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

——徐国庆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副教授一、从教学论到课程论

(一)何为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精致化需要,严肃性是课程的基本属性。

●西方:课程即跑道。

两个要素:方向与过程,引伸为课程即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及组织。

●中国:功课(内容)及其进程(组织)

课程在组织知识的同时,也在组织人与人的关系。

不同的课程模式,会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

以及不同的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二)课程论兴起的原因

1、课程是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教学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的需要。

2、近代课程理论发展的结果。

杜威的经验课程论。

对学科课程理论的突破使人们意识到,仅仅对课程内容做些删减,或对编排顺序做些调整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体现人们对教育的新设想。改革还必须触及一个上位问题,即按照何种逻辑来设置课程。

(三)课程的类型

古德兰德把课程划分为:

正式课程:指由国家或学校设置的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所列出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指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正努力去实施的课程;

观察的课程:指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在课堂中实际实施的课程;

体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在领悟并作出反映的课程。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是方案,教学是实施。

老师应当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管“课程”,而不是仅仅是管“教材”

二、我们要到哪里去

花一个学期去搞基础,还不是浪费时间交白卷?都不去想想,开一个高等数学,对专业帮助什么都没有,也不去想,我们学什么专业的,学生怨气有多大,课程安排不合理,还精品!

——一位交白卷的考生三、我们面临什么问题

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现有课程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现象问题还是本质问题?

学科课程仅仅是现象问题。关键在于其思想根源,即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下形成的“准备说”,把实践仅仅看作为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是理论的附属品。未能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这就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学问化”。

为什么不必先为实践储备足够的知识?

是由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的。

一种书生是天生成的才具,能对于书本子上的学问有趣味。其余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有趣味,书本子上的趣味是没有的——杜威

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建构主义

知识的职业性:

(1)职业活动需要的知识

(2)职业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形态

知识的“储备观”与“过程观”应用知识要按照应用的方式来学习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仅仅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

四、项目课程的基本框架

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的课程。它不同于以学科边界进行课程设置,并按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选择和组织内容的学科课程。

(一)项目课程的核心理念

1、联系论

职业能力即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

●职业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

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

●要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

2、结构论

●课程结构指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体系结构),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

(内容结构)。

●项目课程既要求课程设置、项目设置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也要求按照工作过程中

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本身具有教育意义。按照工作体系设计

课程结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把知识在实践中的组合方式教给了学生,从而解开了

“应用”这个黑箱,真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结果论

●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每个项目结束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产品

●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课程的设计原则

1、以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

终身生涯发展=强化普通文化课程?

终身生涯发展=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要彻底放下传统的“基础”这个沉重包袱,从机械论的基础观转向生物学的基础观,用“生长”的观点来看待能力发展,轻装上阵进行课程改革。

个体生涯发展取决于:

(1)能进入工作世界(STW)

(2)有强烈的发展愿望

(3)有精湛的工作能力

(4)善于不断地反思(反思性实践)

(5)有限地拓宽专业面

五、如何开发项目课程

(一)如何进行市场调研

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人才需求状况

(2)工作岗位定位

(3)专业课程设置

(二)如何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奠基性工程,其质量好坏既会影响到课程内容对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准确反映,也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课程开发过程。

工作任务分析定义: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

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

对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的要求:

1、能深刻理解工作任务分析的目的、质量要求,能预期后续的课程框架。

2、善于激发并整合行业专家的思维。

3、能熟练进行工作分析的基本操作。

4、善于控制时间。

5、不必是专业教师。

对行业专家的要求:

1、每个专业聘请12位企业专家。

2、企业专家均要求是一线技术骨干,班组长、车间主任层面为宜,不要聘请老总、人

力资源部人员、销售人才、行业协会人员。

3、要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4、善于思考、表达与合作。

5、专家要覆盖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企业类型要有代表性。

6、会议为期一整天。

7、请企业专家预先思考该岗位员工需要从事的工作任务。

工作项目: 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它可能与工作岗位相对应,也可能不对应,这取决于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如饭店前厅管理)。

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如统计员工的工资)。

职业能力: 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要注意寻找每个专业所特有的工作逻辑:

(1)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其产品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2)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其工作对象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3)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其操作程序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4)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设备或系统的结构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5)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岗位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6)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行业专家来自不同企业,其工作性质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先鼓励他们采用头脑风暴法,尽可能多地把不同意见展现出来,写在每张纸板上,一个纸板写一条。

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的书写格式是

“名词+动词”。

职业能力的书写格式是

“能(或会)…………)”

然后把写好的所有纸板帖出来。先合并相同的,然后并掉能够被包容的,再整合零碎剩下的。可以对结果进行补充。每一条都必须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才能最终确定。(三)、如何编写项目课程教材

项目课程教材编写体例

(1)教学目标

(2)工作任务

(3)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

(4)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

(5)知识拓展(选学内容)

(6)练习

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1)如何编写教学目标

建议的表达格式:

●能够识记……………………

●能(会)操作(使用)…………

●能(会)分析……………………

●能(会)判断……………………

(2)工作任务如何编写

●工作任务名称

●工作任务的背景

●项目训练载体选择

●需达到的技术要求

●所需要设备、材料等条件

(3)理论到实践如何衔接

(4)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区分

实践知识指完成本项目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理论知识指完成本项目必须具备的理解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对课程的理解与分析 一、课程的内涵 (一)西方“课程”的词源 用名词形式解释:“跑道”即“学程”。课程即是为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 用动词形式解释:“奔跑”即“学习的过程”。课程即是儿童对自己学习经验的认识。英国学者斯宾塞(Spencer, H.)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首次提及课程。这里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科,也可以指学校所有学科 (二)教育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四种维度) 学科(领域)维度课程即学习课目或教材(教科书、教材) 基本观点: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 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问题 不足:1.限制了教师视野; 2.只关注“教什么”,不关注“为什么而教”和“怎样教”; 3.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 所学知识对学习者个人的意义; 4.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对课程本身的理解仅局限于客观外在的间接经验,忽略学习者在学校生 活和活动中所获得的各种鲜活的直接经验和主体体验

计划维度课程即教学计划和培养人的蓝图 基本观点: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和计划。 解决的问题:力图纠正“经验说”的失之过宽,教材说的失之过窄。 不足:遗漏课程实施部分,过分强调静态设计、预成课程,忽视动态设计、生成课程的倾向。 经验维度课程即经验 基本观点: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解决的问题: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转换研究者注意的中心,使教师从过去主要关注“教什么”,到现在开始关注“为什么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这样教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不足:学习经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带有主观性、个人性和模糊性,这对于教师来说难以把握实践上很难实行。 活动维度课程即活动 基本观点: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参加了什么活动,课程应为“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解决的问题:避免了课程经验说的无标准性,比较好地把握了主体与客体、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不足:1、把研究者的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造成本末倒置,为活动而活动。 2、过分强调一切学习都要从活动实践开始,强调从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材料、范围、要求及其进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特定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教育活动。一般认为,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教育学分支学科。这种说法本身没错,但失之笼统。胡德海先生将教育现象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教育制度或称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基于此种分析,我们认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现象,该现象亦可划分为:课程与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制度、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研究 课程与教学活动主要指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活动,以及教学的过程、方法与策略,它们是课程与教学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及其实现所开展的系列活动。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课程与教学活动事实、价值、方略的研究。 课程与教学事实是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及其行为表现,是客观发生的课程与教学过程在人脑中的再现,它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性质、形态、关系、现状及其问题。课程与教学事实研究是对课程与教学实存状况进行“实然判断”,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实质、过程、关系。如课程是什么?教学是什么?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价值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意义与取向,课程与教学价值研究即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前提进行价值透析,澄清课程与教学活动隐含的价值观念,表达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理想,做出有关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应然判断”。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堂教学是优先考虑全体儿童还是部分儿童?”“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方略指开展、完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方法、策略、途径、手段与技术。课程与教学活动方略研究有关优化、改进、完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路径与策略,回答诸如怎样开发课程、怎样教、怎样学,如何进行课程规划、教学设计,如何组织学生的课程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问题,等等。 (二)课程与教学制度的研究 随着课程与教学活动日益丰富、复杂,个别的、简单的课程与教学活动逐渐制度化,形成了制度化的课程与教学事业。可以说,课程与教学制度是专门化、系统化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产物。课程与教学活动发展到一定规模,便产生了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程与教学活动进行协调、控制和管理的需要,于是课程与教学制度应运而生。 课程与教学制度研究涉及课程与教学活动系统及其组织、管理与领导的问题,诸如课程的总体规划、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领导、课程改革实验,学期学年编制,学生学籍管理,选课考试管理,课堂行为规范,教学研究制度,等等。这些是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关系到整个课程与教学活动系统的运行及其效率与质量。课程与教学管理涉及学校、地方与国家各个层面。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题目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单选&判断 1. 课程定义的几个维度: ①.学科维度:将课程看作是教学的科目,注重教材,学科体系。②.经验维度: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综合课程,主题活动,关注儿童的兴趣。③.计划维度:过分强调课程的预设。 2. 怎样判断一个目标是以教师角度来写还是幼儿角度来写? 3. 维果茨基理论:“最近发展区”、“鹰架教学”和“心理工具”。 4. 成熟理论:影响和重视材料和活动的选择,而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儿童的兴趣。 5.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蒙台梭利。 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尔。 6.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采用的课程型方式是“审议”方式。课程审议是课程编制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7. 布卢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学习的所有领域都可以分为

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8.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更多用在艺术领域。 9. 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原则组织课程内容。 10. 瑞吉欧教育的课程生成: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课程理念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一般能力的获得(游戏多,低结构)(强调于儿童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学业知识技能的获得(教学多,高结构)(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能力)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 11. 海伊∕斯科普课程:强调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创设兴趣区,给孩子主动学习兴趣,“49条关键经验”。 12. 凯米和德弗里斯的早期教育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方案。 13. 光谱方案的理论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费尔德门——认知发展的非普遍性理论 14. 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15. 直接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帮助儿童获得进入小学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16. 幼儿园课程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其最明显的差别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目录 简介 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1.超前性原则 2.多元性原则 3.基础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灵活性原则 简介 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1.超前性原则 2.多元性原则 3.基础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灵活性原则 简介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根据杨开城博士的最新探索,可以对课程开发做如下的介绍:如何解决现有课程开发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实践的要求?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开发研究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要采取“开发取向”。开发取向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原理以及各种可重用的技术来尝试解决世纪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理解教育教学规律,以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独特认识的研究取向”。教育技术学研究视角中的课程开发理论,作为一种技术理论,它的内容包括理念(教育观、课程观、学习观等)、方法技术(具体的课程开发技术,如需求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和评价技术)和技术组织(灵活、合理的技术过程步骤,如课程开发模式)三部分,其中方法技术是课程开发理论的核心内容。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不足是它认为课程是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和经验的设定,尤其是采用的“目标细化”的设计、决策技术,即通过目标分解来获取内容而不是通过内容分析来确立目标、先决定课程模式再选择课程内容等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从目标找手段、从内容找形式的实践逻辑。 因此改进课程开发理论的重点在于探寻课程开发更合适的方法技术以及组织方法。探索的基本逻辑可以是:课程的基本单元是什么,基本单元的成分是什么,这些单元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技术构建起来并组织成课程的。这些方法技术及其组织被我们称为课程开发技术。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职业学校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贴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灵活的能够获得较大效益的课程方案。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据教育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其职业岗位职责任务,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必须坚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 1.超前性原则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然而,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性原则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三、学时:34学时 四、学分:2学分 五、课程简介:本课程专为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属于理论实践课。本课程以幼儿园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幼儿园课程的定义、特点、要素、编制、历史变革等理论,介绍我国当前课程实践方面的新成果、新现象、新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辩证分析当前课程编制、实施的等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参与幼儿课程的编制及园本课程改革实践的奠定基础。 六、课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西方当代早起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向、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变革;熟悉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掌握幼儿园课程的编制理论和方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知识 2.技能目标: (1)能运用所学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方案进行评价,能自己制定幼儿园课程方案。 (2)能进行领域活动课程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能进行综合型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4)辩证的分析各种课程优缺点。 (5)掌握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技能。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课程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七、教学要求、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项目 (一)幼儿园课程的本质 教学目标要求 1.了解不同维度课程定义及其优缺点。 2.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和特点、隐性课程的定义、特点和对幼儿的影响。 3.掌握幼儿园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和各种课程理论在幼儿园的课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课程的定义 2.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3.幼儿园课程的类型 4.隐性课程的定义、要素和作用及隐性课程开发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二)幼儿园课程的编制 教学目标要求 1.了解幼儿园课程编制的环节(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2.理解幼儿园课程编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的基本特征、区别及其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3.理解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要素和方法,知道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两种取向(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掌握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基本特征和表述方法及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幼儿园课程建设恩体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2442254.html, 幼儿园课程建设恩体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李秀敏 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9期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课程理论也在输入、改良及借鉴中不断深化和丰富。课程的实践过程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场面。然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影响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问题。“法无定法”,我们应依据国情、地情、园情的现实根基,借助理论种子,吸收多种营养,不拘模式,建构具有“适宜发展”性的幼儿园课程。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理论实践 一、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根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幼儿园课程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连接教育哲学与教育行动的桥梁。关系着幼儿教育理论向幼儿教育实践转化的成效,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和桥梁。幼儿园课程直接关系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幼儿的发展。以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为代表的一派主张课程研究的“实践范式”,它关注的不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应该怎样进行课程研究”。这一范式强调: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决策和行动,而不是为认识而认识,为了出书而研究。 然而,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常常觉得进幼儿园很难:幼儿园不配合,教师素养、幼儿园环境达不到应有的要求。而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则反映:自己是理论工作者的“小卒子”,理论界群旗飘扬,自己被指挥着冲锋陷阵,却往往无所适从,稍有不慎,便被指责为盲目乱动或者保守陈旧,没有自己的立场:而当有成果时,名利双收的又是理论工作者。这就不仅仅是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而涉及如何看待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王志扬 kechengjiaoxue@https://www.360docs.net/doc/712442254.html, 一、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 二、课程理论的历史发展 三、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 四、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五、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七、教师专业化 一、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教学与教学理论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 课程涉及“教什么”的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 (1)词源分析 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其意与现 代不同;宋代的朱熹提到,“宽着期限,紧着 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指功课及 进程。 外国:“currere”,名词“跑道”,动词“奔跑”; curriculum,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2)几种典型的定义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学科) 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 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心智发展及师生的互动。 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纳入课程的定义,但何谓“有计划”,标准差异很大,并只能局限在可观察方面,而忽视的学生的体验。 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北美的理念: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结果和目标,即从手段转向目的;但课程目标由课程决策者制定,而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④课程即学习经验 该定义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意

义,而不是要学生再现的事实或要学生演示的行为; 定义过于宽泛,包含了学生的个人经验,使对课程的研究无从下手。 ⑤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该定义依据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应各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但社会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偏见、不公正等,课程如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就会使这些现象永久化。 ⑥课程即社会改造 激进的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束缚,“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的社会问题、社会弊端等方面,使学生具有批判的意识。 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社会改造的理解有本质的区别。 (3)本课程概念界定: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 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2.课程理论 (1)定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 ①课程设计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和自我更新等问题; ②课程编制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课程改革理论包括研究课程改革的要求、意见,用教育学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确切性,衡量对个人实践的影响,检验适应地方情况的程度等。 (2)《学记》中关于课程理论的论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3)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的课程思想,对西方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发端于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博比特的《课程》一书的出版。 3.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①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运用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中 ②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 ③学科结构组成:一是组织结构:指说明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方式,同时也阐明该学科的边界;二是实质结构:指探究过程中要回答的各种问题,即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三是句法结构,指学科中收集数据、检验命题和对研究结构作出概括的方式。

常用的课题设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研究课题怎么写 两生1 | 浏览18933 次|举报 我有更好的答案 推荐于2017-09-06 21:53:24 最佳答案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一般是从背景、现状和基础(或说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三个方面去思考的。 1.背景:即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了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对教学工 作实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状: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变化了的教育背景存在着的差异中,我们必须及时加以研 究和解决的最急切的问题。 3.基础:对这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或他人所作的探索性研究,已经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二、概念的界定: 指主课题(有时也包括某些子课题)名称中容易产生异议的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 注意:不必阐述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试图借鉴、应用的主要理论、学说、观点、原理,从而得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思想和教学理念。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达到的主要研究目标(课题的假设),以及主课题分解为哪几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子课题之间应具有较合理、紧密的逻辑关系。各子课题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表明主课题的研究框架,这些子课题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为课题组的成员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 中。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还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结构功能法、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历史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加以辅助。要说明准备怎样充分发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作用,为本课题(或某子课题)的研究服务。 2.研究对象一般是指人,大多是指学生,也有的是指教师。要说清楚研究的是本单位的全体学生还是某一部分学 生(或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观摩课(课件、光盘)、学生作品集、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汇总等等;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二、课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先决条件。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原理对学校教育机制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改革,以便实现有层次的设计和进行综合性改革的过程。其主要内涵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研究重视学校特色建设,即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创办学校教育特色;学校现代化建设重视学校科学发展,即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学校改革的最佳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产生尽可能大的效果;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办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人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队伍素质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无疑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大抓手。而教师是所有教育因素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必须努力做到国家课程素质化、地方课程精品化、学校课程特色化。而构建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常以开发

校本课程为突破口。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础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珠江路小学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不能局限在科学类的国家课程和科学类课外活动的范围,它应该是一个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学校将科技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拓宽

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 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 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 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 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 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 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 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 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学习理 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 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 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 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 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 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 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 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 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既要提高教学质 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 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建模理念

读《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厚厚的一本《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刚接到手中时,一有空就拿出来研读几页,现在终于在零散片段的整合下看完了。静静地合上书想一想,这是一本多么及时的书呀,它犹如雪中送炭,给我这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人点亮了一盏明灯。 虽然说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是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工作前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必要的。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真理。区新教师培训和我园教师业务学习时曾强调过,要变过去的教育目标为发展目标,变教师的主导性为孩子的主体性……。这些教育理念谁都知道,但是具体到教育活动设计时往往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看完这本书,特别是关于活动设计的案例分析,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教育观念上的一种转变,现在自己已经尝试着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引下,自己对课程的设计及对孩子游戏、生活等内容的指导也会有一个新的转变。 一、课程设计遵循理论框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 (1)课程目标以幼儿为主体。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课程设计的终点,既是课程内容选择、编排和具体教育活动组织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评价的标准。在系统教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制定生成性目标,包括促进幼儿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在进行我园特色活动——项目活动时,教师更多地是制定表现性目标。它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我们班刚刚进行了《我爱我家》这个主题活动,由于中班孩子对于情感的领悟还不是太深,所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延伸出项目活动就比较难。于是我们老师就把教室里的小阁楼分隔了一下,隔成了厨房客厅、宝宝房间和爸爸妈妈房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共同装扮。这时,孩子的兴趣就有了差异,同时这个活动分成了三个项目小组,分别由三位老师指导完成。

“关于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培训学习心得

一体化培训学习心得 人劳部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张利芳 “关于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培训 学习心得 2012年7月16日,在江门技师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听取了人劳部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张利芳老师“关于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有:一体化培训的目标、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标及一体化课程的特点,受益颇丰,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在培训之前,我对一体化的认识仅是自己学校探索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学校已经开展了一体化教学,但什么是真正的一体化教学,我却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而张老师给我们做的培训正是关于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这正好可以解决我对一体化教学的一些迷惑和不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一体化课程改革究竟要如何进行这些都是我需要认真学习理解的,张老师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把一体化教学的原因、目的及开发过程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一体化课改的目的是要使得我们的学生“会工作,能胜任工作”。学生不再是光学习学校提供的知识,不再是光学习,而是要对学习的内容熟练运用,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通过对不同级别的学生教学特征和学生能力特征及要掌握知识的分析,制定相应程度的学习任务,因才施教,做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这样学生不断的树立了自信和信心,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以一种新的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学校最终的客户是企业,只有提供最好最正确的教学服务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走出学校进入企业的时候能胜任企业的要求,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最新的职业教育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内容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能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一、过程模式的提出 “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awreneeStenhouoe)系统确立起来的。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斯坦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是其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理论阐述的前提和依据。 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不是公开的、独立的,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且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斯坦豪斯把目标模式的症结归纳如下。 1、目标模式是一种雄心勃勃的综合性理论,在理论综合上的这种大胆尝试对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由于缺乏情境的资料和实施的知识,虽达到了逻辑上的一致性,却失去了牢固的基础,这种高度的思辨性往往带来实施中的不适用问题。 2、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斯腾豪斯认为,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来说,目标模式是很适用的,它通过分析使要形成的操作行为明晰化,从而促进了训练过程。如在军队和工业界,适用目标模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功。但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目标模式是显然不适宜的。这是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与信息不同,人由此进入了知识的本质,这一本质是一个支持创造性思维,并为了判断提供框架的结构。因而,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目标模式显然与此要求相悖。按照斯腾豪斯的说法,目标模式的实质是通过目标的分析,使教育结果的质量标准“形式化”,这样做的结果实质上是降低了质量标准。此外,目标模式还有使知识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工具化”的倾向,这是“为了满足目标而使用损害内容的方法。”目标模式通过武断地规定思维界限及对知识中的未决

赵婷--《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读后感.doc

读《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心得 摘录人:赵婷 本书的主编是许卓娅,本书分为十一章,分别是:第一章幼儿园课程的本质,第二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第三章幼儿园课程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影响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几个教育理念,第五章观察儿童---- 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出发点,第六章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第七章幼儿游戏----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第八章环境----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第九章教育活动评价----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保障,第十章国外幼儿园课程范例简介,第十一章我国幼儿园课程范例简介。 本次的读书心得主要针对第二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来写的。这章中分为五个小节,分别是:第一节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的方向,第二节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的核心,第三节课程组织---- 产生教育效应的基本过程, 第四节课程实施---- 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第五节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的 重要环节。 读了第一小节,我了解到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最重要达到的目标,或者说人们对教育活动预期的效果。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1)课程的总体目标---- 教育目的,(2)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3)教育实践中的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是:对幼儿的 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其中一个 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唯一的来源,所以,我们需要将儿童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各门学科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一个具体的课程目标。 第二小节中是讲的课程内容,从这一小节中,我知道了课程内容即教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课程内容不是随意的自定的,要进行选择,选择也是要有一 定的标准,要按照什么标准呢?读了这节我就知道了: 1. 内容的目标达成性 2. 内容的基础性 3. 内容的适切性 4. 内容各部分的平衡性 5. 内容的发展性。 通过第三节的阅读,我认识到课程组织就是对选择出来的额课程内容予以安排,构成比较可行的教育方案或计划的过程。课程组织存在三种课程组织: 1.

课程理论59251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一 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 分,共15 题,总计30 分) 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C A.《课程》B.《课程论》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A A.斯滕豪斯B.泰勒C.施瓦布 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C 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实践模式 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其中一个“筛子”是学校教育哲学,另一个“筛子”是:A A.学习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儿童心理学 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C A.以课程目标的厘定为起点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 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B A.经验顺序B.心理顺序C.社会顺序 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属于哪个层次:B P333 A.理想的课程B.执行的课程C.经验的课程 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C P97 A.对学生的研究B.学科专家的建议C.家长的意见 9.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C P24 ? A.泰勒B.施瓦布C.派纳 10.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A A.“理解”B.“营养”C.“重要事实和原理” 11.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B ? A.适合学生发展水平B.与学科逻辑一致C.与社会生活一致 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B A.综合课程B.活动课程C.分科课程 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A A.整合性B.一致性C.和谐性 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C A.多学科课程B.核心课程C.融合课程 15.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 B 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