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辅导教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七上地理辅导教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七上地理辅导教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C.热带雨林地区水热条件十分优越,人口稠密 D.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下列有关西亚地理景象的叙述,不可信的是()

A.当地人身穿长袍,说着英语聊天 B.一艘艘油轮往来穿梭于波斯湾中

C.水果超市里,摆着诱人的椰枣 D.邀数位好友,骑着骆驼,欣赏大漠风光

4.关于图中居民主要分布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居民大多信仰基督教 B.水能资源丰富

C.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D.该地区人口稠密

(2019?长沙改)读下图,完成5-6题.

5. 图中数码①③处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地区大多分布于()

A.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

B.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

C. 中高纬度的临海地区

D.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

6. ①处适合人口居住的气候条件()

A.冬冷夏热

B.冬雨夏干

C.终年高温多雨

D.终年温和湿润

知识梳理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⑴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⑵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⑶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

俄语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⑴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⑵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①景观特征不同:

房屋道路

修筑

情况商店

的多

学校

的多

医院

的多

有无

家田

有无

果园

有无

鱼塘

自然景

观改变

大小

密集

高度

乡村小小稀疏少少少有有有小

城市大大密集多多多无无无大

②生产活动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聚落与环境

⑴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⑵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形态

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呈条带状。

(4)聚落建筑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当地气

候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民居图片优点典型地区

炎热多雨、潮

湿

双层木楼、

竹楼、高架屋

通风效果较好,人居住楼上

比较凉爽,而且可以防潮

热带雨林或热带季风

区,如我国云南的西

双版纳、东南亚等

炎热、干燥厚墙、小窗厚墙可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

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减少从

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热带沙漠地区,如西

亚阿拉伯地区等

干燥窑洞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征挖凿

成窑洞,冬暖夏凉

我国的黄土高原

严寒冰屋易于取材,墙体厚,利于保

持室内温度

北极地区

例题精讲

读“聚落景观图片”,完成1—2题.

甲乙丙丁1.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与丁聚落比较,乙聚落的( )

A.居民全部从事海洋渔业B.房屋更集中密集

C.交通经常堵塞D.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2019?山东)如图所示清明小长假小明随旅行团旅游时拍摄的一张

照片,据此回答3-4题.

3.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交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小明发现聚落里有好多古建筑,且有保护标志。你认为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A.它能适应当地的环境

B.它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

C.它比现代建筑好看

D.它记录的信息有研究价值

(2019?桐城)诗人海子说:“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下图为福

建沿海某岛屿依山傍海而建、错落有致的石厝(石厝就是当地传统民居)。当

地“盛产”石头和台风。读右图,完成5-6题.

5.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顶尖、窗小 B.低矮、顶缓、窗小

C.低矮、顶尖、窗大 D.高大、顶缓、窗大

6.当地传统民居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防风 B.排水 C.保湿 D.除湿

知识梳理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5.右图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国民收入比较图,下列国家中符合B类所示经济发展水平的是( ) A.澳大利亚

B.中国

C.巴西

D.尼日利亚

课后巩固作业:

(2019?福建)2019年以来,我国先后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调整。根据1987-2019年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1987-2019年我国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

是()

A.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B.人口数量缓慢下降

C.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9.2019年以来,我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B.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C.大幅度增加人口数量

D.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019?济宁)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10﹣11题.

10.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环境污染严重 D.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11.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北美洲⑤南美洲⑥大洋洲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人口增长的快慢,一般用‰来表示

B.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千米2来表示

世界人口全球国民总收入

20%

80%

A B

84%

16%

C.世界上的居民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D.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8.(2019?昆明)关于世界人种和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B.黑色人种的故乡是南、北美洲

C.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 D.佛教建筑物为清真寺

9.一位外国友人,身穿白色长袍,手拿《古兰经》,用阿拉伯语与人交流。你推测他最可能来自( ) A.印度B.日本C.澳大利亚D.埃及10.下列关于语言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B.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C.佛教创始于中国

D.基督教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11.下列关于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城市聚落的差异,与劳动生产方式关系不大

B.中东地区居民属于白种人,使用阿拉伯语

C.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欧洲

D.凡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便为发达国家

(2019?连云港改)读下图,回答8—9题.

8.下列民居景观图中,反映当地湿热环境的是( )

A.福建土楼B.陕西窑洞 C.北京四合院 D.云南竹楼

9.关于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受土质条件影响B.陕西窑洞受海陆位置影响

C.北京四合院受水源条件影响D.云南竹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10.右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a

b c

d

福建土楼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云南竹楼

D.d

(2019?怀化改)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是一个政府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目前意向创始成员国近60个,涵盖主要西方国家(除美、日、加外)及亚欧的大部分国家,成员遍及五大洲。根据材料,回答9—10题.

9.有关“亚投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员均为发展中国家 B.业务未涉及“南北对话”

C.其成立体现经济全球化 D.仅对亚洲经济发展有利

10. 下列亚投行成员国中全属于发达国家的一组是()

A.巴西、法国

B.印度、中国

C.埃及、俄罗斯

D.意大利、新西兰

11.下列组织最不能体现“南南合作”的是()

A.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

B.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亚四国)

C.欧盟(欧洲主要国家联盟的简称)

D.金砖国家(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和南非之间的合作)

12.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并不是平等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B.发达国家主要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价格高,赚的钱多,使富国更富

C.撒哈拉以南非州的国家大量出口矿产、农畜产品,经济发展水平高

D.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南合作”

13.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是()

A.亚洲北部 B.欧洲西部 C.南美洲东部 D.非洲南部

14.(2019?威海改)20世纪以来,在发展中国家中,巴西经济水平提升很快,发展历程如图。巴西经济发展历程可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提供的经验是()

A.出口单一农产品,大力加大矿产开采

B.依赖外国的支援,大量出口矿产、农畜产品

C.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完善工农业体系

D.地区的发展不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

15.(2019?泰安)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下列符合国际经济合作的是()

A.许多发展中国家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B.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C.“一带一路”链接亚太经济国和欧洲经济国,推进了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

D.某品牌的飞机零件全部来自本国,实现了产权自主化

预习布置:

课后

评价

及备

签字教学主任/科组长: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三大宗教 3.知道聚落的类型。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3.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3. 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填空题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于减去。 3、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内居住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和、欧洲以及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

地区。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7、根据人类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三个主要人种。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和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的重要特征之一。 9、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8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0‰ B、8‰ C、12‰ D、12%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次之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C、18世纪以前和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变化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则比较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5、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 A、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分布的地区 B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都比较稠密 C中、俄、美和巴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 D、世界上约2∕3的居民聚居在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6、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 ) A、北美洲的西部 B、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C、热带雨林地区 D、亚洲的北部 7、下列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 )

最新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高台民居是我国某地古代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以黄粘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厚度达1米。该建筑依山之势、傍水之边,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高台民居位于我国() A. 福建省 B. 安徽省 C. 内蒙古自治区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高台民居建在高台上的主要原因是() A. 登高望远 B. 防御洪水 C. 通风采光 D. 方便交通【答案】(1)D (2)B 【解析】【解答】(1)由题目可知,高台民居就地取材,以黄粘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以上四个省区中,该民居应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选D。(2)高台民居建在高台上的主要原因是离水近,这样做可以更好防御洪水,对于登高望远和通风采光不是主要目的,故选B。 【分析】(1)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高台民居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 (2)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周晓芳山丹育才中学 一、教学成功之处: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第

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来完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不足之处: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本想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地,直接地得到答案,这样也省得我多费口舌,后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大家商讨,认为如果那样做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所以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使不同的聚落景观也存在较大的差

地理: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案设计初稿 本章重点:4 1.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特点。 2.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 4.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5.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章难点: 1.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成因。 2.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3.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4.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5.正确认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关系。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学习目标 1.运用人口分布图、人口统计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和增长特点。 2.联系实际,说明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外观特征,用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准备: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2006年2月26日世界人口达65亿,预计2018年将达70亿。但全球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平均,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非洲为2.8%,南美洲2.2%,欧洲0.3%,北美洲0.7%,大洋州1.2%。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与环境、资源不协调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知识形成与应用: (一)阅读课本P64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到1999年,世界人口总数已达_____。

预计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_____,说明世界总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你认为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表并分析: 表中巴西、尼日利亚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英国、德国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 这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球各地是_________(均衡、不均衡)。 (三)思考: 1.人口的增长速度要与_____、_____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否则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2.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中,你认为哪一方面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请说明你理 由: 学习主题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知识准备:由于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定居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 知识形成与应用: 读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假设你是一位部落的首领,带领你的部落寻找合适的居住地区: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济宁)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以下问题 (1)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 环境污染严重 D. 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2)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北美洲⑤南美洲⑥大洋洲。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漫画“苦难的母亲”正是人口问题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生动写照。故选:B(2)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故选:C 【点评】(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这样就促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黑龙江)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中,属于意大利的是() A. 平遥古城 B. 丽江古城 C. 皖南古村落 D. 威尼斯城【答案】 D 【解析】【分析】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都属于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2.读“世界部分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大洲面积最大,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B. 乙大洲发达国家集中,人口稠密,增长快 C. 丙大洲大部分位于热带,人口稀疏,增长慢 D.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说法,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乙大洲是欧洲,该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大洲,但人口增长缓慢,许多国家出现了负增长;丙大洲是非洲,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人口分布较稠密,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故答案为:A 【点评】当前世界上共有70几亿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但有些地方人口密集,有些地方人口稀疏。人口分布较多的四个地方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和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自然经济条件都较为优越。人口分布较少的四个地方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以及纬度较高终年寒冷的高度纬度地区。 3.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A. 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 B. 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 C. 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 D. 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 (2)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 B. 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 C. 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 D. 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从图上来看,①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亚的村庄;④是非洲的茅草屋,故选B。(2)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A正确;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B正确;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确;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错误。故选:D。 【点评】(1)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等。 4.我国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 16万(2010年数据),其人口密度约为() A. 643.3人/平方千米 B. 0.001 6平方千米/人 C. 0.064人 D. 15.54平方千米/人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 《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

调人地协调观。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紧接着教师展示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再展示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相关漫画,通过对漫画内容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保护相关措施。课堂的最后,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体系。 第二部分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聚落的概念,描述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变化。 (2)通过收集图片和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并能举例说明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能够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分析楼兰古国的消失与环境的关系。 (5)讨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教材,说出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在古楼兰建房选址的因素,从而分析这与楼兰古

初中地理经典试题( 居民与聚落)

考点3 居民与聚落 知识点一:人口与人种 1.(2010·山东济南)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 ①亚马孙河流域②尼罗河流域③长江流域④恒河流域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选B。 2.(2010·湖北宜昌)上海某公司专门为黑种人配方生产的日用化妆品,你认为该公司今后在下列哪个地区的市场销售可能最好() A.欧洲西部 B.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C.非洲的北部 D.东亚、东南亚 【答案】选B。 3.(2009·福建南安)该地区是阿拉伯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其人种是() A.黑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白色人种 D.混血人种 【解析】选C。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以白色人种为主。 4.(2009·湖南常德)亮亮同学学习了”世界的人口”这一节后,对人口的增长、分布、人口问题、密度等方面作了如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人口的增长要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C.中纬度近海地区的人口分布多,高寒地区的人口分布稀少 D.一个国家人口越多,人口密度就越大 【解析】选D。此题综合考查了世界的人口的相关知识,人口密度只是表示一个地方人口的疏密程度,与人口总数,人口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在世界各大洲中,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世界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区,由于高寒地区气候恶劣,不适合居住,人口少。

5.(2009·贵州黔东南)欧洲、瑞典等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A.居民就业困难 B.社会经济贫困 C.劳动力短缺 D.居住条件较差 【解析】选C。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经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则出现了居民就业困难,居住条件较差,社会经济贫困等问题。 6.(2009·山东滨州)下列地区人口比较稠密的是() A.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B.干旱的沙漠地区 C.中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D.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 【解析】选C。中纬度近海平原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适宜工农业生产,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比较稠密。 7.(2009·湖南长沙)下列关于世界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人口稀少 C.世界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快 【答案】选B。 8.(2009·山东菏泽)下图是甲、乙、丙三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A.30‰ 10‰ 5‰ B.20‰ 10‰ 10‰ C.50‰ 20‰ 1 5‰ D.70‰ 30‰ 25‰ 【解析】选A。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自然增长率的概念理解和应用的题目。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解答此题先要阅读图例,分别读出三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然后进行计算,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50‰-20‰=30‰;乙国:20‰-10‰=10‰;丙国:15‰-10‰=5‰。9.(2009·福建泉州)有“黑人故乡”之称的是()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2019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人口与人种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过程方法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情感 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分析原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1分钟)展示春节期间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19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 世界人口的增长 (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 【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转折】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 【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长进程 【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ppt展示】图片展示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转折】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 【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学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总结】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折】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 【读图2】比较各xx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人口迁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合作学习】从1830年到2019年,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 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精选及答案5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西双版纳)如图中的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地区,他们属于什么人种() A. 黑色人种 B. 白色人种 C. 黄色人种 D. 混血人种【答案】B 【解析】【分析】居住于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主要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故选:B 【点评】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四类国家中容易出现经济发展压力大,居民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的国家类型为() A. I B. Ⅱ C. Ⅲ D. Ⅳ (2)关于乙图中图示区域说法错误的是() A. Ⅳ类国家主要分布在①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口稠密 B. ②地区属于Ⅳ类国家,这里种族复杂,号称“世界人种大熔炉” C. ③地区主要以Ⅱ类国家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 ④地区既属于Ⅱ类国家,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只有Ⅱ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这就说明这类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易出现经济发展压力大,居民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2)Ⅳ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这就说明这类国家的人口增长较慢,属于发达国家,图中②地区的国家是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故答案B错误。 故答案为:(1)B;(2)B; 【点评】(1)考查世界人口的增长问题以及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难度。(2)考查几个地区和国家的人口问题,一般主要考查几个大国,学生要特别注意。 3.小明计划到澳大利亚留学。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小明需要加强学习的语言是( ) A. 英语 B. 法语 C. 西班牙语 D. 阿拉伯语(2)为更好的适应当地生活,他最好了解以下哪种宗教习俗(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英语是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澳大利亚通用英语,故选:A。(2)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主要信仰基督教,故选:C。 【点评】(1)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域:汉语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英语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几亚洲南部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 (2)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爱护聚落,人人有责。结合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1)该漫画中的聚落景观,可描述为() A. 林海雪原 B. 沟壑纵横 C. 高楼林立 D. 大漠辽阔(2)针对该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A. 禁止焚烧秸秆 B. 珍惜每寸土地 C. 杜绝乱扔乱放 D. 实行达标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导学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二、教学目标: 1. 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5、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重点 人口分布的特点。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 (一)自学64—6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部分内容。 1、读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 ①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②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 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的。 2、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3、读65页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完成活动1,把所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① 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 ② 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 ③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4、读图“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回答: ①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的高低决定的,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和所决定的。 ②写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也就是人口增长;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也不,也就是人口停止;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也就是人口减少。 5、完成65页活动2的要求 ①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 ②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6、根据图中1950年、1960年、1970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二)自学66—67页“世界人口的分布”部分内容。 1、自学67页活动1,人口密度的含义是,用公式表示为;人口密度的单位是; 2、请你根据67页A、B两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 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 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小组合作 前期准备:

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导入】 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 板书:世界的聚落 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 生:答 师:(进行肯定) 【新授】 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二是聚落与环境。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三是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历史上

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仍屡屡发生。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运用地图,说明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通过学习,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料、寻找规律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引导学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精选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 乡村,这里有河流 B. 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 城市,这里有田野 D. 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A. 地表崎岖的山区 B. 冰天雪地的高原 C. 干旱缺水的荒漠 D. 灌溉便利的平原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该聚落表示乡村聚落,田野、小河、炊烟、村庄、冬麦等等,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故答案为:B。(2)从题干中的描述来看(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该地区应该是我国东部的种植业地区,故排除ABC选项,D灌溉便利的平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 便利的交通 B. 平坦的地形 C. 自然资源贫乏 D. 水源充足 【答案】C 【解析】【分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聚落形成的条件一般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沿河沿岸),自然资源丰富等。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对学生来讲比较简单,生活化教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3.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 美国 B. 中国 C. 巴西 D. 印度 【答案】 B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们几位教师的预设是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当地城市和农村的实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由于种种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探究活动聚落的形成 1.乡村与城市聚落差异 读图,回答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异,并完成下表。 【教师总结】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城市聚落一般也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聚落规模建筑物道路生产方式 乡村小矮稀疏农业 城市大高稠密工业、服务业 2.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

在下图的横线上填写适合聚落分布的条件。 答案:①充足②肥沃③平坦④便利⑤丰富 【精讲点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资源等。 3.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观察下面特色民居,填写下表。 典型民居建筑特征主要原因 A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高大,分上下两层,底层堆放杂物,楼 上住人 通风散热,避免虫兽侵袭 B因纽特人的冰屋墙体很厚气候寒冷,就地取材,易于保暖 C西亚民居厚墙,小窗 降水少,节约建筑材料,防止外面热量 进入 D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掘而成 黄土直立性好,就地取材造价低,冬暖

1.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乡村交通发达 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规模小 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 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密集 D.乡村聚落的出现要比城市聚落晚一些 3.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D) A.a B.b C.c D.d 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5.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聚落文化的是( C) A.有人在古建筑物上刻写“xxx到此一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