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物学重点

化学生物学重点
化学生物学重点

化学生物学重点

1概论

什么是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涉及到生物大分子、生物分子作用机制、新一代治疗方法、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组合化学、超分子化学、生物有机和生物无机、生物检测新方法等当代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前沿领域。

化学生物学学科特点:新兴的交叉学科;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涉及的面非常广阔

化学生物学的定义:利用化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生物学问题。

化学与生物学的第一次融合:19世纪初,人工尿素的合成揭示了生物体的反应同样是遵循物理和化学的规律,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才开始被全面引进生物学的研究之中,从而诞生了用化学研究生命的边缘科学-可以称为是生命的化学的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一诞生,便与同一时期诞生的用物理学研究生命的生物物理学一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其自身的迅速发展大大推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从静止的观察与描述发展到动态的定量分析,从生命现象的探索上升到生命本质的阐述。

化学与生物学的第二次融合:在40~50年代或更早从事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的化学家后来组建了生物化学学科,随后随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DNA结构的发现,标志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的诞生-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的出现,反映出当代对生命现象以及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研究达到新的、更高的境地。

世界上各国的生物化学多多少少脱离了化学系或化学社会的主流。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那些没有脱离化学社会的化学家在应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形成了生物化学的分支-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

随后开始有意识地深入探讨生命体的无机化学组成(除碳、氮、氧、氢之外的各种无机元素)与活动状况,又促成了生物化学与无机化学的结合,从而出现了新的边缘学科--生物无机化学。

化学与生物学的第三次融合:进入90年代,一个新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化学生物学应运而生,它结合传统的天然产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晶体化学、波谱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部分研究方法,从而大大拓宽了研究领域。在这方面化学家将充分发挥化学物质的结构和反应性,以及利用反应性创造(合成)新物质的能力。

与此同时,化学家也将学习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去熟悉和应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工程等重要生物技术为研究复杂的超分子体系提供机会,从而促进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

化学生物学的基本任务:运用化学的原理、语言和工具认识生命问题,包括揭示生命运动的化学本质;发展生命调控的化学方法;提供生命研究的化学技术

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具体方面:利用化学合成的现代技术、化合物分离手段和化学分子结构解析技术获得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包括无机、有机和高分子物质);化学物质如何与生物大分子、细胞相互作用及分子识别。;化学物质对细胞的调控。;药物化学和新一代疗法。

化学生物学的研究范畴:一是通过对生物机制,特别是对人类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和操控,为医学研究提供严格的证据并使之发展成为有前景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是通过分离的和微型化的模拟手段,理解和探索生物医学科学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前者比较注重应用前景,而后者对基础研究的贡献极为重要。

目前化学生物学蓬勃发展的原因:理论化学、化学合成的现代技术、化合物分离手段和化学分子结构解析技术日趋完善,特别是选择性合成、手性合成技术和组合化学的实现,人们已能合成自然界发现和鉴定的任何复杂的天然化合物,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性能的新颖化合物,化学已具备了研究复杂分子和分子体系的能力。

科学家开始尝试用外源性活性小分子-天然化合物,或以天然化合物为模板设计合成而研制的天然化合物类的新颖分子为探针,去探讨生物体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细胞发育与分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所包括的分子机制。

化学生物学给生物学科带来的新变化:传统的生物学研究生命过程的途径往往是用基因突变的方法,利用天然存在的变种或无序引入突变或定点突变干扰正常的生命过程,再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弄清楚这些过程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化学与生物学的融合就产生了用化学小分子来干扰生命过程,从而来分析这些变化的新研究途径。化学与生物学的有机结合,同时用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技术、工具、理论来系统研究生命体系,开创了化学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

化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

(i) 用于生物体系中各种生物分子的存在形态、它们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测试手段与技术分析测试手段与技术是制约化学生物学发展的瓶颈,现在的分析、分离技术仍不能适应复杂的生命体系。

(ii) 各种生物分子(含内、外源性活性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间的作用机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对揭示生命过程有重要意义。探索各种生命活性分子(如小分子、核酸、蛋白质分子)间的分子识别与相互作用是深入进行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从生物靶分子出发寻找高亲和性配体分子,是研究活性小分子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分子识别、调控机制以及发现新药物的关键环节。

(iii) 外源性生物活性小分子的筛选理论与制备技术从天然产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中选择到期望的活性小分子有很大困难,尤其是外源性小分子的筛选理论与制备技术有待加强。

化学生物学的应用:被认为可能开发出疗效好而副作用小的新药;从研究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中可以开发出新型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和生物催化体系;医药和制药工业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正期待着从其发展中得到新的机会。

2 化学基因组学

遗传学:揭示生物体内的基因变异所引起的功能或形态学的变化。

主要任务是通过基因的变异来研究基因的功能。

正向遗传学(Forward Genetics):从细胞特定表型出发,最终达到分离相关基因和基因群的目的。

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从分析某个特定基因出发,以发现该基因在产生突变后所引起的形态学的变化为目的。

化学基因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由组合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相结合并融合了高通量筛选技术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通过小分子对蛋白质的调控来研究基因的功能。

化学基因组学定义和内涵:Chemical genetics 化学遗传学利用作用活性高的、由选择性的化物来研究生物途径的过程;

Chemical genomics 化学基因组学研究处理广大多重靶标的过程,比单独研究一系列不相关的靶标更有效;

Chemogenomics 化学基因组学结合化学基因组学、化学遗传学及信息学工具、针对多重靶标鉴别类药分子。

正向遗传学(从表型到基因/蛋

白)

反向遗传学(从基因/蛋白到表型)

经典遗传学方法促使细胞或集体组织随机突变,

选择有特定表型的基因或个体

研究,确定引起突变的基因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基因,培养该基因变异的细胞或个体,比较变异前后的表型差异确定基因功能

化学基因组学方法将小分字库引入细胞或个体,选

择可导致感兴趣表型变化的分

子,确认结合小分子的蛋白将小分子加入被纯化的目标蛋白,将和蛋白结合的小分子引入细胞或个体,观察表型变化

化学基因组学优势:即时:加入小分子后可马上观察到效果。;可逆:基因敲除和过表达是不可逆过程。;梯度调控:可改变分子的浓度来观测持续的影响。;可操作性:可在细胞和个体的任何时刻引入小分子。

化学基因组学和遗传学面临的挑战:蛋白质和表型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蛋白质功能可被补偿和替代。;多种蛋白质行使同样的功能。;蛋白质表达时期变化。;间接变化引起的表型变化。

化学基因组学的关键技术:

1 化学库的建立

组合合成(Combinatorial Chemistry)

目标导向合成(Target Oriented Synthesis TOS)基于已有目标化合物合成一系列物质。

多样性导向合成(Diversity Oriented SynthesisDOS)

化学库(Chembank)

2 高通量筛选技术:通过合理的筛选模式短时间快速鉴定大量化合物。高效方便的检测方法。

体外生化筛选模型(斑马鱼脊椎动物果蝇线虫拟南芥)

细胞水平筛选模型(哺乳动物细胞酵母葡萄球菌)

胚胎水平筛选模型

3 靶点的鉴定

经典鉴定方法(噬菌体)

微矩阵辅助完成靶点蛋白的鉴定(芯片技术)

酵母杂交系统:DNA结合域BD和转录活化域AD协同作用对小分子和蛋白进行筛选3.组合化学

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 chemistry组合化学是一项新型化学技术,利用一系列合成、测试技术,在短时间内合成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

组合化学是应生物学家建立起来的高通量筛选技术的需要而产生的。

组合化学合成技术对于从事科研和生产的化学家们从观念上到实践中都造成了冲击。是近年来科学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组合化学的概念:组合化学不是单一的一种技术,它包含了一系列技术(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数学、物理和计算机),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以组合化学为基础的策略极为简单,即化学组块的组合,可存在着多种组合排列。

因此化学家不在去寻找把化合物A和B转化为C的条件,而是发现一系列As和Bs转化成大量Cs的最佳条件

组合化学策略:要合成大量的化合物,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可以进行:混合物合成方式和平行合成方式。

混合物合成方式:即在反应体系中多种反应物混合在一起进行反应,得到多种产物如:正丁酸与醇缩合形成酯的反应。

平行合成方式:是指在合成过程中以平行的方式同时合成多种反应产物。每个反应是独立进行的,当每个反应同时独立进行时,即为平行合成方式。

组合化学基本要求:构建模块中的反应物间能顺序成键;构建模块必须是多样性且是可得到的,这样才可能获得一系列供研究的化合物库;模块中反应物进行的反应速度要接近,且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要高;产物的结构和性质有高的多样性,以供研究,从中找出最佳结构;反应条件能调整,操作过程能实现自动化。

固相合成法(高通量合成方法的一种)的优点:可以使用过量的试剂是反应趋于完全;反应结束后,可以通过过滤、洗涤固相介质除去反应物;节省了分离纯化的时间;反应收率高,产物纯度高。

合成方法:1.混合均匀法Mix-SplitDr. árpád Furka于1982年创建。

一珠一物法(one bead,one compound)该方法依赖于在树脂珠上合成化合物,一定数

量的载体被分成相等的几部分,然后各部分独自与不同的起始单体原料反应。反应后,树脂的各部分又重新合并,混匀,再被分成几部分,进一步与一系列试剂反应。

2.茶叶袋法:1985年Richard Houghten发明茶叶袋法teabag。

用具有74mm网眼的聚丙烯网袋(15mmX20mm),里面装满树脂珠,密封好。最初树脂珠上都连有一个保护的氨基酸,然后它被浸在反应物核偶联剂的混合溶剂中,把袋子集中进行脱保护、洗涤、中和及再偶联等步骤。

组合合成的应用:药物、催化剂、高分子试剂、酶抑制剂的合成与筛选;酶催化的组合合4.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

非水介质中酶促反应特性:酶在非水介质中由于水分子的减少,相对来说酶分子的构象表现出比水溶液中更具有“刚性”特点。

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改变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向有利于合成方向(而不是水解方向)进行。

由于引起酶变性的许多因素都与水的存在有关,因此在非水介质中酶的稳定性可能得到显著提高。

由于溶剂的存在, 水量减少,大大降低了许多需要水参与的副反应。

在非水介质中进行的酶促反应,可以省略产物的萃取分离过程, 提高收率。

脂溶性底物和产物在有机溶剂中的高度溶解性,有利于提高底物浓度总的水平。

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一般不存在微生物污染问题。

由于酶不溶于有机溶剂中,所以是一个非均相反应体系。

生物催化的优点:酶是高效催化剂;酶是环境友好的催化剂;酶反应条件温和;酶催化反应有高选择性;酶催化底物多样性;酶催化反应类型繁多

影响酶催化性质的各种因素:水的作用;pH;溶剂对酶催化活力的影响;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添加物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生物印迹

酶催化反应的不足:天然酶只能得到一种构型的光学产物;酶常常存在着底物或产物抑制现象,反应转化率低;酶催化反应要求条件稳定,调控范围狭窄;辅因子限制了不少酶的应用;酶在水溶液中活性最高。

酶催化和细胞催化区别:细胞内酶种类多,酶反应通常是单一酶;全细胞反应区域选择和对映体选择性高低不一,纯酶选择性高;全细胞催化不需要辅因子,有些酶催化需要辅因子;全细胞催化催化剂准备容易,酶则较难分离;全细胞反应操作困难,纯酶操作容易;全细胞反应转化率比酶催化低。

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未来:成本和效率(新酶源的开发;新反应的发现;现有催化剂的改造;新细胞的筛选;组合生物催化;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溶剂工程)

5.筛选技术

筛选技术:中、低通量筛选;高通量筛选;高内涵筛选;虚拟筛选

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5x10四次幂/天):是组合化学发展的必然,依赖于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等与组合化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物理学、应用流体学等学科和技术的高效协同作用

系统组成:大量样品;分子、细胞水平的特异体外体内筛选模型;高灵敏度检测系统;自动化操作系统;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系统。

特点:充分利用了化合物资源;微量筛选系统;高度自动化系统;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结合检测手段:1 用显色底物直接检测

产物具有不同于初始反应物的颜色;反应物进行衍生化,使其含有生色基团;只是模拟底物,获得结果未必显示真实底物情况。

2 使用偶联反应的pH指示剂

许多反应有酸碱变化;缓冲溶液和pH指示剂的选择很重要;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快速鉴定酶能否与特定底物反应;可测定任意酯的水解;灵敏度稍低1/7;可测定水解酶的底物图谱;可用于酶的选择性筛选。(quick E)

其他检测手段:基于质谱的检测方法(衍生化、同位素标记、多路系统1x105/天);基于NMR 的检测方法(流通NMR池1.5x103/天);红外光谱法9x103/天;气相色谱法3x103/天;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阵列法;圆二色谱法;共振拉曼散射;差热法

Novel trends in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①The need for miniaturization②The integrated approach toward quantity,quality, and cost efficiency③Traditional and novel targets for lead discovery④Novel processes for lead discovery⑤Merge of HTS-based and FBS-based lead discoverystrategies⑥Setup of open-access HTS laboratories

Current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drug screening: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Molecular imaging strategies

Screening the receptorome

Structu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based screening

对检测方法的普遍要求:筛选实际的转化或相互作用;有力且可靠;定量;灵敏;整体筛选时间

高内涵筛选High Content Screening: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的情况下,多通道、多靶点同时检测被筛选样品对细胞形态、生长、分化、迁移、调亡、代谢途径及信号转导等各个环节的影响,在单一实验中获取大量与基因、蛋白质及其他细胞成分相关的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

HCS获取信息以细胞为单位,HTS是以微孔为单位。

系统组成:荧光显微系统;自动化荧光图像获取系统;检测仪器;图像处理分析软件;结果分析和数据处理系统

报告基因、荧光标记、酶学反应、细胞形态变化

应用: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检测(细胞活力、细胞核形态、膜通透性、细胞密度、运动能力、黏附性、调亡);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信号转导通路;受体及离子通道检测;细胞耐药性;RNA干扰

虚拟筛选Virtual Screening:实际筛选的盲目性大、效率低;实际筛选的通量不够;实际筛选的消耗高;可以解决一些找不到合适检测模式的筛选。

计算机辅助设计药物

6.酶分子改造

现代生物产业对酶制剂的要求:能具备长期稳定性和活性;能适用于水及非水相环境;能接受不同的底物甚至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合成底物;能够在特殊环境中合成和拆分制作新药物或药物的原材料

酶的化学修饰:酶的化学修饰是指利用化学手段将某些化学物质或基团结合到酶分子上, 或将酶分子的某部分删除或置换, 改变酶的理化性质, 最终达到改变酶的催化性质的目的。

功能基团的修饰

用表面活性剂对酶进行化学修饰

酶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

酶与高分子化合物结合

用化学衍生法修饰酶

酶分子的改造策略:

合理化设计方案,如化学修饰、定点突变(是建立在已知道目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计算,选择合理的突变位点,对蛋白质进行改造。)非合理设计方案,如定向进化(不需要知道蛋白的结构,这给科研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另外它的操作比较简单,使用范围比较广,只要设计可行的筛选策略,和建立足够大的突变库。)

蛋白质的非合理设计:定向进化技术Directed Evolution1993年,美国科学家Arnold F H首先提出酶分子的定向进化的概念,并用于天然酶的改造或构建新的非天然酶。

人为地创造特殊的进化条件,模拟自然进化机制(随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在体外改造酶基因,并定向筛选(或选择)出所需性质的突变株。

定向进化=随机突变+定向选择

易错PCR(error-prone PCR)是指在扩增目的基因的同时引入碱基错配,导致目的基因随机突变。

连续易错PCR (sequential error-prone PCR)策略。即将一次PCR扩增得到的有用突变基因作为下一次PCR扩增的模板,连续反复地进行随机诱变。

杂合酶hybrid enzyme把来自不同酶分子中的结构单元或是整个酶分子进行组合或交换,以产生具有所需性质的优化酶杂合体。

主要应用:改变酶的催化特性;创造具有新活力的酶;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

定向进化的筛选策略:酶检测(通过酶促反应的特征;加入底物显色;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同位素标记底物;通过检测底物消耗或产物生成进行终点检测)

信号探测(分光光度计和荧光酶标仪;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核磁)

定向进化与自然进化的异同:定向进化的实质是达尔文进化论在分子水平上的延伸和应用。是在体外模拟突变、重组和选择的自然进化,使进化朝着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两者的不同:

进化动力不同:保守突变非保守取代;

进化速度不同:非常漫长只需几年、甚至几天;

进化目标不同:适应环境超越生物学意义的要求。

8.代谢工程

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是基因组的下游产物,也是最终产物,是一些参与生物体新陈代谢、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小分子化合物的集合。主要是分子量小于1000的内源小分子。物种不同影响数量差异。微生物(1500),动物(2500),植物(5000~25000)

特点:关注内源化合物;对生物体系中的小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不同化合物的变化显示了疾病、毒性、基因修饰或环境的影响;可用于疾病诊断和药物开发。

优点:易检测,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微小变化会在代谢物上得到放大;不需要建立全基因测序以及大量表达序列标签的数据库;代谢物的种类和数量远远小于基因和蛋白质的数目;技术通用。

复杂的立体代谢调控网。

酶合成的调节:

单一效应物调节:负调节:调节基因R的产物阻止转录进行。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

正调节:R基因的产物在诱导物存在下,成为转录激活剂。如:阿拉伯糖操纵子。两种效应物的共同调节:乳糖操纵子的效应物(如:乳糖)和活化蛋白(如:CRP)的调节。弱化调节:大肠杆菌色氨酸合成操纵子的R、O、P远离S,除阻遏调节外,有此调节方式。

发酵条件的控制:各种发酵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同菌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不同,可获不同代谢产物(途径不同)。啤酒酵母,用葡萄糖,中性产乙醇,酸性产CO2,碱性产甘油。)使用诱导物(可用底物或底物类似物有效增加诱导酶的产量。)

添加生物合成的前体(加前体,避开受抑制酶,大量合成终产物。)

培养基成分和浓度的控制(速效碳、氮源可能引起分解代谢阻遏。应与迟效碳、氮源适量搭配。)

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

产物:抗生素、激素、生物碱、维生素、色素、毒素等。

初级代谢:与生物生存有关的,涉及能量产生和能量消耗的代谢类型。

生存必需;始终产;不同种,相同;环境敏感性小;酶专一。

次级代谢:某些生物为避免某种代谢物积累造成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生存的代谢。

并非必需,但有一定价值;某一时产;不同种,不同;受环境影响大;酶专一性不强。

代谢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扩展和构建、连接,形成新的代谢流。

代谢网络理论:代谢流,将细胞的生化反应以网络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孤立地来考虑。将代谢网络分流处的代谢产物称为节点,对终产物合成起决定作用的少数节点称主节点。根据节点下游分支的可变程度,节点分为柔性、半柔性和刚性三类。

方式:改变代谢途径;扩展代谢途径;转移或构建新的代谢途径

改变代谢途径:改变分支途径流向,阻断其他产物合成,提高目标产物产量。(加速限速反应;改变分支途径流向;构建代谢旁路;改变能量代谢途径)

应用:代谢工程可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改造细胞过程,其不仅在解释细胞生理特性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其潜在的应用跨越了生物技术的全部领域,主要包括: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及其对主要原料的转化率;扩大细胞可利用基质(原料)的范围;扩大细胞生物合成的范围;改善工业生产中细胞的形态和生理性能;调整细胞合成、分泌不同代谢产物的产量分布;研究和完善微生物代谢及代谢调节的知识;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酶制剂、微生物多肽制品的进一步开发;用微生物生产动植物异源蛋白;人体和组织代谢工程—人类疾病诊断和基因治疗;生产异源代谢产物;生产非天然的新物质如新型药物。

9.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影响表面等离子波的因素:介电函数限制(金属和介质);介质类型(能形成大量自由电子云的导体,金首选,银次之,要求是惰性。);金属膜厚度(膜厚度的选择与金属类型、激发光波长、入射角度有关,金膜通常45nm~60nm);激发光波长;激发光偏振方向

角度共振:在固定波长下改变入射角度借助棱镜耦合激发的等离子共振为角度共振。角度共振是SPR传感的主要方法。峰宽,对膜要求高。

波长共振:在固定角度(大于临界角)下改变入射波长,也能借助棱镜耦合激发等离子共振,称波长共振。易找到共振信号,对膜的要求低。

SPR特点:测定模式多样(可有角度、波长模式,可进行单通道或多通道检测或成像分析,还可以利用衰逝波建立暗背景光共振散射和发射方法。荧光、拉曼、瑞利散射)通用性强(SPR 检测介电常数及其变化,介电常数是物质的普遍特征)选择性高(通过表面修饰,引入各种识别机制,SPR可在复杂组分中探测微量目标)对样品无损(可测未标记分子,适合天然生物分子的研究)可实时分析(响应时间可达毫秒级,可测定在此时间尺度内的识别事件和反应过程)抗脏性(引入识别机制后可检测未纯化样品)可模拟观测(通过修饰改造分析环境,可模拟各种环境,适合体外检测生物生物反应和识别过程)高灵敏度(可检测10-9mol/L 量级的成分,利用酶联放大技术可检测10-15mol/L量级的成分。灵敏度还与介电常数变化幅度有关,目标分子越靠近传感表面,灵敏度越高)具备定量和尺寸分析能力(介电常数与物质的浓度和大小成比例)可微小型化(水平空间分辨力可达10um。)

10.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能感受(或响应)一种信息并变换成可测量信号(一般指电学量)的器件。

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是检测对象中含生命物质。根据敏感物质不同,生物传感器分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器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

分类:根据输出信号产生的方式(生物亲和型、代谢型、催化型)根据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上的敏感物质(酶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基因传感器)根据信号转化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其他(被测对象、大小、功能)分类

特点:高选择性。生物传感器是由选择性好的主体材料构成的分子一识别元件,一般不需进行样品的预处理。测定时一般不需另加其它试剂。

体积小、可以实现连续在位监测。

响应快、样品用量少,且由于敏感材料是固定化的,可以反复多次使用。

传感器连同测定仪的成本远低于大型的分析仪器,因而便于推广普及。

发展方向:集成化与功能化;提高灵敏度;智能化;从表面向立体发展;采用纳米技术,如荧光量子点,纳米粒子,纳米线路,纳米试管;芯片实验室。

组织电极:以动植物组织薄片材料作为生物敏感膜的生物传感器。

特点:酶处于天然、理想状态,稳定、功效高

寿命一般较长

有些没有了解的反应途径或无条件拟合的体系,可直接用组织代替

组织可直接成膜,便于固定,成本低

组织酶源广

商品化难以实现

微生物传感器特点:适合发酵体系;微生物的菌株价格低,酶有时候较贵;其细胞内酶的活性因细胞增殖而再生,寿命长;适合完成需要辅助因子的复杂连续反应;干扰较酶传感器严重,但恢复活性方便;有些酶目前无法分离。

免疫传感器:免疫分析、抗原、抗体。免疫传分析特点:利用抗原、抗体所具有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结合做为分子识别手段进行分析。

分类:非标记免疫传感器、标记免疫传感器

11.分子相互作用

小分子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法:核酸分子中的碱基具有光学活性,在260nm处有吸收。药物小分子与DNA碱基对相互作用后,如果引起吸收强度减小,波长红移,则可认为二者之间为嵌入作用。荧光光谱法:是研究药物分子与核酸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溴化乙锭是常用的探针,并广泛用于抗癌药物的筛选及小分子与DNA 作用的研究。

黏度法:黏度测定是检测药物分子与DNA是否以嵌入方式结合的有效方法。

园二色谱法:是利用不对称分子对左右园偏振光吸收的不同而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药物分子嵌入到DNA上,由于它们的不对称性而导致被诱导的园二色光谱出现。

电化学法:通过电极表面杂交反应,选择性识别DNA 片断。

微量热法:在测定过程中不会干扰生物体系的正常代谢活动,对反应体系的光谱性质、电学性质、溶剂性质等。

核磁共振分析法:能直接提供小分子与核酸的键合的详细信息,揭示结合机制和结合位点。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共振光散射光谱,X射线晶体衍射法,电泳等。

小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平衡透析和速率透析:依靠半透膜将与蛋白质结合的小分子与游离的小分子分离。方法简单实用,不需要修饰。

定量色谱:液相色谱,亲和、离子交换、分子筛、柱层析色谱。

沉降速率和沉降平衡法:相同离心力、溶剂黏度和密度下,外缘迁移率取决于生物分子和小分子复合物的分子大小和形状。

紫外可见光谱法: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

表面等离子共振:通过金属膜表面液相光折射率或质量的变化检测分子间作用力。

毛细管电泳: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分子光电技术:高压下获得溶液中大分子特定数据,包括动力学、光谱学和静电参数揭示大分子的结构,灵敏度高。

圆二色谱法:检测分子相互作用于引起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

荧光法:主要用于研究药物小分子、离子、甚至小肤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它利用的是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后, 所引起药物自身荧光光谱或蛋白质自身荧光内源荧光光谱以及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 如荧光强度和偏振度的改变、新荧光峰的出现等。

停流技术:测定极短时间内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平衡常数。

质谱:分子量变化。

核磁共振:结构变化和动力学常数及结合常数。

红外光谱:二级结构的变化。

拉曼光谱:二级结构和动力学常数及结合常数。

电子顺磁共振:结构变化和动力学数据。

原子力显微镜:结构变化。

X射线:结构变化,结合过程的构象变化。

等温热量量热法:结合过程热量变化。

差热扫描量热法

分子模拟和理论计算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酵母或细菌双杂交;GST融合表达;串联亲和纯化技术;蛋质芯片;免疫共沉淀技术;化学交联技;噬菌体展示技术;蛋白质印迹;蛋白质片段互补;分子模拟和计算;扫描隧道显微镜;核磁共振;拉曼光谱;表面等离子共振

12.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molecular imaging)是指通过把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探针与现代精密仪器(如SPECT、PET、PET-CT、NMR等)结合,对活体生物或人体内的分子或细胞事件(如细胞内信号传导、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和肿瘤生成等)进行实时和非侵入式(无损伤)的成像技术。对于生物学的研究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成像:针对活体内部的结构(如骨骼形状、脑白质分布等)来成像,给出活体内部结构的图像;一般是静态成像;

功能成像:针对活体内部的功能(如血流速度、葡萄糖代谢等)来成像,给出活体内部功能的图像;一般是动态成像;

在进行功能成像时,通常也要进行结构成像。主要是因为目前功能成像的图像不如结构成像的图像清晰。通常是用结构图像作为功能图像中功能定位的参考。

分子探针:分子影像技术的特点是检测和观察活体内部的某种特定的分子。

在大多数情况下,分子影像技术是选择某一种分子从体外注入到体内,它们在活体内部参与生理活动,并且和体内细胞中的另一种特定的分子相结合。

这种体外注入的分子的作用就是到活体内部参与生理活动,并且探查活体内部某种特定的分子。因此这种注入的分子称为分子探针。

要求:纯度高,不含杂质;对人体无害,没有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能参与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能够克服人体内部的“生理屏障”,顺利到达靶分子所在的器官;示踪剂、分子探针和靶分子应该紧密结合,不能脱落。

PET(正电子发射成像设备)优点:动态显像,动态采集资料的速度相对较快,(秒级);高灵敏度;定量分析;非入侵性,血管注射。

Micro PET:动物专用PET;体积小,灵敏度高,便宜。

分子影像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新药筛选;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药效学;基因治疗药物;肿瘤细胞耐药性和转化成分;中药学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 荷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 在某一PH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和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 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和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 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 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 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 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 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和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 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普通生物化学复习题

复习题 第一章糖类化学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个是错的) 1、关于糖类的叙述() A 生物的能源物质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B 作为各种生物分子合成的碳源 C 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功能 D 纤维素由α-及β-葡萄糖合成 E 糖胺聚糖是一种保护性多糖 2、关于多糖的叙述() A 复合多糖是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而成 B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不是同一种多糖 C 糖原和碘溶液作用呈蓝色,直链淀粉呈棕红色 D 糯米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豆类淀粉全部为直链淀粉 E 菊糖不能作为人体的供能物质 3、关于单糖的叙述() A 一切单糖都具有不对称碳原子,都具有旋光性 B 所有单糖均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 C 单糖分子具有羟基,具亲水性,不溶于有机溶剂 D 单糖分子与酸作用可生成酯 E 利用糖脎的物理特性,可以鉴别单糖类型 4、关于葡萄糖的叙述() A 在弱氧化剂(溴水)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 B 在较强氧化剂(硝酸)作用下形成葡萄糖二酸 C 在菲林试剂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 D 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分子断裂,生成乙醇酸和三羟基丁酸 E 葡萄糖被还原后可生成山梨醇 二、判断题(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 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 2.单糖有α-及β-型之分,其糖苷也有α-及β-糖苷之分,天然存在的糖苷为α-型。 3.糖苷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叶片和树皮中,动物细胞中也存在少量糖苷。 4.异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构成,它们之间的连接键为α(1→3)键。 5.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他们之间以α(1→6)键连接。 6.葡萄糖是右旋糖,是许多多糖的组成成分。 7.果糖是左旋糖,是糖类中最甜的糖。 8.抗坏血酸是山梨醇的衍生物。 9.单糖与醇或酚的羟基反应可形成糖苷。 10.多糖可分为同质多糖和杂多糖两大类。 11.糖蛋白分子中以蛋白质组成为主,蛋白聚糖分子中以黏多糖为主。 12.糖脂分子中以脂类为主,脂多糖分子以多糖为主。 13.天然葡萄糖分子多数以呋喃型结构存在。 14.葡萄糖分子与强酸共热,可转化为糠醛。 15.异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以α(1→6)键构成。 16.棉子糖在蔗糖酶作用下产生果糖和蜜二糖。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四版) 习题及答案 目录 1 绪论.............................................. 32蛋白质化学5? 3 核酸.............................................. 9 4 糖类的结构与功能 ................................ 15 5 脂类化合物和生物膜2?0 6 酶 (27) 7 维生素37? 8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 42 9 糖代谢4?7 10 脂质的代谢 (51) 11 蛋白质分解和氨基酸代谢5?4 12 核苷酸代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13DNA的生物合成?62 14 RNA的生物合成67? 15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74 16 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77

? 1 绪论 1.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解答:生物化学主要研究: (1)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 (2)生物分子分解与合成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达; (4)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2.你已经学过的课程中哪些内容与生物化学有关。 提示: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 3.说明生物分子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组成有哪些相似的规侓。 解答:生物大分子在元素组成上有相似的规侓性。碳、氢、氧、氮、磷、硫等6种是蛋白质、核酸、糖和脂的主要组成元素。碳原子具有特殊的成键性质,即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可使碳与自身形成共价单键、共价双键和共价三键,碳还可与氮、氧和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碳与被键合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的性质,使得碳骨架可形成线性、分支以及环状的多种多性的化合物。特殊的成键性质适应了生物大分子多样性的需要。氮、氧、硫、磷元素构成了生物分子碳骨架上的氨基(—NH 2)、羟基(—O H)、羰基(C O )、羧基(—C OOH)、巯基(—SH)、磷酸基(—PO 4 )等功能基团。这些功能基团因氮、硫和磷有着可变的氧化数及氮和氧有着较强的电负性而与生命物质的许多关键作用密切相关。 生物大分子在结构上也有着共同的规律性。生物大分子均由相同 类型的构件通过一定的共价键聚合成链状,其主链骨架呈现周期性重复。构成蛋白质的构件是20种基本氨基酸。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肽链具有方向性(N 端→C 端),蛋白质主链骨架呈“肽单位”重复;核酸的构件是核苷酸,核苷酸通过3′, 5′-磷酸二酯键相连,核酸链也具有方向

最新医学生物化学复习大纲

医学生物化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考核内容】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考核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 2.掌握蛋白质的含氮量及其与蛋白质定量关系;基本结构单位——是20种L、α-氨 基酸,熟悉酸性、碱性、含硫、含羟基及含芳香族氨基酸的名称。 3.掌握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熟悉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高分子性质(蛋白质的稳定因 素――表面电荷和水化膜);沉淀的概念及其方式;变性的概念及其方式;这些理化性质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核酸化学 【考核内容】 第一节核酸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核酸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DNA的分子结构 第四节RNA的分子结构 第五节核酸的理化性质 【考核要求】 1.熟悉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及其生物学功能。 2.核酸的分子组成:熟悉核酸的、平均磷含量及其与核酸定量之间的关系。核苷酸、核 苷和碱基的基本概念。熟记常见核苷酸的缩写符号。掌握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的异同。熟悉体内重要的环核苷酸——cAMP和cGMP。 3.核酸的分子结构:掌握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磷酸二酯键及多核 苷酸链的方向性。掌握DNA二级结构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了解DNA的三级结构——核小体。熟悉rRNA、mRNA和tRNA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熟悉tRNA二级结构特点——三叶草形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核酸的理化性质:掌握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DNA变性、Tm、高色效应、复性及杂 交等概念。 第三章酶 【考核内容】 第一节、酶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酶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

生物化学知识点486 时间:2011-8-10 18:04:44 点击: 、大多数的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氮)等主要1生物化学一、填空题核心提示:折、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形式是(a-螺旋)、(B-元素组成的,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2(疏3、维行蛋白质的空间结稳定的化 学键主要有(氢键)、(盐键)、叠)(B-转角)(无规则卷曲)。... 水键)、(范德华力)等生物化学 一、填空题 、大多数的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氮)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组成蛋白1 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转角)(无规则卷曲)。、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形式是(a-螺旋)、(B-折叠)(B-2、维行蛋白质的空间结稳定的化学键主要有(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3 力)等非共价键和(二硫键)。 、使蛋白质沉淀常用的方法有(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4 (重金 属盐沉淀法)。、核酸分(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5 核酸彻底水解的最终产物是(碳酸)、(戊糖)、(含氮碱),此即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CA)和(鸟嘌呤B)两种,嘧啶碱主要有(胞嘧啶6、核酸中嘌呤碱主要有(腺嘌呤)和(胸腺嘧啶T)三种。(尿嘧啶U、酶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够在体内外起催化作用的生物催化剂),酶所催化的反应称7 为(酶促反应),酶的活性是指(酶的催化能力)。 8、酶促反应的特点有(催化效率高)、(高度专一性)(酶活性的不稳定性)。 、酶促反应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9 )、(激活剂)、(抑制剂)(PH),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3.9-6.1mmol/L10、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浓度为((肝糖原的分解)、(糖异生作用),糖的正常去路有(氧化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等),异常去路有(尿糖)。,反应在(线12)分子ATP411、三羧酸循环中有(2)次脱羧()次脱氧反应,共生成(酮戊二酸脱氢酶粒)中进行,三种关键酶是(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 系)。、由于糖酵解的终产物是(乳酸),因此,机体在严重缺氧情况下,会发生(乳酸)中12 毒。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其次是(构成组织细胞的成分),人类食物中的13 糖主要是(淀粉)。、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起(持续)性(高血糖),14 1 甚至出现(糖尿)),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生H2O、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彻底氧化生成(CO2)和(15 物氧化),又称为(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两FADH2、体内重要的两条呼吸链是(NADH氧化呼吸链)和(16 2ATP)。条呼吸链ATP的生成数分别是(3ATP)和()H2O17、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指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的传递交给(氧)生成(ATP)的过程相(偶联)的作用。的过程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主 要方式为(氧化磷酸化),其次是(底物水平磷酸化)。18、体内生成脱a-CO2是通过(有机物)的脱羧反应生成的,根据脱羧的位置不同,可分为(19、体内脱羧)。羧)和(B-氧化过程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个步每一次B-20、脂酰CoA )。)和比原来少2

生物化学下册重点

第三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分子量最小的是转运RNA,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类,DNA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RNA主要在质中。对病毒来说,或只含DNA,或只含RNA。因此可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核酸是遗传物质,1868年瑞士Miesher.从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可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的酸性物质。间接证据: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种类的不同生长期的细胞,DNA含量基本恒定。直接证据:T2噬菌体DNA感染E.coli。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感染E.coli,又用32P标记噬菌体核酸,感染E.coli 核酸可分为单链(single strand,ss)和双链(double strand,ds)。DNA一般为双链,作为信息分子;RNA 单双链都存在。核酸是一种线形多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可分解成核苷和磷酸,核苷又可分解为碱基和戊糖。因此核苷酸由三类分子片断组成。戊糖有两种,D-核糖和D-2-脱氧核糖。因此核酸可分为两类:DNA和RNA。 (一)碱基:核酸中的碱基分为两类:嘌呤和嘧啶。1.嘧啶碱是嘧啶的衍生物,共有三种: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其中尿嘧啶只存在于RNA中,胸腺嘧啶只存在于DNA中,但在某些tRNA中也发现有极少量的胸腺嘧啶。胞嘧啶为两类核酸所共有,在植物DNA中还有5-甲基胞嘧啶,一些大肠杆菌噬菌体核酸中不含胞嘧啶,而由5-羟甲基胞嘧啶代替。因为受到氮原子的吸电子效应影响,嘧啶的2、4、6位容易发生取代。2.嘌呤碱由嘌呤衍生而来,常见的有两种:腺嘌呤和鸟嘌呤。嘌呤分子接近于平面,但稍有弯曲。自然界中还有黄嘌呤、次黄嘌呤、尿酸、茶叶碱、可可碱和咖啡碱。前三种是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产物,是抗氧化剂,后三种含于植物中,是黄嘌呤的甲基化衍生物,具有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此外,一些植物激素,如玉米素、激动素等也是嘌呤类物质,可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一些抗菌素是嘌呤衍生物。如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嘌呤霉素,是腺嘌呤的衍生物。 生物体中(A+T)/(G+C)称为不对称比率,不同生物有所不同。比如人的不对称比率为1.52,酵母为79,藤黄八叠球菌为0.35。 3.稀有碱基:核酸中还有一些含量极少的稀有碱基,大多数是甲基化碱基。甲基化发生在核酸合成后,对核酸的生物学功能具重要意义。核酸中甲基化碱基含量不超过5%,tRNA中可达10%。 (二)核苷:核苷是戊糖与碱基缩合而成的。糖的第一位碳原子与嘧啶的第一位氮原子或嘌呤的第九位氮原子以糖苷键相连,一般称为N-糖苷键。戊糖是呋喃环,C1是不对称碳原子,核酸中的糖苷键都是β糖苷键。碱基与糖环平面互相垂直。糖苷的命名是先说出碱基名称,再加“核苷”或“脱氧核苷”。由“稀有碱基”所生成的核苷称为“稀有核苷”。在tRNA中含有少量假尿苷(用Ψ表示)就是由D-核糖的C1’与尿嘧啶的C5相连而生成的核苷。 (三)核苷酸:核苷中的戊糖羟基被磷酸酯化,就形成核苷酸。核糖核苷的糖环上有三个羟基,可形成三种核苷酸:2’、3’和5’-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只有3’和5’两种。生物体内游离存在的多是5’核苷酸。用碱水解RNA可得到2’和3’核糖核苷酸的混合物。稀有碱基也可形成相应核苷酸。天然DNA中已找到十多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中找到了几十种核糖核苷酸。 (四)多磷酸核苷酸”细胞内有一些游离的多磷酸核苷酸,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5’-NDP是核苷的焦磷酸酯,5’-NTP是核苷的三磷酸酯。最常见的是5’-ADP和5’-ATP。ATP上的磷酸残基由近向远以αβγ编号。外侧两个磷酸酯键水解时可释放出7.3千卡能量,而普通磷酸酯键只有2千卡,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键(~P)。因此ATP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化学反应需要由ATP提供能量。高能磷酸键不稳定,在1NHCl中,100℃水解7分钟即可脱落,而α磷酸则稳定得多。利用这一特性可测定ATP和ADP中不稳定磷的含量。 细胞内的多磷酸核苷酸常与镁离子形成复合物而存在。GTP,CTP,UTP在某些生化反应中也具有传递能量的作用,但不普遍。UDP在多糖合成中可作为携带葡萄糖的载体,CDP在磷脂的合成中作为携带胆碱的载体。各种三磷酸核苷酸都是合成DNA或RNA的前体。 鸟嘌呤核苷四磷酸酯和五磷酸酯在代谢调控中起作用,在大肠杆菌中,它们参与rRNA合成的控制。(五)环化核苷酸:磷酸同时与核苷上两个羟基形成酯键,就形成环化核苷酸。最常见的是3',5'-环化腺苷酸(cAMP) 和cGMP。它们是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起信号传递作用。可被磷酸二酯酶催化水解,生成相应的5'-核苷酸。 二、核苷酸的结构与命名:核苷酸是由核苷与磷酸经脱水缩合后生成的磷酸酯类化合物,包括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最常见的核苷酸为5’-核苷酸(5’常被省略)。5’-核苷酸又可按其在5’位缩合的磷酸基的多少,分为一磷酸核苷(核苷酸)、二磷酸核苷和三磷酸核苷。此外,生物体内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环核苷酸,常见的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它们通常是作为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核苷酸通常使用缩写符号进行命名。第一位符号用小写字母d代表脱氧,第二位用大写字母代表碱基,第三位用大写字母代表磷酸基的数目,第四位用大写字母P代表磷酸。规定用三字母符号表示碱基,用单字母符号表示核苷,戊糖的原子用带’的数字编号,碱基用不带’的数字编号。 三、核苷酸的功能:1.作为核酸的成分。2.为需能反应提供能量。UTP用于多糖合成,GTP用于蛋白质合成,CTP用于脂类合成,ATP用于多种反应。3.用于信号传递。如cAMP、cGMP是第二信使。4.参与构成辅酶。如NAD、FAD、CoA等都含有AMP成分。5.参与代谢调控。如鸟苷四磷酸等可抑制核糖体RNA的合成。又如反义RNA。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1 绪论 1.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解答:生物化学主要研究: (1)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 (2)生物分子分解与合成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达; (4)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2.你已经学过的课程中哪些内容与生物化学有关。 提示: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 3.说明生物分子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组成有哪些相似的规侓。 解答:生物大分子在元素组成上有相似的规侓性。碳、氢、氧、氮、磷、硫等6种是蛋白质、核酸、糖和脂的主要组成元素。碳原子具有特殊的成键性质,即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可使碳与自身形成共价单键、共价双键和共价三键,碳还可与氮、氧和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碳与被键合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的性质,使得碳骨架可形成线性、分支以及环状的多种多性的化合物。特殊的成键性质适应了生物大分子多样性的需要。氮、氧、硫、磷元素构成了生物分子碳骨架上的氨基(—NH 2)、羟基(— OH )、羰基(C O )、羧基(—COOH )、巯基(—SH )、磷酸基(—PO 4 )等功能基团。这些功能基团因氮、硫和磷有着可变的氧化数及氮和氧有着较强的电负性而与生命物质的许多关键作用密切相关。生物大分子在结构上也有着共同的规律性。生物大分子均由相同类型的构件通过一定的共价键聚合成链状,其主链骨架呈现周期性重复。构成蛋白质的构件是20种基本氨基酸。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肽链具有方向性(N 端→C 端),蛋白质主链骨架呈“肽单位”重复;核酸的构件是核苷酸,核苷酸通过3′, 5′-磷酸二酯键相连,核酸链也具有方向性(5′、→3′ ),核酸的主链骨架呈“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重复;构成脂质的构件是甘油、脂肪酸和胆碱,其非极性烃长链也是一种重复结构;构成多糖的构件是单糖,单糖间通过糖苷键相连,淀粉、纤维素、糖原的糖链骨架均呈葡萄糖基的重复。2 蛋白质化学 1.用于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 端、C 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基本原理是什么? 解答:(1) N-末端测定法:常采用2,4―二硝基氟苯法、Edman 降解法、丹磺酰氯法。 ①2,4―二硝基氟苯(DNFB 或FDNB)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2,4―二硝基氟苯(2,4―DNFB )反应(Sanger 反应),生成DNP ―多肽或DNP ―蛋白质。由于DNFB 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P ―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 ―末端氨基酸为黄色DNP ―氨基酸衍生物,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② 丹磺酰氯(DNS)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与丹磺酰氯(DNS ―Cl )反应生成DNS ―多肽或DNS ―蛋白质。由于DNS 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S ―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 ―末端氨基酸为强烈的荧光物质DNS ―氨基酸,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③ 苯异硫氰酸脂(PITC 或Edman 降解)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 )反应(Edman 反应),生成苯氨基硫甲酰多肽或蛋白质。在酸性有机溶剂中加热时,N ―末端的PTC ―氨基酸发生环化,生成苯乙内酰硫脲的衍生物并从肽链上掉下来,除去N ―末端氨基酸后剩下的肽链仍然是完整的。④ 氨肽酶法:氨肽酶是一类肽链外切酶或叫外肽酶,能从多肽链的N 端逐个地向里切。根据不同的反应时间测出酶水解释放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按反应时间和残基释放量作动力学曲线,就能知道该蛋白质的N 端残基序列。(2)C ―末端测定法:常采用肼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 肼解法:蛋白质或多肽与无水肼加热发生肼解,反应中除C 端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 在外,其他氨基酸都转变为相应的氨基酸酰肼化物。 ② 还原法:肽链C 端氨基酸可用硼氢化锂还原成相应的α―氨基醇。肽链完全水解后,代表原来C ―末端氨基酸的α―氨基醇,可用层析法加以鉴别。③ 羧肽酶法:是一类肽链外切酶,专一的从肽链的C ―末端开始逐个降解,释放出游离的氨基酸。被释放的氨基酸数目与种类随反应时间的而变化。根据释放的氨基酸量(摩尔数)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便可以知道该肽链的C ―末端氨基酸序列。2.测得一种血红蛋白含铁0.426%,计算其最低相对分子质量。一种纯酶按质量计算含亮氨酸1.65%和异亮氨酸2.48%,问其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解答: (1)血红蛋白: 55.8100100131000.426??=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最低相对分子质量==铁的百分含量 (2)酶: 因为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所以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残基数之比为:1.65%:2.48%=2:3,因此,该酶分子中至少含有2个亮氨酸,3个异亮氨酸。()r 2131.11100159001.65M ??=≈最低 ()r 3131.11100159002.48M ??=≈最低 3.指出下面pH 条件下,各蛋白质在电场中向哪个方向移动,即正极,负极,还是保持原点? (1)胃蛋白酶(pI 1.0),在pH 5.0; (2)血清清蛋白(pI 4.9),在pH 6.0; (3)α-脂蛋白(pI 5.8),在pH 5.0和pH 9.0; 解答:(1)胃蛋白酶pI 1.0<环境pH 5.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2)血清清蛋白pI 4.9<环境pH 6.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3)α-脂蛋白pI 5.8>环境pH 5.0,带正电荷,向负极移动; α-脂蛋白pI 5.8<环境pH 9.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4.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解答: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后,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并伴随着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变性的本质:分子中各种次级键断裂,使其空间构象从紧密有序的状态变成松散无序的状态,一级结构不破坏。

医学生物化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蛋白质分子组成 一、组成元素: N为特征性元素,蛋白质的含氮量平均为16%.———--测生物样品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二、氨基酸 1。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除脯氨酸外属L—α-氨基酸,除了甘氨酸其他氨基酸的α—碳原子都是手性碳原子。 2。分类:(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甘、丙、缬、亮、异亮、苯、脯,甲硫。(2)极性中性氨基酸:色、丝、酪、半胱、苏、天冬酰胺、谷氨酰胺。(3)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4)(重)碱性氨基酸: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三、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两性电解质,兼性离子静电荷+1 0 —1 PH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脂肪酸 脂酰 消耗了2 ②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酶:a.肉碱酰基转移酶 I(脂肪酸氧化分解的关键酶、限速酶) b.肉碱酰基转移酶Ⅱ c.脂酰肉碱——肉碱转位酶(转运体) ③脂酸的β氧化 a.脱氢:脂酰

生物化学期末重点总结

第二章 1、蛋白质构成:碳、氢、氧、氮,氮含量16% 2、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3、氨基酸分类:中性非极性~(甘氨酸Gly,G)、中性极性~、酸性~(天门冬氨酸Asp,D、谷氨 酸Glu,E)、碱性~(赖氨酸Lys,K、精氨酸Arg,R、组氨酸His,H) 4、色氨酸、酪氨酸(280nm波长)、苯丙氨酸(260nm波长)三种芳香族氨基酸吸收紫外光 5、大多数蛋白质中均含有色氨酸和酪氨酸,故测定280nm波长的光吸收强度,课作为溶液中蛋白 质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6、茚三酮反应:蓝紫色化合物,反应直接生成黄色产物 7、肽键:通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NH2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COOH脱去一分子水形成—CO— NH— 8、二级结构基本类型: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9、三级结构:每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 10、一个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必须具有三级结构 11、稳定三级结构的重要因素: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以及二硫键 12、四级结构:亚基以非共价键聚合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聚合体 13、亚基:有些蛋白质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每条多肽链称~ 14、单独的亚基一般没有生物学功能,只有构成完整的四级结构才具有生物学功能 15、等电点:调节溶液pH值,使某一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此时溶液的pH值即为~ 16、变性作用:某些理化因素可以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副键,使其构像发生变化,引起蛋白质的理 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可逆性变性、不可逆性变性) 17、变性蛋白质是生物学活性丧失,在水中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更易被蛋白酶消化水解 18、变性物理因素:加热、高压、紫外线、X线和超声波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胍和尿素 19、沉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蛋白质溶液的两个稳定因素,即可将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 20、沉淀:盐析:破坏蛋白质分子的水化膜,中和其所带电荷,仍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不会是蛋 白质变性 有机溶剂沉淀:不会变性 重金属盐类沉淀: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盐键,与巯基结合,发生变性 生物碱试剂沉淀: 21、双缩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含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都能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呈紫色(氨基 酸、二肽不可以) 第三章 22、核苷:一分子碱基与一分子戊糖脱水以N—C糖苷键连成的化合物 23、核苷酸=核苷+磷酸 24、RNA分子含有四种单核苷酸:AMP、GMP、CMP、UMP 25、核苷酸作用:合成核酸、参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 26、核苷酸存在于辅酶A、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 AD)、辅酶I(NAD+)和辅酶II(NADP+) 27、A TP是能量代谢的关键 28、UTP、CTP、GTP分别参与糖元、磷脂、蛋白质的合成 29、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0、DNA具有方向性,碱基序列按照规定从5’向3’书写(3’,5’-磷酸二酯键) 31、三维双螺旋结构内容:⑴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旋而成 ⑵亲水的脱氧核糖基与磷酸基位于外侧,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 ⑶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相互连结 ⑷互补碱基之间横向的氢键和疏水碱基平面之间形成的纵向碱基堆积 力,维系这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32、B-DNA、A-DNA右手螺旋结构,Z-NDA左手螺旋结构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重点

1、氨基酸: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等电点:使氨基酸分子处于兼性离子状态,即分子的所带静电荷为零,在电场中不发生迁移的pH值。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3、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肽: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4、构形: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形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应 18 19 21 22 23 24 25,辅基:是与酶蛋白质共价结合的金属离子或一类有机化合物,用透析法不能除去。辅基在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始终与酶的特定部位结合 26、变旋现象: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出现旋光度变化的现象。 27、糖苷键:单糖的半缩醛上羟基与非糖物质的羟基形成的缩醛结构称为糖苷,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糖苷键 29、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30、呼吸链: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最后传递给激活的氧分子,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称为呼吸链。

31、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 磷酸化生成ATP 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 32、磷氧比: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作用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 磷酸化生成ATP。经此过程消耗一个原子的氧所要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也是生成ATP 的分子数)称为磷氧比值(P/O)。如NADH 的磷氧比值是3,FADH2 的磷氧比值是2。 33、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的中间产物,通过酶的作用使ADP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电子传递磷酸化:当电子从NADP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为ATP,这一全过程称为电子传递磷酸化。 34、变构调节:变构调节是指某些调节物能与酶的调节部位结合使酶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称酶的变构调节 35、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36、糖酵解: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经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和酵母菌使葡萄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同。称为糖酵解 37糖可分为:(1)单糖: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2)寡糖: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以双糖最为普遍,意义也较大。(3)多糖: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 1、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和复性作用?蛋白质变性后哪些性质会发生改变? 答:蛋白质变性作用是指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并导致其性质和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蛋白质变性后会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生物活性丧失;(2)理化性质的改变,包括:溶解度降低,因为疏水侧链基团暴露;结晶能力丧失;分子形状改变,由球状分子变成松散结构,分子不对称性加大;粘度增加;光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旋光性、紫外吸收光谱等均有所改变。(3)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分子结构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分解 2、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 答:蛋白质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生物催化作用酶是蛋白质,具有催化能力,新陈代谢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2)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的功能是参与细胞和组织的建成。(3)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4)收缩运动收缩蛋白(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与肌肉收缩和细胞运动密切相关。(5)激素功能动物体内的激素许多是蛋白质或多肽,是调节新陈代谢的生理活性物质。(6)免疫保护功能抗体是蛋白质,能与特异抗原结合以清除抗原的作用,具有免疫功能。(7)贮藏蛋白有些蛋白质具有贮藏功能,如植物种子的谷蛋白可供种子萌发时利用。(8)接受和传递信息生物体中的受体蛋白能专一地接受和传递外界的信息。(9)控制生长与分化有些蛋白参与细胞生长与分化的调控。(10)毒蛋白能引起机体中毒症状和死亡的异体蛋白,如细菌毒素、蛇毒、蝎毒、蓖麻毒素等。 3、DNA 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按Watson-Crick 模型,DNA 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 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 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 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4、在稳定的DNA 因素: 答:在稳定的DNA 双螺旋中,碱基堆积力和碱基配对氢键在维系分子立体结构方面起主要作用。还有疏水核心和环境中的正离子。 5、简述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个性? 答:(1)共性: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仅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也不改变;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个性: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是催化效率更高,具有高度的专

最新电大-医学生物化学

电大 01任务_0005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酶化学修饰调节的主要方式是( ) A. 甲基化与去甲基化 B. 乙酰化与去乙酰化 C.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D. 聚合与解聚 E. 酶蛋白与cAMP结合和解离 2. 下列脱氧核苷酸不存在于DNA中的是() A. dGMP B. dAMP C. dCMP D. dTMP E. dUMP 3. 下列关于ATP中,描述错误的是( ) A. 含五碳糖 B. 含嘧啶碱 C. 含有三分子磷酸 D. 含有二个高能键 E. 是体内能量的直接供应者 4. 氰化物是剧毒物,使人中毒致死的原因是( ) A. 与肌红蛋白中二价铁结合,使之不能储氧 B. 与Cytb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传递电子 C. 与Cytc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传递电子 D. 与Cytaa3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激活氧 5. 下列描述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的是( ) A. A+C=G+T B. T=G C. A=C D. C+G=A+T E. A=G 6. 以下辅酶或辅基含维生素PP的是()。 A. FAD和FMN B. NAD+和FAD C. TPP 和 CoA

D. NAD+和NADP+ E. FH4和TPP 7. 一氧化碳是呼吸链的阻断剂,被抑制的递氢体或递电子体是( )。 A. 黄素酶 B. 辅酶Q C. 细胞色素c D. 细胞色素aa3 E. 细胞色素b 8. 酶原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 ) A. 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 B. 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 C. 酶原是一般蛋白质 D. 缺乏辅酶或辅基 E. 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 9. 下列属于蛋白质变性和DNA变性的共同点是( ) A. 生物学活性丧失 B. 易回复天然状态 C. 易溶于水 D. 结构紧密 E. 形成超螺旋结构 10. 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酶都含有辅酶或辅基 B. 都只能在体内起催化作用 C. 所有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 D. 都能增大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加速反应的进行 E. 都具有立体异构专一性 11. 有关cAM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AMP是环化的二核苷酸 B. cAMP是由ADP在酶催化下生成的 C. cAMP是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 D. cAMP是2',5'环化腺苷酸 E. cAMP是体内的一种供能物质 12.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有( ) A. 分子中的3',5'-磷酸二酯键 B.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C. 肽键 D. 盐键

(完整版)生物化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一、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N),主要元素:C、H、O、N、S,根据含氮量换算蛋白质含量:样品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平均值为16%),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20种),酸性氨基酸/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天冬氨酸(D)、谷氨酸(E); 碱性氨基酸/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酸:赖氨酸(K)、组氨酸(H)、精氨酸(R) 非极性脂肪族R基氨基酸:甘氨酸(G)、丙氨酸(A)、脯氨酸(P)、缬氨酸(V)、亮氨酸(L)、异亮氨酸(I)、甲硫氨酸(M); 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丝氨酸(S)、苏氨酸(T)、半胱氨酸(C)、天冬酰胺(N)、谷氨酰胺(Q); 芳香族R基氨基酸:苯丙氨酸(F)、络氨酸(Y)、色氨酸(W) 肽的基本特点 一级结构的定义:通常描述为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顺序,简称氨基酸序列(由遗传信息决定)。维持稳定的化学键:肽键(主)、二硫键(可能存在), 二级结构的种类: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超二级结构, 四级结构的特点:肽键数≧2,肽链之间无共价键相连,可独立形成三级结构,是否具有生物活性取决于是否达到其最高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构象 2、一级结构相似则其功能也相似3、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可以直接影响其功能因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结构或合成量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称分子病,如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疯牛病是二级结构改变 等电点(pI)的定义:在某一pH值条件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蛋白质在不同pH条件下的带电情况(取决于该蛋白质所带酸碱基团的解离状态):若溶液pHpI,则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碱性蛋白质含碱性氨基酸多,等电点高,在生理条件下净带正电荷,如组蛋白和精蛋白;酸性蛋白质含酸性氨基酸多,等电点低,在生理条件下净带负电荷,如胃蛋白酶), 蛋白质稳定胶体溶液的条件:(颗粒表面电荷同性电荷、水化膜), 蛋白质变性:指由于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被破坏,造成其四级结构、三级结构甚至二级结构被破坏,结果其天然构象部分或全部改变。实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变性导致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变性只破坏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即只破坏其构象,不破坏其氨基酸序列。变性本质:破坏二硫键 沉降速度与分子量及分子形状有关沉降系数:沉降速度与离心加速度的比值为一常数,称沉降系数 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 二、核酸化学 核酸的特征性元素:P,组成元素:C、H、O、N、P,核苷酸的组成成分: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戊糖、一分子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尿嘧啶U),

生物化学重点

下列过程分别发生在哪些亚细胞结构内完成:a.糖酵解:胞浆 b.丙酮酸氧化脱羧:线粒体 c.TCA:线粒体 d.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 e.糖异生: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f.磷酸戊糖途径(己糖磷酸支路):胞液g.脂肪酸的β氧化:胞质溶液和线粒体h.16碳的软脂酸合成:胞浆 i.尿素循环中的氨甲基磷酸合成:线粒体 j.鸟氨酸循环中的精氨酸合成:胞浆 (除Gly之外,其余蛋白氨基酸都具有手性碳原子,都有旋光性。 AA同时具有两性,氨基酸性,羧基碱性。 凯氏定氮法:粗蛋白质含量=蛋白氮×6.25 在等电点时,AA溶解度最小。 蛋白质功能直接由其高级结构(构象)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构象),因此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合成代谢(同化作用):指生物体从外界摄取物质,并把它们转变成自身物质的过程。通常是将生物小分子合成为生物大分子。需要能量。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指生物体内原有的物质经一系列变化最终变成排泄物排出体外的过程。通常将生物大分子分解为生物小分子。放出能量。 合成氨基酸的主要途径:1. α—酮酸还原氨化2. 转氨作用3.氨基酸的相互转化 电子传递链又称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电子传递有严格顺序,只能从氧化还原势较低的载体传递到氧化还原势较高的载体。 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m是酶的特征常数,经常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米氏常数: Km的值是当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所以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 (1 )Km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2 )如酶能催化几种不同的底物,对每种底物都有一个特定的Km 值,其中Km 值最小的称该酶的最适底物。 (3 )Km除了与底物类别有关,还与pH、温度有关,所以Km是一个物理常数,是对一定的底物、一定的pH、一定的温度而言的。 (4 )当k2 >>k3,Km可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