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功能测试报告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功能测试报告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功能测试报告

四川邻水县油房湾煤矿紧急避险系统

自检单位:北京川江源科技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五月三十日

一、测试方案

根据安监总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和《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规定》中,有关避难硐室施工、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功能测试和模拟综合防护性能试验的要求编制本方案。

1 依据标准

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安监总煤装〔2012〕15号

安监总煤装〔2013〕10号

2 测试内容

避难硐室容积、结构及装备安全性能检查

避难硐室装备功能检查和测试,硐室装备联合试运行

避难硐室相关设备的配置情况检查

《规定》和《设计》中要求的其它相关技术内容

3 测试条件及测试用主要仪器

3.1 测试条件:

相对湿度:0~98%

环境温度:15℃~35℃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3.2 测试用主要仪器:

便携式多参数测定器CD4A 测量范围:O2、CH4、CO、CO2、相对误差±2.5%

干湿温度计:测量范围: 0~100℃;温度准确度: 0.5℃;相对湿度准确度:±5% 精密微压差计:量程范围:±1000Pa;分辨率:±10 Pa(相对压差测量)

声级计:测量范围: 30~130dB 准确度:1.5dB

秒表:精确度:1s

钢尺:精确度1mm

流量计:流量范围0-1000L/h,精确度±2.5%

4 测试内容和方法

4.1 外观及结构检查

对照避难硐室设计文件,检查硐室外20m范围巷道支护情况及压风、供水、供电和信号传输管线保护情况。使用钢卷尺测量硐室防护密闭门钢板厚度、硐室内容积尺寸,计算生存空间、总有效容积。

4.2 材料性能及电器防爆性能检查

检查硐室防爆门抗爆性能分析报告。

检查配备的电气设备的“防爆合格证”及“安全标志证”,检查关联配接设备是否取得关联审查检验合格证明。

4.3 气密性和自动泄压试验

(1)气密性试验

关闭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关闭排气排水阀,打开压风供气装置,通过精密微压差计测定硐室内外压差达到500Pa±20Pa时记录压差值并关闭压风供气阀门,等待30min后再次记录压力值;之后重复2次,取3次平均值为避难硐室卸压速率。

(2)自动泄压试验

打开手动控制阀,使单向排气阀处于自动关闭状态,关闭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门。打开压风供气阀门,通过精密微压差计测定硐室内外压差,记录单向通排阀开始工作时的硐室内压力变化。试验3次,每次间隔半小时,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4.4 气幕和喷淋系统检测

(1)压缩空气幕检测

在防护密闭门完全敞开和密闭门关闭状态下,打开气幕喷淋的控制阀门,让气幕喷淋装置同时供气,检查气幕装置是否能形成的风墙,能否阻断外界有害气体侵入。

(2)压风喷淋检测

在防护密闭门关闭和密闭门完全敞开状态下,打开气幕喷淋的控制阀门,让气幕喷淋装置同时供气,检查喷淋装置的喷身压力、喷射距离和雾化情况。

4.5 高压管路承压检测

装上氧气减压阀,装上高压连接管,打开气瓶角阀,调节调压阀,使输出压力为正常使用的2倍(调为1.5MPa),观察半小时,检查管路压力,使用肥皂水在所有接头处进行漏气测试,发现漏气及时紧固或更换。

4.6 空气供给系统检查

压风自救器流量、噪声测定

缓慢打开压风自救器供气控制阀,调节调压阀,观察流量计的读数;当流量达到额定的最大值时,用声压计在1米处测量噪音。

4.7其它设备配置情况检查

根据相关规定和生存需要,检查硐室内的相关设备,如食品、饮用水、自动苏生器、正压氧呼吸器、担架、集便器、急救箱、药品和照明设备等。

4.8 硐室面积和高度检测

用钢卷尺测量过渡室长、宽、高尺寸,测量生存室长、宽、高尺寸,与国家标准规定相比较。

二、测试记录

1、防爆门抗爆性能检查分析

该矿使用的防爆门由无锡明浩船舶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产品送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数值模拟分析,有完整的分析报告。防爆密闭门材质好,门板厚度大,强度高。抗爆能力远远大于国家标准0.3MPa,,且开闭灵活,密封可靠,可以进入煤矿硐室使用。

结论:防爆密闭性能合格

2、气密性试验

气密性试验记录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初始压力(Pa)500 495 505

结束压力(Pa)360 350 355

卸压速率(Pa/h)280 290 300

结论:三次平均卸压速率为290pa/h,小于350pa/h,气密性合格

3、单向阀自动泄压检测

自动泄压记录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开启压力350 360 355

结论:单向阀平均在355pa压差下打开,符合100pa-500pa规定,合格

4、压缩空气幕检测

压缩空气幕检测记录表

结论:喷射压力、流量、距离、效果均达到要求,合格

5、压风喷淋装置检测

压风喷淋装置检测记录表

气体压力 气体流量 喷射距离 冲刷效果 0.5-0.8MPa

>500L/min

喷射距离大于1.5米

能对人体有效冲刷

结论:喷射压力、流量、距离、效果均达到要求,合格

6、ZYJ 压风自救器测定

压风自救器检测记录表

供气压力(MPa ) 输出压力调节范围 单个供气范围 噪声 0.5-0.8MPa

0.05-0.1MPa

30-50(L/min )

<50db

结论:该矿采用的ZYJ 压风自救器,调压范围大,过滤效果好,噪音较小,每套可满足6人供气,该矿井配置了9套,可满足50人供气需求,合格。

7、硐室面积检测

硐室面积检测

结论:该硐室过渡面积6.2平米,大于国家规定3平米;生存室面积79.2平米,人均1.2平米,大于国家规定1平米。过渡室和生存室的高度都大于2米。合格

气体压力 气体流量 气幕喷射距离 风墙效果 0.5-0.8MPa

>600L/min

单边喷射风距大于1米

能有效形成风墙

过渡室长 (米) 过渡室宽 (米) 过渡室面积 (米2) 生存室长(米) 生存室宽(米) 生存室面积 (米2) 生存室人均

面积(米2

) 2.2

2.8

6.2

22

3.6

79.2 1.2

三、测试分析

1、防爆性和气密性

防爆门有南京理工大学的检测报告,防爆能力大于0.3MPa。密闭效果测试,通过3次测定卸压速率,平均值在303Pa/h,符合卸压速率不大于350±20Pa/h 的要求。

2、正压保持情况

通过3次测定单向排气阀工作状态,实测结果为355Pa,确保生产硐室内部压力满足始终高于外界压力100-500Pa以上的要求。

3、压缩空气幕、压风喷淋检测情况

经检查,硐室供风压力在0.5-0.7MPa范围内,调节气幕喷淋装置上的控制阀,观查气幕喷淋装置正常工作。气幕装置的压风从两侧和上面向门的中轴线上喷出,气流雾化好,喷射距离远,由于孔径较近,能形成完整的风墙效果,可良好的阻断外界气体的侵入。

喷淋装置安装有顶上,由9个喷嘴形成的矩形,覆盖面积大于1X0.5平米,喷射距离可达1.5米以上,雾锥角15-30度,人从过渡室通过,只需作短暂停留(10秒左右),即可冲刷掉人体和衣帽上携带的残留有害气体,喷出的气流在硐室内形成正压,不断地向硐室外涌出,也可更加有效地阻碍外界有害气体的侵入,保证了硐室内的空气洁净。

4、压风自救器的检测

对ZYJ压风自救器的检测,当供气压力在0.5-0.8MPa时,输出压力调节范围在0.05-0.1MPa连续可调,单个供气范围30-50(L/min),噪声<50db,完全满足国家规定的供气要求。

5、环境监测与通讯联络

硐室内装有多个环境监测传感器和分站,可连续监测硐室内的氧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通过分站可直接传到地面调度室。配有一个便携式

多参数测定器,操作十分方便,可在完全断电的情况下测量硐室内外的环境参数。硐室内还装有人员定位的读卡器,调度室可直接掌握进入硐室的人员情况。配有防爆电话可直接与地面通话联系。

6、自救与互救设备

硐室内配备了正压氧呼吸器HYZ4,可为外出硐室救护的人员提供4小时的呼吸供气;配备了MZS-30自动苏生器,可对不能自主呼吸的人员进行人工呼吸;配备了压缩氧自救器ZY45,可供进入硐室人员45分钟的供气呼吸;另外还配备了担架、急救箱和外科急救药品。可满足硐室内人员急救的需要。

7、其它相关设备

该矿配备了压缩饼干600包,每人每天3包,可供4天避灾之用;配有供水净化装置一套,可把矿井自来水直接净化成饮用水供避灾人员饮用;配有机械式打包集便器两个,排便后用脚向下踏一次即可自行打包封闭,臭气不会外溢,不用水冲洗;配有照明矿灯12个,避灾时分批使用,可满足4天照明需要;配有金属三连座椅50座,座椅与墙面垂直,并相互面对,与压风自救器1套6人相符,便于就座和呼吸;排气排水管都设有单向阀和手控球阀,硐室内的气体和积水只能向外排除,而不能由外向内流入,保证了硐室安全。

8、硐室面积计算

该矿避难硐室的过渡室长2.2米,宽2.8米,面积6.2平米,大于国家规定3平米;生存室总长22米,宽3.6米,面积79.2平米,人均1.2平米,大于国家规定人均1平米。硐室高度2.6米,大于国家规定2米。

四、测试结论

四川邻水县油房湾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性能测试汇总表

序号测试内容技术要求检测结果问题及结论

1 防爆性能检查有“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值

模拟分析报告

有检测报告合格

2 气密性检查硐室应有足够的气密性,和防止有毒有害气

体侵入的能力,在+500Pa压力下,硐室内泄

压速率应≤350Pa/h

≤320Pa 合格

3 自动泄压试验排气阀在+300-500Pa时应自动泄压350±50 Pa 合格

4 压风气幕检测压缩空气幕覆盖整个防护门,形成风墙符合要求合格

5 压风喷淋检测喷淋面积1*0.5平米,喷射距离>1.5米,雾锥

角15-30度,流量>500L/min

符合要求合格

6 压风自救器供气压力0.5-0.8MPa,输出可调0.05-0.1MPa,

供气流量30-50(L/min),噪声<50db

符合要求合格

7

环境监测

与通讯检查

配有多个传感器和1个多参数测定器,装有人

员定位读卡器和防爆电话。

符合要求合格

8 救护设备配有自动苏生器2 台,担架2个,ZY45呼吸器

66个

符合要求合格

9 照明设备备有矿灯15个,分批使用,每次使用1-2个符合要求合格

10 饮用与排泄配有供水净化装置1套,压缩饼干800包,机

械式打包集便器2个

符合要求合格

11 操作说明配有使用说明标牌10块,硐室门牌2块符合要求合格

12 硐室容积过渡室6.2平米(大于3平米),生存室人均

1.2平米(大于人均1平米),高度均大于2

符合要求合格

综上所述,经过对该矿避难硐室设备的检查、调试和运行,该矿硐室空间面积符合要求,设备配置符合规定,各种设备运行正常,通信设施可正常联络,各类传感器监测数值准确可靠,各个系统功能正常,生活设施满足4天生存需求,完全合符国家有关避难硐室建设标准规定。

检测单位:北京川江源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时间:2014年5月30日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一、总则 1.为促进和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并作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对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督检查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安全监察的依据。 3.煤矿企业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管理工作。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的日常监管。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所驻辖区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察。 二、紧急避险系统

4.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5.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 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模板

技术资料 [项目名称] 系统测试报告 1测试内容及方法 1.1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严格按照《软件系统测试计划》进行,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接受度测试等内容。 1.2测试方法 正确性测试策略、健壮性测试策略、接口测试策略、错误处理测试策略、安全性测试策略、界面测试策略 1.3测试工作环境 1.3.1硬件环境 服务端 数据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应用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客户端 处理器:Inter(R) Core?2 Quad CPU Q6600 @2.4GHz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2G 硬盘空间:200G 1.3.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0/7.0 GIS软件:ArcGIS Server 9.3 WEB服务:IIS6.0 2缺陷及处理约定 2.1缺陷及其处理 2.1.1缺陷严重级别分类 严重程度修改紧急 程度 评定准则实例 高必须立即 修改 系统崩溃、不稳定、 重要功能未实现 1、造成系统崩溃、死机并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2、系统不稳定,常规操作造成程序非法退出、死循环、通讯中断或异 常,数据破坏丢失或数据库异常、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3、用户需求中的重要功能未实现,包括:业务流程、主要功能、安全 认证等。 中必须修改系统运行基本正 常,次要功能未实 现 1、操作界面错误(包括数据窗口内列名定义、含义不一致)。 2、数据状态变化时,页面未及时刷新。 3、添加数据后,页面中的内容显示不正确或不完整。 4、修改信息后,数据保存失败。 5、删除信息时,系统未给出提示信息。 6、查询信息出错或未按照查询条件显示相应信息。 7、由于未对非法字符、非法操作做限制,导致系统报错等,如:文本 框输入长度未做限制;查询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未做约束等。 8、兼容性差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如:使用不同浏览器导致系统部分 功能异常;使用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导致系统部分功能异常。 低可延期修 改 界面友好性、易用 性、交互性等不够 良好 1、界面风格不统一。 2、界面上存在文字错误。 3、辅助说明、提示信息等描述不清楚。 4、需要长时间处理的任务,没有及时反馈给用户任务的处理状态。 5、建议类问题。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收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及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条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并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第四条煤矿企业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分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组织做好“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第五条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日常监管。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驻

在辖区内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 作的执法监察。 第六条2011年底前,全国所有煤矿要完成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矿井、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 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都要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第二章监测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第七条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和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八条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满足《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构成监测监控系统的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第九条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中心站要装备2套主机,1套使用、1套备用,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全文).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全文) 一、总则 1.为促进和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并作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对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督检查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安全监察的依据。 3.煤矿企业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管理工作。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的日常监管。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所驻辖区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察。 二、紧急避险系统 4.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5.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 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简易版)

XXXX软件项目系统测试报告

1.引言部分 1.1项目背景 本测试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3-4句) 本测试报告为(系统名称)系统测试报告;本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及测试结果分析,描述系统是否达到需求的目的。 本报告预期参考人员包括测试人员、测试部门经理、项目管理人员、SQA人员和其他质量控制人员。 1.2参考资料 《XXXX需求说明书》 2.测试基本信息 2.1测试范围 2.2测试案例设计思路 根据上述测试范围测试点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 3.测试结果及缺陷分析 3.1测试执行情况与记录 3.1.1测试组织 第 2 页共4 页

3.1.2测试时间 3.1.3冒烟情况 3.1.4测试用例统计 3.2缺陷的统计与分析 缺陷汇总: 列出本次实际发现缺陷数、解决的缺陷数、残留的缺陷数、未解决的缺陷数。 缺陷分析: 对测试中发现的缺陷按缺陷类型、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统计: 对测试中发现的缺陷就其功能分布、测试阶段进行统计,分析软件缺陷倾向及其主要原因: 残留缺陷与未解决问题 对残留缺陷对系统功能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对未解决问题对项目的影响(如有,列表说明) 4.测试结论与建议 4.1风险分析及建议 无 第 3 页共4 页

4.2测试结论 本项目根据业务需求及开发人员的反馈意见,覆盖了所有的测试需求及案例,均已在ST环境测试完成,有效案例一共xx个,执行率xx%,,成功率xx%,缺陷关闭率为xx%,目前缺陷均已修复并回归关闭; 综上所述,xx需求达到ST项目测试出口标准,本项目ST测试(通过/不通过),可以进行验收测试 5.交付文档 《xxx需求_系统测试计划》 《xx需求_测试案例》 《xx需求_ST测试报告》 第 4 页共4 页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二)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 ——网上招聘系统 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背景: 如今网上招聘越来越普遍,但有些招聘系统的综合性能不是很好,

比如系统的冗余、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完整性等等都有待提高,本次测试的目的就是针对本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对软件质量的评价 2、分析测试的过程,产品,资源,信息,为以后制定测试计划提供参考 3、评估测试测试执行和测试计划是否符合 4、分析系统存在的缺陷,为修复和预防bug提供建议 二、实验内容 该文档的目的是描述网上招聘系统项目客户端系统测试的总结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 ●系统环境简介 1、软件名称:网上招聘求职系统 2、软件功能:为求职者提供求职、收藏、信息交互等功能;为招聘单位提供招聘、收藏、信息交互等功能;为管理员提供管理网站公告、友情链接和网站会员的管理功能。 3、用户:求职者、招聘单位、管理员 4、开发者:ZSS ●系统数据度量 ●系统结果评估 用户群:1、项目管理人员 2、测试人员 范围:该文档定义了客户端系统测试的结果,总结了测试客户端的

职位查询、网上提交简历、在线答题的基本功能,以及支持大数据量并发访问的性能,给出了测试的结论。 2.1严重bug:出现以下缺陷,测试定义为严重bug 系统无响应,处于死机状态,需要其他人工修复系统才可复原。 点击某个菜单后出现“The page cannot be displayed”或者返回 异常错误。 进行某个操作(增加、修改、删除等)后,出现“The page cannot be displayed”或者返回异常错误 2.2缩写说明 HR--- 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管理)的缩写。 MVC---Model-View-Control(模式-视图-控制)的缩写,表示一个三层的结构体系。 2.3测试类型 a、功能性测试:按照系统需求定义中的功能定义部分对系统实行的系统级别的测试。 b、非功能性测试:按照系统需求定义中的非功能定义部分(如系统的性能指标,安全性能指标等)对系统实行的系统级别的测试。 c、测试用例:测试人员设计出来的用来测试软件某个功能的一种情形 2.4参考资料 [1] 《LoadRunner使用手册》北京长江软件有限公司编制 [2] 《网上招聘客户端需求说明》北京长江软件有限公司编制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问题对策论文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保证每个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在煤矿安全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其中在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上投入了足够的重视。本文就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安全事故; 煤矿; 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 问题 abstrac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work of production safety,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ompany safe production, ensure that each citizen’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countries in the coal mine safety has been engaged in unremitting research, which in the coal mine “ safety risk “of six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to invest enough attention.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coal mine safety risk “ six big systems running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coal mine safety accident; safety; hedge; six system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及其预期运行目的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安全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国家提出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1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一、总则 1.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标准,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及检查验收工作。 3.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4.煤矿企业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煤矿企业要落实建设完善“六大系统”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分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组织做好“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5.地方各级负有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会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日常监管。驻地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辖区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监察执法。 二、监测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6.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 7.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8.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

系统测试报告模板(绝对实用)

XXX项目软件测试报告 编制: 审核: 批准:

目录 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2测试概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进度回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硬件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络拓扑.................................... 错误!未定义书签。3测试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缺陷修改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功能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易用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兼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全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4缺陷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缺陷收敛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缺陷统计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5遗留问题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遗留问题统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煤矿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

关于XX煤矿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方案及结 果的通报 矿属各单位: 根据相关规定,经矿于x月x日组织专家组对矿安全避险系统进行了有效性评估,认为系统能够满足矿井人员应急救援、日常工作需要。现将XX煤矿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 估方案及结果通报如下,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 特此通知 附件1 XX煤矿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方案及结果 附件2 xx年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表 XX煤矿 xx年x月x日

XX年XX煤矿 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方案及结果 为切实推进煤矿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煤矿整体救灾、 抗灾能力,更好的做好应急救援工作,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六百七十三条规定,安全避险系统应当随采掘工作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每年由总工程师组织开展有效性评估。XX年X月X日XX煤矿总工程师组织开展了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具体评估方案及结果如下。 一、矿成立由总工程师负责的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总工程师 副组长:矿长、党委书记、其他副矿级领导 成员:各专业线副总、安监处、调度室、生产技术科、后勤服 务中心、通风科、机运科、行政办公室、经济保卫与退休管理中心、劳资科、财务资产科、党委工作部、工会、营销中心、材料管理科、等部门负责人。 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安全避险系统 有效性评估方案,负责根据方案对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等工作。 二、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方案 1、评估人员 由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安全避险系统 有效性评估,由矿总工程师负总责。 2、评估依据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六百七十三条规定,安全避险系统应当随采掘工作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每年由总工程师组织开展有效性评估;六百八十六条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项目名称] 系统测试报告 1测试内容及方法 1.1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严格按照《软件系统测试计划》进行,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接受度测试等内容。 1.2测试方法 正确性测试策略、健壮性测试策略、接口测试策略、错误处理测试策略、安全性测试策略、界面测试策略 1.3测试工作环境 1.3.1硬件环境 服务端 数据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应用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客户端 处理器:Inter(R) Core2 Quad CPU Q6600 @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2G 硬盘空间:200G 1.3.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GIS软件:ArcGIS Server WEB服务: 2缺陷及处理约定 2.1缺陷及其处理 2.1.1缺陷严重级别分类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模板

XX系统测试报告 XXXX年X月

关于本文档 说明:类型-创建(C)、修改(U)、删除(D)、增加(A);

目录 1 引言 (4) 1.1 目的 (4) 1.2 背景 (4) 1.3 术语与缩写 (4) 2 测试背景 (4) 2.1 测试目的 (4) 2.2 测试版本 (4) 2.3 测试日期 (5) 2.4 测试人员 (5) 2.5 测试方式 (5) 3 3 测试环境 (5) 3.1 测试系统及网络环境 (5) 3.2 测试资料 (5) 4 测试内容 (5) 5 测试结果与缺陷分析 (6) 5.1 测试覆盖分析 (6) 5.2 缺陷的统计与分析 (6) 5.2.1 缺陷汇总 (6) 5.2.2 缺陷综合分析 (6) 6 测试结论 (7) 6.1 测试概要说明 (7) 6.2 测试评估 (7) 6.3 验收结论 (7)

1引言 1.1 目的 本测试报告目的在于说明XX年X月各个XXX系统上线版本的测试情况,反馈系统缺陷的分布状况和缺陷的解决情况,并评估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本文档预期读者包括XXX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经理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相关领导。 1.2 背景 XXXX各系统正常使用,根据用户提出的各优化建议作为新需求予以采纳并开发。 1.3 术语与缩写 2测试背景 2.1 测试目的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和验证本次提交功能点是否严格达到需求要求。 2.2 测试版本 本次测试版本包括:XX系统XXXX_vX.X.2版本、双核系统XXXX_vX.X.3版本。

2.3 测试日期 XXX年X月 2.4 测试人员 XXXX 2.5 测试方式 本次测试为系统测试,采用黑盒测试方式。 33 测试环境 3.1 测试系统及网络环境 本次测试在XX、XX测试环境进行测试: 3.2 测试资料 无 4测试内容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察办法实用版

YF-ED-J8490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察办法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 察办法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总则 1.为切实加强和规范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安全 监察工作,提高监察执法的针对性、实效性、 可操作性,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 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 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 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以下简称 《建设完善“六大系统”通知》)、《煤矿井

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以下简称《建设完善规范》)规定,结合山东省煤矿实际,特制定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监察办法。 2.本监察办法适用于山东省境内各类煤矿“六大系统”的安全监察和执法工作。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监察办法的修定,依法组织开展安全监察、协调指导等工作;各监察分局依据监察办法、上级文件规定和相关标准,对辖区内煤矿“六大系统”的建设、使用、验收、检查、管理、维护等工作实施安全监察和

系统功能测试报告

WD_QP_3-04_QR_01 V 4.0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承包商登记、撤销登记业务 及数据应用 系统功能测试报告 (版本V1.00.00)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一)编写目的 (1) (二)背景 (1) (三)参考资料 (1) 第二章任务概述 (2) (一)功能测试目标 (2) (二)功能测试范围 (2) (三)功能测试方法 (3) (四)功能测试过程描述 (3) (五)功能测试环境 (4) (六)功能测试时间及测试人员 (4) 1测试时间 (4) 2测试人员 (5) 第三章测试记录及结果分析 (5) (一)功能测试项细则 (5) (二)测试结果记录 (6) (三)测试结论 (6) 版本记录

第一章引言 (一)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目的在于总结功能测试阶段的测试目标、测试范围、测试环境、测试时间、以及测试结果记录,并对系统最终的缺陷进行评估分析,为后续系统性能调优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的系统维护提供参考。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管理者。 (二)背景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积极推进承包商登记监管数据联网应用系统的建设,规范承包商登记流程,推动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库建设。同时,开发撤销登记业务功能,规范撤销登记流程,加强对企业撤销登记业务的监管。 在现有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之上,引入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按照专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流程,结合外资登记管理业务特点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建模,提升数据价值,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资业务之间的融合,为领导决策和业务管理人员提供支持,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外资企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满足不同业务人员的需要。 (三)参考资料 《承包商登记_需求阶段_用户需求说明书_v1.00.00.doc》 《承包商登记_需求阶段_系统功能说明书_v1.00.00.doc》

xx系统软件测试报告模板

xxx系统测试报告(版本:V1.0) 拟制:日期: 审核:日期: 修订记录

目录 1 目的 (5) 2 概述 (5) 2.1 被测对象 (5) 2.2 测试特性 (5) 2.3 测试结论 (6) 3 测试时间、地点及人员 (6) 4 环境描述 (6) 4.1 测试组网图 (6) 4.2 硬件环境 (7) 4.3 软件环境 (7) 5 总结和评价 (7) 5.1 过程质量统计评估 (7) 5.1.1 工作量统计 (7) 5.1.2 用例数统计 (9) 5.1.3 需求覆盖率 (11) 5.1.4 用例稳定性 (11) 5.1.5 用例有效性 (12) 5.1.6 测试执行效率 (13) 5.2 产品质量统计评估 (14) 5.2.1 缺陷数分布 (14) 5.2.2 缺陷等级统计 (15) 5.2.3 每人发现的缺陷数 (16) 5.2.4 用例通过率 (18) 5.3 测试对象质量评价 (18) 6 附件 (19)

图表目录 图表1测试组网图 (7) 图表2工作量(按测试类型)统计表 (8) 图表3工作量(按测试类型)统计饼图 (8) 图表4工作量(按功能模块)统计表 (9) 图表5工作量(按功能模块)统计饼图 (9) 图表6用例数(按测试类型)统计表 (10) 图表7用例数(按测试类型)统计饼图 (10) 图表8用例数(按功能模块)统计表 (10) 图表9用例数(按功能模块)百分比统计饼图 (11) 图表10用例稳定性统计表 (11) 图表11用例稳定性统计图 (12) 图表12用例有效性统计表 (12) 图表13用例有效性统计条形图 (13) 图表14测试执行效率统计表 (13) 图表15测试执行效率条形图 (14) 图表16 缺陷数分布(按测试类型)统计饼图 (14) 图表17缺陷数分布(按功能模块)统计饼图 (15) 图表18缺陷等级统计表 (15) 图表19缺陷严重程度分布柱形图 (16) 图表20缺陷严重程度分布饼图 (16) 图表21缺陷原因统计表 (17) 图表22缺陷原因统计饼图 (17) 图表23每人发现的缺陷数统计表 (17) 图表24每人发现的缺陷数柱形图 (18) 图表25每人发现的缺陷等级柱形图 (18) 图表26缺陷趋势统计表 (19) 图表27缺陷趋势坐标图 (19)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一、总则 1.为促进和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并作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对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督检查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安全监察的依据。 3.煤矿企业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管理工作。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的日常监管。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所驻辖区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察。 二、紧急避险系统 4.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5.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 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可移动式救生舱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

系统测试报告(详细模板)

xxxxxxxxxxxxxxx 系统测试报告 xxxxxxxxxxx公司 20xx年xx月

版本修订记录

目录 1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项目背景 (1) 1.3术语解释 (1) 1.4参考资料 (1) 2测试概要 (2) 2.1系统简介 (2) 2.2测试计划描述 (2) 2.3测试环境 (2) 3测试结果及分析 (3) 3.1测试执行情况 (3) 3.2功能测试报告 (3) 3.2.1系统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3) 3.2.2功能插件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3网站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4内容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5辅助工具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3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4) 3.4不间断运行测试报告 (5) 3.5易用性测试报告 (5) 3.6安全性测试报告 (6) 3.7可靠性测试报告 (6) 3.8可维护性测试报告 (7) 4测试结论与建议 (9) 4.1测试人员对需求的理解 (9) 4.2测试准备和测试执行过程 (9) 4.3测试结果分析 (9) 4.4建议 (9)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为xxxxxx软件项目的系统测试报告,目的在于对系统开发和实施后的的结果进行测试以及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项目需求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领导。 1.2 项目背景 ?项目名称:xxxxxxx系统 ?开发方:xxxxxxxxxx公司 1.3 术语解释 系统测试:按照需求规格说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的测试。 功能测试:测试软件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正确。 系统测试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便于交流和保存。 1.4 参考资料 1)GB/T 8566—2001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原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2)GB/T 8567—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3)GB/T 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 4)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5)GB/T 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煤矿安全避险系统评估方案(20200523203813)

煤业有限公司 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 工作方案 二〇一七年六月八日

煤业有限公司 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工作方案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六百七十三条之规定:“安全避险系统 应当随采掘工作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每年由矿总工程师组织 开展有效性评估”以及《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 (试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安监行管〔2017〕5号)中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部分之规定:“按规定建立完善井下安全避险设 施,每年由总工程师组织开展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结合矿 井实际情况,特制定安全避险系统评估工作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成立安全避险系统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xxx(总工程师) 副组长: xxx(矿长) xx (生产矿长) xxx 安全矿长) xxx(机电矿长) 成员:调度室、安全科、通风科、监控室、机电科 地测科、生产科、煤巷队 以上成员原则上由各科、队负责人参加,由于工作等其他原因 未能参加时由部门副职参加。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科,由李春锋兼任办公 室主任。 领导小组组长职责:全面负责安全避险系统的评估工作。

领导小组副组长职责:协助、配合组长搞好安全避险系统的评 估工作。 成员职责:协助组长、副组长完成好安全避险系统的评估工作,按照各自职责和分管范围对安全避险进行有效性评估,提出防范措 施并组织落实。 二、安全避险系统评估时间 2017年6月底之前 三、安全避险系统评估形式及程序 1、评估形式 评估形式采用分系统、分专业的方式进行评估。具体各系统评 估和负责人分工如下: (1)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及通讯联络系统由监控室主任吕建勋负责; (2)压风自救系统由通风科科长xxx负责; (3)供水施救系统由机电科科长xx负责; (4)紧急避险系统由安全科科长xxx负责。 2、评估程序 评估程序采取现场检查和查看设计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四、安全避险系统评估标准和内容 依据《河南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验收标准及评分 办法(试行)》、《郑宏恒泰(新密)煤业有限公司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设计方案》要求进行评估;具体评估内容和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通用模板).doc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 2016年06月

版本修订记录

目录 1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项目背景 (1) 1.3术语解释 (1) 1.4参考资料 (1) 2测试概要 (2) 2.1系统简介 (2) 2.2测试计划描述 (2) 2.3测试环境 (2) 3测试结果及分析 (3) 3.1测试执行情况 (3) 3.2功能测试报告 (3) 3.2.1系统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3) 3.2.2功能插件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3网站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4内容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5辅助工具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3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4) 3.4不间断运行测试报告 (5) 3.5易用性测试报告 (5) 3.6安全性测试报告 (6) 3.7可靠性测试报告 (6) 3.8可维护性测试报告 (7) 4测试结论与建议 (8) 4.1测试人员对需求的理解 (8) 4.2测试准备和测试执行过程 (8) 4.3测试结果分析 (8) 4.4建议 (8)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为xxxxxx软件项目的系统测试报告,目的在于对系统开发和实施后的的结果进行测试以及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项目需求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领导。 1.2 项目背景 ?项目名称:xxxxxxx系统 ?开发方:xxxxxxxxxx公司 1.3 术语解释 系统测试:按照需求规格说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的测试。 功能测试:测试软件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正确。 系统测试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便于交流和保存。 1.4 参考资料 1)GB/T 8566—2001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原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2)GB/T 8567—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3)GB/T 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 4)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5)GB/T 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紧急避险系统综合应急救援预案

紧急避险系统综合应急救援预案 第1条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安全生产方针。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全总煤装〔2011〕33号)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针对矿井实际生产、安全情况和《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特编制本预案。如年度内机构、人员发生变动,矿井生产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如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则及时进行修编,确保预案的适宜性。 第2条组织机构及职责 1、矿井安全避险指挥部成员名单: 总指挥矿长 副指挥总工程师、各分管副矿长、各副总工程师 成员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 指挥部设在公司调度室 2、各专业组名单: (1)抢险组: 组长:安全副矿长 成员: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调度室主任 职责:负责现场处理、消除隐患、抢救人员、抢修设施、供电供水等工作。 (2)技术组 组长:总工程师 成员: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机电副总工、

职责:提供事故救援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图纸、技术资料,制定抢救技术方案和措施,解决事故抢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机电组 组长:机电副矿长成员:机电副总工职责:提供事故救援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图纸、技术资料,制定抢救技术方案和措施,解决事故抢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4)后勤保障组 组长:行政副矿长成员:矿长助理、供应科科长、财务科科长、总务科科长职责:负责抢救事故的车辆、通讯、接待上级领导等工作。 3、组织措施 (1)组织措施 安全避险系统发生故障后,迅速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安全避险系统故障处理协调领导组,应急救援各专业组全体人员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矿长是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当矿长不在现场时,由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履行指挥长职责。各专业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救灾协调领导组的指令,进行应急救援工作,听从指挥长统一指挥,并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履行职责,做到规范运作,指挥顺畅。公司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协助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工作,支持指挥长履行职责。 (2)救灾指挥系统示意图:

软件测试报告(模板)

编号:JYD-EP-RD-0I2 密级:公司内部公开 ××项目 系统测试报告 拟制人:刘雪桃 审核人: 批准人: [2013年3月14日] 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JYD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文件变更记录

目录 1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范围及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中止和恢复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结束准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测试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时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体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用例执行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遗留缺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测试结论、建议、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测试报告补充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遗留缺陷列表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参考文档....................................................................................................................................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