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1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

(1)定义

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生: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什么呀?对,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因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常常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了。

(4)生产生活

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除了掌握了基本的打制石器的方法,还学会了用火。而这一技能的掌握,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同学们试想,有了火,就有了光和热。利用光照明、驱赶野兽;利用热取暖,烧制食物。这对于今后的生活生产都十分必要。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

首先,毫无疑问生活年代都是在旧石器时代

其次,文化遗存主要发现地是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黄河长江流域

与此同时,在生产生活领域他们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并用以采集渔猎,甚至部分地区开始学会用火,并且由于个体能力的相对弱小与原始环境的险恶,他们主要过着群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

(1)含义

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清楚的看到因制作石器的技术而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被学者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史前社会变化”有什么含义?新旧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又表现在哪里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另一组图片,图一依旧是刚刚的三块石头,图二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穿孔玉石斧,借此我们来对比一下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不同。

(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新石器时代作为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已在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就有一万多处

师:很显然,同学们观察分布图后可以发现,它的分布特点可以用书本上八个字概括,

为前期和后期。

师: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时代早期,也就是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分别是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在原始农业方面呈现出北粟南稻的格局,在手工制作方面,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和河姆渡文化的养蚕缫丝技术都让人惊叹不已,而到了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以“蛋壳陶”为名的龙山文化所替代。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出现了精美玉器和大规模祭坛。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这种文明的进步恰恰体现在由制作工艺改善而带来的原始农耕和聚落的逐渐发展。

(4)生产生活

说到原始农耕,也就是农业的起源,它产生于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而产生的标志便是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它的出现,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而与此同时,生产能力提高,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农耕聚落。

正如课本上所述的姜寨聚落,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而这恰恰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色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氏族内部出现了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最终被部分人占有,成为他们地私产。因此在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矛盾。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就凭借自己的实力统治穷人。因此,原来的贫富分化演变为阶级分化,出现了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象。此时这些氏族演变成为一个个地区小国家。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因此出现氏族之间的交流。因为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颛顼、帝喾

尧、舜——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万邦时代”

(2)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而这种方式到禹接任联盟首领后就有所改变了。接下来,我们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来看看其中的改变。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师: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禹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任首领。但是禹去世,继任者却是禹的儿子启。这句“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可以看出启的即位仍带有原始选举的色彩。但是重点是有些部族不满启的即位,而启则是通过战争的方式灭掉了不服的部落,最终的结果是“天下咸朝”。此后首领的地位便一直留在了启的家族中。由此可见启凭借自己部族的实力,利用武力将帝位(部落首领)留在了自己家族。而这种方式被后世成为“世袭制”。因此,整个天下由公天下转变为私天下。

2、夏朝

(1)建立

建立者:禹

时间:公元前2070年,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师: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生: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2)世袭制

师: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生:国家性质:天下为公→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

(3)行政管理制度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

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这些,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3、商朝和西周

师: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师:分封制是将地方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宗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目的是为了拱卫周王室。因为商朝的外服诸国都是有地方氏族部落转变而成,而周朝的封国都是周王分封而成,所以周朝对于地方控制强于商朝。

师:商王朝王位传承的制度是世袭传子制,但是并未规定哪一位儿子可以继承。因此形成了商朝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位混乱的现象。周朝的宗法制规定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这样一来不仅避免出现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混乱现象,而且也解决财产和土地分配问题。

师:在商王朝境内,商部族周围有许多异姓部族。它们有的完全服从商部族,有的却并非如此。因此,商部族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便垄断神权。商王既是君主,也是群巫之长。部分部族可能对于不服从商王的君主之位,但是不能不服从神灵。周朝取代商朝不仅是推翻了商王的君主之位,也推翻了商王群巫之长的地位。因此,自己便不可能利用神权强化自身的统治,而采用礼乐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器物数量的不同时时处处彰显统治者的地位。在采用礼乐制的同时,周朝还提出了民本思想,利用民本思想取代了商朝的神权思想。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商周时期的经济生活。在农业上采用井田制,手工业中青铜铸造和纺织业发达。

【本课小结】

讲到这,我们可以发现,由夏商到西周的历史,也就是奴隶社会兴起、发展、鼎盛到瓦解的历史,这一时期为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实现了禅让制到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转变,国家机构逐渐完善,经济与文化领域也有所发展,这就为东周向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面对现实,回顾历史,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结合史实,“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结局和影响”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评论短文。(要求:有题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

内容提示: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答案】(1)有论文题目。

(2)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屠杀;“七三一部队”。

(3)过程:局部侵华,全面侵华,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认识:①教训: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尊重历史,反对篡改历史;

②和平: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③发展:面向未来,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日友好往来,增进中日互信,合作共赢,共同繁荣。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学生以抗日战争为主线拟定题目,主要从抗战的结局和影响等方面围绕展开,审题时必须看准题干的要求,即内容提示的信息,从“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这些方面加以展开说明。要求学生对史实要清楚,列举相关史实从战争的中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战争的经过,胜利的意义和启示等方面加以阐述。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賴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屈原,岳飞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再到抗日战争的英雄等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习近平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示例:论题:抗日战争时期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阐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共同抗日。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下,亲密合作,特别是在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为配合国民党友军阻挡日军攻势,伤亡近千人,但这一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逐渐形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去,给予中国民族解放斗争以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结论:由此可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精神的表现。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民族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涵盖的史实包括“屈原爱国”“岳飞抗

金”“金田起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内容,同时结合习近平的讲话,强调民族精神的价值。题目要求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进行作答,学生可以选取材料中涉及的史实进行作答、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创立于上海,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120多年来,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

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目表(部分)

——据商务印书馆网站整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潮流,请任选其中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1915—1922年为例说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根据“《妇女杂志》创刊,是一份面向女性发行的综合性大型杂志。《英文杂志》《科学》杂志创刊发行。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出版《国音学生字汇》”,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分析阐述。背景可从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等分析,内容可从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反对迷信愚昧、旧道德、旧文学分析,影响可从促进思想解放、科学发展、文化普及等角度予以说明。

5.反对和议

1842年,给事中董宗远上奏皇帝反对和议,认为屈膝求和,将招致严重后果:“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指出:“民穷财尽,殆不可支,将何以裕国用厚民生乎?”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简要评述材料中董宗远的观点。

【答案】观点:《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依据:在董宗远看来,自此“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边境自此多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