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许可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⑴了解硫、氮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⑵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掌握SO2、H2SO4、NO X 、氨及铵盐、HNO3等物质的性质及其运用,初步了解硫、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⑶初步了解硫酸、氮肥的工业生产过程。

⑷掌握一定的运用于实际的化学计算技能。

2、过程方法

⑴通过实验、查阅、讨论、探究方法等实现上述知识技能目标。

⑵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搜索、自学;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合作、交流。

⑶学会用化学规律(质量守衡定律、复分解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等)来学习和整理硫、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⑷在充实“学习档案袋”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认识硫、氮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⑵通过防治酸雨和环境污染的学习和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形成牢固的“可持续发展”观。

⑶通过与同学共同合作、探究学习,学会倾听、欣赏、分享,增强团队精神。

⑷通过活动,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由于新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不如原先的“教学大纲”那样对各知识点有明确的要求,而本单元又是将化学1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2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部分内容按照化学知识体系构建而成,教学要求大多是“了解”、“认识”、“体会”,因而在教学中决不能按原教学要求实施教学。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注意修订前为“硫及其化合物的‘功’与‘过’”)。主要是结合“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原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与防治”)讨论酸雨的形成、危害、防治;“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原为“硫酸和硫酸盐”)粗略介绍了硫酸工业制备及简单介绍了浓硫酸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为边复习、边整理、边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知识。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原为“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了解氮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危害与防治;“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简单介绍合成氨、氨及其铵盐的性质应用;“硝酸的性质”(原无此标题)简单介绍硝酸的性质和粗略介绍硝酸工业制法。

本专题知识结构为:

本单元教材有如下特点:

1、主题性:从上述知识结构网络图可知:本单元是大主题(可持续发展)下再分两次主题(“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和“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次主题下再分小主题。主题教学是新高中课程的一大特点,既是为模块的整体教学服务,更便于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教学形式组织有效教学,关键是便于促进学生快速形成知识网络,可谓“强化主干、删除支节”,因而许多知识点只要点到为止,不必深究,更不能无限拓展。

2、真实性: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等方面拓展、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或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问

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氮肥的生产和使用”,都是紧扣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和现实世界,来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学习化学知识。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硝酸的性质”也是通过实验来探讨和学习化学知识。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增长了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不能使化学知识成为空洞的、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纯理论、纯技能,要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意义,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过程性:新课程强调“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建构新知识的活动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本教材中以“你知道吗?”、“观察与思考”、“调查研究”、“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整理与归纳”、“拓展视野”等学习活动形式组织展开教材内容,也即是关注的是如何学,而不是如何教。这一点与以往的教材编排有极大的不同。因而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是平等的首席。只有展开学习过程,学生才能从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规划、实施、评价、反思和调控;才能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和搜索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当然如何组织教学、展开活动,值得每位教师探索实践,尤其是时间问题如何控制。

4、发展性: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材本身就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引领下组编教材,是对学生很好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即在化学学习的同时注意大教育观,较好地处理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教材既根据课程标准控制化学知识的学习难度,但也留下一定拓展空间,在保证全体学生能学习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让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对课后作业教材都是采用“练习与实践”的提法,所以教师既可以布置化学习题,也可以布置实践活动,决不能一味追求化学知识技能的“题海战”,也不能只完成课本上的几个习题。

可以说上述的“主题性、真实性、过程性”都是为“发展性”服务的。这里要解决一个评价问题,学生得到了什么?今后高考怎么办?传统观念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纯化学知

识、纯化学技能,这样教学下的学生必然是奇形发展、不可持续发展,这早已被证实。要认识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含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及应用。

三、教学策略

1、整体性原则:本专题标题为“硫、氮和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要在“可持续发展观”统摄指导学生进行硫、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尽管教材修订后便于课时的划分和教学,但应始终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如第1课时,可通过围绕酸雨的形成(SO2的产生、溶解及氧化)、危害(酸性氧化物及对应的酸的通性)、防治(运用通性、SO2和对应的检测)来组织教学,要注意内容的内在连续性;第4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可仿照展开教学。

2、自主性原则:新课程的实施关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新高中课程改革与几乎与小学、初中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仅靠前三单元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循序渐进,但决不能因此放弃自主性学习。尤其不能因教学时间紧张,采用满堂灌的传统讲授式、注入式教学方式。恰恰因时间紧,采用自主学习可提高教学效率。在编写学案时,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问题引导、网站搜索,让学生填写“问题记录单”,如“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设计如下:

学习问题记录单(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在教学中还可让学生自己建构“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网络图,并进行评判,从而建构符合学生自身学习运用习惯的知识结构。(值得一提的是,“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课决不能完全当新课来教学,是边复习、边整理、边学习的过程)。同理,本单元复习可应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自主学习可以分成自主、主动、创造三个层面,通过学生自学,主动建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主动探索未知问题的解决,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未必会直接得到问题的答案,但这种亲历性、开放性,却能使学生产生联想、直觉、顿悟和创造,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判断评价能力等。

3、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包含多层含意,如多元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化学内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理论、计算、实验等)的协调、不同基础学生的协调等,此处着重讨论不同基础学生的协调。

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实现每个个体的最优化学习是教学设计的一在难点。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以往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强调教学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不够。由于实行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跨年级自由选课,在同一模块课程学习中学生可能来自不同年级,即使来自同一年级,学生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而学生的差异将更加显著。如何在教学中协调、关注和解决此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一.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明确(自主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不应有任何歧视,应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划。因而化学教学应着重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第二.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明确(自主确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事实上,本单元从知识和技能层面上与传统的教材要求相差较大,决不能为了将来的高考,从学科本位出发,无限制地提高教学要求。允许学生在保证全班教学正常进行下,对部分教学内容有差异地接受。对已出现对基础知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关心,设法保证他们对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

握。对哪些对化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要充分满足他们的要求,提供一定的知识背景和技能、方法指导。可提供多种要求的作业,让不同水平学生自主选择。

第三.在教学中可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这是解决差异性教学的最佳形式。如组织学生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赛书写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以“优”带“差”;如采用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形式,“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第四.实行分类评价和学习矫正,让每个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4、情景性原则:探究源于生活情景中的真实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就具有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视野比初中学生更为开阔,他们更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问题和自然界真实的问题。因而,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化学实验、直观性教具、各种图表等),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其中,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鲜明特点。如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学时,除悬挂“硫酸制备流程图”外,可再设计演示实验“硫酸的制备”或用多媒体展示工业制备硫酸的过程;在讨论浓硫酸性质时,除做课本的演示实验外,还可补充一些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的实验,最好是采用边教边实验的探究学习形式,“做中学、学中做”,可提高学习注意力和效率。在帮助学生建立“资料卡”时,教师可预先做一些硫酸盐晶体标本(也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自己做)。第6课时“硝酸的性质”也可采用上述方式。

教学策略中还有许多原则性问题,如基础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精简教学的原则、最优化原则、生成性原则、情感性原则等,事实上上述各原则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运用。总之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实施教学中要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采用多元的学习活动——探究性教学、体验性教学、交往性教学和综合活动性教学。

四、课时安排

本专题可安排7课时。

第1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第2课时: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第3课时: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第4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第5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第6课时:硝酸的性质

第7课时:专题复习

5大自然的语言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

5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初中语文_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寄语】梭洛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课标分析: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如在第1、2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本文就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说明文。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说明文。对于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而文章正式考虑到这一点,并采用了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易于接受。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运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知识介绍的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用运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实力变得生动形象。枯燥的说明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课,通过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展开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并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浙教版三上 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全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能力: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电流和电路(篇)(Word版 含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篇)(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易错压轴题(难) 1.小敏和小英通过实验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她们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 (1)当小敏用开关“试触”时,发现电流表A1无示数、电流表A2的指针快速右偏,两灯均不发光.由此可知,她们连接的电路发生了________故障;若闭合开关S,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2)小英只改接了电路中的一根导线,电路便连接正确了,请你在图中画出她的改法.(在错接的导线上画×,然后画出正确的接线) (___________) (3)她们利用改正后的电路进行实验:闭合开关S后,读出两块电流表的示数,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答案】短路电流表A2被烧坏在并联电路中, 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电流表A1无示数、电流表A2的指针快速右偏,两灯均不发光,由此可知电路发生了短路故障,若闭合开关S,由于电路发生短路,电路中电流过大,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电流表A2被烧坏. (2)改正电路如图: (3)利用改正后的电路进行实验,闭合开关S后,读出两块电流表的示数,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 【点睛】

电路中发生短路的危害,可能烧毁电流表或电源,为避免短路发生,可采用试触法.2.小明利用铅笔芯和鳄鱼夹制作了简易调光灯,装置如图甲所示. (1)甲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改正后,闭合开关,改变鳄鱼夹M、N之间距离,发现灯泡亮度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说明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有关. (2)小明用一个LED灯替换铅笔芯,与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如图乙).闭合开关 S1,发现LED灯亮而小灯泡L不亮.针对这种现象,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小灯泡L处发生短路 猜想二:LED灯电阻很大导致电路电流很小 为了验证猜想,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一根导线并联在图乙电路中LED灯的两端,此时LED灯,小灯泡L (填“亮”或“不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猜想一是错误的. 实验二: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按图丙所示的电路对LED灯的电阻进行测量.闭合开关依次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获得多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电压(伏)电流(毫安)电阻(欧)11.412116.7 21.614114.3 31.816112.5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三、正课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

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讨论并归纳;(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7)到处呈现一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报告

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九单元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容之一,也是学生训练语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加强儿童诗歌教学,对小学生语言、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熏和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适合他们反复朗读和吟诵的诗歌,它的美与情趣给予儿童别样的感受。在诗心与童心的互渗中,诗人把故事和真诚织进优美的诗句中,用心灵和孩子们歌唱交流,为他们创建了充满想象和真情的乐园。正如金波先生所说:“诗歌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著名文学评论家樊发稼也充分肯定了诗歌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他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毫不夸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诗歌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从目前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的教材来看,尤为重视诗歌的作用。从每册课本上看,都有为数不少的诗歌作为文选入。以三年级为例,共有六个单元将诗歌当做精读课文出现并要求会背,分别是《礼物》《小小的书橱》《天外来客—陨石》《最美的花束》《大自然的语言》和《信》。

《大自然的语言》这首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以及“三叶虫”推测地质。同时诗歌又可以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描写“三叶虫”这个小节对于学生而言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这表明不仅仅要局限于“看”,而是调动各种感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有所“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长文短讲)。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白板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更好地互动。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并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这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突出整体性、综合性,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 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这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如11课《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案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 2、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源外边电流方向: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要点诠释: 1、在理解电流的形成时,要知道,电荷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也就是说,正电荷的定向移动,能形成电流。负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能形成电流。“定向”是指电荷必须沿一定的方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如果电荷的移动是杂乱无章地向各个方向移动,此时,电荷虽在移动,但是却不能形成电流。 2、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按照电流方向的定义,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在金属导体中主要是自由电子(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因此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正、负离子的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二、电路的构成: 1、电路: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组成了电流可以流过的路径——电路。 2、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1)有电源(2)闭合电路 要点诠释: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能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各种电池、发电机等。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能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灯泡、电动机、蜂鸣器等。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三、电路图 1、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 3、画电路图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电路元件的位置,使之均匀分布在电路中,元件符号不能画在电路的拐角处; (2)电路图最好画成长方形,导线要画直,拐角要画成直角; (3)最好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沿电流的方向依次画,在电路图中导线无长短之分的原则。 四、通路断路短路: 电路的三种状态: 要点诠释: 1、短路分为电源被短路和用电器被短路,电源短路如图甲所示,电流经过外加导线,而绕过了两个灯泡,两个灯泡都不亮。

小学语文_《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文字,就能读文章,读书,从而了解世界上的一些事情,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诗,看看你能读懂吗? 出示小诗,生读,谈理解:你真会读诗 2.作者从一片叶子了解了秋天来了,这就是所谓的一叶知秋啊。你看我们从一片落叶就能知道秋的信息,而这一片叶子我们就可以称为这是大自然的文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了解一些大自然的文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任务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画下来。 孩子们读书姿势很好,做到了不动笔墨不看书 出示课件:纠正字音,提示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兆范写,指导占格,学生描红,写字姿势 5.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学生交流 6.出示任务三:小组讨论,这几种文字你能读懂吗? 小组讨论,代表交流 及时板书,读课文 记得我们学过的《石头书》一文,能读懂石头书的人,能判断出那座山下有煤矿,那座山下有矿石等,石头书的学问可大着呢。

及时总结写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等 就是这样的写法,才使得大自然的文字活灵活现,以后我们写作文时要学会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 7.回顾板书,学生总结。 8.大自然丰富多彩,这样的文字也有很多很多,要想了解去了解,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交流 出示最后一段,生读,交流:观察、读书、请教 9.出示任务三: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阅读文字的眼睛,我们平时就能见到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你能读懂吗? 学生交流 10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能读懂不少大自然的文字,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带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去发现、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让大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出示作业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星座辨别方向 云朵观察气象比喻 石灰石地质变迁拟人 花岗石设问

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接近整十、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关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综合实践周长是多少、多彩的“分数条” 二、教材简析: 教科书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努力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把便教利学落到实处。 穿插安排口算估算和笔算,使各种计算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支持。 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适当整合,凸显乘、除法运算的基本原则。 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相机安排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 以周长的基本含义为主线,安排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教学。 在编写方面力求为学生提供现实生动的学习素材,提供清晰的,便于操作的活动线索,提供丰富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数学问题,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开展数学学习。同时,也十分重视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的思路和合适的空间,以利于教师在深入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教材编写有如下特点:精心设计知识展开的基本线索。努力启迪不同层次的数学思考。务实安排多样的数学练习。突出体现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联系对四则运算的已有认识及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掌握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估计和笔算。联系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学会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公开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江高二中江秋莲 教材分析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字典,自主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并分成四人小组从说明文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自学课文,并把内容用A4纸整理成讲课板书或做成手抄报,到时上讲台展示自学成果时投影出来。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及物候学的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大自然的语言》,视频展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说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

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介绍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四、提问学生: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划分文章结构,列出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内容: 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自学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每部分内容的理解。(老师在学生展示和讲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六、评价每小组的自学情况以及展示情况,并对本课内容作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用活页本搜集一些农谚(至少十条),体会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做《学习与评价》P65-P66第16课。

三上语文教材分析及进度

一、教学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三、教材分简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四、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新部编本《大自然的语言》经典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预习内容: 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学习字词。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3、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9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本课是本单元的主题课文第一篇。本课体栽是诗歌,以活泼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一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在探索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不论是什么样语文基础的孩子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而且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孩子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掌握句式相似的诗歌的背诵方法。 2、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3、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 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据此掌握背诵方法并学会仿写。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在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利用动画、文字、图片等素材,配合教师富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以读代讲法 儿童诗教学,切忌繁复的讲解和分析。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需要我们用心去读。在教学中,我有层次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真切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有个猎人叫海力布,他无意中救了一条小白蛇,谁知,这小白蛇竟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报答他的恩情,龙王送给他一颗宝石,海力布把这块宝石含在嘴里,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神奇吧?大家想拥有一颗这样的宝石吗?没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我们也将得到一颗宝石,我们的这颗宝石更神奇----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 和电路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电流和电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学科知识。 (2)连接电路,认识电路和电流,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习经历的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经历实验、类比等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科学方法、锻炼探究能力。 (2)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领悟物理学科知识的美。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流和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三、教学用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小电风扇; 2、学具:(2人一组)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二极管、小电风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夜景图片。

分析:通过夜景图片唤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情感,通过师生交流逐步引入关于电的课题《电流和电路》。 2、活动探究,新课教学 (1)活动1 让小灯泡亮起来 ①教师出示一只小灯泡,提出问题:“你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分析:连接电路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会让学生在直接体验中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探究的目的和对象,不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这是探究成功的最大阻力。因此,通过小组比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是探究成功的保证。 ②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小组互相合作。 分析: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同时及时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估,有效的评估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不仅让学生顺利形成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提倡那些先让灯亮起来的小组帮助灯没亮起来的小组,体现了合作、互助的精神。 (学生连接可能有不同的方案,如果有,针对学生的生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③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例,引导学生得出电路的组成 和各元件的作用。 分析:电路元件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电路元件的 作用学生也有一定的体验,因此本节内容稍作引导学生能 自主掌握。 ④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电流的概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钱双红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通过学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讨论、交流、感受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领略大自然的 神奇,激发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诗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 四幅图分别代表哪个 季节吗?你是怎么知 道的? 2. 是啊,大自 然真是太奇妙了,他 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告 诉我们很多的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 些呢?这节课就让我 们继续学习第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 1、观察图片,发 言。 2.齐读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 让生初步感知 “大自然的语 言”充分利用学 生熟悉的事物创 设情境,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计: 二、以读促悟, 汇报交流前置性作业: 默读课文,说说 从文中你知道了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用 画出关键词句。试着 用“大自然用, 告诉我们「” 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 懂的内容。 1.讲解“三叶虫” 化石 2.讲解“漂砾” 3.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太奇妙了,那我们怎 样做才能发现它呢? 1、小组交流 2、小组展示:小组 上台根据课文的第 二至八小节,先读 内容再说自己的理 解。再有感情地朗 读。 3、根据课文最后一 小节,回答:要多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通过 读、小组交流, 展示,明确文中 的大自然语言。 锻炼学生的理 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拓展延伸, 仿编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 真是妙不可言呀!大 自然的语言远远不止 这些,还有很多。你 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 还有哪些语言呢? 大自然的语言 无处不在,只有会观 察、爱学习、勤思考 的人才能发现。老师 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 都请到我们的课堂 上了,看课件,找自 己喜欢的一句说说你 从中知道了什么。 自由发言 读资料,说感受 学习课文的写法 语文与生活相 结合,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激发 学生观察大自 然的兴趣。 了解课文的写 法,学着仿写诗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教师配以诗文朗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彩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杨柳依依,夏荷尖尖,树树秋色,水凝成雪。大自然就像一位智者,用他独特的方式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季节的变化去品悟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活动一(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知识? 2、读完文章后,你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物候的相关知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三上语文园地八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三上语文园地八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上语文园地八之教材分析_教学案例反思_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语文园地八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夸夸我的新同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多从同学身上发现优点,真心实意地赞扬同学。多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对他人是一种鼓励,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考虑这次口语交际的教学。1.小组议一议。先在小组里说说每个同学的优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点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被夸奖的机会。说的时候,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同学的优点,避免空泛。在充分讨论后,推举一位同学在班上汇报,并商量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汇报。 2.班上说一说。班上汇报时,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避免全都是“某某同学的优点是……”这样的平铺直叙。比如,也可以先介绍同学的优点,让大家来猜一猜这位同学是谁;还可以两个同学通过上台表演的形式表现该同学的优点。 3.大家评一评。在全班汇报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让全班同学评一评,哪组同学发现别人的优点多,汇报得生动。然后,引导学生以后还要善于发现同学更多的优点,多从别人身上汲取长处。习作 本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作文,目的是在学期末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自由的表达机会。作文的内容不限,人、事、景、物、想象世界等都可以写,体裁也不限,散文、诗歌、童话等也可以。 为了避免完全放开后学生反而无所适从的情况,在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这学期都写过哪些作文,然后提问:“你还有没有最想写而没有写到的?你还想写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 本次作文要求完成习作后要修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教给学生一些修改的方法,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本次习作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后整理自己一学期的习作,比如做个目录、画个封面、写一点习作感想、给自己的作文本取一个个性化的名字。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完成这项工作。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编排了意思不一样,形式相同的形容词。一、二两组(横看)主要是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的,三、四两组主要是描写景物及其颜色的。词语的形式学生不难发现,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调动平时积累,再说一些ABB式的形容词,如“红彤彤”“水汪汪”“金灿灿”“笑嘻嘻”,并试着让学生练习说点短语或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ABB式词语的读音。课本标注的是原声调,如“澄”和“茫”,但在实际读时,要变调成一声,读“deng”“mang”。日积月累 第一项是“读读背背”,选的是《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传统的蒙学读物,本次精选的几句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教师可以对文句稍加解释,主要还是让学生背诵。对于学有余力的班级,老师还可以给出一些《三字经》,让有兴趣的学生背诵。 第二项是“读读记记”,内容主要是本册略读课文中出现过的成语。对本册略读课文中的词语做一个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成语,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成语,联系上下文大致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趣味语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练习题

第2节 电流和电路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C .灯泡亮度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 D .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2.汽车装有安全带未系提示系统,当乘客坐在副驾驶座椅上时,座椅下的开关S 1闭合,若未系安全带,则开关S 2断开,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亮起,蜂鸣器工作;若系上安全带,则开关S 2闭合,指示灯熄灭,蜂鸣器不工作。图设计的电路图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3.现代社会倡导文明出行,某班同学对十字路口人行横道的红、绿交通信号灯进行了观察,画出了如图所示的控制人行横道红、绿灯的电路图,你认为可行的是( ) 4.某品牌的微型电脑吸尘器有两个开关,开关S 1控制照明灯L 和电动机M ,开关S 2只控制吸尘电动机M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符合要求的是( ) S 1 S 2 S 1 S 2 红灯 绿灯 红灯 绿灯 红灯 绿灯 S 1 S 2 A B C D S 2 S 1 红灯 绿灯 A B C D M S 2 S 1 L M S 1 S 2 L M S 2 S 1 L M S 2 S 1 L

二、填空题 5.电荷的_____形成电流,我们把_____ 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则电流方 向与____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_____流向电源____的. 6. 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_____;(2)电路是_____. 7.用导线把____、_____、____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_____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8.如图所示是国产某品牌的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给汽车蓄电池充电时,蓄电池相当于____(选填“用电器”或“电源”);刚擦完车玻璃的干毛巾很容易吸附灰尘,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相互排斥,这说明干毛巾带_____电. 9.在19世纪初,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规定正电荷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发光二极管判断电流的方向,是因为发光二极管具有。 10.人们将信息、能源和材料并列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材料是能源和信息的基础。例如锗、硅这类材料在电子产品中有极其重要的应用,锗、硅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这种材料常常称作 (选填“半导体”或“超导体”),利用这种材料可以制作成二极管,二极管具有导电性。 1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不论开关如何切换,电铃和灯泡都能安全使用.若想让灯泡和电铃同时工作,需要闭合开关______;若同时闭合S1和S2.,可以工作的用电器是_______ S1 S2 三、作图题 12.有一种声光自动控制的楼道灯,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电路接通灯亮,且只有夜晚天黑之后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