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_方法及其进展_汪忠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_方法及其进展_汪忠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_方法及其进展_汪忠

第27卷第2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 l.27No.2 2005年2月F oreign Eco no mies&M anag ement F eb.2005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50(2005)02-0025O07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

汪忠,黄瑞华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本文对国外有关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了介绍,并且阐述了风险的内涵及其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并对风险分析模型进行了概述和总结,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风险管理;研究框架;模型;研究方向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企业面临一个变化迅速,而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其外部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动态特征和不确定性。当前,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会涉及风险问题,风险已经成为金融理论、保险理论和决策理论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避免风险比获取超常收益更加重要,这是企业界的共识。控制企业环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1]从传统观念的角度看,风险管理常被视为一种保险,一个缓解不确定性的缓冲区。然而,保险往往只涉及到静态风险,无法处理各种由道德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损失,以及由整顿、市场及环境变化所导致的间接损失。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风险因素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且扩大了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规模,这就对风险责任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随着当前企业非核心产品及服务外包合作趋势的兴起,顾客、供货商、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企业已经成为金融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及供应风险的集合体,传统的竞争模式越来越凸显其在市场方面的不足。风险管理已不仅局限于金融方面,而且逐渐成为整体竞争模式下的必要手段之一,规避风险及视风险管理为核心策略的企业需求已渐趋成熟。此外,辨证地看,风险与不确定性往往也是企业发展的契机所在。[2]正如Intellidex公司总裁Narry Sing h所指出的那样,在相互依存与连接的市场环境中,机会的来源往往也是风险的来源。

收稿日期:2004-1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0171007和70472038)

作者简介:汪忠(1979-),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瑞华(1947-),女,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二、风险内涵及研究框架

11风险内涵解读

解读风险构成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石。目前,经济学家、金融学家、统计学家和保险学者等均未能对风险下一个适用于各个领域并被一致公认的定义,都只是从自身的研究视角进行描述和刻画。至今尚无统一的风险定义,主要是因为风险对于不同的人,含义各不相同。

早在19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著作[3]就提出了风险的初步定义,认为风险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经营收入是对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承担的风险的报酬和补偿。其后,美国学者威雷特于1901年给出了比较准确的风险定义。他认为,风险是关于人们不愿看到的事件的发生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这个风险定义中的两点内涵成为学者们后来研究有关风险问题的基础:第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规避、控制、转移风险,但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风险。第二,风险的本质与核心是不确定性。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影响的结果同样具有不确定性。威雷特关于风险的定义特别指出了不确定性在风险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F1H1奈特在威雷特有关风险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了明确的区分。1964年,美国学者威廉和汉斯把人的主观因素引入到风险分析之中,认为风险虽然是客观的,对同一环境中的任何人都是以同样的程度存在;但不确定性的程度则是风险分析者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对同一风险的认识可能不同。80年代初,日本学者武井勋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风险的含义重新进行了表述:/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0。而Ulr ich Beck(1986)则视风险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拟0,将风险界定为/认识、潜在冲击与症状的差异0。[4]

1992年,Yates和Stone更进一步提出了风险结构的三因素模型,[5]透彻地分析了风险的内涵。他们认为,风险是由三种因素构成的:(1)潜在的损失;(2)损失的大小;(3)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Yates和Sto ne的风险三因素模型,从本质上反映了风险的基本内涵,是现代风险理论的基本概念框架。

尽管每一种风险定义都包含不确定性,但是不同的风险定义在看待不确定性如何影响风险的发生方面存在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观点:(1)风险就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损失种类的不确定性。(3)风险是某种损失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使人们知道哪些种类的损失将会发生,还存在这些损失是否会发生的不确定性问题。(4)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水平。

21风险管理研究框架

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于是风险管理(risk m anagement)便应运而生。风险管理始于战后的德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开始倡导风险管理,并研究风险管理及保险问题。1953年,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场火灾震动了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这场火灾成了风险管理科学发展的契机。1963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于系统化、专门化,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70~80年代,风险管理迅速发展,美、英、日、法、德等国纷纷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风险管理协会。1986年,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了欧洲风险研究会;同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运动已经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运动。

在各国风险管理研究中,美国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早,理论研究与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与美国相比,英国的风险管理研究也有自己的成熟理论,而且许多学者很注意把风险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型工程项目。英美两国在风险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代表了该学科的两个主流;法国的研究也有自己的特色,其模式属于经营管理型;而德国是从风险管理政策的角度来开展研究的。

目前,风险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内容广泛,本文根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个研究架构。我们可以用图1对当前风险研究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形象描述。

垂向反映风险研究的层次演进。风险管理最初主要表现为保险型风险管理,

其范围仅限图1 风险研究的立体透视

于静态、纯粹的风险。70年代

以来,英法等欧洲国家的风险

管理均由保险型风险管理逐渐

发展为经营型风险管理;其内

容不仅包括静态风险,而且还

包括动态风险。风险因素易受

时间影响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

所认知。尤其是在项目风险管

理中,大型项目建设周期长,导

致风险因素显现波动性、连续

性、阶段差异性和相互影响性,

从而使得研究必须从动态的角

度出发。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已成为金融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及供应风险的集合体,单一的静态研究或动态研究不足以全面考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环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和管理知识将是当前及今后风险研究的重要趋势。

从横向看,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1)技术导向型风险管理(tech -nique O or iented risk management);(2)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finance O oriented r isk manage -m ent);(3)人文导向型风险管理(humanity O oriented risk manag em ent)。技术导向型风险管理侧重于对实质性安全技术的管理,内容涵盖项目管理等;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注重风险对财务的冲击与原因分析;而人文导向型风险管理则关注人们对风险的认知(perception)、态度与行为的分析,进而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r isk co mmunicatio n)。

从纵向看,风险研究方面主要体现两种管理观:一是主观建构观,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与哲学为基础,认为风险由人们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所构成,随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其哲学基础,除心理学外,还采用后实证论(po st O positivism )。这种管理观追求构建一套相生相克的体系,谋求机制的平衡和强化,以达到强化管理主体抵抗威胁的能力。另一种管理观点是客观实体观,视风险为客观存在的实体,风险可借用数理统计来进行客观测度。其理论基础是实证论(positivism),目标是降低风险水平。这种管理思维在保险精算、流行病学、安全工程、项目管理、经济学和财务理论等方面体现最为深刻。

三、分析风险的模型及方法

风险管理的过程在业内已形成共识,图2列示了英国国家标准Bs8444(BSI,1996)。整个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循环系统,随着风险处置计划的实施,风险会出现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的信息可及时反馈,风险预测和识别者就能及时地对新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从而调整风险处置计划,并实施新的风险处置计划。如此循环往复,保持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就能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的。

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在辨识风险的基础上,建立解决问题的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重点总结风险分析模型和方法。

风险的随机性、复杂性和变动性特点决定了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风险的困难性。20多年来,尽管风险研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只有少数项目在策划阶段成功地运用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而且至今仍没有处理各类风险的通用、系统的方法。为此,国外许多学者一直试图通过风险分类研究来取得突破。目前,

风险管理研究在金融风险分析和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有比较成图2 风险管理的过程解析

熟的研究结论与应用成果。

11金融风险分析技术

国际上利用金融技术进行风险管理的方式,

从最初的金融资产一般管理和杠杆管理、巴塞尔

协议规定的静态规则管理发展到了现在以资产

组合理论、期权理论和优化理论等为依据的新型

管理方法。其中,资产组合理论和期权理论体现

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主流,资产组合理论包括

市场风险披露机制、风险价值理论(VaR)、信用

风险披露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在风险识别和控

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目前发达国家对于信

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加之以东南亚诸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关心信用风险,因此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成为21世纪风险管理研究方面最具挑战性的课题。[6]

因此,信用风险研究方面的模型也比其他风险模型更加成熟和完善。

信用风险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到了60年代后就成为热点。继比例法之后,统计方法得到大量运用。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1)专家系统模型与贷款评级分类模型,主要依赖主观分析或定性分析方法来衡量信用风险。模型存在主观臆断性较强,缺乏客观评价基础等的缺陷,而基于严谨统计分析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2)信用评分模型。在Fisher 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之后,多元判别分析、多元回归分析、Lo gistic 回归、Factor O Lo gistic 法、数学规划、K 临近判别、贝叶斯决策模型、聚类分析和存活分析等方法得到了大量应用。信用评分模型的突出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解释性,模型中变量的系数都具有一定的含义;其缺点在于统计方法一般都有较为严格的前提假设,如应用最多的多

元判别分析法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等协方差,而且协方差、错分成本和先验概率均要求已知等。在现实中,许多资料难以满足这些要求。虽然可以采用对数变换、二次差别分析等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以改进,但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又会相应产生各变量的经济学含义不清等新的问题。

(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被引入到风险评估领域,如模式神经网络、概率神经网络、扩展型学习向量量化器和多层感知机等先后得到了应用,[7]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难点在于网络结构的确过于复杂,并且解释能力相对较低。同时,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和非参数统计方法因其自身的优势也得到了应用。[8]

(4)Credit O M etrics模型是一种基于VaR的模型,通过搜集信用数据和构建信用变换矩阵(Credit M ig ratio n Matrix)等来估算风险值,目前已成为最具国际代表性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此外,Credit O M etrics模型又派生出另一种风险评估模型,即CreditRisk+模型,以视风险违约为外生的泊松过程为内涵,适用于组合风险分析。

(5)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全面风险管理(ERM)。继摩根银行推出信贷矩阵、风险矩阵模型之后,许多大银行和风险管理咨询及软件公司已开始尝试建立新一代的风险测量模型,即一体化测量模型,其中有些公司已经推出自己的完整模型和软件(如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并开始在市场上向金融机构出售。全面风险管理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银行需要测量整体风险,但只有在建立了全面风险承受能力的管理体系以后,才有可能真正进行整体测量。

21项目管理风险分析技术

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风险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模型技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笔者认为目前在项目及技术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模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参见表1)。

表1项目及技术风险管理模型

风险分析技术技术(模型)描述

决策树求出所有变量可能变化组合的NPV或IRR值,并画出概率分布图。方法的计算规模随变量个数及变化情况而呈指数式变化,要求有足够的数据

故障树分析法一种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遵循从结果找原因的原则,分析项目风险及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

蒙特卡罗模拟法[9]用数学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概率过程,并加以统计处理寻求近似解计划评审技术(PEPT)用网络图显示工序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从中寻找风险症结

影响图(influ ence diagram)概率估计和决策分析的图形表示,将贝叶斯条件概率定理应用于图论,关于概率估计、备选方案、决策者偏好和信息状态的说明比较完整。能直观表示随机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效用理论通过边际分析来度量风险

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自变量的变化来求取因变量的变化幅度,以反映风险程度

综合应急评审与响应技术

(S CERT)

通过活动)风险)响应图把活动、风险和对策有效地联系起来,以求实现风险控制

风险评审技术(VERT)计算机模拟风险决策网络技术,分析计划进度及最优路线,估算成功的可能性和失败的风险度

随机网络法(GERT)图示评审技术(graph ical evaluation an d review tech nique)允许有关活动的各参数具有随机性,并允许活动的实施具有随机性

模糊分析法[10]以模糊集合替代原先的分明集合来对工程中的模糊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灰色系统理论[11] (gr ey system theory)在随机风险率(系统本身固有的随机不确定性数学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对风险率的灰色不确定性的描述与量化

计算机仿真[12]建立在蒙特卡罗法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上模拟工程系统实际执行的运行情况,对项目进行动态观察和统计,从而获得项目的风险分布,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层次分析法(AH P)[13]运用AHP法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和量化、重要性排序及风险度系统评价,并选择风险响应措施

3.风险矩阵

另一种技术项目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矩阵法)在美国国防物资采办风险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风险矩阵法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识别风险(风险集)重要性的一种结构性方法,也可用来评估项目风险(风险集)的潜在影响。这种方法是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SC)的采办工程小组于1995年4月提出的。自1996年以来,ESC 的许多项目都采用风险矩阵法来评估项目风险。

风险矩阵分析法的技术内涵在于,从项目的需求和技术可能性两方面进行项目风险(风险集)识别和风险概率计算,并构建风险矩阵,[14]

采用Bo rda 序值法来确定关键风险,并处理风

险结(risks tie),再运用风险矩阵应用软件(美国M ITRE 公司)来监控并实际降低风险。[15]其

优点在于可识别关键风险,并加强项目要求、技术与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而且允许工业部门在前期就参与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分析矩阵法在美国国防物资采办过程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美国航空航天局的Jacob Burns 和Jeff Noonan 等人提出了风险全息层次模型(hier ar chical ho logr aphic m odel,H H M )和风险过滤、排序和管理框架(risk filtering ,ranking and manage -m ent framew ork,RFRM F)对高技术项目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16]Barney B 1Ro berts 提出了整体定量风险管理(integrated quantitative risk management,IQ RM )理论,并力图在量化风险

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风险的决策支持理论(risk O based decision suppo rt,RBDS)。[17] 41风险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风险研究的文献非常多,但是,由于研究技术和研究思维的差异,目前尚有以下问题需要深入研究:(1)由于风险内涵、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大多借鉴相关研究领域和行业的成果,尤以金融风险管理最为明显,因此通用性有待改进;(2)对风险的内涵、认识不尽统一,往往是研究方法决定含义;(3)风险的度量方法在方法自身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价值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4)研究体系不完整,主要停留在风险的识别和度量层次,

忽视了风险研究的其他图3 目前风险研究的整体状况

构成方面。图3对现今企业风险管理的四大方

面进行了诠释,[18]包括风险管理分析面、风险

管理组织结构发展、风险管理规范以及风险管

理的科技发展。它们所呈现的非对称图形说明

风险分析及其辅助工具虽已问世多时,但有关

风险管理的科技、组织结构及规范方面的发展

却相对比较缓慢。

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的风险研究应该在

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其一,随着网络技术和IT

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新型制造战略的涌

现,未来企业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将更多地以虚拟合作和网络制造形式来创造价值。新生产模式下的风险有新的内涵,不应只界定为客观因素,更应包含道德、信誉和心理因素。在此背景下,风险研究更应具备全局观和整体观,分析模型和方法也应考虑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和实践基础。其二,应加强风险规范和风险组织的研究,这有赖于主观构建观的扩展延伸及应用。其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对战略风险、高科技风险和知识风险的管理将成为今后风险管理的

发展趋势。[19]而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也将突破以资源、成本和规模为导向的传统模式,知识在风险认识和风险管理方面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20]对于知识及技术方面的风险管理研究还应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Timothy W Ru efli&James M Collins1Ris k measur es in s trategic man agemen t research:au ld lang syne[J]1S trategic

M anagem ent Journal,1999,(20):167-1941

[2]H ills on,David1Exten ding the risk process to manage opportunities[J]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 anagement,

2002,20(3):235-2451

[3]Fischhoff B1M anaging perceptions[J]1Issues In S cience And T ech nology,1985,(2):83-961

[4]乌尔里希#贝克等1自由与资本主义[M]1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9-1201

[5]Yates,J F&Stone E R1Ris k appraisal[A]1In J1F1Yates(Eds1)1Risk taking behavior[C]1New York:John W iley

&Sons Ltd1,1992:387-4081

[6]Altman E I,Caou tte J B,Narayanan P1C redit O risk m easuremen t management:the ironic challenge in the n ext decade

[J]1Financial Analysis J ou rnal,1998,(9):7-111

[7]Thors en Podding1Bankruptcy prediction:a com parison w ith discriminant an alys is[A]1Neural in the capital markets

[C]1Edited by Apostolos O Paul Refer ences,1992:311-3231

[8]于立勇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研究[J]1管理科学学报,2003,6(5):46-52.

[9]R Clark e&A Low1Ris k an aly sis in pr oject plannin g:a sim ple spreadsh eet application us ing M onte O Carlo tech niques

[J].Project Appraisal,1993,8(3):141-1461

[10]Petar Jovan ovic A1Ap plication of s ens itivity in inves tm ent project evalu ation und er un certainty and risk[J]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 oject M an agemen t,1999,17(4):217-222.

[11]Kuchta,Dorotaa1Us e of fuz zy numb ers in project risk(criticality)assessment[J]1Intern ational Journ al of Project

M anagem ent,2001,19(5):305-310.

[12]Dale H attis,David E Burmaster1Ass es smen t of variability and u ncertainty distributions for practical risk analysis[J]1

Risk Analysis,1994,14(5):713-7301

[13]T hat J H M,Carr V1A proposal for con struction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u sing fuzz y logic[J]1C on struction M an age-

m ent and Econ omics,2000,18:491-5001

[14]Klein,Jonath an H,Cork,Robin B1An approach to tech nical risk ass es smen t[J]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 anagem ent,1998,16(6):345-3511

[15]Pau l R,Garvey P R,Lansdow ne Z F1Risk matrix:an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ass es sing,and ran king pr ogram risks

[J]1Air Force J ou rnal of Logistics,1998,25:16-191

[16]Burn s J,Noonan J,Kichak L,et al1NASA risk ass ess men t and management roadm ap[R]1Sys tems Engineerin g Cap-

s ton e Con feren ce,H ampton,VA,2001:183-188.

[17]Department of Defense,Defens e Acquis ition U niversity,Defens e Systems M anagemen t College1Risk management

gu ide for DOD acquisition[M]1Defense S ystem s M anagem ent College Pr ess,2nd Edition,1999:3-51

[18]台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1国际企业及市场之实际风险管理[EB/OL]1http://w w w1nii1org1tw/cnt/,20031

[19]Gao S1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and high O tech risks[R]1Th e Pr oceedings of Ris k M anagem ent For um on the H igh O

Tech Industry in Taiw an and th e UK,2001:111-1251

[20]Okrent,David1Ris k p erception and risk man agemen t:on know ledg e,resource allocation an d equity[J]1Reliab ility

E ngineering an d Sy stem Safety,1998,59(1):17-251

(责任编辑:谷化)

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_工作汇报_1.doc

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 议_工作汇报 通后,明确部门职责,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并应该提前或同步对所有相关部门和网点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网点办理新业务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三)重新规划和引导基层网点的发展建设 一是要继续深化前台业务流程再造,加快业务处理中心的业务集中步伐,不断扩大业务集中处理的范围,进一步加大前后台机构、人员的分离力度。积极探索和逐步实施将网点前台除现金、汇票业务外,全部分离到后台业务处理中心集中办理,最大限度地简化柜面业务操作流程,提高前台业务处理效率,降低前台操作风险。二是要依托全功能银行系统平台,不断完善扩大自助银行服务,加快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离柜业务服务,有效地分流网点柜面业务,使网点柜面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处理客户个性化高端业务,提升营业网点的营销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使营业网点成为全行业务经营平台的载体和基础。三是要进一步理顺部门关系,整体规划和统一产品的开发、管理、核算和营销。同时要整合业务管理资源,整合人才培养资源,探索高效的业务管理模式,加强业务经营分析和考核,以高水准的管理促进基层行业务发展。 (四)建立柜员服务计价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风险津贴与业绩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分配员工薪酬,可以将柜员的业绩分为柜面业绩(柜面的联机

交易为主的业务)、手工业绩(营销项目、特殊业务、国际业务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业务)、质量业绩(业务差错、服务态度和被客户投诉等情况)三个方面,按业务的复杂度和贡献度设定权重,计算柜员的业绩积分,对柜员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以岗定酬、升岗升区,充分调动柜员工作积极性,有效利用资源,提升网点综合竞争力。由于核算一体化后会计结算专业是全行风险较为集中的专业,为稳定会计结算队伍,有效防范风险,对于重要岗位和案件多发部位的会计人员,建议根据其风险和责任,适当发放岗位津贴,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各部门在向基层机构下达各项任务指标时,也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各行实际,鼓励其向特色和专长业务方向发展,不应片面追求指标,诱发不正当竞争。在推出各种业务与产品时,坚持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谁主管的业务谁负责风险防范,以发挥全行在风险防范上的整体联动作用,达到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目的。 (五)加强对基层网点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 我们应当辨证的看待市场营销与风险风范的关系,明确风险防范是业务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核算一体化的实施,网点的营业功能进一步拓宽,网点市场营销的范围也进而增大,就更需要营业网点强化核算管理,加强内控建设。要全面实行在支行以下网点营业经理委派制,建立网点营业经理直接对二级分行或支行行长负责的体制,增强核算工作的独立性,有效地遏制基层网点负责人利用职权作案的现象。 (六)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人员培训 要加大对员工合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 如何读外国文献

为什么读文献?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关键信息(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论述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

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相对比较落后。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特别是不断增长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当前银行要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工具、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信用风险管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信用风险总体规模巨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货款一直是比较严重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达为6.7%,不良贷款额为12009.9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0%,总额为11149.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情况好些,不良贷款总额为860.3亿元,比率为2.1%;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11.5亿元,不良贷款率3.0%;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0.6亿元,不良贷款率4.0%;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发布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额32.2亿元,不良贷款率0.5%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息披露的不足

隐身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隐身斗篷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摘要:隐身斗篷,由硅纳米材料制造而成,利用该特殊材料折射或吸收大部分光线,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本文主要总结归纳现如今应用于隐身斗篷的各种主要材料,详细论述了基于超材料特殊电磁特性的隐身技术,简单介绍部分材料应用原理。 关键词:影身斗篷,超材料,限元分析软件,均匀介质 1. 隐身斗篷的应用前景 隐形斗篷我其实是在电影Harry Potter 中第一次知道,它常被哈利拿来干一些从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偷跑出来如此的事情。现实中科学家们也一直在研究它。在不远的将来,隐身斗篷将会真的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了。而且隐身斗篷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隐身技术在外科手术,军事航空等多个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 “地震斗篷”——能够让冲击波、暴风浪或者海啸在所遮蔽的物体面前变成“瞎子”,进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同时为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隐身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军用装备上。随着军用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 对军用装备隐身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 传统的隐身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2. 隐身材料及其隐身原理 2.1 超材料 众所周知,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是用于描述物质电磁特性的基本物理量,决定着电磁波在物质中的传播特性。迄今为止,自然界中天然物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均大于或等于1。2000年,Smith 等人利用金属铜的开环共振器和导线组成2 维周期性结构,首次在实验室制造出微波频段具有负介电常数和负磁导率的介质材料,引起科学界的轰动。随后,双负材料、单负材料、手性材料、理想磁导体和理想电导体等材料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并将这些材料统称为超材料(metamaterials)。由于超材料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电磁特性,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1.1超材料椭圆柱电磁斗篷 文献[1]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 hysics 分析了超材料介电常数偏差、磁导率偏差 和损耗对电磁斗篷场分布的影响,并讨论了在电 磁斗篷内放置不同电磁特性的物体后斗篷外电 场分布的变化。 图1 为TE 波辐射下超材料椭圆柱电磁斗篷 的计算模型。超材料椭圆柱是沿z 轴放置的无限 长空心柱,其横截面为xOy 平面,椭圆中心为坐标 原点,内外径短轴分别为a 和b ,长轴分别为ka 和 kb ,其中, k 为长轴与短轴之比,仿真时取k = 6 , a =0. 1 m ,b = 0. 2 m 。在图1 所示的左边完全匹配 层( PML) 的内表面施加沿z 轴方向电流,激励起 沿x 轴方向(水平) 传播的频率为2 GHz 的TE 波。计算区域四周是PML 吸收层,斗篷内外均为空气。 通过文献[1]计算可知,超材料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图2 (a) 为介电常数分量在xOy 平面上的空间分布,由图可以看出,在x = 0 或y = 0 的平面上 xx 最小,同时在两图1 TE 波辐射下超材料椭圆柱电磁斗篷的计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黄助群 (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 摘要: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对于人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人地关系研究现状 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是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建成人类最宜居住地。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始终贯穿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的地理学者始终把人地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并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简单的概括人地关系经历了人类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谋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1.人类崇拜自然的原始发展时期 在采猎文明时期,原始社会生活的人们主要靠直接攫取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来作为生存的资料。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对自然界产生较强的神秘河畏惧心理。人类对自然是一种依附和顺应的关系。以此同时,表现出人地观念上的神秘性和拜物主义,形成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自然控制论。 2.人类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时期 从原始到农耕文明,人类的认识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发生了质的飞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由完全依赖转变成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利用自然的阶段,人地关系也保持者融洽的非对立关系。人一主观能动性的加强,促使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也有了初步的萌芽,出现了地理学上有关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环境决定论。 3.人类征服自然的工业化时期 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人地关系也由顺应转变成征服,并且伴随人类的开发利用程度而增加。人类中心论的实践活动客观上导致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人地关系出现一度的紧张局面。 4.谋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上世纪6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性的气象、能源、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重新审视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总结传统的发展演变模式,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公认的一种解决当前突出的人地关系的新思路。 二、国内外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几种理论 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也不断涌现并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银行内控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

银行内控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 一、信阳农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信阳农行新一届党委成立以来,把内控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操作风险的管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007年内控评价由四类行晋升为三类行。 1、内控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强化了组织制约,县域支行均建立了财务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等决策议事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决策咨询、审议和协调工作。二是加强了“三道防线”内控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监管合力。作为第一道防线的业务操作层岗位制约更加严格和规范;以业务部门自律监管为主体的第二道防线的职责履行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审计、监察为主体的第三道防线得到完善,加强了对县域支行内控状况的评价,加大了风险提示和整改力度度。 2、内控措施逐步改进。为加强县域业务的操作风险管控,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了内控管理水平。。对查出的问题不能由小看大,举一反三,扎实整改,甚至帮助违规人员求情进行责任开脱。 4、内控文化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县支行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内控理念和风险意识还比较薄弱,重开拓轻管理、重业务轻监督;重事后轻事前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防范措施 (一)努力提高案防软实力 1、关心员工的疾苦,解决员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困难。城区网点营业实施早九晚五后,柜员中午没地方吃饭,早晨要将中午的饭做好带入营业室以备中午饭,凉菜凉饭吃着不舒心。那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豪言壮语及舍我其谁的工作激情毕竟是少数、是理想的化身,短期内也许确有其人,但长期坚持难有保证。因此市、县两级行要想方设法研究解决这些困难,解决一线柜员后顾之忧,能够一门心思干工作,满腔热情搞服务。 2、提高员工收入。事实充分证明员工的收入高低与案件发生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员工的收入高、工作稳定、无后顾之忧的单位和行业,其案发率就低些或为零,否则,案件防不胜防。按照目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员工的收入唯一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将业务搞上去,这往往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单位难以实现。因此建议上级行提高我行员工收入基数,增加员工收入水平,起码能够保持与物价指数涨幅持平,使低收入员工无后顾之忧,精心工作,自觉抵制任何形式的违规。 3、倾听员工的心声,关注员工思想。这就需要包所行长到基层要充分与每个员工广泛接触,善于用领导的艺术和方法使他们把内心的、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利于掌握思想动向,注意疏导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生活、学习、工作困难和矛盾,及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化消极为积极。 4、选好一行之长。如果一个单位一把手在人事任免权、财产购置权、收入分配权、固定资产处置权、网点装修权、奖惩决定权等上决策不民主、不科学,就会导致一个单位行风不正、士气不正,这个单位迟早会发生案件。行长要讲正气,讲原则、讲团结、讲和谐。凡事都从大局、整体利益出发,坚持用制度管人,用机制约束人,心底无私,行务透明,处理一切事情不从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出发,不厚此薄彼,一碗水端平,则整个单位自然风正、气顺,否则,极易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兴焉”。正气不立、不长,少数人受益,大部分人可能心存不满,这样的环境迟早会出问题。 (二)提升案件防控整体水平 1、进一步提高防控意识。要加大学习教育力度,通过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来增强学习效果,让制度规定等合规文化在员工中熟记于脑,烂记于心,不断提高防控意识。要让员工在教育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居安思危,善于从平静中发现暗潮潜流,将案件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起始阶段,做到自我警觉,自我防堵,自我保护,自我提高。

培训与开发的文献综述

培训与开发文献综述 摘要:在现代社会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各大小企业都在不断发掘生存之道,但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小片栖息之地那样简单,更有寻求于长久道之说,所以人道主义应运而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地位也自然日益加强,人才的竞争自古以来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力量。可见,人才制高点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培训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培育和加强企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是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本篇论文结合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给广大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将来计划走此路径的人员以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专家理论文献 1国内外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国内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1张石森,欧阳云在《哈佛MBA培训与激励全书》一书中提出:人力资 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增进员工的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其中,培训集中于现在的工作,而开发则是雇员们对未来工作的准备。一个组织的培训和开发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减少不希望的流动可能性来对竞争优势作贡献,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1.2张俊娟,韩伟静在《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一书中指出:初级培训 是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事项而设计,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出发。常见的有只是,技能,态度的培训。深层次的培训是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可持续变革,可持续良性发展,怎样获得面对问题的思路,如何思考才有效等问题。其内容包括潜能挖掘,思维培训,问题解决等,针对的不是一次或一时的问题解决,而是侧重于获得无数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高效思考的技能。[2] 1.1.3华敏在《培训管理工具箱》一书中指出:从狭义上讲,培训是指为提 高人们实际工作能力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学习行为。从广义上讲,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智力资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对客户和生产系统的了解以及自我激发的创造力。完整意义上的培训包括两方面:

国外的应急管理现状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水平 1、美国的应急运行机制与应急管理中的法律规范 美国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联邦政府、州和地方三级反应机制。美国最高应急管理机构是国土安全局,原负责应急事务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于2003年并入国土安全部,是其最大的部门之一。 各州及大型城市的应急管理机构中都设有应急运行调度中心,为应急工作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常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相应的办公、通讯设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进入紧急状态,各有关方面代表迅速集中到应急运行调度中心,进入各自工作状态。调度中心根据需要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协调,联合办公,确保应急工作反应迅速、高效运转。 美国联邦政府应急管理是以《减灾和紧急救助法》授权,按照《联邦紧急响应计划》部署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联邦紧急响应计划》是由参加计划的27个政府部门机构共同签署,各部门责任和任务在应急计划中得到明确界定。当计划启动时,各有关部门即可直接按各自的职能分工采取协调行动,形成了协调联动机制。“”后又出台了《使用军事力量授权法》、《航空运输安全法》、《国土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2、日本的灾害情报通讯网络体系与公民的自救意识及志愿行动 一般而言,灾害情报的收集和对灾情变化的及时把握,对制定救灾对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方位的灾害情报覆盖方面,日本政府建立了气象防灾情报、地区气象观测情报、河流流域情报、道路灾害情报等各种情报系统,在顺利地传达情报方面,日本政府建立起连接国家机关的中央防灾无线网,连接全国消防机关的消防防灾无线网络以及连接各地方政府防灾机关的都道府县、市街村防灾行政无线网络等,覆盖全国的防灾专用通信网络。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除了政府的高效危机管理能力之外,民众也具备良好的灾害自救能力,各社会团体也体现出了高度的志愿者精神。在凤凰网的日本震灾专题报道“日本何以处‘震’不惊”一文中,我们通过若干张图片清晰地看到,日本民众在此次大震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冷静、谦让、理性和忍耐等等精神难能可贵。日本国民在自然特性和文化特征中培养出的坚强和隐忍精神,实现了日本人在大灾大难面前总能应对有理、有序、有情、有力。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与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 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与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就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与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就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就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 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生态脆弱区、东南亚农业扩展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区等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或经济与人口快速发展地区。研究内容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影响为重点。这一阶段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驱动,而且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融入全球变化研究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的破碎化以及森林与森林砍伐区联接带的边缘效应等三个方面,土地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从此可持续发展迅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能力。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对操作风险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连续发生的大案、要案使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问题。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当然,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远未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对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提纲如下: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1引言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2.1操作风险的定义 2.2操作风险的分类 2.2.1按业务性质分类 2.2.2按风险事件类型分类

2.3操作风险的特点 2.4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2.4.1定性分析法 2.4.2定量分析法 2.5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3.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认识不足及意识落后 3.2.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仍不健全 3.2.3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不统一 3.2.4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电子化手段,手段过于单一 3.2.5尚未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缺乏量化管理数据 3.2.6缺乏操作风险管理人才 3.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足 3.3.2内控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3.2.3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3.3.4外部环境因素 4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1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2美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3经验总结 5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5.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及文化 5.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和内部控制体系 5.3构建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4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 5.5操作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5.6创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外部环境 6总结

员工培训中文文献综述

目录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2) 2.关于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阐述 (3) 2.1强化理论 (3) 2.2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 (3) 2.3目标设定理论 (4) 2.4期望理论 (4) 2.5学习型组织理论 (4) 3.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活力强、发展迅速、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政税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还相当原始,主要方式仍然是会议学习和师带徒形式,主要内容是创业史、岗位基本技能、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训期也较为短。而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搞培训,结果员工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导致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 因此,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在此笔者就查阅到的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如下: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度、向心力和归属感,使员工更好的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效的员工培训,其实就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关于员工培训体系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谈到员工培训体系的构成,很多学者的观点却都不致相同。谌新民和徐汪奇在《员工培训方案》一书中认为,一个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规划体系:承接公司战略目标,并对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梯队规划与发展储备,保障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不会出现人才断层,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三方面。 (2)培训课程体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与人才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必需的,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课程。

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经验借鉴

2 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经验借鉴 2.1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总结 2.1.1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科学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和经营管理的最核心的制度保障。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十分注重信用风险管理的集中化,其中德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做得最好,在内部建立了独立、垂直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如下图所示。 德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委员独立于风险管理委员会之外,直接听命于董事会,独立负责信用风险监控制度、信用风险转移及分散策略等的制定和管理。风险管理委员则负责操作性风险、利率风险等的管理工作。在下一个层级设置证券交易部、信贷部、基金管理部、国际业务部等职能部门,以保证商业银行资金安全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由此看出,集中化的管理模式比较于非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管控银行信用风险,因此被广泛采用。

2.1.2科学的授信业务授权机制 西方银行业普遍采用个人负责制的风险管理审批模式,分权管理的趋势日益增强。不同专业级别的人员具有不同的审批权限,专业级别与行政级别相互独立,审批权限的设置和管理由风险管理部门进行。这一审批程序和授权机制保证了活跃的国际性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高效运作和内部的相互制约。 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德意志银行的10位高级审批人员分布于纽约、伦敦和香港三地,这些人员有三个主要特点:1不需要管理职员;2做出重大决定;3负责资产组合和授信政策分析、回顾。任何一笔授信业务(20亿欧元以下)有两名审批人员双签即获通过。这10名高级审批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转授权,但所有的转授权也都要实行个人负责制。在确定授权和转授权时,都要综合考虑业务品种、个人经验、知识结构、业绩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从总体来看,推行个人负责制利大于弊,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人员的工作经验,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以明确责任,避免出现共同审批无人负责的情况。 2.1.3科学的二维风险评级体系 虽然活跃的国际性商业银行采用的风险评级体系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采用的都是科学的二维评级系统。这些国际性大型商业银行不但进行客户评级,而且进行债项评级,商业银行对于每个客户的风险级别的认定都是基于这两项评级的综合结果。对债项特征进行单独评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存在着诸如抵押、优先贷款等需要对特定贷款的偿还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的情况下,应选择贷款本身作为评级的对象,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度量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以法国兴业银行为例,法国兴业银行评级尺度的基准为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其公式为: 预期损失=违约概率*违约损失 同时,对违约事件、时间段、损失计算方法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评级参

最新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五大商业银行的诞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区大的经营风险。虽然近年来福州邮政储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操作风险管理上,邮储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了了解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笔者于2010年3月15日至4月15日对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调查。调查中采用了采访及查阅资料的方法,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概况 (一)单位基本情况 ⅩⅩ邮政储蓄银行于2008年5月28日正式成立,是福州市邮政储蓄银行下辖的一级支行。目前ⅩⅩ邮政储蓄银行员工19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营销员4人、信贷员4人、综合柜员9人,办理的业务范围包含个人储蓄业务、公司业务、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代理业务五大类。 (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 根据福州邮政储蓄银行现有管理体制,风险管理工作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即市行设立专职部门构筑“业务检查——合规管理——内部审计”三道防线组成的内控管理体系,直接对所辖各支行进行垂直管理,各支行按市行内控制度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并受市行监督、检查、指导。近几年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机构高度重点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业务发展和安全防范工作齐抓共管,有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不兼职,分级授权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无资金案件发生。 二、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经过其上级行的正确领导、员工的共同努力,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隐身材料的应用与研究前景

隐身材料的应用与研究前景 摘要:探讨了隐身材料的种类与现状和存在问题,未来研究及发展方向等,介绍了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等几种常见的隐身技术,分析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身材料隐身技术 正文: 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装备外形不能改变的前提下,隐身材料(stealth material)是实现隐身技术的物质基础。武器系统采用隐身材料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增加攻击性,获得最直接的军事效益。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飞机、主战坦克、舰船、箭弹上应用,将成为国防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面武器装备,主要防止空中雷达或红外设备探测、雷达制导武器和激光制导炸弹的攻击;对于作战飞机,主要防止空中预警机雷达、机载火控雷达和红外设备的探测,主动和半主动雷达、空对空导弹和红外格斗导弹的攻击。为此,常需要雷达、红外和激光隐身技术。 隐身材料的分类 隐身材料按频谱可分为声、雷达、红外、可见光、激光隐身材料。按材料用途可分为隐身涂层材料和隐身结构材料。 1.雷达吸波材料 雷达吸波材料是最重要的隐身材料之一,它能吸收雷达波,使反射波减弱甚至不反射雷达波,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如日本研制的一种由电阻抗变换层和低阻抗谐振层组成的宽频带高效吸波涂料,其中变换层由铁氧体和树脂混合组成,谐振层由铁氧体导电短纤维和树脂组成,在1~20吉赫的雷达波段上吸收率达20分贝以上。雷达吸波材料中尤以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和吸波涂料最为重要,国外目前已实用的主要也是这两类隐身材料。雷达吸波涂料主要包括磁损性涂料、电损性涂料。 (1)磁损性涂料磁损性涂料主要由铁氧体等磁性填料分散在介电聚合物中组成。目前国外航空器的雷达吸波涂层大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涂层在低频段内有较好的吸收性。美国Condictron公司的铁氧体系列涂料,厚1mm,在2~10GHz内衰减达10~12dB,耐热达500℃;Emerson公司的Eccosorb Coating 268E厚度1.27mm,重4.9kg/m2,在常用雷达频段内(1~16GHz)有良好的衰减性能(10dB)。磁损型涂料的实际重量通常为8~16kg/m2,因而降低重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电损性涂料电损性涂料通常以各种形式的碳、SiC粉、金属或镀金属纤维为吸收剂,以介电聚合物为粘接剂所组成。这种涂料重量较轻(一般可低于4kg/m2),高频吸收好,但厚度大,难以做到薄层宽频吸收,尚未见纯电损型涂层用于飞行器的报道。90年代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发现了一系列非铁氧体型高效吸收剂,主要是一些视黄基席夫碱盐聚合物,其线型多烯主链上含有连接二价基的双链碳-氮结构,据称涂层可使雷达反射降低80%,比重只有铁氧体的1/10,有报道说这种涂层已用于B-2飞机。 2.复合型红外隐身材料 复合型红外隐身材料主要有涂料型隐身材料、多层隐身材料和夹芯材料。

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引发案件的具体原因分析知识讲解

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引发案件的具体原因分析案例: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还提出了一些诸如“谁完成任务好,谁贡献大,谁多拿钱”等不甚科学的提法,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

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活动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苍白无力,从一线人员的制度执行到二线管理人员对一线人员的监督,再到内控部门对各环节的再监督,这三道防线都失察和疏漏。该行案防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检查没有落到实处,风险防范的意识没有在员工的头脑里深深扎根。对整个监督运行机制缺乏调查分析,对各个层面的执行力也缺少评价,这就很难从根本上保证各种教育活动能落到实处,也很难发挥各种制度和监督机制的约束力。 (三)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一是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基层行一味强调任务的完成率,对下不断压任务,竞赛活动也频繁不断,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二是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