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2021021016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2021021016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2021021016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县 2000年、2016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 完成1?2题。

1

1 LZ|

1 1

1

I

2000 年 2TH6 年

幽饯蔦冬昌戢常外裁徽节朴 nm 腸市外題附

r 外出人口

1. 与2000年相比, 2016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

A. 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 劳动力价格降低

C.

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

人均产值减少

2. 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

A. 珠江三角洲地区

B .京津地区

C. 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分析,2016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 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缺,价格有所提高; 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第 2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

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 答案:1.A

2.D

3.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课堂巩国

卜跟踪检测

下图示意某城市

1 300万。据此完成

该城市总人口约

B. 总人口减少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 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4?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 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第3题,根据总人口增长柱状图的变化可知,增长速度变慢,A项错误;总人口增长

速度虽变慢,但总人口数还在增加,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状态,C项错误;国

际净迁移量为正值,前后十年变化不大,而国内净迁移量均为负值,且1991?2000年期间

比1981?1990年增加很多,显示从该城市迁出人口增多,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第4题,该城市从1981?2000年的二十年中,国际净迁移的人口数量与自然增长数量相当,

人口国际净迁入量巨大,且当前总人口约 1 300万,符合美国的城市特征。美国20世纪90

年代人口纷纷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导致国内净迁移量变大。日本城市人口国际净

迁入量较小,俄罗斯与德国无 1 3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答案:3.D 4.A

下图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

读图,回答5?6题。

f人口迁移差额率

(%。)

注: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 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

C. 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 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6. 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A. 甲②⑥

B.乙④⑤

C.丙①④

D. 丁①③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第6题,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答案:5.D 6.D

(2016 ?太原一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7?8题。

7. 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 "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

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解析:第7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就业和经济收入提高,据此可排除C、D两项;

A、B两项中的A项更直接具体,B项地区之间差距并没有缩小。第8题,“双降”会使企业

用工成本上升,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正确;用工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发展,会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故A、B项错误;社会中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即总

人口增长变慢,会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故D项错误。

答案:7.A 8.C

人口现住地与出生地之间的分离,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

(抽样数据)图。读图,回答9?10题。

各省迁出人n 总量/万人

9.武汉市终身人口迁移主要来自 ( )

A.西南地区 B .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

D.周边省区

10?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 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 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 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 与沿海发达地区远近差异

解析:第9题,读图会发现:迁往武汉市人口较多的是河南、湖南、四川等湖北周边地区的 省份。第10题,安徽和河南均属于中部地带,经济发展程度、地域开放程度都属于同一水 平,人口迁出数量也相差不大,

但河南迁往武汉的人口多于安徽,

主要是因为安徽离沿海发

达地区更近一些,迁出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更多一些。 答案:9.D

10.D

(2016 ?石家庄一模)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人口快速

增长的形势,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要求。 下图示意上海常住人口

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据此,完成11?13题。

11. 下列四幅图中,符合上海常住人口年

o

.4..2J.8.6J.2O 1 1 -1 o o o o 各省迁

往武汉市的人口 一万人

2()

30

40

50

6()

70

s

MIIMI

岁岁屮.岁*.歩步斟*.声歩岁岁歩事疗歩爭岁100 酣肝刘勢彌757CM 蓟廿曲45抑353u25M15]n5 0 M

100 000

龄结构特征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12.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政策的实施会()

A降低外来人口的就业门槛

B. 提高城市环境人口容量

C. 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

D. 优化城市人口年龄结构

13. 上海市人口调控的关键在于()

A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B. 疏散过多的城市职能

C. 转移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D. 降低工业用地规模

解析:第11题,根据上海市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可知,上海市中青年比重较大,

多为外来移民。图④显示上海中青年人口中户籍人口比例小于外来常住人口比例,老年人口中户籍人口比例大于外来常住人口比例,这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相符合。第12题,“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政策的实施,会使外来人口减少,而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因此该政策会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第1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上海市外来人口比例较大,

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人口规模较大,因此人口调控的关键在于疏散过多的城市职能。

答案:11.D 12.C 13.B

(2017届台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东部地区流动,形

成了民工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回答14?15题。

14. 下列甲、乙、丙、丁代表的工业部门中,最容易吸引民工迁移的是()

④缓解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B .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4题,对民工迁移影响最大的工业应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甲类工业动力投入最 多,说明其为动力导向型工业;

乙类工业投入要素中,工资所占比重最大,

说明其为劳动力

就业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答案:14.B 15.A

二、非选择题

16. (2 016 ?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 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

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 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⑵分析河南、四川、湖北 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⑶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 理由。

C.丙

15. “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B .乙

D. 丁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加剧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A.①②

C.①③

导向型工业;丙类工业科技投入所占比重最大, 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丁类工业原料投入比重 最大,说明其为原料导向型工业。第

15题,

“移业就民”实际是指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力导 向型工业和原料导向型工业向劳动力价格更低、 资源更加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这样会进

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加重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缓解东部地区的

o 20 ~d) iio

产比蚩 Ul Ki 料昌科技 (ED 毎费跑工资

科环■

T

北京 上海 广州

河北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河北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0题;共4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南阳月考) 下图为“2002一2010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时期,该市人口状况是() A . 2010年该市人口数量最多 B . 2009年人口增长最快 C . 2006年后人口呈负增长 D . 人口持续减少 (2) 2005年后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市() A . 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 . 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C .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D . 产业升级和转移 2. (4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 水源条件的改善 B . 民族政策的变化 C . 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D . 经济布局的改变 3. (6分)(2020·嘉定模拟) 2008年~2015年间,大庆市人口总量不断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过于缓慢②青年人才流失较多 ③产业结构转型加速④医疗保障条件较好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4. (6分) (2017高一下·容县月考) 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 B . 国内人口迁移只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省与省之间的人口迁移 C . 外出旅游、购物等发生的人口移动也属于人口迁移 D . 国内人口迁移仅指由农村迁向城市的人口移动 5. (4分) (2018高一下·长安期末) 下图①②③④反映了一些国家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状况,这些国家分别是() A . ①德国、②俄罗斯、③日本、④美国 B . ①俄罗斯、②德国、③美国、④日本 C . ①美国、②日本、③俄罗斯、④德国

高三一轮复习考点测试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单选题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9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19—2019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0.7%。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9年和2019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 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 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 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 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9年后该省 A. 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 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 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 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9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流入人口中 A. 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 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 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 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4.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 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 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 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 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近年来,离开“北上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19年第二季度全网移动用户的大数据显示,“北上广”迁出的人群主要流向了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等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 A. 生活服务设施较完善 B. 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C. 城市的拥堵指数更高 D. 房地产价格较低 6.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应当重点 A. 承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入 B. 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优惠 C. 加强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 D. 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高的省市城市病最突出 B. M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 C. M低的省市处于高水平均衡阶段 D. M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快 8.以下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 A. 降低城市化速度 B. 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 C. 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 D. 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住房紧张 B. 产业升级 C. 技术人才外流 D. 本地人口大量外迁11.下列做法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是 A. 加快工业发展 B. 大量迁入人口 C. 利用区域外的资源 D. 进行人工降水 背篼又名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背在背上运送物品的筐状背具,适合“爬坡上坎”。“背篼军”指的是城市内大街小巷出现的一群以背篼作为劳动工具的劳动者,群体数量庞大,靠体力赚钱。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背篼军”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 新疆北部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大巴山地 13.“背篼军”的出现可以 A. 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B. 解决农村增收问题 C. 有利于城市治安稳定 D.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14.我国某地理研究性小组经过研究得出,“背篼军”正逐步走向消失,下列选项能成为其论据的是①城市 工资水平升高②城市服务行业兴起③国家户籍管理改革④青壮年就业机会增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综合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火地岛夏凉冬冷,气温较低,岛上雪山重峦叠嶂,森林密布。图a示意火地岛地理位置。 材料二考察中发现,该岛东部与西部白然差异显著;在对南部某自然保护区考察时,还发现大多树木低矮,或匍匐在地,或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或“醉汉林”景观(如图所示)。 材料三鸟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是火地岛地区的首府、行政中心,也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常住居民仅16000人左右。该市距离南极大陆最近处仅800千米,整个城市都呈现出南极风光。 乌斯怀亚传统民居;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如图)。优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风光,每年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旅游旺季时,游客可达5~6万人。 (1)结合材料一,描述火地岛东西部降水分布差异,并简述其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在该岛出现许多“醉汉树”的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乌斯怀亚市常住人口少而外来人口多的原因。 (4)简述乌斯怀亚的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玛瑙斯多雨期一般是从11月至次年5月,而里约热内卢多雨期在12月至次年4月。巴西政府于1960年4月21日正式把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至新建的巴西利亚。巴西利亚市起初人口不足20万,随后大量外州移民涌入,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全国较大城市之一。巴西幅员辽阔,可耕地面积有3亿多公顷,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有1亿多公顷。巴西农业增产潜力极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近几年来,一连串的玉米和大豆丰收,使得国际粮食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降,严重削弱了巴西品牌农业的“王者”地位,加之巴西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抬升,引起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巴西农业面临危机。下图为巴西等高线地形略图。 (1)与玛瑙斯相比,分析12月至次年4月里约热内卢多雨成因的不同之处。 (2)说明巴西利亚迁都后吸引大量外州移民涌入的理由。 (3)分析巴西粮食增产潜力极大的自然原因。 第1页/共5页

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第二节人口得空间变化 一、人口得迁移 1、人口迁移得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就是人得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与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2、人口迁移按照就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就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得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得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原因 意义 二战前 集团性、大批得移民为主 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与大洋洲等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得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与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得空间分布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得人口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与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得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得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就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得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得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影响因素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得人口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东部→西北与东北;沿海→内陆 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①计划经济;②严格得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与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得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与工矿地区。 ①城乡与地区之间巨大得收入差异(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目得:务工、经商、学习 二、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就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得变化;二就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得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就是影响人口迁移得重要因素。 【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得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得决定性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得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3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口人口空间变化的常见形式 2.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一直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尤其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高频考点,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 【探究新课】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由A 1到B 1,B 2到C 1,C 1到A 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到B 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

人口流动;由A 1到D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 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 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 空间分布格局 3.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 大批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 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 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 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 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原 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收入差距缩小, 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 国家重视 “三农” 利 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子女教育, 赡养老人, 农业发展 弊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教育难,老 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 图示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及答案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基础题组 下图为“2005—2010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 ) A.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蜀 B.人口迁出量豫小于赣 C.人口自然增长率沪高于鲁 D.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 2.图中( ) A.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B.人口净迁入的省份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C.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均大于北方各省 D.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超过1亿人 引力模型方法认为人口迁移与迁出地、迁入地人口规模正相关,与两地之间的距离负相关。完成下面两题。 3.(2018黄冈9月质量检测)根据引力模型方法,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是( ) A.→ B.→ C.→ D.→ 4.(2018黄冈9月质量检测)有人戏言“省市”,这从侧面说明了省市迁入了大量人,这与引力模型方法并不一致。该案例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气候 C.政策 D.教育 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②投夫(妻)者③购房者④特殊人才⑤投父母者⑥投子女者⑦郊县农民 A.①③⑦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⑦ 6.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A.推进城市化进程 B.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C.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D.改善城市住宅质量 提升题组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口数量变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新形式: ①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劳务输出) ②国际难民数量的增加,持续时间长。(国际难民) ③发展中国家人才移民(科技移民) 3.国内人口迁移 “民工流”的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对人口的影响: ①对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代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对其影响较大。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区”上。

生态移民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拓展提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社会经济因素已然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民工流”)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思路: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 推力因素(迁出地) 拉力因素(迁入地)经济、环境、教育、资源、灾害等要素 中间阻碍因素:迁移成本(距离、交通、通讯条件等) 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工作类型、个性等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阅读教材P10-P11美国的人口迁移的图文资料,完成活动题。 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有: ①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迁往美洲;(推力) ②新航线的开辟为迁移扫除障碍;(f ) ③国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拉力) ④美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政策支持。 分析美国人口从东北地区迁入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的主要原因? 推力:①东北部纬度较高,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冬季严寒(冷冻地带); ②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 拉力:①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等(阳光地带);

12人口的空间变化(2课时)

编写人:杨二俊初审人:文忠义备课组长:文忠义使用时间:2012.11.12-14 课题:人口的空间变化班级: 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 1 ?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人口迁移也是人 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第1课时 【预习指导】 一、预习指导 1、完成练习册P5自主梳理一、人口的迁移 2、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 3、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________ 在国际或__________ 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按 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 人口迁移和___________ 人口迁移。 4、F8图1.8读出人口的迁出地大洲有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等,迁入地有 ___________ 、 5、读P9图1.9,比较80年代前后人口的迁移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6、完成P9活动部分。 二、自我检测 1. 关于人口的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方式 B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C .人口迁移扫指的是国内人口迁移 D.到外地旅游也是人口迁移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A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人口的空间变化(主要知识点)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围发生改变(的在空间位置的的移动)。 (二)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⑴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义扩,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 2、国人口迁移:是指一国围,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⑴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①特点:大批迁移 ②方向:总体自南向北 ③原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 ①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 ③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例如:20世纪50年代,为了迅速改变新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国家有组织地移民边疆建设事业的各类人员总数达百万之众;知青上山下乡; 阶段二: 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②特点: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③原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

历史上我国人口的迁移建国后到80年代我国人口的迁移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的迁移原因支边、战争、自然灾害国家开发地和边疆主要为务工,经商 方式被动的迁移有组织的迁移自发的迁移 流向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由东部向东北、西北由农村向城市;由地向沿海、工矿区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 文等,并通过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例如: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地带”迁 移。 2、淡水资源: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 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例如: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 本形式。 3、土壤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例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因土地不 足和土地生产力衰减而迁移。 4、矿产资源: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程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例如:如伯明翰、、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5、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这两种灾害中,地质灾害对对人口迁移的 影响最大。 6、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的,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作用。多数 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从 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右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 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2012·盐城调研)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南水北调中线向两侧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3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2.C 3.D (2012·山东烟台诊断)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完成4~5题。

甲各省人口迁出数 乙各省人口迁入数 4.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5.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依据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主要由内地省、自治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这种人口流动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大量人口流出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该人口流动主要在南方省区进行,对北方农业发展影响不明显。 答案 4.D 5.B 下图分别为1978~2010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6~7题。

(完整版)《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迁移是指()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变化 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 C.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 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地2.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3.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 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 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4.下列地区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 ) 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世纪70 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A.①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8.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据此回答9-11 题 9.(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 10.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 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 11.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考点测试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考点测试人口的空间变化 1 / 7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单选题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 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 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 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 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 2013年后该省 A. 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 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 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 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2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流入人口中 A. 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 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 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 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4. 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 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 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 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 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近年来,离开“北上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17年第二季度全网移动用户的大数据显示,“北上广”迁出的人群主要流向了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等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 A. 生活服务设施较完善 B. 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C. 城市的拥堵指数更高 D. 房地产价格较低 6. 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应当重点 A. 承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入 B. 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优惠 C. 加强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 D. 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 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 高的省市城市病最突出 B. M 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 C. M 低的省市处于高水平均衡阶段 D. M 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快 8. 以下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 A. 降低城市化速度 B. 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 C. 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 D. 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住房紧张 B. 产业升级 C. 技术人才外流 D. 本地人口大量外迁 11. 下列做法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是 A. 加快工业发展 B. 大量迁入人口 C. 利用区域外的资源 D. 进行人工降水 背篼又名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背在背上运送物品的筐状背具,适合“爬坡上坎”。“背篼军”指的是城市内大街小巷出现的一群以背篼作为劳动工具的劳动者,群体数量庞大,靠体力赚钱。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

《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迁移是指()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变化 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 C.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 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地2.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3.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 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4.下列地区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 ) 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A.①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8.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据此回答9-11题 人口迁人口迁 9(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 10.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 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 11.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与规模。 2.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3.通过活动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故事背景吸引学生,然后设置习题、问题培养学生认真理解概念与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用问题提问方式与启发式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并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与学生合作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图片隐含的历史背景,培养关注细节、理论联系实际、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黑色的三角贸易,如:巴西的混血人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规模;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各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影视图片,承上启下

【投影】播放图片 教师:在讲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同学们瞧一些图片,相信大部分您们都瞧过这些电视剧,没瞧过的也应该听过一些吧,您们知道这些电视剧的真实历史背景不? 【播放下一张ppt】 学生:有或没有(各执一词)。不知道 教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比较大的移民潮,分别就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走西口就是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闯关东,就是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与定居的过程。 下南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与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主要移居到东南亚。 那么什么就是人口迁移呢?下面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学习。 【走到屏幕前指着ppt,3个移民潮的走向】 讲授新课──习题结合,巩固知识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投影】概念、习题 教师: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还有一部分就是人口的迁移。这节课我们学的就就是人口的迁移。那么什么就是人口迁移呢?要满足3个点,一就是空间移动,二就是居住地变更,就像刚刚我们讲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最后一点就就是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通常1年以上。同学们应该都理解这个概念了吧? 理解了概念,下面我们来瞧几道题。瞧哪种就是属于人口迁移? 1、甲去上海参观世博园;(不属于的话就是属于什么呢人口流动。主要跟人口迁移的区别) 2、丙去上海交大读书; 3、低地岛国图瓦卢举国迁至新西兰; 4、美国东北部老年人迁往南部阳光地带; 学生:思考问题,都能回答出来。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挺好的。 小结:人口迁移概念包括三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分如下: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docx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 一、单选题 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 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下图为“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2)题。 比上年增氏35.8% 流向西部地区流向中部地区I I 流向东部地区比上年下降8.9% 1.关于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英原因,正确的是()。 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 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的比例最低 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 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 2.缓解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 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 D.降低生活水平以减少生活成本 下表是“2000年屮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读表完成第(1)?(2)题。 3.表中显示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问特征是()。 A.城市到农村 B.城市到城市 C.中西部到沿海 D.农村到农村 4?表格中人口跨省空间流动的原因主要是()。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资源条件 D.自然灾害

5.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③在迁出地, 对坏境造成巨大压力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坏境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 关于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到发展屮国家为主 C.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 D.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 7. 关于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B. 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自然增减的结果 C. 就世界而言,人口迁移不能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 D. 就某一地区而言,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相当的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 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年龄 ?0 60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 abc B. acd C. abd D. bed 9?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 a B. b C. c D. d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屮间障碍因素。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年龄 ?0 60 20 II 6 4 2 0 2 4 6 列(勒 女 年龄 80 60 40 20 0 4 6 女 6 4 2 0 男 M b 4 2 0 2 4 6 刃 M 女 男(%) 女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doc

第16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2019·四川德阳一诊)下图为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统计(单位:万人)。据此完成1~2题。 1.与中、西部地区比较,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总量较少,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 ) A.发展水平高B.人口总量少 C.老龄化严重D.人口容量大 答案 A 解析农民工外出务工一般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因而外出农民工总量少,故A项正确。 2.中、西部地区同为外出农民工主要源地,但外出农民工的构成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数量B.经济发展水平 C.矿产资源D.与东部距离 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中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明显多于省内流动人口,西部地区跨省流动和省内流动人口差异很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主要迁往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距东部地区远,这是造成跨省流动农民工人口少于中部地区的原因,故D项正确。 (2019·河北邢台上学期四模)人口净迁移率=(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读2005~2010年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港澳台资料暂缺)人口净迁移率(%)统计表,完成3~5题。 人口净迁移率省级行政区 <-5.0 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

A.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数量较少 B.整体人口净迁移率相对均衡 C.中西部省区劳动力流失严重 D.新疆人口净迁移率零增长 答案 C 解析表中数据为人口净迁移率,不能反映人口迁移数量,排除A项;人口净迁移率不均衡,B项错误;大部分中西部省区人口净迁移率小于0,说明中西部省区劳动力流失严重,C项正确;新疆人口净迁移率较大,D项错误。 4.造成2005~2010年我国人口净迁移率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区域( ) A.气候的舒适度差异B.经济发展不平衡 C.社会风俗习惯差异D.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答案 B 解析读表可知,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区)人口净迁移率大于0,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区)人口净迁移率普遍小于0,说明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迁向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 5.2005~2010年京、津、沪、浙、粤五省市净迁移率较高,对该五省市的影响是( ) A.改善生态环境质量B.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 C.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压力D.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答案 D 解析读表可知,这五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大于0,人口为净迁入。受人口迁入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加剧城市住房紧张局面,加大城市交通压力,A、B、C三项错误;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D项正确。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人口空心化”,也使农村耕地低效益趋势越来越突出。为提高农业收益,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耕地流转。据此完成6~8题。 6.上述材料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最科学的表述是( ) A.男性比例降低B.女性比例降低

(完整版)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 D.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2、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 A.导农业生产的发展 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C. 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3、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 A.人口素质 B.人口增长状况 C.人口数量 D.人口发展状况 4.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5.下列因素中,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有( ) ①人口的消费水平②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③社会政治制度④婚姻、生育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 A.比现在小得多 B.比现在大得多 C.与现在相当 D.无法比较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8.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 的权利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0.图示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 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1-12题: 11.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12.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任其发展,顺乎自然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13-14题: 1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14.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15.日本、荷兰等国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自然灾害少 C.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读“木桶效应图”,回答16~17题。 16. 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B.10 000 C.6 000 D.4 500 17.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D.内蒙古——水资源 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