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学设计

《山市》教学设计
《山市》教学设计

《山市》教学设计

《山市》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变化的过程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组织、想象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变化的过程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组织、想象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恰当导入

口述:今天来到这里是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到山东的深山老林里去走走。听说那里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海市蜃楼”的奇景,当地人称它为“山市”。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采访任务呢?那就让我们出发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谈谈对山市的初步印象。

三、分步品味

1、体会山市之“变”。

⑴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都很短暂,看来山市是瞬

息万变的'!(板书“变”)

⑵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市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⑶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想象山市之“奇”

⑴让学生分组分阶段谈所看到的山市奇观,派小记者下组进行采访。

要求:

①小记者采访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列好采访提纲;采访时要及时总结,做好采访笔录。教师提供“采访提纲”,小记者按“采访提纲”进行采访。

②目击者尽可能向小记者提供多的细节。

⑵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胜景,奇妙无穷。(板书“奇”)

3、品味山市之“美”

⑴学生朗读一段课文,教师有感情地描绘一段,师生共同回味所采访到的山市奇观(辅以图片欣赏)

⑵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山市胜景被这些语句描绘得美不胜收!(板书“美”)

四、深入研讨

1、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影片,然后思考:作者记录山市之景,如此变幻、奇特、美丽,在写作方法手法上有没有让我们借鉴的地方?

2、为什么那时侯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五、课堂练笔

让学生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描绘烟花绽放的全过程。师生共评。

六、作业布置

1、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优美词语。

【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

变奇美

忽孤塔高插青冥

无何宫殿开端碧瓦飞甍

未几城郭发展高垣睥睨

既而危楼高潮风定天清

逾时高舍结局直接霄汉

倏忽拳豆暗然缥缈

按时间顺序抓特征语言美

【采访提纲】

请你采访一下山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阶段目击者。

提出下列问题:

1、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它有变化吗?怎样的变化呢?

3、你觉得这些景象美吗?美在哪些细节?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山市》教学设计,教案

20 《山市》 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介绍作者、作品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诵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自渎;第三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奂hun 冥mng甍mng垣yun 睥睨pn 亘gn 扉fēi逾y倏shū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石钟山记》导学案

《石钟山记》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和仲,号,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相关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游览了石钟山后,写了这篇文章。 3.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者先描写自然景色,然后再生发感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则采用“议—叙—议”的方式,如苏轼的《石钟山记》。 4.解题 ①石钟山, ②记,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函胡()磬()桴()铿()硿() 鹘()磔()噌()吰()罅() 窾()镗()鞳()射()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 )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 )访.( )其遗踪 ..( ),得双石于潭上,扣.( )而聆.( )之,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 ..( ),桴.( )止响腾.( ),余韵 ..( )徐歇 ..( )。自以为得 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然 ..(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请概括段意: (第二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 )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之,硿硿焉。余固.(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 )曰此鹳鹤也。余方.( )心动 ..(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 ..( )澎湃 ..(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镗.鞳.( )之声,与向.( )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 )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请概括段意: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 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 )乃.( ) 以斧斤考击 ..(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请概括段意: 【思考2】把握内容,分析作用 1.本文第一段,作者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意? 2.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的态度又是什么?。 【思考3】把握情感态度 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注释】《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 案。1、选自《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

(1)、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2(4)(2)(3)浪,之口 有石钟山焉。”郦元《水经》云:“彭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8)(6)(7)(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是说,声如洪钟水石相搏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3(11)(10)(9),,得双 石于潭上,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扣而聆之,始访其遗踪南声函胡。著《水经注》(16)(15)(12)(13)(14)疑之。北音清越。自以为得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矣。然是说也,余尤、鼓:振动。4(18)(17)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之铿然 5、搏:击,拍。(23)(20)(19)(21)(22)饶之德兴尉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而长子 迈将赴(25)(24)、洪钟:大钟。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送之至湖口(27)(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硿硿焉7、是说:这个说法。(29)(28)云霄间;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qìng)、磬8(31)(30)欲还,而大声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余方心动也。用玉或石制成。(33)(32)(34),不知其

如钟鼓不绝。舟人于水上,噌吰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9(35)(36)也。而 为此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 (37)(38)(39),与风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记》(40)(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汝 之声,与向之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44)(42)(4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识之乎、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11(45)!”不余欺也而模糊。函胡,同含糊。(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臆断其有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47)(48)(49)。虽知而不能言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12 (50)(51)(52)(53)。余是以记,自以为得其实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之而响亮。越,高扬。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 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26、 27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莫(m ù)夜:晚上。莫,通暮。

小学语文《山市》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山市》教学设计 1、把握课文线索,学习根据时间变化来描写景物的特点。 2、锻炼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 3、联系上下文揣摩掌握重点词义。 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的能力。 一课时。 1、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搜集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资料。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

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1、个人自渎: ⑴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流畅、读出停顿、读出情感。 ⑵理解以下字词: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莽莽然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2、小组竞读: 要求:分组合作,设计美读方案,读齐、读响、读出滋味。 一、个人自译 要求: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圈点疑难。 二、同桌对译 要求:互评互补,解决疑难。 三、全班共译 要求:提出疑难,互问互答。 一、分组创设 要求:发挥想象,群策群力,编演话剧。 二、佳作展示

山市教学设计

山市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语汇。 2.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用文言形式按明晰的时间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要完成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基础上简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应以多形式诵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诱引想像法。 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领悟、延展课堂内容,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解释山市的成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

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顺畅诵读 1.听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投影: 选择: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念/近中/无此禅院 B.然/数年恒/不一见 C.一行有五点/明处 D.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教师明确:A 2.学生自读 (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投影显示: 注音 蜃(shèn)景奂(huàn)山禹(yǔ)青冥(míng) 禅(chán)院甍(méng)高垣(yuán)睥睨(pì nì) 连亘(gèn)窗扉(fēi)逾(yú)时倏忽(shū) 四、疏通文意 1.词句释义 (1)通假字:一切乌有:“乌”同“无”。 裁如星点:“裁”同“才”。 (2)然数年恒不一见:恒,经常。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

《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学案 www.5y kj.co m 学习要点 .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 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 课文简析 课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

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学案1

石钟山记学案 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 1.蠡() 2.钟磬() 3.枹止响腾() 4.栖鹘() 5.磔磔() 6.石穴罅()() 7.有大石当中流() 8.chēnghōng()如钟鼓不绝 9.kuǎnkǎn()tāngtà() 10.yì()断11.dài()与余同 12.至莫夜月明()13.汝识之乎() 14.周景王之无射也() 15、郦元()16.铿然()硿硿() 二、解释加线词的含义。 1.是说也,人常疑之()()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自以为得之矣() 4.所在皆是也() 5.而此独以钟名()() 6、微风鼓浪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 8.空中而多窍(古: 今: ) 9.与风水相吞吐() 10.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1.此世所以不传也() 12.自以为得其实(古: 今: ) 13.舟行适临汝()( ) 1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 三、一词多义 焉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B.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微波入焉 D.有窽坎镗鞳之声……如乐作焉 E.不入虎穴,焉得虎 得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e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四、翻译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此世所以不传也。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五、默写 1、,微风鼓浪,,。 2、,,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而渔工水师,,。 4、余是以记之,,。 六、练习: 1.请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与1.“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有 与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式相同的有 与3.“子何恃而往”句式相同的有 与4.“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有 2.“而”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个连词,它可以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多种关系。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该怎么翻译(或不译)。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9).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10).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①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 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 讨与练 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 .识记生字词a .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b省略补出翻译

蒲松龄《山市》课堂教学设计

蒲松龄《山市》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描绘山中蜃景的文言文小品。它被安排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单元中,同时又是一篇自读课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让学生课前预习。先利用工具书和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以诵 读为主,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为重点实施教学;在诵 读的过程中熟悉课文内容,体会山市奇异的特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则尽量放低或基本不做要求。(如“城郭”二字,在此没必要强调“城”是指内城,“郭”是指外城,就按书下注释解释为“城市”;又如“中有楼若者,堂 若者,坊若者”,不强调名词前置这一语法现象。) [教学目标] 1 辨析形似字、多音字;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提取主要信息,感知“山市”的变 化过程。 3 激发想象力,调动审美体验,增强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 诵读式学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古人有两句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描绘的是海市蜃楼的景象,许多人却无缘目睹它的奇异。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描绘了类似海市蜃楼的奇异情景——《山市》。现在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作家作品 师:同学们已经进行预习,请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蒲松龄。 学生发言介绍蒲松龄,要求具备书下注释的几个基本内容。 师:《聊斋志异》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聊斋志异》中的哪些故事呢? PPT显示一个《聊斋志异》的出版物的封面,对应书名逐字显示:“聊”——聊天。“斋”——房子。“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学生根据影视作品一般都知道《画皮》等“聊斋”故事。 教师简介《聊斋志异》的内容: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内容多是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考察性的游记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 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 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⒋质疑解难 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 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 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 ↓↓↓ 质疑――――解疑――――感想 (一)、分析第一段(质疑) ⒈齐读,思考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明确: ⒉探讨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 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 二、析第二段(解疑) 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明确:实地考察 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 两个阶段 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 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

什么作用? 明确: ①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 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⒋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明确: ⒌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⒍小结 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 三、析第三段(感想) ⒈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 郦道元→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 探讨: 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⒉小结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五、探讨 ⒈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新课标20课山市教学教案

新课标20课山市教学教案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20 lesson mountain city teaching pla n

新课标20课山市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学习目标: 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 精神。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 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认 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课文感知: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整体感知:

广东署山市高明区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_1_2生活中的几何体二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班别:姓名:学号: 一、预习:阅读课本第5页~第7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它们是由什么来构成的?(书上有的哦,把它写出来) 2、观察生活中的几何体,线可以分成几类?面可以分成几类?(在下面图上表示出来) 线面 3、点、线、面是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找一找,你会有所发现) 4、画一个四棱柱、一个圆柱,并指出围成这个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每两个面相交的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二、课堂学习 1、小组交流:我们常见的几何体是什么面组成的?面与面之间相交成怎样的线? 2、认识点、线、面运动形成怎样的图形 (1)合作学习:点、线、面之间是什么关系? (2)回答课本第6页中“议一议” 三、练习目标 1、习题1 2、下列图形中含有曲面的是() 3、下列几何体没有曲面的是() A 圆柱 B 圆锥 C 球 D 长方体 4、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圆柱为同一类的几何体是() A 长方体 B 正方体 C 棱柱 D圆锥 5、课本随堂练习 6、将如图所示的几何图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 7、将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是() A 圆柱 B 三棱柱 C 长方体 D 圆锥 8、汽车的雨刷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属于的实际应用是() A 点动成线 B 线动成面 C 面动成体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9、指出由曲面和平面组成的几何体有哪些?由曲面组成的几何体有哪些?由平面组成的几何体有哪些? 四、作业目标 1、下列几何体没有曲面的是() A 圆锥 B 圆柱 C 球 D 棱柱 2、围成圆柱的面有() A 1 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下面几何体中,表面都是平的是() A 圆柱 B 圆锥 C 棱柱 D 球 4、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一个又一个字,用数学知识解释为() A 点动成线 B 线动成面 C 面动成体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5、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最长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 6、下列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得到的几何体是() 7、将下列图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8、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可以看作直角三角形ABC()

《六一居士传》导学案.doc

8《六一居士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探究不同“归隐”的个人及社会意义。 3.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做铁肩担道义的有用之人。 二、课文助读 1.写作背景 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六十四岁,自二十四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四十年。他以其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五朝。现在,既老且病,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更何况,四十年中,群小与新党中人交相煎迫,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到了暮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骇浪:宋仁宗死,无子,欧阳修时在朝廷,与韩琦等议立英宗。英宗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亲生子。濮王死后,英宗按例追赠尊亲。有人认为,英宗只能称生身之父允让为皇伯,不能称父。欧阳修力辟其非。御史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欧阳修著《濮议》来反驳。这场宫廷风波使欧阳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此时求去,完全是出之于至性真情。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他仅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长逝。读这篇《六一居士传》,谁能不为这位老人的晚年遭际愀然动容?这便是文中真挚之情具有感发力量的明证。 2. 文章简介 《六一居士传》,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自传性散文。其文主要自述作者晚年生活的情趣,向往读书、鉴赏碑铭、弹琴、弈棋、饮酒,以消度余光晚景,表达了作者不再留恋功名的决心。该文为唐宋经典散文之一,形式别具一格。它没有像一般的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既喻为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三、预习题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诵读全文,给难读字注音,画出难懂的字词句 2.解释句中加点字词含义 (1)是为五一尔.,奈何?( ) (2)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 (3)是.岂不为六一乎?( ) (4)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 (5)聊.以志吾之乐尔( ) (6)吾之乐可胜.道哉( ) (7)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 ) (8)未足喻其 ...乐且适也( ) ( ) ( ) (9)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 ( )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石钟山记(1) 《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是说(7)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自以为得之(15)矣。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石之铿然(17)有声音,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24),送之至湖口(25),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6)。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7)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28),闻人声亦惊起,磔磔(29)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0)也。”余方心动(31)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2)如钟鼓不绝。舟人(33)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4),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35)而为此(36)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7),可坐百人,空中(38)而多窍(39),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0)之声,与向之(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7)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8)虽知而不能言(49)。此世所以不传也(50)。而陋者(51)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2),自以为得其实(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缝。 35、涵淡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山市》教案

《山市》教案 《山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写特记、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导朗读: 、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青冥飞甍高垣睥睨连亘霄汉逾时倏忽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课后朗读课文 2、课外查阅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有关资料: 海市蜃楼是如何形成的? 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缺水缺粮,忽然看见了绿洲,但走近了却发现原来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像,空欢喜一场,这就是

《石钟山记》详细教案

《石钟山记》详细教案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 则。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1?噌吰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 击”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 不停。 2?钟磬:(磬,qng,这里指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象钵,用铜制成。) 3?臆断:(臆,y )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4?夜泊绝壁下:(泊,b 6,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为p Q) 5?穴罅:wuexi ((罅,裂隙) 6?有大石当中流:(当,d a 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7?殆与余同:(殆d d,这里是大概之意;百战不殆,殆的意思为危险”。) 8?汝识之乎:(识zh J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9?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饶,r O)(苏轼的)长子,苏迈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去任县尉。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 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一察一?吉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 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一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一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 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明篇。 【重点语段研读】 第二段:……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竅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竅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分析:这段先写作者有机会去考察石钟山名之来由,非常简洁而直接地切入正题——小童择石而叩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写出李渤之说被世人广泛地接受,而用一个“固”字表明作者对这种不动脑筋的解释的轻蔑。 (固本意为“本来”,这里引申为“自然”,“当然”。)接着写作者暮夜实地考察,又先写环境,描绘出阴森恐怖的气氛,从而让人感悟到探求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勇气战胜自己内心的软弱的,同时也点明下一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的原因。再写心动欲还时有“大声发于水上”,舟人大恐,而作者却一改刚才的胆怯为欣喜——“徐而察之”,再具体写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同时为下文的“叹郦元之简”作伏笔。又用回程中,河中“竅坎镗鞳”的大石与先前“噌吰”的绝壁下的穴罅作比。区别两者的声音不同之处:绝壁下,水石相搏,有共鸣,声音雄浑,故曰“噌吰”;大石中,风水相吞吐,风时有时停,水一吞一吐,“竅坎镗鞳”强调节奏鲜明。反复写声源,用以证实郦道元的说法,推翻李渤的“谬论”。最后作者欣喜的告诉独儿子说“古之人不余欺也”。显然,这里的古之人是指郦道元。此段为破疑而写,在释疑的过程中证明郦说,否定李说。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首先从文章的内容讲两篇文章都是游记,并且都不重山水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游褒禅山记》 从游而未尽兴引发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石钟山记》用事实破疑问,提出要重实地考察,及对主观臆断的观点。 所不同的是《游褒禅山记》的结构是典型的游记体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记游虽简,但游踪很清楚,体现了游记文的一般特征;而《石钟山记》先议论,再记游,后议论。首先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提出质疑,然后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疑和解疑,最后在解疑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写法上,也有不同。《游褒禅山记》的议论重在“立”;而《石钟山记》的议论是“立”中有“破”。

《山市》课案学案导学案

东马曲学校七年级语文学科课案______班_______小组姓名:_____________课题:山市课型:新授课执笔人:申红锋【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特别是时间词的归纳。【教学重点】 2、结合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大意。【教学重点】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再造想象力。【教学难点】 4、初步了解“山市”的科学原理。 【导入课题】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指导】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自学情况检测与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

奂.山邑.禹.年青冥.碧瓦飞甍.() pì nì()() ( )高垣.()连亘.窗扉.高舍.() sìàn piāo miǎo 倏.忽人烟市()()然()2、文学常识填空。 《山市》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本以谈狐说鬼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作者是____朝文学家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一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世称“聊斋先生”。 山市,山中蜃景,与“_________________”相似。 【拓展与探究】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个人练习后小组内朗读比赛,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清楚、更熟练。 2、结合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翻译下列词语。 (不看资料独立作答,讲评小组列于黑板,抢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