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修改稿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修改稿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修改稿

分类号单位编号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女性解放,从“我”开始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 (初稿) 论文作者:章沈依培养单位:象山电视台

指导教师:张荆萍所属单位:象山电大

入学时间:2009年春学位申请级别:

论文提交日期:2011 年5 月6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1 年月日

女性解放,从“我”开始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鲁迅描写的女性形象入手,研究鲁迅的女性观。从中找出造成中国女性问题的原因,并探求解决女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女性解放;我;鲁迅;女性形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对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展开了猛烈攻击,这其中既包括封建政权、神权、族权,也包括夫权,女性的地位与命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祝福》、《伤逝》、《离婚》等篇就体现了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一、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女性所说的“我”

在纯粹的字面意义上,“我”是“自己”的同义词,也就是以为能够感受,能够思想,能够选择,能够行动的独立人格。因为第一人称“我”不论内容如何,总是带有微妙的自我确定的色彩。①(科恩:《自我论》,佟景韩译)。为了避用“我”这个自称,老祖宗们还发明了一系列替代性的贱称,例如“小人”,“小的”,“小奴家”,“贱妾”……。所以这些贱称不过是“奴隶”或“奴才”的同根词,派生词而已。

鲁迅用他的一生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负面形态:收集国民“无我”的病例,追案“人丧其我”的病因,探索治病的办法。他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②(《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不仅是一个人称符号,而且是一线缝隙——我们由此窥见说“我”的女人或不说“我”的女人隐秘的意识肿瘤:声音不仅是描写音响品质的字词,而且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她们的形象和性格。根据他们说“我”的频率、动机、声调,我们归纳出三种“无我性”人格类型,或者说是病例。

第一类、哀而不争

他们之中的祥林嫂尝试过打破沉默。她喋喋不休的哀述自己如何失去自己的儿子的过程,和失去儿子的痛苦。但她的多话还是一种失语,因为她无力把自己独语式的叙述提升成一种较高的精神感悟,从自己的悲哀中咀嚼出存在的残酷,唤起改变它的意志;她甚至无力更新自己的叙述技巧以争取听众的同情。毫无新意的反复使叙述程序化,空洞化。在兀自流动的语流里,作为儿子死亡事件当事人,“我”做为主体性得到了重要的发挥,以致于她自己的故事里倒像一个局外人。无效叙述的结果也就等于了无声。最终听众的冷与聋把她驱回缄口无言的状态。

第二类、自轻自贱

泼辣能干的农妇,唇枪舌剑的三姑六婆构成这个群体的主要成分。相对外向的性格和过得下去的经济,家庭背景使她们不致于像祥林嫂们敛口结舌。她们有说“我”的机会,说话也能干,声音也不低,她们的话语有时简直甚至像是聒噪和漫骂合成的浊流。《离婚》里的爱姑在船上对乘客控诉自己丈夫时,声音就颇高:“要撇到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慰四老爷不是劝过我四回么?……”③(《鲁迅全集*彷徨*离婚》,人民文

学出版社,1998年版)146页。然而,有用“我”的自由并不等于有自我意识。仔细地读例句,我们不难发现,她们的“我”除了指代的功能外(有时,也起着强调的作用),并没有别的意思在内。她们的“我”一般只是动作的施与者或受与者,很少是思想的发射者,用来表示自己的思想。毫无疑问,她们的“我想”与《狂人日记》里狂人的“我想”,《伤逝》里涓生的“我想”分属两种思维等级。后者的“我想”指的是一个紧张的精神活动过程,导向一个新发现,并返照于“我”的内心。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口舌泼辣的她们往往比祥林嫂们更容易自轻自贱。一旦身份和力量处于劣势时,她们会赶快用贱称,低调声量,甚至口吃起来,说不出话来。例如:悍勇的爱姑,一口一个“我”的爱姑在七大人的面前,很快就改称“我们乡下人”,“我们粗人”⑥(《鲁迅全集*彷徨*离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151页。自轻自贱,连声音也变成“微细得如丝”。

如果说,哀而不争是第一组人格的典型特点的话,自轻自贱则是这组人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三类、丧其自我

人最宝贵的是“自我”,最容易丧失的也是“自我”。因为在社会生活具有自然消解个体人格的机能,而人自身亦有趋同合群的本能。完美的个人主义或唯我主义从来是哲学预约的一种理想。因此,即使在个人主义被奉为社会生活的主流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个体人格的发展还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何况在把“无我性”奉为一个国粹的国家里。个人保持自我的努力就好像一片薄薄的芦苇叶在湍急的河流上逆流而上。毫无疑问的,子君的个性光芒一闪之后就不复显现了。

然而,社会本能地对个体人格怀着敌意。它的敌意一般化身为一种被“常人”理解为正常的生活秩序或生活法则,由此就消除了自我的独特性。子君的自我意识,尽管有着一定的理论前提(“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潮),但事实上,子君的自我意识还是萌芽阶段的自我意识,何况还有一些传统思想的毒素,仍残留在她的潜意识里。某钟程度上说,《伤逝》中的子君是鲁迅对自己最珍爱的一种人物而做得“丧其自我”的掉念。

总的来说,在子君“无我化”的过程中,她与“非我性”的社会力量并未形成尖锐的对立关系。她自身那点微弱的自我意识还不足以使她成为个体与社会的冲突,某种程度上,她是在不知不觉中躬行妥协和奴从,因此,她能感到的痛苦只是归属于经验形式的痛苦。这种痛苦一般只会导致感官的麻木,却不会引发灵魂的骚动和思想的裂变。

(三)超现实的恋爱观

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买卖婚姻的反对。他甚至认为这样的婚姻仿佛两只牲口听着主人得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吧!”但同时,鲁迅也反对这超现实的恋爱观。这种超现实的恋爱观把恋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甚至想要超越现实生活去进行恋爱,结果只是幻灭。《伤逝》就是鲁迅批判超现实恋爱观的一篇宣言。小说的主人公捐生子君为了他们的爱情和理想,不顾封建社会里的礼教的束缚,舆论的谴责,组织了一个小家庭。可是安宁和幸福的生活,还必须有凝固的力量。可是他们却缺乏必要的现实基础和奋斗的毅力。最后,他们终于散了,而子君就算回到了娘家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用了极大的温情和热情,对于当时沉浸在盲目的超现实的爱

河里的青年们,寄予深切的关怀和警惕。从作品中表现出,鲁迅认为自由恋爱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且应该把恋爱安置在适当的位置上。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其实爱情决不是生命中唯一可贵的东西,如果没有生活的自由,如果没有做人的权利,那就不可能有优美高尚的爱情。因此,女性得到爱情的前提,必须首先能够生存和争取到做人的权利。二、情节分析,找出造成女性问题的原因

中国女性的“无我化”在鲁迅的作品中有了深刻的体现,但那个“我”的力量是建立在小说特定情节的基础上的,表现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还有很重要的是从鲁迅的思想来探究鲁迅的女性观。

(一)妇女在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位

旧中国的女性一直以来就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还被压迫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之下。鲁迅曾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汗,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人身上。”⑦(《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阿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在封建社会这种男权制度之下,女人不过是一种奴隶,操劳着家里的所有杂事却没有自己姓名的奴隶,没嫁之前是谁谁的女儿,出家之后是谁谁的老婆,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却是谁谁的妈。甚至还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好像货物一样,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在《祝福》中的祥林嫂就被婆婆狠心的卖掉,而原因是小儿子娶老婆没有钱。多少可笑的事,卖掉一个媳妇就为买另一个媳妇回来。但它还是发生了,而且是理所当然的情况下。封建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种形式的奴隶,把女人当作私产,当作商品,甚至是一种不吉祥的动物,女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急需要有个人来维护他们的主权。

这可能是偏见和歧视造成的,可是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了几千年。

(二)“表彰节烈”和“寡妇主义”

“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越早,家离越穷,他便节的越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以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这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杀,或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越残越苦,他变烈得越好,倘若不及抵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杀,便免不了议论……”⑧(《鲁迅全集》我之节烈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117页。这是鲁迅在1918年7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我之节烈观。用现在的眼光看,鲁迅先生用这么大的力量去批评那些已经过去的封建教条,好像有点的多事。但是这些事到了五四运动前夜,还有不少的人把这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封建教条,当做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在“表彰节烈”的名义之下,几千年来,不知杀害了多少的无辜和善良的女性,多少女性被惨死于封建礼教之中。“表彰节烈”是男性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的杀害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女性是被压迫者和被侮辱者,然而这并不是说女性就不受女性的压迫和侮辱,因为女性里面也有坏人和坏传统,“寡妇主义”就是一种表现。这里说的寡妇主义并不是原意(丈夫死后不得以而抱独身的主义,而是一种教育。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女性开始在社会上服务,开始出现了女子的教育。而女子教育多半落在了独生者的掌中。她们始终用多年练就的眼光,观察着一些,见到一封信,就疑心是情书;听到一声笑,就以为是怀春了;只要有男人来访,就是情夫了。她们用类似于婆婆

对待童养媳的教育方法,来教育涉世不深的女学生,学校化成了阴暗的家庭,青春失去了本来的颜色,没有嫁就先寡了。

从“表彰节烈”和“寡妇主义”出发,女性解放除了要提高妇女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斗争勇气,更要解放社会,摧残女性的封建教条都应该彻底清除。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 [M].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8.

[2] 华岗.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 [M]. 新文艺出版社,1953.8

[3] 王嘉良、金汉.中国现当代文学 [M].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12

[4]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5] 林贤治.人间鲁迅 [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 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 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 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 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 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 冷漠,束缚 一.祥林嫂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 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 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 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 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那么是 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 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 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由于“生为夫家 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为了自己 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 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 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 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 失节是大”。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 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因 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 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 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 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 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 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 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 上碰了个大窟窿”, “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 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了。那么祥林嫂为什么有这么多极端的做法呢?为什么她宁死都不愿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2083327.html,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汪怡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比如一味地逆来顺受地,盲目地反抗意识的,有着觉醒反抗意识的。本文着重论述几位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从对她们的分析中,我们可得知造成她们悲剧原因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提到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篇篇出自他手的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他的一 生始终都以抨击旧的封建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社会现实,文章里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思想。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当时的社会,“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鲁迅则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特别是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她们分别是:《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伤逝》中的子君,这些人物中,虽说也有人尝试着抗争旧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给自己带来的不公,但最终无一摆脱了悲惨的命运。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解放问题的不断探索。 一.逆来顺受的“良民”——单四嫂子 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塑造了他笔下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但同时她又具有旧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一名寡妇,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她丈夫死去的二三年里,既没有失身也没有改嫁,她的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于是她夜以继日地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事。但是,她这点小小的心愿在黑暗的社会里想要实现也只能是梦想。当她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宝儿生病了,她带着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生何小仙,何小仙是个骗子,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任,宝儿的病并不是无药可救,可以这样说,宝儿的去世正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联手造成的。她总幻想着“明天”会更好,但又什么都不做,难道仅仅只是“希望”“乞求”,“明天”就会变得更好吗?在那样一个重重压迫之下的社会里,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一种无法自鸣的痛。 二.反抗性和奴隶性的并存——祥林嫂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 Abstract: Mr. Lu Xun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writer in modern China. The female image in his novels have different types and feature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spontaneous women against women, the old and the new cracks in three type. In this paper, from his works capture the fourth Shan's wife, Xianglin's wife, love regardless, Zijun this several with strong tragic color female one analysis. Lu Xun under the several major female tragedy, its inherent personality, author both sorrow for their unfortunate, nuqibuzheng, but mining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oot of their tragedy is oppressed, toxic to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eudal ideology. Key words: Lu Xun female image against feudal tragedy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发表时间:2009-07-28T17:04:14.50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5期供稿作者:田雪青 [导读]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同封建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田雪青 摘要: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同封建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结果是悲惨的,但意义却是深远的。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文化 作者简介:田雪青,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茹荷镇初级中学。 一、前言 鲁迅写了许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二、鲁迅作品中妇女形象的分析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是一个粗笨女人”,是一个悲苦的守节妇女。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惟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社会的冷漠使她连小宝的性命也没有保住。小宝死后,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在她面前,那无尽无休的明天将意味着什么呢?在她周围除了想趁机揩油的人以外,她得不到一点同情,那人情的淡薄,真令人不寒而栗。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所寄托的如梦幻般的“明天”,依旧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梦。 《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本文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地卖给山坳中的贺老六。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一点安宁。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宥。捐门槛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的最后致命一击。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从身体上对她进行摧残,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最后将她踢出门外,使她沦为乞丐,最终倒毙街头。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她当牲口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也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打击。之后,社会无处不在的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长期以来,由于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因此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打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种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魂灵地狱的诘头,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大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 相对祥林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是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鲁迅先生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女性形象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对鲁迅评价时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弃医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一直在探索“国民性”问题,他要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他的小说,着重于反映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具有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他的小说中,涉及女性的篇章不算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摘要]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确良苦难最深重。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故其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特别关注他们的命运,因此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有很多妇女题材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着鲁迅对广大妇女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深入思考,描写和揭示了封建思想对妇女精神的奴役和毒害,期待妇女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鲁迅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并映射当前社会的各种弊病。对这课题的研究,不乏出色的学者,但各有各的视角,这遍论文主要从鲁迅作品中的妇女本身和外部因素去分析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并探讨使妇女解放的道路。 一、具体来说,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有以下几种类型: 1、愚昧、麻木的、未觉醒的妇女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爷就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同时,鲁镇的人们也“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安宁。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谅。当她听从柳妈的话捐出门槛赎罪后,被四婶的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最后一击。“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敢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时,她才走开。”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作品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压迫她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爷、四婶到婆婆、大伯,甚至还有柳妈和鲁镇的群众都参与这样一个周密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另一个愚昧、麻木、未觉醒的妇女形象是《明天》中的单四婶子,她勤劳善良,但同样被浓厚的封建思想所包围。在丈夫死后,“便须专门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的病就是不见好转,最后她只得把希望押在庸医何小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形象多样的农村妇女形象 4 (一)、《故乡》小说中的杨二嫂形象4(二)、《离婚》小说中的爱姑形象5(三)、《祝福》小说中的祥林嫂形象7(四)、《阿Q正传》小说中吴妈形象9 二、鲁迅刻画农村妇女形象常用的手法10 三、鲁迅小说中农村妇女形象的意义11 四、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4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内容摘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恪守封建礼教与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刻。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故其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故乡》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阿Q正传》中的吴妈。作者选取的这四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不同,但她们的命运都是令人同情的,她们都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地探索。 关键词:鲁迅小说;妇女形象;刻画手法;形象意义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堪称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把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特别是对辗转于社会最底层,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被侮辱、被损害的典型,封建社会的妇女更为关注,她们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和殉葬品。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就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为深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他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摘要: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着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鲁迅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触,在《明界》、《祝福》、《离婚》、《仿逝》等以妇女为主人公的小说中,出色地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典型,感人至深,至令仍然显示着其不可磨灭的社会意义。本文本文拟通过分析这四个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 关键字:鲁迅小说;妇女;形象 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在作品中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妇女形象。在《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鲁迅受到“为人生”启蒙主义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字里行间,都熔铸着其激愤与不平。 一、麻木、顺从、无反抗力的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主人公。《明天》是鲁迅写的第一篇描写农村妇女的小说,也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贫困寡居的单四嫂丧夫之后,并没有选择改嫁。也可以这样说,在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所谓东方文明的熏陶下,她遵守了古训:死了丈夫,不能另行改嫁,只能守节。 单四嫂麻木,淡漠,这个对生活已经毫无奢求的社会底层妇女,唯一的心愿大概就是养活宝儿。“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宝儿稚气的愿望让单四嫂觉得“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也给了她为生活挣扎的信念。可是宝儿生病了,把儿子当做明天的她求签、许愿、喂药,最后无奈求助庸医何小仙。宝儿最后还是死了。单四嫂微茫的希望幻灭了,邻居们帮忙操办丧事,他们都聚集在这可怜的寡妇周围。“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可是他们谁也没有真正从心底给予单四嫂一点点同情和安慰。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面对一次次的不幸和打击,单四嫂完全麻木,没有怨恨,没有不满,她一味地顺从、屈服,更不要提反抗了。单四嫂以为她的明天,痛苦会减少,可是现实是每一个明天,都给她带来了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和失望,也让她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财物。 鲁迅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提纲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鲁迅先生是最早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之一,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苦难也是最深重的。在中国的现代文学领域。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除了有农村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的题材外妇女题材也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阿Q正传》中的吴妈、《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等通过对鲁迅先生笔下的妇女形象的分析探讨其悲剧的命运以挖掘出妇女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及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的深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妇女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 一、鲁迅小说中妇女形象的类型 1、愚昧麻木的妇女形象。鲁迅《彷徨》的首篇《祝福》展现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 吴妈作为中国底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她们失去本性变得愚昧麻木,现实着人性的无奈。 2、被人吃且吃人的妇女形象。没有平等,就算是同处在被压迫的境况中,却同样以一种高 姿态来欺侮、压迫别人。《祝福》中的卫老婆子,和柳妈一样,在表面上看来是帮主人公的“好心人”,但事实上,她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年纪轻轻就“死了当家人”。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3、具有反抗意识的妇女形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作为 城市知识女性的代表,终于有所反抗。 二、鲁迅小说中妇女形象的意义 1、引起思考——当时中国人民落后的根本 2、深入挖掘——悲剧造成的种种原因 3、极力倡导——妇女解放 “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更要看见辉煌的曙光”。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习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

琐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琐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发表时间:2010-12-21T11:49:04.49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李英甫[导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自豪的文学遗产,我们以有《红楼梦》而自豪李英甫(河南省商丘市第八中学,河南商丘476000)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95-01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自豪的文学遗产,我们以有《红楼梦》而自豪。一部“红楼”,倾倒了多少中外读者!曹雪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从那一派红红火火的“虚热闹”中,感受到了“呼啦啦似大厦倾”的封建社会的颓倒之势;还在于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萌芽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又集中地表现为作家的“女性意识”————为女性张目,为女性呐喊。《红楼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女性世界”!而鲁迅的小说中女性的形象更为我们读者所关注。关键词:鲁迅;形象;小说;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上,女性同男性一同出现并创造着这个世界,但是有史以来,女性所受到的待遇,一直是不公平的。在人类生活的辞典里,恐怕再没有比“女人”更难以解释、评说的了。长时间以来,妇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及其价值,像植物中的葛藤,没有自己的枝干,靠攀缘其他植物而生活——————女性需要依附;像天空中的流云,没有自己的根基,风可以随便把它吹走————女性缺乏自身的价值。从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到西欧中世纪“女人是男人身上一根筋骨所做”,历史的传统偏见在男女之间掘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有史以来,中国妇女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和痛苦,鲁迅先生为此而深深地悲哀、忧愤。他说,中国人向来没有挣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鲁迅小说中也塑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女性世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并非鲁迅先生“偏爱”女性,只是因为女性有着太多的苦难和忧伤,因此,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成为鲁迅先生的一个创作倾向。鲁迅先生以其理性批判的精神,审视着二十世纪的中国现状,关注着中国劳动妇女的历史命运,并从此出发思考着有关社会、历史的诸多问题。 全面地揭示中国妇女灵与肉、尤其是灵的苦痛是鲁迅小说的主题。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写出了中国农村妇女无限的人生悲剧,显示出他对中国农村社会深深地理解与同情。《药》中,夏瑜的母亲本来就穷得“榨不出一点油水”,如今又死了儿子,孤苦老人何人赡养,其未来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明天》中丧夫的单四嫂子,“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贫困,使一家几代农妇几乎到了相互仇视的地步:“九斤老太”嫌曾孙女吃得多“吃穷了一家人”;“六斤”以极不恭敬的这“老不死的!”回敬曾祖母。“六斤”仅仅因为弄烂一个破碗,便遭父亲重重一拳,打倒在地(《风波》)。贫穷,使二十年前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变得泼辣、放肆。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还中伤闰土偷碗碟,活得颇为悲哀(《故乡》),但这些,并不构成鲁迅小说探索妇女命运的主要之点,鲁迅先生把他探索的笔触伸向因封建专制压迫所造成的妇女心灵的深深的苦痛中。 华大妈和夏瑜之母(《药》)在精神愚昧困顿中度日。前者笃信人血馒头可以医病,送了儿子的性命,后者对儿子并不理解,去给儿子上坟,看到别人瞧她甚至还感到“胆怯”、“踌躇”,面带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走到儿子坟旁。两位境遇不同的妇女,在封建统治下,以其迷信麻木达到精神上的同归。 阿Q向吴妈(《阿Q正传》)下跪,要与她“困觉”的恋爱方式是荒唐的,但吴妈为此大哭大闹、寻死觅活,求告赵太爷的举动更是悲哀的。吴妈之所以感到羞辱,甚至不惜准备以死洗得“清白”,其鉴事的原则是封建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信条。封建道德已使她失去一个“女人”的正常思维、要求,因此才将最普通的男女求爱之事视为“非礼”的、洪水猛兽一样的事情。 《风波》中的七斤嫂颇有几分“强悍”,但这是外在的、虚弱的,她的灵魂已被封建道德所吞噬。面对着封建复辟势力赵七爷的威逼,她显得那么惊恐、绝望。她乞求“皇恩大赦”,无望之后,“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七斤嫂感到惊慌的是赵七爷的“学问”,是“书上写的”东西————封建阶级的“圣经贤传”给农村妇女铸下了难以卸脱的精神桎梏,使她们活得那样艰难、沉重!《离婚》中的爱姑表面上看起来比七斤嫂更“强悍”、“泼野”,她敢于公开辱骂欺侮她的公公、丈夫为老小“畜生”。但这种抗争中隐伏着“危机”,因为她认定自己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而且她尽了妇道:“自从我嫁过去,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 ”。“小畜生”不应背弃她这个“正”的去外面胡嫖乱淫。她根本不是从维护自我尊严、人格、地位方面去论定是非。妇女是没有这种权力的。不是 “节”、“烈”,便是被“休”,如此而已。爱姑实质上仍是重复了封建社会千百万妇女的命运。 寡妇命运是旧式妇女中最为凄苦者。单四嫂子不仅物质生活艰窘,而且精神又是那么孤寂,得不到社会的丝毫同情、慰藉。祥林嫂(《祝福》)的悲剧最典型、最真实地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寡妇乃至所有农村妇女的命运。祥林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难忘的。自从四婶以“败坏风俗”不干净”的名义大声让祥林嫂把祭祖的东西放下之后,“祥林嫂无疑等于判了死刑。扼杀了祥林嫂的精神与肉体,致使她成为一个“木偶人”的是封建阶级的思想意识。正是那种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褒扬的“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酿成了祥林嫂的悲剧。最初的丧夫、被卖,没有使她垮下,她反倒在繁重的劳动中得到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容,脸上也白胖了”。虽然后来又有二次丧夫,失掉孩子,但是真正战败她的,是人们对她的再嫁表示的歧视。祥林嫂被“灵魂”、“地狱”有无之类的问题苦苦地折磨着。祥林嫂不仅承受着现世的痛苦,而且还承受着“来世”的苦痛,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吞噬了灵魂,她无疑已经被枪毙了。小说结尾,在别人愉快的“祝福”声中,她悄然死去,不过是完成了一种死的形式。太惨烈了!我们实在无法忘掉祥林嫂的形象。鲁迅以其“忧愤深广”的风格,用他那支传神的笔,写出了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灵与肉的双重苦痛。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深刻地暴露了封建阶级的思想意识,是怎样严重地虐杀人们的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勃发,给古老的中国吹进了一股新风,科学与民族的精神感召着久被蒙蔽的中国人。妇女解放的呼声先从知识者那里发出,从而使妇女的生活现状和未来的前途呈现出一片光明,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妇女需要重塑自己的形象。全面地揭示中国妇女灵与肉、尤其是灵的苦痛是鲁迅作品的主题。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写出了中国农村妇女无限的人生悲剧,显示出他对中国农村社会深深地理解与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