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未来

中国政治未来
中国政治未来

我对中国政治未来的一些想法

政治课学后感

眼下的中国是日新月异,蹭蹭涨不停的GDP,犹如芝麻开花,节节攀高,以及一座座城市和乡村在以一种变戏法般的速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几乎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然而同时我们又看到整个中国仿佛都迷漫着的愤怒与暴戾的气息,即使过节与朋友小聚吃饭时的话题也都在抒发着不满,而让我奇怪的是,他们又往往并不是改革开放后最为失落的群体,甚至反而是一些改革的得利者。但他们竟然也对社会非常不满。有文化有地位有资本的群体不约而同把移民当作了一条重要的未来选择,仿佛今日繁荣并高速发展的中国是条行将沉没的大船一样。

如果你再看看网络上的言论,无论是各大门户网站、论坛、博客或者微博,任何只要与政府、官员、富人、权势这几个关键词相关的新闻之下,都会是海水一样泛滥的愤怒留言。

这都是当今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弊端带给社会民意的巨大冲击的结果,贪腐、行政不作为、潜规则、拜金主义、道德的沦丧……面对这些我们一次次追问国家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包括曾经的我在内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把中国与西式民主国家做一下对比,认为中国应该向着民主的道路前进,建立西式的民主,引进三权分治,多党执政的模式,让大众掌握权利。

然而,这真的是正确的必由的选择吗?现在我看不是。我们看待所有的问题不可以脱离本质只看现象,什么样的制度的建立必须有它所对应的基础,而绝不会是简单的引进,那样的空中楼阁必然不会稳固。

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民情是躯体,而政治制度就是这颗头颅了。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最长封建时代饱受奴役文化侵蚀的躯体上是长不出“自由”的头颅的。现阶段根本不具备这种民情。当我们继续去追问:到底是什么阻止中国去实现西式民主?或者说要建立三权分立,全民自由选举的民主国家需要怎样的民情呢?简单的从文化程度看当今中国民情,10亿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人口,1亿多完全的文盲,仅仅这一个方面就决定了中国骤然搞西式民主,惠及不了多数人民,所谓“民主”只会沦为少数人的玩物。西方式民主其实着重强调了两点即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和选举权制约公权。如果中国现阶段就实行这样的制度,是形成不了任何的制约的,因为无论感情上接受与否现而今的绝大多数人民就是不具备权力意识的。那会是一个什么结果?除了内乱还会有别的什么结果?

要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就可以了,假设国家的行政权依靠军队暴力手段去公然干扰立法权与司法权的正常行使时怎么办?有什么措施能预防这种风险吗?有,依靠人民。在所有西式民主国家中所有的权力都来源于人民,无论是立法权、行政权或者司法权。在此情况下就要依靠人民捍卫权力的勇敢品质与人人具备的权力意识去对抗任何敢于践踏法律的专制意志。很可惜,现在的广大普通中国人民是不具备这种意识,这有历史的原

因,也有文化的因素。

造就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说过:“西方式自由民主,并不适合亚洲文化”。他认为亚洲文化下实现社会发展只有靠民众齐心合力的勤劳奋斗,这需要有很明智的且强有力的领导层,这在西方的民主体制下是很难做到的。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尤为最甚。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人民除了君权皇权没有别的至高无上的信仰作为道德约束。而西方社会有以基督教为基础的普世价值观,社会主流思想是相信神赋的平等与博爱。我们这里不讨论中国人信仰缺失的问题,只论述因为这个现状导致了中国不适用西方的民主。

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身边的同文同种的台湾。在蒋经国时代,台湾是跟新加坡一样的开明强人治国的政治体制,靠强有力的领导层,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效果颇为显著,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现而今的自由民主政治的台湾呢?不要理会台湾政客们整天挂在嘴边的我们的民主制度多优越云云,现状说明了一切,社会对立,族群分裂,没有是非观只有“蓝绿”观,经济停滞不前,昔日亚洲四小龙早已风光不再。

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世界上没有任何民族的路可以让我们直接搬来学习,因为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的人民在封建专制统治与愚民思想的双重压迫下生活过两千多年,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桎梏;而同时中国从古至今也还没有成功建立过民主国家。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摸索,在曲折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诟病现在的共产党。无法否认,现在的社会无法令人满意,但是换做别的组织领导不一定比现在的共产党做得好。中国就像一盘菜,食材就是这样,没有任何有经验的厨师可学习指导,共产党能做成这样只能算是历史的必然性了。

我自己的短浅见地觉得我们的社会是有希望有机会的,但是这需要执政群体的能力与智慧来实现。

从政府方面看,我们必须利用市场化带来的多元化发展。这势必对行政权力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约束。逐步壮大的资本、知识和劳动都将要求政府更加负责、更加廉洁、更加有效率。经济全球化也会迫使政府的所作所为“与国际惯例接轨”。所以执政党必须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压力,维持公平正义,约束自己的权力、提高效率、减少腐败,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果断坚定的实行政治改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大陆的统治集团不但有可能约束自己的权力,也有可能维持自己的权力。这个政党具有深厚的根基。它不是一个外部力量强加于中国的傀儡政权,而是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探索最终脱颖而出的政治形态。而且在改革的最关键阶段,这个制度的创建者仍然执掌政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政权还具有出色的适应能力或学习能力。邓小平式的改革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的,每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都是对迫在眉睫的危机做出的应急性反应。来自文化传统的基因以及社会主义政党的遗产,同时也使它能够在追求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福祉的路上不会偏失太远。这一切使它得以成功地实行“渐进式改革”,而“渐进式改革”需要时间,肯定会有曲折,使其可以从容地探索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经济实践上看,市场经济与共产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并没有根本的冲突。虽然社会主义目标无法满足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但是资本真正追求并不是民主而是利润。实际上,对比眼下的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状况,可以感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甚至可以比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更好地满足资本稳定攫取利润的要求。

可以看到在现代市场社会中,最惧怕民主的显然不是大众,更不会是知识精英,甚至不

是体制内的官僚,而恰恰是资产阶级市场中的少数新富人阶层。那些少数的资产阶级富人鼓吹宣扬平等和民主,那是为了推翻现行的他们不能完全控制的体制来获得绝对的权力,一旦他们当道就转而反对平等和民主。因此,我们只需要坚定的走自己路线,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遏制泡沫经济,无视任何杂音,无论是来自先富阶层的甚至普通民众的。因为把经济做实做好做稳定,不会从根本上与资本产生对立,更不会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

从道德文化上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人生哲学的核心是积极的“入世”而不是消极的“出世”,它要求精英们要自觉承当社会责任。人生的最高价值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归宿是实现“世界大同”,而这自然又要求“天下为公”。儒家的“精英主义”强调贤人治国,强调精英的社会责任,而精英的最高的人生责任是替天行道,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儒家的人生哲学使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高度融合。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强烈的肯定人性中的善,当然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扬,充分的肯定。共产党的思想就是太讲究实用主义哲学,从苏联开始就一直在反文化反宗教反传统。可是所有的“唯心”的东西都丢掉了,又要求民众有高度的道德精神,民众拿什么衡量自己的道德?殊不知道德本就是有点“唯心”的东西,是不可以像“5年计划”那样绝对的处理的,它需要传统,需要积淀,需要信仰。

在这一点上,共产党确实没有台湾的蒋氏父子做的好。官僚的道德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民族主义精神,必然也是建立廉洁高效政府不可或缺的条件。如今过分地强调经济,有意忽视了道德。实际上,高效廉洁的政府只能存在于道德高尚的社会之中,而不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而儒家弘扬的“浩然正气”历来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压迫的最强大的精神资源。“中华意识”或“天朝思想”使中国人自认为是天底下最优秀的民族,无论如何落魄,总觉得自己理应天下第一。这种看似自高自大的心态其实赋予了我们决不屈服的勇气和信心。

以上只是我自己不成系统不成理论的个人想法,对中国现状的一些感觉与理解,以及自认为的我们的政治应当的走向。最后,我觉得,无论未来怎样,决策者也许左右着一切,但我们都不能只寄希望于决策者们,因为这个未来是我们的,仅有绵薄之力,也要保有独立的思想,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心怀天下以区区一身助力中国前行。更何况,也许我们就是那一天的决策者。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性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导力量。我想辛亥革命在驱动中国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绵延整整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历经了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这种历代政权的变迁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用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可以说是我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虽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依然命途多舛,发展风云多变 ,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从政治形态与体制上彻底推翻了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使人们观念上引起的巨大转变却不容小觑。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背景,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我想政党政治是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国家政治结构与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皇权专制时代,政党不允许存在,即使在‘预备立宪’的清末,凡与政治及公事有关的结社集会,同样也不可以‘照常设立’。” 最后,我想以上海为例,尽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帮助各大城市确立以后的政治地位,增大政治影响方面的重大影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后上海政治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伟大意义:“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尤其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海本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通商巨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更是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政治突越的契机。“当时上海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声望、有全国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士绅名流,如赵凤昌、熊希龄、伍廷芳、李平书,等等,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与革命党人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上海在当时政治风云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上海整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算是一个意义显赫而无比重要的里程碑。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 的影响 ——— 皇全——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翠婷张雅霖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4) 摘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政治制度的传承.虽然其问有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可是有一些政治是一直延续着的,他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延用到今天,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的实际背景而加以变动.但是我国重伦 理政治,重礼仪道德,等级制度,尊君,重民养民的这些政治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在还是不曾改变的.这种政治思想也为当 代的政治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促进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关键词:伦理政治;道德;等级制度;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2—01 我国传统的政治通常实行的是伦理政治,重视礼仪和道德.我国古汉 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法令和秩序.政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 价值的设定.历史上"哀公问政"的典故中,政者正也,"正"就是指儒家倡 导的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是爱与敬的道德设定."治"指管理,或实 现安定状态.治国安邦,治理百姓,天下大洽也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国 传统的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重点在于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 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 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 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

,伦理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伦理政治就是政治与道德相互融合,包容,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以 道德为_圭_导,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以道德标准评价作为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我国把法治与道德视为对立,使道德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层面,缺乏外在强制约束力.传统的政治就是民刑不分,单独依靠 道德的约束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当时,如果大权掌握在缺乏道德自省的人手里,那么就是空谈政治,就是统治者借助道德进行恶行的遮羞布. 当时的社会法律意识淡薄,人人以道德为标准去衡量一个的人对与错或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法律不是保护伞,不是宪法,不能保证百 姓的权益.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伦理政治的优点.例如,强调人道德自律,特别是统治者的内圣外 王,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但是要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良好结合.这些 好的方面都为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现代我国在位的每 一 个领导人必须是要德才兼备的.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深受 人民爱戴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德行.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不变的 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当代政治的好的影响. 2.伦理政治的弊端.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现代是一个依法治 国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如偏远的,闭 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还保留着以前那种轻法重道的观念,他们仍认为道德是评论一切的标准.甚至是一个有道理权威的人可以代替法律部门 执法.有些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的道德行为被人们唾弃,因此, 他们就要被处罚.道德还是他们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我国传 统政治对中国法律化的阻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 缘辽阔,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道德观太深人人心,还是给中国的法 律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二,礼仪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它 和封建法律交互为用,互相补充.至古以来就有"亲亲,尊尊,君臣父子"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宋鲁郑 作者简介 宋鲁郑,祖籍山东。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商硕士学历。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主要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 核心观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三在于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内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口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成为有世界的巨大存在。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不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全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BBC在27国2.9亿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

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这个时候,中国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有的从投资的角度看,认为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重在力量。有的从比效经济的角度讲,认为中国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成功的关键。有的研究者更细致到具体的经济、社会措施,如认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是中国奇迹的根源,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等,不一而足。 应该说,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成功的原因,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政治制度在中的发展中,起到了如果不是决定性的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在欧洲,当英国、法国的左派和右派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像克林顿时代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的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的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毕竟政党执政只有4年或8年,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4年或8年以后的事情?再有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农民的补贴上升了,但对农业的投资却下降了,农民可能在短期内受益,但长期而言却失去了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研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研究 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杨一帆 制度研究一直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一趋势直到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兴起以后才被取代。然而,行为主义范式与理性选择分析自身也具有其内在缺陷,新制度主义正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择缺陷的基础上以及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大踏步迈向制度研究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当今政治学研究中的前沿,新制度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它主要由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三个派别组成,各个派别对于制度的概念、制度的来源、制度变迁与设计、个人与制度的互动、何为好制度等都有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简单论述。 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从那以后,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 运动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古典意义上的制度研究主要体现在法(公法) 、体制(民主与专制) 、组织(政府权力分配) 等领域 该主题目前情况综述:杨文杰 近几十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包括中国政党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虽有仍需改进完善的地方,但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因为它已经融合了中华文明的传统基因、红色基因和西方的有益元素。 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型政党”,也可以叫做“整体利益党”,就是说这个党是代表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虽然名字叫“党”,但和西方的“党”的内涵完全不同。西方的政党理论其实并不复杂,它认为一个社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组成,各个利益集团都应该有自己的代表,然后通过竞选和票决制,一个多元的社会就这样从“分”走向了“合”。但问题是,非西方国家一旦采用了西方政治模式,社会“分”了之后大都再也“合”不起来了。从乌克兰到泰国、从伊拉克到阿富汗都是这样的例子,现在连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也面临同样的挑战。今天的美国是分裂的,共和与民主两党尖锐对立,使美国的各种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用政治学者福山的话来说就是“极化”政

政治影响

政治影响 一提到近代史,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中国受列强屈辱的压迫。近代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成了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和国情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给予解答,而应该将理论与事实相结合,进行全面辩证的阐述和具体的剖析。 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身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城中的灾难”,而有人却说:“殖民侵略具有双重性。”那么那种说法是正确的呢?都有道理。先来阐释一下资本帝国主义给中国政治带来的影响。 从侵略者的目的入手来分析一下:举两个例子,英国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其殖民地,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也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绝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帮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基于以上目的来说,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可大致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 消极的一类:首先帝国主义不断的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们操纵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本来已经落后的经济更加落后,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其次,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力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社会的基础,再次,由于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和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国的统治发展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积极的影响:首先宗主国的先进思想文化会影响殖民地,殖民统治打破了原有的自己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货币的流通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而经济基础恰恰决定了上层建筑,其统治特点也必将西化。其次,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兴办公矿业,兴修铁路,兴办近代教育,培养人才,建立近代化政治机构,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政治进程。第三,促进了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并产生了代表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的革命局势焕然一新。 总的来说,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只是在充当“历史的不自觉工具”罢了,其最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使中国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然后对西方奋起直追。但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人民成为了时代进步的牺牲品,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牺牲,人类世界才更加文明。

浅谈中国政治现实问题

浅谈中国政治现实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但进一步将其完善好、发展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诸多难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走完的路在我国被压缩为几十年的路程。我国尚未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提前谋划西方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各种时代新元素相互交织,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发展中的新问题相互缠绕,历史遗留的和实践增生的一系列问题一并挤压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日程上。这一国情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诸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党和人民的智慧,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应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对当前中国这种体制存在的问题,已有了许多研究和论述。归纳起来,应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治的统一性有所减弱,压力型体制及增压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第二,各级领导人的自利化趋势明显,政治家缺失,政治领袖的权威流失。第三,权力资本化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强势集团对国家政治的非制度性影响加强。第四,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第五,民众的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流失严重,群体性事件增加,反体制倾向增强。 针对以上五个政治现实问题,他们的基本表现如下。 国家政治的统一性有所减弱,压力型体制及增压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的问题表现在:中央自上而下施压,导致的是压力的转移,而不是压力的消解,而且压力最终还是转移到中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行政体制的运转也从“动员体制”逐步转向了“压力型体制”。这个过程中,中央的很多政令是不通的,上面讲的和下面做的是两回事。这就是威权体制下的压力机制所带来的政治后果。有些人讲,威权体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它可以办大事,但它同样可以办假事。 各级领导人的自利化趋势明显,政治家缺失,政治领袖的权威流失这个问题上。对于各级领导人的自利化趋向,已是司空见惯。真正的政治家,具有长远的理想目标或核心价值,他不会在意眼前的各种困难、误会,甚至攻击和人身安全,而是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不会成为财富或权位的俘虏,而是有一条很清楚的道德伦理底线,有领导能力和高瞻远瞩,果敢坚定。他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发生某些重大转折。威权政治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有一个政治领袖。但是中国现在没有一言九鼎的威权领袖。而呈现为“共治”式的态势。没有英雄的威权,其政治领袖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权力资本化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强势集团对国家政治的非制度性影响加强也是一个问题。社会大众的政治影响力持续衰减。威权政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出现了更多的腐败。权力与资本的相互转化在目前中国的威权政治下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中国许多政治学家、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威权政治下腐败是难免的,中国社会在转型中是没有办法克服腐败的。关键是要适度的一定范围可控的腐败。 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的问题表现在新科技

中国政治体制论文

中国政治体制论文 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变迁情境下参政党民主监督机制创新探 析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生态发生了深刻变迁,参政党民主监督正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从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权利保障、约束与激励、沟通联系、反馈等方面入手,探索和创新参政党民主监督运行机制,对增强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活力与生命力,切实加强参政党民主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生态变迁;网络民主;参政党;民主监督;机制创新 参政党的民主监督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的应有之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反映到政治层面则表现为政治生态的变化。这对新时期新阶段的参政党民主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功能,无疑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生态的变迁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整体全面转型,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在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和获取方式、社会组织结构与方式、职业结构、利益结构、社会权力结构、社会沟通模式、社会交往与社会行为方式、社会流动模式、生活方式、社会认同方式、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评价等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1]这使得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政治生态随之发生改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社会利益群体及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新局面,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利益从利益平均化到利益多极化、从利益依赖性到利益独立性、从利益稳定性到利益多变性转变,[2]形成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趋向多元、利益实现途径多样、人的思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的新情况,从而导致了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越来越关注自身利益的获得和权益的维护,力求利益最大化,虽然也有相互之间的渗透妥协、和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一,贾谊《过秦论》。探讨一个政权为什么会灭亡。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一词,即出自本篇。 二,司马迁《报任安书》。探讨生命的价值,提出一个做人的标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成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即出自本篇。 三,诸葛亮《出师表》。提出忠心耿耿的为臣之道和勤恳不怠的敬业精神。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亲贤臣,远小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广为流传。 四,陶渊明《桃花源记》。以文学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桃花源中人”、“只知秦汉,不识晋魏”,已成后人常用的成语。而“桃花源”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五,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探讨政权怎样才能巩固,并塑造了一个较理想的君臣关系样板。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提出“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就是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谈的政权周期律。后人常说的“居安思危”、“善始善终”、“水可载舟覆舟”,主要出于此。 六,范仲淹《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为政理念。这句名言几乎成了范之后所有进步政治家的信条。范的这篇文章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做到了形美、情美、理美,是用文学来诠译政治的典范。 七,文天祥《正气歌序》。提出为人要有正气的气节观,鼓舞了历代民族英雄,成为中国的做人标准。“正气”成了战胜一切邪恶、腐败势力的旗帜。 八,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反对保守,提倡革新。提出抛弃老朽的中国,创造一个少年中国,振兴中华。几乎通篇都是美言美句。 九,林觉民《与妻书》。呼唤共和,敲响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丧钟。再次响亮地喊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牺牲个人,报效祖国。 十,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提出为人民服务思想,成为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宗旨,并已是检验一个政权成败、好坏的标准。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 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张天潘:“简爱时代”的“江南”症候 最近骑马舞成为风行世界的招牌动作,而这源头正是因为韩国歌曲《江南style》,MV 中形象滑稽的“鸟叔”PSY(朴载相)扭动着更滑稽的舞姿,以欢快而简单的旋律,快马加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 响 本文梳理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试图管窥中国历史的兴衰沉浮和社会伦理建构。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化 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是由地方选举人才到中央,称作乡举里选。地方推举贤良、察举孝子廉吏到中央,政府对被推举人进行重大问题策问,根据被推举人的对策分别挑选任用。 两汉时期的孝廉察举制度,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政治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则由此进入“士人政府”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道德体系成为国家的管理核心;二则引导建立了社会高度统一化的价值体系。 但是孝廉制度发展到后期,已经完全摒弃了举孝举廉的初衷和选举制度的民权思想,更使舞弊滋生,门生故吏,恩泽相报,“士人政府”的基础实际已经不是知识分子,而是“门第望族”。政府和社会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行枢纽和稳定调节器,承负着传统社会的整合和文化生态的平衡。 1.促进了社会主要阶层的流动和平衡。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由官僚阶层、地主士绅阶层、平民阶层构成。平民依靠科举走向官僚,官僚依靠权力和影响购置田产,“退休”后成为地主士绅。

2.统一和维系了社会价值体系。中国传统社会,自汉武以后,政府基本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以道德操守为价值衡量体系的“精神官僚”来管理“技术人员”。在这种情形下,社会价值观念的高度统一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科举内容的一致性自然使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以儒学为立身行事的标准,官僚、地主、平民三个阶层的流动又使得这种观念得以广泛地认同和普及。 3.使乡村自治模式成为可能。科举制度下,士绅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并借助这一身份,获得社会的尊重,成为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主导者和组织者。 4.促进了政治的开放和社会的融合。因为选拔对象的广泛,总能吸引全国各地域各阶层人民参与;在任用上,汉以后各代中央政府一直多坚持异地用官、本地用吏这一传统,各地声教相通,风气相移,文化经济走向融合,有力地維系了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局面。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使中国社会始终保持了大一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却又桎梏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社会文化渐失活力与生气。科举标准的高度一体化恰恰又形成了最为封闭的文化思维模式。对于考生来说,背诵经典条文的求同思维远比探索未知所需的求异重要,久之,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也就逐步蜕变为牵文拘义、循规蹈矩、重守成而轻创新的教条主义和陈腐观念。 2.政务实践能力欠缺和弱化。唐代科举实践能力欠缺的矛盾并不突出,一则应试人员还多为门第子弟,有其家教熏染的政治历练途径;二则中试人员并非即刻任用,仍多经各衙门长官辟属,做吏僚预习政事。这些都使科举逐步蜕变成仅

浅析互联网时代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时代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让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为人民群众和政府部门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加强了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但是也存在地区之间差异较大、虚假信息较多、群众政治素养不高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中的实践效果。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针对互联网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人民群众权力监督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76-0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政治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提高群众政治参与度的同时,也使得政府权力受到了人民群众更广泛的监督,让权力更加公开透明。虽然互联网为中国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利用网络环境诱导舆论改变政治导向,在网上散播各种各样的不实谣言,一些政府部门忽视网络的重要性,没有有效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等。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为中国政治带来的影响、互联网在政治中应用存在的问

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互联网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应用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府每一项决定的执行都需要以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为依据。[1]想要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就需要更广泛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让决策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互联网的应用恰好为民众和政府之间建立了沟通渠道,有利于政府更加充分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建议。通过政府网站,政府也能够及时聆听群众对于政府部门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从而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一些不足,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涉及和人民群众切实相关的重大决定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向社会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互联网的应用有利于扩大有序政治参与 在过去,真正能够参与到政治之中的往往只有少数人,很多群众在遭遇一些问题时都不知道应该通过什么渠道进 行反映。利用互联网,让民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更加广泛。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开设了自己的官网网站,上面不仅有民众需要了解的一些信息,还有专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在线工作人员为群众服务。通过互联网,群众能够和政府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不用亲自去政府部门也不用采取一些其他手段,

浅谈古希腊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制度的影响

浅谈古希腊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制度的影响 114012011070 何霞 摘要:古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呈现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海洋文化特征,形成了特殊的国家形态即城邦。在这样小国寡民的情况下,古希腊的国家和权力从专政慢慢变成民主,发展历程曲折,发展方向向前。在这里,主要是谈谈古希腊的国家与权力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以及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谈谈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古希腊政治、国家与权力、专政与民主 一、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总况 众所周知的是,古希腊是由许多的岛屿构成的,所以古希腊过于破碎从而形成城邦这种国家形式。其“小国寡民”的特征使得古希腊人民的团结意识、国家意识极其的浓厚。(1)首先,在社会阶层上,总的来说,包括三个部分:公民、自由民和奴隶。在古希腊,公民是出生于公民家庭中的成年男子,享有政治权利,是所有社会阶层中地位最高的。作为自由民包括外邦人和公民的配偶,他们没有政治权利。至于奴隶是社会中的最低阶层,他们没有人生自由,受奴隶主的差遣。 (2)然后,各个城邦中的政治制度。其政治制度是有所不用的,经历了不同政体的演变。 其发展的总规律是慢慢走向民主,发展历程崎岖。 ①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和五百人会议是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避免了 专政,使其民主。 ②各级官职向广大公民开放。公元前457年后,雅典全体男性公民基本上都获得了不 受财产限制,通过抽签、选举和轮换而出任各级官职的权利和机会。 ③给官员发送津贴。最初,由国家给予陪审法官每日生活津贴,后薪给制扩大到大多 数公职,这就为贫苦公民参加政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 (3)最后在公民的教育方面。通过均等、约束、竞争与娱乐同一化等手段来取得社会平衡。 在这里,主要的分析了斯巴达和雅典,它们是最大的两个城邦,都对古希腊的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斯巴达是属于寡头的政治。其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使得斯巴达这个城市能够得到稳定发展。 对于雅典的城邦制度就比斯巴达是比较复杂的过程,经历了11次重大的改革,使得雅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中国政治制度的五大优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五大优势 宋鲁郑 新中国1949年成立以来,在时代需求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前提下,不断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在权力传接、监督和制约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制度模式。这种特色,与目前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和激发革命动荡的阿拉伯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是定期的换人换党(美国驴象之争),中国是定期的换人但不换党,阿拉伯社会既不换人也不换党。从目前看,中国的模式表现最佳。原因在于,一个制度要想良好运转,不仅要做到灵活性,还要做到延续性。西方的制度模式有灵活性,但缺乏延续性,往往随着新政府的建立而出现大幅度的改变。而阿拉伯世界有连续性,但缺乏灵活性,最后制度走向僵化。 中国今天的制度是在其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长期、渐进、内生性演变的结果。今天的中国,人才全国性选拔的适用范围已扩展到最高领导层。最高权力的更替具有以下特点: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年龄限制、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其中,“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年龄限制”则是中国独创,“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则是对西方的借鉴。 这种模式基本综合了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制度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一党领导,可以避免委托代理风险、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全国选拔和长期的培养可以在产生成本不高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选出最优秀的人才,不仅可以避免民主制度的政治平庸化还能避免大众贪欲,差额选举、年龄限制、定期更替则可以带来新的血液,更避免政治强人的出现。 中国政治制度的五大优势 1.有效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中国的制度优势之一是,建立在能力为基础之上的全国性选拔、长期培养和历练、年龄的限制、定期的更替、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差额选举。以新一届领导人国家主席和总理为例,他们均经历过长期的基层任职考验,并于2007年进入最高权力中心——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因为对国情、政情、民情了如指掌,所以可以立即开展针对性的施政

影响中国的十篇政治美文

1《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dì)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