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oint (新加坡经济及房产概况)

新加坡经济发展解析

新加坡经济发展解析 它于182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经济畸形发展,工业十分落后。独立前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只有8.6%,而转口贸易及与之有关的经济部门却占80%以上的比重,是典型的单一殖民地经济结构。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共和国。独立后在短短的30多年中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59年的19.68亿新元增长到1994年的1050亿新元(750亿美元),增长了约53倍,人均GDP从1959年的只有404.5美元,增长到1994年的25597美元,增加了63倍。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以转口贸易为基础的畸形结构转变为一个以制造工业为中心,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金融旅游与国际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经济结构。70年代末期率先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现已发展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一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1996年1月成为发达国家 经济概况 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 (1).农业概况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粮食全部靠进口, 80%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种植一些传统的热带经济作物等。 (2).工业概况 主要有制造业, 包括炼油、石化、修造船、电子电器、纺织、交通设备等部门。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电子工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 (3).服务业概况 新加坡服务业发达, 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还将进一步增长。金融业是最大的服务业部门, 在过去几年里增长很快。旅游业发达, 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来新的旅游者近714万人 经济发展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

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概况 国家历史 新加坡最早的王朝是在14世纪信诃补罗王朝。从1819年到1942年,英国将新加坡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在这个时期,新加坡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七大港口。在二战期间,日本侵占了新加坡,从1942年到日本投降,新加坡承受了巨大苦难,经济崩溃。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新加坡再次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但在新加坡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于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成为联邦的一个州。但由于不同政见,新加坡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期间,马来人与华人不断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发生民族冲突的悲剧,马来西亚联邦中央政府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推出马来西亚联邦,宣布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其实,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还是十分要好的,这从国徽就可以看出。而且新加坡有许多政策政见都是参考马来西亚的。 从1965年到现在,新加坡只有47年的历史,却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步入发达国家之列,被誉为“小国中的大国”,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地理位置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南端,北部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咽喉。由于地处国际交通要道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利益,交通运输业成为新加坡经济的五大支柱之一。作为新加坡国民是坚决反对在马来半岛修建克拉地峡的。 地形特征 新加坡是个岛国,地势平坦。国土面积为741.3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的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8%。土地利用率很高。东部为平原地区,西部和中部为丘陵,适宜农业的耕地并不多,仅占国土面积的5%。但新加坡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大量种植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弥补耕地少的不足。 气候 它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温度宜人,雨量充沛,植物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温度在23至35度之间。旅游业很发达。 自然资源 新加坡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植物品种多达2000种以上,其中椰子、油棕、橡胶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普遍种植有著名的热带观赏花卉胡姬花(即兰花),胡姬花每年被大量销往欧、美、日、澳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该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新加坡矿产资源极其贫乏,除岛中部武吉知马山的锡矿、辉钼矿和绿泥石的小矿藏外,其他矿产资源匮乏,锡矿也在早年被采尽。新加坡农业受制约,粮食依赖进口,连淡水也主要靠从国外引入。 在新加坡,水一直是政府和民众的十分关心的话题。为了防止因水受制于人,新加坡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不遗余力,一方面通过节约用水,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研究新生水。开源节流,使得新加坡逐渐成为水资源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而且还成为了掌握世界先进水务技术的国家。这也说明了新加坡是一个创新性国家,很重视技术开发。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概述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概述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最南端,马六甲海峡东口,赤道以北137公里,面积682.7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岛和60余个小岛组成,总人口401.7万,其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326万,华族人口约占77%。新加坡属热带雨林气候,常年炎热,没有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一个难得的天然良港。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腹地和缺乏自然资源。1965年独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面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对此,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了走“工业化道路”的正确经济发展路线。其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国家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在1965年后的37年间(截止到2000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8%以上。2002年人均GDP为37401新元(约合20887美元)。如今,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 在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遭遇今年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新加坡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思路,归纳起来,可称三大战略,既“高科技战略”、“中国战略”和“扩大腹地战略”。 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贯穿和实行了以下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及理念:不折不扣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经济挂钩;努力营造廉洁的政府运作环境;实行论功行赏制度;实行劳—资—政三方合作;牢固不破的公积金制度。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同西方接轨。首先,新加坡政府为解决国内就业,在实施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力求使自己的工业产品面向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实行西方的工业标准,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金融、运输等服务行业采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林锡星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以“亚洲小龙”和“亚洲双城”著称。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和新加坡的年均GD P分别增长了813%和7165%。在80年代,新加坡的边际资本产出率是香港的两倍。这意味着新加坡为了增加单位产出所需要付出的额外资本数量之大。不断增加投资无非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新加坡是世界上资本报酬率最低的国家之一。60年代初,它的资本报酬率是40%,但到了80年代末却下降到11~12%。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有56%来自总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期新加坡的总要素生产力却下降6%。简言之,香港的富裕和发展是靠提高使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效率,而新加坡则主要靠增加资本投入、征税和强制储蓄。 香港的经济发展比新加坡稍胜一筹,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一是香港居民主要是解放前后来自上海的移民,其中有不少名流精英和实业家。他们精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和具有国际性。直到80年代,香港对新加坡仍占有这方面的优势。二是香港政府执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甚至对投资、基础事业都不加干涉。新加坡却与此截然相反,干预甚多。三是新加坡在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采取了资本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新加坡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当高,尤其是电子、石化、机械、造船之类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制造业则偏重于轻工业,主要行业有纺织、制衣、塑胶及电子业。这些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不高,规模偏小。香港虽然有若干亿万富翁和大财团,但大多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贸易和运输等第三产业,属于制造业的屈指可数。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以来是对手,亚洲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两个亚洲城市历来就存在的竞争。但今非昔比,香港已丧失了对新加坡的绝对优势。两者只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争取成为21世纪的双赢家。 香港和新加坡都由于当地居民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而不是依靠富饶的自然资源而致富。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两地都适于讲英语的人居住,并吸引了不少移居国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从目前情况看,新加坡人讲英语的水平要比香港人稍胜一筹。 两者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自己特殊的位置。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方面超过香港,每天的成交额逾1000亿美元。但香港在投 42

2003新加坡经济发展现状

2003新加坡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上半年,受美伊战争和“沙斯”爆发以及世界欧、美、日等市场需求不振的影响,新加坡经济呈现出疲软态势。首季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7%,第二季度则大幅下降了3.9%,上半年经济整体下降1.3%,导致新加坡政府一再调低全年经济预测。新加坡政府年初时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界于2.5%至5%,到5月时已将经济增长目标降低至1.5-2.5%,在第二季度经济统计公布后,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再被调低至0-1%。进入下半年,全球对电子产品需求渐旺,美国经济出现起色,外部需求增长,加上服务业在“沙斯”疫情后较快得以恢复,使新加坡经济在第三季度增长了1.7%,与第二季度相比大幅增长了17%。第四季度的经济表现更是出人意料,增长率高达4.9%。在下半年经济较强劲复苏的带动下,2003年全年新加坡经济实现了1.1%的增长率,不仅好于年底时预估的0.8%增长,也超出政府制订的0-1%增长范围。一、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外部需求 2003年新加坡总需求增长3.9%,好于上年的2%增长。但内外需求差异很大,外部需求增长强劲,内需较弱。在电子产品和生物医药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外部需求增长了9.5%,比2002年的3.6%增长近三倍。与之相比,内需进一

步恶化,在2002年下降1.7%后,继续下降了9.6%,其中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5%,主要是由于SARS期间居民境外消费大幅下降和消费者对金融服务需求减少所造成的。同时由于政府和私人在建筑和工程上投资萎缩,抵消了私人在交通工具、机械和设备上投资的增长,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减少,下降了3.8%,但较上年下降9.9%有较大改善。二、产业表现良莠不齐 在产业层面上,除批发、商业零售和金融服务外,所有产业表现均不如上年。(一)制造业受第二季度下降7.1%的拖累,整体仅增长了2.8%,远不及上年7.8%的增长。制造业增长主要来源于化工、生物医药和半导体芯片。其中,化工和生物医药分别增长了6.2%和8.1%。电子行业在世界恢复对半导体芯片和数据存储设备(硬盘、软驱)需求的带动下,新增产值扩大了5.5%,但与此同时打印机等电脑周边设备、电讯产品和消费电子产品则有一定的下降。制造业中的其他行业如运输工具、船舶和飞机维修、精密机械、食品、饮料、烟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建筑业继承了多年来下降的趋势,进一步萎缩了11%。政府和私人在工程和建筑项目上支出(certified payments)为120亿美元,下降12%,这已是连续下降的第5年头。新的工程项目发包金额为100亿新元(政府和私人工程项目分别为53亿和47亿新元),比上年下降31%,创1991年以来的新低。(三)

新加坡国家概况。

国家概况: 新加坡的主流文化与中国文化同主同根,同声同心。同时,新加坡是是亚洲首屈一指的教育枢纽,拥有许多类别丰富和独特的教育课程与服务。 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绩斐然,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 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属于新兴的发达国家,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 新加坡首都就是新加坡市 新加坡市区(Singapore City)是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位于新加坡岛的南端,面积将近100平方公里。该市是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花园城市”之称。1819年,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河口上岸,就预见新加坡适合发展转口贸易的经济潜能,于是,把新加坡开设为自由港,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进行贸易活动。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2年的排名,新加坡是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4],而毗邻的吉宝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河从市区穿过,她把新加坡抚育长大,在河口上直立着一座乳白石的“鱼尾狮”雕像,它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征和标志。

人口 2012年新加坡总人口临时数字为531万,其中328万人属于新加坡公民和53万个永久居民简称“PR”,居住在狮城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有约150万人。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汉族)占人口的74.1%,而马来人(13.4%)、印度人(9.2%)和欧亚裔(3.3%),占总人口的1/4。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兴化人(莆仙人)、客家人、海南人、福州人还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257人/平方公里,全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66。 国旗: 由上红下白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红色代表人类的平等,白色象征纯洁和美德;左上角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五颗白色五角星。新月象征国家五颗星代表国家建立民主、和平、进步、正义和平等的思想。 国徽 新加坡国徽是以国旗图案为基础设计的,中心是红色盾徽,一轮上弯的新月托着排列成圆环的白色五角星,它的含义与国旗相同。盾徽两侧各有一只猛兽,左侧金色的鱼尾狮代表“狮城”新加坡,右侧带有黑色条纹的金虎表示马来亚,反映了新加坡原来与之的联系。国徽基部是金色的棕榈枝和一条用马来文写着Majulah Singapura“前进吧,新加坡”的蓝色饰带。 国花卓锦·万代兰是新加坡的国花 新加坡的国花叫卓锦·万代兰,它有一个姣美的唇片和五个尊片,唇片四绽,象征四大民族和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四种语言的平等。花由下面相对的裂片拱扶着,象征着和谐,同甘苦、共荣辱。卓锦万代兰全年盛开,代表着新加坡争取繁荣昌盛的愿望与其国民不折不饶、顽强拼搏的精神。 总量

(财务知识)新加坡地理经济文化英语介绍S

新加坡地理经济文化英语介绍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 Singapore, officially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is an island country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tip of the Malay Peninsula. It lies 137 kilometres (85 mi) north of the equator, south of the Malaysian state of Johor and north of Indonesia's Riau Islands. At 707.1 km2 (273.0 sq mi), Singapore is one of four remaining true city-states in the world. It is the smallest nation in Southeast Asia. Prior to European settlement, the island now known as Singapore was the site of a Malay fishing village at the mouth of the Singapore River. Several hundred indigenous Orang Laut people also lived along the nearby coast, rivers and on smaller islands. In 1819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established a trading post on the island, which was used thereafter as a strategic trading post along the spice route.[4] Singapore woul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centres o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hub of British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The city was occupied by the Japanese during World War II, which Winston Churchill called "Britain's greatest defeat".[5] Singapore reverted to British rule immediately postwar, in 1945. Eighteen years later the city, having achieved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merged with Malaya, Sabah and Sarawak to form Malaysia. However, less than two years later it seceded from the federation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republic on 9 August 1965. Singapore joined the United Nations on 21 September that same year. It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Since independence, Singapore's standard of living has been on the ri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a state-led drive to industrialisation based on plans drawn up by the Dutch economist Albert Winsemius have created a modern economy focused on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petrochemicals, tourism and financial services alongside traditional entrep?t trade.[citation needed] Singapore is the 5th wealthi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GDP (PPP) per capita.[6] This small nation h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f more than US$177 billion.[7] 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 is approximately 4.84 million.[2] Though Singapore is highly cosmopolitan and diverse, ethnic Chinese form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English is the administrative language of the countr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established the nation's political system as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while the country is recognised as a parliamentary republic.[8]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dominates the political process and has won control of Parliament in every election.

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经验管窥_胡国洪

2012. 1 16城市探索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也是世界电子产品重要的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新加坡自1959年建国、1965年独立以来,保持了近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400美元上升至3万多美元。其奇迹般的经济成就一直为经济学界所关注。因此,研究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便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 新加坡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五次成功的经济转型——上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21世纪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体来说就是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八十年代初开始,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不断提高产业结构,90年代尤为重视信息产业,已投资在全岛兴建“新加坡综合网”。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加坡进一步加强创新密集产业的研发,使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趋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如今的新加坡人均GDP与当初相比增长了80倍,接近4万美元,已经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在亚洲位列第一。新加坡政府在2010年更是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研发活动,目标是在5年内使研发经费开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5%。为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新加坡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经历这几个阶段之后,国家日益走向富裕,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并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二、新加坡的三大产业概况 1、农业概况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农业拥有可耕地面积5900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9.5%。因其自然资源贫乏,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粮食全部靠进口,80%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乳制品等,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 2、工业概况 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岛国,没有淡水也没有石油,但是取得举世瞩目经济成就,在整个发展中,工业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1965年从马来联邦脱离后, 工业化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主要有制造业, 包 括炼油、石化、修造船、电子电器、纺织、交通设备等部门。新加坡的工业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劳动密集阶段。(2)资本密集阶段。(3)技术密集阶段。(4)知识密集阶段。 3、服务业概况 新加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将现代服务业确立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来,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加坡服务业发达, 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还将进一步增长。金融业是最大的服务 业部门, 在过去几年里增长很快。旅游业发达,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努力发展成为亚洲提供世界级服务的主要国家,力争到2012年,服务出口年均增长6.5%,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高0.4个百分点,创造2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利用新加坡发展世界级制造业的经验来大 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具有强有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1] 三、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经验 1、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但是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并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1)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和航运业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2] (3)投资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1 2、新加坡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1)建立高效廉洁高效政府 就专制与腐败的关系而言,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过,这一点在新加坡也有例外。新加坡政府十分清楚,要保障上述福利制度的实现,必须建立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而这一方面新加坡又是全世界的典范。以高薪养廉为基调的公务员体制,使得违规成本巨大,而法规的高度透明使其难有寻租的空间。同时,要素市场的高度开放使每个公务员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必须勤勉工作,不断学习,才能保障自己不被世界各地的优秀竞争者所替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新加坡采取一套较为合理的公务员激励制度,对犯有贪污行为的公务人员则施以重刑,从而建立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政府运行机制。 (2)建立公积金制度 为妥善解决公民住房、看病等关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套强制性的公积金制度,即任何企业在员工的薪金中,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公积金提取比率为员工配发公积金并将其存入员工固定的公积金户头。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新加坡政府规定,雇主发给员工薪金时,要按照其薪金标准的20%由雇主配发公积金,连同扣除该员工薪金的20%一道(即员工薪金40%的金额),存入该员工公积金户头。该员工可按照有关规定,在购房和看病以及子女教育等开支时使用公积金款项。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基本保障了新加坡公民基本生活水准。对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对中小企业加以扶持 1田兴利;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959-1996)[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2 夏子敬;新加坡贸易开放、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7年.3 王静;论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J];情报杂志;2003年08期. 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经验管窥 胡国洪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2 【摘 要】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端,总面积647.5平方公里,人口约有400万,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80年代已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近年,更在转口贸易、货运业、制造业、金融服务等等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资讯科技产业,高密度、大容积半导体芯片,生物科技等以作为今后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动力。由于新加坡经济连续保持着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为国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迅速发展,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跻身新兴工业国家行列。由此可见,新加坡是近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国家。因此分析和借鉴其经济增长模式和经验就是我们需要做的了。 【关键词】新加坡 积极发展 模式

简明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 工业发展战略和模式 独立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适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工业战略,其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劳动密集阶段。由于独立初期,新加坡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同时鉴于新加坡是印尼、马来西亚两地的主要转口贸易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采取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方针,主要行业为传统手工业,如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之后又发展了纺织、电子零部件等产业。政府为此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税务优惠、鼓励本地投资创业、提供银行与贷款服务等措施,此外将1961年就成立了的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能定为“招商引资”,为新加坡走出独立初期的经济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7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开始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全民就业,因此开始大力提倡工业自动化,加强了在造船修船业、炼油厂等方面的建设。这期间,新政府设立了裕廊镇管理局,开始工业园区和厂房的开发建设,开始大量吸收外资、特别是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此外,政府海将部分私人企业无法经营的公司收为国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工业化的进步带来新加坡经济状况的全面改观。此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10%,到1979年,新加坡失业率已从1965年独立时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二、资本密集阶段。80年代初期,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固,新政府开始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价值、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此外,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吸引到了以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的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陆续落户新加坡。为经济顺利转型,新政府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方针,开始重视通过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政府鼓励高附加价值和技术密集型投资和发展高附加价值服务业等。此间的1985年,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新加坡经济曾一度萎缩了1.6%,但平均增长率仍高达6.8%,技术工人比率上升至22%。 三、技术密集阶段。1986-1998年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鼎盛时期。此间,特别是进入90年代,新加坡已经完全跻身于亚洲新兴工业国的行列。新加坡已经具备整体商务开发能力,即从研发到产品设计与生产,到国际销售一条龙作业的能力。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90年代先后拨款60亿新元,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发展高科技基地。电子业已发展为本地制造业的龙头,到2000年其产值已占据新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此外,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完成在新加坡的投资,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此外,还有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和壮大。鉴于新加坡在金融(银行、保险、会计、律师、审计)、交通(快捷的空运、海运和高效的港口)、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取得了同步的快速发展,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跨国公司落户新加坡的数量超过5000家,许多具有地区总部职能。新加坡政府正式确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在大力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新加坡政府号召商家到海外发展,寻找扩大商业空间。 此间,新加坡经济增长平均达到8.5%;金融和商业服务占GDP的份额由1986年的20%上升到

新加坡经济、文化与企业状况

1、新加坡的概括介绍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亦有“花园城市”之美称。2011年数据显示新加坡是全世界投资移民门槛最高的国家。 2、新加坡各民族所占比例 民族:华族即汉族华人占76.8%,马来人占13.9%,印度裔占7.9%,而其他族群则占1.4%。 3、新加坡国名的由来是什么?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岛屿,勤劳勇敢的新加坡人民在这片弹丸之地创造出了许多世界奇迹,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航运中心。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324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乘船到达此岛,在现今的新加坡河口无意中发现一头动物形若狮子,于是把这座小岛取名Singapura。Singa就是狮子的意思,而Pura则代表城市,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这就是新加坡狮城的来历。

划分为五个社区,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这五社区进一步分为87个选区由12个单选区和15个集选区组成。 7、新加坡首都 新加坡市(Singapore City)是新加坡共和国首都,位于新加坡岛最南端,南距赤道136.8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约占全岛面积1/6。新加坡市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花园城市”之称。市区珊顿道是 东南亚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而相毗连的新加坡港(吉宝港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在市区新加坡河口上,矗立一座乳白石的“狮头鱼尾”雕像,它是新加坡的象征和标志。 8、新加坡经济实力怎样?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总计:1,631亿美元(第45名),人均:37,293美元(第20名)。 新加坡元【简称:新元或新币,旧称:坡币,英文:Singapore Dollar(SGD)】,是新加坡的法定货币,以S$标记。一元可被细分为10角(也称为“毛”)或者100分(cent)。 9、新加坡政治制度 新加坡的政治体制追随的是英国的威斯敏斯特体系,因此总统是国家元首,只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总统的权利包括否决所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或种族和谐的政府法案,在总理的推荐下任命内阁官员和部门首长,以及启动腐败调查程序。新加坡拥有一个一院制的议会,其中大多数成员由平均5年一次的民主直接选举产生(投票)。议会与总统构成了完整的新加坡立法机构。 议会中的多数党党魁将获总统任命为政府总理,然后再由总理推荐内阁部长和部门首长,经总统任命后组成内阁与政府。新加坡大选必须在议会解散后的3个月内举行。国会最多可拥有99名议员,其中87席以地区直选方式产生,另外可有最多6名非选区议员以及9名官委议员。 10、新加坡军事 新加坡武装部队组建于1965年,建军节为7月1日。总统为三军统帅。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3年。现役部队总兵力为7.25万,其中陆军5万人,编为3个混合师(各辖2个步兵旅、1个机械化旅、1个侦查营、1个炮兵营、1个高炮营、1个工程兵营)、1个快速反应师(辖3个步兵旅)、1个机械化旅。海军9000人、空军1.35万人。装备各种舰只35艘,各型飞机210余架。另有预备役25万人,准军事部队10.8万人。新加坡军队主要在国外训练。1971年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西亚组成“五国联防”。重视全民防卫教育。致力于建设第三代“智能”军队。2009年国防预

新加坡外交概况

新加坡外交概况 新加坡与186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截至2012年8月10日)。新加坡于1965年加入联合国和英联邦、1967年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该联盟5个发起国之一)、1989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新加坡在2001年~2002年担任过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并派兵参与联合国在科威特、安哥拉、柬埔寨和东帝汶等地的维和任务,2004年新加坡还派出了一支120人的医疗救援队伍参加美伊战争之后伊拉克的管制工作。 新加坡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但亦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盟友。2004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新期间,新加坡还提议为维护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安全,邀请美国海军参与该海域的巡航工作,但遭到周边邻国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反对。 虽然在冷战时期曾是世界上最坚决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该国逐渐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试图缓解两岸局势,曾在1993年举办过两岸历史性的汪辜会谈,其领导人也多次被认为是两岸的“秘使”。 新加坡是联合国会员国,2001年~2002年担任过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并派兵参与联合国在科威特、安哥拉、柬埔寨和东帝汶等地的维和任务;她也是英联邦会员国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2004年新加坡派出了一支120人的医疗救援队伍参加美伊战争之后伊拉克的管制工作。 外交上新加坡最常发生争执的国家是其邻国马来西亚,两国的主要争议包括马来西亚向新加坡供水的价格问题、白礁主权争议(已经交国际法院仲裁庭裁决)、新加坡填海工程和新马长堤大桥的修建等。此外两国在较敏感的宗教、种族问题上也容易起争吵:例如2003年新加坡的一所政府学校决定开除一名坚持戴头巾上学的穆斯林女学生后,许多马来西亚人就曾到新加坡大使馆抗议;而新加坡报纸也常常指责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在多方面受到不平等对待,特别是在教育方面。2004年在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新期间新加坡还提议为维护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安全,邀请美国海军参与该海域的巡航工作,但是该建议遭到周边邻国,包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反对。 新加坡的外交一些外交政策 奉行“大国平衡政策”。“大国平衡政策”是新加坡国防与外交政策的核心,无论从安全还是从经济角度,它都要依靠大国的“多边卷入”和“多边支撑”才能生存,因此新加坡主张美国势力继续留在亚太地区(如上文中所说的美防长防新加坡时候的提议),以确保本地区的“力量平衡”;新加坡政府认为美国应在东南亚保留军事基地和增强军事力量,并欢迎美国使用新加坡的军事设施。主张日本在政治、经济上在亚太区域发挥更大作用,但坚决反对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扮演愈益重要的军事上的角色,在日本入常问题上也持有反对意见。新加坡十分重视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但是也和中国台湾保持过于“密切”的关系,在台湾问题上也和美国一样,模糊不清。用中国的传统话来解说的话,就是典型的两面派角色。不过这在国际上是普遍的,比如说法国总统萨科奇。 积极开展以经济外交为重点的对外交往,加强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新加坡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推进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倡导东盟“成长三角”的经济合作形式,重视与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发展经贸关系。 目前,新加坡已同世界上90多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与1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的研究,从经济发展阶段、决策者和社会民众的隐患意识、健全的法律制度、开放的市场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新加坡经济发展成功的主要成因,并通过分析其成功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未来经济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转型;参考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2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始建于1965年,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国土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526万,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作为昔日一个资源禀赋不高、建国时间不长、人才短缺的袖珍国,为什么能在短短47年的时间里,成为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第一大货柜码头、第二大电子工业中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人均达到GDP全球第一等经济发展奇迹,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总结的经济现象。日前笔者有幸到新加坡考察培训,通过近距 离接触新加坡的社会现状、人文理念、经济结构及发展成果,深深感受到该国经济发展历程浓缩了主要经济体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各个发展阶段,无论是出于主动转型也好、被动接受也罢,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的前瞻性、有序性和可行性,其结果无疑是成功的,更是值得中国经济转型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一、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纵观新加坡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口替代期(1959年-1965年),这个阶段该国刚刚被动地从马来西亚宣布独立,外资和商人大量撤退,国内资金高度缺乏,百业待兴,失业率高达14%,原有转口贸易发展模式无法延续。在国内经济即将陷入崩溃的关键时刻,以

新加坡国家概况

新加坡国家概况 ●中新关系 一、双边政治关系回顾 中新于1990年10月3日建交。 建交前,中新两国人民已有较密切的交往。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仍在英殖民当局统治下的新加坡同我国保持着民间贸易往来。七十年代中期起,两国往来增加。李光耀总理1975、1980、1985年三次访华,邓小平副总理和赵紫阳总理分别于1978和1981年访新。此后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发展顺利。1981年中新互设商务代表处。1985年两国实现通航。1986年我在新设新华社分社。1990年8月李鹏总理访新。 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在政治、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双方绝大多数主要领导人均已实现互访。近年来,两国执政党和军事代表团也实现了互访,两党两军关系正式建立。新目前是我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中新两国对国际和地区事务有着广泛共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建交以来,我领导人访新的有:杨尚昆主席(93年)、江泽民主席(94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95年)、李鹏总理(97年)、朱镕基总理(1999年)。新加坡领导人访华的有:李光耀总理(90年)、黄金辉总统(91年)、李光耀资政(92、93、94、95、96、97、99、2000、2001年)、吴作栋总理(93、94、95、97、2000年)、王鼎昌总统(95年)、纳丹总统(2001年)、李显龙副总理(95、2000年)、陈庆炎副总理兼国防部长(97年)。 2002年4月,胡锦涛副主席正式访新,双方就加强在高科技、中国西部开发、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达成共识。5月,李岚清副总理访新。9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访华。 两国外交部自1995年起建立磋商机制,迄今已举行5轮磋商。除互设使馆外,新加坡在上海、厦门和香港设有总领事馆。 二、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近年来,中新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截至2001年底,新是中国第一大海外劳务市场和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场,对华贸易和投资均占东盟国家首位。中国已成为新第四大贸易伙伴。 1999年10月,中新签署了《关于经济合作和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了两国经贸磋商机制。目前,双方重要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工业园、上海三林城住宅开发项目和大连港集装箱码头等。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政府间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该项目94年启动,总体发展顺利。2001年起,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股比调整为中方占大股,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02年底,新来华投资项目10727个,合同外资金额401.50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214.73亿美元。2003年1-5月,新来华投资项目440个,合同金额12.96亿美元。截至2003年5月,中方在新中资企业173家,投资7165万美元;我累计与新签订承包劳务合同金额89.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7.23亿美元。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新贸易额140.20亿美元,增长28.4%,其中我出口69.7亿美元,进口70.5亿美元。中国为新第四大贸易伙伴,新为我第八大贸易伙伴。2003年1-5月,双边贸易额达69.57亿,同比增长41.3%。 中新两国还签署了“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漏税协定”、“海运协定”、“邮电和电信合作协议”等多项经济合作协议,为两国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