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特点与写作

对联的特点与写作
对联的特点与写作

对联的特点与写作

对联,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子,又叫联语,联句。有题刻在壁柱上的,也有仅传于书本和口头的。对联是我国的特产。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雅俗共赏,是体制短小、文字精练的一种文学形式。可谓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但由于许多原因,同今人大多对于格律诗不求甚解一样,对于对联也一知半解。笔者大约职业病之故,于是忍不住说点儿闲话,以求教于方家。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刘勰的在讲对偶的《文心雕龙·丽辞》里提出“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刘知几的《史通·叙事篇》说要:“编字不织,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对联是单独使用的对仗句,其特点就表现在上下两句之间。

一、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

对联常见的上下各一句,字数可四、三、二字,也可五、六、七字。三句以上,而每句字数较多,可称长联。对联不论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是相等的,这是对联的起码要求。如果不是故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无一例外。笔者近年来在不少单位大门上看到把一句话分写在大门两边,字数相差两三个,说是对联,真是笑煞人。而且,对联的每一联内容、上下联之间、尤其是其中对应的地方,不用重复的字。

二、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

对联的出句与对句不是孤立的,在内容上相联、相关,语意连贯。只有语意连贯,才能浑成一体。有的对联,有明显的拼凑痕迹,甚至同一联的字也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读起来费解,就是在这上头出了毛病。上下联内容相关又有正对、反对、串对之分。

正对,指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联》(佚名):

照耀千秋,念当时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评包公,评得热情,评得冷静,颂而不媚,文字平稳,无耸人听闻之笔,却传达出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

反对,指上下联在内容上一正一反,相互映衬。如《岳坟前铁槛对联》(清·松江女史):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通过“青山有幸”与“白铁无辜”,“忠骨”与“佞臣”的对照、比拟,表达出忠贞的爱国英雄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而奸佞小人永远受到人民的唾骂的真理。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一种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如下面这副相传为清书法家何绍基写的对联:

东安寺死个和尚;

西竺国添一如来。

“西竺国”是佛教发祥地,“如来”是佛祖的名称,“和尚”变成为佛祖,正是达到了出家人最高的理想境界。

假若对联上下联不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各说各的就叫“对开”,此乃作对联一忌。例如:江山壮丽;

桃李芬芳。

此联出句写江山雄伟壮丽,对句则写春景或是写老师培养了很多学生,两联意思脱节。

但是,对联上下两联如果意思完全相同,就叫“合掌”。“合掌”为诗词所忌讳,也为对联所忌讳。即使只有部分同义也不好,因为一副对联,本来字就较少,若有一部分是同义的,内容就贫乏了。如:

云泽清光满;

洞庭月色深。

此联中“云泽”即“洞庭”的古称,“清光”也是指月色,“满”和“深”都表示月光就足。上下联意思完全一样,是副典型的合掌联。

三、出句与对句彼此对仗

这里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词类相当。即上下联相应部分须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等。对联中的词类是按照古人的认识划分的,可分为九类:名词、动词、形容词、颜色词、方位词、数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还可以分小类,如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更可细分为天文类、时令类、地理类、历史类、文学类等。动词中不及物动词,常与形容词相对。“之”、“其”等代词归入虚词。联绵词对联绵词。对联中工对要求词类对应工整,须分小类相对,以《声律启蒙》中一节为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睛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

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对联中的宽对只要求词类大类相同,不必分小类。

二是结构相应。即联合式对联合式,偏正式对偏正式,支配式对支配式,补充式对补充式,陈述式对陈述式等。

三是上下联的节奏(即句式)要一致。上联在何处稍作停顿,下联也应在相应位置稍作停顿,如上联是“四──三”,下联也要“四──三”。

举明人解缙的一副名联为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但是,若再深一层看,“芦苇”是个联合结构,“竹笋”却是个偏正结构,对得也还不十分严格。不过,上下两联能对到这个程度,已很好了。从结构上看,上联是陈述式,下联同样是陈述式。上联主语部分“墙上芦苇”是包含一个方位结构“墙上”的偏正式,下联主语部分“山间竹笋”也是包含一个方位结构“山间”的偏正式。上联谓语部分“头重脚轻根底浅”是由三个陈述式“头重”、“脚轻”、“根底浅”组成的联合式,下联谓语部分“嘴尖皮厚腹中空”照样是由三个陈述式“嘴尖”、“皮厚”、“腹中空”组成的联合式。从节奏上看,上联是“四──二──二──三”式,下联也是“四──二──二──三”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出句与对句对仗工稳的,叫工对;稍有出格的,叫宽对。有时,工对还讲究自对与借对。所谓自对,是指同一联内的词语彼此相对,如“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句中自对,加之上下相对,自然就工整不过了。所谓借对,是指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语相对。

四、出句和对句平仄对立

平仄,是律师方面的术语,对联是讲究平仄的。“平”是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在普通话里,由于没有入声,吴方言、粤方言等保存入声,古汉语的一些入声字(约200多字)在普通话里已变为平声,因此,平仄不能简单地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区别。如“黑”在普通话里读第一声,但它本是一个入声字,论平仄就不能视为平声而应归入仄声。平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每一联中各字之间平仄的安排应是有规则地交替,不能连续几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一般地说常常两个音节一转换;二是指上下联之间,对应位置上的音节,应该平仄相对。这样吟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语流流畅,和谐悦耳。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对平仄的要求,没有对对仗的要求严,逢单的字常可平可仄。但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一定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定得用平声。这已成了一种定例。例如:《安徽安庆大观楼联》: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中字外有边框的可平可仄,对联的平仄多采用律句的平仄格式,不仅是五言、七言律句,也包括合乎律句平仄格式的三言、四言、六言句。此例第一句是五字句,第二句去掉第一个领字,就是一个四字句,第三句是七字句。总的说来,一句之内平仄相谐,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五、关于对联的领词

领词在对联中用得十分广泛。领词往往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领词有一个字的,两个字的,还有三个字的。如:《江西滕王阁题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其中“看”、“问”是两个领词,领起两个四字句。又看一个二字领词的例子,《成都望江楼吟诗楼下石刻联》:

古今来不少美人,问他瘦燕肥环,几个红颜成薄幸;

天地间尽多韵事,对此名笺旨酒,半江明月放高歌。

其中“问他”、“对此”为两个字的领词。再看三个字的领词《成都望江楼濯锦楼联》:杖策喜重来,看风涛滚滚,流不尽云影波光,天外更昂头,岂徒览南浦清江,西山白雪;

临轩空四顾,怅古今茫茫,历多少佳人才子,蜀中堪屈指,复何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其中“岂徒览”、“复何数”是三个字的领词,领起两个四字句。“看”、“怅”是一个字的领词。

常见的领词如下:

一字的:正、看、问、怅、爱、怕、想、料、算、待、凭、嗟、念、将、奈、对、叹、数、似、更、况、怎、若、方、已、应、尽、早、莫、渐、对、须,等等。

二字的:看他、对此、休说、那堪、问他、看来、何须、何况、况是、未省、只是、无怪、何必、将次,等等。

三字的:倒不如、消受得、最堪怜、只赢得、最无端、更能消、又却是、再休提、便怎的、复何数、岂徒览、讵怎料、莫辜负,等等。

对联的写作

对联的写作方式有三。

一为集句。集诗词文赋中的句子为联。如: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上联为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原句。下联“地犹邹氏邑”,为唐玄宗《邹国》一诗原句;“万方多难此登临”,为杜甫《登楼》一诗原句。再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集李贺、石曼卿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集王维、李白句)

云山起翰墨;

星斗焕文章。(集王琚、杜甫句)

二为脱化。将有关诗词、文章、格言等,按新意略加改造,再作对联。例: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相识倍相思。

此乃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略加改造而成的。又如“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一联,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三为创作。对联的创作,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写作对联,要有针对性,善写“眼睛”。所谓“眼睛”,是指万事万物的特征。比如对象是一尊弥勒佛塑像,就要抓住弥勒佛大肚子、笑呵呵这两个特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若对象是楼阁亭馆,就得从其历史状况、地理环境及其特异之处等方面进行考虑。孙髯所题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就是典范之作。若要作喜联、寿联、挽联之类,就要洞悉对象的生平事迹和为人。

写作对联,要力求创新,出语不凡。文贵乎奇,构思立意不落俗套,遣词造句摈弃古旧平易,追求新颖奇崛。杜甫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主张“唯陈言之务去”,都是提倡创新的。亚里士多德曾从审美趣味上指出:“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打动。”对联写作与文章写作一样,要做到: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用别人未切入过的角度,未用过的话语去写。如同是题杜甫草堂:“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与“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两副对联立意、角度大不相同。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感兴绝不一样。

写作对联,要紧贴时代,反映时代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就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早就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等论断。

写作对联,要体现对联特点,遵守对联规则。这一点极为重要,否则,对联精美至极的话语审美熵值就荡然无存。可是,近些年来,对联的特点普遍被忽略了,就像写格律诗,消解了律诗、绝句、词、曲的音节、平仄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的严格规定,以至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些所谓的“对联”,仅求字数相等,更重要的对仗、平仄等,一概不加讲究,没有半点艺术性,纯属标语口号而已。

对联的艺术技巧,有双拟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回文对、嵌字、串组、谐音、切意、阙如、两兼、拆拼、顶针、同异、用典、反复、互文、歇后、隐喻、譬比、同韵叠字、

同偏旁部首叠字、翻新等等手法。

对联可用文言写,也可用白话写。但白话作对并不比文言容易。蔡东藩先生说过:“白话属对,较文言尤难。但吾所见之白话对联,徒为白话文,而无对联之规律。”方树梅在《滇联丛录序》里说:“得一佳联,执笔凝思,往往有较成一五七言绝尤难,非个中人不能说其甘苦也。”实乃经验之谈。

注:本文参考余德泉《对联渊源概说》一文及《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五章·对联》写成,在此一并致谢。

附:历代传单对求偶

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森森”有六个“木”,后六个字偏旁亦有六个“木”,要求续联同格。)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拼拆对,两个“夕”字拼成“多”,要求下联同此式。)

吾同子吃梧桐子;(前三字与后三字读音一样,且“吾同”加偏旁“木”得“梧桐”,要求下联同此格。)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王安石难苏东坡对联。写对联那年,恰好年头年尾有两个“立春”,又闰八月。苏东坡未对出。)

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前一“救火车”是专有名词,后一“救火车”为支配式。)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回文对,正读倒读均同是一联,且“自来水”为专有名词,要求下联同式)

麦浪无鱼,杨柳空垂下钓;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异字近音对,“西湖”、“锡壶”、“惜乎”近音,迭用而有绕口令之趣。)

冰比冰水冰。(金庸或古龙所出,无人能对之。)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我从接触对联、了解对联,到爱好对联乃至创作对联,已经有若干年月了,最近出于求精的考虑,借了甚至买了对联方面的书籍,先把梳理总结的有关对联最核心的部分,即“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归结如下,以作为对联爱好者借鉴之用。 我把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联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联的要求。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对偶,此外它还具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艺术 对联是只有中华民族,确切的讲,只有汉语语言才有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语言所没有的。 这种独特性又源于两点,一是形式上的民俗,即挂桃符过春节:二是本质上的汉语,即汉字是不同世界上其他各国各族的文字,是方块字,具有象形会意等特征,每个字能单独成立,且多数字只有一个音节,代表一种意思;这种特性,为对联能够形成方正、整齐、清楚、成双成对的对偶字数、章节、句式、声调、内容提供了条件,举本人拙作为例:碧天新月穿云出, 沧海征帆破浪来。 父望如天,期望儿孙揽日月; 母恩似海,施恩血脉泽乾坤。 喜相逢,把酒擎杯,应谢明月清风解人意; 兴感慨,登高望远,还劳浮云飞雁寄我情。 再举前贤名作为例 三间东到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弟忠信礼义廉。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奈何之运,缺憾还诸天地,是破格完人。 由于对联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群众中,因此对联既是文坛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他还会长久流传发展下去。

关于对联的特点及分类

关于对联的特点及分类 导语: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面是关于对联的特点及分类介绍。欢迎阅读! 对联又叫对对子,是一种文人游戏,一般是仄起平收,其中蕴含了中国儒家文人特有的修养底蕴,也体现着中国家庭教育中独特的家风传承仪式感。 对联一般张贴于门楹双侧,立规迎客处。凡居室必有门,而进门前须要注意探路,其一门头堂号,以防误入;其二门槛高低,以防绊倒;其三门联门侧,也就是这里要说的对联。 对联的平仄一般是仄出平收。上联仄尾联贴于左门侧,按照中式古典建筑之坐北朝南,取其东主之意,为主之持重待客之道;下联平尾联贴于右门侧,取其西宾之意,为客尊之扶轻之礼。 而对对子游戏中,上联习题主出联,一般习题主出习题已有下联联意暗许,而在选韵时会选择相对韵窄的仄韵收尾,给对联之人留有余韵空间,希望联客把更多的才情表现在联意生花上;而联客一般也会领君之情,联君之意,以平韵相对,平仄相衬,从而惺惺相惜。君子以德相交,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底蕴修养。 【对联特点】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构造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到达

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对联的要求】 【分类】 对联的品种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到达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互相衔接,但又

对联特点有哪些

对联特点有哪些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对联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整齐划一。除非是为了达到一种特殊含义有意设计出来的效果。比如有这么一幅名联: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个联上下字数不等,对仗也不工整,但却是一个名联。原来在民国年间袁世凯死了后,全国人民互相传告。四川的一个文人声称要去北京送挽联,大家打开他写的楹联一看都乐了,有人对他说“上联袁世凯这三个字,怎么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这四个字呢?”,这位文人说:“你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特殊的设计特殊的利用,自然是一个谐趣和特效。但如果大家都这么特殊地上下句不一致地写对联,那就没这效果可言了。 所以,对联的第一条规矩就是上下句在字数及断句上要一致。这一点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仍然要说,因为这是对联体现对称特点的最基本的条件。至于联的字数,则没有限制。常用的楹联,一般是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左右,很少超过三十个字。上下句的断句必须一致,其节奏不能错乱。比如七言联,上句是节奏点是二二二一,那么下句的节

奏点也必须是二二二一。 也就是说上句和下句的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形容词对应形容词、数量词对应数量词、副词对应副词。这样相对应的词在上下句中的位置要一样。比如这个对联:隔帘闻细韵---上联句 动名动形名---上句词性 铺纸赋新词---下联句 动名动形名---下句词性 这个主要是指上下联的字韵平仄要相对,上联是仄声字,下联对应的就该用平声字,反之亦然。上联的句脚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句脚必须是平声字。这一条也是楹联最基本的要求。关于句中字平仄对应分布的规律,后期会进一步详细说明的。 通过上述几条,我们可以看出,楹联最大的特征有两个,一个特点是要高度体现“对称”性,上下句的字数、声韵、节奏、词性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一种对称,就是体现对联之“对”的特点。另一特征是关联,上下句的内容必须要有关联,体现对联之“联”的特点。 完美的体现这两点,才可称其为---对联。

对联的形式特点

就本质而言,对联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认识这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掌握好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非常重要。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故平仄的交替安排,往往可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梧桐树群与月之故乡群的朋友们都正在习作对联,为提高大家的写作技巧与兴趣受梧桐树管理员丽丽与冰心的委托,找简凡老师为我们进行一次基础知识辅导讲课。简凡(村落草民)老师在百忙中为我们查找有关资料,并从对联的基本知识入手深入浅出地编写了这份教材。望有兴趣的朋友转载并学习,在今后的对联写作中能有所帮助。老牛已代大家对简凡老师的辛苦及对我们的支持表示了真诚的感谢了!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简凡) 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与谐:传统习惯就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就是名

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 从内容广泛来分类 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 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 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 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 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 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 修身处世。例: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三、对联的形式: 1、正对:就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就是并列关

对联写作技巧(一)

对联写作技巧 对联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 如果全部介绍的话,应有1000 页书以上的内容,这里仅作简单介绍。针对每个人来说,常用的写作方法只有几种或10 几种,当然也有更多的。初学阶段,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今后联艺提高了,眼界扩大了,相信朋友们会逐渐掌握更多对联写作方法。 一、遣词技巧 1、比喻法 比喻法,运用此一事物或情景,来比喻另外一事物或情景,使人有个鲜明的印象,从而产生联想。如: 勤是摇钱树; 俭为聚宝盆。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以上都是比喻。 2、比拟法 对联中,把事物当作人,或以人拟物,以一物拟另一物,就叫比拟。如,

1964 年陈毅元帅挽“四?八”烈士联:浓雾阴沉征订道;大星陨落黑茶山。黑旧韵,发音赫he。 联中不直接说主体---- 因飞机失事在黑茶山,王若飞、叶挺等烈士遇难,联 语中把他们比拟为“大星”,他们遇难比拟为“大星陨落”。联语充满敬爱之情。 3、夸张法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声驱千骑疾; 气卷万山来。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看看锅里煮乾坤尤其夸张。 4、衬托法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淅江绍兴上虞虞姬庙联) 5、对比法对比法,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是某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 起 来写。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1 革命者忠心赤胆,死而犹生。

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的形式特点 就本质而言, 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认识这 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 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 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 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 用。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 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 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 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 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当 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 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幽。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 朝。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 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臵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

【书法家必备】适合书写的对联,都在这了

【书法家必备】适合书写的对联,都在这了

写人

对联的写作

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学校名称:哈萨克斯坦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神戸市外国語大学所在位置:日本,学校设置类型:创建时间:1946年学历:本科研究生学校性质:学生人数:2312人院校地址: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

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瓶装和罐装啤酒销量大增,但散装啤酒仍然深受群众的喜爱。过去,我公司用塑料桶装运啤酒,冬天经常冻结,夏天又易变质,去年由此造成的损失高达万元。为此,我公司拟购买一辆XH型啤酒恒温罐车。该车价格为45万元,此笔款项拟从公司的更新改造资金中予以解决。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那么究竟留学推荐信中个人缺点应该如何处理呢?推荐信写作过程中,有两点特别提醒。第推荐信的基调。推荐信通常是由老师评价学生,所以这样的评价要内敛,不要张扬;要客观,不要激进。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例1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

关于谐音特点的对联

关于谐音特点的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谐音特点的对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 二 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 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常 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闵子骞”,“白牛”谐“伯牛”,“白公骑”谐“百公琦”,“公冶潮谐“公冶长” 三 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明上海知县郑洛书、华亭知县聂豹戏对。“落书”谐“洛书”,“孽报”谐“聂豹”

四 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 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五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六 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 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暑”谐“鼠”,“风”谐“蜂” 七 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 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兵部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 八 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 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

赵九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八 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 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 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无履”谐“无礼”,“不钟”谐“不忠” 九 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 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 文征明对徐祯卿。“假岛”谐“贾岛”,“斑彪”谐“班彪” 十 雨打儒冠,好似盛油木杓; 雪飘僧顶,犹如舂粉擂槌。 尤秀才对雷和尚。“油”谐“尤”,“擂”谐“雷” 十一 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 刀砍斧劈,是总督也要拔根。 光棍对知县。“督”谐“蔸” 十二 莲败荷残,落叶归根成老媪; 谷成禾熟,吹糠去壳做新娘。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对联的分类及特点介绍

对联的分类及特点介绍 一、按用途分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二、按字数分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 三、按技巧分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四、按位置分 1、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2、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3、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五、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六、按艺术特点分 1、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2、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3、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4、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5、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6、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7、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8、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9、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VIP专享]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 即故意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如: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3)【夸张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 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4)【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5)【对比法】:…… 如: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6)【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联)

7)【正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即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上下互补,突出摩天岭的高峻 水以长流方及远, 山因积石始成高。 ——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 8)【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而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 间,对仗就宽些。 9)【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 长沙岳麓山联: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

对联的格式特征

对联的格式特征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2)跳步答题: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假定某些结论是正确的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或从结论出发,看使结论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如果方向正确,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如果时间不允许,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今年仍是网上阅卷,望广大考生规范答题,减少隐形失分。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

最绝美的对联欣赏

对联 上联: 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 下联: 炉寒火尽,须把一马牢栓 上联: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下联: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 次,今天一定要中。” 上联: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下联: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上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下联: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李时珍戏昏官的药方: 柏子仁二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 胡三钱,益智仁二钱,附子三钱,八角 三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参三 钱,山药二钱。” 上联: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下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 醉爱羲之迹”, “狂吟…白也?诗”。

风吹马尾千条线”, “日照龙鳞万点金”。 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寨内将军”。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鹦鹉能言难似凤。” 蜘蛛虽巧不如蚕。”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天下第一联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稻香,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八年级语文专题训练:对联

一. 教学内容: 暑假专题:对联 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对联的起源、及特点。 2、会赏析对联,明白对联的写作技巧。 3、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对联专题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它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按照字音平仄相对、字义虚实相当、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语句构成,表达相反、相关或相近的意思。它分上联和下联。 它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里有思想、有情趣、有艺术。欣赏对联有益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是对联的萌芽。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五代时,《茅亭客话》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据说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就是对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之设始自明太祖朱元璋,《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予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对楹联结构的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南怀瑾先生更是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 三、对联的主要种类: 1、春联:春节期间贴于门上的对联。 例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2、节日联: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 例如: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元宵节联)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联)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3、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 例如:荷开并蒂,芍结双花。箫管并举,凤凰来仪。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4、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 例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甲子重新新甲子,春秋几度度春秋。(60岁) 5、勉联: 1

对联的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对联有什么特点?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如常见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1925 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二、讲究对仗工整;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四三句式,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是二四句式,即三、讲究平仄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生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 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叫反对。其他回答共3 条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二)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