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

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
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

第2章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

2.1 单管放大电路方案设计

2.1.1 工作原理

晶体管放大器中广泛应用如图1.1.1 所示的电路,称之为阻容耦合共射极放大器。它采用的是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Q主要由R B1、R B2、R E、R C及电源电压+V CC所决定。该电路利用电阻R B1、R B2的分压固定基极电位V BQ。如果满足条件I1>>I BQ,当温度升高时,I CQ↑→V EQ↑→V BE↓→I BQ↓→I CQ↓,结果抑制了I CQ的变化,从而获得稳定的静态工作点.

图2.1.1 阻容耦合共射极放大器

2.1.2静态工作情况:

放大器接通电源后,当所输入交流信号为零时,则放大电路中只有直流电

源作用,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都是直流量,此时的工作状态称为直流工作状态或

静态。晶体管各极电流与各极之间的电压分别用I

BQ 、I

CQ

和U

BEQ

、U

CEQ

四个直流参

数表示。它们代表着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上的一个点,称它们为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用Q表示.如图2.1.2所示。

I BE

U BEQ

CE

CE

I CQ

图2.共发射极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图2.1.2静态工作点

2.1.3 动态工作情况:

放大电路接入输入信号u i 后的工作状态,称为动态。在动态时,放大电路是在输入电压u i 和直流电压E c 的共同作用下工作,因此,电路中既有直流分量,又有交流分量,各极的电流和各极间的电压都在静态值的基础上叠加一个随输入信号作相应变化的交流分量。如图2.1.3所示。

(2)

I

wt

I C

(3)

(4)

(5)

(6)

wt

U CE

图3.动态分析

图2.1.3 信号的动态变化

由图2.1.3可得到以下结论:

(a)在适当的静态工作点和输入信号幅值足够小的条件下(使晶体管工作

在特性曲线的线性区),晶体管各极的电流(I

B 、I

C

)和各极间的压(u

BE

、u

CE

)都

是由两个分量线性叠加而成的脉动量,其中一个是由直流电源E

C

引起的直流分

量,另一个是随输入信号u

i

而变化的交流分量。

(b)当输入信号u

i 是正弦波时,电路中的各交流分量都是与输入信号 u

i

同频率的正弦波,其中 u

be 、i

b

、i

c

、与 u

i

同相,而u

ce

、u

o

与u

i

反相。输出电压

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反,是共发射极放大器的一个重要特性。

(c)输出电压u

o 与输入电压u

i

不但是同频率的正弦波,而且u

o

的幅度比

u i 的幅度大的多,由此说明,u

i

经过电路后被线性放大了。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

只有输出信号的交流分量才能反映输入信号的变化。因此,放大器的放大作用,只是指输出信号的交流分量与输入信号的关系,并不包含直流分量。

2.1.4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

信号通过放大器后,如果输出信号的波形与输入信号的波形不完全一致,则称为波形失真。由于晶体管特性曲线的非线性所引起的波形失真称为非线性失真。产生非线性失真的原因与放大器静态工作点选择的是否合适有关。如图2.1.4a所示,由于静态工作点选择恰当,输入电压的正负半周在放大过程中得到了同等的放大。

图2.1.4a 静态工作点Q、和i B、i C、u CE的波形

如果静态工作点选择不当,而输入信号u

i

的幅度又较大,使得放大器的工作范围超出了晶体管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就会产生波形失真。在放大电路中常见的失真有以下四种:

1)由于输入特性曲线的非线性引起的失真;

如图2.1.4b所示,静态工作点Q选择在输入特性曲线的较低位置,而输入信号u

i

的幅度又较大,因此工作点Q在晶体管输入特性曲线上非线性显著的线

段上移动,虽然输入信号u

i 是正弦波,但i

b

却是一个正负半周不对称的失真了

的波形,如图中阴影所示,这样就导致了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失真。

图5

图2.1.4b 输入特性曲线的非线性引起的失真

2)由于输出特性曲线的间隔不均匀引起的失真;

图2.1.4c是一个N P N型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由于特性曲线的间距不均匀,因此各点的β值不相等。此时,虽然i

b

是不失真的正弦波,但放大电路

的输出波形也会失真。假设I

BQ =30μA,i

b

=20sinωt (μA),因此,i

B

在50μA

到10μA之间变化,工作点在Q

1与Q

2

之间移动,从图6中可以看出,Q点到Q

1

点间的β值大于Q点到Q

2点间的β值,这样,i

b

的正负半周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

放大,结果造成了输出电压波形的失真,如图2.1.4c中阴影所示。

图2.1.4c输出特性曲线的间隔不均匀引起的失真图2.1.4d 饱和失真

3) 饱和失真

当静态工作点Q的位置偏高,接近输出特性曲线的饱和区时,若输入电压

u i 的幅度较大,则在u

i

正半周的部分时间内,晶体管进入饱和区工作,此时i

b

可能不失真,如图2.1.4d所示,当i

b

沿正半周方向增大时,工作点从Q点移动

到Q

1,进入了饱和区。在饱和区内,β值很小,且不存在i

c

=βi

b

的关系。因此,

虽然i

b 继续增大,但i

c

却不增加,结果i

c

的正半周出现了平顶,相应地u

ce

(u

o

的负半周也出现了平顶。以后,随着i

b 的减少,工作点又退回到放大区内,i

c

与i

b 又恢复了i

c

=βi

b

的正比关系。这种由于放大电路的工作点在部分时间内进

入饱和区而引起的波形失真称为饱和失真。

4)截止失真

图2.1.4e 截止失真

如图1.4.5(a)所示,当静态偏置电流I

BQ

很小时,静态工作点Q的位置

偏低,接近输入特性曲线的截止区,因此在输入电压u

i 的幅度较大时,在u

i

入负半周的部分时间内出现u

BE 小于发射结导通电压的情况,此时i

B

=0,晶体管

在截止区工作,i

b

的负半周出现了平顶。对应到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上,如图

2.1.4e(b)所示,此时工作点移到Q

1点后的一段时间内,i

b

、i

c

、u

ce

(u

o

)不随

u i 而变化,i

b

和i

c

的负半周出现了平顶,u

ce

(u

o

)的正半周出现了平顶。这种由

于晶体管进入截止区而引起的失真称为截止失真。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静态工作点设置不当和输入电压幅值较大是引起非线

性失真的根本原因。因此,只要适当地调整静态工作点的位置使它与输入电压的幅值相适应,做到在放大过程中晶体管不进入饱和或截止状态,就可以减少或避免非线性失真。例如,要消除截止失真,就必须提高静态工作点Q 的位置,使I BQ > i bm 。这样在放大过程中工作点就不会进入截止区,这可以通过减小R b1的值来达到。如果要消除饱和失真,可以通过增大R b1的值 使Q 点适当地离开饱和区,也可以减小R c 的值 使晶体管离开饱和区。如图2.1.4e (b )所示,当R c 减小时,直流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都变陡。由于直流负载线变陡(图2.1.4(b )中虚线)而I BQ 不变,静态工作点便由Q 点移到Q A 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同样的i b 作用时,工作点在Q ′点与Q ′′点之间移动,放大器工作在放大区内,从而避免了饱和失真。另外在静态工作点确定后,适当地减小输入电压的幅值,也可以避免波形失真。

2.2参数计算与元件选择:

1)直流参数

共发射极放大器的直流参数主要有I BQ 、I CQ 及U CEQ 、U BEQ 。如图2.1.1电路所示,这些直流参数的关系式如下:

U EQ = U BQ -U BEQ ≈ U BQ = E C R b2 / ( R b1+R b2 )

I CQ = βI BQ = U EQ /R e (2.2.1) U CEQ = E C -I CQ R C - U EQ ≈ E C - I CQ R C - U BQ

将已知的E C 、R b1、R b2 、R c 、R e 及β值代入(1),即可算出I BQ 、I CQ 及U CEQ 三个直流参数。 2)交流参数

共发射极放大器的交流参数主要有电压放大倍数A uo 、输入电阻R i 与输出电阻R o 、最大输出电压幅度U om 等: 1) 电压放大倍数A uo :

be

L

i o uo r R u u A '

β-== (2.2.2) 式中负号表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相位是相反的。其中R 'L = R c // R L , r be 称为三极管的动态输入电阻:

)()

(26)(300mA I mV r c

be

β+Ω≈ (2.2.3) 3)元件的选择:

通过万用表直接测得β=75。

由于要求R i=r be =300+(1+β)26mv/I EQ mA>2k Ω所以,I CQ (26β/(2000-30)mA=1.14mA ,取I CQ =0.9mA, I BQ =I CQ / β=12μA,I 1=(5~10) I BQ =120μA , 若取VEQ= 0.25 ,VCC=3V,则RE=VEQ/ I CQ =3.33KΩ若我们把 RE取3.3K Ω,R B2=V BE /I 1=(V BE +V EQ )/I 1=31 K Ω,取33 K Ω,R B1=(V CC-V BQ)/I=89KΩ,用2.2KΩ的电阻与100 K Ω的电位器串连(实验结束时,应测量电位器的具体值)要求Au >30.

根据be

L

i o uo

r R u u A '

β-==,可得R L=2k Ω,则R C =2.2k Ω C B = C C >= 10/2πf L Rc+R L )=10μF

C E>=1/2πf L(R E/R S=r be +R S /1+β)=100uf.

第3章、实验仿真与调试

3.1 EWB仿真图:

按照图3.1.1电路给出的元件值和电路图接线一个单级放大器。

图3.1.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接线图如下:

图3.1.2

由图3.1.2可读出:U BQ=3.794V

图2.1.3 图2.1.4

由图3.1.3可读出:U EQ=3.099V由图3.1.4可知U CEQ=7.969V

图3.1.5

输入Ui为1KHz,10mv,改变R使U2=U i/2,测得R i=R=2.7KΩ

图3.1.6

图3.1.7

在波形不失真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测得R O=2.18KΩ

图3.1.8

3.2 电路的调试过程与方法

按照图 3.2.1分压式共射极偏置放大器电路图以及所给出的元件值安装一个单级放大器。

图17.分压式共射极偏置放大器电路图图中:R b1=2.2kΩ,R w=100kΩ,

R b2=33kΩ,R c=2.2kΩC1=10μF,C2=10μF,C3 =100μF)

图3.2.1 分压式共射极偏置放大器

1)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整:

静态点由管子的I BQ 、I CQ 、U CEQ 、U BEQ 确定,I BQ 很小(μA 数量级)一般不测它。测量步骤:

a)不接输入信号,调节直流电源至选定的直流电压E C ,接通电源。 b)检查放大器各级电压判断其是否正常工作;

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测量图18中c 对地与图17 分压式共射极偏置放大器电路图e 对地的电压,如果U CQ = E C 或U EQ = 0则说明I CQ = 0,晶体管工作在截止区;如果U CQ 太小,例如U CQ -U EQ = U CEQ ≤ 0.5V ,则说明I CQ 太大,使R c 上压降过大,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直接测量图9中b 对e 的电压,对硅管来说正常的U BEQ 值约为0.7V ,锗管的值为0.2V 。当各极电压都处在正常值时,说明晶体管工作正常。

c)调整工作点: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测量U EQ ,若测出的U EQ 不等于2.4V ,说明静态工作电流I CQ 不等于1.0mA ,由于I CQ = βI BQ = U EQ / R e ,因此可调节电

位器R W 的大小来改变I BQ 的值,使U EQ 等于 2.4V ,此时由:

e

EQ

EQ CQ R U I I =≈可计算出I CQ 的值。从而达到调整静态工作点电流I CQ 及电压

U CEQ 的目的。当调整好静态工作点后,再测量各直流电压值,将测量结果填入表3.2.1中。

表3.2.1 各直流电压值

2)性能指标的测试:

按照图2.2.2所示框图连接测量系统。用示波器用来观测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电压波形,用晶体管毫伏表用来测量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电压。

图19测试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接线图图3.2.2 测量系统接线图

(1)测量电压放大倍数A

uo :调节信号发生器,使输出频率f = 1000Hz,U

i

=10mV,

用毫伏表测量U

o

,并记入表2中。

表3.2.2 A u的测量

(2)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测试:

a)测量输入电阻R i

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反映了它消耗输入信号源的功率的大小。若R

i >> R

s

(信

号源内阻),放大器从信号源获取较大电压;若R

i << R

s

,放大器从信号源吸取

较大电流;若R

i = R

s

,放大器从信号源获取最大功率。

R

i = r

be

// R

b1

// R

b2

r

be

用“串联电阻法”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电阻R

i

,在信号源的输出端与放大器

的输入端之间,串联一个已知电阻R(R值的数量级应接近于R

i

的值),如图20

所示。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情况下,用晶体管毫伏表或示波器分别测量出U

s

U

i

的值,则

R U U U R i s i

i

-= (3.2.1) 式中,U s ??信号源的输出电压如表2.2.3

表3.2.3

b)测量输出电阻R o

放大器输出电阻的大小反映了它带负载的能力,R o 愈小,带负载能力愈强。当R o << R L 时,放大器可等效成一个恒压源。

放大器输出电阻的测量方法如图21所示,电阻R L 的值应接近于R o 。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情况下,首先测量未接入R L 之前(即放大器负载开路时)的输出电压U o 值;然后接入R L 再测量放大器负载上的电压U oL 值,则

L oL o

o R U U R ???? ??-=1 (3.2.2)

图20 输入电阻的测量

图21 输出电阻的测量

图3.2.3 输入电阻的测量 图3.2.4 输出电阻的测量

3)观察由于静态工作点选择不合理而引起的输出波形失真:

将频率f = 1000Hz,U

i

=10mV的信号接入放大器后:

(1)将R

W

的阻值调到最大,观察输出波形是否失真(若失真不明显,可增

大u

i )描下失真波形和测量此时的静态工作点电流I

CQ

。并说明该波形属于什么

失真波形?

(2)将R

W

的阻值调到最小,观察输出波形是否失真(若波形为一直线,可

增大R

W ),描下失真波形和测量此时静态工作点电流I

CQ

。并说明该波形属于什么

失真波形?

将所观察到的波形与I

CQ

的测量值记入表2.2.4中。

表2.2.4 失真波形与 I CQ

2.3 误差分析与解决方法

a).BJT参数IBCO,VBE,β随温度变化对Q点的影响,都表现在使Q点电流Ic增加,可在两方面使Ic维持稳定:

(1)针对ICBO的影响,可设法使基极电流IB随温度的升高而自动减小。(2)针对VBE的影响,可设法使发射结的外加电压随着温度的增加而自动减小。

b).电阻大小在实际购买的时候与计算值稍有偏差,可通过串联与并联的方式减少误差。

误差分析:

表2.3.1 各测量值

所以误差为:γAv=(33.1-31)/33.1 % = 6.3% γRi=(2.76-2.7)/2.76 %=2.2%

γRo=(2.18-2)/2.18 %=8%

所以误差较小符合设计的技术指标.

PNP型单级共射放大电路

PNP 型单级共射放大电路 一、 实验目的 1、 设计一个PNP 型共射放大器,使其放大倍数为80,工作电流为80mA 。 二、 实验仪器 1、 示波器 2、信号发生器 3、数字万用表 4、交流毫伏表 5、直流稳压源 三、 实验原理 1、PNP 型单级共射放大器电路图如下: 2、 静态工作点的理论计算: 静态工作点可由以下几个关系式确定: 4 34 B C C R U V R R = + 5 B BE C E U U I I R -≈= 由以上式子可知,当管子确定后,改变CC V 、3R 、4R 中任意参数值,都会导致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当电路参数确定后,静态工作点主要通过P R 调整。工作点偏高,输出信号波形易产生饱和失真;工作点偏低,输出波形易产生

截止失真。但当输入信号过大时,管子将工作在非线性区,输出波形会产生双向失真。当输出波形不很大时,静态工作点的设置应偏低,以减小电路的 静态损耗。 3、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与计算 电压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电路输出端的信号电压(变化电压)与输入端的信号电压之比, 即:o u i u A u = 电路中有12 (//) u be R R A r β =-、 26 '(1) be bb EQ mV r r I β =++ 其中,' bb r一般取300Ω。 当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设置合理后,在其输入端加适当的正弦信号,同时用示波器观察放大电路的输出波形,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用交流毫伏表或示波器分别测量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电压,再按定义式计算即可。 四、实验内容及结果 1、按图连接电源,确认电路无误后接通电源。 2、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频率f=1KHz,幅值约为10mV的正弦信号,用示波器观察,同时,用示波器的另一端监视放大器的输出电压Uo的波形。调整Rp的阻值,使静态工作点处于合适位置,此时,输出波形最大而不失真。 3、测量电路工作电流Ic并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多级放大电路设计及测试

3.16多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多级放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学习并熟悉设计高增益的多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方法。 3.掌握多级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4.掌握再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的方法。 二.实验预习与思考 基本要求: 用给定的三极管2SC1815(NPN),2SA1015(PNP)设计多级放大器,已知Vcc=+12V,Vee=-12V,要求设计差分放大器恒流源的射极电流Ieq3=1-1.5mA,第二放大级射极电流Ieq4=2-3mA;差分放大器的单端输出不失真电压增益至少大于10倍,主放大级的不失真电压增益不小于100倍;双端输入电阻大于10KOhm,输出电阻小于10Ohm,并保证输入级和输出级的直流电流为为零。 三.测试方法 静态工作点、增益、输入、输出阻抗、幅频特性等测试方法请参看前面的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 用Multisim仿真设计结果,并调节电路参数以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给出仿真结果。 仿真实验电路: 测得放大电路单端输入电阻约为10KOhm,放大倍率3094.53倍。 由于放大倍率较大,如采用Ui=5mV,10kHz交流电,则放大电压Uo=Ui*Au=15.47V,超出了放大电路的最大输出,因此接下来的仿真实验采用交流电压为100uV,500Hz的交流电源。 测试电路: 2.电路放大倍率的测试

倍Au=3094.53总放大倍数: 测试电路:测试截图:差分输入,输出波形:主放大级输入、输出波形:总输入,输出波形:输入电阻测试2.Ri R U' U 10.372kOhm 49.085uV 10kOhm 100uV :测试电路:测试结果Ro=4.032hm 输出电阻: 370 1850 3.7K 18.5 37K 74K 185K 370K Au(dB) 69.790 69.811 69.798 69.328 67.71 65.573 54.922 46.614 分析电路: 测试结果:

模电仿真实验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仿真实验报告册 仿真实验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仿真仿真实验项目名称: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仿真类型(填■):(基础■、综合□、设计□) 院系: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熟悉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低频电子线路实验设备,进一步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交流毫伏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实验电路板。 三、实验原理 电阻分压式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如图所示。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W +R 1)和R 2组成的分压电路,发射极接有电阻R 4(R E ),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微小的正弦信号U i ,经过放大在输出端即有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o ,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在图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 1和R 2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基极电流I B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进行估算(其中U CC 为电源电压): CC 21W 2 BQ ≈ U R R R R U ++ (3-2-1) C 4 BE B EQ ≈I R U U I -= (3-2-2) )(43C CC CEQ R R I U U +=- (3-2-3) 电压放大倍数 be L 3u ||=r R R β A - (3-2-4) 输入电阻 be 21W i ||||)(r R R R R += (3-2-5) 图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多级交流放大器的设计

实验七多级交流放大器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多级交流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2.掌握多级交流放大器的安装、调试与测量方法 二.预习要求 1.根据教材中介绍的方法,设计一个满足指标要求的多级交流放大器,计算出多级交流放大器中各元件的参数,画出标有元件值的电路图。 2.预习多级交流放大器的调试与测量方法,制定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用的仪器设备。 三.实验原理 当需要放大低频范围内的交流信号时,可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具有深度负反馈的交流放大器。由于交流放大器的级与级之间可以采用电容耦合方式,所以不用考虑运算放大器的失调参数和漂移的影响。因此,用运算放大器设计的交流放大器具有组装简单、调试方便、工作稳定等优点。 如果需要组成具有较宽频带的交流放大器,应选择宽带集成放大器,并使其处于深度负反馈。若要得到较高增益的宽带交流放大器,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级交流放大器级联组成。 在设计小信号多级宽带交流放大器时,输入到前级运算放大器的信号幅值较小,为了减小动态误差,应选择宽带运算放大器,并使它处于深度负反馈。由于运放的增益带宽积是一个常数,因此,加大负反馈深度,可以降低电压放大倍数,从而达到扩展频带宽度的目的。由于输入到后级运放的信号幅度较大,因此,后级运放在大信号的条件下工作,这时,影响误差的主要因素是运放的转换速率,运放的转换速率越大,误差越小。 四.设计方法与设计举例 1.设计方法与步骤: 169

170 (1)确定放大器的级数n 根据多级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A u Σ和所选用的每级放大器的放大倍数A ui ,确定多级 放大器的级数n 。 (2)选择电路形式 (3)选择集成运算放大器 先初步选择一种类型的运放,然后根据所选运放的单位增益带宽BW ,计算出每级放大 器的带宽。 ui Hi A BW f = (1) 并按(2)式算出。 121 ' -=n Hi Hi f f (2) 多级放大器的总带宽H f 必须满足: 'Hi H f f ≤ (3) 若'Hi H f f >,就不能满足技术指标提出的带宽要求,此时可再选择增益带宽积更高的 运放。一直到多级放大器的总带宽H f 满足(3)式为止。 当所选择的运放满足带宽要求后,对末级放大器所选用的运放,其转换速率R S 必须满足: om R U f S ?≥max 2π (4) 否则会使输出波形严重失真。 (4)选择供电方式 在交流放大器中的运放可以采用单电源供电或正负双电源供电方式。单电源供电与正 负双电源供电的区别是:单电源供电的电位参考点为负电源端(此时负电源端接地)。而正负双电源供电的参考电位是总电源的中间值(当正负电源的电压值相等时,参考电位为零)。 (5)计算各电阻值 根据交流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和对第一级电压放大倍数的要求,先确定出第一级的输入 电阻和负反馈支路的电阻,然后再根据第二级电压放大倍数的要求,确定出第二级的输入电阻和负反馈支路的电阻。按此顺序,逐渐地把每级的电阻值确定下来。 (6)计算耦合电容 当信号源的内阻和运放的输出电阻被忽略时,信号源与输入级之间、级与级之间的耦 合电容可按下式计算。 i L R f C π2)10~1(= (5) 上式中,i R 是耦合电容C 所在级的输入电阻。类似地输出电容可按下式计算。 L L R f C π2)10~1(= (6) 2.设计举例

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线路设计、测试与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南一楼 实验成绩: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掌握MOSFET共源放大电路以及BJT共射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调整方法。 3.了解电路参数变化对于电路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4.学习使用PSpice或Multisim软件对模拟电子电路进行仿真分析。 5.掌握BJT单极共射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A v、R i、R o)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元器件 类型型号(参数)数量 三极管9013 1只 电位器100kΩ1只 电阻51Ω、1kΩ、100kΩ各1只; 10kΩ、10kΩ各2只; 电容10μF 2只 47μF 1只 三、实验原理及参考电路 1.参考电路 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该电路采用自动稳定工作点的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其温度稳定性好。 图1 2.静态工作点的估算与调整 静态工作点是指输入交流信号为零时三极管的基极电流IBE、集电极电流I CQ、和管压降V CEQ。 根据上图所示的直流通路可得出: 开路电压V BB = R b12V CC/(R b11+R b12) 内阻R B = R b11//R b12

则I BQ =(V BB–V BEQ)/( R B +(1+β)( R e1 +R e2)) I CQ = βI BQ V CEQ ≈ V CC – (R C + R e1 +R e2)I CQ 当管子确定后,改变V CC、R B、R B2、R C、(或R E)中任一参数值,都会导致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当电路参数确定后,静态工作点主要通过R P调整。工作点偏高,输出信号易产生饱和失真;工作点偏低,输出波形易产生截止失真。但当输入信号过大时,管子将工作在非线性区,输出波形会产生双向失真。当输出波形不很大时,静态工作点的设置应偏低,以减小电路的表态损耗。 3.放大电路电压增益的测量 放大电路电压增益A v 是指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有效值之比,即 A v =V o /V i。 对于该电路,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A v 为 A v= -β(R C // R L) /( r be + (1 + β)R e1) 当三极管跟负载电阻选定后,A v主要取决于静态工作点I CQ。 4.输入电阻的测量 对于上述参考电路图所示参数,放大电路输入电阻为: R i = R b11//R b12//[r be + (1 + β)R e1] 三极管输入电阻r be 为: r be = 300 + (1+β)CQ 测量原理为:在信号源与放大电路之间串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用万用表分别测出R 两端的电压V S,和V i,则输入电阻为: Ri = Vi / Ii = Vi R /( V s- V i) 5.输出电阻的测量 输出电阻的测量原理为:用万用表分别测量放大器的开路电压V O和负载电阻上的电压V OL,则输出电阻R O可通过计算求得。 R O =( V O – V OL)R L /V OL 当R L = R O 时,测量误差最小。 6.幅频特性的测量 放大器的幅频特性是指放大器的增益与输入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一般用逐点法进行测量。在保持输入信号幅值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住店测量不同频率点的电压增益。利用各点数据,在单对数坐标纸上描绘出幅频特性曲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设计仿真

实验二、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共射放大器电路的设计方法 2.掌握如何设置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及其调试方法 3.学习放大电路性能指标 4.观察基本放大电路参数对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及最大不失真电压、 以及频率响应的测量方法 5.进一步熟悉函数发生器、等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6.进一步熟悉晶体管参数的测试 7.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与器件: 直流稳压电源、万用电表、双踪示波器、交流毫伏表、直流毫安表、频率计、三极管、电阻器、电容器、电位器若干。 三、实验原理: 连接电路图如下图,并测量相关数据,了解单级共设放大电路 四、实验内容 1.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 将R L开路;在接通电源钱,将R b2调至最大,并使u i=0.调节R b2测量相应数据填入下表

仿真值 测量值 计算值 U B (V ) U E (V) U C (V) R b2(k Ω) U B (V ) U E (V) U C (V) R b2(k Ω) U BEQ (V) U CEQ (V) I CQ (V) 4.221 3.560 5.583 25 4.269 3.542 5.720 22.496 0.727 2.211 3.14 3.101 2.456 7.564 40 3.277 2.553 7.5 37.49 0.724 5.014 2.25 1.976 1.351 9.556 72 2.040 1.333 9.74 63.7 0.707 8.34 1.13 2.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找到最大不失真输入电压,然后观察u O 输出波形,判断失真情况以及管子工作状态填入下表 U CE (V ) u o 波形 仿真波形 失真情况 管子工作

二级运算放大电路版图设计

1前言1 2二级运算放大器电路 1 2.1电路结构 1 2.2设计指标 2 3 Cadence仿真软件 3 3.1 schematic原理图绘制 3 3.2 生成测试电路 3 3.3 电路的仿真与分析 4 3.1.1直流仿真 4 3.1.2交流仿真 4 3.4 版图绘制 5 3.4.1差分对版图设计 6 3.4.2电流源版图设计 7 3.4.3负载MOS管版图设计 7 3.5 DRC & LVS版图验证 8 3.5.1 DRC验证 8 3.5.2 LVS验证 8 4结论 9 5参考文献 9

本文利用cadence软件简述了二级运算放大器的电路仿真和版图设计。以传统的二级运算放大器为例,在ADE电路仿真中实现0.16umCMOS工艺,输入直流电源为5v,直流电流源范围27~50uA,根据电路知识,设置各个MOS管合适的宽长比,调节弥勒电容的大小,进入stectre仿真使运放增益达到40db,截止带宽达到80MHz和相位裕度至少为60。。版图设计要求DRC验证0错误,LVS验证使电路图与提取的版图相匹配,观看输出报告,要求验证比对结果一一对应。 关键词:cadence仿真,设计指标,版图验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ircuit simulation and layout design of two stage operational amplifier are briefly described by using cadence software. In the traditional two stage operational amplifier as an example, the realization of 0.16umCMOS technology in ADE circuit simulation, the input DC power supply 5V DC current source 27~50uA, according to the circuit knowledge, set up each MOS tube suitable ratio of width and length, the size of the capacitor into the regulation of Maitreya, the simulation of stectre amplifier gain reaches 40dB, the cut-off bandwidth reaches 80MHz and the phase margin of at least 60.. The layout design requires DRC to verify 0 errors, and LVS validation makes the circuit map matching the extracted layout, viewing the output report, and requiring verification to verify the comparison results one by one. Key words: cadence simulation, design index, layout verification.

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试方法。 2)掌握放大电路的动态参数的测试方法。 3)观察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对输出波形及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 1mV 5KHz 正弦电压源,15mV 5KHz 正弦电压源,12V直流电压源,2N2222A三极管,10uF电容(3个),10KΩ电阻(2个),3.0KΩ电阻,1.5KΩ电阻,5.1KΩ电阻,250KΩ电位器,万用表,示波器等。 三、实验原理与要求 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只有给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才能保证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如果静态工作点不合适,输出波形则会产生非线性失真——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而不能正常放大。静态工作点合适时,三极管有电流放大特性,通过适当的外接电路,可实现电压放大。表征放大电路放大特性的交流参数有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对于不同频率的输入交流信号,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不同,电压放大倍数与频率的关系定义为频率特性,频率特性包括:幅频特性——即电压放大倍数的幅度与频率的关系;相频特性——即电压放大倍数的相位与频率的关系。 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幅度1mV) ,负载电阻5.1kΩ,电压增益大于50。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加入信号源频率5kHz(幅度1mV) ,调节电路使输出不失真,测试此时的静态工作点值。测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测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fL、fH值。 设计图如下: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饱和失真 为了使得到的饱和、截止失真的波形图更加明显,用15mV的交流电压源代替了原先的1mV 的电源。调节电位器的百分比至0%,观察波形。 测试饱和失真下的静态工作点 可知I B=227.374uA,I C=2.576mA, U CE=69.657mV。

东大模电实验三极管放大电路设计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电路基础 第三次实验 实验名称:三极管放大电路设计 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 实验室: 105 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5年05月04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三极管放大电路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工程估算、安装和调试; 2.了解三极管、场效应管各项基本器件参数、工作点、偏置电路、输入阻抗、输出阻抗、 增益、幅频特性等的基本概念以及测量方法; 3.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特性的影响。 4.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设计、工程估算、安装和调试; 5.掌握基本的模拟电路的故障检查和排除方法,深化示波器、稳压电源、交流毫伏表、 函数发生器的使用技能训练。 二、预习思考: 1.器件资料: 上网查询本实验所用的三极管9013的数据手册,画出三极管封装示意图,标出每个管脚的名称,将相关参数值填入下表: 注:额——表示Absolute maximum ratings,最大额定值。 2.偏置电路: 图3-3中偏置电路的名称是什么?简单解释是如何自动调节晶体管的电流I C以实现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的,如果R1、R2取得过大能否再起到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为什么? 答: ①图3-1偏置电路名称:分压式偏置电路。 ②自动调节晶体管电流Ic以实现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的原理: 当温度升高,会引起静态电流ICQ(≈IEQ)的增加,此时发射极直流电位UEQ=IEQ*RE 也会增加,而由于基极电位UBQ基本固定不变,因此外加在BJT发射结上的电压UBEQ=UBQ-UEQ将减小,迫使IEQ减小,进而抑制了ICQ的增加,使ICQ基本维持不变,达到自动稳定静态工作点的目的。同理,当温度降低时,ICQ减小,UEQ同时减小,而UBEQ则上升促使IEQ增大,抑制了ICQ 的减小,进而保证了Q点的稳定。 ③若R1、R2取得过大,则不能再起到稳定工作点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 流入基极的电流不可再忽略,UB不稳定导致直流工作点不稳定。

多级放大电路的设计报告报告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多级放大电路的设计 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14 动力本 学号 1401250029 学生姓名周俊 指导教师张云莉 教师职称讲师 报告时间:2015.12.28

目录 第一章.基本要求和放电电路的性能指标 (1) 第二章.概述和任务分析 (5) 第三章.电路原理图和电路参数 (6) 第四章.主要的计算过程 (9) 第五章.电路调试运算结果 (11) 第六章.总结 (12) 制作调试步骤及结果 (12) 收获和体会 (13) 第七章.误差和分析 (14) 第八章.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基本要求和放电电路的性能指标 1. 基本要求: 用给定的三极管2SC1815(NPN),2SA1015(PNP)设计多级放大器,已知V CC =+12V, -V EE =-12V ,要求设计差分放大器恒流源的射极电流I EQ3=1~1.5mA ,第二 级放大射极电流I EQ4=2~3mA ;差分放大器的单端输入单端输出不是真电压增益至 少大于10倍,主放大器的不失真电压增益不小于100倍;双端输入电阻大于10k Ω,输出电阻小于10Ω,并保证输入级和输出级的直流点位为零。设计并仿真实现。 2. 放电电路的性能指标: 第一种是对应于一个幅值已定、频率已定的信号输入时的性能,这是放大电路的基本性能。第二种是对于幅值不变而频率改变的信号输出时的性能。第三种是对应于频率不变而幅值改变的信号输入时的性能。 1.1第一种类型的指标: 1.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是衡量放大电路放大能力的指标。它定义为输出变化量的幅值与输入变化量的幅值之比,有时也称为增益。虽然放大电路能实现功率的放大,然而在很多场合,人们常常只关心某一单项指标的放大的倍数,比如电压或者电流的放大倍数。由于输出和输入信号都有电压和电流量,所以存在以下四中比值: (1-1) 1.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摘要 电子设备中,往往需要放大微弱的信号,这主要是通过放大电路实现的。基本放大电路由单个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构成,为单级放大电路,其电压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倍。而当信号非常微弱时,单级放大电路无法满足放大需求,此时我们把若干个单级放大电路串接在一起,级联组成多级放大电路。 本文主要研究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根据各级电路级间耦合方式的不同,分别设计了直接耦合放大电路、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和光耦合放大电路,分析了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等指标特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差分放大电路以及消除互补输出级交越失真的方法。 最后,以前面的讨论为基础,设计了一款具有差分输入的多级放大电路,对电路性能指标进行了设定,并分析了各部分的作用。

2.1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设计 2.1.1 设计原理 根据设计要求,本设计主要采用两级放大,为了传递变化缓慢的直流信号,可以把前级的输出端直接接到后级的输入端。这种连接方式称为直接耦合。如图2.1所示。直接耦合式放大电路有很多优点,它既可以放大和传递交流信号,也可以放大和传递变化缓慢的信号或者是直流信号,且便于集成。实际的集成运算放大器其内部就是一个高增益的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由于前后级之间存在着直流通路,使得各级静态工作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证既能有效地传递信号,又要使各级有合适的工作点。

图2.1 直接耦合两级放大电路 通常在第二级的发射极接入稳压二极管,这样既提高了第二级的基级电位,也使第一级的集电极静态电位抬高,脱离饱和工作区,可以使整个电路稳定正常的工作,稳定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 但是在一个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短路时,输出电压并非始终不变,而是会出现电压的随机漂动,这种现象叫做零点漂移,简称零漂。产生零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方面,由于元器件参数,特别是晶体管的参数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即使温度不变化,元器件长期使用也会使远见老化,参数就会发生变化,由温度引起的叫做温漂,由元器件老化引起的叫做零漂,在多级放大电路中,第一级的影响尤为严重,它将被逐级放大,以至影响整个电路的工作,所以零漂问题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特殊问题。 解决零漂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引入直流负反馈来稳定静态工作点,以减小零漂;利用温度补偿元件补偿放大管的零点漂移,利用热敏电阻或二极管来与工作管的温度特性相补偿;利用工作特性相同的管子构成对称的一种电路—差动放大电路,这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故本次设计采用差动放大电路来设计实现。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实验报告

实验二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和R B2 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 i 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0,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在图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 B1和R B2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 基极电流I B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 B1B1B U R R R U +≈ C E BE B E I R U U I ≈+-≈ 1 F R U CE =U CC -I C (R C +R E +R F1) 电压放大倍数 1 )1(F R // β++-=be L C V r R R β A 输入电阻 R i =R B1 // R B2 // [ r be +(1+β)R F1 ] 输出电阻 R O ≈R C 由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分散性比较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晶体管放大电路时,离不开测量 图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和调试技术。在设计前应测量所用元器件的参数,为电路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完成设计和装配以后,还必须测量和调试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各项性能指标。一个优质放大器,必定是理论设计与实验调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除了学习放大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测量和调试技术。 放大器的测量和调试一般包括: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消除干扰与自激振荡及放大器各项动态参数的测量与调试等。 1、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 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u i =0的情况下进行,即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然后选用量程合适的直流毫安表和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 I C 以及各电极对地的电位U B 、U C 和U E 。一般实验中,为了避免断开集电极,所以采用测量电 压U E 或U C ,然后算出I C 的方法,例如,只要测出U E ,即可用 C E BE B E I R U U I≈ + - ≈ 1 F R 算出I C (也可根据C C CC C R U U I - = ,由U C 确定I C ),同时也能算出U BE =U B -U E ,U CE =U C -U E 。 为了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应选用内阻较高的直流电压表。 2) 静态工作点的调试 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是指对管子集电极电流I C (或U CE )的调整与测试。 静态工作点是否合适,对放大器的性能和输出波形都有很大影响。如工作点偏高,放 大器在加入交流信号以后易产生饱和失真,此时u O 的负半周将被削底,如图2-2(a)所示; 如工作点偏低则易产生截止失真,即u O 的正半周被缩顶(一般截止失真不如饱和失真明显),如图2-2(b)所示。这些情况都不符合不失真放大的要求。所以在选定工作点以后还必须进 行动态调试,即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一定的输入电压u i ,检查输出电压u O 的大小和波形 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则应调节静态工作点的位置。 (a) (b) 图2-2 静态工作点对u O 波形失真的影响

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试方法。 2、掌握放大电路的动态参数的测试方法。 3、观察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对输出波形及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二、实验要求 1、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幅度1mV) ,负载电阻5.1kΩ,电压增益大于50。 2、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3、加入信号源频率5kHz(幅度1mV) ,调节电路使输出不失真,测试此时的静态工作点值。测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 4、测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f L、f H值。 三、设计原理图 Rb1=160kΩ,Rb2=80.6kΩ,Rc=2.2kΩ,Re=1.65kΩ,C1=C2=10uF,Ce=100uF,RL=3,9kΩ,R1=10Ω 四、实验过程 1、观测饱和失真、截止失真与不失真 <1饱和失真的观测 使Rb1=51kΩ,用示波器观测波形,并做直流工作点分析。此时的静态工作点,ICQ=3.05334mA,IBQ=49.41790uA,VCEQ=130.534mV

静态工作点 <2截止失真的观测 使Rb2=20.0k ,信号源电压峰值40mv,用示波器观测波形,并做直流工作点分析。此时的静态工作点,ICQ=418.088uA,IBQ=1.88563uA,VCEQ=10.382913V 不失真

静态工作点 <2不截止失真的观测 用示波器观测波形,并做直流工作点分析。此时的静态工作点,ICQ=1.78125mA,IBQ=8.28494uA,VCEQ=5.18389V

多级放大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多级放大电路 姓名: 年级专业:2010电信(双学位)指导老师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信专业 2011年7月2日

摘要 【摘要内容】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放大电路。这些放大电路的形式不通,性能指标也不同,使用的元器件也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用来进行信号的放大,其基本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在这些放大电路中,单管放大电路时构成各种复杂电路的基本单元。本文以几个简单的放大电路为例,介绍放大电路的组成原理、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及计算方法。 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思想逐步对电路进行剖析,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各个放大登记的输入输出电阻和静态工作点。通过这次设计的思考和查阅资料我不仅对放大电路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还对功率放大器有了更深的学习。通过此次研究加深在放大电路上的理解,使其在工作学习中运用的更加熟练。 【关键词】:放大电路原理;多级放大电路的概述;运行参数,放大倍数,静态工作点,输入、输出电阻;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放大电路基础 (3) 1.1 第一种类型的指标:.............................................................................................. ..4 1.2 第二种类型的指标.................................................................................................. ..6 1.3 第三种类型的指标:.............................................................................................. ..6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 (7) 2.1 BJT 的结构 (7) 2. 2 BJT的放大原理 (8) 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9) 3.1 多级放大电路的概述 (9) 3.2 耦合形式 (9) 3.3 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分析 ............................................................................... . (11) 3.4 设计电路的工作原理 (12) 3.5 计算参数 .......................................................................................................... .. (13) 总结......................................................................................................................... (14) 参考文献 ................................................................................................................ (14)

EDA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南京理工大学 EDA设计(Ⅰ) 实验报告 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一、实验目的 1.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峰值10mV) , 负载电阻5.1kΩ,电压增益大于50。 2.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 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3.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使电路输出信号不失真,并且幅度尽可能 大。在此状态下测试: ①电路静态工作点值; ②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 、r be 、r ce值;

③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 ④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f L、f H值。 二、实验要求 1.给出单级放大电路原理图。 2.给出电路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和不失真且信号幅度尽可能大时的输出信号波形 图,并给出三种状态下电路静态工作点值。 3.给出测试三极管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 、r be 、r ce值的实验图,并给出 测试结果。 4.给出正常放大时测量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的实验图,给出测试结果 并和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5.给出电路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并给出电路的f L、f H值。 6.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图: 饱和失真时波形:

此时静态工作点为: 所以,I(BQ)=12.79521uA I(CQ)=1180.37 uA U(BEQ)=0.63248V U(CEQ)=0.16031V 截止失真时波形:

此时静态工作点为: 所以,I(BQ)=3.44976uA I(CQ)=726.9057uA U(BEQ)=0.61862V U(CEQ)=3.95548V 不失真时波形:

实验一 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设计

实验一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设计 姓名:樊益明 学号:20113042 单管放大电路设计题目: 要求:输入电阻Ri<=3K,输出电阻R0>=5k,直流电源Vcc=6V,设计一个当输入频率f=20kHz,放大倍数AV=60时稳定放大电路。一:放大电路的选择 (1)共射极放大电路:具有较大的电压放大倍数和电流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比较适中,一般只要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和频率响应没有特殊要求的电路均常采用此电路。共射极放大电路被广泛地应用于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输入级、中间级和输出级。 (2)共集电极放大电路:此电路的主要特点是电压跟随,即电压放大倍数接近1而小于1而且输入电阻很高,接受信号能力强。输出电阻很低,带负载能力强。此电路常被用作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和输出级或隔离用的中间级。首先,可利用此电路作为放大器的输入级,以减小对被测电路的影响,

提高测量的精度。其次,如果放大电路输出端是一个变化的负载,为了在负载变化时保证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比较稳定,要求放大电路具有很低的输出电阻,此时可以采用射极输出器作为放大电路的输出级,以提高带负载能力。最后,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可以作为中间级,以减小前后两级之间的相互影响,起隔离作用。 (3)共基极放大电路:具有很低的输入电阻,使晶体管结电容的影响不显著,所以频率响应得到很大的改善,这种接法常用于宽频带放大器中。输出电阻高可以作为恒流源。 二:确定电路 根据题目要求:应选择稳定的,输入电阻较大的电路,即采用分压式直流负反馈共射极放大电路。 三:原理分析: (1)元器件的作用:

Q1 2N3019 C1 10u CC 10u RB1待定RC 3k RB2 待定 RE 待定RL 20k RC(1) C1(2) CE 10u Rb1和Rb2起分压作用,给三极管B极提供偏置电压。 Rc给三极管C极提供偏置电压。 Re为直流负反馈,消除温度对电路的影响。 RL为负载,Cb、Cc为交流耦合,Cb将交流信号耦合到三极管,Cc将信号耦合到负载。 Ce为旁路电容,三极管起放大作用。(2)静态分析:

多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多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多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方法 2.熟悉并熟悉设计高增益的多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方法 3.掌握多级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4.掌握在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的方法 二、实验预习与思考 1.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 2.采用直接偶尔方式,每级放大器的工作点会逐渐提高,最终导致电路无法正常工作,如何从电路结构上解决这个问题? 3.设计任务和要求 (1)基本要求 用给定的三极管2SC1815(NPN),2SA1015(PNP)设计多级放大器,已知V CC=+12V, -V EE=-12V,要求设计差分放大器恒流源的射极电流I EQ3=1~1.5mA,第二级放大射极电流 I EQ4=2~3mA;差分放大器的单端输入单端输出不是真电压增益至少大于10倍,主放大器的不失真电压增益不小于100倍;双端输入电阻大于10kΩ,输出电阻小于10Ω,并保证输入级和输出级的直流点位为零。设计并仿真实现。 三、实验原理 直耦式多级放大电路的主要涉及任务是模仿运算放大器OP07的等效内部结构,简化部分电路,采用差分输入,共射放大,互补输出等结构形式,设计出一个电压增益足够高的多级放大器,可对小信号进行不失真的放大。 1.输入级 电路的输入级是采用NPN型晶体管的恒流源式差动放大电路。差动放大电路在直流放大中零点漂移很小,它常用作多级直流放大电路的前置级,用以放大微笑的直流信号或交流信号。 典型的差动放大电路采用的工作组态是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放大电路两边对称,两晶体管型号、特性一致,各对应电阻阻值相同,电路的共模抑制比很高,利于抗干扰。

单管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剖析

实验四单管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 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设计与制作一个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掌握其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了解其电路中各元器件参数值对静态工 作点的影响。 2.掌握单管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的调测方法。 3.了解单管放大器电路参数的工程设计方法。 二、实验预习要求 1.预习实验原理和测量方法。 2.写出预习报告,画出完整正确的实验电路图。如果选择自己设计的电路和参数进行实验,则要预先完成电路和 参数的设计。 3.在预习报告中明确实验内容(可用字母和相应公式以及表格表示)。 三、实验原理 单级放大器是构成多级放大器和复杂电路的基本单元。其功能是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要使放大器正常工作,必须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静态工作点Q的设置一要满足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非线性失真等各项指标的要求;二要满足当外界环境等条件发生变化时,静态工作点要保持稳定。影响静态工作点的因素较多,但当晶体管确定之后,主要因素取决于偏置电路,如电源电压的变动、集电极电阻 R和基 C

极偏置电阻的改变等都会影响工作点。 静态工作点设置在交流负载线中点的附近,能使放大器获得最大不失真的输出电压,如图4.1所示。若工作点选得太高就会产生饱和失真,若工作点选得过低就会出现截止失真,如图4.2所示。 图4.1具有最大动态范围的静态工作点 图4.2 静态工作点设置不合适产生的失真 为了稳定静态工作点,经常采用具有直流电流负反馈的分压 输入信号 输出信号 截止区分界线 饱和区分界线

式偏置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4.3所示。电路中上偏置电阻 1R '由1R 和1W R 串联组成;2R 为下偏置电阻;C R 为集电极电阻;E R 为 发射极电流负反馈电阻,起到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1C 和2C 为交流耦合电容;3C 为发射极旁路电容,为交流信号提供通路;S R 为测试电阻,以便测量输入电阻;L R 为负载电阻。外加输入的交流信号S V 经1C 耦合到三极管基极,经过放大器放大后从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再经2C 耦合到负载电阻L R 上。 图4.3 实验电路原理图 根据理论分析和工程估算法,可得到如图4.3所示的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正常工作时的主要动态性能指标如下: 交流电压放大倍数: be C L be ce C L be o L V r R R r r R R r r R A ////////βββ-≈-=-= 输入电阻: ()be W i r R R R r ////112+= 输出电阻: ce C o r R r //= *四、实验电路参数设计 已知单级低频放大器所用的晶体三极管型号为9013(或者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