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904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904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1.试论现代西方哲学中“语言的转向”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内容:从弗雷格、罗素和摩尔等人的分析哲学来看,他们的思想在“语言的转向”过程中还属于酝酿阶段。而真正开始于维特根期坦的《逻辑哲学论》并通过维也纳学派的传播和发挥而得到当代哲学家们的认同,而完成这个转向的则是受到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影响的牛津日常语言学派。转向的重要结果是产生了与近代思辨哲学不同的“语言哲学”。

意义:哲学的“语言的转向”是分析哲学在当代哲学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使哲学研究从认识的内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从心理概念转向了语言形式。由于这种转向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主题从近代走向了现代,因而在西方哲学界被称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2.试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

【答案】萨特主张,人的本质是由人的自由本身创造的,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萨的人学本体论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认为人首先是一种单纯的主观性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其余一切则都是后来由这种客观性自行创造出来的。人能够自由选择自己,造成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人与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人不是由上帝或别人来决定自己的本质,而是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原理。萨把“存在”与“本质”形而上学的割裂开来,没有看到存在与本质是辩证。

3.试述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答案】胡塞尔认为,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是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自然规律是关于现实事件之间联系的规律,而逻辑规律是关于观念之间的联系的规律,自然规律是经验的概括,而逻辑规律是先天的原理。他认为,心理主义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心理活动本身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混淆起来了。这必然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4.爱尔维修功利主义伦理观述评。

【答案】爱尔维修把感觉论运用于社会生活,提出了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在他看来。肉体感受性不仅是认识论的基础,而且也是伦理学的基石。爱尔维修反对那种把道德原则看成是先验的、永恒不变的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原则具有相对性、可变性。爱尔维修认为,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可变性根源于力图增加快乐、避免痛苦的“肉体感受性”,也即所谓的“利益”。人们的利益的不同和变化,决定了人们道德观念的不同和变化,使人们之间在道德上往往发生分歧。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不讲利益,就没有道德可言。超利主义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祭司们要人们厌弃财富和权力,其目的就是利用人们的厌弃而把利益据为己有。

爱尔维修认为作为人类活动的唯一推动力的利益,其根据就是肉体的感受性。所谓的“利益”指的就是人们关于衣食住用行等生活方面的物质要求和对感情、荣誉、权力等的精神追求,归根结底,也就是对肉体上的快乐感受的追求。把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叫做所谓的“自爱”,也即自私、利己,并且认为它是人人共有的、永恒不变的“人性”。

爱尔维修的伦理学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这就是:一方面肯定道德原则的相对性、可变性,另一方

面又认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是永恒不变的。其次,爱尔维修所谓的“自爱”也是历史的产物,无非是利己主义的体现。他把利益归结于某种抽象的、永恒不变地人性的要求,就表明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

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是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的对立物,它有利于论证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合理性,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他反复证明传统宗教无助于培养美德,并且是同道德相对立的。他认为,在摧毁了旨在扼杀人的感情、理性和美德的基督教会及一切传统宗教,还必须在道德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真正的宗教,即世界宗教。新宗教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美德,引导人们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法律,使人们享受一切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幸福。

5.利科的“文本理论”。

【答案】利科认为,“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但,文本不是写下的零散的词句,它可以被看作是言语的作品,即它是一个构造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能还原为他的句子。利科认为,写和说都是实现言语的合理形式,但是通过写而实现的言语具有一系列的特征,使得文本完全不同于说的言语。利科的文本概念并只限于文学的,写下的文本,他有一种普遍性,任何具有文本的性质,可以以一种“文本”的形式用符号记下的活动,也都是文本。如:历史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文本。实际上“文本”成了任何释义学探讨的对象,它规定了释义学的领域。正因为利科对“文本”作了这样重要的规定,所以文本理论在其哲学释义学中占中心的地位。他的哲学释义学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文本解释理论。利科认为,“存在”体现在文本中。文本或语言也由此而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分析、解释文本,就是通过方法论的手段来达到本体论。利科的文本理论起着沟通本体论释义学与方法论、认识论释义学的中介作用。文本解释体现了二者的统一,文本解释的目的是要突破文本语言通常意义的层次,揭示文本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海德格尔所讲的“在世”之“世”。利科的文本理论充分体现了他寓本体论与方法论之中的意图。

6.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之比较。

【答案】霍布斯认为,在国家和社会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人性利己,而不断发生冲突,“自然状态”不能维持,普遍战争状态出现,必然要使人们饱受苦难。为了摆脱这种丑恶、野蛮、可怕的状态,人们终于认识到必须通过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建立起公共权力以谋取和平。那么人们必须共同协商订立契约,这就产生了国家。这一点与洛克相同。洛克与霍布斯不同的一点是认为在订立契约时,人们并没把全部自然权力都转让给君主,而是还保留了一些,如生命、自由、平等、私有财产权等。统治者如果不能保障人们的天赋人权,人们有权推翻它。而霍布斯断言,在人们订立契约时,就把自己的全部权力永远转让给国家统治者,而转让出来的权力是不能收回的,国家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对君主的任何反抗都是“违反正义”的,人们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国家。

霍布斯认为君主制或军事独裁是最好的政体。而洛克认为“三权分立”的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最好的。他和霍布斯不同,认为君主也是参加订立契约的人,君主专制是违反契约的,它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等权力,因而人们推翻君主专制是完全正当的。

7.卢梭社会契约论述评。

【答案】按卢梭的观点,代替专制制度的将是通过社会契约的建立起来,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卢梭认为,国家应当是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卢梭认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就必须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力全部地、毫无保留地让给集体。既然人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权利奉献给任何人,而只是交给了集体,那么,人们就可以从集体那里得到“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

卢梭认为,按上述原则建立的国家或主权就能体现全体成员的公意。“公意”应当是指导国家和全体

成员行动的最高原则。卢梭反对党派斗争,因为党派斗争最终必然以党派集团的意志代替公意。卢梭从他的“公意”学说出发,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公意”的运用,如立法、建立政府、执行司法等,就是主权。主权属于人民,主权是不可以转让的,不可分割的,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卢梭认为,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国家和法律是以保障人们享有早已丧失了自由和平等天赋权利。不过,这不是简单地自发状态的那种天然的自由和平等,而是使人具有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在这里,自由意味着“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平等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平等”。

卢梭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描述,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按他的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平等的自然状态首先为不平等的社会状态所否定,接着不平等的社会状态又未按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平等的社会状态所否定。这样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平等,但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所拥有的旧的自发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这是否定之否定。卢梭的方法论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

8.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争鸣述评。

【答案】唯名论与唯实论是早期经院哲学的典型形态,二者辨的论题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一般”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这场辩论从十一世纪开始,延续了好几个世纪。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所以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

唯名论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次或概念。极端的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只是一种声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琳。另一种唯名论叫“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等。

唯实论认为,一般在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区别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统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这种观念叫做极端实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翻版。还有一种温和实在论,其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把一般说或是“实体形式”(隐蔽的质),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内,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

无论唯名论者,还是实在论者,都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唯名论一方面是“英国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成分之一”,另一方面又被贝克莱、休谟等利用。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首先,唯名论认为,一般不过是概念,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并表现出拥护各国君主的意思。其次,唯名论的观念意味着教条或教义是不真实的。第三,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个别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要通过教会,因而这就具有夺去教会具有的通向天堂钥匙的可能性。最后,既然个别事物是真实的,那么,人们的眼光应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幸福的追求,这就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产生了矛盾。因此,唯名论成为了反对教会统治的“异教”运动的理论武器。实在论的观点同基督教的一些教义是密切相关的,最重要的是,实在论的观点特别适合于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作辩护。

9.亚里斯多德的实体学说

【答案】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宇宙的本体(实体),所以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实体的学说。

实体:ousia(英substance) ,还有本质(essence)之意。实体应具有的五条标准:

(1)它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在逻辑上只能充当主词,而不能成为谓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