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4月月考历史科试题

高一年级4月月考历史科试题
高一年级4月月考历史科试题

高一年级4月月考历史科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在位)生性犹豫,遇事很难作出决断。内阁大臣遇事时,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这一议事流程()

A.表明国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框架

C.实质是内阁与国王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

D.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形成

2.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政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议会的立法权有了法律保障B.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向议会

C.首相掌握行政权并受议会监督D.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

3.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揭晓后,支持“留欧”的卡梅伦宣布辞去首相职务。依据英国的政治体制,卡梅伦内阁成员()

A.全体辞职B.由女王决定去留

C.继续履职D.由议会裁定去留

4.谈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完美的政治设计。其“完美”体现在() A.确立责任内阁制B.以妥协方式确立民主制

C.实行了议会主权D.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5.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改变了几百年的选举议员的做法,这意味着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不得不作出让步。26个有两个议员的城市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21个中等城市也不乏工业城市。因此,工业资产阶级无疑绝对是这次改革的绝对获益者。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1688年光荣革命B.1689年《权利法案》

C.1832年议会改革D.1875年“一票共和”

6.1781年,美国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杰伊发表一封致各州的公开信,详细介绍了当时的财政状况,呼吁各州为了共同的福利,向国库交纳应缴的派款,但其呼吁收效甚微。这种状况出现主要是由于()

A.战争对美国经济造成极大破坏B.大陆会议没有强制性的征收权力

C.美国各州之间存在着复杂矛盾D.各州普遍存在对中央政府的疑虑

7.美国1787年宪法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都体现了()

A.联邦制原则B.议会中心原则C.共和制原则D.公正平等原则

8.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①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②总统和内阁之间

③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④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9.这部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想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下列表述属于这部宪法且论述正确的是() A.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B.规定议会采用两院制,众议院有权否定参议院通过的法律

C.规定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

D.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10.历史竞赛中,主持人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的回答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B.欧洲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D.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11.1908年,列宁在《公社的教训》一文中,对巴黎公社革命进行总结时提出:“尽管俄国革命在目的和任务方面与1871年法国革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俄国无产阶级还是必须采取巴黎公社首创的斗争方式”的主张。这表明()

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唯一形式

B.巴黎公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D.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被列宁完全接受

12.1917年,普列汉诺夫指出:“如果一国的资本主义尚未达到阻碍本国生产力发展的那个高级阶段,号召工农推翻资本主义去夺取政权是荒谬的。”这说明他()

A.坚持无产阶级参与二月革命B.反对列宁《四月提纲》的主张

C.主张建立俄国民主联合政府D.充分认清了俄国当时革命形势

13.对右面所示两份历史文献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由代议机关制定颁布

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D.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14.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威胁着象英国这样的小国

的生存,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并

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

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这里,他主要强调的是()

A.世界局势将会更加动荡不安B.核威胁有可能会抑制世界大战

C.小国必须抱团应对大国威胁D.意识形态分歧将加剧美苏冷战

15.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分珍视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人发生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相应地,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美苏两国()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军事集团进程加快

C.政权面临颠覆危险D.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16.二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采取和平与中立的对外政策,为此兴起了()

A.不结盟运动B.亚非独立运动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和平外交运动

17.1961年不结盟运动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时,正值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全体与会国家元首都给美苏两国领导人写了内容相同的个人信件,对于战争威胁发出警告,并呼吁和平的解决方案。这反映了当时()

A.两极格局正趋于瓦解B.新的力量格局呼之欲出

C.和平已成为时代主题D.亚非拉国家已弥合分歧

18.“冷战”结束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在此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摆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这说明()

A.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已经丧失B.各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激烈

C.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出现平衡D.新的世界格局有待重新建立

19.有学者指出:“虽然我们一再被灌输冷战早己在80年代末期结束,但是国际性的国家体系并没有离开冷战的阴影……至今,除了欧盟之外,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国际性的国家体系仍然被绑架在冷战结构中,仍然臣服于美国政府之下。”作者意指()

A.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多极化的趋势B.缓和与动荡并存是当今世界的局面

C.欧盟外交不受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D.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

20.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争时代。”“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A.苏联成为世界性强国B.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霸权地位的加强

21.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说道:“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里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指的是()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诞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取得了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2.有学者认为在历史上汉族通过吸收妨碍他们的‘夷狄’扩大了控制范围,怎么对付这些‘夷狄’成了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

A.一国两制的政策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建立民主统一战线的方法

23.“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

A.制定了1954年宪法B.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

C.颁布《共同纲领》D.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4.云南一位村长说:“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你得对百姓负责。”他的话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5.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江丙坤表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共同为两岸和平做出贡献。“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C.承诺实现和平统一D.认可“一国两制”

2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B.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D.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27.据统计,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这一贸易额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万隆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

B.日内瓦会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8.“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和平共处”

29.上海合作组织反对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恶劣作法,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A.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B.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C.旨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D.推动了两极格局走向瓦解

3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史实有()

①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②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③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④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题,2题,共计40份

31.(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说:“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在元封五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

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查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背景及该制度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12分) 32.(16分)阅读下列材料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现代中国外交概况

时期代表性外交活动

20世纪50年代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0世纪60年代与坦桑尼亚等17个国家建交

20世纪70年代重返联合国,中日、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返联合国维和行动

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1)材料一中图10、图11所示的场景分别反映哪一历史事件?这两个事件对中国国际地位各产生什

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4分)

(3)与近代外交相比,中国现代外交具有明显的改变。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政治原因。(4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