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音乐疗法的应用

心理健康:音乐疗法的应用

心理健康:音乐疗法的应用

1)室内的光线要明亮柔和,不要过于幽暗。空气要清新,最好室内有些花草植物,使环境富有生气。

2)在开始聆听音乐前最好洗一把脸,清醒一下头脑;或者搓热双手,用掌心按摩颜面几分钟,效果会更好。

3)闭目养神,静坐片刻,或做几次深呼吸运动。

4)在聆听音乐时心理状态不同,效果也不相同,这是因为音乐选择和鉴赏是一种智力活动。采用积极的态度可导致情绪智力良性化。

总之,音乐的疗法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是把良好健康的人格和性格作为教育人的根本目的,音乐疗法正是实现这一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音乐与心理健康

音乐与心理健康 根据音乐舒缓、激烈、忧郁、高昂的不同特点,组成各种配方,对不同的心理症状进行治疗。音乐走进健康人的心灵,带来的是心灵的丰富,而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来说,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是心灵的修复。 音乐治疗的起源: 说起音乐治疗,在中国还比较新鲜,但在美国已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了。用音乐治病的历史,从人类文明诞生的第一天就已经存在了。过去很多宗教仪式,包括原始部落很多舞蹈和音乐仪式,虽然如今可能被看作迷信,但在当时确实具有很多神奇的效果。 真正说到学科建立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普遍在大学里建立了这个学科。二战中,美国士兵很不习惯东南亚的气候,当时战争进行得很残酷,生活条件、医疗条件都非常差,据记载,有一个野战医院满地躺的全是伤兵,由于缺医少药,加上天气炎热,蚊叮虫咬,手术感染率非常高,死亡率也很高,战士们一片叫骂声。为了使伤兵的情绪有所改善,有个医生拿了一个留声机,放一些大家喜爱的美国流行音乐。伤病员们听到音乐,很快情绪就平静下来。有趣的是,后来这位医生发现,伤员感染率、死亡率大大下降了,而且外科手术愈合期明显缩短。于是他将这一现象报告给国防部,美国国防部马上给各个野战医院配备了留声机。 为什么听音乐有这么好的效果? 初始的研究发现,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率减慢,后来用更先进的仪器观察,发现听音乐使人的肌肉放松了。更深一步研究发现,人的内分泌发生了变化,肾上腺素的分泌明显下降,脑垂体会分泌出一种物质“内腓肽”,类似于吗啡。而人们在心情愉悦、欢欣状态时血液中内腓肽的含量一定是升高的,也就是说音乐能在机理上给人心情上愉悦的感觉。毒品实际上是类内腓肽的一种东西,当外援性的内腓肽进入血液以后,脑垂体本身的内腓肽分泌量就会下降,如果越来越多地依靠外援,最后脑垂体可能就不分泌了。这时候,你就浑身难受、四肢无力。而音乐在机理上能刺激人的脑垂体,促进人的放松、内稳。 后来,一些医院雇用音乐家到病房给病人演奏,发展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包括放音乐聆听、一同合唱、跳舞、演奏等等。音乐家的介入使这一学科发生了质变,音乐治疗就渐渐成熟了。音乐不再是一种单独地被听,而是要病人主动地介入。 让纯粹的音乐家来医院做这些事是不够的,于是,美国的堪萨斯州大学等几个大学开始设立了这个专业,到现在已经发展六十多年、有八十多所大学设立了这一专业,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由于它受到心理学各种流派的影响,又涉及到音乐的不同风格,所以,音乐治疗的流派是非常多的。 (在美国,音乐治疗的使用面非常广。首先,是运用在精神病院;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领域就是儿童,比如说弱智儿童、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还有社会行为障碍儿童。对于弱智儿童,你用正常的教育方式是不行的,然而他在快乐的音乐中去学习,效果会非常好,说白了就是寓教于乐,因为绝大多数儿童都非常喜欢音乐。孤独症儿,也就是常说的自闭症儿,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患这种病的人情感淡漠,和家人甚至母亲都没有亲情的联系;此外就是语言发展障碍,不爱说话或者说话也是无目的的,可能嘴里不断地背电视上的广告词,语言只是他用发音对自我的一种刺激。用音乐的手段交流,这些儿童变得易于沟通,让儿童和音乐治疗师逐渐建立良性的联系,然后再把这种联系泛化到和父母建立亲情,是一个很自然的转化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让他来学习表达,包括通过唱歌来学习语言。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首先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 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而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

小学各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小学各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摘要:小学阶段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2)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 (2) (一)音乐的概念 (2) (二)心理健康 (2) (三)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形式 (3) 1、音乐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3) 2、音乐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 (4) 3、音乐对心理情绪具有调节作用 (5) (四)不同音乐对心理的作用不同 (6) (五)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受个体情绪的影响 (7) 二、选择恰当的音乐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作者:范倩文指导老师:王海鹰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06级音乐表演班,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音乐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是我们情感表达的一种非语言方式,通过不同的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等因素构成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能促进人与内心的沟通,对人们的心理情绪有调节作用。本文通过探析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解读什么样的音乐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益,促进身心健康的统一。 关键词:音乐心理健康作用 On the role of music on mental health Author:Fan Qianwen Supervisor: Wang Haiying (Performance Orientation,Grade 2006, College of Musicology &Dancing,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416000) Abstract: A wide range of music in various forms, i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a non-verbal way, through different rhythm, melody, harmony, intensity, speed and other factors pos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styles of music, our psychology is not the same effect . Music is everywhere in our lives, can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heart, have on people'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this paper, of the impact of music on human psychology, what kind of music interpretation on people's mental health benefits, and promote the unity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usic Mental Health Effect

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 系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如何运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自身的压力,以保持心理的健康,从而更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是目前大学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心理、压力、快乐 (一)总述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 好的音乐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经常听曲调活跃、欢快的音乐,那么他的心里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压力和郁闷,即使有

也会很快地消失,因为这样的音乐可以振奋人心,给予他自信和动力;倘若听的音乐是带有带有灰暗的色彩,抑或说内容消极、曲调沉闷的音乐,虽然可能这些音乐会比较好听、打动人心,但却容易使人变得更加愁闷,所以选择适当的音乐来排解压力是很重要的。 (二)音乐与情绪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因此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用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情感呢,一种理论认为,音乐的表情性来自于音乐对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语言的模仿。人的语言用语音、声调、语流、节奏、语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语义来表情达意,而音乐的音色、音调起伏、节奏速度等表现手段能起到与语言的表情手段同样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可以让人有不同的感觉,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许会喜欢深情的音乐,因为它能给人以中枪一般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它那寂寞的旋律,而沉醉其中;也可能是由于它的撕心裂肺带来的煎熬,而情不自禁。但是这些音乐听的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多愁善感。正如红酒虽具有促进消化、增加食欲等功效,可是“贪多嚼不烂”,过多的饮用也会造成身体的负担。同样的道理,深情的、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具体计划: (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实施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 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二—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

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9-3 新课程学习XIN KE CHENG XUE XI 高教经纬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大学生的正常发展和成才,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和成才关系重大,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的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和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3.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音乐的心理功能 长期以来,在哲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中一直存在各种理论流派,他们都试图解释音乐治疗的身心效应机制。一种理 论认为音乐首先影响人的情绪,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情感, 然后作用于人的生理;另一种认为音乐是通过作用于人的生理从而影响人的心理。事实上,这两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作用的。总的来说,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是一种自我表现和释放情绪的特殊手段。S ·K ·Langer 说:“我们用音乐去改变我们的主观体验并恢复人格的稳定性。” 三、什么是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涉及学科广泛,应用领域庞杂,流派思想丰富。19世纪中,音乐治疗曾在欧洲一度风行,但大规模应用音乐治疗则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用于治疗伤病员中的精神疾病,由于有一定成效,被迅速推广。近年来在中国,音乐治疗法也逐步恢复。音乐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聆听、 演奏、歌唱、即兴演奏、音乐和歌词创作、舞蹈及美术的结合,以及音乐投射和音乐联想等等。在音乐的美的感染下,痛苦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逐渐地转化为一种悲剧式的审美体验,从而得到升华。 四、音乐治疗的方法 面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根据音乐舒缓、激烈、忧郁、高昂的不同特点,组成各种配方,对不同的心理症状进行治疗。 1.音乐聆听法 又称“接受式音乐治疗(Receptive Music Therapy)” ,即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以调整学生的身心。这种方法让学生进行积 极的音乐体验,可以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2.音乐想像法这也是在美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经过音乐治疗专业培训的教师实施比较好,适合进行个体治疗。在听音乐过程中,治疗师引导学生诉说产生的想像,音乐结束后与学生讨论想像内容的意义。 3.音乐冥想法 聆听古典音乐达到思想意识深度放松,这种方法在日本很流行。 4.工娱疗法 运用音乐的娱乐功能,引导大学生经常性的参加演唱、演奏或者是各类比赛,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表达,增强自信、促进交流和改善人际关系。 5.参与性音乐疗法 利用音乐制定具体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参与,以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某些行为。在此过程中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别人的优点,容纳自己的缺点,接纳别人的缺点。 6.音乐心理剧 这是集体的治疗形式。教师预先准备好木琴、鼓、锣、响板、碰铃等不用训练就能演奏的乐器,让每人选择一件能表达自己感受的乐器进行即兴演奏。在演奏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 其他方法 (1)五行五音疗法。按照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将五音与五行、五脏对应,编制出音乐磁带用于治疗,主要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运用。 (2)音乐电疗。它是将音乐与电疗和针灸治疗相结合的疗法,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疗法。 可用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音乐治疗方法还有很多,在音乐教育领域里,音乐教师要深入的学习音乐治疗学的理论并结合音乐 教育的的方法,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又 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摆脱 抑郁、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增强自信、乐观和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进而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帮助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学习、交友、就业和职业竞争等种种问题和压力,容易造成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音乐是情感表达的良好方式,是打开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是大学生情绪宣泄的理想出口。运用音乐治疗进行心理辅导,利用积极的音乐体验——— 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使学生达到健康目的。在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整情绪、适应环境、加强人际交往和增强自信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在音乐教育领域使用音乐治疗模式对预防大学生心理疾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曹 瑛 116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 2.自我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是客体,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可以把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 自我认知: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 自我调节:主要表现在人的意志行为上。 3.理想自我:是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特质和品质,对将来或则想象的自我认识。 4.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5.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6.情绪:是指有机体反应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 7.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生性惊恐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焦虑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合理的思维存在,正是这些不合理的思维维持着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不正常反应。 8.依恋: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二.简答题(稍加解释) 1.心理健康的标准 a.智力正常,智商80以上为正常。 b.情绪稳定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c.意志品质健全,独立性强;果敢性强;坚毅性强 d.行为协调适度,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 e.人际关系和谐,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并乐于助人。 f.人格完整独立,能够不断地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2.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途径 a.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1)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大学生们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类的课程学习。 2)努力汲取课外知识,大学生要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b.在实践中成长 1)在心理活动中体验,心理活动以团体活动、团体游戏为基础,可以使我们在参与中学会与他人互动、团队协作,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2)在社会实践中历练,我们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成长。在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中,我们会了解与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技术,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学效应,不断积累

学习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

学习《音乐与心理健康》心得 本学期我选修了《音乐与心理健康》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 什么是音乐与心理健康?根据音乐舒缓、激烈、忧郁、高昂的不同特点,组成各种配方,对不同的心理症状进行治疗。音乐走进健康人的心灵,带来的是心灵的丰富,而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来说,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是心灵的修复。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很大决定于一个人如何对待感情,此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暂且不说亲情的浓,友情的真,认真的以一个健康的角度看待爱情,会发掘爱情的确很伟大。爱情可以分为情爱,性爱,灵爱,每一阶段的爱情都是神圣的。不要认为20岁前没谈过恋爱有多么的纯洁,那是爱无能的表现。我赞同这种观点,却又抵触这种观点,因为很严重的事实展现在众人面前,有许多人很明显的以爱情的名义招摇逛骗为了某种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其实人不用多情,只要情有独钟,其实爱不用死去活来,只要刻骨铭心;其实遇事不必想不开,顺其自然;其实有些事不必用心去记,因为已印在心底。 回顾一年的学习,本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了一些进步。 第一,通过自我教育,我学会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物,从而使自己看问题更全面。比如以前上课不专心、不肯做作业等缺点和错误,经过一年的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学习,我懂得了其实人身上发生的许多问题行为,并不是由于品德原因,而是心理原因,若将这些心理原因引起的行为作为品德问题来处理,当然会事与愿违。所以我学着用音乐来调整自己的心理,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率减慢,后来用更先进的仪器观察,发现听音乐使人的肌肉放松了。更深一步研究发现,人的内分泌发生了变化,肾上腺素的分泌明显下降,脑垂体会分泌出一种物质“内腓肽”,类似于吗啡。而人们在心情愉悦、欢欣状态时血液中内腓肽的含量一定是升高的,也就是说音乐能在机理上给人心情上愉悦的感觉。毒品实际上是类内腓肽的一种东西,当外援性的内腓肽进入血液以后,脑垂体本身的内腓肽分泌量就会下降,如果越来越多地依靠外援,最后脑垂体可能就不分泌了。这时候,你就浑身难受、四肢无力。而音乐在机理上能刺激人的脑垂体,促进人的放松、内稳。后来我就十分注意纠正以前的想法和做法,充分考虑心理需要。适当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稳定内心的急躁不安,这样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音乐治疗的起源:说起音乐治疗,在中国还比较新鲜,但在美国已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了。用音乐治病的历史,从人类文明诞生的第一天就已经存在了。过去很多宗教仪式,包括原始部落很多舞蹈和音乐仪式,虽然如今可能被看作迷信,但在当时确实具有很多神奇的效果。 第二,通过本课程,让我对音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音乐也是可以治病的 音乐治疗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下面我想讲一下为什么音乐能够治病。一般来说,音乐治疗是基于音乐的四个基本功能:

我与心理健康课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我与心理健康课 2009-09-30 09:22:11| 分类:22心理活动设计|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课型: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教具:黑板,粉笔 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难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4’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15’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今年4月1号,也就是愚人节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 ___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很大差异的原因。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效率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相互尊重与接纳。 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

浅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作为一项反映个人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数越 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现,有关负面事例屡屡见于报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和实践来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音乐在调节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音乐疗法被视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教育因为其本质特点,是一条预防、改善甚至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其成因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约占总数的10%,初中生约占15%,高中生约为19%。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 到了20.6%,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

题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7.3%。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在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它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机理 音乐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同时又具有现实效用。这种现实效用性体现在音乐能够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促 进人的现实行动上的改变。马克思说,艺术是“对世界进行艺术掌握的实践精神性质”。音乐是人的精神的产物。它首先也主要是在精神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它为人的精神(心理)而存在,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是“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它们再活跃起来;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影响生命,“与

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作用及实施

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作用及实施 雷 薇 摘 要:本文介绍了音乐治疗的概念及起源,阐述了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作用,同时探讨了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开展实施。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作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8-092-01 作 者:湖南商学院助教;湖南,长沙,410078 一、音乐治疗的概念 音乐治疗是一个新兴的、跨越多种学科的一个边缘学科。它既是艺术,也是科学,又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还是一种治疗的形式,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她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美国T em ple大学教授布鲁夏博士在他的《定义音乐治疗》(1989)一书中对音乐治疗的定义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精辟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 二、音乐治疗的起源 无论古今中外,都有通过音乐、舞蹈来解除人们各种痛苦的记载。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神掌管着音乐和医疗。这说明在古代人类的心目中,是把音乐和医疗看作是一回事的,或者说,音乐最早的功能就是用来治病的。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对思想、情绪和躯体健康具有特殊的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菲律宾的一所野战医院里,到处躺着伤兵。当时的医疗和生活条件都十分恶劣,因此伤兵们的情绪都是很糟糕,每天叫骂不止。伤兵手术后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很高。这时有一个医生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留声机播放士兵们熟悉的家乡歌曲。很快士兵们的情绪都稳定下来了,他们不再发脾气。令人意外的是,手术后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大大下降,甚至手术后的愈合期也随之缩短。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医生们开始研究音乐对人的健康究竟起什么作用?于是,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 三、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作用 1.有助于改善情绪,不断完善人格。 情绪是是人的第一动机系统,它决定着人的认知方向和人格发展方向。音乐对于人的情绪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音乐治疗师正是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力,通过音乐来改善人的情绪,最终改变人的认知。但是他们不是简单的播放轻松美妙的音乐,而是大量使用抑郁、悲伤、痛苦、愤怒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来激发被治疗者的各种情绪体验,帮助他尽快地把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当这种消极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时,人内心深处的积极力量就开始抬头,这时就会逐步地使用积极音乐,以支 持和强化被治疗者内心的积极情绪力量,最终帮助他摆脱痛苦和困境。这是一个重新面对和体验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重新认识自己,并走向成熟的过程。在音乐的美的感染下,痛苦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逐渐转化为一种悲剧式的审美体验,从而得到升华,最终成为人生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其人格也因此走向成熟。性格也将更加的开朗、自信,并获得一种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体验,使人恢复健康愉快的心境。 2.有助于改变脑波,放松身心,舒缓压力。 由于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近年来人们的各种压力逐渐加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转轨的需要,高等学校逐渐加大了改革力度。对于心理状态尚未稳定的大学生来说,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思想观念的撞击,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以及诸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音乐在生活中最常见、最大的功能是让一个人减低压力,放松身心。是音乐真正启动我们的心灵,在大脑中做了一个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目前可以侦测出来,最显而易见的是从脑波波动的起伏来观察。一般来说,低频(震频在40-60赫兹)的音乐就可以用来使用脑部β波转换成∝波,对放松身心也有相应的效果。古典巴洛克音乐如维瓦尔第、莫扎特、海顿,或是近代音乐如酷爵士、各种情调音乐、冥想音乐,都可以使人在15分钟左右让脑波进入∝波而改变肌肉紧张状态,达到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目的。 3.有助于改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增进社会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因此,青春期的大学生尤其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十分迫切。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种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实际上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许音乐作为治疗的媒介,它最大的魅力在于这是一种非言语的沟通。对于无法运用言语表达或交流有恐惧感的人来说,音乐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座交流平台。此外,音乐的非词语特点,常常在治疗师与不愿人际交流的病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样,音乐治疗建立了一条纽带,有助于治疗师进入治疗过程中。音乐作为非词语交流的另一个优势就在于它交流的模糊性。词语常常是不连续的和有限的,音乐能够表达出词语无法形容的感觉,也可以支持个体的感情。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正如我们创造音乐一样,音乐也塑造着我们,音乐促进和矫正各种社会交往。音乐开辟了了解人们情感世界的特殊渠道。一方面音乐创造了增强亲近感、减轻个人孤独感的友好气氛,消除了交往中的紧张心理,容易使学生的内心世界相互敞开,彼此沟通,进而产生坦诚相待的健康心理倾向。譬如:音乐活动中的音乐会,通过灯光、音响、效果、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可以制造出一种和谐、热烈、凝聚的氛围,增强了音乐的渗透力。另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是一种集体参与的群体性活动, 2 9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首先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 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着。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而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今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

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读《爱心与教育》后的随感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翻新、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如果你不去掌握科学文化,没掌握一技之长,没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当前,家长们迫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理转变为对孩子的期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学业方面更是竭尽全力。课堂不够,请家教;达不到家长的期望,便动辄训斥,甚至打骂,剥夺孩子课余活动时间,给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有的孩子经常受训斥,形成了封闭内向的性格;有的孩子学业不理想,常招致父母的打骂,处于紧张、焦虑、厌学的情绪之中,意志消沉,性情暴躁。成绩好的同学怕考砸了;成绩差的同学怕回家受斥挨打;中层生则希望保持原有的成绩并有新跃进。 综上所述,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可以看出这些理性的观念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绝对化的要求(一定要,应该是等),过分概括化(根本、永远等),糟糕主观(失败、无能等)。根据这三个特征,就要纠正不良的情绪、改变错误的行为,从消极的、灰暗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维和合理的信念是建立在健康人生的基础之上的。要树立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学会用合理、现实的思维方式去判断评价事物,那么就能产生良好的心态和行为。于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常常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利用小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利用班会课作一些学习心理的知识和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的辅导小讲座。如《科学用脑,提高效率》、《智力是否等于能力》、《给自己一个信心》、《战胜怯懦》等。课后,许多学生向我咨询:"老师,我为什么学习退步了?","老师,我很想学好,但总是坚持不了?","为什么我很刻苦地学习,但成绩总不太理想?"。对于这些问题,我都耐心地一一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寻找原因,找出对策,并鼓励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二)在学科教学中把学科的思想内容与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课本中许多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示范教材。有些是关于革命者自觉锻炼意志的,如关于列宁的《登山》,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战胜自己的害怕心理,畏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