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分期

糖尿病足分期

糖尿病足分期

糖尿病足分期你知道吗?糖尿病足即糖尿病患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变的严重程度是治疗及护理糖尿病足的依据,下面介绍糖尿病足分期,糖尿病足患者应该要了解下。

一、糖尿病足分期:

第一期:早期病变期

糖尿病足病患者常有下肢发凉,麻木,腿部”抽筋,易被误认为”老寒腿或老年人缺钙,导致延误糖尿病足病的病情。

第二期:局部缺血期

“间歇性跛行,即糖尿病足病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被迫停止运动,休息一会后可缓解,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即再次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糖尿病足病患者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此外还有足部感觉异常,动脉搏动弱。

第三期:营养障碍期

静息痛,即糖尿病足病患者在不行走休息时出现的下肢疼痛,呈剧烈烧灼样疼痛,以夜间为甚。肢体营养障碍,动脉搏动消失。第四期:坏疽期

糖尿病足病持续剧烈疼痛,干性溃疡和湿性溃疡,组织缺血坏死,可合并感染,最终导致截肢,严重时还可危及糖尿病足病患者的生命。

二、最广为应用的经典的Wagner分级法将糖尿病足分为6级,即0~5级。

0级:主要指患者下肢已出现有糖尿病神经病变和/或血管病变,但在足部无任何创伤。对于这些患者,应定期随访、加强足保护的教育,

糖尿病足基层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

糖尿病足基层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剧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正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慢性流行性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成人糖尿病人口由2000年的1.51亿增至4.25亿,预计到2045年达到6.29亿;其中中国糖尿病人群高达1.14亿,居全球首位。作为糖尿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足(DF)的患病人数也随之逐年上升。研究[1]显示,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的风险高达25%,其中14%~24%足溃疡患者需截肢,全球每20秒就有1例糖尿病患者失去下肢,而其截肢后5年的死亡率达到50%。成功地预防、治疗DF需患者及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和各层级医院分级诊疗,依据有效的管理规范,特别是开展针对适合我国国情的DF基层防治工作,是减少医疗费用、降低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DF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卫生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急骤增高,DF发生率逐年上升。一项为期12个月的队列研究[2]显示,我国DF溃疡发生率为8.1%,而该类患者出现新溃疡的比例达31.6%;2010年,我国一项多中心调查[3]显示,城市三甲医院中DF所致截肢占全部截肢的27.3%,占非创伤性截肢的56.5%,截肢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达到3.4万元,平均住院天数30d。2012年,DF溃疡调查[4]则发现,与2004年比较,我国DF患者高血压、冠心病、DKD等合并症及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增高,足溃疡患者总截肢(趾)率上升(17.2% vs 10.2%),日均住院费用升高(955 vs 589元),但大截肢率降低(2.3% vs 5.9%),愈合率增加(52.3% vs 18.2%)。二、基层医疗机构DF管理现状与DF的全程管理 国内外研究[5]显示,早期筛查预防、专业化的管理和健全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等,是降低DF溃疡发生率及截肢率的重要举措。DF全程管理包括糖尿病教育、危险因素筛查、糖尿病及足病的诊疗、截肢后的康复以及预防复发,更广义的全程管理也包括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目前,我国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就诊于区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DF早期防治中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基层医疗机构目前缺乏完整和规范的DF筛查、诊治和管理的流程及相关设备,且基层医师及部分二级医院非专科人员,对DF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诊疗技术和理念均比较落后,各自为政、缺少合作,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缺乏有效的规范,致使DF患者病情延误,溃疡难以愈合,截肢风险甚至死亡率增加。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DF的筛查、诊断、随访教育及分级诊疗建议 1.基本筛查及设备配置

糖尿病足典型病例分析报告

实用标准 文案大全糖尿病足典型病例分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管外科杨淼一、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 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 严重者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可以迅速发展, 处理不当会严重致残。 目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正足部走入临床,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足下部血液灌注,不但效果明显,而且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节约了社会成本。 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足 Wanger 分析法显示糖尿病足分为 6 级,其中 0 级为尚未溃疡但会发生溃疡因素。 1 级和 2 级为轻微的溃疡,经过积极治疗后,大多数可以痊愈。 3 级到 5 级为中度到重度的感染,即使积极治疗仍然不可避免的切除局部或整条肢体。 临床治疗的目的为: 控制感染、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复发。 当下肢供血不足将导致足部抵御感染和伤口自愈能力的下降。 而所有的药物治疗必须通过血液输送到感染组织,只有良好的血供才能保证组之间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所以治疗糖尿病足应该重视早期血运重建。 二、病例分析患者资料: 男性, 78 岁,双下肢间歇性跛行 10 年,加重 3 个月,既

往糖尿病 8 年;脑梗塞 4 年,无后遗症。 术前的 CTA 显示(图 1),患者的膝盖动脉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闭塞,主要表现为双侧的胫前动脉闭塞。 经介入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术后的可控比测压显示,右侧为 1. 20,左侧为 1. 08,加术前有所好转。 患者的渐行骨髓症状也得到有效地改善(见图 2)。 本例患者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糖尿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与症状往往不一致,而且患者的踝功比值不能准确反映血管病变的程度,对于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尽管早期干预,仍有糖尿病患者膝下血管病变不能完全开通。 如本例的左侧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一般情况,患者女性, 76 岁,主因双足肿痛个月,右足第二趾红紫 3 天入院。 记往糖尿病史 15 年。 查体,双侧股腘动脉可及,双侧胫后动脉可及,较弱。 双侧足背动脉未及。 术前 B 超。 双侧腘动脉以下管腔重度狭窄,双侧胫前、足背动脉闭塞;双侧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多发斑块。 术前患者足部第 2足趾已出现红紫,处于坏死的边缘,术中造影发现患者股浅动脉末端、胫前动脉闭塞,胫后动脉远端可见严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最新版本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

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 (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共分4大类,见表1。 表1 糖尿病因学分类(WHO,1999年)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特殊类型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

确切的有关糖尿病足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仍很有限,根据现有文献报告的数据,往往低估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截肢率。 糖尿病足病预后很差,甚至比除肺癌、胰腺癌等以外的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全球每年约有400万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糖尿病足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3]。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相对于非卧床的糖尿病门诊患者,糖尿病足病患者接受住院/急诊诊治、转诊给其他医生以及1年就诊次数分别增加3.4倍、2.1倍和1.9倍,医生花费在诊治上的时间更多;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直接转诊到急诊或住院诊治的概率增加6.7倍[4]。2017年全球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7 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 10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足病占用了12%~15%的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40%[5]。 二、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早期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对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筛查需涵盖整体与局部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危险因素是指:男性、糖尿病长病程、吸烟、视力障碍、并发症与合并症多,此类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足部情况。而局部危险因素更多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诱因方面,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动脉病变、足部力学变化、足溃疡病史、截肢史等。本次指南的亮点之一就是参考中国临床研究数据,针对糖尿病足主要诱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出了具体的筛查流程与频次,使指南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指南结合我国

糖尿病足部溃疡分类及危害

糖尿病足部溃疡分类 足部溃疡的表现,标志着糖尿病足进入1级,病变常继发感染,感染可促进可溃疡的发生和发展,可迅速蔓延扩大到组织间隙及腱鞘,形成蜂窝织炎,脓肿,逐渐发展出现骨髓炎,甚至菌血症;以血管病变为主的,则由于循环障碍,出现末端供血障碍,导致局部缺血性坏死。在1~5级不同阶段中,病变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糖尿病足溃疡分类 糖尿病足溃疡根据病因或临床表现而采取两种分类方法。根据病因可分为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和神经缺血性溃疡。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三种。 1.根据病因分类 2.神经性坏疽:足部温暖,动脉搏动良好,皮肤、胼胝干硬,易于出现皲裂, 足部或足趾变形,溃疡可能发生在足趾尖、跖骨头表面部位,或在足底,有胼胝部位多见,疼痛感不明显,可以合并夏科关节。 3.神经-缺血性溃疡:足部发凉,脉搏减弱或消失,水肿,一般溃疡出现在 足侧边缘,溃疡的第一个征兆是出现红色水疱,逐渐演变成基部有稀疏灰色肉芽组织或浅黄色坏死组织的浅表溃疡,溃疡周围常伴有红色斑晕。皮肤或紫暗或青紫,国内糖尿病足溃疡主要是神经-缺血性溃疡,这些患者 同时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4.缺血性溃疡:单纯缺血性溃疡较为少见,一般多与神经性同时存在。可以 出现肢端变黑。 5.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6.干性坏疽:干性坏疽者较少,多因动脉血流逐渐或骤然受阻,而静脉血流 仍然通畅,造成局部组织血流减少,导致局部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坏疽,可见患处干枯变黑,坏死,分泌物少,与健康组织界限清楚。 7.湿性坏疽:湿性坏疽临床较为多见。多因肢端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动静脉 血流同时受阻,皮肤损伤,感染化脓。局部红、肿、热、痛,潮湿流脓,分泌物多,分泌物可有异味。感染波及到皮下肌肉组织,形成蜂窝织炎,蜂窝组织液融合形成大脓腔,沿肌间隙蔓延扩大形成窦道,深部感染蔓延扩大,骨与关节破坏,形成假关节。

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及分类和分级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以长病程、难治愈、高财务支出、致残致死率高为特点。 一、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 发达国家5%糖尿病病人有足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的一生中六个人中即有一个人会患糖尿病足。德国文献报道,30万患者足病归因于糖尿病,诊断4年内50%面临截肢。在英国,2型糖尿病相关小截肢率增加了2倍,2型糖尿病相关大截肢率增加了43%。全球每30秒即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失去一条腿,85%的糖尿病相关截肢继发生于足溃疡。发展中国家40%~70%的下肢截肢与糖尿病有关。在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14%,老年人是糖尿病足的危险人群, 糖尿病足多发生于糖尿病起病后10年。糖尿病足致残率高,需行截肢手术者约占5%-10%,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的50%以上。截肢后三十天内死亡率约有10%%14%,其生存期中位数为22个月,对患者危害极大。我科近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049人,其中:男性666人,女性383人;年龄<50岁的患者241人, 占22.97%;51-60岁的患者278人, 占26.50%;61-70岁的患者238人, 占22.69%;>70岁的患者295人, 占28.12%。在1049人糖尿病足患者中,60岁以上(含60岁)患者702人, 占66.92%。 做好糖尿病足分类和分期,准确地评估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对指导糖尿病足的治疗、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糖尿病足分类和分期 (一)、糖尿病足的分类 1、糖尿病足按照病因性质分类 1.1 神经性溃疡神经病变是造成足部损害的病理基础。 ①感觉系统的神经病变:表现为敏感性丧失,这种对疼痛等刺激的麻木特别容易使足部受到外部暴力的伤害。 ②运动性神经病变:它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糖尿病足的形态学和机能的改变,促使脚底面的反常压力的发展。 神经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足底)和神经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 1.2 神经-缺血性溃疡这些患者同时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 1.3缺血性溃疡单纯的缺血所致的足溃疡,无神经病变。 2、糖尿病足按照病变性质分类 根据糖尿病足部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坏疽三种临床类型。 2.1 湿性坏疽

糖尿病足疼痛怎么办,如何缓解

糖尿病足疼痛怎么办,如何缓解?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的综合结果,糖尿病足治疗困难,预后差,截肢率高,甚至可威胁生命,使许多人谈之色变。足部疼痛是糖尿病足病的重要表现,以老年人多见。引起足痛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有很大不同。足部疼痛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因素糖尿病患者足部疼痛首先考虑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根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同,足部疼痛的程度也不一样。那究竟糖尿病足的疼痛要怎么缓解呢?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陈弥主任告诉大家通过几种药物的缓解之法。 1.药物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引起的足痛治疗方法是改善下肢血液供应,方法是内科药物治疗,包括前列腺素E1、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安步乐克等。2、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引起的足痛的治疗比较复杂。与其他神经性病变治疗一样,B族维生素、甲钻胺和类似药物是首选。由于神经病变的原因是氧化应激的作用,多元醇通路异常,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己糖胺通路等不同的机制造成,选择Ct硫辛酸和依帕司他有从根本上治疗神经病变的作用,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口服丙咪嗪、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可改善症状,对缓解疼痛有作用。3、难于奏效时可选用卡马西平、曲马多、苯妥英钠。有报道,皮下注射降钙素连续2周,约1/3的患者疼痛可完全消失。此外,还可外涂辣椒素膏,开始时疼痛稍加重,但2~3周后可缓解。经过大样本人群试验,度乐西汀、普瑞巴林等被认为是比较好的药物,尤其对于比较严重的痛性神经病变的患者效果明显。但服用这些药物有轻度的嗜睡反应。对有乏力等症状且夜间疼痛明显者,可以121服曲马多等缓释止痛药物。ATS是一种含有890 nm的近红外线二极管,通过扩张动脉和静脉改善血液循环。 以上是陈主任介绍的通过药物缓解糖尿病足疼痛的方法,希望能为患者减少一些疼痛。另外陈主任提醒患者,糖尿病足一定要及早医治,不要耽误病情,要尽量避免截肢的尴尬。 在此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向糖尿病足患者介绍,中西医结合开放式疗法是济南糖尿病医院独创的系统完善的用以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法。该疗法来自两千年中医的智慧与精髓,同时凝聚了现代医学理论的求实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是国内目前治疗糖尿病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传统疗法唯恐创面感染不愈,努力让其结痂,而开放式疗法彻底打开感染创面,清除坏疽部位,经过治疗重新长出新肉。针对早、中、晚分期不同的糖尿病足患者制定不同的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开放式疗法可以控制糖尿病、改善微循环、疏通大血管、抗感染、纠正各种相关急慢性并发症。患者身体机能、免疫能力得到恢复和提升,循环及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感染和糖尿病得到进一步控制,相关并发症得到基本纠正,坏死组织逐渐清除,分泌

糖尿病足的分类及预防护理

糖尿病足的分类及预防护理 发表时间:2015-05-29T14:38:53.0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4年第11期(上)供稿作者:王萍萍[导读] 较小动脉阻塞则坏疽面积较小常形成灶性干性坏死,较大动脉阻塞则干性坏疽的面积较大,甚至整个肢端完全坏死。王萍萍(青海红十字医院810000) 【摘要】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宣传工作,提高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意识。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宣教;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85-011 根据糖尿病足部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3种临床类型。 1.湿性坏疽临床所见到的糖尿病足多为此种类型,约占糖尿病足的3/4。多因肢端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损伤感染化脓。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严重者常伴有全身不适,毒血症或败血症等临床表现。 (1)湿性坏疽前期(高危足期):常见肢端供血正常或不足,局部水肿,皮肤颜色紫绀、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部分患者有疼痛,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常不能引起患者的注意。(2)湿性坏疽初期:常见皮肤水疱、血疱、烫伤或冻伤、鸡眼或胼胝等引起的皮肤浅表损伤或溃疡,分泌物较少。病灶多发生在足底、足背等部位。(3)轻度湿性坏疽:感染已波及到皮下肌肉组织,或已形成轻度的蜂窝织炎。感染可沿肌肉间隙蔓延扩大,形成窦道,脓性分泌物增多。(4)中度湿性坏疽:深部感染进一步加重,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肌肉肌腱韧带破坏严重,足部功能障碍,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5)重度湿性坏疽:深部感染蔓延扩大,骨与关节破坏,可能形成假关节。(6)极重度湿性坏疽: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化脓、坏死,并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 2.干性坏疽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干性坏疽较少,仅占足坏疽病人的1/20。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严重狭窄;或动脉血栓形成,致使血管腔阻塞,血流逐渐或骤然中断,但静脉血流仍然畅通,造成局部组织液减少,导致阻塞动脉所供血的远端肢体的相应区域发生干性坏疽,其坏疽的程度与血管阻塞部位和程度相关。较小动脉阻塞则坏疽面积较小常形成灶性干性坏死,较大动脉阻塞则干性坏疽的面积较大,甚至整个肢端完全坏死。 (1)干性坏疽前期(高危足期):常有肢端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怕冷,皮肤温度下降,肢端皮肤干枯,麻木刺疼或感觉丧失。间歇跛行或休息疼,多呈持续性。(2)干性坏疽初期:常见皮肤苍白,血疱或水疱、冻伤等浅表干性痂皮。多发生在指趾末端或足跟部。(3)轻度干性坏疽:足趾末端或足跟皮肤局灶性干性坏死。(4)中度干性坏疽:少数足趾及足跟局部较大块干性坏死,已波及深部组织。(5)重度干性坏疽:全部足趾或部分足由紫绀色逐渐变灰褐色,继而变为黑色坏死,并逐渐与健康皮肤界限清楚。(6)极重度干性坏疽:足的大部或全部变黑坏死,呈木炭样尸干,部分患者有继发感染时,坏疽与健康组织之间有脓性分泌物。 3.混合性坏疽糖尿病患者混合性坏疽较干性坏疽稍多见。约占糖尿病足病人的1/6。因肢端某一部位动脉阻塞,血流不畅,引起干性坏疽;而另一部分合并感染化脓。 混合性坏疽的特点是:混合性坏疽是湿性坏疽和干性坏疽的病灶,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肢端的不同部位。混合坏疽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溃烂部位较多,面积较大,常涉及大部或全部手足。感染重时可有全身不适,体温及白细胞增高,毒血症或败血症发生。肢端干性坏疽时常并有其他部位血管栓塞,如脑血栓,冠心病等。 2 预防护理2.1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足部护理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防患于未然。 2.2 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1)每日用温水或柔和的香皂洗足,保持足的清洁。(2)洗脚前用手试测水温(水温度为将水放至手背皮肤耐受为宜),绝对不能用热水泡足而造成烫伤,避免皮肤破损。(3)足洗净后,应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包括足趾缝间,切勿用粗布用力摩擦而造成皮肤擦伤。(4)为保护皮肤柔软,不发生皲裂,可涂抹护肤油,膏,霜,但不要涂抹于趾缝间。(5)足汗多时不宜用爽身粉吸水,以防毛孔堵塞而感染,不宜穿着不透风的尼龙涤纶袜,宜穿棉纱袜或羊毛袜。(6)每天要检查足跟,足底,趾缝,有无溃破,裂口,擦伤和水疱等,如果发现足部病变应及时求医,妥善处理,切不可等闲视之,贻误了治疗时机。(7)鸡眼,胼胝不能自行剪割,也不能用化学制剂腐蚀,应由医生处理。(8)鞋袜要合适,宽松,每天要换袜,最好有两双鞋子更换,以便鞋内保持干燥,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有无砂石粒,钉子等杂物,以免脚底出现破溃。(9)不宜穿尖头鞋,高跟鞋,暴露足趾露足跟的凉鞋,切忌赤足走路或穿拖鞋外出。(10)寒冬时切忌用热水袋,暖水壶或电热毯保温,以免足部烫伤。(11)足部皲裂不贴胶布,足部真菌感染要及时治疗。(12)忌烟酒,对防治血管和神经病变有益。(13)尽量避免足部损伤,防止冻伤,挤伤,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项目,将损伤的危险因素降到最小限度。

糖尿病病例(糖尿病)

一、患者,女,51岁,教师。 现病史:患者闭经一年,心烦热,多汗,耳鸣,情绪激动,伴间断头晕,头胀,心慌2年,双下肢浮肿半年,加重一周入院。 既往史:23岁怀孕。妊娠期合并“妊娠高血压”,当时血压150--165/85--95mmHg,曾服硝苯地平治疗,产后一年血压正常停药,妊娠足月顺产1女婴体重4.9KG。 家族史: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有明确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家族遗传史。患者妊娠期合并妊娠高血压,足月顺产1巨大胎儿,其母有相同病史。 体格检查:P96次/分。R22次/分,BP158--180/90--110mmHg。肥胖体型,体重86KG,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收缩期杂音A2>P2,双下肢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电解质:正常。尿微蛋白<200MG/24小时,血尿酸:498mmol/L,肝功:ALT49U/LAST56U/L。血肌酐132mmol/L。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13.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9%,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13.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9%胆固醇8.9mmol/L甘油三酯 3.8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8mmol/L 低密度脂蛋白3.01mmol/L。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频发室性早搏,左室高电压。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阵发性心动过速,伴ST-T改变。室性早搏2540个/24H,二连律45个房性早搏105个/24H。 问题1:患者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 解说:1高血压二级,极高危2心律失常3.2型糖尿病4高胆固醇血症5更年期综合症(1)高血压二级,极高危:高血压二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极高危组(合并≥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产史,糖尿病。 (2)心律失常:心率96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阵发性心动过速,伴ST-T改变。室性早搏2540个/24H,二连律45个房性早搏105个/24H。(3)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13.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9%,成年后发病(多在35岁以后) (4)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8.9mmol/L(乳糜血) (5)更年期综合症:闭经一年,心烦热,多汗,耳鸣,情绪激动,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血脂代谢异常,血糖代谢异常。 问题2:初步治疗方案是什么? 解说:(1)降压:氯沙坦钾50mgqd,阿司匹林100mg每晚一次,比索洛尔2.5mgqd。 (2)降糖:二甲双胍0.5BID餐中服比格列酮15mg每天早上一次。(3)降脂: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 (4)降尿酸:别嘌醇100mgtid (5)中药辅助治疗,改善心律失常,更年期症状。坤宝丸9gbid ,蔘松养心胶囊0.8gtid。治疗一月后复查,患者心烦热,多汗,耳鸣,失眠症状明显改善,情绪稳定,心慌,头晕头胀消失,双下肢浮肿消退。胆固醇 6.9mmol/L,甘油三酯 3.1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1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1mmol/L,血肌酐110mmol/L.血压130/95mmHg.心电图:心率80次/分,偶发室性早搏。空腹血糖 5.6mmol/L,餐后两小时8.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血尿酸418mmol/L. 问题3:根据患者一个月治疗的复查结果,下一步该如何治疗? 解说:治疗方案调整为:氯沙坦钾50mgqd,辛伐他汀40mg每晚一次,阿司匹林100mg

糖尿病烂脚长期不愈合

糖尿病烂脚长期不愈合 糖尿病“烂脚”俗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估计我国现有患者超过4千万,居世界第2位。现在全世界非外伤截肢中有50%为糖尿病患者,仅美国一年就有40000多名患者截肢,极大地影响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威胁着糖尿病人的健康。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足呢?糖尿病足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微细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不良的卫生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糖尿病人常因足部感染引起足及下肢坏疽,称为“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麻木,感觉迟钝、发冷、疼痛等。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会面临截肢等后果。因此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下就让专家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坏疽的原因及治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糖尿病足坏疽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点: 1、糖尿病血管病变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全身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中层钙化,内膜纤维增生,致使血管腔狭窄,下肢及足部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肢端坏死。 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血粘度增高、微血流紊乱等因素致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此为糖尿病足的病因病理基础,亦是糖尿病足预后的决定因素。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肢体营养和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与糖尿病足的发病密切相关。 4、足部感染足部感染是糖尿病足形成、发展及恶化为坏疽的重要原因。足部感染的原因很多,既有局部因素,如足部皮肤损伤、高危足、死腔、引流不畅等,也有全身因素,如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 糖尿病足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糖尿病足如何治疗?这是大多数糖尿病足患者及家属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一旦出现糖尿病足意味着被截肢的可能。在大型综合医院目前对于糖尿病足一般都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糖尿病足患者截肢。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在这里说一下目前糖尿病足常规疗法的基本步骤。 一,基础治疗 (1)综合治疗需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切忌只见局部伤口,忽略全身情况的做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1.控制糖尿病,尽量使血糖及血压正常;2.改善微循环及血管再通;3.抗感染;4.支持治疗。 二,内科治疗 (1)控制血糖及血压;(2)抗感染;选用敏感、广谱、足量、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的原则;(3)纠正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积极改善心肾功能,控制高血压。(4)改善微循环;通过扩张血管、抗凝、将纤、血小板拮抗剂等途径,如ACEI、丹参液、前列腺素E、红花注射液等。(5)神经营养制剂:维生素B6、维生素B12,A TP、辅酶A、神经节甘酯等。 三,外科治疗 (1)足部感染: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神经足溃疡:1.应用改变压力的矫形鞋或足的矫形器来达到改变患者足的局部压力;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足从足部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均可受累,严重者可发生局部或全足坏疽,治疗困难,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截肢是糖尿病足治疗的终末手段,包括小范围截肢和大范围截肢:踝关节及其以远水平的关节离断为小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为大截肢。鉴于目前糖尿病足的手术治疗缺乏专业性、适用性和标准性指导意见,一些能够保肢患者因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最后导致不同程度的截肢。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危险因素 在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趾)率从2010年的27.3%降至2012年的19.03%,其中大截肢率从2010年的12.1%降至2.14%,但小截肢

率没有变化,分别为15.2%与16.88%,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4.5%~39.5%[11,481],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即使行血管重建手术,术后3年累积截肢或死亡率仍高达48.8%,远高于间歇性跛行患者(12.9%)[482]。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1.DFU患者大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和既往足溃疡史,小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长、白细胞计数升高、DFI、足畸形以及血管重建手术史[11]。 2.年龄及糖尿病病程:年龄越大及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越多越重,其住院截肢率明显增加[11,14-15,293,481]。 3.血糖水平:HbA1c越高,预后越差[483],HbA1c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5,293,481,484]。积极控制高血糖,可缩短足溃疡愈合所需时间。 4.LEAD:糖尿病足合并LEAD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4- 15,293,481,482,485],LEAD病情越重,截肢风险越高[482]。

糖尿病足健康指导

---------------------------------------------------------------最新资料推荐------------------------------------------------------ 糖尿病足健康指导 糖尿病足健康指导糖尿病足病为糖尿病的重要而常见的并发症,诊疗十分困难,防患于未然理应置于首要地位,尤其是有关医师和糖尿病患者更应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糖尿病足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控制和监测血糖,做到习惯性护足,避免危险因素的损害,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发生很是重要。 一、危险因素的甄别危险因素的甄别对于糖尿病足病的有效预防是至为重要。 严密观察糖尿病史超过十年的病人,这类人群发生溃疡或截肢的危险性更高,特别是在男性病人。 因他们血糖的控制常较差而有关心血管和肾脏的并发症更为多见。 必须注意下列与,足病密切相关且会增加截肢危险的情况: ①缺乏自我保护感觉的周围神经源病变;②在有周围神经病变情况下的生物力学的改变;③足底压力增高的证据(在胼胝下的红斑,出血);④下肢骨畸形;⑤存在周围动脉疾病,不同程度多普勒仪测定的压力降低;⑥溃疡或截肢史;⑦严重的趾甲的病变。 二、足部的检查 1.所有糖尿病人均应接受至少每年一次的足部检查以及时发现导致发病的高危情况。 这些检查应包括足保护感觉的评估、足的结构、生物力学、血 1 / 5

管供血状况和皮肤的完整性。 2.最基本的足部的检查应包括触和望诊的检查、特制的 10g 尼龙丝及音叉检查。 3.有一个或更多高危因素的病人应更频繁地评估危险因素的发展情况。 4.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人每次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就诊时都应仔细地检视足部。 5.低危足也应进行定量的体觉试验,用特制的 10g 尼龙丝来检查。 6.对周围动脉疾病(PAD)的首次检查应包括跛行病史和多普勒仪测定的压力,踝肱指数(ABI),因有不少患有 PAD 的病人是无症状的。 7.检查足部皮肤的完整性,特别是趾间和跖骨头下面。 8.出现红斑、局部温度升高、胼胝形成可能为临近破溃的组织损伤。 9.须注意骨畸形、关节活动受限,步态和平衡问题。 三、高危足的预防 1.远端相称的多发性神经病变是潦疡和截肢的最重要的预兆之一。 2.尽量维持肝抗胰岛素物质接近正常水平能有效地延缓神经病变的进展。 3.停止吸烟可以有效地减轻血管系统疾病的并发症。 4.适时的就诊于足病专家是十分必要。

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首程入院记录

入院记录 患者XXX,男性,83岁,汉族,已婚,退休干部教师,现住址XXX,出生地XXX,入院时间:XXX,病史采集时间:XXX,病史陈述者:本人,可靠。 主诉:血糖升高5年,双足麻木1年,左足溃烂4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健康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高于7mmol/L,后多次于当地诊所测不同时静脉血,血糖均大于7mmol/L,自诉无明显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等症状,当时测血压正常,无突眼等症状,诊断为“2型糖尿病”,规律口服格列齐特、二甲双胍(具体剂量不详)治疗,未规律监测血糖,血糖控制水平不详。一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双足麻木偶有针刺样感及双足背部水肿对温觉痛觉尚敏感无头晕头痛无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胸痛偶有胸闷气短二便正常未测血压血糖未予重视及治疗4月前自觉穿新鞋后不适出现双足部肿痛较前加剧呈持续钝痛继而出现水泡左足内踝部3×5cm25×6cm2右足外踝部2×3 cm2皮肤溃烂无发热胸闷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及意识障碍先后于我院及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经积极正规治疗右足溃烂愈合左足溃烂无明显好转出院后于当地诊所继续治疗左足溃烂面积扩大以及疼痛加剧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饮食可睡眠差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患高血压病一年最高血压达180/110mmHg规律口服吲达帕胺片2.5毫克日一治疗,血压未规律监测自诉尚平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5年间断发作胸闷气短未规律用药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系统回顾无特殊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本地未到过牧区及疫区居住条件一般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性病及冶游史否认放射性物质及毒物接触史适龄结婚育子2女3配偶及子女体健 家族史父母已故死因不详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体格检查 TX PX RX BpX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情语利自主体位轮椅推入病房查体合作面色红润呼吸平稳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及皮下结节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眼睑无浮肿及下垂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双侧乳突区及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两侧对称双侧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胸廓无畸形双侧对称双侧呼吸动度一致无增强及减弱触觉语颤两侧均等无增强及减弱两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见明显心尖搏动触无震颤叩心界不大心率X次/分律齐心音有力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及周围血管征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存在4次/分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明显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活动自如各椎体无叩击痛足部溃疡见专科情况双侧肱二三头肌及跟膝腱反射正常存在双侧克氏征巴氏征布氏征均阴性 专科情况左足内踝侧可见一约12×10cm2大小脓性结痂边缘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溃烂达肌层以下内踝下部可见2处约5×3cm23×2cm2大小脓痂去痂后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深达肌层压痛(+)左足指凹性水肿右侧皮肤无溃疡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左皮温较低右侧正常痛温觉敏感触觉正常存在 辅助检查 随机血糖9.2mmol/L 心电图室上性心动过速

2019年糖尿病足防治指南文档

【标准与规范】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 摘要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着"中国实践,中国证据,中国指南"的原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此部适合我国糖尿病足现状的临床指南,旨在规范我国糖尿病足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本指南有以下特点:(1)突出临床实用性;(2)充分纳入糖尿病足领域的中国证据;(3)重视早期筛查与管理,强调糖尿病足的预防胜于治疗;(4)强调规范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5)强调糖尿病足的多学科协作诊断与治疗。另外,参照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B级: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前言 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有鉴于此,199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成立后,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足相关领域学术交流以提高学术水平。除了组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足病及相关疾病论坛外,还积极制定糖尿病足相关共识与诊疗手册,以帮助各级医师提高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组建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团队,同时积极探讨糖尿病足的诊疗新技术。近20年来,虽然我国糖尿病足的小截肢率没有变化,但大截肢率从12.1%降至2.14%,从而降低了糖尿病足相关社会和经济负担。 纵观全球,自2005年以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关注足以预防截肢",国际上开始重视糖尿病足并发症,一系列足病相关的指南相继问世,如在2011年开始,英国国立卫生保健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糖尿病足问题住院管理指南与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IWGDF)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糖足网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临

糖尿病人长期卧床糖尿病足疼痛的护理

糖尿病人长期卧床糖尿病足疼痛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7-03-16T10:19:38.45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作者:钱果 [导读]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的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 解放军181医院创伤骨科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老年糖尿病人长期卧床导致糖尿病足疼痛的护理。患者属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病史多年,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糖尿病足,经常发生剧烈的疼痛。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对患者采取了包括行为、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缓解了患者糖尿病足带来的持续且剧烈,疼痛。 【关键词】糖尿病;长期卧床;糖尿病足;护理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的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严重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由于糖尿病而长期卧床,其血糖水平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进而发生糖尿病足[]、坏疽、感染以及溃疡。而老年糖尿病人往往由于糖尿病足带来的剧烈疼痛、心理障碍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而放弃糖尿病足的治疗,导致病情持续恶化,给患者自身及其家属带来烦恼。在我国,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不但有南北差异,而且存在东西差异,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2%左右[2]。目前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主要停留在控制病情恶化的方面,而忽视了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因此,本文对此例患者采取了以缓解患者疼痛为主的护理措施。 1.病例介绍 此例患者为男性,年龄47岁,患者处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因“确诊患有糖尿病12年,发生肢麻2年余,发生浮肿5月,近一周以来加重”在我院进行治疗,患者入院时T36.8℃,P80次/分,R19次/分,BP150/102mmHg。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时发现,患者的两侧足跟处都有破溃,其中左足2×3㎝,而右足2.5×4㎝,经过检察医生询问,破溃处是患者半年前在洗脚的时候烫伤,一直没有痊愈。患者的血糖水平为12.7mmol/L、肌酐水平为784mmol/L、尿素氮水平为275mmol/L。 2.护理措施 本文主要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的糖尿病足疼痛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2.1心理护理措施 由于患者患糖尿病年数长久,因此对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的危害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发生足部溃疡之后,患者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治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患者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长期以来的服药及昂贵的医疗费加剧了糖尿病足带来的疼痛,进而导致患者形象发生改变,患者生活、工作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生活质量下降很快。尤其是患者心理方面的压力比较大,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越来越持怀疑态度,恐惧情绪加重。因此,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向患者详细讲解治疗方法、病情原理及治疗的目的性,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告其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综合的治疗,动员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让病人参有兴趣的活动,用看报,听音乐,深呼吸,按摩等方式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以减轻痛苦,此外,护士还尽可以满足病人对舒适的需求。如此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消除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2.2镇痛药物的使用护理 为了缓解患者糖尿病足的疼痛,患者更具护理人员的指导服用了镇痛药物,并与镇静药物进行了联合使用,使用镇痛药物之后,医护人员对其止痛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根据患者食欲、睡眠质量、日常活动能力等方面确定。此措施使得患者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时间,睡眠质量显著提升,且对止痛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及时发现,经医生的处理后无碍。 2.3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基本做到了主动询问患者感受,并根据患者的描述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分析和具体判断。由于患者经常需要使用镇痛药物,“是药三分毒”,这些镇痛药物往往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产生一些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诸如出现幻觉,发生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经调查,大概有63%的患者服用镇痛药物后会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此例患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且情况较为严重,经过主治医生的诊断,予以护胃、止吐等护理,患者情况得到缓解。之后,患者又出现了便秘症状。护理人员考虑到患者平常生活以卧床为主,不能下床进行活动,因此,嘱病人对饮水,多吃水果和富含高纤维的食物,对患者进行腹部按摩并给予缓泻剂进行治疗。然而一段时间后无缓解,因此又给予了患者不定期灌肠治疗,最终患者便秘情况得到好转[3]。 2.4对肌内注射产生硬结的护理 患者长期注射镇痛药物之后,出现了臀下硬结。主要是镇痛剂的反复注射导致患者肌肉组织出现了重度的纤维化,影响了镇痛药物的吸收。此臀下硬结的出现不但与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因素有关,而且与护理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有很大关系,护理人员在注射药物时存在反复在一处进行注射、注射深度不够、注射速度过,注射过程中带有微粒等都会造成皮下硬结[4]因此,在注射时应有预见性,经过调整,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了合适的针头进行注射,对注射深度进行了合理把握,跟换不同的部位进行注射,轮流注射两侧臀部肌肉,更应该严格无菌操作,推注不宜过快,此外,注射前因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身体放松,减少因恐惧、紧张造成的肌肉紧绷,也可以预防硬结形成。 2.5使用镇痛泵的护理 患者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疼痛加剧,药物止痛不能奏效,因此护理人员最终根据医生的意见选择了镇痛泵止痛,其给药方式为经静脉留置针持续给药。为了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解释镇痛泵是一种安全的自我管理止痛方法,效果良好。而使用镇痛泵5-30分钟之后,观察患者出现了呼吸不良的情况,经分析,这是由于镇痛泵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的呼吸。因此,护理人员每隔一段时间间歇给药,防止患者呼吸不畅。最后,护理人员还针对患者镇痛泵止痛中有可能出现的感染情况进行了预防,主要包括:给药时密切观察留置针穿刺部位有无渗出、防止镇痛泵管道及静脉管道打折受压及脱落。针对患者不能正确使用镇痛泵的问题,不能护理人员对储液囊中的药液进行了及时的更换,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使用镇痛泵[5],不能擅自拔出止痛泵或拆除,止痛泵按钮必须由病人本人控制,家属不能代替给药。 2.6足跟处破溃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