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教程文件

语言学教程文件
语言学教程文件

语言学

Exercise8

I. Fill in each blank below with one word which begins with the letter given:

? 1. Pragmatics___ i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 2.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____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 3. The notion of context____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 4. If we think of a sentence as what people actually utter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it becomes an utterance_____.

5.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6. Constatives(表述句) were statements that either state or describe, and were thus verifiable.

7. Performatives(施为句) were sentences that did not state a fact or describe a state, and were not verifiable.

8. A locutionary(发话的) act is the act of uttering words, phrases, clauses. It i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 lexicon and phonology.

9. An illocutionary(行事的)act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

?10. A commissive____ is to commit the speaker himself to some future course of action.

?11. An expressive____ is to express feelings or attitude towards an existing state.

?12. There are four maxim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 maxim of quantity____, the maxim of quality, the maxim of relation and the maxim of

manner.

13. In making conversation, the general principle that all participants are expected to observe is called the _ Cooperative Principle proposed by Grice.

14. While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that of an _ utterance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15. A __ perlocutionary(取效的)ac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

16. _ Directives(指示句)are attempts by the speaker to get the hearer to do something.

17. All the act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share the same purpose or the same __ illocutionary point, but they differ in their strength or force.

18. The idea of Paul Grice is that in making conversation, the participants must first

of all be willing to _ cooperate;; otherwise i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them to go on with the talk. The general principle is called the __ Cooperative Principle ___.

19. The maxim of relation requires that what the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s say must be __ relevant

III. Choose the best answer.

?20. _C____ found that natural language had its own logic and conclud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 John Austin

B. John Firth

C. Paul Grice

D. William James

?21. 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how context influences the way speakers interpret sentences is called __B___.

A. semantics

B. pragmatics

C. sociolinguistics

D. psycholinguistics

?22. _B____ proposed that speech acts can be analyzed on three levels.

A. Austin

B. Searle

C. Sapir

D. Chomsky

?23. Promising, undertaking, vowing are the most typical of the _C____.

A. declarations

B. directives

C. commissives

D. expressives

?24. The illocutionary point(言外之意) of the ___B__ is to expres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specified in the utterance.

A. declarations

B. expressives

C. commissives

D. directives

?25. Y's utterance in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 exchange violates the maxim of

____C_.

- X: Who was that you were with last night?

- Y: Did you know that you were wearing odd socks?

A. quality

B. Quantity

C. relation

D. manner

?26. The violation of one or more of the conversational _D____ (of the CP) can, when the listener folly understands the speaker, creat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humor sometimes.

A. standards

B. Principles

C. levels

D. maxims

?27. Most of the violations of the maxims of the CP give rise to __D___.

A. breakdown of conversation

B. confusion of one's intention

C. hostility between speakers and the listeners

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28. Speech Act Theory was proposed by __B___.

A. Saussure

B. Austin

C. Chomsky

D. Grimm

?29. The maxim of quantity requires: __D___.

A. contribute as informative as required

B. do not contribute more than is required

C. do not say what has little evidence

D. both A and B

?30. According to Searle, those illocutionary acts whose point is to commit the speaker to some future course of action are called __A___.

A. commissives

B. directives

C. expressives

D. declaratives

?31. __A___ does not study meaning in isolation, but in context.

A. Pragmatics

B. Semantics

C. Sense relation

D. Concept

?32.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was considered as something __C___ in traditional semantics.

A. contextual

B. behaviouristic

C. intrinsic

D. logical

?33.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D_____ is considered.

A. reference

B. speech act

C. practical usage

D. context

?34. A sentence is a __B___ concept, and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often studied in isolation.

A. pragmatic

B. grammatical

C. mental

D. conceptual

?35. If we think of a sentence as what people actually utter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it becomes a(n) _C____.

A. constative

B. directive

C. utterance

D. expressive

?3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B

A. Utterances usually do not take the form of sentences.

B. Some utterances cannot be restored to complete sentences.

C. No utterances can take the form of sentences.

D. All utterances can be restored to complete sentences.

?37. Speech act theory did not come into being until ____A_.

A.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B. in the middle of 60’s of the 20th century

C. in the late 1960’s of the 20th century

D.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38. __C___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 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utterance.

A. A locutionary act

B. An illocutionary act

C. A perlocutionary act

D. A performative act

?39. All the act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share the same purpose, but they differ _C____.

A. in their illocutionary acts

B. in their intentions expressed

C. in their strength or force

D. in their effect brought about

?40. __B___ is advanced by Geoffrey Leech.

A. Cooperative Principle

B. Politeness Principle

C.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Universal Grammar

D. Adjacency Principle

?41. When any of the maxim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s flouted, __D___ might arise.

A. impoliteness

B. contradictions

C. mutual understanding

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IV.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T] or false [F].

?42. Both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study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F

?43. Pragmatics treats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as something intrinsic and inherent. F

?44.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give an adequate description of meaning if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use was left unconsidered. T

?45.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T

?46.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a sentence and an utterance is that a sentence is not uttered while an utterance is. F

?47.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but context-dependent. F

?48. 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is decontexualized, therefore stable. F

?49. Utterances always take the form of complete sentences. F

?50. Speech act theory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Searle.

F

?51. Speech act theory started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T

?52. Austin ma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constative and a performative. T ?53. Per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F

?_T_ 54. If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F__ 55. A 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F: (An il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56. When performing an illocutionary act of representative, the speaker is making a statement or giving a description which he himself believes to be

true. T

?T 57. The utteranc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varies with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ttered.

?_T_ 58. While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s nearly always observe the CP, they do not always observe its maxims strictly.

?F__59. Inviting, suggesting, warning, ordering are instances of commissives. F: (Inviting, suggesting, warning, ordering are instances of directives.) ?T__ 60. Only when a maxim under Cooperative Principle is blatantly(公然

地)violated and the hearer knows that it is being violated do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rise.

?_T_ 61. Of the three speech acts, linguists are most interested in the illocutionary act because this kind of speech is identical with the speaker's

intention.

?__ 62. Stylistics covers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in relation to context, and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F: (Pragmatics covers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in relation to context, and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63.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T

?T__64.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V. Define the terms below:

?65. pragmatics 66. context

?67. utterance meaning

广告语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文化研究

告语“天地之气、男人品味、精品郎酒、精彩演绎”“天地之气”,体现了男人的气概与胸怀,树立了男人潇洒成功,气度非凡的形象。这是万千男人心中的理想。 三、广告语言的年龄差异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有特点。而广告语言,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商品广告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差异,抓住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表现在语言上的语言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广告策略才能使广告行之有效,为广告主带来更大的利益。儿童天真纯洁,受他人影响大,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对世界充满新奇感,对食物的欲望强,抗拒力弱。 (5)在看我,在看我,还在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旺仔牛奶) (6)今天你喝了没有?我们都喝乐百氏牛奶!(乐百氏牛奶) (7)妈妈我爱喝。(娃哈哈牛奶) (8)旺仔QQ糖,你也要来一颗吗?(旺仔QQ糖) 上面的这些儿童广告都非常的有趣生动,小孩爱看,大人也爱看。(5)中的小男孩眼巴巴的盯着一罐旺仔牛奶,明明是自己很想喝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牛奶却偏要说牛奶上的小人儿在看他,最后终于抗不住美味的诱惑找到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把牛奶美美地喝掉了。(6)中看似普通询问的“今天你喝了没有?”却勾起很多小朋友的馋虫。(7)中,小孩对妈妈说“妈妈我爱喝”,电视机前的小朋友可能也会对妈妈说:“妈妈,我也爱喝”。(8)中爱吃QQ糖的小朋友,肯定想要来一颗。这些广告语言考虑到广告受众为小朋友,用语简单,但却很有煽动性。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比较喜欢追赶潮流、时尚,注重个性突出,语言的灵感度高,变化快,喜欢新词新语。 (9)你out了!(啤儿茶爽) (10)麦辣鸡腿汉堡,不辣不给力。(广州麦当劳) 青少年追求时尚,谁也不愿被“out”。啤儿茶爽抓住年轻人的这一特点推出了这则广告语,事实证明,收效很好。在中国麦当劳的消费主体是小孩和年轻人,“给力”是2010年强劲流行的一个词语,麦当劳用这样的词语时尚、前沿,让人耳目一新,迎合了青少年的兴趣点。 人由于生活经验丰富,老年人则更关注亲人的健康及生活的幸福,以家庭为核心,期盼团圆。有些广告就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11)团团圆圆,达利园。 (12)中秋团圆,金六福酒。 (13)常回家看看,椰岛鹿龟酒。 期盼家人健康和全家团圆是老人家最大的心愿,每逢过年过节,这几则广告不知道出多少父母的心声。 从上面举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广告语言能够反映出年龄的差异。因此,广告人设计广告语言时,需要考虑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状态,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信任。 四、广告语言的层级差异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无阶级性,但一个社会阶层所使用的语言会有一定的特点。针对不同团体、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广告语言也表现出差异性。在屈哨兵的《广告语言方 略》中把消费者分为“需要驱策者”、“他向消费者”和“我向消费者”。“我向消费者”生活形态的主要特点是我行我素,大多是年轻人,好表现,比较关心自我的实现。“需要驱策者”生活形态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收入都不甚丰厚,他们的购买多出于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果按社会层级来分的话,这一阶层的人包括城镇的退休人员,中、低薪(或无薪)阶层以及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居住人口。“他向消费者”都有稳定丰厚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上较有身份和地位,注重名誉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阶层的人包括沿海和内地的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影星、歌星,还包括高新阶层和有丰厚收入的公民等等(屈哨兵,1997)。 广告语言应该根据不同层级消费者的特征来设置广告语言。“需要驱策者”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求实性广告语言将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14)加量不加价,还是三块九哦。快来买吧。(佳洁士牙膏) (15)泻痢停,泻痢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哈尔滨制药六厂) (16)样板运动鞋,原价95,现价50。(广州北京路某商店) (14)用平实得语言标明佳洁士“好用还不贵”。(15)介绍产品的功能,药道病除。(16)在价格便宜上做文章。 “仓廪而知礼节”、“温饱思淫欲”。“他向消费者”不缺少基本生活的必须品,他们强调的是商品的品牌,格调,气质等。 (17)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哈根达斯广告) (18)得意非凡,三星海霸。(三星海霸豪华车) (19)“尊贵典雅”比亚迪F6。(比亚迪汽车) (20)影音经典,超优越四原色高传真彩视,献给金字塔顶端少数人士的影音极品。(日本夏普彩电) 上面的这些广告语与求实性广告语不一样,都属于求名性广告语。(17)中和心爱的人坐在哈根达斯华丽的卡座上,听着优雅的音乐细细品尝冰激凌中的极品哈根达斯,是一种奢侈享受。(18)、(19)突出品牌,(20)突出广告商品的档次“极品”,并对消费者进行了选择“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 五、结语 语言和社会都不是相互独立的,社会语言和广告语言因为一些共同的特征而紧密相连,从广告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语言学,为社会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广告语言学,社会语言为广告语言学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已有研究成果。广告语言要取得成效,就不得不将社会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将广告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广告人更好地理解社会,更好地确定广告语言的诉求定位,使广告语言更加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4]屈哨兵.广告语言方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5]屈哨兵.广告语言跟踪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宋伯伟)

《语言学教程》中文笔记(完整)

语言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语言学导论 语言的定义特征:从本质上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分开的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点。 1. 任意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核 心特征。例如,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本书读作 a /buk/,一支钢笔读作a /pe n/。 任意性具有不同层次:(1)语素音义关系的任意性。(2)句法层面上的任意性。 (3) 任意性和规约性。 2. 二层性:二层性是指拥有两层结构的这种特性,上层结构的单位由底层结构的元素构成, 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话语的组成元素是本身不传达意义的语音,语音的唯一作用就是 相互组合构成有意义的单位,比如词。因为底层单位是无意的,而上层单位有明确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语音叫做底层单位,与词等上层单位相对。二层性使语言拥有了一种强大的能产 性。 3. 创造性:创造性指语言的能产性,指语言有制造无穷长句的潜力,这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 和递归性。利用二重性说话者可以通过组合基本语言单位,无止境地生成句子,大多数都是以前没有过的或没有听过的。 4. 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 物体、时间或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提及孔子或北极,虽然前者已经去世两千五百五十多年而 后者位置距我们非常之远。语言使我们能够谈及已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事物。移位性赋予人 们的概括与抽象能力使人类受益无穷。词在指称具体物体时,并不总是出现在即时、形象化 的语境中。他们通常为了体现指称含义而被使用。 5. 文化传递性:语言不是靠遗传,而是通过文化传递的。 6. 互换性:指人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即人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 角色是可以随意更换的。 元语言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用来讨论语言本身。比如说,我可以用“书”指代一本书,也可以用“书这个词”来指代“书”这个词本身。这使语言具有无限的自我反身性:人类可以谈论“说话”,也可以思考“思考"。所以只有人类才能提问:元语言功能对交际、思考及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语言学教程中文版

将英语译成中文(简体)胡壮麟“语言学教程”课后答案 定义以下条款: 1。设计特点:是他们的特点来定义,如任意性,双重性,创造性,位移,文化传播等,我们人类的语言, 2。功能:语言的使用ommunicate,思考,等anguage功能inclucle imformative 功能,人际功能,表演功能,人际功能,表演功能,情感功能,寒暄交流,娱乐功能和工具功能。 3。客位:在与主位是从美国语言学家派克的语音和音位的区别源于长期的对比。作为客位芒作出太多,以及behaviously无关紧要,鉴别,就像是多嚼不语言学与语音正确vx.phonemic分析实例。 4。主位:在与客位的是从美国语言学家派克的语音和音位的区别源于长期的对比。作者:主位言语行为和事件必须被作为一个有意义的资源,验证通过的最后一次演说communith本地成员,而不是通过qppeal到研究者的ingenuith或直觉孤单。‘ 5。同步:一类是描述以一个固定的瞬间(通常,但不一定,目前的)作为观察点。大多数语法是这样的。 6。历时:一种语言的研究是通过其进行的历史过程。 7。规范:一种语言的研究是通过其进行的历史过程。 8。规范:这类研究的语言,一切事都应该是如何规定的,ielaying下来的语言使用规则。 9。描述:这类研究的语言,一切事都只是描述。 10。独断性:一种人类的语言,这是指语言符号的脸,不承担任何形式的关系,其意义自然的设计特点。11。对偶:一种人类的语言,这是指有两对是二次元素组成的各级物业设计功能。水平和两级各有自己的组织原则。12。排量:一种人类的语言,这意味着人类语言的设计特点,使他们的用户,象征着在目前的通信对象,事件和概念并不在时间和空间目前?。13。寒暄交流:人类语言的一种功能,它是指语言的社会互动。14。元语言:语言符号或特定的分析和研究方面的某些种类的描述。15。macrolinguistics:他的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法学和人工智能等门类的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 (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 (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 (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 (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 (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 (英)德里达--诺利斯 (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 (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 (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 (英)交际语言教学论 (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 (英)历史语言学 (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英)人类语言学入门 (英)认知语言学入门 (英)社会语言学教程 (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 (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 (英)语法化学说 (英)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 (英)语言和人 (英)语言类型学与普通语法特征--Croft (英)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pir (英)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美]奥德林(Odlin,T.)著 (英)语言心理学[美]卡罗尔(Carroll,D.W.)著 (英)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言学教程--Radford (英)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英)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英)语言学入门[英]普尔(Poole,S.C.)著 (英)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10级汉语3班徐星星100322 本书著者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本书中,他对欧美语言学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原理和方法的问题都作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影响也遍及世界。 首先在绪论的第三章中,索绪尔向我们阐释了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人们说话的机能只有借住集体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所以说,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那绝不是什么空想。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语言共同成员中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人们平时说的那些话,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学研究实际语言行为中所潜藏的形式系统,因此,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索绪尔认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偶然的区分开来了。照此看来,语言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确定构成“语言”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而不是去描写言语活动。“语言”是一个符号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的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 索绪尔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出“语言”和“言语”,他的“语言”和“言语”理论不仅对本世纪的语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文学和符号学研究。 在第一编中,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符号学的一部分,他强调语言具有一般符号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与其他一切同类的的符号系统有以下几点共同点。一是目的相同,各种符号系统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复杂程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传递信息。二是它们的内涵相同,一切符号系统之所以能传递信息是因为它们与意义相联系。意义是符号的内涵,是符号在使用该系统的人在头脑中激发的概念。三是构成元素相同,无论使用

浅析索绪尔的《基础语言学教程》

浅析索绪尔的《基础语言学教程》 0. 引言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索绪尔在书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原则、新的概念,为语言研究打下科学的基础。后世有无数人受他影响并不断的解读分析他的著作。本文意在通过对教材节选部分的结构概括和分析浅谈笔者对这部语言学著作的简单理解。能力有限,有不足与局限处还望指正。 1. 《普通语言学教程》写作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是科学史上反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自然科学以其严密的方法,精确的数据令人折服。在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历史背景下,若干社会科学学科开始摆脱传统的经验方法,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科学体系,语言学和社会学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 18世纪末梵文的发现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后,语言学家纷纷致力于印欧系各语言的比较研究,寻找亲属关系,探求语言演变规律,并从语音等方面努力构拟更古老的语言形式,其代表人物有梅耶等。这就是德国语言学家葆朴(Franz Bopp)创立的比较语法,开近代语言研究之先河。 索绪尔所处的时代是比较语言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而他自身的学术渊源也是比较语法。但他发现比较语法没有抓住语言的本质,忽视共识研究,只是在历时领域研究一些细节,造成巨大的片面性。因而他开始革新,而他学术革新在当时不被人所理解,只能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论思想表达出来。我们现在所见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并不是索绪尔写的,而是后人根据其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 2.《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基础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就收到当时社会学的影响。当时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Durkheim)对诸如“社会事实”等一系列社会学概念下过定义;德社会学家德克海姆《社会学研究方法原则》提到“‘集体心智’产生了‘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 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语言活动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单词.

绪论 第一章 A Brief Survey of History of Linguistics institute 建立,实行prescriptive 规范性的Alexandria 亚历山大Philology 语文学inaugurate 倡导scientific 学术上的literary 文学的institution 制度criticism 考订 insofar 只有/在…范围内/达到…程度decipher 解密archaic 古代的problematic 难懂的couch v. 表达、措辞slavishly 如奴隶般的subservient 有帮助的/奉承的antiquity 古代文物affinity 亲属关系furnish 提供elucidation 说明,解释Sanskrit 梵语broader 广阔的sounder 牢固的Paradigm 范例/词性变化(表)Latin 拉丁语hypothesis 假定Vowel 元音Proto-Indo-European 印欧语faithful 如实的 havoc 杂乱,浩劫by chance 偶然,意外Germanic 日耳曼语etymological 词源学comparative mythology 比较神话学school 学派 principle 原理mutual 互相的,共有的codification 法典编纂systematization 系统阐述volume 著作instead of 然而warrant n.授权/搜查证/理由/委任书/证明vt. 批准/成为…的根据/向…论证/[口]断言elude 困惑/躲避exclusive 高级的/排外的/独有的validate 使生效/承认/验证Bizarre 异乎寻常的permissible 可容许的methodological 方法论的Initial stage 初期magnify 放大attest 证明 Restrict 限制,约束Junggrammatiker 新语法学派inadequacy 不足第二章语言的材料和任务;它和毗邻科学的关系

语言学教程第一章ppt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主编

Contents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Chapter 2 Speech Sounds(Phonetics) Chapter 3 From Morpheme to Phrase (Morphology) Chapter 4 From Word to Text(Syntax) Chapter 5 Meaning(Semantics) Chapter 6 Language and Cognition ?Chapter 8 Language in Use(Pragmatics)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1 Why study linguistics? ?1.2 What is language? ?1.3 Features of language ?1.4. Origin of language ?1.5. Functions of language ?1.6. What is linguistics ?1.7 Main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1.8. Macrolinguistics ?1.9 Important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

Lead-in ?Qestion1: Other animals can beat us in many different ways, but what makes us superior to all of them? ?Qestion2: Why are children easy to undrstand their mother's tongue??Qestion3: Why do people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speak in different ways??Qestion4: Why is it "I love you" in English, but "私はあなたを愛して" in Japanese?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 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 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 1.功能开放 2.构造灵巧 3.习得 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

《普通语言学》读书心得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会心得 近一个月来,大家都在为这次读书会进行忙碌的准备。下午听完各位同学不同的观点,有受益匪浅的地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不确定的地方,甚至反驳的地方。 值得一提,也就是值得思考的就是,几乎所有同学对这本书的普遍反映就就是——瞧不懂。有瞧了整本书三遍以上还就是觉得很费解的同学,也有反反复复的瞧很多遍绪言却还就是没懂,卡在绪言部分的同学。大家都非常用心的读了这本著作,却也被其中谈到的哲学、心理学、地理学、甚至物理学的东西的搞得头晕眼花,我也就是如此。借用今天读书会上一位同学的话说,“哲学系的同学跟我说想瞧懂这本书就要先学懂哲学,于就是,我就借了一本哲学书瞧,可就是瞧不懂。心理学的同学跟我说,想要瞧懂这本书就要先学心理学,我又借了一本心理学的书,还就是瞧不懂。无奈,我又去借了一本微心理学的书,瞧就是瞧懂了,可就是发现跟语言学没什么关系”。这足以说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涉猎学科之广泛,蕴藏知识之深奥。再借用另外一名同学在读书会上讲到的一个小笑话为例,她说她曾在朋友圈发表一条状态,她的某位学经济的同学就是这样评论的,“索绪尔说:‘您的结构有问题’。乔姆斯基说:‘亲爱的,别听她的,结构这玩意儿就就是一坨屎。’”。可见,这本书不仅仅就是学语言的人需要读的著作,也吸引着其她很多学科的人了解它,认识它,潜心研究。 先以我个人的观点为例谈谈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的感触。与其她同学一样,《普通语言学教程》之于我也就是非常难理解的一部著作,其中涉猎的学科之广,有些就是我从未接触与涉及过的领域,以现阶段的学识基础,读起来真的就是非常有难度。那么,就我现阶段知识结构来说说关于书中第三章“地理差异的原因”——基本原因:时间的浅显认识吧。索绪尔提出语言有地理差异的原因的基本原因就是时间。相信很多同学瞧到这里都会有疑问,我也就是如此,一谈到语言的地理差异,第一反应认为基本原因就就是空间差异,因为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受到当地人、事、环境、习俗等等的影响,语言才会出现差异。抱着这种疑问并且不服气的心态瞧了这章内容,不得不说,我被索绪尔的理论说服了,也被自己曾经历过的实践说服了。由于大学时读英语专业,自己有着很深切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感受,加之对英美文化背景的了解,让我更容易理解与赞同索绪尔提出的——言地理差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语言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编号:学时:54 编者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人类学年级:三年级 编写日期: 2007年1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有:语言变异、言语交际、语言接触、双语以及语文规划等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并能结合社会语言现状(如我国的双语双言现象、语文规划政策等)思考、探讨社会中的语言现象。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研究范围、对象、途径、目标计2学时。 二、应用社会语言学的若干方面,语言与经济、政治、双语教学、语言与法律事务计4学时。 三、语言变体,语言与方言;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语体和语域计4学时。 四、言语共同体,交际能力计2学时。 五、语言变异,阶级、阶层与语言差异,性别与语言差异计4学时。 六、社会网络与语言差异计2学时。 七、言语交际,对称呼的研究计4学时。 语言区域与文化区域 八、对礼貌的研究,会话分析计2学时。 九、语言接触,双语和多语现象计4学时。 十、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语言干扰计2学时。 十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计4学时。 十二、语言的扩散和海外体英语计2学时。 十三、语文规划,语文规划的特点和意义,语文规划的类别、步骤计4学时。

十四、我国语文规划的情况,汉语、汉文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计2学时。 十五、语言变项的描写和研究,变项规则,定量研究计4学时。 十六、收集语料的方法和技术,语言变项的定义扩展计4学时。 十七、变项规则分析方法计2学时。 三、课程实习 拟于学期中安排一次。要求学生对家乡的语言构成、语言运用的特点,从多语、多言的角度进行观察,写成报告,并于课堂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计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社会语言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Spolsky 2000 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Hornberger 2001 3、拉波夫语言自选集语言大学拉波夫 2001 4、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游汝杰、邹嘉彦 2004 5、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祝畹瑾 1992 6、Hudson,R.A,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

费迪南德?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作为一门新兴人文学科的开创者,他对语言哲学的影响也极为广泛深刻。 索绪尔出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一位科学家。他从小受到自然科学的教育,同时也得到良好的语言教育和语言学教育,掌握法语、德语、英语和拉丁语,初通梵文。15岁时就写了一篇《语言论》。曾于日内瓦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研习物理、化学和希腊文。莱比锡大学当时是新语法学家的中心,在那的学习大致确定了索绪尔后来以语言学为业的道路。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论印欧系语言中原因的原始系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那时他才年仅21岁。获得博士学位后,索绪尔移居巴黎,在高等研究学院讲授梵文、哥特语、古高地德语以及印欧语文学概况。1891年,他开始到日内瓦大学任教。日内瓦与巴黎的学术研究相比相对滞后。索绪尔穷究一生,不带任何传奇色彩。他在世时只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但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地位,却是直到他死后才为人们所认可的。 索绪尔生前只发表过很少几篇相当专业的论文。1907-1911年期间,他在日内瓦大学担任普通语言学课程的教学。1913年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和同事根据几本听课笔记才汇编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出版发行。索绪尔不仅吝于发表,他留下的笔记也很少,因此编辑这本书很不容易。因为,跟所有的老师一样,他讲课时也是有很多重复,甚至不一致的内容。难得的是编辑者们没有放弃,合并梳理成一本书,从而造就了一部惊世巨著。 《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著作主要由绪论和附录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索绪尔对于语言系统的看法。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具有自主性和形式化这两个特点。他把语言现象划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两部分,并以此作为语言研究的前提。“内部要素”是指语言系统内符号与符号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对立的关系;“外部要素”则是指与语言有间接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历史等社会因素。因为索绪尔认为“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无联系,且进行语言研究必须建立起一个界限清晰的“语言系统”。所以,他说:“我们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跟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另外,索绪尔还阐发了“语言符号的价值决定于语言系统整体性质”的观点,并将此观点以及上面所提及的观点合在一起,共同支撑起关于语言系统具有自主性的说法。实际上,此举的真正目的是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下定义,且以此厘清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是个人被动地从社会接受而储存于头脑中的系统。它存在于个人意志之外,是社会每个成员共同具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是个人对语言系统的运用。语言和言语紧密相连,互为前提。个人要说话使人理解,必须用语言,同时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体现在言语当中,而且,使语言发生变化的也是言语。所以,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是两种绝对不同的东西” 在对语言学进行概述之后,《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附录部分进一步详细叙述了索绪尔的音位观、符号观以及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论。他认为语言可为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语音由心灵激活而被赋予意义,文字则只是语音的无生命的、随意的、可有可无的替代物。在符号观中,索绪尔对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展开阐述,并且重点论述了符号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特点。由此他不但揭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版)综合测试题含标准答案.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版)综合测试题含标准答案 英语语言学试卷 (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I. Directions: Read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arefully. Decide which one of the four choic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and put the letter A, B, C or D in the brackets. (2%X10=20%) 1.Saussure’s distinction and Chomsky’s are very similar, but they differ in that ____________. A. Saussure took a soci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while Chomsky took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B. Saussure took a psych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while Chomsky took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C. Saussure took a pragmatic view of language while Chomsky took a semantic point of view D. Saussure took a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while Chomsky took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2.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____________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A. unnatural B. artificial C. superficial D. arbitrary 3. We are born with the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_______________. A. and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ar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B. therefore, we needn’t learn the details of our mother tongue C. but the details of language have to be learnt. D. and the details are acquired by instinct 4. A(n)________ is a phonological unit of distinctive value. It is a collection of distinctive phonetic features. A. phone B. allophone C. phoneme D. sound 5. The morpheme –ed in the word “worked” is a(n) __________ morpheme. A. der ivational B. inflectional C. free D. word-forming 6. WH-movement is __________ in English which changes a sentence from affirmative to interrogative. A. obligatory B. optional C. selectional D. arbitrary 7. Naming theory, one of the oldest notions concerning meaning, was proposed by _____________. A. Grice B. Plato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现代汉语部分: 著作类: 理论语言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 London Fontana ,1977 .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爱德华·阿诺德,2000。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1990。 《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1997 。 《不对称和标记论》,家煊,教育,1999。 《语言问题》,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哲学》,嘉映,大学,2003。 《认知语言学概论》,艳芳,外语教育,2001。 《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2000。 《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语音学: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大学,1999。

索绪尔和《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李娟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 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这里,我们概要地介绍一下索绪尔的生平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并从历史的角度 分析一下他的语言思想具有的划时代性的历史地位以及理论的局限。 一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1857-1913),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学者世 家,祖籍法国。他的家族中多自然科学家,有自然科学研究的传统。祖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教授,父亲是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但他父亲的一位挚友阿道夫·皮科特(Adolph Pictet)研 究语言古生物学,他引导索绪尔学习语言学,这使得索绪尔很早就掌握了欧洲多种语言以及古拉丁语和希腊语。上中学时索绪尔就已经开始学习梵语了。 1875 年,索绪尔遵循父母的意愿在日内瓦大学学习了两个学期的化学、物理和博物学。 家庭的传统和早期的自然科学的教育使索绪尔的思想形式深受科学思想方式的影响。意大利 的语言学家Mauro 曾言,达尔文把科学的态度描绘成怀疑主义和大胆设想的一种适度的结合:每一个论点,哪怕是人们最能够接受的,也还是当作一个假设来看待;而每一个假设,哪怕是最奇特的,也被看作一种可能成立的论点,并有可能加以证实和发展。索绪尔把这种态度体现在语言学当中。这也许和他早年接受的自然科学研究观念的熏陶不无关联。 1876 年索绪尔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语言学。适逢“新语法学派”成立,索绪尔在很 大程度上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但似乎并不属于学派的核心。1878 年,索绪尔转至柏林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论印欧系语元音的原始系统》(Memoire sur le systeme primitif des voyelles dansles lanngues indo-europeennes)。这是索绪尔早期的代表性著作,是一篇有关语言的历史 研究的论文,但它所用的方法却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比较法。他把原始印欧语的语音系统看成一个有规则的整体结构,因此从语言结构的不规则处着眼,拟测原始印欧语的元音系统。索绪尔用这种方法解释了原始印欧语的元音系统的一些问题,他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喉化音理论”,在印欧语的历史比较研究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奠定了索绪尔当时在语言学界的学 术地位。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发掘出了古印欧语赫梯(Hittite)语的材料,证明了索绪尔在半个世纪以前拟测的正确性。这篇论文的理论方法已经显现出索绪尔从系统整体把握语言的 思想。索绪尔在柏林住了18 个月后又返回莱比锡,他写了一篇关于梵语中绝对属格用法的论文,以此获得了博士学位。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