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

屈波,谢世友,邹红

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具体分析了三峡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得出该地区超载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达37.4%,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结论。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库区立体管理模式;建立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和绿色GDP核算体系;倡导各产业在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建立库区县市级管理责任定位体制,明确不同部门、地区所对应的库区生态流域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水土流失;资源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1-0146-03

三峡库区1)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 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 hm2 [1]。

本文的生态安全是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 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并结合肖笃宁先生[2]的定义,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具体是指在人的健康、安乐、生活保障来源、基本权利、必要资源、生活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所组成的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本文试图具体分析三峡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并对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进行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1 三峡库区的环境背景

从自然环境来看,三峡库区以灰岩、紫色砂岩分布为主,花岗岩、变质岩局部分布,岩溶地貌广泛发育。该区第四纪以来受长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冲刷和侵蚀,形成了峡谷深切、山谷陡峻、地形破碎的三峡地貌。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库区地表成土过程缓慢,土层瘠薄,并且岩溶地区地下常发育裂隙、漏斗、地下暗河,地表土壤容易流失,水土保持能力极差,导致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先天比较脆弱。

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本地区长期经济落后,现在仍是我国西部的后进地区。以重庆市三峡生态经济区19县市计算[3],到2001年总人口1557.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1.95万人,占总人口的86.8%,国内生产总值为516.8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318.6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0.057 hm2,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3%。

从1993年三峡工程动工到2009年最后竣工,库区蓄水水位将升到175米,由于库区沿岸大量土地的淹没,113.18万人口需要搬迁[4]。新城镇的建设和农村新增耕地的开垦,必然产生环境容量超载的问题。同时库区水位的抬升,江水流速将大大减缓,长江自净能力减弱,从而引发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退化降低了环境承载容量,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生产生活环境安全,另一方面也动摇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最终导致大量生态难民的产生和经济的停滞或崩溃。有部分学者指出,由于江水的长期浸泡以及库区蓄、排水落差等影响库岸的稳定性,可能诱发高频度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问题。

2 三峡库区重大的生态安全问题

2.1 自然生态安全问题

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人口的快速增长,陡坡开垦,乱砍滥伐,自然资源(土地、生物)的不合理利用,农村能源短缺等,造成长江中上游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三峡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水土流失造成的大量泥沙淤积将降低长江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从而降低水利工程使用效益,缩短工程寿命。

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现实的例子是重庆市每年排放工业废水约10亿t,达标排放率不到50%;沿江城镇每年将3.5亿t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水;境内90多条次级河流1/4受严重污染[5]。沿岸还有数百个暴露垃圾堆以及船舶污染。同时大江截流,水位抬升,大量的耕地受淹,耕地中的N、P、K将逐渐释放而进入水体,从而将增加江水污染。蓄水后库区上游水体的稀释扩散能力降低,将加剧库区城镇岸边尤其是库尾重庆段的水环境污染。

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的抬升导致长江三峡侵蚀基准面的升高,库岸受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和蓄、放水差的作用,可能引起库岸发生滑坡、坍塌;同时实施移民搬迁还会加重地质灾害。侵蚀基准面的上升使长江上游地区的河流纵比降减小,河流的下蚀速度放慢,流速降低,使上游地区带来的泥沙在三峡沿岸堆积,大量的泥沙最终到达三峡坝址。泥沙问题关系到三峡水库的有效寿命,关系到长江上游正常航运。

2.2 社会生态安全问题

首先,三峡工程的施工必然会导致库区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水库的修建不但将淹没大量的文物古迹,而

且将改变库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土地利用方式。例如,移民工程中,库区城镇居民点建设,新城镇选址,城市的布局,城市的生产、生活必然对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工程的兴建对当地人民的健康有着长期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兴建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移民搬迁,必然使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三峡工程蓄水将造成库区水体的严重污染,有的病源因水位上升而传播,有的疾病可因移民迁入而扩大流行。

再次,库区的土地承载力早已处于超载状态,库区移民使库区发展面临长远而紧迫的生态安全问题。库区山多地少,环境条件的限制性较大,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垦殖系数高达38.18%,土地处于过度垦殖状态。长期重伐轻抚育,植被破坏严重,库区森林覆盖率仅有14.94%。库区荒山坡占总面积的16.28%,大部分是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而弃耕的。此外,本地区的人口稠密,城市扩展受地形限制。

下面从库区移民安置,库区人口与耕地的联系以及农田生产力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库区移民安置看,农民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基本上丧失殆尽。农村移民要获得新的耕地,必然要开垦新的土地,毁坏大面积的植被。这将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将频繁发生,从而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压力[6]。耕地资源大量缩减的同时,移民的搬迁安置以及城镇、企业迁建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重建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

目前,三峡库区人口稠密,库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44人/km2,而成库后,因淹没土地而移民的数量将达到919~1116人/km2,人均耕地将下降至0.053~0.6 hm2;再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加大;库区的环境容量超载将更为严重,粮食问题将更为突出。

从农田生产力的变化看,三峡库区缺少足够的高产农田,一等地占7.9%,二等地占59.2%,质量差的三等地占33%。而库区蓄水后,受淹的耕地大多是分布在土壤条件较好的一、二类耕地。按“180 m”方案计算,淹没耕地26.40万km2,每年将少收1.685亿kg粮食;按市场价格1.5元/kg 计算,折合人民币2.53亿元。

2.3 经济生态安全问题

三峡库区目前的经济水平不高,属于长江沿岸的后进地区。近十年,三峡库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2年三峡库区GDP总值148.1亿元,人均GDP 1070.0元;2000年三峡库区GDP总值654.96亿元,人均GDP为4104.4元,增长了4.42倍[7]。但是该地区与全国及发达地区比较,差距仍然在扩大。此外,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低,外资和外贸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库区的移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根据库区“180 m”方案,从各县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资料看,受淹19个县市虽然有林灌草坡2680.13万km2,但是土地质量差。该地区为岩溶地貌发育区,水土流失严重,有效土层薄,多数不足50 cm,砾石所占比例大,裸岩占地广。库区可供移民开发的宜垦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用开垦扩耕的方式来解决移民问题,风险较大。农民自给自足的原始资本丧失直接导致农村居民人均GDP的减少。

库区投资的自然环境问题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弱点之一。具体表现是两个生态安全问题,即地质安全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在这里,地质安全问题指库区山地丘陵面积占95%以上,岩溶地貌广泛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稀少,陡坡垦殖严重。地质灾害成为库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威胁。另外,库区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随着库区蓄水,水体流速减缓,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加之沿江经济的发展,到2010年库区污水排放量将由现在的每年14亿t,增加到每年24亿t[8]。水质的恶化将使库区乃至中上游地区的人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库区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3 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包括万州、涪陵、黔江等3个区和长寿、梁平、城口、丰都、垫江、武隆、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16个县。重庆市库区是整个三峡库区的主体部分,是三峡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选择这个地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对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9]。经作者的分析、计算,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为793.42万人,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为1157.83万人,综合承载力为975.63万人。而该经济区的总人口为1557.57万人,故超载富余人口为581.94万人。占该区总人口的37.4%。可见,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人口综合超载已经十分严重。再加上退耕还林,移民迁建,果园重建,新开垦耕地等几方面用地,该区的富余人口超载将更为严重。环境容量已经被打破,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退化的恢复与重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人口严重超载,资源匮乏,库区的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应该综合地分析库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本地区的主要问题和突破点,把握三峡建设的有利时机,保护好三峡的生态环境,促进三峡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

4 对策

4.1 坚持10年内对库区实施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库区山地立体管理模式

库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经济的相对滞后决定了库区是一个特殊的生态补偿区。库区人口压力和土地资源承载压力给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施加了双重负担。只有给予库区注入一定的经济活力即生态经济补偿,才能适当缓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2 应尽快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根据库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选取合理的安全诊断指标,确定预警系统的安全等级标准,定期对各类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对库区划分不同的地域单元,通过诊断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各单元的安全等级。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整个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库区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相关决策依据。

4.3 建立三峡绿色GDP核算体系

各农业生产部门、工矿企业、各种经济开发项目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要进行经济核算,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损耗纳入国民经济的独立核算体系,体现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

4.4 倡导各产业的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

提倡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倡导生态移民,加强三峡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安全性薄弱的地区实施生态的恢复与重建[5]。避免过度开垦、滥砍滥伐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从而避免加重水土流失和诱发重大的生态灾难。

4.5 建立库区县市级管理责任定位体制,明确不同部门、地区所对应的库区生态流域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在各流域单元分设生态监测点,定期进行生态安全监测和汇报地区的气象、水文、水质、地质灾害频度、植被覆盖变化以及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使三峡管理部门充分而及时地掌握各地区的资源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破坏生态安全的因素,从而加以及时治理,减少地质灾害和环境破坏等不安全生态因素对库区生态安全体系的威胁和造成经济损失。

4.6 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自救

我们需要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库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和防灾自救的生态安全意识;二是要切实实施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减灾自救的工程,依靠科技减灾;三是进一步发挥减灾保险业的作用。针对库区地质灾害频繁的特点,选择生态安全等级较低的地区开设减灾保险项目,同时设立库区生态安全基金,使三峡库区减灾重点突出,实现有效减灾。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领导小组. 长

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2]肖笃宁. 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2): 354-358.

[3]重庆市统计局. 重庆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4]黄健民. 长江三峡地理[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9: 30-38.

[5]虞孝感. 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及建议[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3): 294-298.

[6]王放, 王益谦. 论生态移民与长江上游可持续发展[J]. 人口与经济,

2003(2): 63-68.

[7]陈国阶. 三峡库区发展态势与问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12(2): 107-112.

[8]汪达, 汪明娜. 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探讨[J]. 科技导报,

2003(1): 20-22.

[9]刘兆德, 虞孝感.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1): 10-15.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countermeasures

QU Bo, XIE Shi-you, ZOU Ho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its ecological securi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of the Three Gorges’ ecological-economic region in Chongq-ing and draw a conclusion as the following: the region’s over loading of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37.4%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of the region becomes severe. Aiming a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long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running-mode in this region; to build a ecological security prediction system and green GDP accounting system; to advocat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under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mode; to set up county- and city-level management system; to make different purviews and responsibilities clear for the different ecological drainage areas; to lead the public to produce safely and to decrease ecological disaster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ecological secur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il erosi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欢迎阅读本文档!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胡经国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指示 在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继续做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01年7月16~18日,国务院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了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镕基明确指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三峡工程整体和全局、关系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要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距2003年6月第一期蓄水只有19个月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哪!” 二、库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从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组织进行了库区20个县(区、市)1∶5万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的基本情况。到目前(2002年10月)为止,已经查出三峡库区两岸存在崩塌、滑坡2490处。此外,还有大小泥石流沟47条。 现已查明,在三峡库区5300多公里库岸线上,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度约为440公里;需要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总长度约为139公里。 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70余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0余处。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主要有: 1、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就地质灾害而言,三峡库区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2、降水充沛,暴雨、洪水频繁,更加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本数据库根据《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从我国自然生长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中选择确定了392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比《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增加了39种。选定的植物包括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71种,被子植物308种,每种植物记录有学名、中文名、所划类别、保护级别、现状、地理分布、生态特征、经济价值、科研价值、保护措施和栽培要求等30个字段,数据库中的数据除引自上述专著外,还补充了我们自己收集整理的内容。 蕨类植物13种:峨眉耳蕨,荷叶铁线蕨,截基盾蕨,连珠蕨,鹿角蕨,扇蕨,桫椤,蟹爪叶盾蕨 裸子植物:百山祖冷杉斑子麻黄篦子三尖杉长白松 长苞铁杉长叶榧树朝鲜崖柏翠柏 大别山五针松短叶黄杉福建柏贵州苏铁 旱地油杉红豆杉红桧华东黄杉 华南五针松黄杉黄枝油杉 金钱松巨柏昆仑方枝柏 南方铁杉攀枝花苏铁 秦岭冷杉青岩油杉 柔毛油杉水杉水松穗花杉 台湾杉太白红杉西伯利亚红松 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 兴凯湖松轩辕柏 银杉银杏油麦吊去杉 云南穗花杉樟子松资源冷杉 被子植物:矮牡丹矮沙冬青凹叶厚朴凹叶木兰 八宝树八角莲白穗花白梭梭白辛树 百合花杜鹃百花蒿半日花瓣鳞花 宝华玉兰滨玉蕊(棋盘脚树) 伯乐树菜豆树藏报春糙独活 草苁蓉叉唇虾脊兰叉叶蓝长瓣短柱茶 长柄双花木长里桑长序榆沉水樟 秤锤树翅果油树川明参茈碧莲刺参 刺五中大根兰(腐生兰)大果假水晶兰 大赖草大叶木兰大叶子(山荷叶) 单性木兰灯笼花滇南风吹楠 顶果木东北岩高兰董棕独花兰 独叶草杜仲短节百里香短穗竹 对节白蜡对叶杓兰多苞藁本峨眉报春 峨眉光亮杜鹃峨眉含笑峨眉红山茶 峨眉黄连峨眉姜峨眉开口箭

三峡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三峡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前言: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是中国近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之一。在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就将就此进行一些简要叙述及思考。 一、三峡工程简介 三峡工程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电站初期的规划是26台70万千瓦的机组,也就是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后又在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建设地下电站,建6 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在加上三峡电站自身的两台5万千瓦的电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5倍于葛洲坝,10 倍于大亚湾核电,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水力发电的20%)。 二、工程对生态环境存在的负面 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根据葛洲坝水电站的运行经验,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三峡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三峡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甚至可能会对东海产生一些影响,并进而改变全球的环境。但是考虑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长江在三峡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还有湘江、汉江、赣江等多条重要支流的水量汇入,因此估计不会对全球海洋和气候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环境的变化是由多种可变因素交织形成的,极其复杂,所以也无法确定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明细程度。 三峡工程蓄水后对库区附近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还有另外以下几点: 第一,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第二,会使三峡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遵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

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

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 向旭,陈扬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本 文阐述了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分析了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并提出了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 思路、原则和开发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原则;对策;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3)03-0004-03 一、长江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一)国际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发展势头迅猛。据1999年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正以迅速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得到普及。世界旅游组织在《2020年旅游业展望》中明确指出,“在可预测的时期内,生态旅游将成为获得自然经历的有效方式,出游人数会大大增加”。 (二)西部大开发的要求 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五大战略重点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切入点。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已被列入全国七大污染防治区之一。在三峡库区开展旨在保护环境的生态旅游,将成为长江三峡库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又为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通过在三峡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由此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生态产业的发展,对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亦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重庆市为了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召,已作出在2010年前基本建成“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它兼顾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大量的事实表明,生态旅游可以带动和促进绿色商贸、生态交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型建筑、生态城镇等的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因此,在长江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是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生态旅游亦将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中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加快培育和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四)生态旅游是三峡库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江三峡是以峡谷风光著称的国际旅游黄金线,是我国的“王牌”旅游产品。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长江三峡旅游产品已出现由“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的迹象,三峡旅游发展困难重重。如何延长其“生命周期”,重现昔日辉煌,让三峡成为“永远的三峡”,从而实现其旅游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旅游将是其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在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符合国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结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使库区生态旅游能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二)开发和设计富有库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旅游业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归根到底还是依靠推出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生态旅游不同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生态旅游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系统脆弱、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资源集中地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因而其产品的开发要比一般大众旅游产品的开发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目前,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必须

三峡库区国家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荷叶铁线蕨研究进展

关键词:药用植物;荷叶铁线蕨;生境特征;群落结构;药理作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129-05 荷叶铁线蕨来源于铁线蕨科铁线蕨属植物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l.var.sinense y.x.lin的干燥全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状蕨类植物,为铁线蕨科植物中在亚洲唯一分布的单叶型植物[1],仅分布于重庆市万州区和石柱县部分地带河谷、低山和丘陵有马尾松、柏木、青枫混交林下植被的岩石、石缝、黄砂石骨子薄土上;其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为长江三峡地区特有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20世纪70年代,万县地区中草药调查队最早发现荷叶铁线蕨[3]。自1980年林氏[4]首次对荷叶铁线蕨进行了详细报道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种群分布格局、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其极大的植物学分类价值、潜在的药用价值和奇特的观赏价值不断被挖掘,荷叶铁线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笔者现将已有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为荷叶铁线蕨资源分布的准确定位、濒危植物的合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潜在药用价值的有效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 1 自然分布特点及群落特征 1.1 地理分布与原生境情况 荷叶铁线蕨的生长对原生境要求特殊。陈氏等[7]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在有机质、磷、氮、钾含量丰富,土壤肥沃的地段生长良好。许氏等[8]野外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大多生长在缺乏水分、土壤贫瘠的岩石缝,且要求土壤透水性好和湿度不宜过大。沈氏等[9]对荷叶铁线蕨天然生境和迁地保护区生境及其土壤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荷叶铁线蕨适宜于温暖湿润且排水良好条件下发育的酸性淋溶土,养分含量高,多为黏土,微量元素含量与荷叶铁线蕨生境土壤有较大的差别。华氏[10]野外调查表明,荷叶铁线蕨在平缓的灌木草丛中呈零星分布,其野外生境基质绝大多数是石灰岩和紫色砂页岩,土壤主要为山地红黄壤以及酸性紫色土,其厚度为5~20 cm内。因此,推断空气湿度和光照条件对荷叶铁线蕨的分布尤为重要。笔者通过野外调查发现,部分荷叶铁线蕨生长在马尾松、柏木、青枫混交林下植被的岩石、石缝、黄砂石骨子薄土上。曾氏等[11]认为,荷叶铁线蕨生长周期长,在孢子萌发、配子体的形成和胚胎的建立等过程中对其生境要求严格并呈依赖性,它只能在一定的孤立区域生栖繁衍。据此,只有全面掌握荷叶铁线蕨地理分布的准确定位以及原生境情况,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1.2 群落结构特征 荷叶铁线蕨植株矮小(株高小于25 cm),繁殖能力弱,在植物生存竞争中多处于被支配地位。该物种在多数样方中呈零星分布,在少数样方中以丛状、块状、片状等方式分布。 史氏等[5]采用随机样方法对该物种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主要在化香-槲栎-芒群落(ass.plalycarya strobilacea-quercus aliena- miscanthus sinensis)、盐肤木-鸢尾群落(ass.rhus chinensis-iris japonica)、水麻-细穗腹水草群落(ass. debregeasia edulis-veronicastrum stenostachyum)和黄荆条-海金沙群落(ass.vitex negundo-lygodium japonicum)等群落中处于伴生地位,且多为单叶和落叶类型,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许氏等[8]从分析荷叶铁线蕨产地的土壤、气候、植物种类等要素入手,初步阐明了荷叶铁线蕨的分布情况和群落特征。潘氏等[12]通过对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生态群落调查和优势种的种群生态位分析发现,荷叶铁线蕨有3种自然居群结构,具有较高的有性繁殖系数,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植株高度成正比,生态位宽度相对较高,与荩草、鸢尾伴生且有着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在某些生态习性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该研究为正确认识荷叶铁线蕨的生态群落特征和探寻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因素提供了可靠依据。周氏等[13]通过相邻格子样方法采集数据,应用点格局分析技术研究了荷叶铁线蕨种群空间格局,发现该物种的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姓名:熊伟 班级:地本0601班 学号:200604310011 指导老师:郑庆荣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 1.1三峡大坝基本概述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图1-1)。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就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设想。1944年,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垦务局合作,在美国著名大坝专家萨凡奇的带领下,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比较详细完整的工作计划——《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萨凡奇计划”。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水利部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1970年12月26日,葛洲坝工程,被批准先行兴建;1984年4月,国务院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m的低坝方案;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责成原水利电力部负责,重新组织对三峡工程的全面论证工作,并重编可行性报告;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 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 案》;1994年12月14 日,三峡工程正式开 工;1997年11月8日, 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 流;2003年6月11日, 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 通航、发电,枢纽初步 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 水发电期;2006年5月 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 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 高程;2006年9月开始, 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 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 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图1-1三峡大坝枢纽布置示意图 1.2三峡库区基本概况 三峡库区包含长江流域因三峡工程修建而被淹没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株归县、兴山县、恩施市巴东县;重庆市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等25县市区,统称为三峡库区(图

三峡大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中国那些御用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夏天它能使沿江地带降温;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当三峡大坝建成时,专家学者都在叫好,给大坝无限的美好,让人们信以为真。但是自然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谁对谁错而稍有停滞。三峡大坝事实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包含各个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地震,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 2003年6月份三峡蓄水成库,三个月后,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这个井口直径6.25厘米,底部有4个气体喷口同时穿越地层向上喷发,日泄漏量约4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20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在长江南岸方斗山背后。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 2003年12月19日,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强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导致244人死。(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

2006年3月26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几天之后井喷才得以控制。(与长江直线距离同为几十公里) 上述的这些事例,一直被当作单个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三峡蓄水、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据学者多年调查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三峡蓄水之初的蓄水高程是海拔135米,库容123亿方,而到今年工程全部竣工时,蓄水高程将达到海拔175米,库容为393亿立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岩溶地形的断裂、岩隙、溶洞为库水高强的下压力渗流,三峡可能面临更为诱发地震、压迫川东天然气田导致井喷的严峻形势。二次蓄水发生的几千次中小地震是一种信号,这是地层在积蓄能量,一但蓄水75米的高压强到来,可能的变数风险就会增高。 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修建大型水库一定会诱发一定程度的地震。二次蓄水几个月后,据湖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0月27日,在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发生4.7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地区震感强烈,个别土坯房倒塌,小部分房屋开裂。震中周边地区襄樊、荆门、荆州、宜昌、天门、武汉、黄陂等地有感。其后当地又续发至少50次微震。10月28日13时,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再次发生4.2级余震,震中区震感强烈。这次地震是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湖北境内最大的一次地震。地距三峡大坝不过几百公里,有地质学家认为和三峡水库的建成有关。 一个地质学者说:“蓄水三个月半年到三两年,就发生这么多事故,和我们论证三峡工程时,对地下情况调查不明有关,三峡工程上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本数据库根据《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从我国自然生长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中选择确定了392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比《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增加了39种。选定的植物包括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71种,被子植物308种,每种植物记录有学名、中文名、所划类别、保护级别、现状、地理分布、生态特征、经济价值、科研价值、保护措施和栽培要求等30个字段,数据库中的数据除引自上述专着外,还补充了我们自己收集整理的内容。 蕨类植物13种:峨眉耳蕨,荷叶铁线蕨,截基盾蕨,连珠蕨,鹿角蕨,扇蕨,桫椤,蟹爪叶盾蕨 裸子植物:百山祖冷杉斑子麻黄篦子三尖杉长白松 长苞铁杉长叶榧树朝鲜崖柏翠柏 大别山五针松短叶黄杉福建柏贵州苏铁 旱地油杉红豆杉红桧华东黄杉 华南五针松黄杉黄枝油杉 金钱松巨柏昆仑方枝柏 南方铁杉攀枝花苏铁 秦岭冷杉青岩油杉 柔毛油杉水杉水松穗花杉 台湾杉太白红杉西伯利亚红松 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 兴凯湖松轩辕柏 银杉银杏油麦吊去杉

云南穗花杉樟子松资源冷杉 被子植物:矮牡丹矮沙冬青凹叶厚朴凹叶木兰 八宝树八角莲白穗花白梭梭白辛树 百合花杜鹃百花蒿半日花瓣鳞花 宝华玉兰滨玉蕊(棋盘脚树) 伯乐树菜豆树藏报春糙独活 草苁蓉叉唇虾脊兰叉叶蓝长瓣短柱茶 长柄双花木长里桑长序榆沉水樟 秤锤树翅果油树川明参茈碧莲刺参 刺五中大根兰(腐生兰)大果假水晶兰 大赖草大叶木兰大叶子(山荷叶) 单性木兰灯笼花滇南风吹楠 顶果木东北岩高兰董棕独花兰 独叶草杜仲短节百里香短穗竹 对节白蜡对叶杓兰多苞藁本峨眉报春 峨眉光亮杜鹃峨眉含笑峨眉红山茶 峨眉黄连峨眉姜峨眉开口箭 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无柱兰 峨眉岩白菜峨眉紫堇峨屏草鹅掌揪(马褂木)丰实箭竹富民枳富宁藤干花榕甘草高山捕虫堇珙桐贡山独活观光木 管萼山豆根光叶珙桐海芒果海南龙血树(小花龙血树)合果木核桃核桃揪贺兰女蒿红椿红豆树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思路 摘要: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面临严峻的生态、经济问题,农业必须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本文论述了库区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应遵循的原则、重点发展的方向及建设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三峡库区;原则;发展方向 1、生态农业及其特征 1.1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一词是美国土壤学家W·阿尔伯卫奇于1970年提出的,并得到许多国家响应。生态农业是指人们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生态与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规划,组织进行经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体系,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资源利用的永续性。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可更新资源的基础上的、与当地农业环境资源组合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既充

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又能保证增殖自然资源,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多业结合的高效性。生态农业是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全面发展的广义农业。农林牧渔加工各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多功能、高效率。 资源的优化配置性。生态农业是利用共生共养的原理,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使有限的空间、水、光、热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达到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转化率。 以防为主的无公害性。生态农业是“无废物”、无污染的农业。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以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化肥,既要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又要提高生态效益。 生产的集约性。生态农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集约化农业。 协调客观性。生态农业是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的人工生态系统,重视自我调节作用,采用人工调节与自然调节相结合的措施,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东经103°31ˊ∽109°30ˊ、北纬24°30ˊ∽29°13ˊ之间,全境皆处于亚热带的范围。全省平均海拔1 000m左右,其中海拔1 000m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贵州在地貌上是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斜坡地带,也是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山原。地势从西到东逐渐倾斜,使整个高原面也由西向东逐级下降。贵州气候属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适于植物的生长,省内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多阴雨,少日照,气候差异大。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高原主体为黄壤地带,所以地带性土壤为黄壤,局部地方还有砖红壤、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岩性土—石灰土、紫色土以及水稻土等多种土类分布。 由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加上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得贵州植被也表现出复杂的特性。贵州植被可分为3个系列、9个植被型组、26个植被型、146个群系(贵州植被)这3个系列为:1.酸性土植被2.钙质土植被3.水生植被及沼泽植被。贵州植被在其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部、北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性,西南部低纬度河谷地区,则具有南亚热带性质,而在广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又具有从东部湿润性常绿林向西部半湿润常绿林过度的特性。根据贵州植被的区域特征,可把贵州植被划分为1大植被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2大植被亚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及8个植被区。 1种类 贵州由于复杂的地理地貌、优越的水热条件,为植物区系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贵州省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根据《贵州植被》的统计,贵州省维管束植物248科、1543属、5593种(包括变种),在全国占较大的比重。与国内各省、区比较中,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等省。 贵州丰富的维管束植物中,有许多是中国特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它们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组成、植物群落和生态等科学研究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刘传正李铁锋温铭生王晓朋杨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摘要] 通过全面野外调查,填表登录了三峡库区(19县(区),54175km2)地质灾害点5706处。采用数字化地形底图,通过编制三峡库区工程地质图层,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分层图形库。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布与的统计关系基础上,筛选提取了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的发育因子(响应因子)、基础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采用网格剖分整个区域,分别计算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简称“四度”)分布,采用图斑合并方法分别编制了相应的“四度”区划图。根据“四度”区划结果分别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区划和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MapGIS “发育度” “潜势度”“危险度” “危害度” 1 概述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项目工作范围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9°~31°21′,行政区划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19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兴山、秭归和巴东4县,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重庆主城区等15县(区),总面积约54175km2(图1)。 1.1 工作基础 三峡工程建设前的地质工作主要围绕三峡坝区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移民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严重困扰才逐步受到重视。三峡库区重要的代表性地质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70年代,以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为主,对三峡库区基础地质研究较为详细。 (2)20世纪80年代,结合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开展了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重大崩塌滑坡监测预报及减灾对策研究、三峡工程前期论证阶段环境工程地质调查、长江三峡工程库岸调查与稳定性预测、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典型和大型崩塌滑坡形成条件、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等。 (3)20世纪90年代,重点开展了城镇移民选址的地质论证、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如拟迁城市新址地质论证、三峡工程库岸稳态评价预测、长江三峡工程水库移民与开发环境地质研究、1:50万以地质灾害调查为主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和移民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等。 1.2 工作思路 依据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研究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全面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地质环境条件组合、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可能的危害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数据和图形的实时查询或更新,实现GIS技术与数学模型耦合的空间评价预警递进分析[1]。 在19县(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研制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图形库),根据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地质灾害评价预测的因子体系(基础因子、回应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进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计算与区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201011452201 工艺1102 毕亚辉摘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尤其是水环境安全问题日显凸出。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不但将危害库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将阻碍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环境 正文:2011年的南方干旱,再次将三峡大坝这项浩大工程推上了风口浪尖。随着大坝的完工,并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时。三峡库区的的环境问题开始慢慢显现,国人乃至国外人士,都对三峡工程的设计、建造的必要产生疑问。 2008年中国网刊露,"水华"现象已成为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三峡工程对水质的影响是生态与环境评价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库区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10亿t,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入江,造成局部污染。根据监测结果,三峡库区段总体水质良好,但城市江段岸边污染严重。其中重庆市区的岸边污染最严重,其次是万县市、涪陵市和长寿县城关镇江段。主要污染物为发挥性酚、总磷、总氮、石油类、BOD、COD、悬浮物、总汞、硫化物、氧化物、六价格和砷等。由于蓄水后流速变缓,受流速、温度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库区部分支流的局部水域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并发生“水华”。“水华”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 面对以上的现象,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⑴水污染严重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⑵生活垃圾量大 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⑶船舶污染日趋严重 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 ⑷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导读:本文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峡工程绝对不是‘生态灾害’,用三峡水利发电是清洁能源,反而有利于环境保护。”国外媒体质疑三峡工程是“生态灾害”的说法,这绝对是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我们非常重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三峡每年可以发电847亿度,这相当于燃烧5000万吨煤炭发电的电量,而如果这么多煤炭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燃烧,产生的污染十分巨大。所以,三峡每年实际上可以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不仅不是“生态灾害”,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另外,有人认为三峡水库会排出大量CH4(一种水底有机物质腐烂后产生的沼气),对长江水质会产生污染。殊不知,三峡库底根本没那么多有机物,都是些光秃秃的岩石。目前三峡水库水质相当好,是二级水库。只有气候变暖的某段时间,偶尔会出现蓝藻、绿藻。“我们平时在运行管理中注意避免水质富营养化从而产生沼气,同时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不达标的水不得向长江排放。” 三峡工程中,对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的保护一直是个难题。以中华鲟为例,大坝的建成挡住了它们洄游的路线,使它们无法产卵繁衍。“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根除这个问题!”但陆佑楣也表示,大家已经想出了多种办法来保护这种珍稀的鱼种。比方说,在宜昌已经建

成了人工繁殖场,每年捕捞一些中华鲟进行人工繁殖,并且孵化出来成为鱼苗。每年起码有几百万尾鱼苗被放入长江,即便是万分之一的存活率,中华鲟也应该不会消亡。其实国外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比如美国在哥伦比亚河上设立鱼道、鱼梯、过鱼机器等,想办法让鱼儿能够顺利过坝。这些保护措施国内同样也可以借鉴。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二○○四年十二月

0前言 主要引用和参考的规程规范有: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铁路路基支档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碾压式土坝设计规范》(SL 274-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重庆市地方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 主编单位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参编单位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大学。

2基本技术规定 2.1一般规定 2.1.1防治工程设计,应在审查通过的详细地质勘察成果基础上进行。 2.1.3防治工程设计应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相适应,与当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相结合。 2.1.4防治工程设计应综合考虑崩塌、滑坡、危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类型、规模、动力来源、稳定性、移民状况、邻近建(构)筑物的分布情况、施工设备和施工季节等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2.1.5防治工程设计应采用先进技术、以达到最少投资、最短工期、安全运行的目的。 2.1.6总体防治方案的拟定,应在对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灾害体稳定性为中心,拟定2种或2种以上的可行的治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2.1.7各项单项工程设计应执行相应的现行规范、规程,但应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特殊要求。 2.1.10防治工程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应提出对施工方案的特殊要求和监测要求,应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施工情况和变形情况、利用监测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应对原设计进行校核、修改和补充。 2.1.1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取得如下资料: (1)符合初步设计阶段的地形资料(包括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数据),地质勘察报告及相应的岩、土试验资料,天然材料的调查报告等。 (2)工程用地红线图,被保护对象和灾害影响区的现有建(构)筑物分布图和规划图,必要时还应取得平、立、剖面和基础图。 (3)地质灾害区的气象水文资料,主要为降雨、风速、水库运行水位、吹程等。 (4)主要建筑材料价格、移民迁建费用和赔偿费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等经济数据。 (5)条件相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验; (6)施工技术、设备性能、施工经验和施工条件等资料。 2.1.15按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费用构成和与之配套的《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及《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与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编制分项项目投资估算综合单价。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摘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如今的建成,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发挥了无法计数的伟大效益。但是其在生态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无益的。 2011年,千湖之省湖北省发生60年一遇大旱,随后急转为涝,三峡大坝又一次被推向封口浪尖。纵观近年,多灾害性气候,近年(今年尤为严重)各地暴雨,09年重庆洪灾,08年汶川地震,三峡大坝一直饱受非议,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因此调研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三峡大坝防洪发电航运生态 一、三峡大坝简介 1.概况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其规模宏大、综合效益显著、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2.运作原理 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格局为:河床中部布置泄洪建筑物,两侧布置电站坝段和坝后式厂房,左、右厂房分别设置14台和1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左岸。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后,共装有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40万千瓦。三峡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水库全长660公里,回水由大坝直达重庆,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防洪限制水位高程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 3.利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的益处,最主要是集中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另外,三峡工程还对环境、南水北调、养殖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益处。但一个决策要历时这么久才得以决定,当中的影响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三峡工程的兴建,主要阻碍的因素是文物古迹的保护、生态保护以及大规模的移民。 (1)防洪效益大 三峡水库运行时预留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削减洪峰流量达27000-33000立方米/秒,属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2)水电站大 三峡水电站将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时的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地下厂房装有6台水轮发电机组),外加两台5万千瓦时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

三峡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李娜生科11级1班222011317011087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 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经106°50'~110°51',北纬29°16'~31°25 ',海拔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库区雾层多,光照少。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 (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 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建库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三峡水库蓄水后,被淹没的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被水浸析溶出,引起了水库水质的下降。建坝后,水流速度下降,

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SWCC1999年第5期?综 述? 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杜佐华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 武汉 430010)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级台阶上的鄂西山地和川东平行岭谷区。该区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年平均气温15~19℃,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400mm 之间,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雨、冬暖多雾、伏旱期长的特点,土壤以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和花岗岩发育的黄壤、黄棕壤为主。 本文所述的三峡库区,是指从三峡大坝坝址宜昌市三斗坪以上至库尾回水末端重庆市之间600km河道两侧的广大山区,涉及重庆市东部和湖北省西部的共6个地(市)、29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5193万km2。据1990年统计,库区总人口为1646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319万人,占总人口的近75%,农业人口密度为206人/km2,人均耕地011hm2,农业人均纯收入207元,有22个县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是我国贫困人口连片集中地区之一。 1 水土流失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三峡库区森林密布、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基本平衡。但近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开发速度的加快,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自然灾害加剧、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水土流失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又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1.1 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发生原因 1.1.1 水土流失现状 据统计,1990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146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其中轻度流失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17171%,中度流失面积占30137%,强度流失面积占33114%,极强度和剧烈流失面积占18178%。中度以上的流失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8213%,年均土壤侵蚀量近2亿t。 1.1.2 水土流失发生原因 (1)自然因素。库区沟壑纵横,相对高差悬殊,江面海拔高程为89~160m,两岸土地海拔高程为1000~2500m。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517%,其中山地占74%,地形坡度小于5°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717%,而大于25°的占4315%。库区东部出露地层以石灰岩、紫色砂页岩为主,宜昌、秭归境内分布部分花岗岩,西部多为紫色砂页岩,有部分石灰岩、石英砂岩和页岩出露。紫色砂页岩约占总面积的45%,成土过程快,质地松软,易于风化;花岗岩经长期风化,形成20~30m的风化层,疏松深厚,易流失和崩塌。库区降雨集中,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达30819mm(涪陵)。库区山高坡陡、土层疏松,加上降雨集中、强度大,水力冲蚀作用强烈,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1990年库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278人/km2,1988年人口为1949年的2倍多,人口的急剧增长,粮食、燃料、用材的需求不断增大,迫使人们采取毁林开荒的手段来扩大耕种面积,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出现了“上面种到山尖尖,下面种到水边边”的现象。经对三峡库区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林地、灌丛、草地和农地分别占库区总侵蚀量的6%、11%、23%和60%左右,以农地为最大,每年达9450万t,年入库泥沙量也以农地为最高,占库区年入库泥沙总量的46%[1],因此占耕地75%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50年代初,库区各县森林覆盖率尚有30%~50%,而目前一些县已下降到10%左右,沿江两岸仅有5%~7%,土地垦殖率却达到34%,远远大于全国平均10%的垦殖率水平,且75%的耕地为坡耕地,其中坡度大于25°的占25%。库区人口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和陡坡开垦面积加大,是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1.2 水土流失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 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造成土层减薄、土层砂砾化和石化,母质、基岩裸露,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农业利用价值。1989年统计,库区的土地石化面积已达1667 km2,万县市从1950年到1990年裸岩面积扩大了900 km2,秭归县每年石化面积扩大4km2,巫山县裸岩面积已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按照库区现有土壤 ? 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