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_马勇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_马勇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_马勇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144-10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马勇,张祥胜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武汉

430062)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

2008年3月Vol.17,No.1

Mar.,2008

收稿日期:2007-10-15;修订日期:2008-01-10

作者简介:马勇(1964-),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Email:mytcn@163.com

摘要: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该领域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旅

游目的地研究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有诸多学者围绕旅游目的地发展进行了各类研究。由于旅游

目的地内涵丰富、外延较广,国内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研究所涉及面较繁杂。本文基于对近10年发

表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刊物上的相关文献分析和整理,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进程进行

了回顾,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文章主体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研究脉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

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得出国内主要从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等方面对旅游

目的地进行研究。本文以期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

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研究视角;国内;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作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地和旅游消费的发生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托。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研究框架。钟行明、喻学才[1](2005)两位学者已对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而本文对国内1996-2006年期间发表在各种期刊上被CNKI索引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这些文献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形象、营销、管理、发展以及与旅游者、当地居民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脉络,是各种学科交融在旅游研究的土壤上生长出的一棵茁壮的“学术树”。

1文献年份统计分析

通过对228篇文献的统计分析可知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研究从90年代中后期兴起,到2003年开始迅速增加(如图1所示)。

同时对这些文献所载刊物进行分析,旅游类的主要刊物[2]约占33%,其他相关旅游高等院校学报占28%,其他期刊占39%。其中旅游类主要刊物和其他高等院校学报大部分属中文核心期刊占61%,说明大多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的特征。

除此之外统计所载刊物数量前三位的期刊在年份上进行分析,由此(见图3)可见国内

旅游目的地研究到于90年代中期都

还较少,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

期是平稳发展时期,从2003开始进

入高速增长时期,慢慢成为我国旅游

研究的一个热点。

2国内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视角及进展

一般意义上来讲,旅游目的地即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各不相同,从区域范围来看,其大小并不局限于固定的行政区域;从旅游者的需求来看,旅游目的地的指向性并不相同。综合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立明、赵黎明(2005)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是对应于旅游客源地、旅游过境地而言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地或旅游景区,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地

图1各年份发表论文数量

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

期145

形象、具有完善的区域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使潜在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并做出出游决策实现其旅游目的的区域”。林峰(2005)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区域经济概念,但从旅游作为一个游憩及游憩接待的系统而言,目的地概念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

总的来看,不同学科背脊的学者们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了不同视野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下文将从这几个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2.1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学研究

旅游目的地从地理学来看,他是一个界限明确的经济活动区和地理空间区,应用地理学知识解释其中的旅游活动及现象,可以对旅游目的地资源分布、旅游空间结构有等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增加对旅游目的地自身的认识。

2.1.1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

(1)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

车裕斌(2001)分析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系统功能,认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系统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吸引力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系统吸引力的测算公式;李光金(2001)通过旅游目的评价指标的聚类分析建立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安金明(2005)对旅游目的地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旅游目的地是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业结构要素组成,并构建了吸引力指数模型[2]。刘静艳(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高亚芳(2006)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资源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应构建以旅游目的地打造为导向的“H-CSSR”

资源分类[3]。(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

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内学者窦文章(2000)、杨英宝(2002)等人对此做了相关的研究综述。王起静(2004)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范畴、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构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郭舒(2004)对国内学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进行的总结;易丽蓉等(2006)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影响旅游目的竞争力因素。臧德霞(200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进行了分析;而史春云等(2006)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要评价模型、变量选择、模型应用、优势与限制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4]。

2.1.2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1)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形态

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1933年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我国最早的旅游研究学派也是20世纪80年代从地理学中延伸而来,因而一直以来,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都是热点。杨新军、马晓龙(2004)从旅游空间影响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旅游规划视角的空间结构、旅游地的宏观区位特性研究等方面,对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综述;卞显红、王苏洁(2004)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述了旅游地空间规划布局的关键要素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的基本内容与模式;黄金火、吴必虎(2005)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并按照旅游开发的世界地理研究17卷146

时序关系,阐述了该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进行了实证研究[5]。

(2)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

刘俊(2003)在区域旅游系统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及其构成要素,探讨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张立明、赵黎明(2005)探讨了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综合性目的地的形成必须经历上述的点状—轴线—网状的发展过程[6];刘名俭、黄猛(2005)从核心要素、关联要素、协调要素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张玲(2005)分析了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7]。

(3)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变

马晓龙、吴必虎(2004)运用行为地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采用实证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入境旅游流流动规律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刻画和测度;沈振剑(2005)在分析河南省旅游流时空分布变化基础上,建立了国际旅游流时间分布的预测模型;丁正山(2005)利用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揭示了南京都市圈及其周边城市旅游流的集聚规律与扩散规律,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战略。

2.2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学研究

2.2.1旅游目的地形象

(1)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研究

程金龙、吴国清(2004)对我国的旅游形象作了研究回顾和展望,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旅游形象理论研究、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式、旅游形象营销策略、旅游地形象建设、区域旅游形象研究、旅游形象及其他相关因素;毛端谦(2006)对国外旅游目的形象进行了文献的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的内涵、研究意义、测量与评估进行了综述与评述,提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较多,但研究成果较少需进一步研究;李宏(2006)总结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视角,认为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集中在目的地形象的组成成分、测量、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影响要素等几个方面,而国内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集中在目的地形象的设计方面,忽略了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机制[8]。

(2)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认识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认知规律是形象定位及其传播策略的基础,国内学者对其

认知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黎洁(1998)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

形成过程及市场营销意义进行了研究;李蕾蕾(2000)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位置及其内涵等空间形象特征的认知,满足一种依据地域空间等级层次而展开的认知链过程[9];吴必虎、宋治清(2001)探讨区域旅游形象分析与建立的技术程序;苏进(2003)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子作为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定量研究主要应用数学的方面进行测量,张捷(1999)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映像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黄震方、李想(2002)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形象测量、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阐述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推广模式。李飞等(2005)做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研究进展与评述,将旅游形象测量方法和手段归纳为基于旅游形象形成的测量、基于市场细分的形象测量和基于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形象测量三个方面[10];刘睿文等(2006)对认知的时间顺序对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

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47

进行了探讨。

(3)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口号设计、形象设计;李蕾蕾

(1995,1999)、

钱炜(1997)及其他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几种形象定位策略;金颖若(2003)提出旅游地形象定位及口号设计应满足的要求;谭颖华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探讨了旅游形象定位的多维视角透视;罗茜、方世敏(2006)认为根据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有必要对传统旅游目的形象进行更新定位;刘民英(2006)以黄山为例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中的障碍及对策。

(4)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

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大多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设计为主,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促销。陈传康、王新军(1996)首次提出形象策划这一概念,并对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的CI进行了设计;陈传康、李蕾蕾(1998)较早提出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问题,并强调文脉(陈传康将其理解为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在其中的重要意义;郭鲁芳(1999)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的策略,2006年又分析了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因素;谢朝武(2001)论述了旅游形象感知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提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李国平、叶文

(2002)提出了游客感知“

灰度区”与“光环区”的概念,并对“灰度区”旅游形象策划进行了旅游产品整合模式的探讨;同时众多学者们就具体区域的旅游形象分析和策划进行研究,如宋子斌、安应民(2006)等运用IPA分析法对海南省的目的地形象进行了分析。

2.2.2旅游目的地营销

(1)旅游目的地营销理论

目的地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内关于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系统构建、营销模式、营销方式的方面。肖江南(2006)对国外两大旅游杂志进行研究,得出国外近十年的研究由最初的目的地形象研究向其他视角扩展,开始关注目的地营销组织和信息技术在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国内研究遵循了相同的发展过程,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需要强化和深入[11]。赵西萍等(1996)对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旅游需求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研究,对时间序列模型、回归模型、德尔非法三种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12];许春晓等(2005)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特征,提出应该从建立旅游目的地市场的独特客流模型、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和独立的市场监测体系,形成成熟的学术规范四方面加强

研究[13]。其他学者如马勇,何彪(2006)对关系营销,齐天锋(2006)对利益相关者,连漪、

马艺芳(2004)对竞争优势理论等理论运用进行了论述。章尚正等(2005)从营销形态、营销动力、市场重点、营销宗旨四个方面分析了中美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的区别。

(2)旅游目的营销系统

国内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功能分析、运行机制、模型构建以及营销系统的介绍等方面,如马勇(2003)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网络的构建模型;刘绍华等(2004)从区域整合的视角分析了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功能特征。张补宏(2006)对我国DMS开发与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章勇刚(2006)在对DMS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开发建设方面,对系统运营涉及较少,提出“政府与企业合作经营是国内旅游目的地营销系世界地理研究17卷148

统的最佳运营模式”[14];李俊(2006)从技术层面介绍了Struts在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开

发中的优点;而金准(2006)提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系统应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不应是政府操或一两个直接利益相关者操作,并对Web2.0思想进行了简要介绍。

(3)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品牌是其营销的两大法宝,旅游形象是对区域旅游最具特色内容的凝练和提取,即最能吸引旅游者的要素或给旅游者留下的最深印象,而品牌则侧重区域内部某个(些)旅游产品的突出个性。主要代表性的学者有郭英之(2006)认为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应具备科技力、形象力、拓展立三方面特点,品牌营销要强调整合营销与体验营销、市场同轴与市场辐射、广告推介与品牌形象相结合[15];邓衡(2006)阐述了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和旅游目的地品化进程,以及旅游目的品牌战略等内容,并且介绍了各类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的案例研究情况,最后提出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需在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定量分析三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6]。

(4)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

国内研究路径一般是对从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研究,如谢礼珊(2003)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基础和营销的策略进行了探讨;豆均林(2004)认为由于旅游者需求发生变化等原因,传统旅游目的地需要进行营销的再定位;余骥(2006)探讨旅游目的地营销市场突破期营销战略一般规律。同时也有学者从理论上进行突破,舒伯阳(2000)全面

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市场推广的三大层面:形象推广、

活动推广与营业推广,并针对其具体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整合营销沟通策略、权变营销策略与游程追踪营销策略,以及相应的系列实施措施[17];龙江智(2005)从旅游流的形成过程中总结出游客的转化模型提出五大营销策略;王国新(2006)分析国内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得出我国目的地营销中存在的几大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新策略。

2.3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学研究

在2003年11月28日湖北宜昌召开的“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国际研讨会”[18]上,专门就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旅游竞争力和区域竞合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2.3.1旅游目的地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在某种层面上取决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国内主要从对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也有对国外管理体制的比

较,提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

郝索(2001)在对各国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之后,着重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形成背景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关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具体设想;张俐俐(2003)将我国从1978年开始至今的旅游管理体制转变的背景、内容进行了总结;钱益春(2004)分析了世界旅游管理体制的模式和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现状,进而提出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钟新民、况既明(2000)从旅游行业管理内容和形式的历史演变,回顾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沿革,分析了旅游行业管理的主体的作用和局限,提出了随着目前旅游行业管理内容的变化,应建立旅游“大管理”的观点和思路[19];

2.3.2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

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模式,国内学者关注较多,可检索到的文献有21篇。魏小安

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49

(2002)从实证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开发进行了论述[20];邹统钎(2004)结合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提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思想经历了大众旅游的经济之上论、可持续发展的均衡发展论和体验中心论三个阶段[21]。唐顺铁(1998)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的特点;张波(2006)在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对国内典型(案例)的社区参与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解析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内在本质;段刚(2005)将循环经济理念和持续改进模式与生态旅游理论相联系,将其总结为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徐嵩龄(2005)阐述了碧峰峡旅游开发模式的特色及其对遗产旅游地开发的启示;保继刚(2006)都对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对策。此外,麻学锋(2005)对产业集群,赖坤(2004)、晓琴等(2005)、周春光等(2005)、段刚(2005)对生态旅游,杨建翠(2005)对农业旅游,马勇等(2005)、胡建伟(2006)对海滨旅游,马耀峰(2006)贫困型山地等方面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

2.3.3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

(1)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设计是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研究的重点。范琳琳(2004)论述了政府直接利用公共财产参与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和营销,并构建旅游目的地政府产品开发体系;王丽华、张宏胜(2004)作了关于社区参与型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研究;皮平凡(2005)面对体验经济时代的新型旅游消费,旅游产品设计应增强其体验性;李亚兵、肖星(2005)认为区域旅游产品设计中应考虑旅游产品类型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要素结构四方面的优化。同时,国内学者也对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肖光明(2001)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产品开发;郑海燕、徐红罡、戴光全(2003)以苏州为例,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王发兴(2006)对一些新兴专项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何梅青(2006)实证分析论述了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资源开发关系。

(2)旅游产品创新

由于我国旅游产品面临老化和升级问题,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成为研究的热点。王镜(2001)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旅游产品创新系统进行了

研究;吴文智、

庄志民(2003)在旅游与体验的内在关系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的系统框架;安金明(2005)结合旅游目的地各要素结构创新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创新集成(TDII)的理论及TDII的结构模型;杨开忠(2006)在对空间竞争和产品特征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尝试运用Lancaster产品特征空间方法,对旅游产品的特征进行定义,并分析了北京和

上海两市旅游产品在特征空间上的定位和变迁,并由此旅游产品创新模式[22]。石焕畬、

庄志民(2006)从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机制出发,探讨了文化交往视角下的旅游产品创新设计思路与模式;

2.3.4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1)旅游目的地承载力(环境容量)研究

国内发表的有关旅游目的地承载力的研究有21篇,研究内容集中旅游承载力的内涵、组成部分、计算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如梁智(2002)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数学模型,模拟了构成社会经济承载力的各要素之间达到均衡的过程;周年兴(2003)引入边际满意度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满意度模型和测算方法;赵西萍(2003)运用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原理,研究得出旅游目的地最优使用条件;其中翁钢民、杨秀平(2005)对国内外旅游环境

世界地理研究17卷150

容量研究进行了综述,回顾了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主要进程,以及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成就与不足[23]。在旅游目的地环境容量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结合旅游目的地进行量化分析、提出改进对策等。如刘玲(2000)结合实证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系统研究;杨锐(2003)介绍了从环境容量理论到LAC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LAC理论的步骤和衍生技术方法。

(2)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吴必虎(1996)将生态学引入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对国内外关于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旅游目的地行政和设施的生态管理、进入目的地游客的生态管理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张超(2002)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观下目的地竞争战略的选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战略应基于突出独特性卖点的差异化战略;尹贻梅等(2006)将演化经济学引入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唐善茂、张瑞梅(2006)构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2.4

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者行为学研究2.4.1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

国内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规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些学者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吴必虎(1997)通过数据调查与分析,得到中国城市居民关于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4条基本规律[24];滕丽、王铮(2004)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Kohonen网络对中国39个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分类。另一些学者从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相互关系出发,如李山等(2001)通过聚类分析法可发现上海市民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的感应空间特点,并从中揭示了旅游感应空间的一些规律[25];缪婧晶、王劲松(2003)探讨了交通成本、消费者选择与旅游目的地发展三者间的关系。邵炜钦(2005)将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市场开发导向程度、休闲度假产品比重、感知距离引入构建了游客忠诚机制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26];毛端谦、张捷、包浩生(2005)在Lancaster的消费特性理论和旅游目的地映像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流的目的地选择的概念模式[27]。

2.4.2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

符全胜(2005)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国外研究主要包括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的鉴别、遗产地游客满意研究、游客满意度测度;国内研究文献少而零散,且中国内地、港澳和台湾的研究在时间、视角和深度上表现不平衡,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研究经历了概念辨析、因素分析和满意度测度模型研究的过程,游客满意理论基本沿用服务

管理领域的顾客满意理论[28]。

国内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等理论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

徐红罡(2006)分析了国内旅游目的地质量管理的缺陷,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探询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管理的内部结构,并建立起质量管理的动态模型[29]。吴承照(2006)对国外游客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2.5旅游目的地的人类学研究

2.5.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旅游发展使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也有很多总结国外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研究。李春茂(2001)在国外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影响的三大理论即:发展阶段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李经龙等(2003)在分析国内外文

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51

献的基础上论述了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主要表现方面30;张文(2004)论述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变迁机制,并借鉴国外的评估机制尝试建立我国旅游影响评估机制;潘秋玲、李文生(2004)通过自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研究文献的分析,从研究进展、研究内容、研究学科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特点[31]。钟林生等(2006)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入手,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实践、模型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王璐璐(2006)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国内旅游目的地影响理论研究是不够完善的,任何

单一理论都不能完全解释目前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情况,文化变迁与政治、

经济的变化是不可割裂的[32]。

2.5.2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郭伟、陆旸(2005)从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进行了综述。国内关于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理论研究文献较少。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案例研究。如陆林(1996)、保继刚(1996)、刘赵平(1998)、宣

国富(2002)、

黄洁(2003)、章锦河(2003)、苏勤等(2004)等都是选择某一旅游目的地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应天煜(2004)认为,对于现实的旅游目的地社区而言,关于旅游的感知主要来源于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直接经验。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张文,唐飞(2004)详细地介绍了Ap和Crompton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的研究方法和推导过程,以及采用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尺度进行了测试,并对该尺度的适用性进行了评述[33];林越英(2004)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开发环境影响指标体系[34]。3结语与讨论

通过对国内近十年有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文献分析,国内目前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有以下特征:

第一,近十年以来旅游目的地研究进展不断加快,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已经越来越为国内学者所关注。不论从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国内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准,能够在一定程上为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指导。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研究所涉及内容几乎与国外不存在差异,所关注重点有所差异。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有很多方面缺乏理论依据,有些研究的结论都类似,欠缺对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的探讨,理论研究的进展停留在对已有现象的解释上。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研究初期主要是定性分析,到后期也慢慢倾向于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有些方面定量分析手段过于简单,没有能够建立科学的模型。理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不一样,研究成果有些不具有延续性,很难进行综合和比较研究。

第四,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趋势来看未来旅游目的地研究趋向于综合多学科的研究,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分,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合理,最终会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应更加注重研究的应用性,能够为我国旅游目的地更好的发展提供指导。

世界地理研究17卷152

参考文献:

[1]钟行明,喻学才.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5,19(3):1-9.

[2]安金明.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建模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5,26(5):80-83.

[3]高亚芳.构建旅游目的地导向的H-CSSR0资源分类、评价体系[J].旅游学刊,2006,21(2):11.

[4]史春云,张捷等.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综述[J].人文地理,2006(3):72-77.

[5]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1).

[6]张立明,赵黎明.旅游目的地系统及空间演变模式研究———以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5,6(1):78-83.

[7]张玲.旅游空间结构及演化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8]李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两种理解[J].旅游学刊,2006,21(6):9.

[9]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J].地理科学,2000(6):563-568.

[10]李飞,黄耀丽等.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评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2):56-60.

[11]高静,肖江南,章勇刚.国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7):91-96.

肖江南.国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现状及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5):96-90.

[12]赵西萍,王磊,邹慧萍.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综述[J].旅游学刊,199(6).

[13]许春晓,文联阳.旅游目的地市场特征及其学术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14]章勇刚.政府与市场合作: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最佳运营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

104-107.

[15]郭英之.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J].旅游学刊,2006,21(7):9-10.

[16]邓衡.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研究进展[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82-84.

[17]舒伯阳.旅游目的地市场推广体系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18]徐红罡.AlanA.Lew.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10.

[19]钟新民,况既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及其实践[J].旅游学刊,2000(2).

[20]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2.

[21]邹统钎,彭海静.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思想演变[A].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报告2004[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116-122.

[22]张超,杨开忠.基于Lancaster特征空间的旅游产品创新模式———以北京和上海的国际旅游业为例[J].商业经济与

管理,2006(3).

[23]翁钢民,杨秀平.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评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39-43.[24]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2).

[25]李山,蒋轶红.中国城市居民旅游感应空间研究———以上海为例[J].旅游学刊,2001(1).

[26]邵炜钦.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机制模式构建[J].旅游科学,2005,19(3):44-48.

[27]毛端谦,张捷,包浩生.基于Lancaster特性理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式[J].地理研究,2005,24(6):932-939.[28]符全胜.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理论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90-94.

[29]徐红罡.探索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的波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4):

[30]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

[31]潘秋玲,李文生.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4,24(3):412-416.[32]王璐璐.国内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理论综述[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4).[33]张文,唐飞.评述Ap和Crompton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34]林越英.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研究[A].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报告2004[M].旅游教社,2005.

231-249.

(下转第173页)

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53

AResearchReviewofTouristDestinationinChina

MAYong1,ZHANGXiang-sheng2

(Academyoftourismdevelopment,Hubeiuniversity,Wuhan430062)

Abstracts:Overseastourismdestinationresearchstartedinearliertimeswhichhaveformedacompletedframeandsystem,tourismdestinationresearchalsowasemphasizedinChinaandmanyscholarscarriedoutkindsofresearchontourismdestinationdevelopmentinrecentyears.Theaspectsthattheresearchesrefertoaremultifariousbecauseoftheabundantconnotationandwideextensionoftourismdestination.WeanalysisandsummarizetheliteratureswhichpublishintherepresentativepublicationofchinainthisdecadeandcanbeindexedbyCNKI,reviewedtheinternalresearchprocessoftourismdestination,analysistheresearchstatusinre-centyears.Thearticlesummarizedtheresearchpathandmethod,whichweregeography,mar-keting,management,consumerbehavior,anthropologyandsoon.Thisresearchwasexpectedtogivesomereferencesfortourismdestinationfurtherresearchandsomeinspirestourismdesti-nationdevelopment.

Keywords:tourismdestination;researchperspective;china;researchreviewStudyontheArtFeatureofClassicalGarden

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eGeography

XUNZhi-xin1,CAOShi-tu2

(1.Economics&managementinstituteofThreeGorgesUniversity,YichangHubei443002;

2.ManagementinstituteofWuhanScience&TechnologyUniversity,WuhanHubei430081)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geographyinthegardentypes,scales,gardeningarts,therelationshipofthegardenandarchitecture,aestheticstyles,artisticorigins,aesthetictasteofChineseandWesterngardens,thepapercomparedWesternClassicalGardenart

featurestoChinese’

sandanalyzesthecausesoftheformationofdifferences.ThenthepaperpointedoutthattheamalgamationofthetwogardenartsprovidesguidanceforChineseurbangreening

Keywords:ChineseandWesternClassicalGarden;Comparison;Culturalgeography;

FormationBackground

(上接第153页)

!!!!!!!!!!!!!!!!!!!!!!!!!!!!!!!!!!!!!荀志欣等:从文化地理的角度透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特征1期173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苴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次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2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古代旅行:(/)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刃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吕)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貞?)、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務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诫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嶄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倍技术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枕会、生态、美学、统计。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旅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J旅游本质:一种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愉悦过程 矽、旅游学研究对象:要素论:,?旅游活动过程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0旅游活动运行机制中^^要素(旅游活动主体客体媒介〉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旅游者、资源、产品、市场、业、组织、影响。 第二章旅游者 人对有关术语的定义:居民:在短期初访他国之前,已经在本国至少居住了70个月以上的人。国际旅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少于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问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国际旅游者:彩小时以上少于一年。国际一日旅游客:不足羽小时且未在所到访问国家住宿设施内过夜「过夜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羽小时的游客。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次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旅客。国内一日游游客:矽千米以外,不超过6个小时但不足的个小时,并未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问题的提岀、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他客观条件

旅游学概论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现代旅游,是指()以后,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A.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上世纪50年代 2.()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A. 休闲旅行 B.享乐旅行 C.自助旅行 D.野外旅行 3.()一书将旅游定义为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A.《普通旅游学纲要》 B.《国家科学词典》 C.《现代观光论》 D.《旅游是现代人的特殊生活方式》 4. 关于古代旅游,中国的传统看法是()。 A.是一种外交活动; B.宗教朝圣 C.经商 D.旅游是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的风雅韵事; 5.下列对旅游本质属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B.旅游是精神上的高层次消费活动 C. 旅游是一种自然现象 D.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6.下列对旅游六要素表述正确的为()。 A.吃、穿、行、游、购、娱 B.吃、穿、住、用、行、游 C.住、穿、用、行、游、购 D.吃、住、行、游、购、娱 7.下列对旅游资源表述正确的是()。 A.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B. 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资源统称为旅游资源。 C.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D.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8.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 A.2025年 B.2020年 C.2018年 D.2022年 9.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A. 2012年 B.2015年 C. 2020年 D.2025年 10.按()划分,现代旅游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学概论试题库.

旅游学概论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A.旅游资源 B.旅游交通C。旅游宣传D.旅游业 2.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 段,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 A.综合性 B.普及性 C.群众性 D.社会性 3.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A.帝王巡游 B.政治游说 C.学术考察 D.士人漫游 4.1927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旅游组织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是( A.陈光甫

B.黄炎培 C.柳亚子 D.章土钊 5.采取由政府机关、工作单位、工会和社会团体提供资助的办法,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度假, 这便是所谓的( A.社会旅游 B.公费旅游 C.大众旅游 D.奖励旅游 6.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但不包括( A.经商贸易的人 B.就业移民的人 C.短期进修的人 D.探亲访友的人 7.思想上谨小慎微,行动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喜欢在熟悉氛围中活动的旅游者属于 旅客心理类型中的( A.自我中心型

B.近自我中心型 C.多中心型 D.近多中心型 8.出游次数较频繁,对旅游价格不太敏感,要求服务水平较高的是( A.消遣型旅游者 B.差旅型旅游者 C.家庭事务型旅游者 D.自由组合型旅游者 9.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A.吸引力因素 B.多样性因素 C.变化性因素 D.季节性因素 10.任何旅游地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旅游专用概念称其为旅游地的( A.生命周期 B.发展周期 C.历史周期 D.循环周期

11.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吸引力很强,而对另外一些旅游 者无多大吸引力,甚至根本没有吸引力,这体现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 A.定量性 B.定向性 C.自然性 D.变化性 12.在我国涉外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 A.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 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 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均可 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局确认 13.旅游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体产品,其核心内容是( A.景点 B.食宿 C.交通 D.服务 14.旅游业从其产业性质角度看属于(产业 A.经济性质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附答案)

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附答案) 旅游学概论题库六 一.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发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游活动始于经济目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 旅行, 而非 ___ 旅行。 3. ________________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往往根据旅行社的业务范围,将其划分为旅游批发商和。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最早成立的旅行社是年成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所有旅游收入中储蓄量及用于进口和其他对外支付的数量越大,乘数效应也就越。 6. ___ 以为观因素为标准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是一种侧重于的划分。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游资源在开发首要遵守的原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影响与决定 着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的收入扣除全部纳税以及

社会消费和日常生活之必须消费之后所余下的收入是。 A.可支配收入 B.可随意支配合收入 C.旅游消费 D.收入水平 2. 延长旅游点生命周期的根本办法,是 A.市场宣传 B.降价出售 C.连续发展 D.延长成熟期 3. 下列划分旅游市场的标准中,属于微观标准的是 A.游客的来访目的 B.省行政区划 C.市行政区划 D.地区行政区划 4. 从来华旅游人次的绝对数上看,据我国旅游业的第一大客源国的是 A.美国 B.英国C德国D.日本 5. 判定一个企业或行业是否属劳动密集型的标准是 A.其雇用的职工人数的多少 B.其工资成本在其全部营业成本 中所占比例的高低 C.工资成本的多少 D.其投资数额与职工人数的比例大小 6. 旅游现象的____ 特征将要在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和学术 活动中反映出来,这个特征将使旅游高等教育涉及较多的专业范围 A.经济 B.多元系统结构 C.文化 D.社会 7. 德国学者葛留克斯曼( G .Glvcksmann )认为,应当从_______ 的角度去考察旅游现象 A.经济学 B.人类学 C.不同科学 D.社会学 8.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从英国华斯特前往法国巴黎的旅游,开创了 _________ A.洲际旅游 B.国际旅游 C.国际包价旅游 D.团体旅游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9、旅游本质:一种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愉悦过程 10、旅游学研究对象:要素论:1.旅游活动过程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2.旅游活动运行机制中各要素(旅游活动主体客体媒介)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旅游者、资源、产品、市场、业、组织、影响。 第二章旅游者 1、对有关术语的定义:居民:在短期初访他国之前,已经在本国至少居住了12个月以上的人。国际旅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少于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问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国际旅游者:24小时以上少于一年。国际一日旅游客:不足24小时且未在所到访问国家住宿设施内过夜。过夜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2、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旅客。国内一日游游客:10千米以外,不超过6个小时但不足24个小时,并未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问题的提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他客观条件 3、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身体(康体旅游)、文化(文化旅游/软探险)、社交(人际)、地位和声望、购物(商务、会议、修学旅游)。几种旅游动机:观察异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游览风景名胜、了解新鲜事物、体验某种浪漫生活、参加冒险、有益健康、访问自己的出生地、

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观光”一词最早来自中国古代名着_______上的“观国之光”。 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这标志着_______及_______的开端。 3.旅游承载力决定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_______. 4.根据旅游学对旅游活动类型的分类,按_______划分,可将旅游活动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和游船旅游等多种类型。 5.在旅游统计中,某一旅游景区的平均单位面积接待旅游者的人数,被称为“_______”。 6.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二大客观因素是:足够的_______和足够的_______. 7.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8.一个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_______期、_______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 9.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宿、游、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要素。 10.旅游_______是一种使用价值,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 11.考核一个饭店的等级时要从其“硬件”和“软件”、_______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质量等方面同时评定。 12.旅游服务产品的外部质量是指能够符合并满足_______. 13.从50年代至今,_______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14.企业将目标市场重点化的目的是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更有效地开展_______. 15.旅游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和_______等方面的影响。 16.旅游业属于第_______产业。 17.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相应_______,对于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接待量超负荷是非常重要的。 年4月15日,中国_______旅行社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D.除以总逗留天数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A.旅游饭店 B.旅游景点 C.旅行社 D.旅游交通 3.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自我中心者 B.近自我中心者 C.多中心者 D.近多中心者 4.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发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不对外招徕,只接待境外游客的旅行社被称为() A.一类旅行社 B.二类旅行社 C.三类旅行社 D.四类旅行社 5.独立饭店与连锁饭店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A.饭店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B.饭店的规模不同 C.饭店的等级不同 D.旅游者逗留期的长短不同 6.我国的旅游出口市场中,旅游者的流动与旅游收入的流动是()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旅游学概论(双语)期末考试试题库

旅游学概论(双语)期末考试试题库

CATALOGUE I.Filling the blanks (1) II.True or False Questions (3) III.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 (6) IV.Explain the following tourism terms in English (13) V.Briefly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English (15) VI.Topic Discussion (17)

I.Filling the blanks 1.Tourism must be,above all,defined as the movement of people away from their. 2.First,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tourism is just one form of,along with sports activities,hobbies and pastimes. 3.The characteristic of means that tourist product is a service rather than a tangible good. 4.The refers to travel taken exclusively within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of the traveler’s country. 5.Tourism is now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ces of modern times. 6.Leiper’s Model includes,and three fundamental geographical elements. 7.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Roman Empire,and the onset of the so-called Dark ages,travel became more. 8.According to Maslow,there is a hierarchy of universal and found in every human being. 9.Before anyone can choose to undertake a holiday,they must aware of from which they can choose,and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m. 10.Factors that influence motivations of tourists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11.The World War I had influence on the expansion of tourism. 12.According to Maslow,there is a of universal wants and needs found in every human being. 13.When a tourist walks into a travel agent’s office to tour—a product—he is also buying many. 14.Tourist products hav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e products of other industries.These include,,,and simultaneou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15.The tourism product is unique in terms of its rang and. 16.The service product is intangible when it cannot be easily evaluated or in advance of its purchase. 17.Tourism product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being inseparable which means the product is often consumed and produced. 18.Tourism involves the purchase of an expensive product that cannot easily be or, 1

旅游学概论试题试卷及答案

卷号:3246 座位号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 《旅游学概论》试题 A 卷 2013年5月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旅游: 2、旅行社: 3、旅游资源: 4 、旅游市场: 5、旅游业: 二、填空题(1×30=30分) 1、旅游概论是以( )作为特定的研究领域,以 ( )过程中特有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 2、旅游在本质上是以获得人身的( )、精神上的 ( )和特定需求( )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生活经历。 3、近代旅游创始人托马斯·库克于( )年举办世界上第一次团 体包价旅游;于( )年开办旅游代理业务;于( )年正式成立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 4、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已经发展到 ( )旅游、 ( ) 旅游和 ( )旅游三者共同发展阶段。 5、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求是( ) 、( )、

( )。 6、旅游者必须具备许多条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可归纳为 ( )和( )。 7、人们对旅游的各种意义所取得的共识,是因为他们大都反映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 性和( )性。 8、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作为旅游者进行实地观察的对象,共同特点是( )性、( ) 性、 ( )性。 9、旅游产品的特性是连续性、( )性、( )性、( )性。 10、从客观上划分,根据国际旅游者产生的地理区域划分,可把世界划分为七大旅游市场( )、( )、 ( )、( )、( )、 ( )、( ) 。 三、单项选择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10×1’=10 分) 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A、旅游资源 B、旅游交通 C、旅游宣传 D、旅游业2、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游形式中的() A、帝王巡游 B、政治旅行 C、士人漫游 D、学术考查 3、1927年中国当代最早的旅游组织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是() A、陈光甫 B、黄光培 C、柳亚子 D、章士钊 4、早在商代就已经设立,古代中国最早的住宿设施是() A、馆 B、驿站 C、亭 D、邮 5、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地点为:() A、美洲 B、非洲 C、中东 D、欧洲 6、在我国涉外饭店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 A、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 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 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认可 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局确定 7、按饭店规模大小划分,在我国有500间客房的饭店属于()型饭店。 A、小 B、大 C、中 D、、不是旅游基本属性的选项是() A、文化属性 B、经济属性 C、消费属性 D、政治属性 9、不属于旅游职能作用的是() A、宣传招徕旅游者 B、生产、销售旅游产品 C、提供法律或医疗援助 D、组织协调旅游活动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完整word版)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分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对外出旅行需要的产生 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P10)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四、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 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是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五、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 六、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P20)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2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3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的影响(P22) 1生活环境的变化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业的开端(P25)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禁酒大会。这次举动被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的开端。这次活动是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2.1845年,托马斯·库克首次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3.1855年,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推出了一种代金券,被看作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目的地包括中国的上海 6.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三、中国的近代旅游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旅游学概论期末模拟试题[1]

旅游学概论期末模拟试题 命题人:占绍明 一、判断正误(请根据你的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旅游景点、旅游客体、旅游媒介构成旅游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2.人类的旅游活动在时间层面上呈现季节性的特点,这是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 3.旅游是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的集合体,它也反映人类文化需求。()4.人们可以利用余暇时间从事旅游活动。因此,余暇时间构成了旅游者是否能实现旅游活动的又一重要客观条件。() 5.2005年我国各地区入境旅游接待量多的地区是广东() 6.旅游劳务活动是旅游服务使用旅游设施和手段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一种配套活动,是由旅游业衍生而出的,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提供的服务。() 7.旅游具有地理集中性的特点,这是指旅游者总是集中在节假日外出旅游。() 8.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因地制宜。从旅游资源的实际出发,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办事,目的是促进旅游业发展。() 9.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不需要有政府干预和监督。() 10.旅游资源的构成、特色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是旅游资源整体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来源。() 二、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优的,将其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 A.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B.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 C.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 D.五指山国家森林公园

2、旅游业是由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要素的众多部门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中( )是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导致游客产生旅游动机并做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A.旅游设施 B.旅游服务 C.旅游交通 D.旅游景区 3、新中国第一家面向外国来华旅客开展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是:( ) A.中国康辉旅行社 B.中国青年旅行社 C.中国旅行社 D.中国国际旅行社 4、在我国涉外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 )? A.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 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 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均可 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局确认 5、潜在旅游需求向现实旅游需求转化的基本条件是( )? A.旅游动机的产生 B.外部环境的刺激 C.文化教育的普及 D.个人收入的增多 6、旅游业供求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旅游产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相适应是( )? A.供需效应上的平衡 B.供需质量上的平衡 C.供需数量上的平衡 D.供需可比量的平衡 7、被人们称之为“风景名胜”出口的旅游业,较之其它行业创汇的特殊功能是 ( ) A.循环销售 B.综合销售 C.连锁销售 D.集团销售 8、制定旅游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又要高于实际,并能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表现了旅游政策的 ( ) A.可行性 B.协调性 C.全面性 D.预见性 9、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 ) A.旅游政策 B.旅游机构 C.旅游资源 D.旅游策划 10、下列哪项不是旅行社的主要业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