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二、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2.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仪器介绍: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中共有400个小格,供微生物计数用。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2)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细胞计数室内.

(4)计数;

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格酵母菌数目×400×104×稀释倍数

注释:1. 1ml=1000mm3,每一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即相当于1×104ml

2. 培养的时间不同取样酵母菌的稀释倍数是不同的。

三.方法步骤: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

种群的数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下,种群呈“S”型增长。

酵母菌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可以观察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方法步骤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丁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__℃下培养7天。

(5)用观察,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3、设计记录表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的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

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四、问题分析: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2.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3. 对于压在小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参考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处理方法。)

五、练习:

某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材料:

酵母菌菌种、无菌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1mm

×1mm,16×25型如右图)、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第1次实验:

⑴将一定量的酵母菌种置于无菌肉汤培养液中,搅拌

均匀。

⑵取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用滴管滴

适量含有酵母菌的肉汤滴于盖玻片的边缘,用吸水纸

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⑶立即将上述计数板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⑷将数据填于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⑸实验结束对血球计数板进行清洗。

以后每天相同时间进行相同步骤的实验,只到实验结束。

该同学使用的计数板如右上图,为16个中方格。16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如下表:

分析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步骤上看,有多处不足,如计数板在使用之前应

、吸去多余培养液后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及进行重复实验等。

⑵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应将培养液进行适当的稀释,使计数板的每一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在5-10个为宜,从表格中数据看,该同学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

⑶从记录表格看,该同学对血球计数板的计数规则不清楚。事实上没有必要将16个中方格中的数据全部进行统计,只需统计4个中方格即可,即图中的_____号中方格。

⑷该同学在计数每一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时,发现很多小方格的四条边上也有酵母菌,他就看菌体的大半还是小半在计数方格内,若菌体超过一半的体积在该方格内就计数,否则不计数。你觉得该同学的计数方法正确吗?。请加以分析。

⑸若血球计数板的每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平均为21个(原液被稀释了20倍),则10mL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个。

参考答案:

二、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

三、(一)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2)高压蒸汽(3)血球计数板(4)25°(5)显微镜血球计数板

4. (1)(根据实际实验数据作出曲线)(2)S

四、1.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便于随机取样,减少误差

2. 可以先稀释,再计数。但是最后计算时应乘以稀释倍数。

3. 顶边、左边和左角处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

五、练习:(1)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2)没有稀释(3)1、4、13、16

(4)不正确,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5)1.68×1010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 (2)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2.能力目标 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二、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既是一个显微观察实验,也是一个探究实验,实验过程涉及微生物培养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观察法以及模型构建法等技能方面的训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多方面培养价值的实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实验技能的指导。 三、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仍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 (1)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但对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不了解; (2)对实验观察有一定的了解,但持续观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数学模型建构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情况分析:由于教师是初登讲台的新老师,没有多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基于学情分析与教师情况分析,本节课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个: 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二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及师生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血球计数板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 1.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观察到的小方格内酵母菌数目太多。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小方格内适宜的细胞数为3~5个。数目太多很难清点,往往导致结果不准确,此时要对培养液作适当稀释,计算出原浓度溶液中细胞的数目。 学生知道要稀释,但不知道稀释多少倍、如何稀释。指导学生先大概数出酵母菌数目,据此确定稀释倍数。例如小方格中大约有35个细胞,就进行l 0倍的稀释:用移液管取1 m L原液到试管中,加入9 m L的无菌水。最后进行相关

最新实验报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报告: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班级姓名小组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通过使用血球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三、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四、实验用具: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 五、方法步骤: 1、取相同洁净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马铃薯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甲、乙、丙,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5、每天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六、实验记录表 根据表格数据绘图: 七、实验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型增长变化。 数 量 时间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仪器介绍: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中共有400个小格,供微生物计数用。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2)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细胞计数室内. (4)计数;五点取样法 3.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格酵母菌数目×400×104×稀释倍数 注释:培养的时间不同取样酵母菌的稀释倍数是不同的。 2.方法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一)提出问题: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吗?养分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吗? (二)设计实验:将24支试管分成ABC三组,每组8支。A组为实验组,装培养液10 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B组装培养液10 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5℃,与A组形成温度条件对照。C组不装培养液,只装无菌水10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与A组形成营养条件对照。 (三)实验操作: 1.配制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和酵母菌母液; 2.预先设计分装。先每次用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培养液到A组和B组试管,用另一支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无菌水到C组试管。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后,然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的名称、组别、日期。 3.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无菌条件避免其他菌) 4.接种菌种:用灭菌干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0.1mL酵母菌母液,往每支试管中加入。(注意滴加量不要太多,避免初始菌数过多。) 5.培养:将A、C试管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B试管置于5℃的恒温箱中培养。 (5℃的恒温箱可由某些型号冰箱保温室设定5℃时代替。)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通过使用血球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三、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四、实验用具: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 五、方法步骤: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六、实验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目的: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有丝分裂较旺盛。 2、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变化不同,可用高倍显微镜根据各个时期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那个时期。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染成深色。 三、实验材料:洋葱(可用葱.蒜代替),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浓度为ml或ml的龙胆紫溶液(将龙胆紫溶解在质量分数2%的醋酸溶液中配制而成)或醋酸洋红液,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 四、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剪子,镊子,滴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材料用具:酵母菌贮用培养液、无菌葡萄糖溶液、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移液管、滴管、有螺旋盖的试管、试管架、记号笔、直尺、坐标纸、比浊计(比色计)、显微镜。二.材料简介: 1.选用酵母菌的原因: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 2.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世代间不重叠。 2.血球计数板: 具体操作方式:用滴管从试管中取1滴培养液到血球计数板的方格区,盖上盖玻片,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计数板: 五点取样法1个大方格=16个中方格 =400个小方格(16×25) 3.比浊计(比色计):测定溶解度。 三.实验步骤 Ⅰ.配置样品并分组(配置2个样品):用记号笔标记有螺旋盖的试管A、B; A组(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0.1mL酵母菌贮用培养液) B组(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

注: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Ⅱ. 细胞计数(抽样检验方法) 1.拧紧试管盖将试管A 轻轻震荡几次(目的: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 用滴管从试管中取1滴培养液到血球计数板的方格区,盖上盖玻片,让培养液自行 渗入。静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3.试管B 重复该步骤; 4.样品2重复2、3。 ★计数注意事项: 盖 1.计数顺序:左上 右上 右下 左下; 2.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 3.细胞间若有粘连(死亡),则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 4.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 芽体 出芽生殖——无性生殖 5.用比浊计测定各试管的浑浊程度(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与其浑浊度之间的关系) 细胞总数计算方法: 每方格内细胞数(细胞数÷方格数)×2500×10 2500:每方格体积=2mm×2mm×0.1mm=0.4mm2 1mL=1cm2=1000mm2 1000÷0.4=2500个(每毫升方格数) 10:一试管大约为10mL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 (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注:当λ1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考点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级) 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指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③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 ④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 二、基础知识 1.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种既能进行出芽生殖又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此外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 2.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等,而“J”型曲线与“S”型曲线都只研究了种群数量的情况。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该曲线有一个K值,即。“S”型曲线的形成原因是。 3.血球计数板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然后推算出含菌数的一种方法。血球计数板是常用的计菌器之一。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容积为0.1mm3,即1mm×1mm×0.1mm方格的计数板;大方格的长和宽各 2mm,深度为0.1mm,其容积为0.4mm3,即2mm×2mm×0.1mm方格的计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葡萄挂满了枝头。葡萄除了可以直接食用外,我们还可以用来酿酒。酿酒过程中会用到一种微生物—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代谢类型属于兼性厌氧型。工厂需要生产大量酒精,需要大量繁殖酵母菌。 通过必修一学习,我们知道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那酵母菌大量繁殖的条件是否需要氧气?培养过程中酵母菌数量如何变化? 我们先预期理想条件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情况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以分裂或出芽形式增值,增值后一般是一分为二。如果N0个酵母菌从0代开始同步增殖,写出t代酵母种群Nt的数学表达式。不错,t代酵母种群数量Nt=N02t 数学表达式对应的图像是什么样呢?从图中可以看出,理想条件下,酵母种群数量成指数增长的方式,由于曲线形状为J型,所以也叫J型增长。 让我们分析一下J型增长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即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增长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什么是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J型增长的增长率,用v表示增长率=N t- N t?1/ N t= N02t- N02t?1/ N02t=1/2 ,所以J型增长的第二个特点为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适宜时酵母可2小时增殖一次。10.4天与地球同等质量;反映了生物增殖的潜能,体现了达尔文的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能不能这么增长?不可能!为什么?哪些限制?那么真实的是什么样子?需要我们做实验来进行研究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班兴趣小组同学课下完成的探究不同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第一步配置酵母菌培养液,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第二步分成两组,一组直接接种酵母菌,另一组接种酵母菌后用石蜡油液封,均置于28℃下培养。 第三步:每天计数酵母菌细胞数量。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用到一种工具血球计数板,它是一种专门计数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仪器。由于时间原因,血球计数板的具体应用我们不再讲解。 这样连续培养五天并每天统计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下面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兴趣小组得到的结果。 先分析在无氧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根据得到的结果,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先看问题1:描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如何在发生变化的?分析变化原因?由实验结果可知,第一天内酵母菌数量迅速增加,随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酵母菌数量几乎不再变化。我们分析第一天酵母菌数量迅速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刚培养时培养瓶中还有

酵母菌种群数量习题

1.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时,获得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图中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P点时 C.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 2.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3.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4. 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某区域,第一次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还可用取样调查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5. 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⑤丈量 A.①→②→③→④ B.①→⑤→④ C.①→④ D.①→③→②→④ 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 A.5.2×104 B.3.25×105 C.5.2×103 D.3.25×104 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二、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2.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仪器介绍: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中共有400个小格,供微生物计数用。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2)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细胞计数室内. (4)计数;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 t=N0λt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设计.(优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一)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通过使用血球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三)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四)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 (一)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二)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三、探究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四、作出假设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五、材料用具 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等。 六、讨论探究思路 (一)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计算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4x(x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 (二)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三)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二节,主要探讨自然界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J型增长和S型增长。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细胞分裂和增殖、种群的特征等知识作为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群落的结构、生物链和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对种群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有细胞分裂和增殖等相关内容为基础。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种群的相关常识,对理解本节内容内容都有很好的帮助。 2、思维水平与学习策略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青少年时期,思维活跃,对知识的渴求强烈,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能力,具备了信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 3、情感态度倾向正处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着浓郁的好奇与兴趣,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热情高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四、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设计特色

1、贯彻STS 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3、侧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4、概念图策略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 45min 七、内容要点(板书)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细菌数量的增长模型 1、数学模型:n n 2N = 2、实例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特点 2、数学模型:t 0t N N λ=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高斯的实验 2、环境容纳量(K 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五、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意义 八、教学过程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生用卷(含答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练习题 1. 酿酒和做面包时所需的酵母菌可用培养液来培养,计数一试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时,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振荡试管→盖盖玻片→滴培养液→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B.振荡试管→滴培养液→盖盖玻片→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C.盖盖玻片→滴培养液→振荡试管→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D.滴培养液→盖盖玻片→振荡试管→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2.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成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3.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B.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C.培养用具须严格灭菌,培养液不需灭菌,但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4.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用滴管吸取的营养液不能直接滴加在计数室内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为了保证估算准确,应将计数室内大方格中的全部酵母菌进行计数 D.只有营养条件和pH值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5.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 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 数,观察到如下图所示视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 B.实验结束后需要用试管刷将血细胞计数板清洗干净 C.滴加培养液后不能立即计数,要等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D.依据图示结果,可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为 3.5×109个·mL-1 6. 以下是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问题。请回答:

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二课时) 顺义区第一中学马会放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酵母菌培养的基本技术以及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的数量。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2.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3.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1.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2.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不同培养时间的酵母菌液、显微镜、血球计数板、微量移液器、PPT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作出假设 3.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分组 4.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 结果 5.学生课下完成培养基的配置,接种工作,并在摇床上开始培养,分别培养4、 8、10、12、14、16、24、32h取出菌液放在4°C冰箱中保存 6.讲解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课下练习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第二课时 ㈠教师利用图片简单回顾实验 过程 ①干酵母的活化 ②平板涂布进行酵母的纯化 ③挑单菌落,用液体培养基扩 大培养 ④接种 1 2 3 4 5 6 7 8

⑤酵母菌的培养 ⑥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瓶菌液放在4°C冰箱中保存 ㈡计数 1.装片的制作 镜检盖盖玻片菌液摇匀移液器取200ul 注入沉降2.计数 ●芽体大于等于母体的1/2,单独计一个个体 ●压线——左上原则,压内侧线 ●每人记录一个计数室的5个中方格,并填写个人记录表格计算出平均值㈢.汇总数据 1.小组将个人的数据汇总,填写在学案中小组汇总数据的表格中,并计算出相应培养时间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2.各小组汇总数据 ㈣.曲线图的分析 1.每个小组选一个人的数据,与小组总平均值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多次取样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 估算法 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解释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环境容纳量 3.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4.比较种群数量增长的“S”和“J”型曲线 5.分析自然种群 六、板书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通过实验构建模型 二种群增长的“S”和“J”型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