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一份精神早餐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有资料显示,现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疾病、工作焦虑、职业倦怠等指数都居各行业前列。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亚健康状态,这是老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今天我们暂时先不去探讨,不过我真诚地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一位老师都能消除身心的倦怠,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教育实验,它源于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和上世纪初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就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实验。对于新教育实验,我是情有独钟。因为学校取得的一些成绩都得益于新教育实验。对于新教育,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教育在线()去了解。

目前,深处教育围城内的大多数老师都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生活,无论是我们这些为师者,还是我们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都是毫无幸福可言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极其痛苦的。其实这已经远远违背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其实教育应该是幸福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孟子有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他说过:“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那么,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是针对过去比较传统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是一种生活,这是杜威早已经说过的话。他同时还说学校就是社会。在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划了等号。这似乎也有问题。我们说教育就是生活,但更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

成长,必须实现社会对于一个未来公民的希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又不是简单的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这种教育生活,又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生活。所以,我们理解的教育生活,应该是面向男女老幼、从坟墓到摇篮的全人与全程的。

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其实,孔老夫子早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育不仅应该给人幸福,它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只有在愉悦快乐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当然更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的问题的担忧与不满。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和有一些教育,孩子已经没有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吗?

第四、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我们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尤其是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过去人们都说,教师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教师是春蚕,“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其实这些比喻都是不贴切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为学生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其实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教师都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一位网友读了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后写过这样一段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幸福的。

做教师是赚不了大钱的,很多教师为此感到不平与苦恼,聚在一起怨天尤人。看那些有钱人,名车名牌,风光气派,而我们当教师的呢?挣的钱刚够养家糊口。可是,事实上,一个人的幸福程度的高低与金钱的多少是不成比例的,并非钱越多越幸福。教师这一职业很受人尊重,因为教师是从社会地位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的,教师的精神上的富有获得了社会的认同与尊重。这就是一种幸福。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但教师的幸福感也很强。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试问: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莫过于孩子。孩子们有最纯真的心灵,最诚实的态度,最善良的愿望,他们集真善美于一身。而我们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幸能天天和最美好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这就是一种幸福。

在这个浮华喧嚣的城市里,我们缺少了一份内心的平静,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找回一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6-05-27T15:15:17.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作者:金雷[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266700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课程资源要生活化,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要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如教学《全家福》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爸爸妈妈及亲人关爱自己成长的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家中找来一张张温馨而又快乐的全家福照片制成课件。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一张张照片,请学生自己谈谈当时全家人在一起时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爱”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一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快乐,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庭的爱和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生动而又真切。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实现。 1.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边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行人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他为什么朋友多》,在“说说你的朋友”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你是谁的好朋友?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只有关爱他人、努力学习、帮助他人、宽容大度的同学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时,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西侧的现河污染较为严重:河上游有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常见烂菜叶、枯树枝;河水呈黑绿色,散发着腥臭味,让人避而远之。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呢?于是,我们联系现河管委会,开展了“现河清清”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上游水库这一段河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小区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只有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 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 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 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 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 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 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 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 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 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 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 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 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 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美丽的生命》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 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走出校园到田野,郊外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美丽的大自然。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 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在田野里你发现了什么吗?怎么发现的? 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玩。我看见路边的小花开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可美 了。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田野。我们逮到很多蚂蚱,可好玩了。 生3说:我发现树上知了都在不停的叫。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使他们体验到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大自然就 是由这些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 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一日活动皆教程

一日活动皆课程 【摘要】一日生活的内容即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为了幼儿能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生活,教师需要更好的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并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一、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幼儿为主体; 二、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环境为主体;三、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生活教育为主体;四、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游戏为主体。五、户外活动,不仅是幼儿身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其他各方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六、适宜的离园活动,关注幼儿学习和发展自我回顾的能力,并使他们对次日来园活动充满信心和期待 关键词:指南渗透一日生活 一、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幼儿为主体 《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发展的方式是什么?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们整体地理解和把握《指南》,把《指南》的实施融入到一日生活中,也就是在幼儿园的每一天的每一个环节或者所有活动中,渗透《指南》的精神,引导幼儿朝着指南的目标的方向学习与发展。杜威曾说:“一日生活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全部经历,是幼儿生命充实与展现的历程,是个体在参与、体验与创造中,利用环境自我更新的历程。” 如何在一日生活中体现和落实《指南》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和落实《指南》,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以人文本,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园一日生活,重视一

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将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有机融为一体,体现“动静交替、室内户外结合、集体自由结合、游戏学习结合,同时要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关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倡导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晨间活动、室内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过渡环节、户外活动、离园活动几方面内容来观察与指导幼儿,寻找教育契机,融入指南精神。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那如何更好地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呢?以下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晨间活动包括入园接待、晨检、早操、自由活动等。要想把握好入园环节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教师要意识到幼儿的一日生活本来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即“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和生活的这种统一性和相融性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课程观念。《指南》中提出需要成人牢固树立“幼儿为本”的观念,尊重幼儿、,我们教师只是主导者,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而不是安排者。应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善于思索;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的能动性,启发幼儿积极动脑,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育者,更多的是作为幼儿的启发者,而非灌输者,坚持以《指南》的精神来指导教育,转变自身教育观念,真正把《指南》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学习,愉快地游戏,主动地探索,快乐地成长。晨间活动,也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过渡环节。在这个环节,需要有更多的安全、温馨的感觉,教师给幼儿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摸摸头或者闲聊几句,都能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幼儿园、对教师的信任情感。精彩的晨间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为幼儿一天的愉快生活做准备。另外在幼儿园里,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回归于生活 (1)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的教育需要一双慧眼 在生活中你也许也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一个蹒跚走路的小孩一不小心摔倒了,年轻的妈妈、或银丝飘飘的奶奶、或健壮的爸爸……飞快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哄孩子“囡囡乖,……”一边用手拍、用脚跺,一边说:“地不乖,害得囡囡摔跤,妈妈打他,嗯嗯……”可怜的地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无辜地挨了通骂,找了顿打。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他犯了错,出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是XXXX不好……XXXX也是这样的……”。这不是你我的初衷,也不是你我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开启孩子心智的长者、教师,在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在传授有关生活、生存的一些知识时,能时刻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点滴事例,及时地引导孩子明白“生活”、学习“做人”。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孩子做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而教孩子做人,孩子学做人最好的舞台就是生活。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最有说服力,生活更是教育最广阔的练兵场。就拿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把高深的或枯燥的理论与一些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还要把学习所悟在生活中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真伪,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该怎样来生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算达成目标。因此当孩子的生活中有鲜活的事例时,如果我们能及

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中国教{育文摘https://www.360docs.net/doc/721317745.html, 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也是忽略考虑的。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的认知与言行的脱节,在课上讲得滚瓜烂熟,实际生活中却不会。如,农村的孩子看见商场里的电梯却不知是什么也不会上。虽然老师已经在教育中讲授过了“帮你上楼的电梯”,这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师传授的知识就难以被幼儿掌握内化。以下是我在工作中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几点做法,供大家研究和探讨。 一、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理解和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如中班科学活动“电动玩具”,电动玩具是幼儿生活中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为了让幼儿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在活动中我们可以把电动玩具里的电池都取出来,让幼儿想办法让玩具动起来、转起来、飞起来。当幼儿提出要放电池,但如何放呢?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操作,在操作中,有的幼儿把电池装反了,有的电池太小,型号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化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 【摘要】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三、榜样学习,浸润生活;四、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正文】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展能力如何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回归生活,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在呼唤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那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环节,是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

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语言。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入园时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幼儿每天入园时,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及话语主动迎接幼儿,使幼儿和老师之间没有陌生感,会主动和老师互打招呼。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因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不同,所以老师要摸清每一个孩子的水平状况,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教育,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最合适的语言发展空间。 二、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餐前、午睡前及幼儿离园前均有一段幼儿可自由掌控的时间,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有意识的让孩子到区域活动。在图书角,有的幼儿在轻声的朗读,有的结成小组在讲故事,还有的幼儿在进行续编或创编故事。记得有一天,我们班的周玉豪小朋友就与杜峰小朋友发生

了争执,经过了解情况我知道了他们在续编《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周玉豪认为狐狸是聪明的,他还会再次的编谎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可是杜峰却认为小乌鸦上了一回当后,一定会变得很聪明,不论狐狸说什么他都不会再上当的。于是他们发生了争执,我让他们把各自当成是小狐狸和小乌鸦把他们要说的话对对方说一说,看对方会怎么办?不就知道了吗?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幼儿不知不觉得就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对阅读感兴趣,从而使幼儿从依赖逐渐的过渡到自主阅读。 在娃娃家中,我时常扮演客人的角色参与其中,当我来到“娃娃家”我会主动和“爸爸、妈妈”打招呼,有时候当孩子忘记招待客人或与客人未打招呼时,我会故意说:“今天我有点不高兴了”,孩子就会问:“怎么了?”或“发生什么事了?”我就说:“因为我来到你们家没有人理我呀”。这时,孩子们就会意识到:哦,客人来了要招呼,要陪伴她。这时就主动的与我交流:请坐,请喝茶。这时,我会故意找些话题来说,比如我会问:“今天做了什么菜”“你的娃娃在哪上学呀?”“这个星期天准备怎么过呀?”等等,让孩子学会考虑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语言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在表演区内让孩子们自由结伴进行故事表演,这样调动了幼儿语言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语言表达也越来越好了。 三、在教育活动中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

让教育回归生活 用生活进行教育

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进行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主张是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如果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那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是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对人生活的作用。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从生活教育的理念出发,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为教育工作者明晰方向,开拓观念。从现实意义上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更具有其社会的价值,不仅适应近代中国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活教育似乎已经耳熟能详,教育教学内容取自孩子们生活,日常活动离不开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那么再提倡生活教育对于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的生活教育与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仍然有一定距离,表面的融合不是内在的根本改变,生活教育只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上,与孩子们在园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仍有很大的距离,生活教育在幼儿园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实践研究的拓展。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先生“生活教育”在幼儿园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三点看法:一、以班级生活为原点,和孩子们共同生活 当孩子们走入幼儿园中,进入自己的班级,就来到自己学习、游戏的空间。我们更倾向于把班级称作孩子们“生活的场所”,是因为孩子们不仅仅要在班级内进行学习、游戏等各项活动,更要在琐碎的一日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感受在集体中自我的存在,在班级这个小社会群体中经历体验各种生活化的场景。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而班级生活包含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进行的所有活动,远远超出狭隘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幼儿园教育原点。 以班级生活为原点,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的一个成员。只有当教师融入这种群体生活之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时,才会发现孩子们真实的需要,才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宜的教育策略。共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2课《学会宽容》第一课时宽容让生活更美好练习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学会宽容第一课时宽容让生活更美好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完整、最符合题意,请把它选出来,每题3分,共12分) 1、因一件小事同学误解了你,甚至动手伤害了你,你将如何处理() A.绝对不可能主动和好,既然是对方的错,就应该让他先赔礼道歉 B.人要有傲骨怎么能随便低头,举手反击 C.让家长出面解决,如果不行,就告上法院 D.降温,“忍受”委屈,当气氛缓解后,再做解释 2、宽容是大海,是高山,是丝丝春雨,是涵养,是美德,我们要学会宽容,做到() A.宽容对方无意的伤害,不宽容对方有意的伤害 B.宽容既要讲原则又要讲策略 C.宽容意味着时时都要迁就他人 D.宽容自己就是纵容自己 3、人们经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我们() ①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过错而迁就他人、向他人道歉 ②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能真诚地接纳、理解、原谅别人 ③没有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顺其自然,才是真正的自我的体现 ④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出言不逊,甚至大动干戈,都是很正常的 ⑤要容许自己犯错误,给自己留下改过迁善的机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⑤ D.③④⑤ 4、《尚书》说:“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这句话给中学生的启示是() A、宽容就能成就事业 B、要包容他人的一切错误 C、尊重是理解的前提 D、要培养宽容精神 二、简答题(10分) 材料一: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受人尊重的总统,但有一次他的行为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该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他们(指林肯的政敌)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让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材料二:一位韩国留学生在美国被11名不良少年殴打致死,之后,所有嫌疑人都被逮捕,社会公众和新闻界都呼吁对这些不良少年予以严惩,可受害者的家长却要求尽可能减轻对这些少年的处罚,并主张设立一笔基金,帮助这些少年摆脱残暴、粗鲁和病态的性格。

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

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 关集幼儿园靳颖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 一、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 1、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 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解答问题,而且有意表扬爱提问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去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以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兴趣、期望常影响到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参与幼儿的活动,与他们一同寻找,一同探索。 二、创设科学环境、提供充分的材料,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1、自然角 在班上自然角,为幼儿提供小动物,让幼儿亲自饲养,并在饲养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指导幼儿随季节变化,动手栽种多种植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季节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空气、土壤、阳光等。 2、科学壁画 为幼儿提供图片,与幼儿一起布置壁画,如表现神奇大海的《海底世界》,反映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美丽的春天》,《夏天的公园》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 3、科学小实验 为幼儿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在认识溶解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水、盐、糖,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糖和盐放进水里会溶解,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精神。 4、在日常生活中 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5、在学习活动中 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更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常关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场合下产生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保护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常识活动是最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脱毛衣时,会看见“小闪光”,告诉幼儿这就是“摩擦生电”现象等。 6、在游戏活动中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健康教育如何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

健康教育如何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

健康教育如何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何重要性姓名:庄舜吉学号:E1305J33521 专业:13教育学5班健康教育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渗透理念下的幼儿园健康教育,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而且健康教育理念和实施更需要适时的渗透到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在各层次上提高幼儿的健康认知,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卫生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2、安全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程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是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身体锻炼: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进行身体锻炼,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包括:情绪情感的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高 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活动。 一、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健康教育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入园、进餐、喝水、盥洗、入厕、睡眠、离园等环节的活动,它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带的是中班,一般生活活动都在晨间谈话中进行,也可渗透于一日活动。例如关于入园礼貌的:故事《有礼貌的多多》、进餐的:《漏嘴巴的小熊》、盥洗:《洗手五部曲》、睡眠:《小猪睡的香》。有时是故事讲述、有时是情景表演、有时是儿歌、有时是竞赛。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保教结合,寓教于一日活动之中。幼儿健康教育以幼儿养成健康行为为出发点和归宿,即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宽容让生活更美好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六年级第二课第1课时尊重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 出示关于宽容的故事,生阅读并交流: 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土,名叫 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 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 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 写下了一封回信,并附诗一首:“十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 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 也主动相让,结果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 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思考后交流: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 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他人,原谅和不计 较他人。宽容的态度让彼此心灵相通,相互接纳, 相互理解,宽容是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下面就一起来探讨宽容让生活更美好。 结合生活感结合生活感悟,畅所欲言说说:宽容是什么? 答案预设:宽容就是宽宏大量;宽容就是为他人着 想;宽容就是不跟别人计较……[来源学。科。网Z。X。X。K] 教师提示: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宽容

是美德的重要内容。 活动一:事例分析 1、分别讲述故事(1).《张楠的道歉》 (2).《偷橘子》 (3).《收废品的老人》 答案提示: 事例一:谢谢这位妈妈的宽容。如果这位妈妈不宽容,而是指责张南,甚至和张南的爸爸妈妈吵起来,就有可能损害两个小伙伴的友谊。 事例二:谢谢邻居的宽容。如果邻居不宽容,而是指责我偷他家橘子,继而大家都认定我是小偷,会给我造成终生的心理阴影。 事例三:谢谢车主的宽容。他的宽容让收废品的老人如释重负。如果车主非要老人赔偿损失,会让老人本来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让老人走投无路,甚至可能失去生活的勇气。 2、提出问题:三个故事中都有矛盾冲突,可结局确让人感受到了和谐与温暖?为什们呢? 点拨:宽容让人们彼此宽待,和睦相处,它是我们和谐、美好生活的基础。 讨论、交流1、你有过原谅别人的经历吗?把你当时的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2、你有过接受别人原谅的经历吗?把你当时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二:奇特的旅行 教师讲述《宽容城》的故事 教师提问:想象一下“宽容城”三处景点对“宽容城”生活的作用。假如“宽容城”没有宽容,人们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课前,调查生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将能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在上课前教师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调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交通事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靠自觉,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导入,再现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学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上课伊始,以真实的交通事件和交通事故的录像开课,这样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交通安全的现状,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视频不仅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害怕,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啊!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遵守交通法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课中,体验生活 育情悟理是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

从一件小事浅谈谈幼儿园科学教育在一日生活中的渗透

从一件小事浅谈谈幼儿园科学教育在一日生活中的 渗透 宿迁市宿城区机关幼儿园张威 【摘要】 从农耕火种到机械化生产,从工业革命到电气时代,可以说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学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所以科学教育也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如何让幼儿养成讲科学爱探索的科学精神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一个案例来浅析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教育,让科学教育更有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 一、【案例】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在户外活动时间,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进行户外活动。一开始孩子们都高高兴兴的玩着户外器械,进行着体育游戏,忽然,我发现孩子变少了,我环顾四周,发现很多孩子都趴在了花园旁边在那挖着什么?我很好奇的走了过去,发现好几个孩子拿着树枝在挖着花坛里的泥土,一群人还在一起议论着什么。我过去问他们:“你们都在挖什么呢?”孩子们说:“土里有虫子,我刚刚就挖到了,还有好多小草都发芽了。”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契机,我就和他们说:“那现在老师教给小朋友一个小任务,请小朋友仔细寻找一下,土里到底有什么,等会回到班里以后我来请小朋友告诉我,但是你们如果挖土的时候如果挖出了坑等会结束了要记得把它们填上能做到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可以。”然后一群小朋友就围着花坛开始了工作。 回到教室以后,小朋友争先恐后的向我说出他们的发现。有的小朋友发现了小草抽出了嫩芽,小小的,摸起来很软;有的在土里挖出了虫子;有的看到了七星瓢虫在叶子上;还有的发现了不知名的种子掉落在花坛里......我很惊奇的发现原来孩子们发现了这么多东西,很多的我自己都没想到,接下来我让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画在了纸上,然后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回家上网搜集一下为什么春天土里会有这么多虫子,小草生出嫩芽?第二天我们又在一起讨论,得出结果原来冬天的时候天气很冷,虫子和小草都躲到地底下睡觉了,等到春天天气变暖了以后又都钻出泥土,小草小花也抽出了嫩芽。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案例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追寻高雅生活》教学案例 进修学院江宏 案例背景: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内容,教师事先考虑到课题可能与学生的理解有点距离,上课时有意改了课题为《追寻健康的生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从课题上看,本课的设计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辨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教师的巧妙设计突破的我们预先是设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以歌曲导入,播放,熟悉的画面,轻快优美的旋律很快就把学生课间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学生们也轻声地跟着哼了起来。 师:刚才我们所看的校园MTV是我们学校的缩影,从中你们看到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生1:我看到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生2:我看到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场面。 生3:我还看到我们在学校中获得了荣誉。 生4:我看到画面中老师和我们同学的关系得融洽-------。 学生尽可能的把他们在MTV中所看到的一切表述出来,他们热情高涨,似乎意犹未尽。教师看出了同学们的心思,让学生继续这个话题。 师:在学校里,你们还喜欢并参加的活动有哪些? 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平时所喜欢的各种活动,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活动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 生:强身健体、增强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 师:这些都是健康生活。 为了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教师举了一个在学生中经常会碰上的一个事例,出示屏幕: 小辉是个初一学生,有一天,数学老师给大家看了两幅图片,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下课后,小辉会怎样做呢? 同学们的兴致很快就调动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了学生的答案,留给了学生遐想的空间。 教师让学生说出小辉各种可能的做法后,然后展示屏幕,小辉当时的真实做法: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小辉继续思考,但始终想不明白。两个三角形底、高都是一样的啊,这样说来面积都是一样的,如果缺了一块,难道是三角形面积定理有错?他用了6种方法都没找出结果,他的同桌嘲笑他:“算了吧,你已经失败6次了!” 师:面对挫折,小辉会怎么说? 教师继续利用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来猜想小辉会说些什么,继而推测他会采取的行动,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之后展示结果: 小辉回驳道“我的成果就是知道这六种方法都行不通!哈哈,我一定能找到区别!”终于,他发现了“谜底”,原来是我们的视觉出现了偏差……小辉也从此对数学

如何将语言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如何将语言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我认为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交流为主,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沟通、交流。在当今时代,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幼儿园素质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力,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体验语言的美好及与人交流的乐趣。”因此,结合幼儿园一日课程的实施,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1、可以利用幼儿每天吃饭、睡觉、散步、玩耍、洗浴等机会进行交谈,可以更好的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现状,为下一步确立有针对性的语言教育提供依据。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如动植物。交通工具、超市购物等,向儿童介绍各种事物,让儿童掌握很多词汇,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教师在一日生活各环节,运用语言来组织教学,与儿童进行协商,如要求儿童收拾好玩具,吸收,安静的做到餐桌前等,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开展语言教育。 2、在我们的一日生活活动中,为了避免等待现象,我们进行了尝试,在加餐、吃饭前洗完手的孩子回到座位上可以和同伴说说话,讲讲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收获或者自己的疑问等等,利用这个简单的回顾,教师有针对性的和孩子进行一些谈话互动,鼓励幼儿在常规秩序井然的情况下,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进一步锻炼每个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1、可以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谈话活动,设定口语交往的情景,促进儿童口语表达能力,讲述活动,可以讲述图片、实物或情景,现在生活等,听说游戏活动,文学活动,欣赏文学活动,学习作品语言,早起阅读活动,阅读图书、画册,理解书面语言等形式来开展语言教育。 三、在区域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发展。好的活动区应该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即具有教学价值又保持游戏性质。因此活动区活动也是我们一日活动的重点。 1、给幼儿大胆讲话的机会。 以前我们在玩区角活动的时候,规则都是老师说小朋友听,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幼儿觉得规则不合理出现不配合的情况,于是现在我们每新增一个活动区或投放新的活动区材料的时候,先请全班幼儿一起讨论:如何玩这个活动区,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遵守什么样的秩序,全班幼儿集思广益,然后分组说出自己的意见,全班讨论后决定哪个最合理就采纳哪一个建议,这样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 2、教师多一些启发式的提问。 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提问至关重要,简单的一句话就有了活动的目标,如对积木区的幼儿说:“你想去积木区玩什么?想想你搭建的高楼是什么样子的?你准备和谁一起用什么样的积木来拼插?”这样孩子在玩的时候就会按照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