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用药

细胞因子用药
细胞因子用药

2015年研究生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攻略

2015考研政治2015考研英语2015考研数学2015考研专业考研报名指导

家单位也在开发研制。另外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进口

EPO

有美国

Am-gen

公司的

Epogen

日本麒麟公司的利血宝

Espo

德国宝灵曼公司的生血素

Recormon

国产

EPO

疗效与进口品基本一致,其售价为

270

元/

3000lU

,而进口品为

450

元。

但相对我国居民收人其治疗费用仍很昂贵,

应有的临床和社会价值远未体现

出来,当国产品售价进一步下调,其市场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值得关注。

在我国重组细胞因子也是占主要地位的,

重组细胞因子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生产的细胞因子产品,作为药物用于治疗肿瘤、感染、造血障碍等,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近十多年来,

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制有较快发展,

相关的新药陆续

上市。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的国产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包括乙肝疫苗、IFN

IL 2

G-CSF

、重组链激酶(

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rSK

)、重组表皮生

长因子(

recombinant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GF

)等

15

种基因工程

药物。组织溶纤原激活剂(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

IL3

、重

组人胰岛素、

尿激酶等十几种多肽药物正处于临床Ⅱ期试验阶段,

单克隆抗体的

研制已从实验阶段进入临床阶段。

正在开发研究中的项目包括采用新的高效表达

系统生产重组凝乳酶等

40

多种基因工程新药。在欧美市场上,对现有重组药物

进行分子改造而开发的某些第二代基因药物已经上市,

如重组新钠素、

胞内多肽

等。

另外,

重组细胞因子融合蛋白、

人源单克隆抗体、

反义核酸,

以及基因治疗、

新的抗原制备技术、转基因动物生产等,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基因工程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具有市场扩容快、

潜力大的优势,

今后研究开

发的重点为新型疫苗和抗体、

组织与细胞治疗剂以及其他药物。

其中,

细胞治疗

剂或组织治疗剂是令人瞩目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已有

4

种这类产品获得批准,

还有

16

种正在临床试验中。在研究开发的品种中,以疫苗为最多,达98

种;其

61

种用于防治肿瘤,

6

种用于呼吸道疾病,

种用于艾滋病。

单抗品种也较多,

临床研究的有

59

种;

其中

31

种用于治疗肿瘤,

另一些用于器官移植、

呼吸道疾

病、皮肤病、神经紊乱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另外补充

2000

之前的旧资料:

目前我国还有近20种基因工程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这些品种包括葡激

酶、肿瘤坏死因子衍生物、神经生长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2、血小板生成素、尿激酶原、内皮抑素、水蛭素等;另有更多的品种处于中试和待批准临

床研究阶段,

由于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品种较多,

国内又没有太多创新药物开发经

验,

因而给人的印象是生物技术药物开发风险较大。

现阶段,

以创新为导向还是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基因工程药物,

值得业界思索。

国家政策和政府基金的导向也

是影响企业产业化进度的重要因素。

我们对许多项目的选择还不是以市场为导向

往往投入很大的精力却收效甚微,

浪费了国家宝贵的资源。

如果在基因工程药

物的研发策略上不加以调整,我们和国际基因工程药物产业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我国已申报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立项的企业只有60家左右,

而已取得生产批

文的厂家40多家,

这40多家企业2000年基因工程药品销售额不足20亿

元,

形成规模并有较好盈利的企业只有几家,

大多数生物技术药品生产企业处于

亏损或难以为继的境地。

主要原因在于低水平重复建设,

规模优势没有发挥。

前有太多的省市以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盲目上马一些基因工

程产业项目,

结果纷纷亏损,

给整个产业造成阴影。

美国作为世界上生物技术最

发达的国家,

其300家生物技术上市公司中也只有极少部分能够盈利,而国内

生物制药企业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

严重缺乏创新,

尤其对于EPO、

-CSF等国外的“明星”产品的市场风险估计不足,

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果是恶

性的价格竞争。

因此除了最初2-3个产品先上市的企业取得盈利外,

大多数处

于亏损状态,

同时这些项目也过早地进入成熟阶段,

因此我们从产业政策上理应

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以政策进行优胜劣汰,

而不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划定几个

企业、几个项目作为重点,盲目支持从而导致越支持越落后的被动局面。

二、生物技术药物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

2002

10

月在杭州西湖博览会有关生

物医药论坛上表示,

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

中国已经步入了国际先进国家的行列,

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

他在报告中说,

目前中国在以下领域取得了重大成

果:

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在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转化,基因工程制药产

业已初具规模;

人工血液代用品即将进入临床研究;

体细胞克隆和遗传病的基因

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

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等

个基

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了临床疗效研究;

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医药研究;

肿瘤免疫治

疗、

抗血管治疗、

组织工程、

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等技术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

重要进展。

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已初具规模,

2001

年中国生物工程产业产值达

200

亿元,中国已拥有生物制品企业

270

家,其中有生产能力的

60

多家,产品主要

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据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的统计,上市的医药企业共

家,其中主营生物制药的上市公司11

家(见表

1

,涉足生物工程制药的上市公

司共

160

多家。

冠以

“生物”

为股票名称的上市公司

4

家:

海王生物、

天坛生物、

四环生物、健特生物。

1

主营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一览表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000004

北大高科

深圳市北大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00078

海王生物

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000403

三九生化

三九宜工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000605

四环药业

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00750

桂林集琦

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00080

金花股份

金花企业

(

集团

)

股份有限公司

600161

天坛生物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600196

复星实业

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600530

交大昂立

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

600796

钱江生化

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600866

星湖科技

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3713958.html,

据统计,

中国

SDA

1989

年批准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a

-1b

上市以来,截至

2001

年底,一共批准了

21

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其中

3

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即a -1b

干扰素、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和重组链激酶(见表

2

。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居前

10

位的基因工程药物

和疫苗,中国已能生产

6

种。

2

中国已批准上市的生物工程药品及疫苗名称

生产单位(剂型、批准年份)

1

IFN

a

1b

(外

用,滴眼液)

长春生研所

96

2

IFN a 1b

深圳科兴

(注射剂、

97

;冻干制剂、

02

、北京三元(水

针、

01

、丽珠生物(冻干制剂、98

、上海生研所(冻干

制剂、

95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发展前景最诱人的产业之一,尽管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起步不晚,但不可否认,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纵观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从 1982年重组胰岛素问世至 1997 年 G-CSF 成为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元的生物技术药物,这个阶段主要是 EPO、G-CSF、INF-α 等细胞因子类产品, 这些产品在1994 ~ 1997 年生物制药产业第一发展阶段的后期已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都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年销售额一直徘徊在100 亿美元左右。1997 年后,随着Rituxan、Remicade、Herceptin 和Enbrel 等治疗性抗体相继批准上市,生物制药产业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已连续10 年保持在15% ~ 33%,成为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之一。2007 年基因工程药物的销售额已达到840 亿美元,2008 年尽管有“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生物制药市场仍将突破900 亿美元。我国较好地抓住了生物制药起步发展的机会,EPO、G-CSF、INF-α,IL-2 等产品在1990 年代中期都获准上市,稍微落后于美国,几乎与欧洲同步。但是,我国却没有抓住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第二个黄金发展阶段,大部分生物制药企业陷入了严重亏损状态。我们唯有在“卡住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喉咙”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在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上有较大发展,才可能在“钻石铺满地”的生物制药产业中把握机会,实现生物制药的又快又好的跨越式发展。 细胞因子类药物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良好,主要以下面四个系列为主导。1.干扰素(IFN)系列:目前已批准生产的品种有IFNα1b,α2a,α2b ,γ四种。其中IFNα1b系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重组干扰素。其开发历时12年,经41个临床单位,1650病例临床证明它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白血病、尖锐湿疣、带状泡症等有明显的疗效。与α2b相比作用机理、疗效相似,但毒副作用较小。IFNα2a 与α2b相比仅相差一个氨基酸,即在第23位是Arg而不是Lys,其余结构相同,性质也相似。不同的是IFNα2b来自正常细胞系,而IFNα2a来源于恶性化细胞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 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

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 (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巳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入和K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 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 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 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白介素白细胞增殖和分化, 趋化因子控制趋向性,募集白细胞,很多是促炎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和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促炎,激活细胞毒素T细胞 干扰素(IFNs)是一种细胞因子家族,其在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病原体的先天免疫中起核

医学免疫知识总结

免疫超级无敌复习 名词解释 1.Adjuant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2.Autoimmunity自身免疫 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所发生的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存在于所有的个体 3.MALT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4.mAb单克隆抗体 由K?hler和Milstein建立的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使经过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5.pAb多克隆抗体 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有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实际上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 6.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指存在同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具有控制免疫应答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复杂功能。 7.SAg超抗原 某些抗原性物质,其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淋巴细胞(2-20%),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8.SLE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是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肾和脑等均可发生病变,多发生在20 - 30岁女性9.TSA 肿瘤特异性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存在于某些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10.TAA 肿瘤相关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11.Clonal anergy克隆无能 T,B细胞缺乏第二活化信号,不能有效活化也不能对相应的特异性抗原或MHC/抗原肽复合物产生正免疫应答。 12.ELIS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体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通过洗涤将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或分开13.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的MHC称为HLA,其主要中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因此,MHC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14.Cytokine细胞因子* 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微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 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就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 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 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 就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就是有推测认为可能就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 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与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与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就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 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 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与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 状尤其就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就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与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与/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 控制细胞增殖与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白介素白细胞增殖与分化, 趋化因子控制趋向性,募集白细胞,很多就是促炎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与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促炎,激活细胞毒素T细胞 干扰素(IFNs)就是一种细胞因子家族,其在病毒与其她微生物病原体的先天免疫中起核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复习要点: 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和命名。 2.掌握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 4.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了解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及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2.下列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是一组小分子的蛋白质 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 C. 其作用具有特异性 D. 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 E. 微量即起作用 4.下列哪种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A. Ab B. IL-1 C. 补体 D.IFN E.TNF 5.关于干扰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B.以三聚体存在 C.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 D. 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IL B.TNF C.IFN D.TGF E.CSF 7.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 A.CC 亚族B.CXC 亚族C.C 亚族D.CX3C 亚族 E. 以上都不是 8.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9.细胞因子不包括: A.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10.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 限制性 C.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1.关于IFN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增强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 B. 激活巨噬细胞 C. 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

浅谈细胞因子

浅谈细胞因子在养猪中的应用 李爱民 一、细胞因子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免疫系统由多种免疫细胞组成,免疫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让猪不发病。细胞因子在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因子是多种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包括干扰素(IFN)、转移因子(TF)、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INF)、MHC-Ⅱ等,和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一起形成完整的免疫功能。 二、细胞因子能干什么? 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种生物功能,可以刺激或者抑制免疫功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或促进血细胞生成、分化与增殖,在抗感染与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机体内某种细胞因子的含量一旦发生异常变化,则会导致病理性反应,甚至致病。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从事具体工作的“一线工人”!是保持机体健康的物资基础。细胞因子数量的多少和猪“防火墙”的高度直接相关! 三、免疫抑制和亚健康状态的本质是什么? 免疫抑制—就是免疫器官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也就是说,我们给猪打过疫苗以后,没有产生我们想要的足够的抗体!这是一个让人无比失望的现实——疫苗用的可能是进口的,剂量也比较大,免疫次数也不少,抗体就是不合格!免疫抑制导致基础免疫失败,这是猪越来越难养的根本原因。 亚健康状态—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群,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疾病。我们经常看到某个猪群里出现母猪体态偏瘦、被毛粗乱、有泪斑甚至毛孔有铁锈色渗出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ThTh细胞基础知识

Th1/Th2细胞基础知识 1)Th1/Th2 分类: 早在1986年,Mosmann等应用Th细胞克隆培养技术和细胞因子产生的不同,已发现小鼠CD4阳性细胞群是一个不均一的亚群,可分为Th1和Th2两个功能不同的独立亚群(见表1)。后来在人类的CD4阳性细胞群中也发现了Th1,Th2两等, ?个功能细胞亚群(见表2)。T h1细胞主要分泌IL-2、IL-12、IFN-γ和TNF-β/ 介导与细胞毒和局部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性炎症的形成,故亦称为炎症性T细胞,可被视为相当于TDT H细胞。Th1细胞在抗胞内病原体(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胞内细菌感染时,Th1细胞优先发育并引发吞噬细胞介导的宿主防御应答。Th1细胞持续性强应答,可能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接触性皮炎、不明原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迟发型超敏反应等有关。Th2细胞: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其主要功能为刺激B 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与体液免疫相关。在T/B细胞比例较低时,Th1细胞也可能辅助B 细胞产生抗体(IgM、IgG2a和IgA类)。在对蠕虫感染和环境变应原的应答中,主要是Th2细胞参与,以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为主。过度的Th2细胞应答可能在遗传易感的过敏性特应症中起重要作用。 两类CD4+Th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各异:IFN-γ可诱导Th1细胞分化,但抑制Th2细胞增殖;IL-4诱导Th2细胞分化,但可与IL-13等一起抑制Th1细胞功能;IL-2则可同时引起Th1和Th2细胞增殖。 ,可下调APC和Th1细胞活性,在诱导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除上述的Th1和Th2 细胞外,还有一类产生Th1和Th2样混合性细胞因子的Th0细胞。Th0亚群可能是从Th 前体向Th1或Th2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此外,期有人报道还存在CD4+Th3细胞,其主要分泌TGF-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生长全过程及其形态变化脂肪母细胞,是指能向脂肪细胞分化的ADSCs在激素、生物活性因子、寒冷等因素刺激下均能逐渐分化成为单能干细胞。它可保持着干细胞增殖活跃的特性,脂肪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脂肪细胞前体。前脂肪细胞再经历细胞融合、接触抑制和克隆扩增等步骤启动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并在胰岛素、地塞米松等诱导剂作用下完成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分化。全过程可以表示为:多能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生长期前脂肪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经诱导分化,其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开始进入不成熟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细胞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逐渐趋于类圆或圆形,胞体逐渐增大,胞质中开始出现小脂滴,脂质开始累积,以后小脂滴增多并融合为较大的脂滴,可经油红“O”染色等方法于显微镜下显色,从而获得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此时的细胞无分裂增殖能力,为脂肪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 张高娜,梁正翠.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9,30(2):42-44. 脂肪细胞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逐步分化形成,按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的过程发展。前脂肪细胞在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下,激活脂肪组织相关基因,并在这些基因的顺序性调控下,经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张艳.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1):56-57.

间充质干细胞 概念: 不同文献中,分别命名为抽脂处理细胞(p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s, PLA),脂肪基质微管碎片细胞(stromal vascularfraction cells, SVF),脂肪组织源基质细胞(adipose-tissue derived stromal cells, ATSCs),脂肪源中胚层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odermal stem cells, ADMSCs)等。这些不一致的名称均指从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李惠侠,屈长青. 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 脂肪细胞是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逐步分化、发育而来,MSC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和骨髓中。脂肪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两类细胞系为多能干细胞系和前体脂肪细胞系,前者为不定向的细胞系,能转变为稳定的脂肪细胞、肌细胞和软骨细胞,后者为定向的细胞系,是目前体外研究脂肪细胞分化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系。 庞卫军,李影. 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27: 497-500.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是一种 具有潜力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骨髓来源的MSCs,但骨髓中的间 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约占细胞总数的1/105),且存在取材困难等问题。MSCs广泛分布于 其他组织中,包括肌肉、血管、肝脏、胰腺和脂肪等。 ADMSCs表面有CD29、CD44、CD71、CD90、CD105/SH-2、SH-3、STRO-1等多 种抗原标志。 李冬艳,宇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Zuk等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了一种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它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形态相似,称之为脂肪干细胞(ADSCs),平均每300 ml脂肪组织可获得2×108~ 6×108个这样的细胞。ADSCs和MSCs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对CD29、CD44、CD71、 CD70、CD105/SH2和SH3为阳性反应,对CD31、CD34和CD45为阴性反应。此外, 它们还具有各自特征性的表达分化抗原:AD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49d,而M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106。 张高娜, 梁正翠. 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2009,30(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备干细胞特点的细胞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长期的活性和多系分化潜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以其取材方便、来源丰富等多种优势逐渐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免疫表型:研究发现ADSCs主要表达CD13、CD44、CD73、CD90、CD105、CD106、CD166、CD29、CD49e和HLA-ABC,而不表达CD34、CD3、CD19、CD45、CD14、CD117、CD31、CD62L、CD95L和HLA-DR。这个结果和其他的MSCs几乎一致。但ADSCs与BMSCs也有差别:大部分BMSCs表达CD10,而表达CD10的ADSCs仅占5%~20%;几乎所有的ADSCs表达CD49f和CD54,而BMSCs极少表达。 周苏娜,张明鑫.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1). 不同细胞的表面标志是不同的,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为:CD9、CD10、CD13、CD29、CD10、CD44、CD49e、CD49d、CD54、CD55、CD59、CD90、CD105、CD107、CD146、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 型题】 1.关于细胞因子的共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无MHC 限制性 B. 特异性 C. 高效性 D. 网络性 E. 作用多向性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关于IL-2 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B 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增强NK 细胞活性 D. 抑制Th1 细胞的分化 E. 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功能 4.主要由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A. TNF-α B. IFN-γ C. IL-2 D. IL-3 E. IL-4 5.直接能杀伤靶细胞的细胞因子有: A. IL-1 B. IL-2 C. IL-4 D. IFN-γ E. TNF-α 6.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活化的T 细胞 B. 巨噬细胞 C. 树突状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 淋巴细胞 7.能增强MHC-I/II 类分子表达、促进APC 提呈抗原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γ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促进Th0 细胞分化成Th1 细胞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IL-1,IL-8 B. IL-3,GM-SCF C. IL-4,IL-5 D. IL-5,IL-6 E. IL-12,IFN-γ9.促进Th0 细胞分化成Th2 细胞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12 10.对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12 D. TGF-β E. GM-CSF 11.刺激B 细胞产生IgG2a 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B. IL-4 C. IL-2 D. TGF-β E. IFN-γ 12.下列哪组细胞因子具有趋化作用? A. IL-1,IL-8 B. IFN,MCP-1 C. IL-8,MCP-1 D. TNF,IL-4 E. IL-1,IL-6 13.Th1 细胞与Th2 细胞之间主要分别通过分泌什么细胞因子而相互抑制? A. IFN-γ,IL-4 B. IL-4,IFN-γ C. TNF,IL-1 D. IL-4,IL-5 E. GM-SCF,TNF 14.刺激多种造血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B. SCF C. IL D. TGF E. IFN 15.可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1 C. IFN-γ D. EPO E. M-CSF 16.可刺激NK 细胞、增强其杀伤活性的IL 是: A. IL-3,IL-5 B. IL-2,IFN-γ C. EPO,M-CSF D. IL-1,IL-4 E. IL-4,IL-7 17.在Ig 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 转换为IgE 和IgG1 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L-6 E. TNF 18.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的细胞因子是: A. IL-2,IL-3 B. IL-1,IL-6 C. IL-4,IL-5 D. IL-7,IL-10 E. IL-8,IL-13 【X 型题】 1. 巨噬细胞的活化因子包括: A. IL-2 B. IFN-γ C. GM-SCF D. MCP E. IL-10 2. Th2 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哪些细胞因子辅助B 细胞的体液免疫应答? A. IL-4 B. IL-5 C. IL-6 D. IL-10 E. IL-13 3. Th1 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哪些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A. IL-2 B. TNF C. IFN-γ D. IL-10 E. IL-13 4. 对NK 细胞的活化、分化具有正调节作用的CK 是: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发展前景最诱人的产业之一,尽管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起步不晚,但不可否认,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纵观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从 1982 年重组胰岛素问世至 1997 年 G-CSF 成为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元的生物技术药物,这个阶段主要是 EPO、G-CSF、INF- 等细胞因子类产品,这些产品在 1994 ~ 1997 年生物制药产业第一发展阶段的后期已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都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年销售额一直徘徊在 100 亿美元左右。 1997 年后,随着 Rituxan、Remicade、Herceptin 和 Enbrel 等治疗性抗体相继批准上市,生物制药产业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已连续 10 年保持在 15% ~ 33%,成为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2007 年基因工程药物的销售额已达到 840 亿美元,2008 年尽管有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生物制药市场仍将突破 900 亿美元。 我国较好地抓住了生物制药起步发展的机会,EPO、G-CSF、INF-,IL-2 等产品在 1990 年代中期都获准上市,稍微落后于美国,几乎与欧洲同步。 但是,我国却没有抓住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第二个黄 1 / 8

免疫学模拟题知识分享

免疫学模拟题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题(只许从每题备选答案种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40分) 1、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 A、胸腺 B、淋巴结 C、脾 脏 D、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2、人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在() A、胸腺 B、脾脏 C、骨 髓 D、法氏囊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所获片段中,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是 () A、Fab段 B、Fc段 C、F(ab)2 段 D、pFc段 4、参与新生儿溶血症的Ig是() A、IgG B、IgA C、 IgM D、IgD 5、能抵抗蛋白酶水解的Ig是() A、IgG B、sIgA C、 IgM D、IgE 6、以下关于IgG 生物学特性的错误叙述是() A、能通过胎 盘B、能激活补体 C、是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 Ig D、能发挥调理作用 7、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份是() A、C1 B、C2 C、 C3 D、C4 8、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 A、C4b2b B、C3bBb C、 C4b2b3b D、C3bnBb 9、下列补体裂解片段中具有调理作用的是() A、C3a B、C3b C、 C5a D、C5b 10、同时参与经典、旁路及MBL三条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C1 B、C2 C、 C3 D、C4 11、细胞因子(CK)的生物学作用特点不包括() A、具有高效性 B、为特异性作用 C、多数在局部发挥作用 D、对细胞的作用不受MHC限制

12、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TNF B、IFN C、IL- 1 D、IL-2 13、干扰素(IFN)不具有() A、抗病毒作用 B、抗肿瘤作用 C、免疫调节作用 D、炎症介质作用 14、以下关于CD8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辅助T细胞(Th)的膜分子 B、是细胞毒T细胞(Tc)的膜分子 C、是Th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 D、是 HIV的受体 15、经典的HLA I类基因是() A、HLA-DP B、HLA-DQ C、HLA- C D、HLA-DR 16、HLA复合体位于人的哪号染色体上() A、1号染色体 B、2 号染色体 C、6号染色 体 D、17号染色体 17、HLAΠ类抗原主要分布于() A、各种有核细胞,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B、各种白细胞和红细胞 C、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APC) D、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及活化T细胞 18、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 A、TCR B、CD3分子 C、补体受体 D、细胞因子受体 19、B胞胞不具有的表面标志是() A、CD3分子 B、BCR C、Fc受体 D、补体受体(CR) 20、能特异杀伤靶细胞并有MHC限制性的是() A、Mφ B、Tc 细胞 C、NK细 胞 D、B 细胞 21、专职性APC不包括() A、DC B、Mφ C、B细 胞D、NK细胞 22、不同物种间共有的抗原称为() A、TD抗原 B、TI抗原 C、异嗜性抗 原 D、异种抗原 23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 ) A、来源于胸腺的抗原 B、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T细胞辅助的抗原 C、在胸腺中加工处理的抗原 D、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获得的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