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资料整理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资料整理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资料整理

广播电视新闻学

一:1、新闻报道的普遍规律: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真实、迅速地反映最新事态与事实变动。

2、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新闻报道既要讲新闻价值,又要讲宣传价值,即“双重价值律”。

3、时效性四个层次: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新闻见报(BC、TV)之间的差距称为时距,时距越小,新闻价值越大。如果把时距设为T,新闻事实传播时刻为T1,新闻事实发生时刻为T2,那么T=T1-T2

(1)第一层次:当T1=T2时,T为零,即新闻事实的发生与传播时间同步,这是时效的最高境界,当前广播电视媒体大量采用的现场直播方式是其集中表现。电视媒体甚至有能力直播一场战争。

(2)第二层次:T1〉T2,但是某媒体报道该新闻事实的时刻早于其他媒体,此为独家新闻,时效性仅次于现场直播。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这种时效性的争夺已达到争分夺秒的程度。

(3)第三层次:T1〉T2,并且本媒体报道该新闻事实的时刻与其它媒体相同,时效性进一步降低。在当前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现场直播已不再是一家媒体的专利,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有多家媒体现场直播,时效性因其它媒体的抵消作用而打了折扣。

(4)第四层次:T1〉T2,且本媒体报道该新闻事实的时刻晚于其它媒体,时效性最低。

4、马斯洛五个需求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5、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引发的收视动机有:

a、求实动机:以追求节目的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收视动机。在收看节目时,受众特别重视节目的效用、质量,重视节目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感或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帮助等。

b 、求名动机:以显示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独特阶层等独有特征为主要目的的收视动机。收看节目时,特别是在各种现代社会交往中,更重视某一节目的威望和象征意义。

c 、求美动机:以追求节目包装的欣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收视动机。收看节目时,不但要求节目有较高质量的内容,而且要有艺术性和美感。

d 、求新动机:以追求节目的新颖、时髦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动机。希望看到新的、前卫的节目表现形式、节目形态、主持风格、编排方式等。

e 、求方便动机:以追求提高收视率,降低收视成本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动机。受众希望节目的编排符合自己的收视习惯和心理逻辑,节目安排的时间正好是自己的休闲时间等。

f 、满足嗜好的动机:以满足个人特殊偏好为目的的收视动机。

g 、从众收视动机:为保持与别人步调一致而收看某类节目的收视动机。

C 、趣味性:广播电视新闻能够激发受众兴趣的原因在于契合了受众的某种收视期待,这种期待由受众“求同”和“求异”的双重心理驱动。

6、我国广电工作的基本原则:

党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为受众服务原则

7、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1、(1)、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匹兹堡KDKA电台

(2)、中国的第一家广播电台:上海中国无线电公司

(3)、抗战期间国民党的中央宣传机构之一:中央广播电台(1928、8、1)

(4)、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12、30)

(5)、大陆第一座电视台:1958.5.1 北京电视台(前央视)1978.5.1 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2、彩色电视的制式:NTSC、PAL、SECAM

3、美国三大电视网:

NBC——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Inc.

ABC——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4、新闻事业体制:是国家管理新闻事业的新闻制度、新闻事业构成形式和规范模式。在宏观层面上指新闻单位所有制形式、国家新闻制度、新闻法规、政党新闻政策等,它从宏观上调节新闻单位与政党、政府、社会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指新闻单位的内部结构、组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5、我国新闻事业的三个阶段:报纸运作方式由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发展

a 、计划型:报社的整体运作模式是计划经济模式,新闻报道按照上级部门的指令进行,报纸发行主要依靠行政系统的影响力,经济上主要靠财政补贴过日子,新闻本体规范是报纸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力量。这类报纸主要是企业报和一部分专业报。

b、计划型+市场型:指报纸整体运作模式既有计划经济的特点,又有市场经济的特点,报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经济与经营上独立自主,自负盈亏。但是在新闻报道上,这类报纸仍要严格按主管部门的指令进行,在发行上仍然依靠行政影响力。新闻本体规范和报业市场规范同时发挥作用。这类报纸主要是各级党委机关报。

c 、市场型:指报纸整体运作模式是市场经济模式,报纸的生存和发展依赖市场的支撑,包括办报资金来源、广告客户和报纸订户,报业市场规范或市场导向是报纸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类报纸主要是都市报和晚报系列。

6、中国的报业集团化趋势特点: A 履行严格的申请与批准手续

B 报业集团化只限于一定地区内

C 以党委机关报为龙头组建

7、中国新闻体制的主要特点

1)新闻事业的结构特点:条块分离(2)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3)党管新闻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二为”基本方针(5)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8、为什么我国新闻事业结构特点是条块分离?

新闻事业还有严密的“区位体系”,包括中央级新闻传播体系;省、市、自治区新闻传播体系;地市新闻传播体系和县市的新闻传播体系。我国的新闻事业就是由以上条条和块块纵横交织组成的社会网络体系,它们组织严密,互相配合,但也存在着条块分离的现象,如报纸不能办广播电视等。

三:1、调度性编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规划。短期+中长期(2)协调。(3)调度。(4)监控。新闻生产的过程+传播效果

2、所谓“大编辑部”,就是在传统编辑系统基础上升格出的一种中控系统,以这个系统为中枢展开新闻节目生产。在这种体制下,编辑功能实际上已经出现分化:一部分是传统的节目改编、编排播出等,即“事务性”功能;另一部分则是对整个新闻生产进行规划调度,即“调度性”功能。

3、新闻调度系统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

新闻资源的总控;前期采访人员的调动;各种关系的协调。(人员、物资)

对于一些需要中长期追踪的事件——H.F.R (hold for release),即放起来再需要的时候播。

4、宏观层面的编辑工作:协调与管理。协调和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编辑工作,主要属于“调度性”编辑的范畴,它是以整个新闻生产系统为工作平台,是新闻系统运转的“大脑”和“指挥部”,这种层次编辑功能的实现,需要以“大编辑部”体制为依托。

5、定位的三个层次:(一)媒体定位:自己的栏目服务于什么样的电视媒体?

它的层级、它的区域、它的对象——综合性还是专业性电视台?

一个栏目的定位,必须与其所服务的媒体的总体定位相吻合。

《南京零距离》——“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

《朝闻天下》——“开启全新一天,新闻服务生活”。

(二)、频道定位:频道定位重点考虑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频道的分工。频道化是当今电视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一个电视台内部,往往形成多频道并立的局面。随着频道的增多,频道专业化也越来越明显。如此众多的频道,大都有自己的新闻栏目,这就需要在频道特点的大格局下加以定位细分。

以央视新闻频道和财经频道晚间重点时段的新闻栏目为例:《东方时空》VS《经济信息联播》:新闻频道晚间最重要的节目是《东方时空》,每天晚上20:00--20:40 首播。它将自身定位为晚间新闻节目的“旗舰”,围绕当天或近期的新闻热点进行全景式、多维度的报道,致力打造央视新闻频道晚间时段的封面文章。

财经频道晚间主要的新闻栏目是21:00—21:30播出的《经济信息联播》,它以“把握经济脉搏,服务经济大众”为定位,在内容上做经济信息的总装配厂。

前者强调当天新闻的全景扫描,后者侧重经济信息。

(三)栏目定位:在一个频道内部,决策者对新闻栏目的整体布局是有考虑的,希望通过不同栏目的功能区分和时段配置,实现新闻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6、新闻频道在栏目布局上主要思路:以整点新闻为骨干。以新闻专栏为血肉。以关键时段为重点。早间时段:《朝闻天下》。以快捷的播报、大信息量的传递为特点。午间时段:《法治在线》+《新闻30分》+《共同关注》。在综合消息报道的基础上强调故事性、人文色彩。晚间时段:《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强调信息汇总、深度分析。

7、栏目的概念:是由固定主持人主持、内容主体明确、风格和形式统一、定时定量定期播出的节目单位。

栏目基本特征:固定的节目主持人。定时定量定期播出。相对稳定的节目定位。固定的目标收视群体。统一的风格和形式。

8、栏目的稿件来源:(1)本台采访系统(2)台外新闻媒体:互惠型。单向型。

(3)借用其他媒体的采访力量为本台制作节目(4)本栏目力量(5)民间机构和个人

9、收视率:

10:栏目编辑的四个环节:发现修改整合播出

11:电视新闻稿件修改三个方面:一是事实的订正二是辞章的修改三是稿件的改编12:节目播出中编辑介入的情况及其优势与劣势:一是当天值班编辑中的一位亲自担任导播,指挥相关技术工种完成栏目的播出任务。(新闻联播)一是编辑不直接参与播出工作,而是向技术工种下达详细的工作单,由他们实施栏目的播出。

四:1、报道电视节目采用金字塔结构要注意哪些方面:

2、细节作用(1)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性:现场画面和现场音响具有很强的实证功能,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2)揭示主题:有的细节能够有效地揭示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本质,突出新闻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细节有时可以表现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情感、性格往往在瞬间无意识的动作、表情中得到生动的表现,新闻报道要善于抓取这些精彩的瞬间。

3、电视新闻中背景材料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服从主题的需要:背景是依附于主题而存在的,所以背景的运用要根据主题的需要,简明扼要而不可喧宾夺主。用于表现主题的背景有:历史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2)立足于释疑解惑:对于新闻中的一些关键信息、专业名词、术语等,报道时要做一定的解释说明,否则难免会造成受众理解上的困难。另外,这种解释性的背景还能增强知识性,为报道增色。

(3)与报道主体有机结合

(4)紧扣主体,服从并服务于主体表现的需要。

(5)背景材料的选择要精当。

(6)背景材料的运用要灵活,要有机地分散到报道的不同部分,大段的背景材料会打断主体发展的逻辑线索。

4、模糊的时间:(1)对于那些动态性不是很强的新闻而言,精确的时间并不能增强其传播的效果。

(2)新闻事件经过多次反复报道后,其重要程度会逐渐降低,此时时间的交代就可以模糊一些。

(3)在非事件性新闻中,由于所报道的事实多为实际工作、社会问题或人物、具有渐进性,所以一般也采用模糊的时间。

(4)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准确的发生时间把握不准的时候,或者在新闻时效的竞争中远远落后于同行的时候,把时间模糊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尴尬。

5、关键信息、细节的核对:(1)名称。A 全称和简称要准确使用,简称必须是约定俗成、公认的。B 正确使用习惯称谓和标准称谓。C 要注意名称的变化。D 名称与声音、图像、照片是否一致。E 名称字幕是否准确。(2)时间(3)数字(4)词意(5)时态

6、电视新闻稿件修改个性化三个方面要求:

(1)新闻本身的个性化

每一条新闻因其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所传递的情绪、节奏、风格是不同的。

(2)栏目的个性化:不同栏目因其定位的不同,风格也不同。稿件的语言特色是形成和体现栏目风格的重要手段。

(3)主持人的个性化

7、稿件的改编分三种情况:压缩、补充、调整。

8、压缩的具体手法:

(1)突出主题:对于电视新闻稿件特别是篇幅短小的消息类新闻稿件而言,主题宜小不宜大,宜集中不宜分散,宜具体而不宜笼统。(2)摘取精华:取局部&留要点&做概括

9、改变角度:(1)改变选题角度。从同一事实或同一任务提炼出不同的主题。

(2)改变选材角度。对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展现。

(3)改变表现角度。对同一主题、同类材料,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来表现。

五:1:ENG: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这种方式使用便携式的摄像、录像设备来采集电视新闻。最简单的采集设备就是一台摄像机和一条编辑线。

在ENG制作方式中,一般在使用便携式摄录机时用肩扛等方式,需要时再加上一名记者就可以构成一个流动新闻采访组,可以方便灵活地深入街头巷尾、村庄山区进行实地拍摄采访。ENG方式由于非常机动灵活,也被其他节目采集素材时大量采用。因此,ENG制作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2、适于直播的题材及特质:一、重要性:直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大,如果不加选择,首先从经济上就得不偿失。采用直播的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媒介对这一事件的重视,如果一律直播,件件“重要”也就无所谓重要了。

二、事件性:1、它应当是一个新闻事件,有情节、有进程:适于直播的事件,应当有生动的情节过程,过程中所蕴含的“新闻点”往往就是直播的兴趣点。这些新闻点也构成了现场直播的新鲜感和对于受众的刺激性。

2、事件的进程应当是紧凑的,适于在一个集中的时段里展现:直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其播出的时段内对于事件的表现是连续的。

影响直播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事件进程是否紧凑。对于那些局部紧凑而整体延续时间较长的事件,可以用分段的形式直播,或者只择取事件进程中情节最集中的高潮段落直播。

三、动态性:动态性是现场直播题材要素之一,是指事件主体发生、发展应当有一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明显的状态变化。

直播不仅要反映出事件的结果,更应该展示出事件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场直播中那些具有时代和历史意义的时间动态过程的渲染,往往能够提升事件本身和事件结果的价值,同时也更深刻地体现了现场直播节目的意义。以央视新闻频道2005年4月26日对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代表团抵达大陆访问的报道为例

四、冲突性:由于直播中不像录播那样能精心编辑、集中展示,所以要求直播的过程中必须有若干起伏、高潮,这样才能够不断形成兴奋点,使受众不至于疲劳。

五、不可预知性:直播节目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它与事件的发生同步,能引起受众对直播对象未知的发展产生关切的心情,这种“不可知”所造成的悬念正是直播的魅力所在。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2003年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即将返回地面时在空中解体

3、直播报道总体设计的基本程序:现场直播节目的设计是指对直播节目整体结构和具体表现形式的把握。它是在充分了解和认识直播的新闻事件基础上,根据题材的特点制定出富有表现力的节目框架。

基本程序包括四个阶段:

(1)采集信息。通过前期采访、现场观察、搜集资料,尽可能多地掌握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相关背景。

(2)深加工。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归纳、分析思考,确定报道主题、拍摄角度和表现方法,搭建直播的总体框架。

(3)谋篇布局。设计开篇、结尾和高潮,安排好整体气势与局部细节的比例,处理好现场与专题背景的关系等。

(4)润色。主要是对电视语言的修饰,包括文字语言、视觉语言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节奏、个性风格等。

现场直播由被动记录到主动报道的转变,要求其不仅仅表现新闻事件本身的外在形态,而且要将事件更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对直播节目进行创造性的策划,通过审视、分析题材的特征,寻找在电视表达方面最广阔的空间,达到最有效的展示。

4、现场在直播报道中的意义

(1)现场是新闻的原点。直播报道中,现场是全部节目的精华。依托现场进行新闻报道,不但能很好地表现事物的具体形象,而且还能表现现场气氛,适当表达采访者的印象和感受,从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2)现场是记者采访报道的起点。记者在现场报道时的语态、时态、声音被直截了当地展现和凸显,由此被赋予了一种将目击转化为介绍的绝对权力,“我在场”的意识贯穿整个报道过程。

深入现场来展现记者的采访活动,是记者保持主动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取最吸引人的素材的重要手段。

(3)现场是受众兴趣的焦点。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现场产生的新鲜感和悬念对受众而言是最强烈的吸引力,因此现场无疑是直播节目中受众最关心的元素。电视传播要靠现场直播发挥最大效益,赢得最大价值,就必须在现场上下功夫。

直播报道中,保证现场的收视效果是第一位的,要满足受众对现场信息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进一步的创作。

5、现场直播中高低峰的节奏调整:第一,高峰期的信息调整。

当信息高潮点到来时,现场会在同一时间出现大量集中的信息,导播必须迅速做出判断传播哪些信息和画面。尤其在现场直播中多机位的设置,可能使信息高潮点时捕捉到的有价

值的镜头大量密集,导播必须对现场信息高峰的特点有预先准备,在峰值到来时揣度受众愿望敢于并且善于取舍,使现场信息“紧”而不“乱”。

第二,低谷期的信息调整。1、注入其他方面的新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现场的背景报道、正在信息高峰的其他现场、演播室的话题讨论、事先录制好的专题和记录片等,使现场“松”而不“空”。

2、回避信息低谷。很多现场直播没有必要保持完整性,可以采取在总体连续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片断直播的办法。在信息低谷阶段,可以播出其他节目,当信息趋于高峰时再进行现场直播。

6、演播室中主持人的作用。

(1)调度作用。直播中演播室成为连接各方面的核心,其中的主持人对于直播过程中的现场不断提出要求,形成以演播室为中心的直播表达格局。

(2)衔接作用。直播中,衔接的作用是主持人的基本职能。

(3)补充作用。它是对事件中重要的但又难以通过电视画面展开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演播室中的主持人的补充说明具有随时帮助受众理解现场的功能,同时也有一种权威感。

(4)评点作用。直播中,演播室中的主持人对新闻事件中刚刚发生的情况不失时机地评点,不仅能够体现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更是能通过强调现场直播中出现的新闻要点,使其引人注目,更加意味深长,起到一种升华的作用。

7、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播中的重要功能

(1)体现媒体的能力(2)在现场及时传递信息(3)表达媒介的观点和视点

(4)采访的作用(5)体现记者的个性化感受

出镜记者的任务:(1)引导受众关注现场重要的信息。 随时追踪事件进程&抓取现场最鲜活的事件(2)提供合适的背景信息 (3)协调和演播室主持人的关系

8、现场报道中背景报道的运用应注意:一场直播背景报道材料的搜集,一定要翔实、厚重、权威,要以丰富和深化直播节目的内涵为基准(1)升华节目的整体风格(2)各背景专题长度的把握(3)背景素材的合理配备使用。 协调 电视新闻节目生产

采访系统 编辑系统(栏目为主体) 采访 编辑(事务性)

监控

调度 规划 大编辑部(调度性)

财政学复习资料(0001)

财政学复习资料

公共物品 是指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其具有两个特征: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前者是指增加消费,其社会边际成本为0;后者指在享受过程种,不排除他人从中获益。公共物品在享受过程种“无法分割,无法量化”,并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 (“公共物品”与“公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种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例如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财政 1.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疆土范围内,在一定的色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强行参与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价值、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经济行为。 2.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之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以打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

目标。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2.收入分配职能:通过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表转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来达到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还优随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 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电子政务试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电子政务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一站式服务大厅” 2:安全岛 3:VPN 二、单选题 1:电子政务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A. 经济发展 B. 现代信息技术 C. 社会进步 D. 政府职能优化 满分:2 分 2.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是一种以()为主的管理。 A. 控制结果 B. 过程控制 C. 间接控制 D. 直接控制 满分:2 分 3. ()主要是指凡是由计算机软件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控制起执行的过程。 A. 数据流 B. 电子流 C. 工作流 D. 信息流

4. 结构化知识一般包括数据、信息和知识三个层次,其中数量最大的是()。 A. 数据 B. 信息 C. 原始数据 D. 知识 满分:2 分 5. 电子政府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的一个(),从而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各类 政府服务。 A. 远程政府 B. 民主政府 C. 虚拟政府 D. 现实政府 满分:2 分 6. 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中的事务处理系统,一般不包括下列哪种功能()。 A. 会议组织 B. 处理来信来访 C. 后勤服务 D. 资源信息管理 满分:2 分 7. 当前提倡的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应该是以自上而下模式和()为主,多种模式并 存的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A. 自主创建模式 B. 联合经营模式 C. 集约经营模式 D. 联合型集约模式

8. 为了刺激长期处于低速状态的经济()政府确立了“IT立国”的方针,把IT作为振兴 本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A. 新加坡 B. 日本 C. 中国 D. 美国 三、判断题 1:国家层面的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信息技术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政府的各项决策活动,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2006年3月19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是指导我国“十 一五”期间电子政务设计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电子政务深入发展阶段的标志性里程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如果不建立网络行为人的信用机制和网络行为人的身份认证机制方面的相关法律和制度,是 无法真正实现电子政务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无论是电子合同、电子公文、电子邮件或其他电子文件,其造假远比纸介质材料所形成的文 件要复杂,鉴定真伪的难度也比纸质环境小得多。 A. 错误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财政是以()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 2、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的产生而产生的。 3、人类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两类不同需要是()和()。 4、以国家职能为标准,我国的财政支出一般分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六大类。 5、按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可将财政支出分为()和()。 6、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和()。 7、()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8、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和()两个方面。 9、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的单位和个人。 10、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 11、()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2、税负转稼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和()。 13、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商品实行()。 14、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和()两种征收方法。 15、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的()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16、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 17、国债发行需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18、通过发行国债(),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 19、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和()。 20、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 21、()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 22、()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23、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的制度。 24、完善()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25、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的适当运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发挥职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2、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社会公共需要总是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来满足。() 5、转移性支出在稳定经济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而购买性支出则在收入分配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6、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财观,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7、财政支出的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总能一致地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化情况。() 8、政府投资性支出属于生产性支出。() 9、政府投资应追求社会净效益的最大化。() 10、社会保障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其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较高的生活需要。() 11、国家凭借政权征税,体现国家意志,可以不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限制。()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表情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视窗——应激的影响 ?霍姆斯和瑞(Holmes&Rahe,1967)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应激由43种不同的经历 造成。 ?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事件的总和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化

电子政务形考作业附答案

《2012电子政务形考作业1》答案 2012年05月15日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通信 2、人类思维能力;信息 3、软;硬件 4、标准管理;共享;业务协同 5、政务;技术 6、非垄断性 7、人治;法治 8、公众服务 9、效率政府;效能政府 10、电子服务; 二、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2、电子政府: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区别于传统的

实体政府机构的网上“虚拟政府”,通过网络方式,政府为民众提供打破时空界限和部门界限的高效服务。 3、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业务,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 4、G to C:是指政府通过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5、G to B:是指政府与企业、商务机构间的,以政府输出服务为核心内容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 6、电子政务的创新理念:是指在构建和组织电子政务运行过程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全面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7、政府管理环境:是指政府部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总称。这里所指的政府管理环境是指硬环境和软环境。 三、简答题 1、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及构成 答:(一)基本模式有四种:(1)G2B(政府对企业)模式;(2)G2C(政府对社会公众)模式;(3)G2G(政府对政府)模式;(4)G2E(政府内部)模式。 (二)构成分别是: (1)G2B(政府对企业)模式的构成: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服

(整理)AA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消费税:消费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主要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委托加工、零售和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社保支出: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并包括非财政经费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含社会救济支出或社会补助支出和社会优抚支出)两方面。 财政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这样就减弱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税务代理人:指具有丰富的纳税事务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税收、会计专业理论以及法律基础知识,经国家税务总局及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批准,从事税务代理的专门人员及其工作机构。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得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最新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 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 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 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 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 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3、形式训练说,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 能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 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 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 4、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 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心理与 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遗忘的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 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 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 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 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8、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 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 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 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10、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 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电子政务考试资料整理

一、真空题 6.政府再造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CD ) A职能的优化B办公数字化 C公共服务的市场化D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7.电子政务的组成包括:(ABCD ) A政府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办公B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C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D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8.政府职能作为政府决策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BCD ) A在线数据分析B将数据转换成信息 C将信息转换成知识D提取整合数据 9.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ABCD ) A目标明确、分步实施; B 资源整合、建设门户; C 应用主导、注重实效; D 基础扎实、保障有力。 10.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有:(ABCD ) A起步阶段B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阶段 C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阶段D网上处理事务阶段 D处理与公众的关系 12.实施电子政务的发达国家中。起步较早、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是:(A)A美国B英国C德国D新加坡 13.()标志着电子政务在中国正式起步。(D) A三金工程B网络技术的应用C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D政府上网工程14.政务智能的基础是:( D ) A提取整合数据B将数据转换成信息 C将信息转换成知识D政府各种活动的各项数据 15.实施政府智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A) A建立数据库,整理和归并各种形式的数据

B数据挖掘C在线数据分析D将数据转化成信息 16.电子政务的特点是:(ABCD ) A以信息技术为工具B以政府数据为中心 C以业务应用为动力D以便民服务为目的。 17.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有:(ABCD ) A起步阶段B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阶段 C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阶段D网上处理事务阶段 18.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包括:(ABC ) A手段创新B方法创新 C模式创新D技术创新 19.政府再造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CD ) A职能的优化B办公数字化 C公共服务的市场化D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20.电子政务产生的时间:( D ) A 20世纪80年代初 B 20世纪80年代中期 C 20世纪80年代末期 D 20世纪90年代 21.()是目前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趋势。(A) A市场化B网络化C数字化D信息化 22.商务智能的基础是:( C ) A在线数据分析B数据挖掘C数据仓库D数据分析 23.根据信息公开化和通讯程度、政府的构成、用户的满意程度的标准评价()国家的电子政务排名世界第一。(B ) A美国B加拿大C新加坡D澳大利亚 24.()已经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B ) A目标明确B资源整合C注重实效D保障有力 25.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有:(ABCD ) A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B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 C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D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政务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 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2 2、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27 3、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P35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P35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35 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P46 7、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P46 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P51 9、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P58 10、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P59 11、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P61 1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82 13、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惩罚)。P97 14、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P97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P101 16、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P103 1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P112 18、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和(它的巩固性)。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理-简答论述(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a.为教育现象解释与研究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

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他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所不同。 2、结构差异,即智力在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差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体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等。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以及胆量的大小上。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很大,易冲动,情感和爱好都还不够稳定,因而缺乏持久性;到了高中,情感特征基本定型。3、理智方面。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以及智力品质上。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智能的最活跃时期;而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的成熟期,亦即思维的成熟期。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