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优秀教案教学内容

《乡愁》优秀教案教学内容
《乡愁》优秀教案教学内容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1、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眼睛与,影子与,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2、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3、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什么情怀?

1、夕阳、露珠、小河

2、在夕阳下嬉戏在晨露中交谈在河边散步

3、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五、拓展延伸3分钟

第二课时

一、衔接第一课时,板题,示标 2分钟

PPT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量词和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尝试加以运用;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用词特色12分钟

自学指导

诗人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1、“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0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后,自主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1.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2.文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答案:

1、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2、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四、当堂训练12分钟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3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5、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说说两者之间的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课外拓展3分钟

六、作业:1分钟

1、课文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乡愁》优秀教案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乡愁、我爱这土地

1 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乡愁》一诗中吟唱着一曲情深意长的思乡恋歌;《我爱这土地》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在朗读时要认真体会,正确把握语气,语调和重音停顿,饱含深情地练读几遍。 2、会背诵,会默写这两首诗。 3、结合作品背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一步开拓诗歌的主题内涵,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土的浓烈的情思,并能用简洁且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4、能够对重点名句赏析评注。 5、积累有关爱国、乡愁情感的诗词、句、段。 学习重点:1、2、3 学习难点:1、3、4 学习时间:两课时 二、自主学习: 1、阅读相关知识链接—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两种学习方案:第一种,自由读《我爱这土地》标画难于理解的句子,并在学案空白处写出初读感悟(可就理解的句子,词语或整体感知全诗后的感情来写),大约4分钟后小组交流疑难和初读感悟,交流完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内质疑。(可能出现难于理解的句子: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哪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是什么的写照(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然后理解“河流”“风”“黎明”各指代什么,可结合几个词语来推想:“悲愤的”“温柔的”“激怒的”,然后理解为什么是“汹涌着……”“无止息地吹刮……”……(可结合课后习题二的1小题进行) 2、发挥联想、想像,结合诗句,写出诗的主旨及其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3、练习朗读,试着标来顿、重音,结合对诗的理解力争饱含深情的练读,时间约8-10分钟。 4、班内展示读,师生点评。 5、赏析评注、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感情寄托等方面进行)时间5-7分钟,

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乡愁》教案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乡愁》教案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探究*探究(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解读]“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

3乡愁

《乡愁》导学案 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2、表现乡愁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0、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预习导航: 1、结合诗意解释下列词语 乡愁: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海峡:陆地间相对狭窄的海面 一方:一堆 2、填空 ①.本诗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②.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③.抒发对故国思念深情的诗句是: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反复诵读课文,回答:(1)诗歌乡愁是通过哪些物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把它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具体可感对象上,形成诗的意象,从而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 (2)课文内容前后排列的顺序能否调整?说说自己的理由。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级“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的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合合离离,乡愁寄托在船票上;到后来,母亲的一方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浅浅的海峡又把自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了 三、课堂导学: (一)检查预习效果(二)课堂学习: 1.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2你认为这首写得怎么样?请写出简短的评论?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结合本文说物象与意象的区别?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乡愁》最完美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乡愁教学设计 达孜县中学康昆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青春寄语(幻灯片1) 能在这里和同学们见面,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同学们总让我忍不住回忆起自己中学时光。 我一直认为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最美丽的,是一个如花如诗的季节,有燃烧不完的青春,释放不完的激情和永不停息追求梦想的步伐。 所以,今天老师有一个梦想,希望和同学们通过一个诗歌游戏来完成,算是我对逝去的时光的一个纪念吧,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游戏,懂得珍惜这如花如诗的季节,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2、引入游戏(幻灯片2) 游戏:记忆大比拼(游戏规则:准确、流畅重复)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 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 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 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生3: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范读课文.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生1: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生2: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一名学生朗读后,有个学生点评:“语速稍快.” 又一名学生朗读,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师:概括很准确.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 “长大” “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乡愁》说课及反思

《乡愁》说课及反思 《乡愁》说课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来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

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六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2)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2)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4诗的最后一节对全诗有怎样的拓展作用? 如果去掉最后一诗节,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最后一诗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成又画龙点睛,乡愁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问题探究】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

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我爱这土地》《乡愁》优秀精品教案

1、诗两首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

乡愁

乡愁 作者:余光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他,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许多有关的诗句来,现在,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还记得那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多媒体展示部分关于乡愁的诗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们把这些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欣赏到了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 二、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呢?(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问题)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与读者沟通的最好方式,在诗歌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那么诗歌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师范读 思考:《乡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去读? 感情基调:深沉忧郁 语速:稍慢舒缓 3、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同桌之间互相朗读诗歌,注意,边度边思考:这首是抒发了人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之情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可见,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5、乡愁本市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情感,但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触手可及,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了那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6,、诗人用这四个意像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7、齐读诗歌 四、放飞想象——合作探究(小组内进行) 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他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是个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歌哀婉动人,每一节都是一副动人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任选一解释个景象描述。(多媒体展示画面,可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

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学习余光中 的乡愁 ,品味诗歌 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 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 “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 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 《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 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 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 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 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 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 20 余年的 1971 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 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 ——《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 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 年去台湾。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 之情, 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文集有 《白玉苦瓜》 、 《石室之死》 、 《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 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 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 深沉 语速 —— 低缓 感情 —— 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 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 诗人求学在外, 思念母亲, 这种对儿时的回忆, 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 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 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 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2/6

《乡愁》优秀教学案

《乡愁》优秀教学案 《乡愁》优秀教学案 【教材简析】 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当代着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着12下一页《乡愁》优秀教学案 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乡愁惟有通过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外出求学工作。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回家探亲总要乘船,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上。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亲去世了,时空的隔离在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

《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 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深刻内涵。 3.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入 优秀的诗歌是可以穿越岁月的,即使时隔多年,仍旧可以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朗读指导。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自由朗读,熟悉诗歌。 4.分组竞读诗歌。 五、诗歌初解 1.默读诗歌,思考: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2.小组合作,互助释疑。 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 参考: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 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和掠夺; 2.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3.“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备课讲稿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2)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2)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3)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③“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课件展示) 2.如果学生寻找的内容有局限性,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进行

引导: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表达出来的?(结合意象来谈) (3)请大家注意在这四个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我们把这几个形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好不好?为什么?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4)海峡是否真的很浅?我们在学习哪首诗歌的时候也讲到了“浅浅”这个词?(《天上的街市》“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天河宽不宽?这里的海峡宽不宽呢?哪个词能看出来?(“一湾”,写出了宽广,好像绕来绕去,非常曲折,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他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那么怎样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呢?(祖国统一,大陆与台湾不再分离)一般来说,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