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沁园春长沙

湖南省长沙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沁园春长沙
湖南省长沙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沁园春长沙

2019湖南省长沙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沁园春长沙导读:在当下的高考改革之中,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要。语文学科在整体分数中所占的比重也可能会越来越大,但不少同学却对语文不大重视。但在高考中,语文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拉开分数。所以学好语文十分重要。本文整理了一篇高一语文必修文章知识点解读,分享给学生进行学习。当下高考语文考试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阅读量大,书写字数多。所以,经常看有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独”字解读

“独”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景?诗人描画出怎样的意境?

孟子曾经这样解读孤独:一个人,假如他在一个乡的范围内是杰出的,那么他必然在一乡中寻找同样杰出的人为友;假如他在一国中,或在整个天下是杰出的,那他就必然在一国中,在全天下寻找同样杰出的人。如果寻遍天下都找不到了呢?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聆听古人的声音。这就是亘古的寂寞。“独”本意是“孤独”,无数人生通透之达人所深思所享受的一种境界。这种孤独多多少少带着无奈悲凉的人生意味。而诗人毛泽东在这个诗篇中将“独”字运用得恰到好处,虽是孤独,却不见无奈与悲凉——“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见其笔力的遒劲,这就是说,那一派山红江碧、鹰击鱼翔的寒秋景色,都是经过一个焦点而集中起来的,这个焦点便是独立在橘子洲头的诗人。作者于此妙笔一点,微微寂寥的境界上,树立起一种雄浑之气势。

(2)“看”字解读

一个“看”字,诗人都看到了些什么?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全收眼底。其次,诗篇中所描绘的这一派色彩鲜明的秋景,并不是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的概括,所以才把这些特征性的景物,联成为一个生气活泼的有机体,意趣盎然,全无肃杀之气。

想象一下,诗人用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在“看”?

如此境界,我们方能明白,这个看,不仅是用眼看,更是用“心”在看,非胸中有容天纳地之格局,不能如此“看”“江山”。……

(3)“万类霜天竞自由”解读

作为“看”到的总结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到底为我们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呢?

“万类”为何物?自然万物。“霜天”是何天?前文所谓之寒秋。“竞”字一出,不由得催人急迫。“自由”一出,全诗境界顿明。“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与梦想。在那个时代里,自由是人们反抗压迫。此句穿透时间空间,为我们展现了一切生命的终极追求。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4)“怅”字解读

“怅”字的本意是什么?在诗歌中我们该如何理解?

“怅”字课本中的解读是“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情”,从全诗的气势来看,最合适不过。而我们在同意这一观点的同时,是否可以由此引发一点思考:作者所用“怅”字是否也是一种惋惜之心境的写照?如此寥廓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呢?叹息一声,当仁不让。如此处理这个字,是否有一点刚柔并济的感觉?

(5)“携来百侣曾游”解读

这句诗与开篇所提到的“独立寒秋”有什么关系呢?

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是同在眼前这一特定环境,眼前景物就不能不同当年往事联系起来。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与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

嵘岁月。今日“独立”,当年“携游”,时间变了,情况不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正是往昔的具体景象。与前文之“独”相印证,意味无穷。

(6)“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解读

如果“击水”是游泳的意思,那么这句诗我们应如何解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而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携(xié)遏(è)制 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 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ft,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ft/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文本阅读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 1—4 题。 看万ft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霜天”即:。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这里用来表达。 2.“沉浮”同意思相近,这里指。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句子,完成 1—3 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ft,/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这里指。 2.“粪土”的意思是,用法是。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四)阅读下面句子,完成 1—3 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遏”的意思是。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五)阅读下文,完成1—2 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备课人:张伟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领会诗人的革命豪情; 3、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诗中意象,领悟诗中意境; 2、感受诗人指点江山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三、教学难点 1、从意象角度了解关于环境和人物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思路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指导学生在诵读诗歌基础上,分析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领会诗人思想情感。 五、教学方法 1、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感受诗中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2、鉴赏法。通过分析意象,创设意境,把握诗中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风吹,秋叶落,万木开始萧条……大家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秋天的景象,然后说说“秋”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萧条、冷清、凄清、悲伤……)自古以来,文人关于“秋”的诗词创作就有很多,大家能想到哪些这方面的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杜牧。可以看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大家联想得很好(激励肯定学生)《山行》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古代文人常把“秋”和“悲”“愁”联系在一起,所以产生了诗歌史上常见的“悲秋”主题。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毛主席笔下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展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是不是符合“悲秋”这个主题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作家、背景介绍 作家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2020年高一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沁园春长沙素材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1.字词 百舸(gě)橘(jú)子洲廖(liáo)廓 峥嵘(zhēng róng)挥斥方遒(qiú)遏(è) 2.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对壮阔的景色,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4.词中“看”和“忆”的作用 “看”和“忆”是领字。“看”字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忆”字领起往昔充满革命激情的学习、斗争生活。 领字,又叫一字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5.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材思考: 1、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更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2、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兼诗人的广阔胸襟。 3、学会从字词、意象鉴赏诗歌,从而从细节处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4、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5、教育学生树立“志当存高远”的信心,并为之而奋斗不息。 三、教学重点: 1、品味意象,感悟博大的诗歌意境。 2、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四、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意。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意象,把握情感。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比较法:《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在意境上的比较。

【教学要点】 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同样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2、关于“词”: (1)词的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本文是关于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感谢您的阅读!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 百舸(gě)争流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 三、词类活用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 四、重点词语 1.漫江满江。漫:满、遍 2.百舸争流舸:大船争流:争着行驶 3.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4.鱼翔浅底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 5.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一切生物秋天:深秋 6.怅寥廓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 7.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 8.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常稠:多 9.恰同学少年恰:正当、刚好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概念12.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13.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14.粪土:把……看做粪土15.击水:游泳16.浪遏飞舟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2.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 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 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 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 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 播放多媒体课件一一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 学生自读课文 (1) (2) (3) (4) 4、 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诵读、讨论、探究 。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2课时。 (忧国伤民) 清泉石上流。 (沉郁壮阔) (清净无为 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 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 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 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 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 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 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 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 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一一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一―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一―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一—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 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 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 好? 评价,再表演。 (4)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戈y 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 (5)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 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 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 而毛泽东的“万 山红 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 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 多彩,充满生机? (看) (承上启下) (忆)

01.沁园春__长沙 念奴娇__赤壁怀古 永遇乐__京口北固亭怀古(学生)

复习篇目指向:《沁园心·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内容汇编:李一川;格式统一:吴克) 姓名:学号: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浪遏.飞舟百舸.争流挥斥方遒.纶.巾还酹.江月华.发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岁月稠.:书生意气 ..: 挥斥 ..文字: ..方遒:激扬 粪土 ..当年万户侯:烽火扬州路.: 可堪 ..回首:北顾.: 三、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百舸寥郭 B.沉浮携带仓茫 C.挥斥酋劲峥嵘 D.遏阻惆怅激扬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 ..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 B.怅.寥廓(失意)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D.浪遏.飞舟(阻止) 3.“望”,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远望,b.希望,c.盼望,d.回望。试对下列句中“望”选出正确的解释 A.望.中犹记。() B. 不久望.君来。() C.怅然遥相望.。() D. 君还何所望.。()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尚能饭.否 D.都门帐.饮无绪 5.“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望)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望)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望)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6.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中的“雪”与“樯橹”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峥嵘遒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7967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 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把握课文内容,掌握词的上阙所描绘的两幅画面 ②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学 预习检测 1、知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2、知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总结 职场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烦人高一语文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希望能够对高中生有所帮助,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 1 、字词 百舸(gě) 橘(jú)子洲廖(liáo)廓 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qiú) 遏(è) 2、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曾碧绿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现代诗新[1] 文章摘要: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主要选择了现代新诗的学习,包括《沁园春长沙》《诗两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三首现代新诗。 【编者按】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将与以往有所不同。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5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着导读。这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着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阅读欣赏”是教材的主体,可分为4个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目前,对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基础知识的总结,可分为: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写人记事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着导读这七个部分。 1沁园春长沙 【课文简介】《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iú)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汗水\可汗遒劲\劲头 【相近字】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字词解释】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粪土:把…视为粪土,意动用法。中流:江心水深急流的地方。 【近义词辨析】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寥廓:(天空)高远空旷。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新诗:五四前后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佳句欣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课文简介】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沁园春长沙学案

1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1.掌握字音、字形、词语,并背诵全文。 2.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 3.学习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一)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二)收集关于词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伴侣.( ) 橘.子( ) 百舸.争流( ) 劲.风( ) 峥嵘 ..( ) ..( ) 气势磅礴 寥廓 ..( ) 方遒.( ) 沁.园春( ) 浪遏.飞舟( ) 2.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 ③为有牺牲多壮志,。 ④天生一个仙人洞,。 合作探究 1.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吗? 2.请你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点。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3.讨论一下这些壮景与毛泽东的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4.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 5.词作是如何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峥.嵘(zhēng)携.来(xié)百舸.争流(gě) B.上阕.(juè)阻遏.(è)挥斥方遒.(qiú) C.寥廓.(kuò)惆怅.(chàng)沁.园春(qìn) D.橘.子洲(jú)百侣.(lǚ)慷慨.激昂(kǎ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鱼翔浅底中流砥柱浪遏飞舟 B.谁主沉浮略输文采万户侯 C.书生义气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D.激扬文字百侣曾游原驰蜡象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5.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 ..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 ..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 ..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二、阅读下列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

【高中新教材】1.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4.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语言建构与运用: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诗歌写作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毛泽东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毛泽东词的特点,领略诗词的艺术美,积累名句,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理解词中意象。 2. 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课前准备】 1.温故知新:回顾毛泽东生平及创作,体会毛泽东的伟大情怀;默写《沁园春?雪》。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3.自查资料,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4.自读《沁园春?长沙》,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检: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词的知识: (1)词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_______,盛行于_______。 (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_________(≤58字)、_________(59-90)、_________(≥91字)。

根据段落片数分,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创作风格又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________,“沙”是词的__________。 【答案】(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隋唐宋。 (2)小令中调长调;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豪放派婉约派; (3)词牌;句数字数平仄;词牌题目。 2.作者及写作背景: (1)毛泽东,字。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2)《沁园春·长沙》写于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答案】(1)润之革命家文学家 (2)1925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漫.()江百舸.()争流 怅寥廓 ...()岁月稠.()峥嵘 ..() 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 【答案】qìnmàn gěchàng liáo kuòchóuz hēng róngqiúè hóu 2. 理解下列字词在词作中的语义 漫江:舸: 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怅: 寥廓:谁主沉浮 ... 峥嵘:稠: 恰: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 遒:激扬: 粪土:击水: 浪遏飞舟: 【答案】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沁园春长沙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沁园春长 沙 导读:高中语文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语文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要选择对的学习方法等。一起来看看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诗词,作于1925年。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1.字词 百舸(gě)橘(jú)子洲廖(liáo)廓 峥嵘(zhēngróng)挥斥方遒(qiú)遏(è) 2.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对壮阔的景色,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4.词中“看”和“忆”的作用 “看”和“忆”是领字。“看”字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