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年级:高三

科目:生物

姓名:吴晓庆

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教学前的准备

该课是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重点内容。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体温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根据本节特点,准备用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来讲授新课。预计课题导入5分钟左右,教师引导性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自主性学习25分钟左右。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性目标

⑴、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⑶、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技能性目标

⑴、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⑵、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⑶、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性目标

⑴、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

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同时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教学思路

该课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让学生设计相关的食物链(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在个体水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提出“能量流动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再从生态系统水平(个体->种群->营养级)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同时构建新的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林德曼的研究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并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然后让学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最后利用典型的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获取新知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

(1)俗话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青泥”指的是什么?

(2)你见过生态球吗?小生态球(封闭的玻璃球内有水草、观赏鱼等)已成为办公场所和家庭的时尚装饰用品。它一方面美化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能使人们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关爱之心,起到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但要使小生态球长时期保持原状,需要把它放到有适宜阳光的地方。你知道为什么吗?

附件1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生产者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顶位肉食动物 分解者 入射光能

118872 能量A 118432 0.25 0.05 贮存 输出 有机物输入 12 5 2 ① 5.1 0.5 2.1 ① 9 3 70 23 4 ① ① ② ①

附件2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第n 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最少为

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附件3能量流动的经典例题

请同学们讨论:

1.该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

率是多少?

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什么?

①清除杂草,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农作物,因为杂草会和农作物竞争生存资源。

②防治病虫害,使农作物固定的能量更多地转化会产量,因为害虫以农作物为食,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讨论,如何理解“一山不能容二虎”?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是最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少的程度,因此,老虎的数量将是很少的,故“一山不能容二虎”。

4.你能解释“虾米吃青泥”的“青泥”是什么和为什么“要使小生态球长时期保持原状,需要把它放到有适宜阳光的地方吗”?

俗话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这是一条食物链,根据食物链的特点: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可以判断“青泥”指的应是生产者,在这具体指的就是藻类。

“万物生长靠太阳”,小生态球相当于一个密闭的生态系统,其成分亦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生产者需要在有光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以便给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这样整个生态球才能保持原状,所以需要把它放在有适宜阳光的地方。

典型例题,举一反三

例1.在“草→羊→狼”这条食物链中,若狼每增加1kg,至少要消耗草多少kg?()A.5kg B.10kg C.25kg D.100kg

分析:本题是对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应用。一是应当牢记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二是要理解题干中“至少”的含义。用10%算出的是100kg(1÷10%÷10%),用20%算出的是25 kg(1÷20%÷20%),显然这里的至少是按20%的传递效率来计算的。故选项C是正确的。

例2.(2009江苏卷)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渐递减。A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C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故选项B是正确的。

检测反馈,及时纠正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C.各营养级从低到高能量呈金字塔形

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假设你流落在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的办法是()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五、教学反思

本教案已多次用于实际教学中,课后我对整节课作了反思,归纳以下几点:

1、成功点

教学中,由于引入了网络功能,使得教学中知识点更加生动,便于理解。同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多次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疑惑点

本节课知识点多且难,而课标要求只能用一课时来教学。故教学中难度与广度很难把握。知识点稍为拓深,时间就会超出要求。如何做到在一节课内,完成本节

课所以知识点,还需探讨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

3、感悟点

通过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我发现兴趣仍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推动力。

而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认真严谨的教学

设计也是必需的。如今,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若能合理的搜索网络资源并

整合到教学中,将于教于学都大有裨益。这方面我还需要努力。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与启示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启示 □李薇 【摘要】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际教学的情况,阐述了传统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弊端,同时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这一门课程中应用的优势与启示。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探索;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农业学科整合”(GS(2010)GX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薇(1981 ),女,甘肃环县人,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这一门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软件来系统规划、分析反映企业和组织基本管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这样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否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很少接触社会,基本没有任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绝大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都采用传统静态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材大多以理论阐述为主,加之教师本身实践经验缺乏,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基本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比较重视教材的理论性知识,而对于教材中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则很少涉及;二是因为受使用教材和理论学时的限制,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非常有限,而教师为了赶进度,始终进行满堂灌,学生在教师大量的教学内容讲解中,疲于被动接受,没有丝毫自主思考的时间,所以,他们常常感到茫然,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指的是通过对一些典型、真实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而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讲,如果教师不将理论知识与它们的实际背景联系起来,仅是介绍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和方法,会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缺乏真实感。这样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所以,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际的教学情况,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势: (一)学习的灵活性增强。传统静态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过于教条、呆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通过集中、自由的讨论方式来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教学条件允许,还可以借助网络通过网上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讨论,讨论的内容还可以适时保留在网上,供学生们反复观摩学习,对于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案例,学生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 (二)互动性增强。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很少,彼此之间只能通过有限的课堂提问方式来进行沟通,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和教师都非常不利。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反馈给教师,而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很好的结合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就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彼此互动会大大加强。教师不仅可以回答学生们的问题,而且也能得到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通过反馈,教师又可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满意度也会得到大大提高。 (三)学生参与度提高。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程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静态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互动少、交流少的问题。 (四)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掌握有限的理论知识,而对于知识的本质、知识如何去运用的问题则比较欠缺。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案例,那么学生就可以真正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中本质的、规律性的的东西,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案例教学的启示 (一)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典型案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相对简单的内容可以采用理论讲授,而复杂的理论内容则需要结合典型案例来进行理论讲授。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重要概念,例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专业术语、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部分的内容,教师应该尽可能采用比较通俗的案例来进行讲解。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还应注重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典型案例,这也是案例教学优势能否真正转化成为现实教学成果的关键。所以,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来组织、整理 · 571 ·

能量流动测试题

解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计算题是考查本内容的一类重要题型。下面对此类计算归类分析如下: 1.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能够从较低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 例1. 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是() A.540kJ 和81kJ B. 3600kJ 和960kJ C. 240kJ 和24kJ D. 960kJ 和192kJ 【解析】据题意,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即24000kJ,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每一个营养级从前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所能获得的最大能量分别是: 24000X 20%< 20痂 24000X 20%< 20%< 20% 即960kJ 和192kJ。 【答案】D 【小结】在未知能量传递效率时,按能量传递

效率为20%进行计算,所得数值为较高营养级从较低营养级获取的最多能量。在 此基础上,可演变为另外一种题型,即“已知较低营养级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及其能量传递效率时,求较高营养级从较低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或生物量)”,此时,依据给定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即可。 变式1:在能量金字塔中,若生产者在固定能量时产生240molO2,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寸,三级消费者可以获得的最大能量相当于ol葡萄糖(______________ ) A.0.04 B. 0.4 C. 0.9 D.0.09 2.已知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低营养级应具备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 例2.某人捕得一条重2 kg的杂食海鱼,若此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则该鱼至少需要海洋植物多少kg ?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条鱼的食物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即:植物f杂食鱼;植物f草食鱼类T杂食鱼;植物f草食鱼类f小型肉食鱼类f杂食鱼,由较高营养级的生物量求其对较低营养级的需要量时,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②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②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重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决方法: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尝试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应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一)学情分析: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本节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在个体水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再从生态系统水平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林德曼的研究资料,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最后利用典型的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可能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师可以不给于确切答案,但要引导学生从生存、从获得能量的角度分析。 二、讲授新课 以上述的典型食物链模式(玉米→母鸡→人)为例,引出新课题。 (一)过程:(动画解析图解) 就一个生物个体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的? 问题:1、玉米的能量怎样得来?通过何生理作用?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光能便转化成了化学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2、输入的总量是多少? (玉米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并且已经同化为自身的物质中的能量,即玉米的同化量)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案例(或实例)的讨论题及点评(或回答) [实例] 利润计划工作中的反复计算(参见教学演示1.1) 某企业编制计划利润时所用计划利润模型用以下一些表达式描述: 销售额=输入变量 销售成本=0.40×销售额 边际收入=销售额-销售成本 税前利润=边际收入-经营费用 税金=0.48×税前利润 纯利润=税前利润-税金 其中,经营费用可由以下表达式计算出来: 销售费用=0.1×销售额 广告费用=0.05×销售额 利息=0.10×长期借款平均额 +0.12×短期借款平均额 坏帐费用=0.01×期初应收款余额 管理费用=输入变量 经营费用=销售费用+广告费用+利息+坏帐费用+管理费用 由以上表达式可知:利润计划模型共有两个输入变量,即销售额和管理费用。这两个输入变量也可以进一步用一些方法去计算或估算。显然,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会影响整个输出方案。编制计划时经常要用不同的输入变量的值去反复试算。这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使用计算机将大大提高计划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章 案例(或实例)的讨论题及点评(或回答) [案例] 奇瑞公司的SAP/ERP实施与信息化建设 案例的讨论题 1.奇瑞公司的ERP实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在分析该公司各信息系统应用业务领域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试讨论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的特点。

3.分析和讨论该案例反映了ERP的哪些经营理念?为什么? 对案例的点评 1.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安徽省及芜湖市共同投资兴建的国有大型股份制企业。该公司在成立的短短两年时间内便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应该说,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及其成功应用在其中功不可没。 奇瑞公司的ERP实施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除了该公司选择了SAP ERP软件,其选型得当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高瞻远瞩,公司很早就制定了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使得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化水平受到该规划的指引,符合组织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是该公司领导对信息化非常重视,信息化一直被列为公司重要工作之一。 三是对公司自身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弄清了企业需求。 四是有组织保证和人员保证。该公司成立了信息科、ERP项目组、PLM小组、SCM小组、CRM项目组等信息化部门,并由公司分管领导直接负责;拥有一支有力的信息化建设、维护和信息资源应用队伍,仅专职人员就有60多人。 五是有实施咨询顾问。聘请了具有丰富ERP实施经验的顾问。 六是有制度保证,引用了一系列的国家信息化建设标准,编制了31个企业内部信息化标准和信息管理制度,并在公司内部发布执行以保证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2.就该案例体现管理信息系统特点方面,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奇瑞的信息系统不仅应用于生产、管理过程,同样在领导决策上也有考虑,这反应了管理信息系统为决策服务的特点。 二是,奇瑞除了上马ERP系统外,还有CAD、Pro-e、UG、PLM、SCM、CRM、内部信息交换平台(即B/S架构下基于Intranet的OA系统)、外部服务网站等信息平台。既有服务于内部生产、管理的系统,也有对外服务于客户、上下游企业的平台。这反应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另一特点:对组织乃至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 三是,奇瑞公司不仅买软件,而且还聘期实施顾问,还建设了一支自己的信息化队伍,这体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又一特点:人机系统。搞信息化建设绝不仅仅是买软件,也绝不能忽视人在信息系统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该案例还反映了ERP的几个经营理念,主要有: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试题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试题

1.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能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的是(). - A.①③ 亠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⑤ 解析:农作物的能量可传给人、鸡、猪、牛,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传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答案:C 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羊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羊的呼吸消耗量B .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D .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答案:B

3.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 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 化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中营 养级级别最高的狐获得的能量最少;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 ②/①的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兔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同化量的 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兔同化量的 一部分。 答案:D 4.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 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l 、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一般生物量可以代表能量值,所以N1-M1 >N2 ? M2。答案:A 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一兔的能量传递 A. N1 ?M1>N2 ?M2 B ? N1 ?M1VN2 ?M2 ()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分析与计算

1.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粪便量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 【答案】B 109J/(hm2·a),C正确;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7.0×109/20%=3.5×1010J/(hm2·a),D 正确。 2.如图所示为某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a~d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的数量关系可以表示为,d代表。 (2)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则图中缺少的能量流向是,该能量流向的能量值范围为。 (3)若图示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假设该动物的摄入量为e,为了提高该动物的食物利用率,应提高(用字母表示)的值。如果该动物为恒温动物,在气温逐渐降低时,假设b保持 不变,则b/a的值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b=a+c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值 (2)流向下一(第二)营养级的能量0.1b~0.2b (3)b/e(或b)减小

0.1b~0.2b。(3)要提高该动物的食物利用率,需提高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或提高同化量的值,即 提高b/e(或b)的值。当气温逐渐降低时,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势必增加呼吸散失量(a),因此,在b保持不变的情况下,b/a的值将减小。 1.如下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b+c+d+e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图中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因此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B正确;生产者的能量去向有四个方面:自身呼吸消耗(e)、被下一营养级利用(c)、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因此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未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因此不包含在c中,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生物必修 3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对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三节“生态系统功能”打下基础。 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教育价值就在于“有助于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恰好是这一价值的最佳实践。这也是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均有所接触,知识上的学习难点容易处理。所以本节课情感目标的达成就格外重要。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我确定为:让学生从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保护其它生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方面,本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部分包含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这两部分内容在初中都有所学习,基本上没有新的知识。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生态系统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在预习学案中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处理。 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由于教材中的池塘图关于各个成分已标示的很明确,所以,在课上我选用了另外一幅更复杂一点、更漂亮一点的池塘图。整节课以该图为主线,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对该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内容。 具体处理细节见课堂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重点)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 能力目标: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3.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难点) 三、教学设计 音乐图片导入——预习反馈——实例进行概念检查——探究一,自主学习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自我检测,知识升华,构建议模型——探究二:自主学 习,教师点拨——学以致用——展示目标,小结——随堂检测——布置作业——点题下课

管理信息系统大题案例

1、ER图 (1)某田径运动会组委会需要一运动会管理系统,现提出如下需求。 队员:编号、姓名、性别、项名 运动队:队编号、队名、教练姓名 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场地 其中,一个项目可由多个队参加,一个运动队可参加多个项目 一个运动队有多个队员,一个队员仅属于一个运动队 (2)例2:上海可的商业连锁集团需要建立信息系统。该系统中存在3个实体集,一是“商店”实体集,属性有商店编号、商店名、地址等;二是“商品”实体集,属性有商品号、商品名、规格、单价等;三是“职工”实体集,属性有职工编号、姓名、性别、业绩等。 商店与商品间存在“销售”联系,每个商店可销售多种商品,每种商品也可以放在多个商店销售,每个商店销售的一种商品有月销售量;商店与职工之间存在“聘用”联系,每个商店有许多职工,每个职工只能在一个商店工作,商店聘用职工有聘期和工资。 (1) 试画出E-R图。 (2) 将该E-R图转换成关系模式,并指出主码。

2、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1) (2)

(3) 3、三范式要求 (1)例子:关系模式(学号,姓名,系别,课程号,课程名,成绩,系所在地址,院系联系电话)问题1:该模式是否满足第三范式的要求? 问题2:如果不满足第三范式,应如何修改使之满足第三范式。

(2)关系模式(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年级,课程号,课程名,学分,任课教师,教师工号,成绩) 4、业务流程图 (1)①各个科室将当月的考勤表汇总统计,根据当月的 出勤情况、病事假、加班时间和日工资来计算加班工资。 ②日工资数据是人事处根据职工的档案工资计算得出的。 ③财务部要根据当月本单位的实际利润情况确定奖金发放 额度,然后按照每个职工的奖金基数进行分配。 ④在每个职工工资计算完毕后产生工资表,统一汇总计算 后产生当月的工资月报上报给主管领导,并将工资月报保 留存储,以便今后使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探讨”引入,而后讲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概念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但本身联系非常密切,而且与其它各部分的知识联系也非常密切,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及时回顾原有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部分知识,并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启发引导联系事例,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应用信息管理系统 案例分析

国内外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成功案例及分析 网销091 缪海鸿ERP案例 案例一:高露洁-棕榄公司(Colgate-Palmolive) 公司简介 高露洁-棕榄是全球顶尖的消费品公司之一,总部在美国纽约,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雇员总数达40000人。公司在口腔护理、个人护理、家居护理和宠物食品等方面为大众提供高品质消费品,其中有很多是广大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全球著名品牌,如高露洁、棕榄、洁齿白、Ajax、Protex、Fab、Irish Spring、Mennen和Science Diet等等。公司自20世纪30年代就在欧洲几个国家建立了公司,其后不断向国外扩展业务。截至1993年,公司已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开展了业务。2004年,其总营业额达到106亿美元。 ERP实施概况 高露洁公司采用了SAP提供的ERP系统,实施成功的模块包括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综合应用程序、订单处理流程管理,物料清单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员工自助服务及其他。该公司的ERP实施始于1996年,至今已完成2次全面升级,目前包括SAP的R/3系列、mySAP的高级排程计划与优化、CRM、SAP门户和mySAP商业仓库(Business Warehouse)。他们分别在欧洲,北美、南美、南亚太平洋等地的分支机构以及其Hill Science Diet品牌实施了R/3系列的5个实例。此外,还实施了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而SAP的商业仓库中目前存储有超过6TB(注:1TB相当于1024GB)的客户数据。目前,其ERP使用人数超过15,000。 案例二:联邦快递空运公司(FedEx) 公司简介 联邦快递空运公司(FedEx Express)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航线权及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向220个国家及地区提供快速、可靠、及时的快递运输服务。联邦快递每个工作日运送的包裹超过320万个,其在全球拥有超过138,000名员工、50,000个投递点、671架飞机和41,000辆车辆。公司通过FedEx Ship Manager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719869087.html,、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0042212413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在教材中属于人教07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 一。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 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 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节的教 学重点确定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由于“能 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生活中形成模糊混乱的前概念对本 节内容的影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成为难点,尤其是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过程难以整理清楚。 3.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认知特点鲜明,他们喜欢发现式学习,讨论式 学习,批判式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

了一定的发展,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基础,学 生基本了解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 2.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和创建活跃课堂思维的基本理念,确定了 以情境问题驱动的自主、合作式建构能量流动模型的教学策 略。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充分发挥 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过程 .引入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 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 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方法能让你存活更长时间: .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吃鸡。 学生回答,不论哪种答案,都要陈述理由,锻炼了分析 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完成 课程学习,最后再陈述答案及依据,学习的魅力便在这一猜 测一匡正的过程中。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试题及解析---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试题及解析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能量流动的过程 (1)概念理解 输入?????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传递?????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 散失?????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 (2)过程图解 2.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 观察下图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流动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补充说明:1、对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来说同化量是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光能,即总初级生产量(GP)。 2、对于消费者(一般为动物)来说,同化量表示消化道吸收的能量(吃进的食物不一定都能吸收)。 3、对分解者(一般为腐生生物)来说是指细胞外的吸收能量。 而对于化能自养生物,同化量是固定的能量,而与太阳能无关。 (2)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2. 写出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3. 能量传递的相关“最值”计算 (1)如食物链A→B→C→D ①已知D 营养级的能量为M ,则至少需要A 营养级的能量=M÷(20%)3 ,最多需要A 营养级的能量=M÷(10%)3; ②已知A 营养级的能量为N, 则D 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 (2)在某食物网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易错警示 有关能量流动的2个提示 (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②能量利用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2)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 总结: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从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 2、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4、能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产者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以热能散失到大气中)

《管理信息系统》配套教学案例软件1.doc

《管理信息系统》配套教学案例软件1 《管理信息系统》配套教学案例软件 使用说明 作者:佟泽华 綦振法 张立涛 单位: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 《管理信息系统》配套教学案例软件 使用说明 “《管理信息系统》配套教学案例软件”是由本课题组独立开发的针对信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课堂教学案例软件。 本软件以“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为案例,以满足学校图书管理的功能需求为目标,开发的基于B/S结构的MIS系统(学校采用的是“江苏汇文软件公司”图书管理系统)。开发本系统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学习整个MIS系统的开发流程(代码全部由本课题组编写)。 本软件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态网页开发工具ASP为前台开发平台,并采用性能良好的Oracle 9i数据库系统做为本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从而使本软件系统更加安全、稳定。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该软件按照MIS系统的开发步骤,从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包括输入输出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及代码设计),到系统测试与维护、系统安全性等方面给学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而使学生完整地学习MIS系统的开发流程,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系统的使用方法: (1)W eb服务器的设置:在IIS服务器中建立虚拟目录,设置好前台系统(如图1); (2)数据库服务器的设置:在Oracle 9i中建立LIB用户,将lib.dmp导入到LIB用户中(如图2)。 (3)完成以上两步后,在IE浏览器中输入http://localhost:8088 /lib/,即可进入系统首页(如图3) 注:本系统的源程序及数据库见光盘(如有问题请联系本课题组)。 本系统的部分界面如图3--图21所示。 图2 在Oracle9i 中创建用户 图1 设置Web 服务器 图3 系统首页 图4 系统后台管理 图6 修改用户信息界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失败的小生态瓶,成功的稳态教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摘要:这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五小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间是2007年5月18日第3节课。教师课前准备了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小生态瓶教具,因为生态瓶运行不良,到上课时教具失败了,教师却用失败的教具上了一节很优秀的示范课。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可能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有时是突然发生并且必须当即果断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如何渗透教育机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才能得法;如何通过教具实现师生互动……,这些问题,在这节教学案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关键词:互动灵活性教育机智 一、背景: 我作为“贫困山区高中课堂教学互动”课题操作组成员,承担了课题验收时的示范课。只知道验收的时间大约是5月份,此时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内容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少、知识相对较浅外,其余的个章节都容易上,或者说,都容易互动。抱着侥幸的心理,应该在课题验收时不会恰巧上到这里。 迟迟没有接到教务处通知,看来凶多吉少。殊不知,课题验收时刚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还有特殊要求:不准在多媒体教室上。我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其余的教室里不用说计算机,就连电视机、收录机都没有。教室里,讲台上,除了一块黑板,三尺讲桌,讲桌上放着一些粉笔外,什么也没有。 跳一节内容,上《(实习4)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吧,不行,因为我在2月27日准备的小生态瓶已经失败了,里面的螺蛳、水草已经全部死亡,仅仅在水面上有一层水绵呈现出绿色。 5月18日第3节课是必须要上的,并且还要上好,可是,那就是明天啊,怎么办呢?忽然想到,明天不就是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吗?该节教材开始介绍了失败的“生物圈Ⅱ号”,我制作的的小生态瓶也失败了,干脆就以失败的小生态瓶引入新课,并且以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束新课,不是就互动了吗?但是,效果好不好,我仍然担心,毕竟是课题验收啊。 二、案例: 〈一〉新课的导入实录: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从技术的角度讲,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网络等先导课程的知识,是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与其它业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基础。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课程不侧重于讲解技术本身,重点在于讲清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管理的革新与信息技术改造的关系、管理的需求与信息系统实现的关系。 三.教学要求的层次 各章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后面列出的课程教学内容中给出,教学要求的层次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2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 3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 4 .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 5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见下图。 (3)分析: ◆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 ◆能量散失的形式:热能(呼吸作用产生) 2、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分流问题: (1)能量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②各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2)能量去路 ①每个营养级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生物有一部分能量流到后一个营养级(注意:最高营养级无此途径)。 ③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储存在煤炭、石油或化石中的能量,最终去路是上述三个途径)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图解 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单向流动原因: ①在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逐级递减原因: 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③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提醒】上一个营养级未散失的能量是否能全部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 ◆捕食不彻底:当动物体在捕食猎物时,由于相互之间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捕食者能够捕食到 猎物,但不可能将其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捕食。 ◆摄食不彻底:当动物捕食成功后,在取食对方时,也不可能将对方的所有有机物全部吃下。 ◆消化不彻底:当动物将食物摄取到消化道中之后,也不可能将其中的全部营养都能吸收。 【特别提示】 (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如某食物链中,生物A到生物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若在食物网中,则A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原因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传到第4-5营养级时,能量已经很少了,再往下传递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 4、能量金字塔 (1)概念:各个营养级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2)意义: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测试题(附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 D.生态系统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选B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化能合成细菌、光合细菌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选B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利用,但是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需要和散失;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蜣螂、秃鹫也是分解者。 3.(2019·武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光合作用)或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比如一棵树上可能会有很多昆虫,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不可能是倒置的;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