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教材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教材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教材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

复习知识点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略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⑶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14中的图1.24)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16中的图1.27)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⑶中国载人航天历程:2003.10.15,杨利伟,神舟5号飞船;2005.10.12,聂海胜、费俊龙,神舟6号飞船;2008.9.25,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7号飞船。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⑴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P28中的图2.5)

⑵海陆分布大势:

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②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P29中的图

2.6)

③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④大洲分界线:(P30中的图2.7)

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北美:白令海峡。

⑶亚洲是最大的洲;欧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⑴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⑵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⑶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注意: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②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P37中的图2.19)

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

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

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⑷天气预报的内容:

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⑸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⑹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与生活

⑴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⑵测量:测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一般为毫米。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降水影响交通、农业生产等。

2、降水的季节变化(P55中的图3.19)

⑴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⑵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水、三柱形

⑶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3、降水的分布(P56中的图3.21)

⑴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不同,通常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特点:

①赤道附近降水量较丰富,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降水较少;

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⑸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四、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地区差异

⑴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例如,昆明四季如春等。

⑵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⑶气候与天气的差异:

⑷世界气候的分布(P58中的图3.23)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区分气候要素和气候因素:

①气候要素:指组成气候的气温和降水。

②气候因素:纬度、地形、海陆是影响气候的因素。⑵各气候因素对气温、降水的影响①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海陆因素: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降水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③地形因素:同纬度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⑴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气候发生异常,常会带来危害。

⑵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1999年10月12日)

⑵人口的增长速度:

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

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P66中的图4.5)

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

①亚洲东部、南部②欧洲

③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

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

②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

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

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

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

3、人口问题

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

①衣——需求量大

②食——粮食紧缺

③住——住房紧张

④行——交通拥挤

⑤上学、就业、看病难

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

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人是世界第一大人种。

⑵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⑶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⑴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⑵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⑶主要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

补充: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乡村和城市

⑴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①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

②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⑵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①景观特征不同:

②生产活动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

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聚落与环境

⑴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⑵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

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⑶聚落差异大:

热带雨林:双层木楼、高架屋热带沙漠:墙厚、窗小

黄土高原:窑洞

北极地区:冰屋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⑴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⑵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⑴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⑵地区: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例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是欧洲国家丹麦的属地。

⑶分类

①从面积上:大国与小国

②从人口方面: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与人口小国(如大洋洲的岛国瑙鲁)③从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⑷世界上最大国家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最小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千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⑸重要概念

①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

②国语界划分依据:自然界线(山脉、河湖、海洋)、数理界线(经纬线)、人文界线(民族、语言、宗教)

③领土: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④我国的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陆地)+300万平方千米(海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⑴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⑵分布:

①发达国家: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②发展中国家:共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⑶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称之为“北方”;发展中国家决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称之为“南方”。

①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②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⑷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印度的软件业,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

3、国际合作

⑴经济联系:发达国家需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⑵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

⑶重要的国际组织

①联合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由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目前的联合国秘书长是来自于韩国的潘基文。

②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WTO,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主要职能是“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在2001.12.11加入世贸组织。

(完整)六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人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也能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生物分类的方法 (1)按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将生物划分为作物,家禽、家畜等 2、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观察 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探究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获得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富宁县民族中学梁加杰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高中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高中地理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 我国普通高级中学正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各地区也使用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纲”(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大纲),领会“新纲”精神,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的变化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鲁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除了有必修和选修课的设置、模块划分、提出“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标多本——教材的多样性。为此,我谈谈自己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见解。 一、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优点 1、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这是当前十

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因此该教材一改过去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大量引入“现实生活的问题”、“知识窗”、“读图活动”、“单元活动”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同时该教材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参与研究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地理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体现了“新”“简” “活”等字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是高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着这点,新教材在课程功能、材料选取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能体现一个“新”字。新教材不仅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对自然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

复习知识点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鲁教版(五四制)生物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五四制)生物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人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也能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生物分类的方法 (1)按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将生物划分为作物,家禽、家畜等 2、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观察 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探究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获得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4、探究实验(六步)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 (1)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玻璃板 (2)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六年级地理下册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记清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要能够不看图脑海中有图。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半球位置);周边的海洋:东—太平洋、北—北冰洋、南—印度洋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一是面积最大(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二是跨纬度最广(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三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大洲分界线(结合图):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又名黑海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亚洲6个分区:看课本P3图6.4“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着重了解不同分区的一些主要国家。 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哪几个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中国位于东亚,印

度位于南亚。六大分区中,气候干热的是西亚,气候寒冷的是北亚,盛产热带经济作物的是东南亚。 5、亚洲的地形特点——⑴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⑵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P4图6.5亚洲的地形要结合图重点记);北美洲:东西高、中部低 6、气候: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记住P7 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 各个气候的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特点解析: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东岸 三种 季风

鲁教版六年级生物复习提纲

六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我国大陆上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是张丽珠。 3、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P3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分类 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的分类: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举例P14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P1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① 实验的变量是光,其他的条件都应相同。② 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原因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需要对照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相同。 4、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关键: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5、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例如:不能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 6、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土壤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P21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为什么细嚼馒头越嚼越甜?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链接,形成食物网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综合检测及答案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是陆地 B.南极地区是海洋 C.地球表面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D.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下图中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的大洲是() 3.关于下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A是半岛 B.B是海峡 C.C是岛屿 D.D是群岛 我国有一探险队,准备沿图中所示航线进行环球航行,读图完成4~6题。

4.本次环球航行中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5.关于探险队出发地所在大洲的描述错误的是() A.跨南、北两半球 B.跨东、西两半球 C.西面直接濒临大西洋 D.与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分界线 6.航船由①→②经过了A、B两大洲分界线() A.巴拿马运河 B.乌拉尔河 C.苏伊士运河 D.马六甲海峡 7.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 A.非洲和印度洋 B.亚洲和印度洋 C.亚洲和北冰洋 D.北美洲和北冰洋 8.下列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现象是() A.地中海面积在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B.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露出 C.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D.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9.读图判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由海牛和鸵鸟的分布可以推测甲、丙两块陆地曾经在一起 B.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丙是非洲 C.图示是大陆漂移说的一项科学依据 D.甲位于南美洲板块上,丙位于非洲板块上 10.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西海岸(图中A处)发生里氏8.9级地震。关于这次地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地球内部能量的急骤释放 B.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C.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1.下列半岛位于亚欧板块的是() A.索马里半岛 B.阿拉伯半岛 C.印度半岛 D.中南半岛 二、综合题 12.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杨从康发布时间: 2009-7-29 16:22:11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转载】 作者:李素芳信恒蔚王殿军王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对其内容框架?文字表述?图像设计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了较深的担忧。对高中学生而言,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教学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遗憾的是,教材内容有众多不恰当之处,有的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今仅以第二册部分内容为例,谈谈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教材以后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教材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内容顺序颠倒 在教材51页,在介绍完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后,即开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然后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是不恰合的,因为数据是包含在地理信息系统构成之中的。 57页,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标题下,却出现了农业的定义及其特点,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它不应当被包含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当中。 2.图形设计不当 在课本33页,“知识窗”中说明,城市化低于30%,为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30%,为加速阶段。但是图2-1-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图形中,大概从10%就进入加速阶段了,明显的不合理。 47页,图2-3-6,名称为“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而图中是各种用地的地租水平线,而不是付租水平线,如何能体现付租能力呢? 59页,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我们知道,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它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而图上却标在了东北部。 3.重点不突出 在教材41~43页,无论是引入“城市体系”这个概念,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都是为了说明中心地理论,即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但是教材在处理比较重要的“中心地理论”时,把它放入“知识窗”中,作为次要内容来处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4.举例不恰当 课本40页,为了说明交通因素对于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了“格尔木的兴起”的例子,并不恰当。据笔者所知,格尔木的兴起一方面得益于交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青海省石油局把炼油厂放在了格尔木,才真正促进了格尔

最新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89351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略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2020年秋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综合模拟卷(含答案)

2020年秋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期末综合模拟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一二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读经纬网图(图M-1),回答1、2题。 1.图中A点的经纬度为() A.40°N,40°E B.40°N,40°W C.40°S,40°E D.40°S,40°W 2.下列关于A点所在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寒带B.有太阳直射现象 C.四季分明D.有极昼、极夜现象 3.根据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图M-2)判断() A.学校操场在教学楼的东面B.食堂在学校的西南角 C.大门位于学校的西面D.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

读等高线地形图(图M-3),完成4、5题。 4.孝感某中学组织暑期夏令营活动,在当地某个山区考察,按预定计划需搭帐篷宿营,现有ABCD四个宿营地点可供选择,结合地形、气候因素,从安全的角度,你认为最合适的宿营地点是() A.A地B.B地C.C地D.D地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范围是山地地形,①②处皆为山脊 B.①处坡度比②处陡 C.测得图中最高处气温为20℃,那么B处气温应为18℃ D.图中AC的图上距离为1.1厘米,则实际距离是550米 6.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经常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主要是此处位于()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7.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厘米至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B.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D.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8.福州某建筑公司欲将5万吨建筑材料通过海洋运输送到上海,以下哪种天气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慢由细胞构成的8 、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友情提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 特别提醒:生物的特征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必须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除病毒外),如果只具备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不叫生物。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 是在观察。 2、观察借助的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利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音机、摄像 机等。 3、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对于需要较 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得到的信息要及时用文字描述或绘图等形式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所感知的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4、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 要注意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图》综合检测及答案

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读下图,回答2、3题。 2.明明所在地的经纬度是() A.25°N,50°E B.40°N,40°E C.30°N,0° D.40°S,40°W 3.关于图中明明和贝贝的说法,你的判断是() A.明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B.贝贝的说法是正确的 C.两个小朋友都讲对了 D.两个小朋友都讲错了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四幅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5.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A.一天B.一周C.一月D.一年 6.下列地理现象,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是() 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 C.极昼极夜D.昼夜长短变化 7.下列节日中,符合“太阳直射点正在北移,但仍在直射南半球”这一事实的是() A.国际劳动节 B.国际儿童节 C.国际妇女节 D.中国国庆节 “曹州(菏泽古称曹州)牡丹甲天下”。家住北京的玲玲利用周末乘火车去菏泽看牡丹,并顺利返回。在整个过程中,玲玲使用了四幅地图:①中国地形图,②中国铁路分布图,③菏泽市交通图, ④曹州牡丹园导游图。据此回答8、9题。 8.对玲玲这次出行没有明显帮助的地图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如果上述四幅地图图幅大小一样,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关于下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甲-乙的实地距离小于丙-丁的实地距离 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11.下图①②③④四个地形部位中,最有可能有大片村庄分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A所在地区的地形是() A.丘陵 B.高原 C.盆地 D.山地 13.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 A.C地 B.D地 C.A地 D.B地 二、综合题 14.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图甲)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鲁教版生物六上知识点

六年级生物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特征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我国大陆上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是张丽珠。 3、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生物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生物 1. 调查:①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②调查过程要如实记录③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森林资源清查和人口普查都属于调查。数量过多时,要抽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抽样调查)。 2. 生物的归类方法:①按形态结构归类: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细菌和真菌)。②按生活环境分: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等。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和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等。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合作关系。 4.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以疏松土壤,说明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6. 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关键: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7.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 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一横轴中线为界,一层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现象:鼠妇选择阴暗的环境。 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8.课本22页实验:蚯蚓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答案: 为什么要设置甲乙两套装置?乙装置有什么作用?为了形成对照实验;起对照作用。沙与土分界是否明显?甲明显,乙无变化。得出的结论:生物能影响环境。

(word完整版)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知识梳理

《地理六年级上册》知识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大小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作用:便于了解地球面貌及地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轴:人们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表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点。 概念: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特点:形状为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概念:给纬线标定的度数。 点和线纬度分布规律:以赤道0°,向南北各分作90°。 地球仪表示方法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特点:形状为半圆;长度都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概念:给经线标定的度数。 经度:分布规律:以本初子午线为0°,向东西各分作180°。 表示方法:0°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 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 经纬网概念: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作用:确定地面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一天,约24小时 昼夜更替 出现地方时差:较东地点的地方时刻较早; 地理意义水平运动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概念: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洗向东 周期:一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 公转春季: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 地理意义:四季夏季: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 秋季: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 冬季: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 划分: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五带界线南北回归线:温带与热带界线。 南北极圈:温带与寒带界线。 三、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常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方向指向标定方向。 经纬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图例和注记: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文字。 2、地形图的判读 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到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判读等高线的疏、密表示地面坡度的缓、陡。 等高线分布形状表示不同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地形剖面图: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了解地图的类型和用途。 根据目的选择适当的地图类型适当 比例尺适当比例尺大,表示实地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表示实地范围大,内容简单。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71%、29%。 海洋连成一片,陆地分成很多块。 海陆分布特点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极附近为海洋,南极周围为陆地。 任意半球上,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 大陆:面积较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陆地伸入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陆基本概念大洲:大陆与伸入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大洋的边缘部分,其中伸入陆地的部分叫海湾; 海峡:位于陆地之间,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20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的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 3.太阳辐射 (1)太阳的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光合作用、风能、水能) ②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③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昼长、地势、天气 ①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 ②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 ③天气和气候: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 ④昼长;白昼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能越大。 4.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 年)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5)影响航天活动等

1

5.太阳系 6.地球的普通性: (1)公转特征一致: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都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物理性质相似:和水星、金星、火星一样,都是类地行星;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 【问题举例】 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2. 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西侧高: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东侧反之。 4.城市的太阳能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1)我国能源需求量大;(2)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3)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鲁教版六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8)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实验法及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4、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7、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9、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10、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可以以某种形式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逐步消耗,逐级递减。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没有分解者。 1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

(五四制)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卷

(五四制)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卷一、选择题 1.这艘游轮航行到了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上,它所在的位置是: A.土耳其海峡B.巴拿马运河C.白令海峡D.苏伊士运河 读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四地中,气候具有“全年温和湿润”特点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3.四地中,属于地中海气候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太阳能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A.23.5°S B.66.5°N C.23.5°N D.66.5oS 5.关于汉语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语仅限汉族人使用B.汉语仅在我国使用,海外华侨说英语C.汉语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之一D.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6.下列P点中,满足“南半球、西半球、热带”的点是() A.B.C.D. 7.小刚想去澳大利亚留学,他首先应该过好哪种语言关?( ) A.法语B.英语 C.阿拉伯语D.西班牙语

读“日本合掌村”、“日本东京”图,完成下面小题。 8.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A.气候和植被类型B.日常饮食和服饰 C.建筑物和交通D.语言和风俗习惯 9.造成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①人口密度②生产方式③经济收入④生活方式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 10.图左图中的房屋是为了适应当地冬季寒冷、多雪环境而修建的“合掌造”,其倾斜的屋顶利于()①获得更多光照②冬季阻挡冷风③秋季晾晒谷物④积雪自然滑落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棋盘似的正方体B.倒扣的盘子C.不规则球体D.圆形 12.不完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组是() A.中国、法国B.英国、俄罗新 C.美国、德国D.中国、美国 小明生活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年中会经历许多有趣的现象。请帮助小明判断下列各题。13.一年中小明经历黑夜最长的一天可能是() 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 14.小明经常在中午12:00观察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他发现旗杆的影子有时长,有时短,下列时段中他观察到旗杆影子最长的是()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地理第一册复习提纲题目 第一章地球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 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2、人们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如下:天如大锅,地如棋盘—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航海理 论证明地球是圆的-卫星照片 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4、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 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5、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0度经线在东半球,180度经线 在西半球。 6、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7、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也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 为南、北两个半球。 8、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9、重要的经线: 0度 180度西经20度东经160度重要的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0 度 60度 10、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组成的网叫经纬网,作用是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1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 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1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的现象。其次还有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各地的时差以及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1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 14、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也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度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空间指向不变。所以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 的变化。 15、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是3个月。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各有15天。最重要的节气是二分和二至。 16、夏至日是每年的6月22日左右,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最长, 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