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

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盛赞圆明园的文艺术价值;二是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参考答案:

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

示例:(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句话中“更彻底,更漂亮”就是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程度之深,表明了作者对他们这种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2)“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这句中,“赞誉”也就是“谴责、批判”之意,再次表明作者态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

愤慨和蔑视之情。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示例一]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的爱国是超越政府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的。

[示例二]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良知的可贵。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如果雨果有一点奴颜媚骨,迎合巴特勒之流,迎合政府当局,就不可能仗义执言。雨果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习题七参考答案

习题七 一、用适当内容填空 1. 数据库技术是【数据处理】的核心和基础;数据库以【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主要由【数据库表】构成,此外,还包含索引、【表之间关系】、数据有效性规则和【安全控制规则】等信息。数据库表必须是【二维】表,是一种【结构化】、【有数据类型】的表格。 2.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主要有【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能共享,【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阶段并行访问数据效率最高,【人工管理】阶段处理数据量最小,集中式数据库管理是指【数据库系统】阶段。 3.数据库系统的英文简称为【 DBS 】,它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人员】组成,计算机硬件搭建了系统运行和存储【数据库】的硬件环境;【软件】除用于管理、控制和分配计算机资源外,还用于建立、管理、维护和使用【数据库】。软件主要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4.在DBMS中,通过【数据定义语言或DLL 】语言建立数据库中的表、视图和索引;用【数据操纵语言或DML】语言进行数据插入、修改和删除操作;用【数据查询语言或DQL】语言进行数据查询。 5.从用户角度来看,事务是完成某一任务的【操作】集合。多个事务并发更新数据容易引起数据【不一致性】问题。实现数据项互斥访问要求的常用方法是锁定数据项,常见的数据共享锁定方式是【共享型锁】和【排它型锁】。 6.在现实世界到数据世界的转化过程中,中间要经历【信息】世界;人们用【概念模型】描述信息世界中的对象及其关系,用【实体】表示事物,用【属性】表示事物的特征;用【数据模型】描述数据世界中的对象及其关系,用【一行数据或一条记录】表示事物,用【数据项、列或字段】表示事物的特征。 7.在数据安全性控制方面,DBMS所采取的措施有【用户标识和密码鉴定】、【用户分级授权】和【数据加密】。 8.在数据模型中,除了描述实体本身以外,还要对【实体间联系】进行描述;实体之间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联系;对于学生实体而言,―姓名‖是【属性】,―李明‖是【值】。 9.在数据模型中,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基本层次数据模型用于描述【两个】实体(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由它支持的【数据模型】决定。可能有多个根结点,每个非根结点可能有多个父结点,这是【网状】数据模型;有且仅有一个根结点,而每

课后作业完成题库1、4、7、8、9、10、12、25题

课后作业:完成题库1、4、7、8、9、10、12、25题 01利润的概述 02所得税费用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2.利润的构成 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其他收益 ②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③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习题解惑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影响当期营业利润的是()。 A.处置固定资产净损益 B.自然灾害导致原材料净损失 C.支付委托代销商品的手续费 D.溢价发行股票支付的发行费用 【答案】C 【解析】选项A计入营业外收支,选项B计入营业外支出,选项D冲减资本公积。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既影响营业利润又影响利润总额的业务有()。 A.计提坏账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 B.转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C.出售单独计价包装物取得的收入 D.转让股票所得收益计入投资收益 【答案】ACD 【解析】选项B,计入营业外收入,不影响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支的账务处理 (一)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 1.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处置固定资产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其账户余额转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2.确认盘盈利得、捐赠利得 盘盈利得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例题?计算题】某企业将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的净收益8000元转作营业外收入 写出会计分录。 【答案】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 贷: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8000 习题解惑 【例题?计算题】某企业在现金清查中盘盈200元,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入营业外收入。写出下列情况时的会计录: ①发现盘盈时: ②经批准转入营业外收入时: 【答案】 ①发现盘盈时: 借:库存现金2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200 ②经批准转入营业外收入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200 贷:营业外收入200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有()。 A.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净收益 B.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 C.出售无形资产的净收益 D.出售投资性房地产的净收益 【答案】BC 【解析】选项A,计入投资收益;选项D,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是()。 A.债务重组利得 B.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C.收发差错造成存货盘盈 D.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答案】C 【解析】存货盘盈冲减管理费用。 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费用的构成 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过关检测题库

章末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的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答案 C 解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具有有害变异的个体容易死亡。这样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在于 () A.不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B.不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C.不能解释生物现象的统一性 D.不能解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性 答案 D 解析由于受当时遗传理论知识的限制,达尔文只是从个体水平和性状水平上,对遗传、变异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不能解释其本质。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

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答案 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4.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将它与敏感型杂草Y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B.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C.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 D.A和B杂交子代群体中耐药基因频率占100% 答案 D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突变是不定向的,耐药型基因和敏感型基因可以互相突变而成,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而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起了选择作用。无论该等位基因属于何种遗传方式,A和B杂交后,其子代的耐药基因频率都不会是100%。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课后习题及答案

1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有些什么缺陷试举例说明。 文件系统有三个缺陷: (1)数据冗余性(redundancy)。由于文件之间缺乏联系,造成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对应的文件,有可能同样的数据在多个文件中重复存储。 (2)数据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这往往是由数据冗余造成的,在进行更新操作时,稍不谨慎,就可能使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文件中不一样。 (3)数据联系弱(poor data relationship)。这是由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造成的。 2 计算机系统安全性 (1)为计算机系统建立和采取的各种安全保护措施,以保护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数据; (2)防止其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使系统遭到破坏,数据遭到更改或泄露等。 3. 自主存取控制缺点 (1)可能存在数据的“无意泄露” (2)原因:这种机制仅仅通过对数据的存取权限来进行安全控制,而数据本身并无安全性标记 (3)解决:对系统控制下的所有主客体实施强制存取控制策略 4. 数据字典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数据项、数据结构 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加工过程。 5. 一条完整性规则可以用一个五元组(D,O,A,C,P)来形式化地表示。 对于“学号不能为空”的这条完整性约束用五元组描述 D:代表约束作用的数据对象为SNO属性; O(operation):当用户插入或修改数据时需要检查该完整性规则; A(assertion):SNO不能为空; C(condition):A可作用于所有记录的SNO属性; P(procdure):拒绝执行用户请求。 6.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①即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 一层数据管理软件,②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 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 向对象型DBMS。 7.关系模型:①用二维表格结构表示实体集,②外键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关系模 型。 8.联接查询:①查询时先对表进行笛卡尔积操作,②然后再做等值联接、选择、投影等操作。 联接查询的效率比嵌套查询低。 9. 数据库设计:①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②提供一个确定最优数据模 型与处理模式的逻辑设计,以及一个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的物理设计,建立起 既能反映现实世界信息和信息联系,满足用户数据要求和加工要求,又能被某个数据库管 理系统所接受,同时能实现系统目标,并有效存取数据的数据库。 10.事务的特征有哪些 事务概念 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11.已知3个域: D1=商品集合=电脑,打印机 D3=生产厂=联想,惠普 求D1,D2,D3的卡尔积为: 12.数据库的恢复技术有哪些 数据转储和和登录日志文件是数据库恢复的

第七章试题和答案

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中,()是关键。 a文化素质,b专业素质c职业道德c教学能力 2.“()”重要思想体现在教育战线上主要就是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a以德治国b以德育人c依法治国d又红又专 3.新时期,教师的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a.知识性、专业性、长期性、创造性、示范性、艺术性b知识性、专业性、长期性、创造性、示范性、唯一性c知识性、专业性、长期性、创造性、科学性、艺术性d知识性、专业性、相互性、创造性、示范性、艺术性 4“唯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这句话是()说的。 a陶行知b叶圣陶c苏霍姆林斯基d杜威 5新时期高等教育肩负三大职能是() a.培养人才、创新文化、服务社会b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c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国家d培养精英、创新科技、服务社会 6.高校应以()为中心。 a教学b科研c学科建设d管理 7高校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网络是指() a学校、社会、家庭b学校、学生、教师c学校、学生、网络d学校、学生、家庭 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说的。 a孔子b韩愈c朱熹d王阳明 9建立和完善师德教师保障制度,尤其在()等方面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a工作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b激励机制、处罚机制、考核机制c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奖励机制d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 10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条件是() a渊博的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爱心d奉献精神 11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条件是() a高尚的灵魂b知识广博c爱心d敬业 12.高校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 a教学水平b科研水平c教师素质d学生素质 13在高等教育中,要实现以学生为本,需要高校转变观念,并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相应措施。以下所列各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措施的是() a尊重学生的个性b开展个性化教学c关心学生身心健康d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14高校教师的中心任务是() a科研b教学c创收d社会实践 1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这是()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邓小平b 江泽民c胡锦涛d温家宝 16.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和校长领导水平与领导艺术的最重要体现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第7章 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七参考答案 7.1 什么是异常?为何需要异常处理? 答:在程序运行时打断正常程序流程的任何不正常的情况称为错误(Error)或异常(Exception)。在程序设计时,若对程序运行可能出现的错误或异常不进行处理,程序运行发生错误时程序将终止运行,这种处理方法的优点是程序设计比较简单。但是,对程序错误一概地采用终止运行办法,显然过于简单化,因为有些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保持程序继续运行。比如,由于文件名不符合要求而无法打开文件,那么,可以提示用户输入一个新的文件名,从而使程序继续往下运行。在程序中使用了异常处理,就可以在解决问题之后使程序继续运行,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健壮性和容错能力。 7.2 列举5种常见的异常。 答:被零除、数组下标越界、引用空对象、文件不能打开、数据格式错误。 7.3 Java中的异常处理主要处理哪些类型的异常? Java处理的异常分为3种:Error类、RunTimeException类和其它Exception类。 Error类错误与程序本身基本无关,通常由系统进行处理。RuntimeException类异常主要是程序设计或实现问题,可以通过调试程序尽量避免而不是去捕获。有些异常在程序编写时无法预料,如中断异常、文件没有找到异常、无效的URL异常等,是除RunTimeException 类异常的其它Exception异常(非运行时异常)。在正常条件下这些异常是不会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也是不可预知的。为了保证程序的健壮性,Java要求必须对可能出现的这类异常进行捕获并处理。 7.4 如果在try程序块中没有发生异常,那么当该程序块执行完后,程序继续执行什么地方的语句? 答:如果一个try程序块中没有发生任何异常,那么就跳过该块的异常处理程序,继续执行最后一个catch块之后的代码。如果有finally程序块的话,就执行finally程序块及其后的语句。

(完整版)数据库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选择题 1实体-联系模型中,属性是指(C)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事物的具体描述 C.事物的某一特征 D.某一具体事件 2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A) A属性描述B关键字描述C二维表格描述D实体描述 3假设一个书店用这样一组属性描述图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可以作为“键”的属性是(A) A书号B书名C作者D出版社 4一名作家与他所出版过的书籍之间的联系类型是(B) 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多D都不是 5若无法确定哪个属性为某实体的键,则(A) A该实体没有键B必须增加一个属性作为该实体的键C取一个外关键字作为实体的键D该实体的所有属性构成键 填空题 1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属性进行描述 2确定属性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和无关联 3在描述实体集的所有属性中,可以唯一的标识每个实体的属性称为键 4实体集之间联系的三种类型分别是1:1 、1:n 、和m:n 5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和一致性 简答题 一、简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答:1需求分析:对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来进行管理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的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和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分析的策略:自下而上——静态需求、自上而下——动态需求 2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数据模型,用概念模型描述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3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是根据概念数据模型建立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 4数据库实现:依据关系模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中建立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功能 答:1提供数据定义语言,允许使用者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建立数据的逻辑结构 2提供数据查询语言 3提供数据操纵语言 4支持大量数据存储 5控制并发访问 三、数据库的特点 答:1数据结构化。2数据高度共享、低冗余度、易扩充3数据独立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1)数据安全性(2)数据完整性(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 第二章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 选择题 1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A实体(“一”方)和B实体(“多”方)之间一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A)来实现的

钻井工程试题及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固井与完井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1.何谓双向应力椭圆? 答: 在轴向上套管承受有下部套管的拉应力,在径向上存在有套管内的压力或管外液体的外挤力,套管处于双向应力的作用中。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列套管破坏的强度条件方程: 2 2 2 (T z+b t - (T t (T z= d s 改写为:( T z/ d s) -( d z d t )/ T s +( T t / T s) =1 得一椭圆方程。 用d z/ d s的百分比为横坐标,用 d t/ d s的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出的应力图,称为双向应力 椭圆。 2.何谓前置液体系? 答:前置液是注水泥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前置液体的总称。前置液体系是用于在注水泥之前,向井中注入的各种专门液体。 四、简答题 1.简述套管的的种类及其功用。 答: (1)表层套管,表层套管是开始下入的最短最浅的一层套管,表层套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其顶部安装套管头,并通过套管头悬挂和支承后续各层套管;二是隔离地表浅水层和浅部复杂地层,使淡水层不受钻井液污染。 (2)中间套管,亦称技术套管。介于表层套管和生产套管之间的套管都称中间套管,中间套管的作用是隔离不同地层孔隙压力的层系戒易塌易漏等复杂地层。 (3)生产套管。生产套管是钻达目的层后下入的最后一层套管,其作用是保护生产层,并给油气从产层流到地面提供通道。 (4)钻井衬管,亦称钻井尾管。钻井衬管常在已下入一层中间套管后采用,即只要裸眼井段下套管注水泥,套管柱不延伸至井口。采用钻井衬管可以减轻下套管时钻机的负荷和固井后套管头的负荷,同时又可节省大量套管和水泥,降低固井成本。

2.井身结构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 进行井身结构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有效地保护油气层,使不同地层压力的油气层免受钻井液的损害。 (2)应避免漏、喷、塌、卡等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为全井顺利钻进创造条件,以获得最短建井周期。 (3)钻下部地层采用重钻井液时产生的井内压力不致压裂上层套管外最薄弱的裸露地层。 (4)下套管过程中,井内钻井液柱的压力和地层压力之间的压力差,不致产生压差卡套管现象。 3.套管柱设计包括哪些内容?设计原则是什么?答:套管柱设计包括套管的强度计算;有效外在计算;及套管柱强度设计。 套管柱设计原则: ( 1)应能满足钻井作业、油气层开发和产层改造的需要; ( 2)在承受外载时应有一定的储备能力; ( 3)经济性要好。 4.套管柱在井下可能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力?答:套管柱在井下可能受到的力包括:( 1)轴向拉力:套管本身自重产生的轴向拉力、套管弯曲引起的附加应力、套管内注入水泥引起的套管柱附加应力及动载和泵压变化等引起的附加应力。 ( 2)外挤压力:主要有套管外液柱的压力,地层中流体的压力、高塑性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及其他作业时产生的压力。 ( 3)内压力:主要来自地层流体(油、气、水)进入套管产生的压力及生产中特殊作业(压裂、酸化、注水)时的外来压力。 主要受:轴向拉力、外挤压力及内压力。 5.目前主要有几种套管柱的设计方法?各有何特点? 答: ( 1)等安全系数法:它的设计思路是使各个危险截面上的最小安全系数等于或大于规定的安全系数。 ( 2)边界载荷法:它的优点是套管柱各段的边界载荷相等,使套管在受拉时,各段的拉力余量是相等的,这样可避免套管浪费。 ( 3)最大载荷法:其设计方法是先按内压力筛选套管,再按有效外挤力及拉应力进行强度设计。该方法对外载荷考虑细致,设计精确。 (4) AMOCO设计方法:该方法在抗挤设计中考虑拉力影响,按双轴应力设计,在计算外载时考虑到接箍处的受力,在计算内压力时也考虑拉应力的影响。

习题7参考答案

习题7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参考答案: 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标准模板库)最初是由惠普实验室开发的一系列组件。后来已被引入到标准C++库中,是标准C++库的重要补充之一,也是ANSI/ISO C++标准中最新的也是极具革命性的一部分。从逻辑层次来看,STL体现了泛型程序设计的思想,引入了多个新的名词,比如容器、算法、迭代器等。与OOP中的多态一样,泛型程序设计也是一种软件复用技术。从实现层次看,STL以一种类型参数化的方式实现,这种方式基于一个刚引入C++标准中的语言特性——模板。在STL中,几乎所有的代码都采用了类模板和函数模板的方式,这与传统的由函数和类组成的库相比,提供了更好的代码重用机会。从广义上讲,STL的代码分为三类:容器(Container)、迭代器(Iterator)和算法(Algorithm)。这3类代码被组织为13个头文件:。 2.参考答案: STL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数据结构,比如queue(队列)、stack(堆栈)等。容器是能够保存其它类型的对象的类。C++的容器可以包含混合类型的对象,也就是说容器类可以包含一组相同类型或一组不同类型的对象。当容器类包含相同类型的对象时,称为同类容器类;当容器类包含不同类型的对象时,称为异类容器类。 3.参考答案: 迭代器从作用上来说是STL最基本的部分,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简单的说,迭代器是指针的泛化,它允许程序员以相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数据结构(容器)。迭代器是算法访问容器的中介。 4.参考答案: 算法就是一个按照一组定义明确的步骤来解决某个问题的处理过程,理论上,它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STL提供了大约70个实现算法的函数模板。 5.参考答案: 容器有两种分类方法: (1)第一种分法将容器分为三大类:①顺序容器:向量(vector)、双队列(deque)、列表(list);②关联容器:集合(set)、多重集(multiset)、映射(map)和多重映射(multimap); ②容器适配器:堆栈(stack)、队列(queue)和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 (2)第二种分法将容器分为四大类:①前向容器:一种采用前向迭代器的容器; ②双向容器:除了具有前向迭代器外,还具有逆向迭代器;③序列容器:一种长度可变的容器,直接继承于前向容器;④关联容器:一种长度可变的容器,它支持高效的数据查询和数据操作。 6.参考答案: 迭代器分为5种:①输入迭代器;②输出迭代器;③前向迭代器;④双向迭代器;⑤随机存取迭代器。

仪器分析题库,第七章答案

2(C)、3(D) 、5(B)、7 (C)、8(D)、9(C)、 10(D)、12(C)、13(A)、15(A) 、16(D)、18(B)、19(A)、20 (A)、21(A)、22 (C)、23 (A)、24 (A)、25(C) 、30(D)、32 (C)、33(A)、34(D)、36 (C)、37(C)、41(A )、44(C)、45( D) 1、共振(吸收)线。 2、不会改善 3、自吸 4、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层电子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 E)大小不同,受 激跃迁时,不同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光谱线及线组;2~3条。 5、高频发生器、等离子炬管、雾化器; 稳定性好、基体效应小、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应用范围广、自吸效应 小、准确度高。 6、Li的670.785nm的原子线;Be的313.042的一级离子线。 7、元素光谱图中的铁光谱线为波长标尺,可为查找谱线时作对照用。 8、第一激发态, 基态. 9、分辨率色散率 11、分析线或分析线对有背景干扰扣除背景 14、铁谱比较法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

15、谱线波长标尺来判断待测元素的分析线 1、答:因为谱线强度I不仅与元素的浓度有关,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内标法 可消除操作条件变动等大部分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准确度。 可作内标法分析线对的要求是: 1.两谱线的激发电位相同或接近。 2.波长尽可能接近,无自吸。 3.两谱线的强度不应相差太大。 4.两谱线应不受其它谱线干扰。 3、答:当某一元素的谱线射出弧层时,由于弧层外部的同类冷原子对此辐射产生吸收,使得光强与原子的浓度不呈正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自吸。 5、答:原子线:原子被激发所发射的谱线。 离子线:离子被激发所发射的谱线。 灵敏线:一些激发电位低的谱线,它的发光强度大。 分析线: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谱线,也即确定某一元素是否存在的谱线。 分析线对:定量分析中的分析线对由分析线与内标线组成。从被测元素中选一根谱线作为分析线,从内标元素中选一条谱线作为内标线,以它们的相对强度比lg R作工作曲线,使光源强度对谱线强度影响得到补偿。 6、答:最后线: 元素含量减少而最后消失的谱线。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第7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7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命名下列化合物。 ^ OH OH OH O C H 3CH 3 Ph CHCH 2CH 2CH 3OH C 2H 5OCH 2CH 2O C 2H 5 (7) (8) (9)(10) CH 3OH NO 2 O CH 2OH CH 3O CH 2CH 3 CH 3 CH 3 H O H O CH 3(11) (12) (13) (14) 解:(1) 4-丙基-4-庚醇 (2) 2-甲基-3-戊炔-2-醇 (3) 3-氯-2-溴-1-丁醇 (4) (E )-2,3-二甲基-4-溴-2-戊烯-1-醇 (5) (2R ,3R )-3-甲基-4-戊烯-2-醇 (6) (E )-2-丁烯-1,4-二醇 (7) 4-环戊烯-1,3-二醇 (8) 3-甲基-5-甲氧基苯酚 (9) 1-苯基-1-丁醇 (10) 乙二醇二乙醚 (11) 2-硝基-1-萘酚 (12) 4-甲氧基环己基甲醇 (13) 1,2-环氧丁烷 (14) (2S ,3R )-2,3-二甲氧基丁烷 ~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 (1) 3,3-二甲基环戊醇 (2) 肉桂醇 (3) 环戊基叔丁基醚 (4) 3-环己烯基异丙基醚 (5) 顺-1,2-环己二醇 (6) 2,3-二巯基-1-丙醇 (7) 4-丁基-1,3-苯二酚 (8) 二苯并-18-冠-6 解: CH CH CH 2OH OH C H 3C H 3(1) (2) O O C(CH 3)3 CH(CH 3)2 (3) (4) ~ SH SH CH 2CH CHOH (5) (6) OH OH C(CH 3)3 O O O O O (7) (8) 将下列化合物按沸点降低的顺序排列成序。 (1)丙三醇,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乙二醇单甲醚 (2)3-己醇,正己醇,正辛醇,2-甲基-2-戊醇 解:(1)丙三醇>乙二醇>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二甲醚 (2)正辛醇>正己醇>3-己醇>2-甲基-2-戊醇 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与卢卡斯试剂作用的速率快慢排列成序。 (1)1-丁醇,2-丁烯-1-醇,3-丁烯-2-醇,2-丁醇 , (2)叔丁醇,正丁醇,环己醇 (3)对甲氧基苄醇,对硝基苄醇,苄醇 解:(1)3-丁烯-2-醇>2-丁烯-1-醇>2-丁醇>1-丁醇 (2)叔丁醇>环己醇>正丁醇 (3)对甲氧基苄醇>苄醇>对硝基苄醇

课后题

在计算机局域网中,常用通信设备有(ABD) A集线器 B交换机 C调制解调器 D路由器 线缆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哪一儿歌协会制定?(C) A OSI B ITU-T C EIA D IEEE 802协议族是由以下面那一个组织定义?(C) A OSI B EIA C IEEE D ANSI 衡量网络性能的两个主要指标为(AC) A带宽 B可信度 C延迟 D距离 局域网区别其他网络主要体现在以下(ABCD)方面。 A网络所覆盖的物理范围 B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 C网络的拓扑结构 D带宽 会产生单点故障的是下列(ABC)拓扑结构 A总线型 B环型 C网状结构 D星型 数据交换技术包括(ABC)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文件交换 (B)拓扑结构会受到网络中信号反射的影响? A网型 B总线型 C环型 D星型 OSI参考模型按照顺序有哪些层?(C) C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在OSI七层模型中,网络层的功能有(B) A确保数据的传送正确无误

B确定数据包如何转发与路由 C在信道上传比特流 D纠错与流控 在OSI七层模型中,(B)哪一层的实现对数据加密。 A传输层 B表示层 C应用层 D网络层 网络层传输的数据叫做(B) A比特 B包 C段 D帧 TCP/IP协议栈中传输层协议有(AC) A TCP B ICMP C UDP D IP 数据从上到下封装的格式为(B) A比特包帧段数据 B数据段包帧比特 C比特帧包段数据 D数据包段帧比特 物理层定义了物理接口的哪些特性?(ABCD) A机JIE特性 B电气特性 C功能特性 D接口特性 细同轴电缆(10Base2)传输距离约达(A)粗同轴电缆(10Base5)的传输距离为(B) A 200米 B 500米 C 150米 D 485米 通常在网吧里,LAN采用的拓扑结构和网线类型为(C) A总线型和STP B总心型和UTP C形型和UTP D环型和STP 双绞线电缆为什么能代替网络中的细同轴电缆。(D) A双绞线电缆可靠性高 B双绞线电缆抗噪性更好 C细同轴电缆更廉价 D双绞线电缆更便于安装 在布线时,细缆和粗缆通常应用在(D)拓扑结构中。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