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本次说课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这一课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仔细研究一下本单元就可以察觉,本课是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继续。与第12课不同的是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当今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台湾问题关系着国际的交往、国家的发展、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课,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更加具有现实性,也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2.说教材知识结构

本课主要是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为主线,以两岸由隔绝到缓和再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为主要史实。

对于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两大部分内容:A.推进祖国统一大业,B.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3.说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变化和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变化,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整合,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采用的突破方法是图文并重的方法,通过表格来理清学生的头绪。同时还会有学生自己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个体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对于这个名词,学生可能不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科学性和伟大性。我的突破方法是: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最后师生共同感受和平的含义和伟大,同时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大概是十五六岁的样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是孩子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期。该阶段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们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深刻,还具有儿童求新鲜、求趣味的特点。针对此,教师应该利用其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尽量做到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材料分析法、收集归类法等;

2.学法: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法、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使之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在感悟中学,在思辨中学;同时下达课前学习方案,布置本课相关问题让学生查阅,使学生对本课有所了解。

四、说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分为情景导入、两岸渊源、两岸政策、两岸交往、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课堂小结六个部分。

(一)、情景导入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著名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课堂导入幻灯片展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诗歌。在曲子的略微哀伤的氛围中师生一起齐声朗读。之

后教师就顺势提出问题:①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②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③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通过学生自己的回答阐明本课学习的内容,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二)、两岸渊源。

让学生通过自己已经学习掌握的历史史实来证明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和学生谈起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说过的话:“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从温总理的话我们看到了两岸关系的原则性,看到了当时一个有着67岁高龄的老人对台湾的向往及对台湾人民的深情厚意,更看到了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海峡情。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该如何推动祖国两岸的统一大业,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作了哪些努力,台湾政府对大陆的政策又作了哪些调整?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根据自己的预习进行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探究。

(三)、两岸政策(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建国初我们采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成功了吗?我们政府又提出了什么主张?为了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成为可能,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在这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台湾当局看着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努力,有没有反应?

(2)、让学生找出什么是三不政策,三不政策又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故乡》,并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从而感受到《望故乡》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及千千万万台湾人民思念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台湾调整三不政策恰恰也是民意的强烈要求。

(3)、多媒体出示八十年代台胞回到大陆时的照片:让同学通过这些让人心酸的历史画面,感受到台湾同胞阔别祖国三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故土时的感人场景,解开百转柔肠,激动万分不能用言语却只能用泪水去痊释。

(4)、从而深入体会到点两岸人民都关切两岸关系,为了推动两岸进一步交流合作,两地分分成立民间团体。让学生找出早在1990台湾民间成了什么组织,大陆相应成立了什么组织,了解到到了海协会海基会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所达成的九二共识及汪GU会谈的内容。明确这两个组织对促进两岸关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5)、多媒体出示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李登辉加紧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支持、纵容“台独”势力,阻挠两岸直接“三通”和交流交往的画面。

(6)、让学生感受到就在两岸关系逐渐缓何时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并让让学生谈谈看了这些台独活动的资料你有什么想法?

(7)、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国家领导人在科学分析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深刻总结了10多年来所形成宝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主张。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也让学生知道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发展,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四)、两岸交往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视频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那么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各抒已见。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通过讨论认识到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与威望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祖国的向心力。②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③中华民族有着数千

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此构成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认同心理和强大的凝聚力。④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他们渴望了解祖国渴望以祖国大陆为腹地从而获得经济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⑤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范例。

(五)、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

课堂巩固练习部份我除了设计一些基础知识题还设计了开放性题型。如学生激情创作:请你为呼唤“台湾兄弟”的回归写一句标语等;

课后作业也是开放性,如我们应如何应对目前解决台湾问题存在的阻碍?结合当前海峡两岸交往的现状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认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和危害,认识搞台独是不得民心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幻灯片展示台湾寄语进行情感升华,师生共同表达对祖国和台湾的祝福。

五、说板书设计

一.离别增乡愁:20世纪40年代末两岸分离

二.携手泯恩仇:(一)政策

第一代:毛泽东武力统一,和平统一;

第二代: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三代:江泽民八项主张;

第四代:胡景涛四点意见;反国家分裂法;

(二)交往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汪辜会谈”“九二共识”

三.统一展宏图:21世纪的展望

总的设计理念:整课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参与,老师少讲,通过多媒体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浓浓的海峡情。本课注重台湾问题的知识体系,联系七年级历史进一步明确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自学法,小组讨论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等,最终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