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设计教案

构成设计教案
构成设计教案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班级:室工 0802班

任课教师:周碧浩

2008-2009年第一学期

●讲授课过程:

单元课教案首页

第1---6 次课

注:1、每次课须填写“单元课教案首页”。以单元课的每一子课题的教学要求设计每一个教案。每个单元的备课由多个教案构成。

2、教学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一.平面构成

第一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将即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训练方法(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间世界的视觉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组织、各种元素之构成规律与规律之突破,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第二章点、线、面、三要素

形象在构成设计中是表达一定含义的形态构成的视觉元素。形象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见物。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

一、点

点在人们头脑中是一粒尘埃,一个分子。一个标记点在几何学中是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的。但在构成中是有大小、形状、位置和面积的。如人站在辽阔的海滩上就会小得像一个点,由此可以联想到一个物体在他周围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1、点与位置

一个圆点在平面上,它与平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与周围环境位置的不同,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在一个正方形平面上,一个黑圆点放在平面正中,点给人的感觉是稳定和平静。如果这个圆点向上移动就会产生力学下落的感觉。点的位置移动到左上角或右上有,都会产生动感和强烈的不安定的感觉。反之将点移到正方形的中部以下,则给人一个非常平稳安定的感觉。两个大小相同的点,放在平面内与底边平行的位置上,两个点会相互吸引,由于张力的作用会产生线和形的感觉。大小不同的两个点,放在平面内平行于底边的位置上,大的点吸引小的点,人们的视觉将会从大到小移动。多个点的近距离设置会有线的感觉,从而多点的不同安置相应会使人产生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感觉。

2、点与周围环境

被周围密集的线包围或者被某些形所包围的空白就变成了点。点的密聚组合下,可以形成面,从中可利用挖空的空白来表现你所需要的形态和字体,并有一种精致的纤细感。点由于周围环境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如周围是小的点子,中间点就会显得大;如周围的点大,则中间的点就会显得小;上下两个同样大的点,上方的点显得大于下方的点。

3、点的密集

点的密集靠近,就形成了线的感觉,距离较近的点的吸引力比距离较远的点更强,点的间隔小,它的线化就十分明显。不具趋向性的点的集合也会形成线化现象,从大到小的线化的点群,产生从强到弱的运动感,同时也产生从近到远的深度感。因此点的集结就能加强空间变化效果。密集的距离相同的点会形成面,随着点的大小疏密变化很容易产生深度感。按照光照射在物体的亮面、暗面来分布,将会出现凹凸的立体感。

二、线

点移动的轨迹形成了线。线在空间里是具有长度和位置的细长物体。在数学上来说,线不具有面积只有形态和位置,在构成中线是有长短、宽度和面积的,当长度和宽度比例到了极限程度的时候就形成了线。从构成的角度来看,具有长短、宽度的线,随着线的宽度的增加就会使人感觉到面的感觉,但如它周围的都是类似线的群体,那么宽度较大的线也会认为是粗线。线的长短形状不同,我们把它分成各种不同的线。由于各种线的形态不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

1、线的分类:直线、曲线、虚线、锯齿线……

2、线的特性

直线的特性:一般从直线得到的感觉是明快、简洁、力量、通畅、有速度感和紧张感。曲线的特性:丰满、感性、轻快、优雅、流动、柔和、跳跃、节奏感强。曲线可分为圆和圆弧形态的几何曲线,圆规画出的曲线,用手工画出的自由曲线和用曲线规画出的曲线。几何曲线具有现代感和准确的节奏感。自由曲线具有柔和自由感和变化的节奏感。

细线的特性:纤细、锐利、微弱、有直线的紧张感。粗线的特性:厚重、锐利、粗犷、严密中有强烈的紧张感。长线的特性:具有持续的连续性、速度性的运动感。短线的特性:具有停顿性、刺激性、较迟缓的运动感。绘图直线的特性:干净、单纯、明快、整齐。铅笔线和毛笔线的特性:自如、随意、舒展。水平线的特性:安定、左右延续、平静、稳重、广阔、无限。垂直线的特性:下落、上升的强烈运动力,明确、直接、紧张、干脆的印象。斜线的特性:倾斜、不安定、动势、上升下降运动感,有朝气。斜线与水平线、垂直线相比,在不安定感中表现出生动的视觉效果。

3、线的不同方向运动在视觉上得到的印象

线在构成中,由于运动的方向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印象。左右方向流动的水平线,表现出流畅的形势和自然持续的空间。上下垂流动给人产生力学自由落体感,它和积极的上升形成对照,可产生强烈的向下降落的印象,由左向右上升的斜线,给人产生明快飞跃的一种轻松的运动感。由左向右下落的斜线,使人产生瞬间的飞快速度及动势,产生强烈的刺激感。由于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线的疏密排列,前疏后密产生深度,前边的愈疏愈近,

后边愈密愈远,这样就形成了远近空间。

4、线的紧密排列产生的视觉印象。

线如按照一定的规律等距离排列会形成色的空间并置产生出灰面的感觉。线如不同距离间隔排列,或线的粗线变化,将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线的形状不同的等距离排列,将会产生凹凸效果。线的等距离排列产生出灰面,线如断开后会形成点的视觉效果。

5、线的组合

(1)规则的组合

在平面构成中,线为造型要素,若用粗细等同的直线平等设置组事,按照数学中固定的数列来进行构成,这一类的构成图形在造型上比较能够得到统一、有秩序、但变化较少显机械性,因而比较单调和缺少感情。

(2)不规则的组合

若用粗细长短不同的各种线条依照作者的构想意念自由的排列,这一类的构成图形,画面较活泼而富有感情,由于画时手法或者笔法不同会产生很多偶然的效果。

(3)规则和不规则的组合

按照某种固定的形式进行线的组合,在组合图形中作者加以部分变化,使其产生不同的造型方式,也就是规则和不规则的组合造型方式,使构成变得丰富而有创意。

三、面

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在平面构成中,不是点或线的都是面。点的密集或者扩大,线的聚集和闭合都会生出面。面是构成各种可视形态的最最基本的形。在平面构成中,面是具有长度、宽度和形状的实体。它在轮廓线的闭合内,给人以明确、突出的感觉。各种不同的线的闭合,构成了各种不同形状性质的面。

1、面的分类

(1)几何性的面、直线性的面、有机性形态的面、不规则性形态的面、偶然性形态的面、由特殊的技法意外偶然得到的形态。如敲打、泼撒。徒手性形态的面。从大小到的线化的点群,产生从强到弱的运动感,同时也产生从近到远的深度感。因此点的集结就能加强空间变化效果。客密集的距离相同的点会形成面,随着点的大小疏密变化很容易产生深度感。

第三章骨格与基本形

一、骨骼的概念:一切使形有秩序的编排或感觉上经过刻意的编排,这就是骨骼的本能,而形式上像如建筑楼宇中的钢筋骨架,音乐的五线谱等。自然界也有骨骼的存在,如鱼鳞、树的树叶与树枝的编排、人体的骨骼等。而画家和设计家将形在画面中的各种编排,是有一定的限制或管辖的方式,这种方式或限制,就是骨骼。平面构成中,骨格是支撑构成形象的最基本的组合形式,使形象有秩序地经过人为的构想,排列出各种宽窄不同的框架空间,把基本形输入到设定的骨格中以各种不同的编排来构成设计,骨格既起到编排形象和管辖形象的空间作用。

二、骨格的分类

骨格分为有规律性和非规律性骨格。

1、规律性骨格:是以严谨数学方式构成的。基本形依骨格排列,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如重复骨格、渐变骨格、发射骨格。规律性骨格有水平线和垂直线两个主要元素。若将骨格线在其阔窄、方向或线质上加以变化,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骨格排列形状。

2、非规律性骨格:没有一定的规律,是由规律性骨格随意和自由地衍变而成,随作者在一定的平面框架内进行划分,因此它具有极大的任意和自由性。

三、基本形

(一)概念

(在平面设计中借以表达意图的视觉元素,它是表达构成意图的主要手段,是构成设计的基本单位。)设计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联的“形”构成,这些形称之为基本形。基本形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在构成内部起到统一的作用。基本形设计以简为宜。基本形有助于设计的内在统一,在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点、线、面。基本形的形状、大小、色彩和机理受方向、位置、空间和重心的制约。

(二)基本形之间的关系

在基本形与基本形相遇时,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关系供设计者选择,创造出更多的形象。

1、分离:形和形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接触,呈现出各自的图形。

2、接触:形和形的边缘恰好相切。

3、覆叠:一个形象覆叠在另一个形象上,覆盖在上面的形象不变,而被覆叠的形象就有所变化,覆叠的位置不同也就产生出不同的形象,并产生上与下、前与后的空间关系。

4、透叠:形象与形象相互交错重叠,交错重叠部分为交叠、。重叠部分具有透明性,不掩盖形象的轮廓也不定分出前后或者上下的空间关系。

5、差叠:两个形象相互交叠,交叠部分成为新的形象,其余部分被减去。

6、减缺:形象与形象相互重叠,覆盖产生了前后上下关系,保留覆盖在上面的形象,后面被上面覆盖所留下的剩余形象为减缺的新形象。

7、联合:形象与形象交错重叠,不分前后上下关系,而把两个形象联合起来成为同一个空间平面内的较大的新的形象。

8、重合:两个相同的形象,不相互交错,其中一个覆盖在另一个上,成为合二为一,完全重合的形象。

第四章平面构成的方法

(一)重复

1、概念: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称为重复构成

2、类型

骨骼的重复:骨骼的单元,形状,大小方向等是相同的,最基本的骨骼是有两个元素所组成的.水平线加垂直线构成所有骨骼变化步骤.我们将构成骨骼的主要两元素加以变化其宽窄,方向,线质,就可求到各种不同的骨骼形状,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中使用同一基本形的构成图面称为基本形重复。形状的重复、大小的重复、色彩的重复、肌理的重复、方向的重复

(二)渐变

1、概念:一种规律性很强有顺序,有节奏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浓及淡的变化一切生物的生长与灭亡,皆在渐变的过程中产生,一个婴儿的长成、太阳由东至西、车辆由远及近等,无一不有渐变感,因此渐变的手法很易取得观者的兴趣与接受。以下就构成各种渐变画面的方法,分类讲解:

A.空间渐变:利用基本形在画面骨骼中、格内的变化;①方向:若基本形本身具有方向时,则以渐变方向作编排。

②位置:利用基本形在格内可陪割除的关系。③前后:即利用前者大,后者小的渐变编排。④正侧:利用物体在空中改变角度时所产生的透视变化作各种渐变交替。⑤轻重利用填色的变动,深色者为重,浅色者为轻,作渐变编排。B.形状渐变: ①利用前面讲到的增减构成,如②位移:利用基本形的分裂或再迁移。③消长:利用自然生长或消失作形状渐变。渐变所以为人容易接受,它具备以下各种好处,画面中形与形的变动自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形安排在同一画面中,或画面中的形有很大的形状方面的距离,也不会觉得有不相应不调和,因为被渐变的因素连系。假如在将来的设计中,遇到有两个互有形状距离的形须放在同一画面中,我们可采取渐变方法,使得自然协调,美化而令人接受,设计渐变的基本形时,要点是:a.基本形始与终的形状;b.大小比例与数目;c.渐变的方法及程序处理;d.部分渐变效果及整个画面的渐变效果。

2、类型:形状的渐变、方向的渐变、位置的渐变、大小的渐变、色彩的渐变、骨骼的渐变从两个单元构成,水平和垂直线,如果将骨骼的单元,产生逐渐的规律性的顺序的变动就构成了渐变骨骼。以下我们试用各种方法求出渐变骨骼的变化可能性来。A.以骨骼的空间宽窄渐变构成(单元)疏与密在空间的编排中,密的部分必较少,与疏的部分成宾主。而以密的部分成宾体及焦点,焦点部分即密的部分,位置可变动。单元宽窄渐变的一组线是等距离的,而另一组线产生宽窄渐变,若密集部分的位置迁移可有不同效果,及线的疏密程度比例不同则有不同的效果。若将线的方向,线质改变可获其它变化效果。

B.双元渐变,横线与直线同时产生宽窄变化,其画面比单元变化复杂。A.分条(单元)渐变将其中的单元线不作连续。B.等级渐变E.正负渐变:将骨骼线之粗度扩大而成面的感觉,有面感觉的线可作基本形使用,即无须再加基本形。渐变骨骼的疏密编排能引致视觉的特殊效果,如错觉、空间运动的刺激感我们讨论渐变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骨骼有无作用性与用作用性,其基本形编排亦有不同。渐变骨骼与基本形:有作用性骨骼将基本形越形割除。无作用性骨骼,基本形放在轴心上,成为基本形互相重叠而重叠程度亦成渐变。加上基本形位置渐变加上基本形大小渐变,也可加上形状渐变,方向渐变等。

(三)近似

1、概念: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2、类型

基本形的近似

因为过分重复会引致单调乏味、繁厌之感,若每个基本形都有不同变化时就引起观者的探索趣味。近似就是各基本形有不同的变化而又各有相近似的地方,远看如同出一辙,近看则变化万千;例如一树的树叶,有着在外形上的大致一致而略有不同,如大小、外形、颜色等。近似特指形状、色彩、大小、肌理、位置、方向等近似和无近似有程度

之别,近似的范围可有设计者决定。大小、色彩、肌理、位置、方向都能构成基本形的近似效果。任何近似都有程度之别,如同同一家族为近似范围,同一家族的当然内在外貌上都有相同点,如面孔一定会彼此不同,若以全世界的人类作近似范围,其共同点是两脚走路而与其他动物不同,但若以同一家族为近似比较,近似程度大,为大同小异,而后者近似程度小,成为小同大异。形的近似程度,其大小由设计者来决定。决定根据画面的要求来作出。现在我们来探讨近似基本形的各种变化,并列出各种变化的可能性供大家参考。

①同一类的基本形,即同一类形的形状、物体或同一用途的东西。如:同一方形,但有变化。相同形状的物体,如各种不同的眼睛:同一用途不用形状如数字或字母:同有种类的物体如各种水果:同类的基本形例子很多,只要将同一类型的动地相聚时,使其构成近似变化的效果则可。

②不完美的基本形。人类每天都在试图制造完美的东西,特别是现代化大生产出来的动地,个个都一样。但自然界中有很多不完美的,如路边的石子,是各有不同的形状,但也有其共同点,如将大家的铅笔取出放一块,在视觉上就产生近似的效果,因为每支铅笔使用的损蚀程度不同,因此利用不完美的效果构成近似。③空间的变动的基本形当物体在空间改变方向或位置时,在平面上就构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或观看者的角度改变带来不同的效果。

④增减变形:利用两种以上形的相加、相减,假如相加或相减的程度不同,就构成近似的效果。一组近似基本形的构成,最重要的是留意构成后相聚时所产生的统一感是良好的还是不好的,所以要注意基本形之间是否有极大的相同点(维系)统一,但若过分相同时则变成既不是重复又不是近似,那就引起视觉的不快,若彼此变化太大,则又难以互相协调。我们作近似练习时,应留意下列数点:

a.基本形造型与变化;

b.基本形的变化步骤与形状;

c.变化方法及所形成变化要点及个性;

d.互相连系的形、方向、位置编排等;

e.配色的变化复杂会破坏画面统一;

f.比例要适中,数目过小及过大难有呼应效果,过小及过多会倾向杂乱及走重复。

骨骼的近似

3、与渐变的区别渐变的规律性强,排列严谨。近似的顾虑性不强,变化较大。

(四)发射

1、概念:鲜花的结构、太阳的光芒等都称之为发射。发射构成是骨格单位环绕一个共同的中心点向四周重复,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发射中心与方向的变化构成不同的图形,造成光学的动感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多方的对称性。发射的构成:①中心:中心点为发射发焦点所在,可以明显,可以隐晦,可以变换,也可以单元化、多元化。②发射线与中心点的关系:③发射线与基本形的关系:

2、种类:

离心式发射、向心式发射、同心式发射。

发射可以说是一种较特殊的重复性造型,因重复的形成重复的骨骼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构成发射的图案。发射常具有渐变的特殊视觉效果,当重复的形成骨骼单元环绕中心点时,是根据渐变方向后排列的,因此发射亦可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渐变造型。当我们作发射造型时:a.要留心中心点的位置数目(即多元化)明显或隐晦;b.骨骼线的方向及变动,基本形与骨骼线的配合;c.最后的发射效果是否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注意骨骼线与基本形的复杂性,不要破坏画面简洁与集中。(即零乱的画面)

(五)特异

1、概念: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叫特异。特异构成是具有比较性的,夹杂于规律性之中。特异部分不应数量过多,应选择放在画面中比较显著的位置,形成视觉的焦点。打破单调格局,使人惊奇。要打破设计单调的规律,可采用的办法之有一就是变异。在大自然里绿叶丛中的花朵,夜空星群间的明月,荒漠中的植物,都是很明显的变异例子,变异是比较性的,存在与规律中间。所谓规律就是指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变异可在这些规律中产生出来,变异在设计中可以达到下列各种不同的效果。

2、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注意特异构成对形状类型的不同要求。)

基本形的特异

a.(解除单调)形状变异,画中有两种以上的基本形,分有规律部分和变异部分,变异部分通常杂比例中占少数,不能与基本形过分相同或数目均等,这样就不可能有变异效果。大小变异比例也不能过分或太接近。同时,还可作色彩变异:这里我们只用黑白,因此留到色彩课中去讨论。但我们可用线框的形与填色的形作比较。方向变异:基本形具有强烈的方向性时,可利用异方向构成变异但应减少其它变异同时使用。位置变异:比较明显的位置作变异部分。可同时作大小、形状、色彩的变异。

b.焦点作用:如果基本形的变异产生异常的对比,可产生焦点作用。(视觉中心)有对比性才能构成有焦点的变异,但变异不同与对比,自规律产生些微的变异,也可以获得很近的效果。但不能获得对比,变异的程度任由设计者定,变异相当明显方能突出。

c.转移规律:可从一种规律性骨骼而经转移点再进入另一种规律性骨骼或同样的骨骼时,其转移点部分就成为变异。

d.破坏规律:规律的骨骼可以作故意破坏而得特殊效果。

骨格线的特异

(六)对比

1、概念: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类型

a.形状的对比:直线形对弧线形,规律的形状对自由的,简单与繁杂基本形的相加或相减所构成的形状会构成本身对比。

b.大小对比:近者为大,远者为小,因而构成远近对比。大者为重,小者为轻,亦有轻重对比的效果。

c.多少的对比:特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状的基本形在同一画面,若对方数目有很大的差异,就很易构成多与少的对比。多为主,少为次。

d.色彩的对比:黑、白、中性彩色等。

e.肌理的对比:所有不同的材料表面纹理,包括自然的及人文的。如光滑€€€€粗糙;粗细。

f.方向的对比:

g.空间的对比:虚实对比,画面中的形通常有实质感而称为实体,而画面中的空间是虚,亦称为正负对比。(远近、前后、正负)

h.宾主对比:指占优势方面为主或以多少决定主次。对比是比较性,任何东西或事情在互相比较下,获得突出或隐显,如果没有互相比较,事事就不会分高下。那时候,任何事情都不须选择,任何人都缺乏竞争,人类是不会进步的。为什么人有今日的进步,是在于人懂得比较与选择,对比是取得画面而调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地利用对比可使我们设计充满活力。

(七)密集

1、概念:密集在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图画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最疏或最密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画面中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并有节奏感。密集也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如城市是结集的做具体的实例,建筑物与人口都结集在城市中心,距中心愈远则愈稀疏。(糖和蚂蚁等)在自由的造型中,我们以结集为题来加以讨论。我们以自由性来组织画面,仍可以采用相当程度的规律性揍依托。其程度的区别视具体情况而定。

2、密集指设计的骨骼方面,可分为三大类:

a.近似发射:可有假设的发射中心点,基本形环集中心点,或由中心点射出。

b.近似渐变:可假设视觉中心,基本形向它结集。

c.近似重复:基本形挤迫或分散,各占近似空间。

近似重复的结集是不定的,画面内不预置什么,设计时随意构成疏密有致,可有焦点及渐移的处理。聚集与希散:在重复骨骼中的视觉是平均分配。而聚集是过度的密集,在次情形下,所有的形都堆积成一大块,此块可占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或小部分空间。扩散是反结集,就是说,彼此分散、孤立,若干形稍有聚近,但无密集的现象。

(八)空间

概念:在平面设计中,为了表达空间立体效果,按透视学的原理,将平行直线集中消失到灭点的方法,表现其空间感。

1.现在我们一起讨论平面的深度和立体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当然是依赖视觉的错觉而产生的,因为画面仍是平平一片,并无真实的凹凸或其他。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多以面为单位,或(基本形)将面在画面中编排而求得立体感。我们又将各种不同的肌理加在面中,加强其表现力,而肌理又以点或线为宜,如有重复或渐变的点线肌理,或轻或重的点线肌理,都给予平面以不同的作用。

2.立体空间的表现

a.深度的表现

b.立体表现

c.矛盾空间:

(九)肌理:指艘有物体表面的纹理,不同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肌理,肌理给我们直觉感知其质感。如木有木的纹理,石头有石头的纹理,同时也有他们不同的质感。因此,肌理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影响。肌理可分为纯视觉性和触觉性。视觉性肌理是制平面上各种不同的花纹,无须由触觉感知。

1.视觉肌理分三大类:

a.绘写的以受绘而成的花纹,又有规律性的或自由的;

b.特技的€€€€以特殊技法求得,略有意外成分带有实验性;如:喷洒、擦刮、熏、流滴、拓印、拨色、蜡上用色渍染。

c.印刷制作的€€€€利用印刷品中的文字或图片作为拼贴的基本材料。

2.触觉性肌理

纯粹的触觉性肌理诉诸触觉的感觉,并可能受光影影响。平面花纹及色彩变动不属触觉肌理范围。但触觉性肌理可与视觉性肌理联合使用。触觉性肌理可分三大类:a.现代的€€€€现代触觉物料拼贴使用。如沙粒、米粒、草或面条、布料、图钉和铁钉等。b.改造的将现代物料稍加改进、拼贴使用。纸团或纸圈,褶皱的纸和布,敲打后有凹凸的金属片等。c.编制的将线状或条状物料,织成各种花纹。

第五章形式美的法则

一、对称与平衡

1、对称:形体用对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它们是等形等量的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感的最基本形式。

2、平衡: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

二、对比与调和

1、对比: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合。调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三、节奏、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节奏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产生韵律。韵律是诗歌中常用的名词。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律动,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的组合,匀称间歇或停顿。在诗歌中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韵同调的音可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在构成中韵律常伴与节奏同时出现。通过有规则的重复变化。比、等比处理使之产生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运用得好就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诱惑力。

四、统一

统一总是和变化同时存在的。变化是各组成部分的区别,统一是这些有变化的各部分经过有机的组织,使其从整体到得到多样统一的效果。统一的原理如下:

1、接近的原理

使各种不同有变化的各部分,以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来观察,距离接近的物体较容易产生结合感。各种接近类同的要素相结合,也能够得到统一。如形体的大小类同、色彩的接受、肌理造型特性的接近都容易具有统一感。

第十六、十七周作业及辅导:

运用平面构成原理做:

1.点线面综合构成1张尺寸:25cm*25cm

2.重复骨格、渐变、发射、特异各1张尺寸:25cm*25cm

3、肌理效果3张尺寸:10cm*10cm

4、用美术字标明作业名称、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创作时间,排版不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