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

答: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要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二、康有为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大同书》,儿童接受社会的公教,母亲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出生后进入育婴远、小学院、中学院接受系统的教育。环境良好,设置符合年龄的教育设施,严格挑选教师,精心安排课程内容。

三、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

答:重视儿童教育,主张国家实施强制的义务教育。

1、传统儿童教育的弊端

(1)教师不懂教育规律,教学内容狭窄(2)体罚盛行(3)不懂张弛有度

2、主张:(1)教师要引导儿童善悟而非强记(2)教学要循序渐进。(3)论述7种教材:识字、文法、歌诀、问答、说部、门径、名物(字典)(4)规定8-12岁课程表,中西兼学(5)德体智相结合(6)反对男女早婚(7)兴妇学

四、陶行知的幼稚教育思想

答:(一)地位和作用:重要,6岁前人格陶冶重要时期。“小学教育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二)论创办工厂和幼稚园:

1、如何创办乡村幼稚园:一方面确立创办的目标和方法,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去推广乡村幼稚园。

2、现有弊端: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转变为“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总目标

3、论创造的儿童教育: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和发挥创造力,使儿童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功能:(1)解放创造力,六大解放: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空间、时间。

(2)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营养,建立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民主。

(三)儿童科学教育思想:

1、科学教育重点在儿童:从儿童时代入手,以爬树为喻,采用新方法和教材,采用福和蒙的玩具

2、玩科学把戏父母保护、指导鼓励兴趣和好奇心

3、科学教育责任在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教师先掌握然后和孩子一起玩

五、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答:(一)儿童观念变革:反对封建错误儿童观,力主儿童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儿童非小大人,有情感、意志、独立人格的生命存在

(二)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儿童是希望,是基础,关系祖国命运,是体智发展重要时期。

(三)儿童心理实验研究:1、最早运用观察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地研究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一鸣808天观察和摄影系统观察实验第一人

2、提出儿童期问题,从理论上阐明了教育在儿童期的重大意义:儿童期是发展能力时期,具有可发展性质。

3、初步揭示了中国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并把它作为教育实施的理论依据。

儿童天性:好动——给机会和适当刺激、爱模仿——以身作则、好奇心强——利用好、爱游戏——根据游戏本能,发展儿童个性,养成公民品质。

六、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

答: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幼儿教育、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问题。

1、强调优生优育男女不应有固定婚姻,婚配权属于统治者,严格规定婚配年龄,抛弃不健康婴儿,国家承担幼儿教育职责,设立育儿院,实行儿童公养公育制度。

2、幼教任务:道德熏陶,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讲故事和做游戏“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倡导者,游戏必须符合法律精神

七、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答:19世纪上班叶德国人,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幼儿教育之父

(一)论家庭教育:1、地位:重要,儿童模仿,依赖父母及成员,奠定发展基础

2、任务:儿童身体和精神发展:父母要注意:饮食适度、简单;衣着宽松完整;学会观察和思考,对孩子开展语数绘画教学。学校与家庭保持一致

(二)幼儿教育的作用与任务:儿童的生活应该是儿童的世界。教育的意义来自于教育过程,教育是永无止境的。

主张成立幼儿园,幼儿与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幼儿园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传授知识只是手段。教学活动应该遵循儿童的天赋兴趣和性情。

幼儿园的任务: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师资培训机构、宣传机构、教育研究机构

(三)恩物:为儿童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也即玩具。

六种:1、红绿蓝黄紫橙的羊毛结扎的小球直径4cm,球上有线连接,50种玩法,作用:认识统一、无限,认识一些抽象概念

2、木制球体、正方体、圆柱体,有穿孔,木棒和细绳。认识事物形式、性质和关系,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3-4、8个小立方体和长方体组成的木制立方体。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

5、27个等值小立方体和长方体(6)组成的木制立方体

(四)作业:游戏活动,具有道德、精神和宗教等价值。积极的手工劳动有助于训练感觉、发展技能等,深层意义即展现人的内心思想,发展儿童智力,帮助表达内心世界。

恩物与作业比较:相互连接,认识的必要手段。区别:次序看,恩物在先,作业在后;活动材料看:恩物——固定;作业——可改变;性质:恩物是活动的材料,作业既包括活动也包括材料;从儿童的内心需要看,恩物——模仿本能,作业——创造本能。

恩物与作业的特点:设计符合儿童认识规律,注意到多种感官参与,体现辩证法思想

不足:象征、神秘、形式主义,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

(五)游戏:1、作用:想象力,做出生活解释,帮助儿童体验社会关系——智力和道德价值

2、特点:最适合儿童天性,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要手段,发展儿童认识能力,是儿童未来生活的萌芽和缩影,合群和公民

3、种类:运动和精神(教学)游戏以唱游为主

八、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答:(一)自由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是蒙氏理论的最基本原则。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儿童内在的潜力,使他能够获得自由的展现和自由的发展。教育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善于工作的人。“自由”包括智能和道德。智能自由是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道德自由是防止儿童出现对抗性,儿童自由活动是自由教育的精髓和根本。自由教育与纪律教育相互协调,自由教育也是自我教育。教师以儿童为中心。

(二)儿童发展理论1、儿童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早期强调遗传作用,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后来在注重遗传因素同时,倾向于强调环境的主导作用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1)胚胎期与外界环境:0-3岁心理胚胎期,儿童通过无意识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对环境的要求:排除有害因素,专门设置满足儿童内在需要的环境如桌椅、教具、教师等,(2)吸收心理与教育的方式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力,能通过与环境的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与文化,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行为模式。对环境要求:必须提供尽可能的精神食粮

(3)发展敏感期与教育:儿童发展不同的阶段,每阶段都有某种倾向性与可能性,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特殊敏感性。要求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最大限度利用。

(4)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重点:0-6岁个性形成,教育从诞生开始;6-12岁,有意识学习时期,教育从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

智力活动;12-18岁青春期,进行成人教育。

(三)儿童之家教育内容和方法:

1、感官教育:(1)原因:敏感期;心灵的门户,对智力发展重要;可以补救缺陷儿童。

(2)内容:视听嗅味触,以触觉练习为主

(3)感官教育的特点及使用要领:教具根据用途分为不同种类,每种教育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保证纯正、清晰;教具能控制儿童使用不当的错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初步知识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读写算

3、实际生活训练:(1)日常生活技能练习;(2)园艺活动,受卢梭影响,到大自然;(3)手工作业主要是绘画和泥工;(4)体操,走步,直线,椭圆,8字形(5)节奏动作

反对儿童游戏,反对给儿童讲述神话故事。

九、福禄倍尔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比较:

答:(一)同:1、受卢梭影响,反束缚和压迫,反外铄论2、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以儿童为本位。3、研究儿童规律,遵循自然,,强调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4、重视幼儿教育,重视童年生活对人的影响,倡导建立专门的幼教机构及培养大批合格教师从事幼教工作

(二)异:1、教育内容方法:福——游戏、恩物、作业,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蒙——“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实际生活练习,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2、教学组织形式:福——集体教学;蒙——个别活动,单独学习3、教师作用:福——园丁,关心、指导、教学;蒙——被动“指导者”指导、引导、看护。

乡村教育思潮

形成并兴盛于20世纪20-30年代,主张以农民教育为主体,以整个农村为教育场所或舞台,以民族再造与建设乡村为教育目标,以适应、改良和创造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家庭、学校、社会合一之综合方式为施教方式,组织运用导生法来完成,其目标是实现乡村建设,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改造和重建。

(一)产生原因:1、一战后,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加强乡村教育,唤醒民众;2、要救亡图存必须进行乡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民文化,必须从乡村教育入手;3、原来只重城市;4、受国外先进思想影响

(二)发展历程:萌发于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等人1919年就发表文章关注乡村教育,王拱璧1920年开始农教合一的新村生活实验,成为我国近代乡村教育先行者和最早探索者,1924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促进乡村教育案》,乡村教育思潮形成并蓬勃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乡村教育思潮及运动融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三)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912年推行平民教育,1923年认识到必须“平民教育下乡”,1926年成立“教师改进社特约乡村教师研究会”宣读《我的教育信条》,1926年发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为3万万4千万农民服务“,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理论是陶乡村教育的依据和原理,陶的乡村教育理论通常被称为“乡村生活改造派。”主张以乡村学校作为改造乡村活动的中心,乡村教师作为灵魂,以乡村自治作为组织保证。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能担当乡村领袖职责,大力提倡师范教育下乡。

2、晏阳初——“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愚——缺乏知识力——文艺教育——目标:抒发感情,激励精神,培养农民向上的自主性,主要有文字研究、教材改进、平民读物的编辑、平民文学研究和平民戏剧的开展

贫——经济困难——生计教育——目标有三:(1)普及农业科学化,使科学简单实用化(2)组织经济合作(3)运用本地资源开发农村工副业,总体目标培养平民生产力,推进农村经济建设

弱——身体衰弱——卫生教育——在预防重于治疗思想指导下,建立县区村三级保健组织,成立巡回医疗队,大力开展节制生育运动,培养强健力

私——不团结——公民教育——目标在于养成公共心与合作精神,提高团结力和训练自治能力,公民教育最根本

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3、黄炎培——富教兼施,划区试办,因地制宜

主持的中华教育职业社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推出在乡村进行教育改革实验的团体。认为乡村生活以乡村经济为基础,要谋求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必先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提出“富政教合一”的方略,重视家庭工艺推广,并专设传习所,专设农艺试验场,能顺应农民心理办教育。在乡村职业教育试办具体方法上,主张有条件、有步骤、有计划的划区实验法。兴办职业教育原则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4、梁漱溟——重视乡教,独特办学

中国“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中国近代落后主要是西洋文化侵入导致“自身失其调和”所致,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乡村,要拯救中国,必须从乡村的文化改造和建设入手,其中唯一合理的路就是通过乡村教育来进行乡村建设。把村学、乡学、乡农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村学、乡学是政教合一的机关和团体,注重精神陶冶。

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特点探析(总)——1、教育农民、改进农村、改造全国———胸怀天下的宗旨2、调查研究、追根溯源、因地制宜———科学务实的举措3、面向全体、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平等高效的教学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在教育、教学上颇有建树,它打破了中国教育两千多年来仅仅面向统治阶级及其子弟、仅仅为统治阶级服务、仅仅功利性地以科举为附庸的历史局限,以乡村的全体民众为教育对象,再根据他们的不同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以及已有文化水平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教学,施以不同的教育,既平等又高效。

本文由培训专业网站搜学通https://www.360docs.net/doc/7214513839.html,/为您整理

Shylotus1980

学制改革

答:清政府的统一学制始于I902年。年初,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由他拟订了一个大学、中学、小学以及蒙养学堂等章程,由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颁发全国,亦称《壬寅学制》。由于不够完备,所以没有实行。

(一)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和荣庆依日本学制,重订了《钦定学堂章程》,修订后称《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实行。

1、指导思想

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分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2、学校系统

学制把整个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段初等教育,分三级: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第二段中等教育,不分级,共5年。

第三段,是高等教育,分三级: 1、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2、分科大学堂3-4年3、通儒院5年。

学制横向分为三部分,在普通学堂之外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独立系统。此外,属于高等教育性质的还有译学馆、方言学堂,由此构建纵向三级相衔接,横向普通、师范、实业鼎立的整体格局和框架。

3、基本特征

(1)内容丰富,体系完备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到实业,从师范到留学,从学制体系到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推动了社会进步。

(2)中体西用,参酌变通在学校分布、课程设置、办学形式、新教育的进行上仿效日本。特色: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培养忠君尊孔的封建政治人才。

(3)突破传统,增设新科增添自然、社会科学等

(4)目标明确,逐层递进

4、影响及评价:

(1)其制定和实施是我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三足鼎立的学制系统;吸收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特点确立学校目标和教学要求

(2)变革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在我国的传播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初等教育阶段趣味教学法;高等教育阶段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实习不足:封建性,学制过长

(二)《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南京国民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

1、学校系统

这个学制的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三段四级,三个系统。

第一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第二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第三段是高等教育,也是一级,但分预科和本科。预科3年,本科除法科和医科中的药学门为3年外,其它文、理、商、农、医、工等科均为4年,共6-7年。此外,下设蒙养园,上设大学院,不计在年限内。

除了由小学、大学组成的学校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系统,分中级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中师预科1年,本科1部3年,2部1年。高师预科1年,专修科2-3年,本科3年,研究科1或2年。实业教育系统《实业学校令》规定,甲种实业学校实施完全普通之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实施简易之实业教育。实业学校种类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类。分初级乙种实业学校和中级甲种实业学校两级。此外,还设有补习科、专修科及小学教员讲习所,都是各系统的学校。

2、基本特点

(1)缩短学生修业年限,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周期。(2)充满了鲜明的反封建特色。取消出身奖励,废止贵胄学校,取消读

经讲经科,注重实用技能培养,促进和谐发展,废除教育权利的两性差别。

3、影响及评价

(1)进步,实现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2)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学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意义,为近代中国学校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不足:对日本学制的模仿,学制仍是多规制,中学阶段学习年限过短,缺乏弹性。

(三)壬戌学制

1922年制定的新学制,1922年由北洋军阀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的,1915年提出建议,1922年颁布。

1、指导原则七项标准——(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伸缩之余地

2、学校系统

(1)初等教育6年,初级4年,义务教育,可单设,高级2年,可根据地方情况,增设有关职业的准备教育。(2)中等教育6年,初中3年为普通教育,可单设,也可根据地方情况,兼设各种职业科。高中3年,分为普通、农工商师家事等科,可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旧制甲种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或高中的农工商科,乙种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师范学校为6年,实行分组选科制。(3)高等教育为4-6年,医科、法科5年,师范4年,大学采用选科制,专门学校为3年,大学院为大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的研究所。

3、学制特点:

(1)小学学制由7年缩短为6年。(2)中学改革最精彩,分两级,可单设也可分科,就业升学兼顾,学科制改为学分制,在高中实行分科制。(3)大学取消预科,实行选科制。(4)注意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克服旧制整齐划一的弊端。

教育名著:

中国:《论语》、《学记》颜之推《颜氏家训》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外国: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纳《教育过程》赞可夫《教学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颜氏家训》之教育思想

答:(一)论家庭教育《颜氏家训》一书,在许多篇章里都谈到了有关家教的问题,尤其是《教子》一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家教的主张。在这方面,颜之推的主要见解是:

1、家教要从幼儿时期开始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作比喻“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又在《教子》篇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训诲。

2、家教的主要内容

1.关于语言教育。颜之推认为儿童时期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期,他强调儿童学习语言要标准化,应该学习通用语言而不是方言。他强调,教育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父母必须认真完成的重要任务。他指出,父母不能教好子女正确地使用语言,就等于犯罪行为。他说:“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颜之推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语言教育的问题。

2.关于道德教育。他认为家庭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特别是培养孝、悌的精神。他强调在儿童品德塑造方面最重要的不是长篇说教,而是有效的长者示范。颜之推把成人道德榜样对孩子的影响称之为风化。他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这是一种自然的仿效,风源来自上,教化起自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3.关于立志教育。颜之推在《家训》中教育子弟要树立高尚的生活理想,志趣要高雅、心胸要开阔,力行尧舜之道,承续世传之家学,而决不把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作为生活乐趣和人生目标。这种观点尽管有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他本人具体处境的原因,但把立志作为家教的内容还是可取的。

3、家教要处理好爱与教的关系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子女和爱护子女的关系。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教育和爱护巧妙地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往往只爱无教,或只教无爱,最终造成失之毫厘,错之千里的不良后果。根据他的观察,一般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处理不好这两者的关系,他主张,父母对子女不能没有爱护,更不能没有教育,教育本身也是爱护。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而生孝矣。”

(二)论治学方法 1、端正学习目的“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他要求子孙必须端正学习动机,去掉浮夸和求官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2、正确的学习态度反对这种恶劣的学风。他指出,求学的人本来是为了获得益处。但是,常看到有些人读了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辈。他深刻批评那些一知半解却自高自大的轻薄小人,要求子孙必须引以为戒,培养自己虚心笃实的学习态度。

3、学习要靠勤奋颜之推为劝勉后生刻苦读书,曾列举了大量勤学苦读的实例。比如,握锥刺股的苏秦,映雪读书的孙康,聚萤照书的车胤,带经而锄的倪宽等。他还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能否勤学苦读,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

4、学习要珍惜时光颜之推认为,学习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需要,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少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刻,“宜当早学,勿失天机”;对于成人来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只要学习就能收到“开心明目”之益。对此,他曾形象地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告诫子孙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 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内容以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从氏族公社末期就将“孝”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夏重视人伦道德教育,商则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西周则从小就注重孩子们的德行教育,春秋时期,以孔子的思想为注,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其中最具代表的的教育论著是《礼记》。汉代则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并以传播儒家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玄学盛行,特别是魏晋时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隋唐时期更是崇儒兴学,选择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主考明经科。宋则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重视程朱理学。元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这更是凸显了古代教育之“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的特点,宋元蒙氏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如《少仪外传》。明朝教育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推崇程朱理学。发展至清代,其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儒学经典本就强调道德教育,因而有以上观点。 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伦理教育的特点,但从教育内容、社会需要和教育实践来看, 中国古代教育又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有利于人在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如“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把六艺作为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直到清代, 还有人提倡六艺教育。六艺当然是以伦理教育为主的教育, “礼”是直接的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它是政治的、道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乐”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书数”则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按今人的研究, 六艺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文武并重, 诸育兼备, 相成相济二是知能兼求,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因而, 显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农学。“经学”从汉代起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经学指的是儒家经典及对它们的阐释、研究。经学本身, 是一种未分化的学问, 因而经学教育包括后世看来属于许多学科的内容。经书都产生于学科尚未分化之际, 此时, 各门学科都包含在一般的知识之中。教育内容不断完善,设置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律学,南朝时期宋的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四馆并立。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清还设翻译科,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设置俄罗斯文馆,其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第一所俄文学校。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祝伟 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往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就大体上是一部儒家教育思想史;而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就被当中依附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干之上的一个分枝而得到容纳,或者就干脆被排斥在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外。这里尽量做到兼蓄并收。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 “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 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 (二)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幼儿教育史是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1.原始社会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以“社会公育”为其特征,即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2.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古代各位思想家的简介

古代各位思想家的简介 【孔子】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孟子】孟子像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庄子】思想家——庄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具体可详阅本词条及《庄子》一书。 【韩非子】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墨子】墨子画像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孙子】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汉族[1][2],齐国(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中文中孙子有多种用法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教育思想史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孟轲的教育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古代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私塾与蒙学教材 朱熹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与学校” 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二,论教育作用与地位①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 丘②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四,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育五,教学内容——袭用“六艺”之名,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实①因材施教 践六,教学方法②启发诱导 与③学、思、行并重 教④由博返约 育七,道德教育——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思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想八,论教师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九,历史影响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两大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⑴创办私学(最初始于30岁) 教学活动一个很大特点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 其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校; 孔丘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历史的新纪元。 ⑵ 《诗》、《书》、《礼》、《乐》、《易》、《初秋》儒家私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其思想还散见于《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墨子》等 二,论教育作用和地位 ⑴教育的社会功能 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人口、经济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 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民众受政治理论教育。 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 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 根据“习相远”,孔子认为: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②主张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一思想可以看作是终生教育的理论渊源(“少若成天性,习惯之为常”)。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什么.doc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什么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 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孟子将具

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思想家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思想家 公方彬2012年10月25日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当代中国正处在崛起于世界的特殊历史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考,大国崛起的本质是什么。 看一下人类的文明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国本质上崛起于文明,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才敢言崛起。而推动文明创造,且产生开启作用的只能是思想的创新。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已步入呼唤一大批思想家诞生的时代。 从什么时候起,知识分子便不再放飞思想 自汉代中国实现统一,中央集权由此得到加强,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使得思想由此被禁锢起来。每个人自进入社会的那一天起就必须弄清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前后左右是谁,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活得沉重,更谈不上放飞思想。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主要地把研究重心集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这种关系一旦聚焦于等级文化和人身依附,以张扬个性为基本特点的思想者便不再受欢迎。当这种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内化为思维方式,化作柔性约束。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分析指出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虽不乏对天地人伦的阐发,但多为论断而非论证,缺少怀疑的矫正,论断的随意性很难避免,以致小人物也沉迷于高谈阔论,人人都重引证,而非创造,喜气势磅礴而倦逻辑证明。 八股文的强力规范,把思想压缩于狭窄空间

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权,采取愚民政策,对知识阶层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即对顺从者引其八股取仕,让你找到价值追求上的兴奋点,对不顺从者以“文字狱”棒杀。可以说,从制度设计到“官本位”的价值系统的确立,都是把知识分子作为防范对象,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都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只能依附于某一政治力量。 既然是依附,必然奴性十足,因而也就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同时难以产生思想的火焰。举例来看,明清两代是中华民族创新力最弱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学术所走的道路,是从反义理、重训诂,走向独尊考据,这与明清大兴“文字狱”有关,特别是清朝时期,知识分子不得不把精力转到故纸堆中,大兴考据之学。清政府也借机推动编纂了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以此把天下的知识分子都吸引到考版本、纠错谬、辨音义的考据之学上来。这种风气和传统延续的结果,必然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处于狭窄的思想空间中,无法逾越,更无法创造。 思想创新的土壤为什么稀缺 思想的创新需要土壤,既包括各种思想流派碰撞的土壤,也要有思想传播的土壤,还要有思想接纳的土壤。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单个的思想者可以有思想的能力,但不能缺少支撑和发展思想的条件。 造纸和印刷术曾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思想的重要载体,然而纵观中国封建史,除了为禁止非统治阶级思想的传播而屡屡焚书,还有就是前面谈到的通过开科取仕把知识分子纳入体制之内予以管束;而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必然地要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包括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比如某一命题的产生源自统治者的赋予,而是否有价值还是通过统治者的认可和肯定,这种评价系统也必然泯灭新锐思想的产生。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1. 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其主要思想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思想教育之名但有思想教育之实。 那时的思想教育一般是在划分不同对象的基础上展开的并注意依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路径。 这样的路径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三条是最主要的。 读法、倡风、示范:民众思想教育的路径。民众是社会的基础因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 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方式方法。 其一是朝廷训俗和 聚民读法。 这是古代社会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路径。 训俗和读法就是通过行政官员 定时聚民读法和发布告示等方式 让民众知道国家的法律和基本道德规范。 西周统治者认为 “民之秉彝”天下便可太平。尽管知晓不是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 件。其二是倡导优良社会风气。 封建统治者十分看重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因而他们在倡导 读法的同时注意对民风的引导。西周的统治者注意观民风 化民俗周公摄政不仅制礼作 乐而且还采集民歌来化民易俗。 宋明时期乡规民约得到充分发展 在实现社会秩序化方面 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化民成俗的重要举措。 其三是官员的行为示范。 无论是西周还是以 后的各个朝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注意社会教化。 而社会教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官员行为 对民众的示范。 中国古代的官员不仅在选拔过程上有德行上的要求 而且在治理国家的岗 位上也要求在德行上成为民众的表率。 不可否认古代社会的官员示范实际上的作用是很小 的但统治者看到了官员对于民众的影响并提出具体要求应该说还是很有眼光的。 选拔、使用、为师:官吏思想教育的路径。封建官吏的特殊身份和角色背景决定了对 其进行思想教育的路径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是在选拔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含一览表

世界着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 1.简介: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着。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 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 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汉代: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 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 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 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 3、注重内省与内求 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 5、重世俗而轻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 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 一、基本特征 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 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 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 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 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1.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一部《孙子兵法》流传了近3000年影响并未消退。:《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2.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家学说史对于儒家学说的有利补充,其处世和交际观念,最直白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情,尤其在世俗大众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3.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影响中国人思想方式以及道德内涵的文化鼻祖,其总结周朝以来的儒家文化,直到今天,仍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4.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其对于文化的贡献,没有其政治理念上来的明显,但其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至今,孔孟之道,是

从儒家思想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最新教育文档

从儒家思想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者的性情与智慧。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我们只有更好的理解古代教育思想,了解其起源、特征,才能更好地让其为今所用。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各学派教育思想的滥觞 儒家的“仁、义”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典范人物和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仁义的伦理思想也用在了教育中,他的言传身教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收录在《论语》一书中。其中不乏“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第46页]等重要教育思想。

(二)道家的“天道” 道家创于春秋末的老子。主张“绝学”和“愚民”。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着“道”而展开。 (三)法家的“法制教育” 法家是一个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在学术渊源上与儒家有关。与道家一样,法家也并非完全不要教育,只是一味提倡法治教育而已。韩非明确提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伟;阎志英从"法制教育"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2001(09) 21—23.]法治教育固然必要,但教育绝不仅限于法教,教师绝不仅限于官吏。 (四)墨家的“以求天下之利”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家弟子不仅具有为墨家教义忘我牺牲的品格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团结的集体凝聚力。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中国古代原创教育思想简述

中国古代原创教育思想简述 中国人的教育观,总体来说有两部分,一是由古代原创性的教育思想所建立的核心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不断挖掘它们的内涵和外延而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二是由近代舶来的教育思想所引入的核心观念,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思想和更新观念而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 本篇文章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主要的几个原创性教育思想。 所谓原创性教育思想,即由某人提出的具有首创性、原点性的,对某一或某些教育问题的看法或主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秉承“述而不作”的宗旨,把主要精力花在教育方面,提出一系列独特的教育简介和主张开创历史先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春秋时期,孔子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开私学先河,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成为其私学实践的理论根据。他第一个关心平民教育,要开展平民教育首先要找到平民可以接受教育的理论根据,于是孔子阐述人的先天素质都是相似的,后天的发展史受到环境习染的结果。他打破了奴隶主归主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此思想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观由重神事转为重人事,并且关注人性。它注意到了环境教育的差别性是客观的,看到了人性与环境教育的内在联系。 2.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讲教育“不分族类”,“不分疆域”。而孔子弟子三千,必然会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大盗也能与士同学于他,而孔子均教授之。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实践“有教无类”的思想家,将教育对象有贵族扩大到了庶民。后来诸子百家峰起之时私学教育蔚然成风。齐国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也是得益于“有教无类”思想的启发。唐发宋盛的中国疏远,也可以说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对后世平民教育、大众教育的影响。没有“教无类”前提,汉代的举孝廉、隋唐的开科举,也不会轻易出台。 3.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40名世界级教师的教学建议 21、不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 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运用正确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快乐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分数和名次,更重要的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并不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铃木镇一(日本优秀教师,接触的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提倡“合格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22、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很好地撇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田(日本静冈县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3、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不是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我的教学需要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首先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安妮.莎莉文(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老师) 2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教师应

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让学生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学不辍。教师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优秀教师、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25、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灵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多美尼克(法国优秀教师、教育专家) 26、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释放出学生的“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海顿(奥地利一位优秀教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7、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8、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才能与爱好 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气氛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劳动好比是引力各不相同的磁石:磁石的引力超强,学生参加的劳动就越有趣,他们在这种劳动方面的能力就发展得越明显。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范文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 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 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汉代: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

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 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 3、注重内省与内求 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 5、重世俗而轻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 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