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比较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比较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比较

论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差异

内容摘要: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皆属于江南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精华,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而扬州园林则较为独特,它的风格介于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关键词:苏州园林;扬州园林;风格;历史;建筑;西洋格调;遮隔艺术;桥;旱园;西洋格调;差异

1 引言

虽然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同为江南园林,且同地处江苏,地理气候条件差别不大,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两处园林的风格存在较大的迥异。这点在两者的建筑风格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既然存在差异,就必然存在造成此差异的原因,这就要追溯它们各自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园林的生成与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经济环境。从我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历史看,凡造园活动兴盛的地方,一般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物质基础及深厚的文化渊源。

2 历史回顾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自公元前514年春秋吴国在此建立都城以来,这里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工

商繁荣,人文荟萃,尤其在园艺、建筑、工艺美术和绘画方面,水平高超,名家辈出。文人骚客在此驻足,陶醉于苏州世外桃源般优美的地理环境,又受“大隐隐于市”的思想的影响,于是纷纷筑屋造园。造成了现在苏州园林的规模,使其成为写意山水园的代表。

扬州地处南北要冲。“烟花三月下扬州”隋炀帝开通运河,三下扬州,使扬州成为我国南北水上交通的枢纽,发展至唐代,商贾如织,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当时扬州,城廓巍峨,亭台星布,河渠四达,帆墙如云,堤柳如烟,树木葱笼,街灯辉列,市井相连。地利和天时使扬州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城市之一。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华,促使园林的兴盛。除官衙园外,又出现了私家竞造园林的风气。宋代扬州,由于唐代末年,军阀混战,扬州成为战场。清代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再度出现极度繁华的局面。特别是扬州设立两淮盐运使,全国各地盐商云集扬州,盐商又是商人中最富有者,生活奢侈,挥金如土,不惜巨资竟相修造邸宅、园林。康熙与乾隆六下江南,扬州官僚土绯盐商为迎合帝王宸游,赋工属役,增荣饰观。有“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盛誉。

3、建筑差异

楼在苏州园林中作为重要对景的话,其所处的位置应明显突出,若作为配景的话,则位于隐辟处居多,若临水建楼,体量应和水面相称。此外为了使楼的形体和池面相调和,上层较下层略为收进,其间施以水平砖制挂落板,下层多用白粉墙,上层为木结构,

或一部分用木结构,务使外观轻快活泼。苏州建筑精致小巧,楼房一般为上下两层,多设在山水之间,掩映在岱山绿水当中,飞檐翘角,精致秀美。且多为落地长窗,一是采光好,二是又可形成框景。

扬州多盐商,为了迎合帝王宸游,请了各方名匠,借鉴了各方的园林特色,形成了扬州城南北建筑差异。北有北京承德的皇家园林可借,南有苏州、杭州的私家园林可鉴,再加之自己的独特创新——阴柔阳刚的结合,从而使得扬州园林具有南秀北雄相互融合的特点,这当是它在中国园林中具有独特魅力并著称于世的重要原因。因为盐商又是商人中最富有者,生活奢侈,所以扬州建筑多富贵气派,颜色绚丽,既有北方宫廷园林的气势,又有岭南园林的精美装饰,但也不乏江南园林灵动的特点。

我查阅了很多苏州与扬州园林的照片,我认为苏州园林建筑更小巧秀气,飞檐凌空,依山傍水,丛林掩映,将人为景观与自然山水完美的融合,虽为人为,宛自天开,将江南的秀气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苏州园林多为文人墨客或是在官场失意士大夫的所造,所以它较扬州园林人文气息要浓厚得多。这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它们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如苏州四大园林中的沧浪亭,其中的建筑物命名全都来自古诗词或是有名的典故。如“沧浪亭”就是以《诗经》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而命名。而其中的五百明贤

祠不仅是沧浪亭的文化价值所在,更是古城苏州的历史见证。这些不但体现了园主的深厚广博的文化,更是增加了园林的人文价值。游览苏州园林就犹如一卷落定了尘埃的古画在你眼前缓缓展开……

而扬州园林受当时经济文化的影响,盐商的私宅染上奢华大气之风,园林不光用做居住,还用做商业会客、洽事、礼仪等活动,加上其为显示富有,不惜用名贵木料,装修亦十分豪华,楼阁比苏州园林高大。建筑风格也“海纳百川”,集中了各地的建筑特色。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由于一些商人与欧洲等地存在商业往来,还借鉴了西洋格调,自成一种别样的风格。扬州园林建筑格调开放,明快,大方。建筑华丽,高大,同为两层建筑的苏州楼房,就显得小巧秀气得多。扬州园林建筑颜色比较鲜艳,与苏州园林建筑的朴素,自然,与山水和谐掩映的风格很不一样。我觉得扬州园林的建筑颜色明丽欢快是融合了岭南建筑风格的,当然与当时奢华的风气也有很大的关系。它的建筑融合西洋成分在有几处园林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如寄啸山庄,其俗称何园,其中的建筑在中国传统厅堂建筑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洋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高大庄重的建筑构架上配以四围通透开放、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你感受不到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充溢着的是敞亮和跳跃的气息。这一点在苏州园林中是很难寻找到的。

苏州园林的亭子

扬州园林的亭子

苏州园林的楼房

扬州园林的楼房4、遮掩艺术

扬州园林的遮隔艺术与苏州园林也有所区别。扬州虽然融合了北方园林的气势,但它也没有丢弃江南园林以小见大,曲径通幽,古典雅致的造园特点。要达到此中境界,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得把景千方百计遮掩起来、隔起来,方可达到“庭院深深深几许”。这里就举扬州两点比较有特色的遮掩艺术。瘦西湖以杨柳为遮掩,在何地两岸种植千百株杨柳,远远近近的厅堂、亭观、塔桥便在这柳影中若隐若现,若明若暗,此时的重重柳叶便宛如一道道竹帘,起到了虚实、显隐、浓淡、静动的审美效果。个园的遮掩以山石为特色,山石分隔的妙处是可以使分隔之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这就使个园的四季假山之间产生了连绵、延伸、渗透的艺术效果,使分峰用石之景既独立又融为一个整体。阁与亭,皆因为山石的遮挡,显得幽邃、含蓄,其境也有了深远而不可穷尽之意。

苏州园林中这种遮掩艺术虽也有应用,但没有扬州园林这样有特色。在苏州园林中古木,山石,主要起到一个点缀的作用。

扬州园林以石为遮掩

5园中桥的差异

金学智在《中国园林美学》一书中写到:“扬州宅园,往往以低桥为美”。这里所说的低桥指的应是梁式平桥或步石两类。因是私家宅园,故面积不大,园内池水,多是浅浅一勺,无疑以低亚近水,通水不通舟的梁式平桥或步石为佳。而扬州园林以平曲桥为多。平曲桥之美首先在于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贵“曲”的造园思想。所谓“点其步石”,是将一些石块平落于水中,形成线、形成道,使人能蹑步而行,故又叫“掇步桥”、“汀步桥”、“踏步桥”。它介于似桥非桥,似石非石之间,无架桥之形,却有渡桥之意;有人工的巧作,

却更有自然的野趣。这也是自然山水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很好的体现。

苏州园林中的桥以曲桥拱桥为最美。曲桥即平桥分作几段,有三曲、四曲、五曲、九曲等,统称为曲桥。如拙政园中部的曲桥,以及西园湖心亭两侧的曲桥。人行桥上,七转八弯,每每却步,景移物换。拱桥桥身隆起,宛如驼峰,桥洞高敞,悉可借景。如狮子林问梅阁的山崖下,有一座青石单孔拱桥,形态端庄,桥洞柔和,颇为美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东侧,有一别致的单拱石桥,名“引静",桥长仅二米,三步便能跨过,却造得娇小玲珑。又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宛如凌空在水面上的一段彩虹,倒影掩映在水中,青山、古木、新枝、再加上这灵动的小飞虹在一泓碧水中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古画。

苏州园林小拱桥

扬州园林梁式平桥

6 扬州的“旱园水做”

“旱园水做”也是扬州园林较苏州园林非常有特色的一点。“旱园水作”本是北方宅园的特色。扬州据江南江北运河之口,又南临长江,且扬州得名,就有因州界多水,有水扬波一说。但扬州宅园却喜旱园水作,这是值得深究的话题。我觉得应该是还是受清明时期经济文化的影响。当时的商人追求新潮,不满足与文人墨客所追求的雅致古朴,然绝北方的旱园非常有特点,有丰富的韵味。于是修建了大量的旱园。扬州园林旱园水作有两种,一是按上文北园理水的方式,著名的寄啸山庄即是如此。构园者在进园处贴壁山下凿一汪曲水,驳岸参差,蜿蜒至读书楼,使人行其下,疑入山林。另一种是较有创见的,

称为是“旱园水意”,它是对旱园水作更抽象、更写意的诠释。此法并不挖池引水,而是以地为水,用散置立石或垒叠山石的方法堆出峰峦、峡谷、岛屿、桥梁等形状,使游人宛如置身于山溪、谷涧、渊潭之中,产生无水似有水,水在意中的感受,如扬州个园的秋山即用此法。黄石秋山的东峰之下,石壁高岩间,有一旱桥飞架,游人立此驻足俯视,只感悬崖深涧,水意便油然而生。例如扬州何园的船厅,周围都是石山,厅处于深谷之中。厅为四面厅,厅四周的廊台严整,且高于厅房一阶,这样一来厅四周的地面就显的非常低,而四面厅则筑于高基之上,望之似乎就置于池水之上。在厅前,用小瓦、鹅卵石铺成水波浪纹,起伏有致,似见波光粼粼,又似听拍岸涛声。

扬州园林的旱园

7 结束语: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咋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却是上千年文化的沉淀,远不止以上几点,它们各有各的特色,需要我们细细观察,细细品味。学习园林这门艺术我们首先要学会欣赏,再欣赏中分析各处的特色,各处不同的风格。

参考文献马祖铭《苏州园林建筑赏析》

叶圣陶《苏州园林》

金学智《园林美学》

陈从中《扬州园林》

许少飞《扬州文化丛书之扬州园林》

《苏州园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文段(一)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式不该错过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茎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 1、文中“□□”处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2、第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那句?[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这句中的“有”和“不过”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不能互换,原句突出到过的园林少,如果互换就强调到过的园林多,与原文内容不符} 2、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4.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c)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5.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6、“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中“他们”是指(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愿望”是指(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说“他们的愿望”实现了的依据是(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7、本节有一个词在全文中起线索作用,这个词是:(“图画”) 8、简析文中加点词“一切”、“决不”的作用。[“一切”“决不”表达意思严密准确,说明苏州园林每一处每一点上都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毫无例外] 9、“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在本段中具体指那些“点”?[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 10.“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据说”能否省去?为什么?(不能省去。“据说”表示“一百多处”这一数据来源不准确和没有权威性,作者没有作亲自考证。如果去掉了就与实事不符,也不符合实际。“据说”地这用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 一篇《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筑风貌,那么同学们要如何做这篇文章的句子赏析呢?整理了《苏州园林》文章句子赏析,希望对你学习《苏州园林》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文章句子赏析1、“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多么富有画意的句子。“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中“标本”一词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它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 3、如何理解“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大多”表示很多、大部分。“无所依傍”指不依靠在其他建筑物上,目的是增加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因为花墙和廊子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览无余。使整个园林时

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增加观赏者的兴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意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园林特征的共同点,又从反面表明设计者追求目标的坚定态度。 5、“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此句精练而形象,写出了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而这种“错落有致”是符合自然美的原则的。 6、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这个特征。在这之后,文章还附带谈到苏州园林的一些次要特色:角落、门和窗、色彩。 7、“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写出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极小的局部都是一幅美的画。 《苏州园林》原文赏析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

《苏州园林》阅读测试题

《苏州园林》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②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③墙壁白色。④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材。⑤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⑥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的感觉。⑦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本段的说明对象是。 2、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3、采用的说明方法概括全对的一项是( ) A、举例子打比方 B、分类别作比较 C、打比方分类别 D、作比较举例子 4、空白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平静悠闲 B、安静闲适

C、寂静优雅 D、安静淡雅 (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 不。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

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 ⑴生平多阅历,胸中有。 ⑵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的风格差异

扬州园林和苏州园林的风格差异 苏州属于江南水乡,气候也较温润,它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风格总的感觉显得婉约精致,尤其是江南水乡园林设计中的水的处理和水景,给人以柔和清丽的印象。 每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不同,一路遵循下来,也必然形成其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虽则造园之意相仿,功能要求也大同小异,运用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同,但由于因地制宜,心裁别出,因而会有所应变,使园林建筑呈现出不同的格局与景色,风貌各异而增添诸多趣味。当然这种不同是大同中的存异,是私家园林的局部和细部的差异。 江南各处古典私家园林,当以苏州和扬州两地为代表。这两个城市中古典私家园林最为兴盛,以一个城市来统计数量也最多。至今,苏州城中尚有完好的有二十余处,扬州也有近二十处之多。 扬州在长江以北,但又不属北方,建筑风貌上既有北方之雄健又不缺南方的秀丽。扬州园林中堆的假山比较高大,园林中建的房屋厅堂也较为高大敞宽。苏州园林中主要厅堂一般也就面阔三间,而扬州的何园的蝴蝶厅和个园的抱山楼都有七间之多,由于扬州园林的主人以富商为多,有的还捐得个官衔,为和官府来往,也有炫富之意,因此在建造时要追求豪华。这些厅堂也是为了招待宾客大开筵席时交际方便。苏州园林的主人多为退休官僚、闲散文人,通常只有小的宴游和居家聚餐。扬州园林在用的材料上也偏于华贵,好些厅堂选用楠木,楼层地面加铺方砖。花园里选用名贵树种,搜集古董陈列,窗扉、墙面选刻名家字画等,以显富华之意,但表现得还是有修养,很平和,绝不会弄得五颜六色、俗气横溢。苏州园林的大门一般不作任何装饰,门框上的刻画都是后来才有的。原先和普通人家大门一样是石库门框,或是平板门扇,只是在平面布局上有所反映。扬州园林的大门往往做成砖雕门面,有的做得很大,整个门墙都用磨砖对缝的装饰,在檐口门楣还有精细的雕饰,在巷子中很突出,以彰显自家的权势和富丽。 在园林中的造景上,扬州园林做得比较显露,如四季景色用四种不同的假山形式、质地和色彩来直接表达。苏州园林就较为含蓄,用植物品种、用隐名的题额来曲折地提示联想,如留园“闻木樨香”(秋天桂花)、“涵碧山房”(“一水方涵碧,层林已尽染”之秋意)。在假山的堆叠上,扬州叠山运用小料见长,以石块大小、石质纹理组成真山形状,而且善于将湖石和黄石混堆,如个园中部假山从夏山到秋山的过渡做得极好。而苏州的假山,黄石、湖石绝少相混,而是各自成型,充分利用石头本来的材质而各展风姿。扬州园林中还堆有壁山,就是靠着墙壁堆成假山,像何园、小盘谷中都是佳例。壁山既丰富了单调的墙体,又增加了景色。在苏州园林中,只有单块的附壁镶嵌,没有沿墙堆成山形的,以求山体空灵通透,同时利用墙壁做大块的留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余地,这也是两地不同的风格。 总的来看,扬州园林显得大气而疏朗,苏州园林则委婉而精致。这可能与城市的文风与习俗有关,就如同扬州八怪与吴门画派之各异其趣。有人说扬州园林像唐诗,苏州园林像宋词。陈从周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编著的《苏州园林》一书中,在每幅精美的黑白照片下面都配有一句宋词,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让人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的相通,读之回味久久,不忍释手。

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一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计划去苏州看园林。我心想:“是不是一片林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奇异的花草呢。若真是这样,我一定要采一点儿送给我的朋友。” 一路上,我透过车窗眼看满塘的荷花。荷叶挨挨挤挤地,好像一个个大圆盘。荷花从荷叶间挤出来,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荷花多种多样,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绽开了,露出一个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我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这样的美景吧! 坐了好长时间的车,我们来到了苏州园林。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是假山,我听爸爸说这“假山”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只是巧做雕饰。我感叹:“这么美的‘假山’是自然形成的,大自然真是神奇啊!”“假山”奇形怪状,有的像鱼儿游戏,有的像狮子狂舞,有的像马儿奔跑,有趣极了。好多的小朋友在崎岖的小路上蹦跳,从石洞中穿越……嬉笑声不绝于耳。 走上“假山“,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河水哗哗作响,我远远看见,鱼形“假山”喷出一股水流,直落到水潭,水潭里溅起无数水花,极像观音娘娘端坐的莲花底座。走近一看,溪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鱼虾自由嬉戏,似与游人相乐,我不由驻足观望。

“走,那边有一座桥,桥边还有一座亭子呢。”我顺着爸爸的手指看去,果然河上有一座精致的小桥,仅容一人通过,好多人在桥上留影,那亭子自然成了背景。我们也走过去凑了凑热闹。 苏州园林的游人真多啊,我们好不容易才拍了照来到宽敞的园子。房子是古老的,建筑是对称的,就连窗花也不例外。然而,房前的树木却是自然成形,给古老的园子增添了沧桑而华美的印迹。 美丽的苏州园林,比我想象的要美得多。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我体会到我们祖先是多么的智慧啊! 参观苏州园林心得体会二 我和妈妈去了苏州园林。 苏州给人们到来的感觉是淡雅的,那里的古街、小巷、小桥、流水古旧而迷离,形成了一副淡雅的水墨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除了这些,苏州还保存着完好的苏州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想而知,苏州园林有多美。我们去了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她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被称为江南古典园林之母。一进院,满眼便是绿色和随处可见的假山和池沼,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沿着鹅软石铺成的小路一直往里面走,你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花墙是砖砌的,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很多,因为有廊子界着,层次就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除了花墙和廊子你还会发现各式的亭子,各亭子之间是不对称的,与

《苏州园林》阅读理解及答案

2013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苏州园林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18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5、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4分) 16、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分) 1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6分) 18、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5、4分苏州园林(2分)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分) 16、4分排比(2分) 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2分) 17、6分总分结构。(2分) 作比较(2分) 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2分) 18、4分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分)。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1

人教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苏州园林》 教学案例及分析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案例及分析 推荐案例描述: “请同学们自拟一副对联或几句诗句来分别描述3—9节的内容,尤其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点。” 在同学们对课文整体感知基础上,即体会到“苏州园林美如画”的特点之后,教师对学生阅读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部分(3—9节)提出了上面的阅读要求。本来平静的教室如投入了一颗激浪之石,一霎那同学们变得群情激奋,在教师为他们讲述古代风雅人士喜欢在游山玩水时即景题写对联和诗句的事并举例后,学生面临的不再是一篇有关园林的说明文学习,而是自然如画的苏州园林在眼前的凸现,他们兴趣盎然地细读了以下文字,在一派生趣的自然天地中冥思苦想,在小组的热烈讨论中字斟句酌,包建同学率先回答:“我阅读了第六节,我写了两句诗:花墙廊子巧设计,增加层次与深度,第一句说明这一段的写作对象及特点,第二句说明花墙廊子巧设计的效果。”于华同学也不甘落后:“我阅读的是第五节,我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节内容:花树四季飘香,栽种细致;藤萝盘曲嶙峋,修剪自然。用来突出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的特点”,第三个女孩怯生生举起手,说:“老师,我阅读了第七节,我只想到一句诗:角落花草增画感。不知行不行?”在教师肯定之后,接下去同学争先恐后,一个个变成了诗人,诗兴大发,举例容后。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关于园林艺术的说明文,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想,虽已入秋,课堂里却洋溢着春天的生机。课后,教师趁热打铁,又把这道题目作为课外作业,同学们在课堂上热烈的思辩,在家里夜深人静中的妙想,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园林的自然之趣。在主动热情的触摸课本内容的同时,理解了说明段落的内容,体会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更加感受到园林如画的特点,同时也锤炼了语言。 例一:于华同学作业 第三节:亭台轩榭美术画,区别其他不对称。 第四节:重峦叠嶂显艺术,胸中自然有邱壑,活水引进池沼内,人人仿佛已入画。 第五节:花草树木重画意,栽种修剪巧设计。异时花开满四季,任其自然添光彩。 第六节:墙壁各式镂空图,廊子大多无所依。隔而未隔界未界,增添深度与层次。 第七节:角落花草增画感,阶砌栽草暗生辉,墙上蔓延爬蔷薇,美之享受小范围。 第八节:门窗设计称上品,细腻简朴具匠心。谁不称赞图案美,斟酌光影满意回。 第九节:区别北京少彩绘,颜色淡雅有回味。色彩与景巧搭配,花开时节更映美。 所拟七、八、九三节比较注重押韵,讲究韵律之美。 例二:包杰同学作业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与空间分析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分析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亭阁典雅,花木繁茂,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Suzhou gardens are the essence of our country's classical gardens. With the elegant pavilion and the lush flowers and trees, they put the culture painting calligraphy architecture and carving into limited space , gethering the mountain water and moon ,create colourful landscape . They reflect people's pursuit of wonderful live adequately 关键词:风格特征手法参考;《浅谈苏州园林风格 特点》《从视觉角度谈苏州园林空间手法》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 园林为主。它聚集了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 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一说。连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曾这样评 价苏州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 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质量,咫尺之内 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 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造诣可见一斑。 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及地区的园林,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更具一番灵气,身陷其中,仿佛有天地之气灌于体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实际上,园林都是人类对于自然景观的模仿,而苏州园林显然是技法相当高超的模仿,它所模仿的不仅是形,更多的是神,是自然的精华,是对大自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这和中国的山水画如出一辙——神韵,折射出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 园林乃是赏心悦目之作,体量虽大,仍为艺术作 品,既是艺术,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美这个问题。自 然之美不必多说,苏州园林是高度浓缩的自然景观, 自然也高度浓缩了自然之美。我想说的是其融合之美, 除了人造的自然景观,苏州园林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纯 粹的人造建筑。乍听之下,似乎很不和谐。然而真正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绝不会有这种疑虑,一般人甚至根 本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因为苏州园林很好的融合了自然与建筑,走廊悄悄的穿过山石树木,湖水静静的躺在亭阁四周。处于自然之中,看到的只是粉墙黛瓦给一片绿色的点缀,廊道所带来的也不是阻隔,而是更好的对于景观的划分,这一道似无而有的线能让两边即使不同的景色融为一体。无意识的,身已跨入建筑之内,这一过程是如此自然,不易被察觉。木质的结构,不会像打磨过的石料那样突兀,柱廊等灰空间也让室内外模糊不清,建筑四周大面积的窗户使人们置于屋外能看透建筑另一边的景色,置

苏州园林阅读题及答案

苏州园林(节选)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阅读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3分) 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1)标本:典范、样本。(1分)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败笔:不足,缺陷;缺点,疏漏。(1分)(共2分) 3.揣摩第④段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的表达意思。(2分)这里作者强调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种园林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重复,它是为了能给人以美的愉悦,而非简单的技术性堆叠,从而达到“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效果。(只解释说明“艺术”和“技术”含义的得1分,共2分) 4.说说第⑤段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2分) 运用拟人化的写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苏州园林每个季节中都有各不相同的树木和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1分)(共2分) 5.指出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4分) 第③段说明方法:第③段说明方法:作比较(1分)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1分) 第⑤段的说明方法:举例子(1分) 作用: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1分)(共4分) 6.认真阅读第⑥段,说说文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也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城墙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1分)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1分)(共2分) 《苏州园林》典型练习题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

公共管理学,苏州园林上市分析

苏州园林“上市”的分析 1、本案例主要涉及哪些公共管理部门?其相关职能是什么? 主要涉及到市政府、文管委、证券交易所。 (1)、政府的职能: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 (2)、文管委的职能: 负责《文物法》的宣传,组织实施大型基本建设和抢救性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负责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及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村落的调查、申报工作,指导全市文物维修保护工作,负责文物征集、鉴定、登编、修复、展览、复制工作。(3)、证券交易所的职能: 第一、为证券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使投资者得以借此通过证券商买卖证券,保证证券持续流通; 第二、制定证券交易所的业务规则,组织、监督证券交易,促使证券交易公开、公平、公正进行; 第三、接受上市申请、安排证券上市,通过集中、公开的竞价方式形成公平的交易价格; 第四、组织、监督证券交易,管理和公布市场信息,引导投资流向,以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五、对所内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和参加交易的证券商进行监管,防止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第六、设立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为证券商提供清算、交割、过户等相关服务,保证证券交易顺利完成; 第七、管理和公布市场信息,等等。 2、结合公共管理职能的基本运行方式,说明本案例中政府职能行为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并分析其原因。 我认为苏州市政府的行为基本合理。 第一、采用行政手段保证古建筑的存在;

第二、界定维护财产权,克服外部性; 第三、有利于保障居民的生产生活; 第四、为古建筑确定修缮保护的责任主体; 第五、有利于古建筑的开发,挖掘其价值; 第六、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第七、明晰古建筑相关人权责,规范买家行为; 第八、有利于培养社会参与管理的能力。 但实施这一政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 第一、古园林售出之后,原来制定的《苏州古园林保护条例》是否与新出台的《物权法》有冲突的地方; 第二、古园林属于文物,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有不可再生性。售出之后,虽有《条例》所约束,但成为生活区之后,被损坏的风险也增大,如果被损坏之后岂不是得不偿失。 第三、古园林成为私人财产之后,使本是属于公共物品的古园林丧失其公共物品的性质,广大人民群众无法品位古园林的价值。 3、结合本案例,说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及其运行方式应该如何确定?为什么? 政府职能结构性的转变意味着政府职能要从传统的、单一的、整体的政府职能向分散的、多元的政府职能转化。 第一,要建立责任型政府。政府要致力于经济发展,准确运用其对公共权力的垄断地位,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政策,确定经济增长的切入点,促进本地区发展战略的完成。 苏州市政府为了保护苏州古园林,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了一套保护古园林的政策,通过上市交易和制定相应的限制性法规《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使苏州园林得以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第二,要建立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搞好宏观调控,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率的市场,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发挥市场

《苏州园林》教案示例知识讲解

《苏州园林》教案示 例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4.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5.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

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多媒体显示:

《苏州园林》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也有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

《苏州园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文段(一)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她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式不该错过的。 设计者与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就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与匠师们一致追求的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茎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她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她们的成绩实现了她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 1、文中“□□”处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就是[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2、第一段文字的中心句就是那句?[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这句中的“有”与“不过”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不能互换,原句突出到过的园林少,如果互换就强调到过的园林多,与原文内容不符} 2、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就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4.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就是(c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5.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她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与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她们的用心良苦。] 6、“她们的成绩实现了她们的愿望”中“她们”就是指(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与匠师们);“愿望”就是指(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说“她们的愿望”实现了的依据就是(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7、本节有一个词在全文中起线索作用,这个词就是: (“图画”) 8、简析文中加点词“一切”、“决不”的作用。[“一切”“决不”表达意思严密准确,说明苏州园林每一处每一点上都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毫无例外] 9、“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在本段中具体指那些“点”?[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 10、“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据说”能否省去?为什么?(不能省去。“据说”表示“一百多处”这一数据来源不准确与没有权威性,作者没有作亲自考证。如果去掉了就与实事不符,也不符合实际。“据说”地这用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就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就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就是图案画,不就是美术画,而园林就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就是不讲究对称的。

扬州园林(一)

扬州园林(一) 扬州园林里最富诗情画意的是叠石掇山,这就是所谓“深意画图,余情丘壑”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这段关于园林如画的论述,正可借用来表达扬州园林的审美特点。 总之,扬州园林,不特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就是一日之中亦景色互殊,至于雨雪阴晴中的景色更是变幻无穷。春赏桃花、夏观池荷、秋看红叶、冬品腊梅……均是别具风韵的赏心乐事。这些借助不同时间流程而呈现的园林美景,唯有抓住“良辰”,方可获得无穷之美感。 扬州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的北段,是中国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个园建成于清朝的嘉庆年间,为大盐商黄英泰的居所。园内有多种竹,园主人又特别爱竹,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竹叶形状类似“个”字,故取名“个园”。个园的名字令人想起宋朝文学家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 原来个园竹子品种不下百种,现已不存。如今个园的个性不在其竹,而在于其四季假山大布局之巧,选材之净,构思之绝,兼南方之秀于北方之雄浑于一体,真是别具特色。 个园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起布局之奇,用石之

奇,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竟然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整个园子以宜雨轩为中心,游人沿着顺势真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从用石极奇的角度上讲,个园采用了不同质料的石料,以体现不同的季节。十二生肖石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象征盛夏的江南秀色,引用黄石烘托秋天群山峻秀的挺拔身姿,更用颜色洁白的雪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 湖石假山:在园中西北角,选用玲珑剔透的湖石叠成。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山顶建一亭,傍依松虬曲,凌云欲去。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 黄石假山: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石叠成,拔地而起,险峻摩空。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宣石假山:在园内南部,宣石又称雪石,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老教材了,文质兼美、经得起咀嚼。课文虽老,教法却不能一成不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能再沿用原来的老方法了。以前作为说明文,我们往往着重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学习之后,要点是掌握了,但要说究竟对苏州园林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则说不出来,苏州园林究竟美在何处,也感受不出。尤其是苏州地区之外的学生来说,更缺乏感性认识了。“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精致典范的艺术之美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中的失败。 因此,我设计从具体揣摩文章关键词语入手,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学会初步鉴赏文章的效果。本课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 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

《苏州园林》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13 苏州园林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臵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二自然段看,匠师们在阶砌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方点缀花草树木,让游览者得到美的享受。 3.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征(用本段语句回答)。 4.发挥想象,把上面两段文字看做两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有墙壁隔着。墙上有镂空图案。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2、墙上、墙根(墙角、墙前)。 3、举例子。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4、层次丰富9多)、景致幽深(深)等自然和谐、富有情趣等。 (甲)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追求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皆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乙)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臵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3、(甲)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词语应是()、()、()、()。(2分) 14、说明事物应抓住事物的特征,(甲)中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_________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3分) 15、(乙)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乙)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