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现状及建议

江苏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现状及建议
江苏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现状及建议

摘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现货集中交易的场所,是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农产品主要流通渠道。因此,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对于保障农产品供应、满足百姓“菜篮子”需求、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介绍了江苏省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基本情况与工作成效,并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体系,江苏省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商业形态,承担着国家促进商品集散、平抑农产品价格、保障城市农产品供应、引导农作物生产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重要职能。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从“田头到餐桌”的一个完整链条,包括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连接着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小农贸市场、连锁超市和社区平价店。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产品流通方式的转变,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成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核心环节[1]。因此,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促进其功能的完善和发展转型,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服务“三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江苏省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市场渠道畅通、运行秩序良好、保供稳价有效的产销对接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方面开展了诸多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本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系统地梳理了该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特点、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借鉴。

1 现状特点

近年来,江苏省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作为加快农产品流通创新、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市场综合功能,不断提升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1 市场结构逐步优化

江苏省各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提升改造和标准化建设,着力建设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全国性或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淘汰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辐射能力薄弱的小型市场,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层次和建设水平。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供应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食物与营养来源,确保其生产生活的有序性;另一方面,一旦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其就会成为政府增加应急储备量或是扩大市场供应的载体,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为此,2006年南京市政府提出建设一个“运作高效、管理规范、产品安全、业态先进”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发展思路。经过30个月的建设,先期建成了投资26亿元、占地8 hm2、建筑面积50万m2的集蔬菜、果品、水产、肉品、粮油、副食等交易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现已发展成为覆盖南京、辐射周边的唯一农产品源头集散市场。于此同时,南京市基于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关闭了主城区八大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效整合了市场资源,促进了传统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向现代型物流配送中心的转变。

1.2 市场流通设施明显改善

按照商务部的部署,江苏省组织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标准化批发市场改造”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重点扶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功

能设施的升级改造。南京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农贸市场为支持、生鲜超市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在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南京市导入现代物流理念和经营方式,建设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展示、加工配送、仓储冷链以及商务配套等基础服务设施,形成集交易展示、信息采集发布、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1.3 市场交易方式向现代化转型

在延续传统经营方式的同时,江苏省各地区不断创新交易方式,积极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南京众彩、无锡朝阳等大型农批市场通过升级结算设备,使得蔬菜、果品交易实行全过程IC卡结算,有效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流通效率。徐州市淮海蔬菜批发市场于1998年率先引进了电子交易系统,后经3次升级换代,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可追溯体系。目前,该电子交易系统已拥有向交易双方提供快捷结算、查询、统计等多项功能,较好地诠释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规范化、准确化的发展要求。

2 工作成效

2.1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布局

按照中央“在各省辖市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总体要求,江苏省各地区合理规划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行为的出现。常州市于2005年对当地的龙头市场凌家塘批发市场进行异地搬迁升级改造,规划“八区一街”,即蔬菜、果品、粮油副食品、水产品、物流配载、加工配送、仓储冷藏、生产配套服务共8个区域与1条商业服务街的经营格局,在全国南菜北运、北菜南调、东西互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通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时的主要内容包括“十区、二街、八中心”。其中,“十区”包括蔬菜、水果、粮油、南北货副食品、水产品、肉禽蛋、豆制品和花卉交易区、仓储冷藏区、物流配载及加工配送区;“二街”为生活配套后勤服务街和绿色食品街;“八中心”主要有废弃物处理中心、农产品检测检疫中心、农产品会展中心、电子结算中心、商务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物流管理中心和旅客集散中心,充分改造了传统农批市场的规划布局。

2.2 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2011年以来,江苏省以商务部组织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为契机,引导各类投资,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冷链储运、加工配送、分级包装、检验检测、信息发布、电子结算等功能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集散能力。依托市场一流的硬件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和日趋成熟的市场资源,南京市与全国82个市(县)政府、生产基地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先后引进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全国主要产区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进场设立销售专区,建立分销中心和总部平台,推动农批市场的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在创新转型发展上,南京市坚持先行先试,打造“众彩行”网上交易平台,建设“e 鲜美”城市生鲜农产品直供直配体系。目前已基本建立上联生产基地、下联零售终端、团购大户和社区居民的众彩“e鲜美”城市生鲜农产品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建筑面积约2 000 m2的生鲜农产品分拣加工中心,正式开通了订购服务网站和呼叫中心,上线的

品种达1 400多个,发展社区直供直配点24个。目前南京市政府正全力推进实施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不断改善市场设施,完善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农贸市场服务网络。

2.3 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地位

江苏省各地逐步提升了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公益性地位的认识,对农产品市场建设普遍给予了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出台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增大了对市场国有与集体股权的比重。如新建的南京众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国有股比重为70%,南通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股权全部国有。由于提升了公益属性,这大大增强了政府对农副产品保供稳价的调控能力。此外,为更好地落实南京地区元旦、春节及冰雪灾害天气蔬菜市场供应量足价稳的社会责任,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连续几年与市政府签署冬储蔬菜保供协议,采取在库储备、在田储备、委托紧急调运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冬储保供蔬菜1.7万多吨,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蔬菜保供任务。苏州南环桥市场利用场地和仓储,充分组合资源,做好储“根”于场、储“茎”于库、储“叶”于田的应急保供预案,保证应急状态下每天可有840 t蔬菜叶菜进入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增强了城市保供的应急实施能力,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的担当作用。

2.4 延伸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链条

2012年9月江苏省以“完善链条、创新模式、促进产销衔接”为主题召开了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推进工作会议。会议交流总结了各地开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新经验和各类市场主体探索出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目前,各地已初步形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要载体,上联生产基地、下延销售终端的全新产业链条。苏州市本土企业江苏新合作常客隆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立足于“三农”的发展理念,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营销新模式,将农副产品直接引进超市,让百姓在餐桌上吃到更放心的食品,真正实现了农副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苏州市南环桥市场从2011年开始实施“平价农产品社区直销项目”,建立起以“预约订购、社区直销”为特色的平价菜直销点,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此外,该市场通过农批对接,特别是与本地地产基地的对接,进一步提高了城市自给率。2013年,常州市积极探索农超对接新模式,先后为全市大型卖场、大型连锁企业、餐饮企业、菜市场、电商企业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搭建了对接平台。目前市内经营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大卖场与连锁超市销售量超过全市蔬菜销量的10%。农超对接模式的推广极大地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使该市的蔬菜价格一般比周边城市低15%~20%,实现了菜农与市民的双赢。

2.5 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度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生产与销售的中间环节,在此环节做好备案监测工作,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南京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专门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实验室检测两级管理控制体系,确保溯源管理全覆盖。2012年,该中心共检测农产品超过36万批次,检测率达100%。无锡市作为商务部首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10个试点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底,已先后在市区34家菜市场、78家超市大卖场等130多个流通节点建成肉菜流通追溯项目并投入运行,实现了肉菜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可借鉴性极强。苏州市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与江苏省内外8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立了产销合作关系,坚持“海纳百川蔬果,心系万家餐桌”的理念,市场经营品种丰富,蔬菜品种常年保持120个以上,销售的各类农副产品80%来自规模型基地。另

外,严格贯彻蔬菜每车必检原则,坚决落实“不检测不进场、不合格不上市”的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 存在问题

3.1 发展地区差异大,市场建设落后

就江苏省而言,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苏南地区发展迅速,而在苏北地区发展明显滞后。部分地区还没有建设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比如地处苏北的徐州市,坐拥900多万人口,在既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又有较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且交通条件良好,但受资金、技术、信息平台等因素影响,至今尚未形成有区域性集散功能的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2],区位功能没能很好的凸显。

3.2 标准化水平低,交易方式有待改进

200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要求,但多数地区的标准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徐州市虽然在市场标准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改造,但总体来看,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半成品加工、农产品分等分级与规格化包装等方面的服务,市场竞争意识薄弱。这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又影响农产品的拍卖、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仍以现货、现金交易为主,批发零售兼营相对比较普遍[3],大多采用一对一的对手交易,而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等方式运用较少。

3.3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不健全

目前,国家尚未就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用地保障、市场准入、交易监管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使得政府部门在加强市场规划建设管理中缺乏监管依据和手段。虽然当前骨干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配有检验检测中心与先进的检测设备,但批发市场对产品的检测结果多数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检测结果只起到参考作用,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3.4 生产与交易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现在我国农产品大多是小规模生产种植,所属地区的质量监督设施与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农民安全意识淡薄,多数农民在利益驱动下都不会主动获取与进场相关的证票依据,使得索证索票制度的实施存在困难。另外,市场的交易主体经销户多以个体经营户为主,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的季节性也很强,处于高度分散化状态。由于缺乏对总体市场和有效信息的了解与把握,这些经销户在实际经营中很容易跟风行事,不利于市场稳定。

4 建议及展望

“菜篮子”工程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产销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和销售价格,更有利于缓解农民“卖菜难”和城市居民“买菜贵”的矛盾,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基于此,根据江苏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实际,本研究提出以下4点建议:

一是不断优化环境,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对已面临饱和、占用土地资源较大的商品市场要严格控制准入,限制新设立粮油、猪肉、水产、果蔬等农产品批发市场,避免在同一区域内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突出批发市场公益性作用;处理好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零售网点3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促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和批零对接的各项举措,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市民实惠、企业发展、政府满意的“共赢”局面。

二是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由“商业地产商”向“商业地产商+品牌经销商”的模式转变。从原来单纯地提供场所批发向两头延伸,参照供应链原理,理顺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借鉴南京众彩、常州凌家塘、苏州南环桥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从“批零对接”着手,利用市场自身品牌开设连锁经营店,建立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的经验,开展农产品全程营销,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组织优势,加强批发市场品牌建设,实现自身由“场所型”向“流通组织型”的转变。

三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结合当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的有益经验,尽快出台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律规范[4],明确农批市场的管理者责任、经营商行为及政府的职能,赋予其相应法律地位,为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落实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范围,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借鉴一些国家将农产品批发市场视为公益性设施予以免税的政策,尽量减少或者免除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土地使用、营业所得等方面的税费。

四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现代农产品流通涵盖现代批发交易、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许多新兴领域,不仅涉及市场贸易、流通加工等高技术含量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农批市场的经营管理也日趋精细化、综合化[5]。因此,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有必要引导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对该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职业培训,构建全面的人才培训机制,以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有序发展。

总体而言,江苏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方面坚持“政府主导、民生为先、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不断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转型,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设施条件与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仍存在一定距离。可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规范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如何建设新时期幸福“菜篮子”工程、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值得继续探索与思考。相信随着国家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未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必将会在稳定农产品供应、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流通专业化水平、促进农业长效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052);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博士点基金项目(21);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培育计划(10XNJ020)

作者简介:王志刚(1965—),男,辽宁开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食品安全经济学等。E-mail:

参考文献:

[1]李春成,李崇光.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2005(3):

16-19.

[2]江苏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继续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宽流通主渠道[J].江苏商论,2013(1):6-8.

[3]卢凌霄,周应恒.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向[J].商业研究,2010(2):10-14.

[4]王庚,孙同强.“新网工程”视角下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2):42-44.

[5]农业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总报告[EB/OL].[2013-02-05]..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王志刚周宁馨周永刚

来源:《农业展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