化更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3]。那么,高校科技成果如何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高校科技直接服务社会,已成为社会深度关注、成为每所高校尤其是基础应用型和应用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

题。因此,探讨大众创新时代下高校科技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对策,对于创新国家体系建设,推动高校建设与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高校科技服务 社会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服务社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需求,是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但不讳言,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服务社会,实现教育-科技-经济良性互融互通,还存在着观念落后、认识不清等问题,且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更谈不上给予实际支持。这些集中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制度缺失。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比照财政科技经费使用办法,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按照政府采购程序,忽视了这类项目时间要求紧、市场变化快与用户实地交流多的特殊性,经费使用不便,缺少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经费管理办法。且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晰,更难说落实等等。二是引导错位。高校院所承接企业研发项目,与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和财政投入缺乏相关性,很多评估导向及评价体系,如办学水平评估、高校学位点建设等等,鲜有将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贡献与影响纳入评价体系中;在教师职称评定和诸多考核评价中,少有对服务企业科技的教师予以激励的措施,没有具体的科技服务社会的指标,仍以文章为重,致使高校及其研发人员重视纵向项目和撰写论文,忽视科技服务社会。三是高校自身定位不清,科技服务社会能力不足。地方高校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拓展和深化社会服务职能。事实上,很多高校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追求人才培养扩规模、上层次,学科专业设

浅议高校服务社会

浅议高校社会服务 ——王法利高校社会服务,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也是国内高校一直在提倡和加强的事。那么到底高校社会服务是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 通过学习和走访院系及本人的社会实践,本人就高校社会服务干什么,怎样干谁来干,做一下简要阐述来展示高校社会服务的范畴和实施方法。 一、高校社会服务干什么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对于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不能脱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通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齐头并进,在学校内部只能有限程度的相对独立,不能人为制造割裂和对立。任何有意无意单独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狭隘和有害的。那么在这里我个人的观点是,高校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三大基本职能的延续和表现。 在这里可以这样表述: 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更倾向于非学历的专业教育培训; 科学研究:解决社会重大战略需求、共性需求或企业求的科研和成果转移与转化; 文化传承创新:通过教育培训进行文化传承,同时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智库建设:组织学校各领域高层次人员建智库,为学校和社会政府在各发展领域提供决策参考。 二、高校社会服务怎么干 在这里其实简单凝练就一句话,学校顶层设计,出政策、组团队、明职责配资源。 三、高校社会服务谁来干 首先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组建两支团队,一支是为做社会服务工作的团队服务的服务团队(部门),为学校所有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院系老师、科研团队或项目服务,链接社会和学校,聚集“产、学、研、政、金、介、媒、人”等服务因素,进行事务性服务。一支是可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专利专利产品等提供给社会的团队,这只团队小到一个人大到高校所有的人。 四、简要思路和目标 服务团队链接社会和学校,聚集“产学研政金介媒人”等服务因素,进行事务性服务,全校上下联动协同,项目服务团队、资产管理公司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对另一支团队的idea、技术、成果、项目,在这个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上采取企业化运行,项目制管理,对其进行转移、转化、孵化,具体表现为,利用学校教育优势组建教育集团:专业培训、EMBA等;现有实验室组建申报省市国家公共研发平台或实验室、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协同中心等、成果转移与转化;部分可以在教育集团里实施,文化创新方面可以就国家级文化产业中心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智力输出、各类咨询等服务,在教育、文化、科研、人才、服务社会方面我们立足学校,放眼全球,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措施。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打造市级、国家级孵化平台、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这样学校的技术交易量增多、新增控股和参股科技型学科性企业增多、上市企业,学生实习基地多,学校社会声

浅议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创新点

浅议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创新点 【摘要】后勤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活动,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后勤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提高后勤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 1.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必须认清的几个原则问题 1.1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基础。要做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前提是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否则学校就无从自主选择。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高校教育的公益性,并要承担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特殊的政治责任。从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都采用过甲乙方协议的管理模式。首先,高校物业服务费用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因各自不同的情况,标准很难一致,故大多采用“成本倒推法”,而不是“市场计费标准”。由于物业中标费用偏低,该企业很难贯彻落实《劳动法》的相关条例,用工的负担和风险日益突出。致使对绿化日常养护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造成其隐性的园

林损失。再次,其承包时间的短期性不会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对学校绿化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局部改造。吸引优质的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并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服务质量,促进学校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这种改革模式,要求学校与社会方之间紧密配合,互惠互利,形成共赢的局面,才能把改革继续推进。而社会企业的短线经营策略使为数不少的高校步履维艰,极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1.2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坚持服务育人是宗旨。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坚持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个宗旨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灵魂,必须坚持,不应动摇。学生公寓管理、学生食堂服务、校园环境管理等是后勤管理的重点、热点问题,也是高校管理的敏感问题,涉及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和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切不可简单化地实行承包经营。高等学校是一块特殊的阵地,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只强调经营及经济效益,而忽略或弱化作为高校后勤的本质属性:服务性功能。不能只注重改革的短期性、表面性,而忽略其长期性和深入性。因此,在其后勤社会化的服务中,除了强化市场和服务以外,还要增强政治、思想的教育和管理,这是由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现实决定

教育学-第十二讲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

第十二讲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 一、高校教师对社会服务活动的参与 1.科研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大学的社会服务只有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才可能真正实现预期的服务社会的目标,达到学校、教师和社会共赢的理想状态; 2.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高校教师要用自己的的长处服务社会,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实际的社会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社会方式,使自己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共同提高; 3.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作为高校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同样肩负服务社会的职责; 二、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1.提高认识,主动参与: 从社会方面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几百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高校、高校教师的支持; 其次,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教师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优秀的作品和成果去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2.明确定位,扬长避短 ①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②坚持集体参与和个别参与相结合; ③坚持高起点原则; 3.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 高校教师要科学安排计划、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提高,协调发展。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天职。高校教师对社会的影响是通过培养的人才和科研的成果实现的,因而是以简洁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而服务社会则是直接参与的关系,总之,高校教师要以间接参与为主,直接参与为辅。同时,直接参与社会服务既是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又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使教学和科研更能密切联系社会,提高科学与科研的社会效益。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是提高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的前提。教学是根本、科研是源头、服务是深化,三者互为依存;教学是基点,科研是支点,服务是重点,三者密不可分;教学出课题,科研出成果,服务出效益,三者相辅相成。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驾齐驱是高等学校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保证,三者的有机结合是链接教育资源、学术水准、个人名声和社会回报的纽带。

浅析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浅析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摘要】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代对老师的一种职业素养的要求。拿到现在来说,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而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更是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重视程度都远远高于服务能力。很多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欠佳。本文就高校会计专业教师角度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分析,视图找到一些能够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会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一、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社会服务内容 (一)职业培训 学校可以发挥会计专业传统优势、把会计专业建成社会服务培训机构,为企业培训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如: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项目;专项技术培训;开展会计基本技能培训;开展企业、行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 (二)教师培训

贯彻“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途径”的培训理念;培训过程包括集中培训、企业调研、课程开发、企业大赛、实施试点、环境改造、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评价等阶段。 1.教育理论培训。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培训重点集中于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包括国内外新的财经学科理论和先进技术,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国际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和教学方法。根据培训内容,受训教师提交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论文,并制定课程开发项目计划。 2.企业岗位实践培训。通过企业调研和顶岗锻炼的方式,提高受训教师对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的认识;企业调研以企业考察、专家访谈和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完成后形成调研报告;顶岗锻炼将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实际岗位中进行实习的方式开展,完成后形成相应的报告。 3.课程开发训练。以教师个人为单位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会计课程和统计开发的实际操作;每个专业选择本专业5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小组选择其

关于高校社会服务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社会服务的几点思考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被称为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从历史角度看,培养人才、科学研究这两项职能最先得到重视和发展。英国的大学素以高质量的教学闻名于世,德国的大学因科研闻名遐迩,美国大学则打破了传统大学的封闭模式,特别是《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及“威斯康星观念”的形成,社会服务作为高校职能被确立下来,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服务内容更趋丰富。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高校社会服务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理论探讨方面还处于借鉴和引用阶段,实践方面存在服务领域狭窄、服务能力不强、效益低等问题。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我国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影响力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校社会服务内容及特征 阿什比认为,“大学为公众服务的工作不是我们常见的美国农工学院所一贯承担的社会推广工作,而是把大学独具的多种学科的多类智慧,用来解决适应社会变化的研究中去”。 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它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就内容来说,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除了经济的之外,还包括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教育的等各方面,就服务项目的性质来说,既包括有偿的,也包括公益性的或无偿的。狭义的社会服务,就是高等学校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以培养专业人才职能和发展知识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所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高校社会性服务有着显著的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社会服务的双向性。高校的社会服务并非只是高校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单向性活动,而是高校与社会有关部门或社区相互协作、相互参与对方的活动以满足双方各自的需要,它们之间是一种逐步发展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学校得到了资助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高校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源,企业则由于得到高校科学技术的支持,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员工的素质,双方实现了“ 双赢”。同时,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促进了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社区也为高校提供各种资助,包括资金、人员、实验与实习场地等等,支援高校教学与研究。 其次社会服务的丰富性。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且灵活,高校与企业合作、高校与社区联合、高校之间联合服务等多种形式,且根据不同的需求,每种合作形式还有多种实施途径,如在高校与企业合作方面,就有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研究中心、建立科技园区、项目转让、联合办学等多种途径。关于社会服务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为产业、企业的服务,为市民的各类服务活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结合社会、地方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同时,依靠高校自身的优势,

浅谈大学社会服务功能

浅谈大学社会服务功能 ——以美国为例 摘要:大学,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在不断的演变与成熟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准确把握大学的科学内涵,既是大学理念研究的逻辑起点,更是理解大学功能的基本前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不断拓展,包括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为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本文在了解大学功能演进,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在美国产生的原因和大学作为“服务站”的社会服务功能,并看到大学功能的突破,引导社会前进这一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大学、社会服务、功能 一、大学的概念 “在弗莱克斯纳看来,真正的大学是一个有机体,目标崇高而明确,精神与目的统一。他认为,把大学各个部门统一在一起的是大学理念或理想。克尔则提出了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机构—在若干意义上的多元:它有若干个目标,不是一个;它有若干个权利中心,不是一个;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不是一种。它不崇拜一个上帝,它不是单一的、统一的社群,它没有明显固定的顾客。”[1] 二、功能 “功能”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从概念上来区分,功能是一定结构的产物,结构产生功能。[2]功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大学功能也必然发生变化。 三、大学功能发展阶段 大学功能的历史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以培养人才主的基本功能。从欧洲古典大学到中世纪大学一直到近现代大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培养人才一直都是大学的主要功能。第二阶段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的两项功能,但以科学研究为重要功能。柏林大学开创了近代大学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的先河。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独立研究生院,把培养对象从本科生延伸到研究生,标志着以培养高层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研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大学正式问世。第三阶段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但以为社会服务功能为其外部功能。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先提出,大学

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

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 [摘要]对社会服务职能的探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与实践紧密相关的问题。高校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作为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社会服务的地位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文章从社会服务的产生历史考察出发,对社会服务进行精确化定义,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视角挖掘社会服务的内涵。 [关键词]高校社会服务概念内涵形式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作为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以下简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尽管人们对“社会服务”一词并不陌生,但未必能对“社会服务”的基本问题做到全面、正确的理解。一些研究者对其内涵做出的表述也不尽一致。本文试图在已有表述的基础上,对“社会服务”的内涵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回顾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导向,是高校与社会关系变化的结果。自中世纪以来,大学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虽然也有打开校门直接联系社会的情况,但这些现象总的来说是零星的、个别的,只能称为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 社会服务这一办学理念萌发于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建立的赠地学院。1862年7月2日,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莫雷尔法案》。法案规定,根据各州的国会议员人数,由联邦政府按每名议员拨地三万英亩给各州,各州用这些土地的收入至少举办、资助一所农工学院。法案颁布以后,绝大多数州都按照法案的要求相继建立起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这就是著名的“赠地学院”。最能体现《莫雷尔法案》精神的是“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大学建于1848年,之后得到赠地而发展起来。1904年,范·海斯(Van Hire)就任校长,他认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校园的边界”,主张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通过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等渠道,着力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研究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研究 宋霞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以及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字: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内涵对策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崛起。高职院校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行业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和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功能应更加突出。随着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确立,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高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尤其是怎样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是目前每所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服务功能内涵及作用 (一)社会服务的含义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院校完成国家指定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2006年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社会 作者简介:宋霞湖北随州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讲师分团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共青团工作。

服务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即:“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教育部阐述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狭义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2)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并且担负起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3)向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周边社区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本文主要从狭义社会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二)社会服务的特征 把握社会服务的特征也是有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服务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来看,社会服务应具有针对性、差异性、双向性等特征。针对性特征要求相关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其服务内容、手段,使自身的社会服务处于动态调整中。差异性特征要求相关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社会服务形式可不尽相同,依据专业特点有所区分。双向性特征要求学校的社会服务不只是学校对社会的单向性活动,而是学校与社会有关部门或企业等的双向互惠行动。 (三)社会服务的作用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延展,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以及文化影响力。因此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说,社会服务是应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外延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其核心是提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要反映出高职特色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水平,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要围绕市场需求做不断的调整和创新,为

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

主动适应准确定位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河南科技学院副校长刘兴友教授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学普及工作;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推动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在解决河南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做出重要贡献。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此次《规划》强调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无疑是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河南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为,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地方高校更应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突出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实现自身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不断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主动适应树立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观念 增强服务社会功能,三大职能协调发展,首先要树立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激发地方高校活力和动力的源泉。 1.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不仅取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更多地来源于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和影响力。高校在为经济建设服务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得到社会的承认、信任和支持,更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与地方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智力优势,以理性的态度,把握好高校的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走向,变简单、被动适应为深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强烈需求,为高校的社会服务搭建了宏大的表演舞台,提供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迎接挑战,主动地登上经济建设的大舞台! 2.协调三大职能,树立全方位的服务观 高校三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功能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职能,地方高校要统筹协调三大职能,树立全方位的服务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科研创新为支撑,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从而构建一个三大职能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高校科学发展,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要根据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准确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为方向的课程和教育体系,使培养规模与地方社会接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接轨,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接轨。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瞄准社会需要,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和三农建设这个主战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坚持科技研发与成果

地方高校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地方高校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构建有效的社会服务模式与体制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北京物资学院积极探索形成了以产业研究院为龙头、创新园为平台、科研与人事制度改革为保障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需求导向型”社会服务模式,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王旭东 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举办和管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现状、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方面有很多理论性、实践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探索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有效模式、构建促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立足行业、地方特点,构建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地方高校要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对拓展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没有组建协调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没有建立起支持和保障社会服务的相应机制,致使社会服务的涉及面、水平、效益等都不尽如人意。北京物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服务体制机制。 一是成立产业研究院,搭建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管理机构。设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是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保障。北京物资学院于2012年成立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作为管理、协调、配置社会服务项目、人员和资源的专门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广泛开展对外联络,推动产学研合作;组织争取、实施竞争性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北京市及企业的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服务;通过科研项目投融资、企业孵化等方式,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管理和服务;探索建立促进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体制、新机制;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管理。 二是建立现代物流创新园,打造社会服务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是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北京物资学院成立现代物流创新园,积极争取纳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整合汇聚北京物资学院优势资源,将建成以现代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政策与决策咨询和高新物流技术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引领首都物流与流通产业发展,并辐射全国物流与流通行业的物流技术研发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型企业孵化培育基地。以现代物流创新园为基础,2013年学校获批建设北京市大学科技园。

高校服务社会的四个着力点_李殿仁

光明日报/2011年/8月/22日/第016版 教育时空 高校服务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 任何大学都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需求和人民的需要。因此,我们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按照习惯思维,一提到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一个找课题、跑项目、搞开发的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不够全面。事实上,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决不仅仅是一个“搞开发”的问题,它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校不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理解浅了,把外延理解窄了。对于高校来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和企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彼此渗入到对方的传统领地,承担起对方的某些职能,这就第一次把“知识”和“经济”这两个彼此分离和独立的概念密切结合在一起,“知识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应运而生。如果说,中古时期的大学必须处理好与教会的关系,工业化时期的大学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那么,知识经济时期的大学则必须处理好与现代企业的关系。当前,高校与企业结盟,与工厂对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是世界各高校发展的普遍选择。近年来,在著名大学周围兴起了许多科技园、工业园,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日本的筑波工业园等等。目前,我国高校孵化了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高科技企业,“创造”了许多新的产品,对于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和我国的大国地位相比,和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相比,这样的大学的数量还是偏少了一点,高校开发利用的空间还较小。 二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科研成果脱离社会需要,背离生产生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现在,一些高校搞科研,在指导思想和科研观念上存在着“实用主义”,把发表多少论文,是否对职称评定有用,作为科研的终极目标。有的高校科研成果不少,发表了很多文章,做了不少实验,但成果就是向实践转化不了,走不进工厂企业,走不到田间地头,形成不了生产力,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背离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因此,高校要转变科研观念,从经院式的科研思维中解脱出来,科研要走工农商相结合的道路,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确立科研课题。具体来讲,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的难点热点,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围绕人民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围绕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把这些作为科研重点研究对象,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当前,全党上下正在贯彻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高校师生要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干大事的思想。要把握国家的发展大势,努力学习本领,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学生毕业之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到矛盾最复杂最突出的地方去,向实践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在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 四是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是社会的思想库。高校引领服务社会除了靠人才和成果外,还有思想,尤其是原创的思想。高校要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用思想来引领经济社会发

唐山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doc

唐山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 2020年4月

唐山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本文关键词:唐山,社会,强弱,贡献,高校 唐山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本文简介: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世界公认高等教育主要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带来全球性竞争,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托高科技,而高科技通常又来自高等教育,因而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传 唐山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本文内容: 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世界公认高等教育主要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带来全球性竞争,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托高科技,而高科技通常又来自高等教育,因而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传授的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它甚至可以直接将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创造效益和财富,为社会服务。在全球

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是各国非常关注的,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鼓励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当前,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履行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从1998 -2010 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率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科研转化率、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都还相对薄弱。高等教育如何服务社会,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如何做,如何评价服务绩效水平,这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研究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绩效认同状况,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使高等教育能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求得更大的发展,真正实现双赢。 高等教育社会化服务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广义的高等教育社会化服务泛指高校为社会服务所进行的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直接为社会所进行的服务

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一、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肇始于美国,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一般认为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例如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 1911—)认为“公共服务的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的报告也曾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学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源于美国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 二、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历史探析 发展历史 一、赠地学院 1862年7月,具有民主思想和远见卓识的总统林肯总统正式签署批准了《赠予土地设立学院以促进农业和机械工艺在各州和准州发展的法案》,史称《抹泪二徒弟赠予法》,简称《莫雷尔法案》。 《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向各州和准州赠与一定数量的公地以资助各州开设重视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促进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发展。各州需将所赠土地出售,用所得经费建立一个永久性基金,以支持和维持起码一所专门学校,这所学院的主要目标是教授与农业和工艺相关的学科,从而促进生活中各行业的工业阶级的文理和实用教育,但也不排斥其他学科和古典学科以及军事战术学科的教授。 《莫雷尔法案》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法案,该法案的颁布直接推动了继美国州立大学运动之后兴起的赠地学院运动的蓬勃开展。据统计,

自1862年《莫雷尔法案》开始实施到1992年阿拉斯加大学创立为止,美国共创立了69所赠地农工学院,或资助了一些大学推行农业机械工艺教育,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向世俗化、大众化、多元化发展。 通过《莫雷尔法案》的实施和赠地学院的发展,美国培养出了大批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技人才。从此,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从被动走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象牙塔”开始向社会服务的方向倾斜。 但我国有些学者并不认为《莫雷尔法案》的成功实施并不意味着美国学校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因为《莫雷尔法案》中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条文,而众多的赠地学院也没有广泛开展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赠地学院服务于社会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课程专业的改革,开设各种使用课程和专业。以教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这两大高等学校传统职能为中介服务于社会,而非直接服务于社会。 但是《莫雷尔法案》成功实施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奠定了法律基础;《莫雷尔法案》所确立的高等教育的政治论的原则为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赠地学院的建立则为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威斯康星思想 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于1848年,成立之初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大学,从1862年《莫雷尔法案》颁布后,威斯康星大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范海斯认为大学有三个方面的任务 1、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学识、能工作的公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