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总复习导学案第十三课时 构成物质的奥秘构成物质的微粒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导学案第十三课时 构成物质的奥秘构成物质的微粒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导学案第十三课时 构成物质的奥秘构成物质的微粒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导学案

构成物质的奥秘

第13课时

?专题2?

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能正确判断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等。

3.能看懂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能判断是同一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结构图。

4.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基础知识过关】

1.分子虽然,但有体积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分子在不断地着,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当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当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变成了的分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

4.原子是的最小粒子。

5.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和等都不改变。

6.原子由和构成;原子核一般由和构成。

7.原子中,核电荷数== == 。

8.原子的种类不同在于原子的不同。

9.氖氩等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它们原子的最外层都有个电子(电子层为一层的氦为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

10.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4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电子,带上电荷,形成离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都4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电子,带上电荷,形成离子;它们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1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有关。

【考点与题型】

考点1: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与特点

点拨:此类题重点考查的是分子、原子概念及特点,以及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主要区别。特别是对分子结构图以及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的题型要重点掌握。

【例题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现象解释

A 湿衣服在冬天比在夏天干得慢快温度低,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B 10毫升水与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会小于20毫升分子间有间隔

C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受热,体积变大【针对性练习一】

1.“墙外开花,墙内香”,我们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有质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体积小

2.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室内插花,满室飘香,说明分子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C.H2O2和H2O的化学性质不同,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同

D.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从分子得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所占体积变大————气体分子变大

C.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4.右图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根据示意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物是混合物

B.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 C.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D.每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

生成两个水分子

考点2:原子、离子及其结构

点拨:此类题一定要掌握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根据原子结构图判断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等;2.重点考查对原子、离子结构的判断,学生务必弄清楚原子结构,阳离子结构、阴离子结构,以及阴阳离子的形成过程等。

【例题2】如图,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填字母,下同);

(2)图中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

(3)属于原子的是;

属于离子的是,是(阴或阳)离子,

离子符号是。

(4)钠原子和氯原子反应所形成的化合物氯化钠

是由构成的。

【针对性练习二】

5.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它属于类型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核电荷数为,最外层电子数为;在化学变化中,它容易电子,带电,形成离子,离子符号为;它的原子(能或否)直接构成物质。

6.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粒子共能表示种元素。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填字母,下同),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2)属阳离子的是,阴离子的是,二者形成物质的化学式

为。

(3)属金属原子的是;属稀有气体原子的;属相对稳定结构的

是。

【课堂针对训练】

7.(资阳中考)下列有关物质粒子或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不发生改变

B.未见饭菜就闻到饭菜的香味,说明物质的分子很小,且在不停地运动

C.某粒子示意图见右图,它表示的是一种金属阳离子

D.构成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都为6

8.(资阳中考)下列有关物质构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B.结构示意图为、的粒子,表示了同种元素不同的粒子

C.相对原子质量为m的原子M,核外有n个电子,则核内中子数为:m-n

D.核电荷数为为16的原子,它的最外层电子也是16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9.(资阳中考)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X在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16B.X属于金属元素

C.X与氢形成化合物时,X原子得到电子形成X2- D.X的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10.(资阳中考)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为降低放射性碘(碘131)对人体的伤害向福岛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片(含碘127,碘127是指核电荷数为53,中子数为74的一种碘原子)。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碘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碘127原子和碘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C.碘131原子的质子数为53

D.核能的利用证实了原子的可分性,但安全利用核能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1.(资阳中考)已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中共有3种分子

B.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

C.该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2.见右图,C烧杯装的是浓氨水,A烧杯装的是酚酞溶液,

用大烧饼罩住C、A烧杯一段时间后,能看到(A或C)

烧杯变红,说明分子在。

【课后跟踪训练】

13.“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其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反应后生成了3种物质

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C.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

D.若小白圈表示氮原子,则右边图中的

表示的化学符号为2N

14.右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黑白圆圈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一定不是氧化反应

B.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5.以下有关四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A.①是阳离子B.②③④属于非金属原子

C.①③是同种元素D.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16.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陶瓷工业等领域。:

(1)氮化铝中氮、氧元素的根本区别是。

(2)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铝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则铝原子的中子数为.

(3)铝制品是一种抗腐蚀的金属,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铝离子的符号为。

17.乐乐同学对学习化学非常感兴趣,他做了一个有趣的

实验:在玻管的两端分别放置蘸有浓氨水(易挥发出NH3)和

浓盐酸(易挥发出HCl)的棉花团,并用胶塞塞紧(如图),

一会儿观察到玻管中部有白烟NH4Cl产生。据此作答:

(1)写出玻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属于反应。

(2)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在玻管中部产生白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有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此玻管,将甲放入冰水中,同时将乙放入热水中,则先产生白烟的玻管是:________________。

18. 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入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胶头滴管的用途是。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这说明了

(3)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

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

作可能是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

试剂中具有挥发性。

【反思总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