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总结2014年时事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

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

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理论化)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民族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

(1)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两大成果有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

——两大成果间又继承与发展: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与广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何以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对中国现象(苦难中国)有解释力

对中国问题(救亡图存与社会改造)有指导性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特殊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落后国家能否走向社会主义,走向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2)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B.改革开放p160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百度)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特征与改革成效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打开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深化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十八大报告)

?1、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

发挥政府作用。

?2、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

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3、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平衡(政府)权力、(资本)市场、(民众)社会三者的关系;

现状:政府太大,市场太恶、社会太弱

C.收入分配

现行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衡,表现在国家与居民之间的分配向国家倾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分配向企业倾斜、居民与居民之间差距悬殊三个方面。

主要后果: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发展方式的转变。

?基本原理: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

件本身的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有哪些特点?

?集体劳动成果在市场上按市场原则进行交易(按劳分配的“劳”是有效劳动)

?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同工同酬

?借助货币形式实现

?不是唯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其它分配方式并存

结论:

?按劳分配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而是采取在企业内部实行。

一.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历程

1、计划体制下的单一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体制

2、克服单一按劳分配体制中的平均主义

3.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制

4、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

二.现行收入分配体制存在的问题

1、初次分配秩序混乱

——权力参与分配

——垄断行业以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

——国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宏观调控缺失

2、再分配机制不健全

税收和社会保障是国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机制,现有税制缺陷限制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三.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对策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原则;

B、“共同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同时富裕”;

C、政策: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

D、先富的手段: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E、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共富过程中承认差别

(2)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允许“先富”,承认“差距”,但收入差距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为此,需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D.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他以其钻石模型作

为分析工具,提出任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必须经过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等“四个阶段”

?创新驱动指的是以创新作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方式。这种创新既包括了技术创新,

也包括体制、结构、组织、人力资源和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E.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我国的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还不完善,但是无论如何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就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国家治理体系=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其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执行力=改革发展稳定能力+内政外交国防能力+治党治国治军能力等

·找到关键: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

·把握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

·坚守原则: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打好基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面。

为什么要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我国的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对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改进: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力密切相关。

是对我国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要求的回应: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也就是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什么?

三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

·我们将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人类社会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一个目的

·总起来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能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衡量制度好坏、政权优劣的最重要标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制度执行力,靠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其主要内涵又是什么?

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同时按照由“管理”到“治理”思路的转变,未来中国国家不再仅是党和政府的“管理”,要使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因此,也要使“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什么?

第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第二,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

第三,意味着我们将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人类社会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在国家治理能力中,哪些又是当前中国特别需要提高的呢?

“权责一致的政府”、“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更大作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增强社会自治能力”。这些的的确确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F.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为什么成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

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如何理解法治中国与民主中国的有关系

?4、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有哪些?

依法治国(p159):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生活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一个重大战略选择(迟福林)

?法制市场经济

?公平正义之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路径探讨

?(1)制度安排要尊重历史与现实:坚持党的领导,回应社会诉求

?(2)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3)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