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

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

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

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

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

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

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

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

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

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

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

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

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

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

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

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糕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北方年饺子

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元元宵

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春饼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春饼

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最新文明过春节倡议书

有关文明过春节倡议书三篇 文明过春节倡议书篇1 乡亲乡友、市民朋友们: 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县文明办向大家发出倡议: 一、过勤俭文明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究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走亲访友不铺张、不攀比,外出旅游、聚餐、购物“讲文明、树新风”。 二、过健康环保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爱护公共卫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不酗酒贪杯,不聚众;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倡导鲜花祭祀,不燃放烟花爆竹,树文明新风尚。 三、过平安吉庆年。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不酒后驾车,不乱停乱放;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注意防火防盗和安全用电。 四、过友爱互助年。多陪伴父母家人,多增进邻里相助,共同弘扬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中国年文化;热心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同做文明怀宁人!共创全国文明城! 祝乡亲乡友、全县人民新春快乐、吉祥如意、阖家幸福! 怀宁县文明办 20xx年1月19日 文明过春节倡议书篇2 广大教职工: 紫气迎春早,文明气象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为弘扬优良传统,树立文明新风,共同度过一个低碳环保、文明节俭、平安祥和的春节,校工会向广大教职员工发出如下倡议: 过一个低碳环保的春节。倡导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为了您和他人的身心健康,让我们从不放一支烟花、少放一串鞭炮做起,为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做贡献。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少用一次性木筷、纸杯等日常生活用品,拒绝购买过度包装和污染环境的`商品,选择购买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选择低碳健康出行,

外出走亲访友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距离合适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过一个节俭文明的春节。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餐饮习惯,自觉参与“文明餐桌行动”。家人团聚或招待客人做到按需点菜,剩菜打包。走亲访友不铺张,不攀比。倡导给孩子健康向上的“压岁钱”,为父母亲人送上有意义的节日礼物。自觉加入“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来丰富节日生活。自觉抵制“黄赌毒”,反对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进行文明祭扫。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文明礼让,谦逊待人。 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倡导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行路。外出不争道抢行,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不开快车,不酒后驾车,不疲劳驾驶。增强安全意识,注意家庭用水、用电、用气安全,注意防火、防盗、防爆。要传承和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主动关心体贴父母,利用春节假期常回家看看,多陪伴他们,主动承担家务活。在公共场合、交通出行中,注意礼让老人。当老人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施以援手。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风尚。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文明的传播者! 祝全校教职员工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新春快乐! 文明过春节倡议书篇3 春节将至,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社会风尚,物业在此向广大志愿者、网友发出如下倡议: 文明过春节 积极做一个谦恭有礼山东人,做到孝老爱亲、关爱他人、和睦邻里。提倡健康娱乐,不酗酒、不、不搞封建迷信。文明表达祝福,不编发、转发不良和不健康短信。倡导文明出游,遵守社会公德,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吸烟,爱惜公共设施和文物古迹。 节俭过春节 倡导文明、理性的就餐方式,积极参与文明餐桌行动,做到按需点菜,不剩菜、不剩饭,剩菜打包,努力营造小餐桌、大文明,文明用餐、节约惜福的社会风尚。自觉参与文明餐桌行动、光盘行动,摒弃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反对奢侈享乐,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走亲访友不铺张、不攀比,倡导给孩子健康向上的压岁礼,为父母亲人送上有意义的节日礼物。 平安过春节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

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3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3篇 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我们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

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春节的民间风俗习惯介绍

春节的风俗习惯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

春节传统习俗11个

春节传统习俗11个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春节传统习俗11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带着孩子去选购福字,让孩子将福字贴到门上,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将福字倒着贴,让孩子在感受春节气息的同时又了解语言的妙用。 拜年 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在过年前带着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小礼物,激发孩子对拜

年的兴趣,同时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带着孩子去拜年,让孩 子亲手把自己做的礼物送给长辈、小朋友,孩子在体会拜年乐趣 的同时,学会尊老爱幼,并从中明白“礼轻情意重”、“礼尚往来”等道理。 办年货 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的过程,称为办年货。 父母应该尽量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首先为过春节要 买的衣服、食物、装饰等物品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对过年有期盼 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 其次,在购买时孩子可接触社会,认识各种东西,知道不同 的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消费这一社 会行为。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 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 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 价值,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 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 父母可带着孩子去选购春联,让孩子得到诗文雅兴的熏陶, 感受中华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现场写春联,让他 体会到汉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 贴年画 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差不多每家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大 门上,从大门到厅房,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让孩子在各种题材的年画中学会审美,了解地域文化,而且 年画也是一种不错的看图识字的读物。此外,还可以将贴年画演 变成家里的环境布置,带着孩子一起剪窗花、做灯笼、插花,可 以各人提出自己的创意,让孩子在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展示 自己的本领。

文明过春节倡议书3篇

文明过春节倡议书3篇 文明过春节倡议书篇1 亲爱的海宁市民: 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在这美好日子到来之际,希望广大市民和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弘扬文明新风,注重文明过节,为美丽海宁建设添砖加瓦,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文明燃放。不在禁放时间和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不在夜深人静时燃放,提倡使用电子烟花鞭炮、喜庆音乐、时尚鲜花,共同呵护清新空气。 二、倡导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酒后驾车,不疲劳驾驶,不向车外扔杂物,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恪守社会公德,爱护市政设施,文明逛街,文明乘车,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其乐融融过大节。 三、倡导文明餐桌。饭店用餐按需点菜,不相互攀比,不铺张浪费,多余饭菜打包带走;珍惜资源,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提倡公筷公勺;学习健康饮食,学会合理搭配。文明用餐节俭养德,带头摒弃舌尖上的浪费。 四、倡导文明旅游。外出旅游注重言行,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遵守公共秩序,排队购票,文明观赏;爱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不乱采摘乱涂刻。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

五、倡导文明风尚。多陪伴父母家人,走亲访友礼轻义重;参与我们的节日文化系列活动,多看书多学习;提倡健康娱乐,抵制封建迷信,拒绝黄、赌、毒活动;多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压岁礼,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亲爱的海宁市民,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讲文明树新风,共度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共建幸福和谐的美丽家园,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海宁市文明办 20xx年x月x日 文明过春节倡议书篇2 20xx年春节即将来临。为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树立文明新风,营造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让全市人民度过一个文明、欢乐、祥和的春节,我们发出以下倡议: 一、提倡文明聚会。亲朋聚会,讲究礼仪,言行文明,抵制低级趣味,反对粗俗野蛮;团结友爱,凝聚亲情、友情,共同谋划新一年美好蓝图,营造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二、提倡文明娱乐。坚决抵制恶习,开展健身、读书、踏春等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丰富节日精神文化生活,体验健康快乐。 三、提倡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驾驶员守则,文明走路、文明骑车、文明驾车。倡导文明交通行为、摒弃交通陋习,坚决抵制酒驾等危险驾驶行为。 四、提倡文明消费。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摒弃搞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反对大操大办,做

关于介绍春节作文6篇

关于介绍春节作文6篇 关于介绍春节作文1 “过年”是中国人经几千年流传演变、积累丰富的年俗文化,被人们视为一年中所有节令中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各个地方过年的习俗、讲究各不相同。 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到啦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开始筹备过年的东西,家家户户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一尘不染,家里变得焕然一新;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啦: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到啦年三十(除夕),清晨时,在门口挂上红红的大灯笼,贴上新的对联。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将至新年的钟声,每家每户把挂着的衣服都折好,免得日挂夜挂。然后赶着熬糖水,每条小巷都飘着糖水的香味,让人直流口水。深夜十一点时,鞭炮声逐渐响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寺庙,看舞狮表演。每个小孩争着摸龙头,象征在新的一年里龙精虎马。大人拿着美味佳肴,诚心拜祭庙里的大王,托他保佑全

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整个寺庙人山人海,拥拥挤挤,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不许扫去鞭炮纸。以免扫去财气,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人们从外面扫到里面,把财气扫进屋来。我去衣柜拿新衣服准备换上去拜年,因为新衣服肯定有线,所以我拿剪刀,但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剪刀,我恍然大悟——因为年初一不能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去亲戚家拜年时,要说一些吉利的话,千万别说“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正月初二,人们买一条鲤鱼,用来拜神后,就带鲤鱼到大海放生。正月初五,人们放鞭炮迎接财神爷。正月十五,是春节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都煮元宵,老人家吃一碗长寿面。闹元宵,吃元宵,骨肉团聚满欢喜! 结尾:喜气洋洋的春节,虽然各地的风俗各有不同,但是中国的五十六个朵争奇斗艳的鲜花,心连心,开心度过一个有一个的春节。因为春节正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 关于介绍春节作文2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啦,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啦: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啦!“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啦!当然,吃年饭总忘不啦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啦。吃

关于春节的习俗礼仪

关于春节的习俗礼仪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习俗礼仪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礼仪,习俗,春节,关于,,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节日礼仪中查看更多范文。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然盛行。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

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等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相互道贺祝福,祭祖等活动。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文明过春节的倡议书范例

文明过春节的倡议书范例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新春佳节之际,我们给岛城父老拜年,祝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 祥和的春节假期是人们的期盼和幸福,也要用共同的付出来维护。祥瑞常伴文明到,祸端多随陋习生。只有“休闲不忘文明、欢乐不忘安全、尽兴不忘公德”,才能过一个“文明年、祥和年、健康年、平安年”。所以,我们倡议在春节期间广泛开展“健康度假,文明过节”活动,在尽享新春欢乐的同时,为来年开个好头。 第一,社会责任不能放假。假日里工作少了,生活却更加丰富。休闲放松下来,陋习最容易乘虚而入,因此,更是磨练和提升文明素质、展示形象的大好时机。要遵纪守法,拒绝黄赌毒,不参与迷信活动;要崇尚低碳生活、绿色消费,避免铺张浪费;要维护小区清洁,主动清扫积雪和燃放垃圾;要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维护公共秩序,管好自家的宠物。无论同学聚会、战友聚会、同事聚会,还是走亲访友、游览购物,都不忘用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影响家人和友朋,让现代文明走进我们的节日,融进我们的生活,扮靓我们的城市。 第二,友善之心不能休眠。节日氛围贵在温馨,宽容和关爱不仅能温暖他人,赢得尊重,也能慰籍自己的心灵。我们要争做传递温馨的使者,为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和谐尽力。假日是化解邻里误会、融洽街坊关系的好机会,要想着给邻居拜年,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祝福,邻里之间要互谅互让,相互守望。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大家的节日

而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的人们,要主动为社区军烈属,鳏寡孤独、伤病残和困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要讲礼仪、守孝道,善待来青游客,乘车时自觉排队,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展示岛城和谐形象。 第三,安全之弦不能松懈。平安是喜庆、祥和的基本前提。出行时,要文明乘车,不携带违禁物品;要文明行路不争道抢行,要文明驾车、礼让步行者,不酒后驾车、疲劳驾车,不违规鸣号、频繁变线、随意停放。燃放烟花爆竹时,要遵守燃放时间,选择空旷地点,不在楼道和阳台上燃放,不在夜深人静时燃放,不让儿童在没有大人指导时燃放。外出和入睡前,要仔细检查门、窗、水、电、气。发现隐患及时报警。 第四,身心健康不能大意。放松不是放纵。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多参加室外和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不沉迷网络、不斗酒贪杯,不在居室和公共场所吸烟,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防止食物中毒、流感和假日疾患,保持身心健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讲文明,树新风,建和谐,过一个文明、祥和、平安、健康的春节。

六年级介绍春节习俗的范例

六年级介绍春节习俗的范例 篇一:春节习俗 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在这一天里,亲朋好友都尽量从各地赶回来,齐聚一堂,大家有说有笑。 到了春节,少不了美食。你瞧,桌上摆满了菜,还没有开始吃,小孩子早已忍不住了,口水直流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特有哪些菜呢?有煎的两面金黄的食饼筒,有白花花的水饺和圆圆的汤圆,还有平时吃不到的诱人的小零食大人也仿佛看见了我们的心事,也会让我们吃。一听这话,我们就会像饿狼扑食一样,大口大口地吃。让我们期盼再次大饱口福吧! 最开心的是收压岁钱了。看着大笔大笔的钱在我们的手上,十分开心,自然会想到怎么花。我呢,交给妈妈,每年还可以得到99元的利息呢!我猜测:每一个小孩收到了压岁钱,此时,他们应该也是开心的吧!

大过年的一定要玩鞭炮。最简单的鞭炮就是摔炮。不需要火,摔在地上就能响,而且响声很大。趁别人不注意,摔在脚下,看到别人吓了一跳,就特别地开心。最特别是水炮,这种鞭炮在水里也能响。棒炮很好玩,用火点燃,会烧出火焰。火焰还有好几种颜色,有绿色、有黄色、还有红色。鞭炮让我们的玩耍更增添了几丝乐趣。 新年是欢快的,人们对新年充满了憧憬,寄托了新的希望。让我们平平安安,更上一层楼。 篇二:春节的习俗 眼看着春节就要来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度过了紧紧张张地腊月30日,终于迎来了2015年的春节。对了,为什么要过年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只大怪物,名字叫年,年在除夕那天总是会出

现,并欺负一些人家。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家都受到了年的袭击,只有那些门上挂着红窗帘和门前生着火,十分热闹的几户人家没有受到袭击,应此人们知道了年就怕这三样东西,于是每到除夕人们便用这三样东西把这只大怪物赶走了,久而久之,便流传下来成了习俗。 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吃完了团圆饭,便和弟弟一起跑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放起鞭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老鼠炮。它一边飞一边还发出了吱吱地声音,好像在上天之际还想呼唤同伴一起去天上偷东西,把我们逗得笑死了。 放完了鞭炮,我就和亲戚朋友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精彩的表演让我心情十分开朗,有相声、有小品、还有魔术十分好看。比如那一个叫我忍不了的相声,这是讲一些不文明的事,然后那个人看了连声叫忍不了,可是他却以不文明的形势提醒别人,当时,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一个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传统的春节习俗作文大全

传统的春节习俗作文大全 篇一: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传统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

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篇二: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

关于春节的常识和习俗大全

关于春节的常识和习俗大全 导读: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人的共同体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始元年始,以夏年(农历)岁首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子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以下是 由J.L为您整理推荐的春节常识,不懂你就OUT了,欢迎参考阅读。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中国 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 我国古代群众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 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 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 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到了农历腊月 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春节便降临了。按照我国农历,俗称年初一,传统 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连续到岁首十五元宵节。岁首初一前有祭祖、扫除腌H。三十日 要贴旧俗门上贴的神像、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岁首初一,晚辈向 尊长拜年,之后到亲朋家贺年。 亲朋初会时,说些 "发财"、"过年好生活小妙招"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 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及门拜年,节日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 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大的状 况空前,直到元宵节。(岁首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春节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肉畜危险人命。是以,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 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危险。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 来了个讨乞的白叟,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 情形。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讨乞的白叟。o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生活小常识大全 白叟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白叟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 定把"年" 怪兽赶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力矍铄,气宇不凡,但仍然继续劝说,讨乞白叟 笑而不语。婆婆无奈,o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 年" 怪兽闯进村。它发 现村里气氛与往日差别: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亮。"年" 怪兽浑身 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后狂叫着扑过去。

文明过春节作文

文明过春节作文 我盼望已久的春节又来到了,我们一家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喜气洋洋地迎新春。 爸爸给我和弟弟准备了六种鞭炮,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来就放,忽然,我想:这么多鞭炮,我自己一个人放不完。于是,我去找弟弟和他一块放,不一会儿,就放没了。我还想放,正要去拿,妈妈对我和弟弟说:虽然放鞭炮是春节的习俗,但是放多了会污染环境, 你们放完了把剩下的垃圾要清理干净。我和弟弟知道错了不应该放那么多鞭炮,要文明过 春节,我和弟弟不一会就把垃圾打扫干净了。 到了下午,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家门口玩耍。这时,爸爸妈妈正要贴对联,我想去年 的对联还在上面应该把它撕下来。想到这,我就去帮爸爸和妈妈的忙,把去年的对联清理 干净以后,开开心心得把新对联贴上去。我又和弟弟把地上的.垃圾打扫一遍,地上真干 净呀!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吃着奶奶和妈妈做的美味佳肴,吃过年夜饭后,大 家都静静地看着春节晚会。初一早晨,我被鞭炮的响声给叫醒,我兴致勃勃地起床,吃过 早饭跟着爸爸妈妈给长辈拜年去。先给爷爷奶奶拜年,我对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过年好!”原来,孝敬长辈也是一种文明。 这是我过的一个最快乐、最有意义、最文明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每当这个节日,大家都匆匆忙忙地收拾行李,踏上 回家过年的路。 年三十的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回苗山过年。我看到爷爷正在贴对联,就兴冲冲地跑过 去对爷爷说:“爷爷我来帮你贴春联吧!”爷爷夸我说:“孙子长大懂事了!”我听了后,脸唰的一下子涨红了!爷爷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快乐过春节,礼貌伴我行吗?! 开饭啦,爷爷奶奶做了一桌粮丰肉足的饭菜。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吃大喝,默默吃着 爷爷奶奶夹进我碗里的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时时映入我的脑海。心底 里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昌瑞,要光盘哦!”我要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节约不浪费!快 乐过春节,节俭伴我行啊! 吃过晚饭后,爷爷给我拿出了新买的烟花和鞭炮。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一盒正想要放, 爸爸却阻止了我,爸爸说:“现在空气污染太严重了要少放鞭炮!”我想起,在电视中播 放的有很多人因为空气污染得了重病。我立刻将手中的鞭炮收了起来。爷爷此时对我竖起 了大拇指。快乐过春节,环保伴我行呢! 快乐过春节,文明伴我行。我做到了,你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做到,那就从现在开始吧!

春节由来介绍

春节由来介绍 2018-01-30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2017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

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过年了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大的喜庆节日,它以家庭团聚为中心,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尊老爱幼、礼尚往来、休闲娱乐为一体,连绵几千年不间断。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调查目的 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调查内容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 放鞭炮: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文明过春节倡议书范文3篇

文明过春节倡议书范文3篇 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在这美好日子到来之际,希望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弘扬文明新风,注重文明过节,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文明燃放。不在禁放时间和地点燃放烟花爆竹,自觉摒弃在街道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陈规陋习;提倡选择电子爆竹、喜庆音乐、鲜花等安全、环保、低碳的喜庆方式文明过节;提倡用现代文明科学的祭祖方式缅怀先人,以实际行动支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倡导文明交通。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爱护市政设施,文明乘车,文明开车,不酒后驾车,不疲劳驾驶,不闯红灯,不向车外抛撒杂物,礼让斑马线,文明出行。 三、倡导文明餐桌。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文明餐桌”行动。按需点菜,做到不剩菜不剩饭,不讲排场不攀比;珍惜资源,提倡公筷公勺;健康饮食,文明用餐;勤俭持家,节俭养德。 四、倡导文明旅游。外出旅游注重言行文明,举止优雅。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维护公共秩序,爱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

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对乱采摘、乱涂画、乱攀爬等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让文明旅游深入人心。 五、倡导文明风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陪父母尽孝道,走亲访友重礼仪;多看书多学习,提升素质做示范;带头弘扬勤俭节约美德,倡导健康向上有意义的压岁礼;带头传播正能量,拒绝黄、赌、毒;带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积极送温暖、送爱心、送健康、送祝福。 六、倡导清廉过节。严守党的纪律,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央“八项规定”等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讲政治、讲廉洁、净身心、树形象,过一个清廉的节日。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讲文明树新风,共同欢度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携手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承载着丰硕成果的xx年即将过去,寄托着美好希望的2018年即将到来。在元旦、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前向全市人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最诚挚的祝福!

介绍春节习俗

介绍春节习俗 咱们中国人春节的习俗就是贴对联,吃饺子。这作为中国 的一份子,不会包饺子怎么行呢?所以这次,我就去问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无所不知"的妈妈,让妈妈手把手的教我! "包饺子,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特别是北方居民更是热衷于饺子这种食品。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妈妈的话如滔滔黄河般滔滔不绝。 "诶妈妈,这不是百科上的吗?你怎么背得如此顺溜?看来这次做了不少功夫啊!嗯哼~我打断妈妈的话,而且三言两语就拆穿了她。看着妈妈那种无言以对的无奈的表情,我"救场"地说道,"好了好了,快点开始吧!"这个小插曲并没有让我对学习包饺子的心情弱下来,而是让我更期待着这次学习。 只见妈妈弄了温开水一杯,水里放少许盐,面粉里放了鸡蛋一个。水要慢慢倒入盆中,筷子不停搅动,感觉没有干面粉,都成面疙瘩的时候,就下手揉了,妈妈揉面很用力,妈妈说揉到面的表面很光滑就好了,这时面光盆光手是最佳境界。 饺子馅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是鸡蛋韭菜馅儿的。这下就只剩包饺子了! 妈妈把怎样包的方法告诉我,然后又让我试着包了一个,不过他奇形怪状的,我也认不出他是什么。然后我又试着包了几个,

不过还是畸形的,只不过和刚才包得第一个相比委实要好上很多。包完后一看,妈妈包得一个个胖鼓鼓的,跟大将军似的;而我的却耷拉着,像个瘦老头儿一样。但我没有轻言放弃,在我的不断努力和思考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包的终于像人样了! 简单的一件事,却蕴含着无数哲理,在这里我想说,其实第一次就是为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只要你勇敢地迈出步伐,就会有成功的可能!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汉代以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又称灯节。后世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三、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自宋以下,民间更于这天插柳条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唐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诗:“今日清明宴,佳景惜芳菲……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宋吴自枚《梦梁录.清明节》:“至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